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科技创新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意义

第1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Alter博士就提出在已经知道的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之外,还存在新的肝炎病毒,但一直没有分离到该病毒,所以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on-A. Non-B hepatitis, NANBHV)。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肝炎病毒,首先将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证实其是引发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毒,揭开了丙型肝炎研究和防治的新的一页。1990年唐时幸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在我国著名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蒋豫图教授和马贤凯教授指导下,选择“丙型肝炎的病源学、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研究”作为博士论文课题。经过唐时幸及其同事的共同研究,刻苦攻关,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了抗HCV抗体检测试剂盒,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采用该检测试剂,通过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唐时幸等发现当时我国职业献血员(主要是有偿献血的农民)中约30%感染HCV,问题非常严重。当时全国的血站还没有开展对献血员和血液制品进行HCV感染的筛查,HCV感染因此成为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唐时幸等在丙型肝炎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直接促成我国血站开展HCV感染的筛查,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

2013年我国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因为此前尚没有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先例,该病毒是否存在人传人,是否会在人群引发流行或大爆发,引起全球关注,迅速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唐时幸率领研发人员创新性地利用针对以前出现的H7N7禽流感病毒H7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3个月内研发了我国首个快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H7抗原的免疫试剂,并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为快速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该项目是国家863特别计划的一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科技部的好评,体现了创新研发的重要性和强大作用。为此,唐时幸感到非常欣慰,相对于基础研究成果获奖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光鲜,科研成果转化成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产品,更加容易让人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也成为激励他长期从事创新研究的动力源泉。

唐时幸先后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以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学习和工作16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FDA杰出科学家奖和杰出分析科学奖。他一直希望能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管理、审批的经验引进到国内。2012年唐时幸以“传染病检测方法和试剂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获批成为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开启了回报祖国和社会的征程。

2013年唐时幸随团参访以色列,期间他在会议交流中发现以色列公司研发的一款穿戴式心电图监测系统,使用非常方便,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引进到国内来,于是他直接去以色列公司商谈引进事宜。但可能是因为对中国公司不了解或者其它原因,以色列公司刚开始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合作意愿,谈判陷入僵局。为促成合作,唐时幸告诉对方自己刚刚辞去在美国FDA的工作回到中国,是希望用自己在美国学到和积累的知识,做医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以色列人听后很感动,说跟中国一样,以色列也有“救人一命,胜似七级浮屠”的说法。这次合作说明,做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好事情、做对事情,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产品就有市场和商业价值。

近20年来,中国的IVD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缩短了同国外的差距,但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唐时幸提出企业研发中心要按照学术研究方式去管理,设立定期学术报告会、认真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鼓励研发人员等。他认为没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体系,就不可能有好的研发人员和团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研发和高品质的产品。唐时幸还经常受邀在各种行业学会和企业高峰论坛上演讲,介绍美国FDA的法规体系和审批程序,为希望在美国注册产品的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它们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尤其重要的是,唐时幸提倡不仅仅是公司产品注册部门需要了解和学习产品的监管法规,而是从公司管理层到研发和生产部门都必须学习和熟悉产品监管法规,这些新的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研发能力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争强了国内IVD企业的竞争实力。

第2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第3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系统内各要素有机作用、协同进化所取得的成果总和。它汇集了人们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全面整合的方式展现了新型文明的特质、面貌与风采。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系统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文明。”[2]因此,我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现代文明,对生态文明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刻和精辟的阐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也系统地简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是一项整体性工程,技术的发展即可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科技创新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系统科学分析

文明本身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文明的的复合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改变西方国家的老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途径。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系统科学的出现揭示了世界的全新图景,系统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生物学、通讯技术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随之发展起来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研究系统的控制与反馈、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系统的演化机制和规律。甚至人们把系统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等看作是现代科学革命的先导。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由此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技创新也必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3]

