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武术范文

传统武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武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武术

第1篇:传统武术范文

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特别是武术教学中可以多方面的骒学生进行德育影响,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合拍,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共有的怕苦怕累、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有较好的校正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武术的教学研究,抓住影响武术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几年来我在武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与反思,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法避免单一、固定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仅用少数、重复的几种教法。例如学习手型可以综合步型、步法,配合形象化的语言,效果会大有提高,两臂侧上举的勾手,结合提膝平衡,谓之大鹏展翅,学生兴趣会提高。纠正动作也不一定教师亲自去做,人数那么多,累且不说,耽误时间是真,学生练习密度小,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省时高效。

二、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原来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阶段教学法”这一传统模式,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自身的优点,问题是武术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后,让几个体育骨干分别带领学生发挥创造力自编小套路来表演。让学生去评判套路编排、基本功是否成功和扎实。这不仅能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易建立浓郁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武术基本动作及套路组合动作是经过多次练习,反复刺激才能掌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把握信息反馈,注意观察学生生理、心理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把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活而不乱。

四、提倡快乐武术,注重能力培养

当前的学校体育不在重视传统的老观念,老框框的教学模式,而注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的学会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课中不出现厌倦现象,特提出快乐武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教材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对英德市西牛中学初一至初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发现被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占70%,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实行同一种体育教育模式,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学生都上同一种形式的体育课,测试同一类项目,这就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如今的学生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如与动物动作相联系的教材。例: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与故事、童话结合,将技术动作穿插在故事、童话中,用边做边说边唱完成教学内容。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传统武术教材的新颖。使他们在练习中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因让学生体验成功,心理学家盖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武术中一些简单的跳跃动作,在电影电视中也可以经常地看到,学生自己也能完成动作,甚至有时也很漂亮,于是学生对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2、融洽的师生关系。传统武术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快乐武术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要存在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老师的赞许和承认,体验到体育的成功和快乐,重新认识自己在这方面的潜能。体育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其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命诺之,言听计从。快乐体育则要求在启发式的基础上,实行主客体相统一。教师不是以教材代言人的身份来教授学生,而是加强学习指导,使学生在“我要学”的基础上做到“我想学”。教师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他们会视你为同学、朋友,与你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你,以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安排教材内容,以达到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3、利用游戏教材体会运动技能。体育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身心得到愉悦、满足和发展。它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在传统武术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游戏教学,能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有得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促进智力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游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练习,在快乐中体会运动技能。如上传统武术课中的腾空飞脚时,让学生做用双腿先后起跳的“贴膏药”的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动作并提高技能。

五、课后及时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提高

课后总结是课前准备的延续,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结前次课的成分与失败之处,下次课才能够有所改进和提高,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用心去研究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趋合理,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在总结中逐步提高。

第2篇:传统武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发展;教育

前言中国传统武术寓理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发展并总结创编而成,是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在努力使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服务于全世界。

刚刚举办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首届全国功力大赛”以及即将举行的“中国传统武术节”和“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不仅使我们再次见识到了传统武术的魅力,也使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播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创新意识是传统武术寻求发展的根本

传统武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较,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套路短小,技术简单,跳跃动作少,难度小,易于推广普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应当说,这是武术运动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的主要形式。但是近些年来,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令人十分吃惊,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包括乡村武馆在内,练习者在逐渐减少,有些小拳种已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像帽子拳、小虎延这些拳种的练习者已经不多了。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基础,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至上,在竞技武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一度成为之花。

但是,我们没有就此放弃传统武术,而是根据当代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传统武术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多着重强调自身的传统特色,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的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色。所以传统武术应主动进入社会,去探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以及流行时尚,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不会改变传统武术的原有特色,反而会使它更具时代性,更适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风靡大都市的木兰拳就是在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融合了武术、体操、舞蹈等基本功创新而成的,它不仅造型优美典雅,动作大方,而且具有健身、健美、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等功效,得到广大得老、中、青妇女和拳操爱好者的青睐。可以说,传统武术的创新演进是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2.重大赛事的推出是传统武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首届全国功力大赛”是继套路、散手之后的又一探索性的比赛形式,这种新的武术比赛形式旨在发掘、整理武术各种拳种中全面增强身体素质和重点提高某一运动素质的功力锻炼方法,以丰富全民健身项目和发展武术的竞赛项目,它是推广武术和发展武术的一次新的尝试,是为挖掘民间传统健身方法,拓宽武术竞赛形式,推动中国武术改革发展与创新服务的。它使多年来流离于民间的功法运动,登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拓展了武术竞赛领域,是武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而“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武术赛事,丰富的内容、出人意料的盛大开幕式、“登封迎宾”、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广泛的群众文体活动等等,使这次武术节达到了“武术界的奥运会”的盛大规模,影响力颇为广泛,据悉,共有62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这次盛大的世界性的传统武术赛事将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带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而且,中国武协曾表示,发展传统武术的新思路是:“不但要在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大力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就是在竞技武术的世界大赛中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武术文化。”

正是这些可圈可点的努力为传统武术迎来了“花明又一村”。我们也将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寻求传统武术的发展道路,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为传统武术迎来更多的“花明”。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时候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仔细分析推广传统武术的策略。

3.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传统武术提供了契机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还面临着一个契机。目前,、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国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充分的展现着中国人的精神、智慧以及中国人五千年来脉脉相传的优良传,不仅有极为有效的健身功用,也有着极高的精神教育价值,因此在教育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但是,由于师资力量、观念意识、监督机制等原因,武术在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对山东省内10所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调查显示,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仅占到调查总数的24.8%,而学生们了解武术