“现代科学技术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方面则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理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多更好的新型技术。目前,国际国内广泛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科学技术进行固体、水、大气污染的治理。”[4]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都在争夺科技制高点。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还要依靠科技创新。随着经济全面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对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表现它的不可替代性。“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最高追求引导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转型,以适应和推动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协同演进。人类社会整体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代演化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现实因素。”[5]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科技观,更多包含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思想理念,自然在人类眼中是一个征服的对象,人们似乎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员,在不断的所谓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大地异化了。而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科技创新则更多地蕴含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并进,共荣共生的思想,要求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重新复归于自然,总之,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科技创新是对工业文明的科技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注重环保与生态。”[6]系统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它组织,系统需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和因素组织自身,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二是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演变都有其内因,内因就是自组织的因素、自组织机制,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达到有序运行。生态文明这一系统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合成,既是自组织的结果,也有他组织的形式。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系统自组织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进步。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科技创新在相关产业上的应用所产生的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大大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也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7]

3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生态系统要素的多样性特点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为了保护环境不去发展也可取,寻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有序发展对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尤为重要。要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的生态化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而自然界接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一,可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不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为经济系统提供发展的资源和能力。高新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现代高新技术,可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第二,可促进经济系统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资源型、劳力型经济向集约型、生态型、知识型经济转化。我国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造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关键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三,可推进各地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与竞争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推动生态文明社会更好更快建立的坚实有力的技术保障。”[8]

经济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4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分红权激励 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主体

分红权激励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

创新驱动是相对于投资驱动、模仿驱动而提出的,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是通过对创新发展过程的战略管理,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几年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保障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释放经济发展的正能量,才能保证创新型国家的顺利建设。而且这种认识已经逐步凝聚成共识,提出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将科技创新定位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求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十精神的指引下,各地纷纷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如河北省将创新驱动确立为振兴河北的发展路径,要求将其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浙江省确立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江苏省把创新驱动作为其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这些都是地方对十精神的深刻领悟,是符合国情省情的战略选择。但是,创新的基本要素是人才,低价位的工资只能吸引低素质劳动力,只有高价位的工资才能吸引到高端人才,才能创新高科技和新产业,从而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①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激励制度创新,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就无法调动,创新人才的创新动力便无法激发,创新能力也很难提高。而没有足够多的创新主体加入创新驱动行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初衷有可能被扭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路径有可能会偏离轨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美好蓝图也有可能成为一纸空谈。

在企业激励制度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先后经历了奖金激励制度、年薪激励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等。相对于传统的死工资模式,奖金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其绩效难以量化,考核的结果也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员工“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对于科技研发、管理等岗位激励效果不明显。“年薪制”是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管理者收益报酬,它把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以期实现同步增长。这种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激励方式。但是由于它只着眼于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范围有限,尤其对科技创新人才没有足够的激励效果。股权激励虽然能跟企业的效益增长直接挂钩,但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弱相关性以及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敏感性问题,导致股权激励制度也缺乏激励效果。尤其是针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其激励效果更不明显。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以前的激励制度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效果都不明显,科技创新缺乏专门的激励制度。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让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另外寻找激励制度。2010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2010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对13家央企发出《关于在部分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部分央企实施分红权激励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试点的激励方式、激励方案的制订与审批、激励方案的考核与管理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和规定。2011年7月2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分红权激励试点工作启动会》,航天恒星和有研稀土两家央企正式启动试点分红权激励方案,并由中智公司提供咨询和帮助,正式开启了分红权激励制度的阀门。

分红权激励的主要对象为企业核心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包括岗位分红权激励和项目收益分红权激励两种方式。岗位分红权激励按照岗位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性和贡献,确定激励总额和不同岗位的分红标准,对具体岗位实施分红奖励。项目收益分红权激励是企业通过自行投资、合作转化、作价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然后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的净收益采取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奖励对象实施激励。分红权激励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激励力度与业绩持续增长挂钩,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分红权激励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助推功能

有利于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造主体条件。十报告指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未建立,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强,很多企业只愿意维持现状,不愿意大力投入科技创新,走自主创新道路。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其拉力在于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②因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首先培育创新主体,只有足够多的企业愿意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才可能实现。而激发企业创新意愿必须靠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对激励制度创新,使企业看到利润增加的希望,企业才有实施科技创新的动力。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调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它把企业的业绩持续增长与激励力度挂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加值对科技创新人员进行奖励,在给科技创新人员奖励之前,企业自己首先获益。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然愿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愿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留住和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还可以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由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环境治理压力逐步加大,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再加上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大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步加大。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分红奖励,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研发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因此,在分红权激励制度的指引下,更多的创新主体愿意加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列,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造主体条件。

有利于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动力源泉。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具体实施科技创新工作的是科研人员。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创新人才是第一推动力。③在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下,科技创新人员缺乏创新动力,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创新工作的投入往往较少。但是,在分红权激励制度的激励下,科技创新人员只要脚踏实地地认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创造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使企业利润增加,就可以通过科研岗位分红奖励或项目收益分红奖励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因此,分红权激励制度将激励程度与创新人员的努力程度直接挂钩,可以很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动力源泉。

有利于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能力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因素,只有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优质的科研成果,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分红权激励制度中,科研人员只有创造出优质的科研成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人员才能获得分红奖励。这就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有创新动力实施创新,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符合社会需求,能够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这样,自己的努力才能与收益成正比,自己的投入才会有价值。因此,实施分红权激励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能力保障。

有利于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先改善创新环境。在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之前,需要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明确企业和科研人员的权利义务,明确具体分红奖励的规则,包括奖励的主体、奖励的对象、奖励的时间、奖励方案的决策权限等。在实施分红权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完善,并逐步将党和政府的激励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激励制度,营造创新驱动的法治环境。因此,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可以从政策和法治层面改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制度性保障。

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的立法论取向

要使分红权激励制度顺利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需要从立法论层面对分红权激励制度的适用主体、激励对象和分红额度等进行合理界定。

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主体范围界定。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主体是企业,《通知》对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条件限制,明确规定只有注册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中央企业所属高新技术企业、院所转制企业及其他科技创新型企业才能进行分红权激励试点,排除了上市公司和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央企业。同时要求试点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要求试点企业近三年研发费用占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规定比例,研发人员人数达到规定比例。《通知》对央企试点企业的严格条件限制对分红权激励制度的成功试行有重要意义。一项新的制度能否试行成功关键看实施主体,严格条件限制的试点企业成功率较高,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优势容易展现,容易被得到认可。同时试点企业严格条件限制可以防止分红权激励制度被滥用,成为一部分国企或国企管理人员私分企业国有资产,变相分配红利的途径。但是,适用主体的严格条件限制,其负面作用在于不利于企业产生创新动力和提高创新能力,在国家层面上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也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从立法论的角度分析,对国企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可以进行一定条件的限制,但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应该尊重商主体的意思自治,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应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采用分红权激励制度,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激发其创新动力,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争取加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行列,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主体条件。

分红权激励制度的激励对象范围界定。激励对象的范围过宽会导致平均主义。激励目标不明确,不利于激励对象积极性的发挥;相反,激励对象范围过窄,虽然激励目标明确,被激励人员积极性容易激发,但不利于科研项目的产业化。整个科研项目从研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直至产生企业利润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企业负责人的支持、协调,需要生产、销售等部门的齐心协力才能圆满完成。《通知》将岗位分红权激励对象限制于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核心科研、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将项目收益分红激励对象限制为科技成果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重大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对主导产品或者核心技术、工艺流程作出重大创新或改进的核心技术人员,项目产业化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排除了企业负责人、监事、独立董事和企业控股股东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很显然,《通知》的激励对象主要集中于科技创新人员,排除了采用分红权激励制度的主要决策者和项目研发的直接推动者,其激励的效果只能及于科研项目研发。这样过窄的激励对象范围,在企业层面上,不利于企业主动采纳分红权激励制度;在国家层面上,不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因此,从立法论的角度分析,应该合理界定分红权激励对象的范围,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按不同的比例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以核心科研人员奖励为主,其他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人员也应该有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要实质性地促进企业研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企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切实的帮助。

分红权激励制度的分红额度范围界定。依据企业激励理论,过度的激励和不足的激励,激励效果都不理想:过度的奖赏激励,会使人感到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了发挥潜力的积极性;过低的奖赏激励,会使人感到得不偿失,激发不了创新驱动的积极性,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需要合理把握激励的额度,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既不过高,但又需要达到能够激发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激励效果。这需要从立法上合理界定实施分红权激励制度的分红额度范围。其一,在立法层面上不应该作出具体激励额度的限制性规定,只需作出原则性限制指导。《通知》将国企年度岗位分红权激励总额限定为不得高于当年税后利润的15%,激励对象个人岗位分红权所得不得高于其薪酬水平与岗位分红之和的40%;限定项目收益分红权激励的激励对象个人所获激励原则上不超过激励总额的30%。但是,进行多少比例的激励份额,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所在地区的收入水平、激励对象对企业的贡献等多重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激励、多大层度上进行激励需要企业和激励对象进行沟通,需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合理额度。而这些只能由企业自主决定,法律不应该对具体比例作出强制性的规定;其二,不同的激励对象对企业科技研发的贡献率不同,在立法层面上应该作出差别激励的指导性原则规定。在创新驱动战略研发项目中,不同的科研人员对项目研发的贡献不同,投入精力不同,所以,应该得到不同的分红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使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其三,激励的时间限制应该由企业自主决定,法律不应该作出强制性规定。《通知》将国企年度岗位分红权激励时间限定于在岗时间,离开激励岗位的激励对象自离岗当年起,不得享有原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权激励,自产业化项目或者子公司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年内进行分红权激励。但是,科技创新的研发项目,需要长时间投入才会有产出,如果对分红权激励的时间做出在岗限制或是具体年份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急功近利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何时进行激励,持续多长时间,应该由企业根据自己的科研规划自主决定,法律上不应该作出强制性的规定。

(作者分别为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铁道大学助教;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型国有企业分红权激励制度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FX006)

【注释】

①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第5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活动已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样,科学技术体系在横向上就形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两大部门。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不可偏废,不能因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而忽视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否则,基础研究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也不能因强调技术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否则技术科学就失去了“后劲”、“动力”。基于此本文对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科技管理 科学 科技创新

一、实现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许多人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应用研究,没有应用研究就没有技术开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人们也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不能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看成一条单向的流水线,历史上和现实中有许多重大科技创新无法用这种流水线来解释。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指南针之前并不知道磁学和地磁场的基础理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获专利1000多项,他完成电灯等重大发明并非因为先掌握了光、电、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实际上,很多科技创新很难被简单地界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这种复合型的科技问题。这些科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又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需要多学科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联合攻关,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途径。现在还很难说将来是技术上先有突破,还是理论上先有突破。解决这些科技问题,决不能按上述一维单向模式,先搞基础理论研究,后搞技术开发。基础科学的进展离不开技术上的新突破,技术开发往往也需要基础理论的修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以,不应把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割裂开来,实行部门分工乃至分割。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

1、加大企业的投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有72%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而韩国同期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达到75%,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绝对额还偏少,相对量还偏低,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使政府投资与境内外社会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渠道。

2、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的性质,有效的创新机制往往需要强烈的产权激励,敏锐的价值发现能力,灵活的决策机制,尊重个人的制度安排和既勇于冒险、又有利于分散风险组织和机制。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更加符合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即便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技术创新83%的成果仍来自于中小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中,院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在市场作用下,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自由选择的结果。大学与企业“两张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两者之间缺乏一个“结合”的平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试图以“校办企业”,通过内部循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试图依赖院校研发活动替代“企业研发中心”,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产学研结合可以有多种形式。国家大型“专项”是聚集产学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企业对学校的课题委托,也有很好的效果。而从硅谷和我国一些科技园区成功的事例表明,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的支撑与撮合,众多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院校、吸纳院校科技活动的扩散效应、吸引院校流出的人才,并发挥创新企业的集聚效应,开展技术转化活动,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在“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中,这是一条强有力的“结合纽带”。

三、确立以市场为源头的研究开发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已超出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它强调技术要素与其他新要素的组合,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科研项目立项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科研院所应培养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彻底转变旧的思维定式,转变研究开发模式。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有关企业的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于社会。对于这种联合开发的项目,政府应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并给予资金方面的照顾。当然,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上,要不断深化发展,要从企业出题研究所攻关的一次性合作,逐步发展到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单位以技术知识作为资本参与企业的活动。对非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在申报课题时需将科技创新信息与该创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有机联系起来,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对科研项目负责,而且有责任提供该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及产业化投资估算的详细开发信息,供专家在论证项目时参考。只有这样,成果的研制才能减少盲目性,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才能得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才有了强大的依托。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是社会活力的标志,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培育学术教养和规范。同时,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第6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在手机几乎成为生活必备品的今天,许多人都遭遇过手机没电带来的不便,随时随地给手机充电成为广大手机用户的愿望之一。手机充电桩在这种强烈的市场呼唤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大大便利了手机用户的充电过程,堪称是一款契合时代需求的科技创新产品。然而,手机充电桩严重泄露个人隐私的事实,却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款科技产品的真正价值。

首先,我们会为了贪图充电便利而牺牲信息安全吗?说到底,这是便捷与安全的冲突,在两者暂时无法实现统一的情况下,究竟孰轻孰重,又该作何选择,相信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依笔者看来,为了追求方便而丢失了安全保障,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不值得。而且,如果科技创新产品缺乏安全保障,它带给我们的只会是表面上的小便捷,一旦它的安全漏洞被利用,会给用户招致无穷无尽的大麻烦。换言之,失去安全前提的所谓便捷,将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失控状态,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可以说弊远远大于利。

遗憾的是,一些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者以及经营者,往往过于追求快速便捷,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安全关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技创新产品总是急于被研发生产出来,在此之前缺少必要的安全测试环节。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科技创新产品被曝出严重漏洞并导致大量用户利益受损后,其技术安全问题才会引起重视。不得不说,这种轻视安全保障的做法,很有把用户当成风险实验的小白鼠的嫌疑,是对科技创新的急功近利,更是对广大用户的不负责任。

第7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 科技创新 经济效益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在油气开发生产领域中,新技术的创新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持续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新技术在油气生产企业的应用,以有效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科技创新对油气开发生产企业的经济作用与意义

科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用十分直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都可以节约操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员工去发明、制造和利用,先进的工艺流程需要员工去组织运行,因此,先进科技的应用也带动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科技创新的所需配套条件

(1)需要有效的制度支持。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创造条件的同时,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技术、新工艺,还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能力,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健康实施。

(2)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与良好的经营环境下,通过合理经营、成本控制等经济运行手段以及相关制度政策的保障,企业经济投入才能更好地向科技创新倾斜,向高效措施倾斜,向新工艺、新技术倾斜。

(3)需要较好的业务素质。员工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等。要持续转变工作观念,发掘自身的业务特长,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完成业务素质配套。

三、新技术的应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下面主要结合南堡作业区开发生产以及成本控制实际情况,对比传统方法,在新技术、新工艺领域的应用方面,对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往复式潜油电泵生产技术

数控往复式潜油电泵撤掉了地面上的抽油机和抽油杆,用直线电动机作动力,将机电结为一体,直接安置于油井中,通过电动机的直线往复运动,带动抽油泵的柱塞往复动作,将油液从井底举升到地面。

从目前使用情况数据统计分析:传统的有杆采油是通过抽油机―抽油杆―深井泵来达到采油的目的。其弊端主要有:泵效低、抽油杆与油管偏磨、停机调参与调参范围窄。而离心式潜油电泵只适用于大排量高含水的油井,因此适用井况范围小。数控往复式潜油电泵不仅彻底克服了上述弊端,而又特别适用于薄差油层和低渗透油层原油开采,在低产井、斜井、从式井、水平井和稠油井采用,更能发挥其节能优势(详见表1)。

南堡作业区目前大量采用有杆抽油泵举升方式采油,虽然能耗、作业等费用相对较低,但其主要缺点会出现严重的偏磨现象,2012年由于偏磨原因造成的作业检泵31井次,费用达到620万元。潜油电泵由于能耗、费用较高,在适合的条件下已逐渐采取转抽措施。往复式电泵更是结合了潜油电泵与有杆抽油泵的优点,基本解决了作业区严重的杆、管偏磨问题,且能耗较低,如果试验后期各种指标都符合正常平稳生产要求,将给作业区作业成本控制,带来很大压减空间,缓解作业成本压力。

(二)水基动力无杆抽油生产技术

水基动力无杆抽油系统采用液压传动原理,是通过一台地面液压站将水基动力液驱动井下液力抽油泵工作,从而实现了无杆采油。整套系统由地面液压工作站、液动力通道和井下液力抽油泵三部分组成。

从目前使用情况数据统计分析:水基动力无杆抽油系统主要解决传统的有杆采油设备用于斜井采油时存在杆、管偏磨严重、传动效率低、能耗高及冲程损失大等问题,可彻底消除油管和杆柱之间的偏磨,提高斜井抽油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延长检泵周期,减少作业次数和作业成本,消除冲程损失,提高抽油泵泵效。

(三)油管电加热生产技术

用油井中的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体。电能移动电源车输出传送到油管,经油管下部的油套管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产生温度融化油蜡。

从目前使用情况数据统计分析:受气温、地质因素影响,南堡作业区大部分油井结蜡情况严重。经统计,2012南堡作业区共发生机械清蜡12132井次,发生清蜡费2305.16万元,占基本运行费的5.8%,单位成本1900元/井次,随着油井数量的增加以及自然递减等因素制约,近三年清蜡费用逐年呈增长趋势,成本治理已刻不容缓。

目前,南堡作业区引进应用了油管电加热清蜡技术,此项技术的原理主要由管、杆通过电流产生热量消除油蜡。清理价格:陆地1800元/井次,岛上2700元/井次,清蜡周期由原来的1-2天一清,提高到7-10天一清,且清蜡效果明显。按照去年清蜡井次测算,如全部采用此项技术施工,一年将节约清蜡费用50%以上,且此项新工艺应用,完全无设备、工具等投资费用,全部由施工单位免费提供,从而大幅度降低作业区投资风险与清蜡成本,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四)连续抽油杆生产技术

连续抽油杆的基本原理是将原来的螺纹接箍连接的杆柱,去掉了螺纹和接箍,改为将300米长的抽油杆用闪光对焊,组焊成等强度2000-3000米长的一根连续的抽油杆柱。从目前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见表2。

从上表来看,传统抽油杆同等深度载荷稍大,但连续抽油杆重量要轻10%,从而有效降低了抽油杆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原油从井底到地面的流动阻力,因此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彻底解决了因螺纹和接箍原因所造成的失效问题。连续油管作业时间短,主要运用机械化施工,员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费用上比传统抽油杆要贵50%,但连续抽油杆降低了油杆与油管的磨损,大大减少了由于井筒斜度等原因造成的偏磨等问题,按去年检管作业费用支出情况测算,将降低检管作业费用60%以上,经济效果明显。

从列举的几项新技术应用实际情况来看,油田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完全符合现阶段南堡作业区开发生产的未来趋势。要坚持走科学技术这条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把别人昨天学会的新东西学过来,减少试验步骤,缩短应用周期,便能更好地为油田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8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组内教师的特点,开设了“数字艺术家”的特色课程,课程包括CG电脑插画和Flas制作。课程的设立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如何设计电脑插画和电脑动画的实际问题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艺术其核心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技法形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美术课搬到了信息课上来讲,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去创造,这样使数字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CG电脑插画”或者“Flas制作”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中“CG电脑插画”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CG简单概述(2课时)

第二单元:光与影(2课时)

第三单元:色彩(4课时)

第四单元:卡通与创意(6课时)

第五单元:插画创作(6课时)

以“CG电脑插画”课程中“卡通猫的创作”教学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卡通猫的创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一年级的选修课程,选此课程的学生是在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通常在初中有一定手绘基础,对课程的兴趣较高。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原创以及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掌握卡通猫创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数位板和软件进行简单的卡通猫原创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渐进的学习过程,了解卡通猫的原创过程,从而了解卡通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培养独立原创的习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导入――如何创作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国内外原创卡通形象图片或视频。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中国的文化原创力仍然薄弱。究其原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力”指的是我们对原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不够。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卡通形象的创作呢?今天,以“猫”为主题进行学习。教师展示本课标题:卡通猫的创作。

教学环节二: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

1. 什么是原创?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原创是来自作者的灵感。

2. 创作卡通形象要经过以下过程:①了解原型(真实事物);②简化;③创作(变形,比例变化,错位,色彩变化,拟态等);④卡通形象成型。

(1)原创过程――了解原型

教师简单介绍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学生活动】了解猫的基本构造,利用教师提供的照片,学习猫的基本结构,画一些简单的草图。

(2)原创过程――简化

【教师活动】以猫的形象为例,比较和分析经典卡通作品中的猫都做了哪些简化和保留,夸张强调了哪些特点?

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卡通形象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再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其特有的性格、内涵与外在特征。夸张,通常可从表情、动作或者形体方面进行夸张表现,以达到突出形象个性和性格特征等效果。拟人,将动物、植物、器物等进行拟人化表现是卡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法。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交流发言。

任务1:搜索10个关于猫的卡通形象。任务2:分析卡通形象,提炼出特点。任务3:尝试画出一只具有典型性格的猫的卡通形象。

(3)原创过程――创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卡通猫的创作。操作步骤:第一步,打开猫的图片。第二步,用液化工具对图片进行变形夸张。第三步,用简化的方法绘制猫的外形(包括四肢)。第四步,整理添加表情细节。第五步,添加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原创活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三: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并点评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介绍创作思路,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课后修改自己的原创作品。

教学环节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小结。

教学反思

卡通动画创作的难点是:理解何为原创。是不是模仿日本漫画风格,画画小美女小帅哥就算原创?如果不能给创作界定范围,学生又何以学习创作?原创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步骤和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师首先必须促使学生了解原创的意义和步骤,使其明白原创如何回归原点。通过认识、模仿、掌握、变化的过程去科学创造。我们选定了动物的案例,也是刻意为之。因为目前学生画画日本漫画之风盛行,但日本漫画中动物造型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先入为主”的情况较弱,利于创造。倘若选人,则很容易陷入老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认识猫科动物的基本结构,然后不断地、反复地绘画,理解其构造和形体。最后再结合PhotoShop软件的变形功能去激发灵感,产生原创作品。

第9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1心悸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关系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心的气血阴阳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悸的发生,主要是心主自病和从血脉、神明而来三个方面。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是心主自病;“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病从血脉来;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致者,则病从神明之乱而来。心主之虚与血脉、神明之乱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致病机虚实错杂,病程迁延不愈。

2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悸病人应当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有无心律失常。但是各种检查都未发现心律失常并非否定心悸诊断的依据,因为心悸的诊断应以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症状为主要依据,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均可引起心悸[1]。存在心律失常的病人也并非都归于心悸的范畴,因为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不会出现心中悸动的主观症状。西医的相关检查是深入寻找病因,评价病情与判断预后的有效方法。当就诊者有主观不适而西医检查不能发现异常的时候,应尊重就诊者的感受,可以认为其在基因与分子水平已经发生病变但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进行有效的诊治。这时更是辨证论治发挥作用的大好机会。《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需要强调中医思维的主导地位。从心悸的证治分类七个证候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有三个,一个或见略数脉,一个见数脉,一个见结或代脉。可能与心悸呈发作性,就诊时大多处于缓解期有关。例如陈天佳[2]研究表明,387例心悸病人中24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272例,占70.1%,心悸发作即刻记录各种心律失常183例,占47.2%。

3脉之促结代

心主血脉,脉象的异常是心悸的重要表现,以数脉为最常见。数脉以每分钟至数大于90次为特点,易于识别。因为人类寿命的延长,诊治手段的发展,促、结、代脉已非绝对的死脉而在心悸中多见。三种脉象都是时有止歇,但促脉脉率快,止歇没有规律;结脉脉率不快,止歇没有规律;代脉脉率不快,止歇有规律。具体到一位病人,在其就诊的时段中,不可能促结代同时发生而只能是其中的一种。但在病人的完整病程中可能都出现。在所有心悸病人中,肯定是三种脉象均可诊得。因而教材中可以促结代并称,但临床书写病历时,就不能促结代皆有。教材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细节,而于新世纪第二版的心悸瘀阻心脉证记载脉象为“涩或结或代”。

4心虚胆怯证中心胆同病的理解

心胆同病在《中医内科学》中有两处,一为心悸的心虚胆怯证,一为不寐的心胆气虚证。胆虚证历来论述不多,教材仅于总论的脏腑病证辨治概要中提到胆虚注意心胆同治,胆虚多兼心虚。至于机理何在,则未提及。从五行的生克乘侮、经络循行而言,很难给出心胆同病机理的完美解释。但《笔花医镜》言:“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因此可以通过气血将心与胆联系起来。这种理解符合临床实际。虽然不能将中西医的心、胆概念完全等同,但现代医学有胆心综合征诊断,且朱映秋[3]的研究表明胆心综合征患者中心律失常明显高发,可以从一个侧面对心胆同病提供例证。

5心胆虚证表现中“食少纳呆”的分析

心虚胆怯证的症状中有“食少纳呆”,胃纳改变本属脾胃系的表现,但是心胆气虚证常见,很多患者有“没胃口”、“吃饭没味”的主诉。机理上可从胆内贮精汁助消化理解,因为胆气不足,不能正常疏泄胆汁而出现胃纳的改变。如前所述,心胆因气血而密切关联,而气血生化之源在于后天水谷,故而此处强调胃纳改变是要在治法方药中兼顾。一方面补益气血不宜过用甘缓滋腻,另一方面可酌用醒脾开胃之品。

6关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应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龙骨、牡蛎镇惊敛降,用于心悸心阳不足证,可谓标本兼顾。但心阳虚而迁延日久者,多兼脾肾阳虚,且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略有病重药轻之嫌,故合用参附汤。教材以“心阳不振证”命名有失恰当。因为不振更让人理解为正气不虚,邪气闭阻的病机,而本证所涉及的症状、证机概要、治法方药都是心阳虚衰。在“瘀阻心脉证”中以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证机概要以“心阳被遏”解释,也是难以令人信服。更为合理的理解是血具有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的特性;寒主收引,可致血脉凝涩及伤阳气的特点,因而瘀阻心脉证多有心阳不足或兼有寒邪,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治之,体现了审证求机论治的原则。但瘀血的形成还有热邪煎熬、气虚气滞、痰浊阻滞、血行离经等机理,是不宜合用本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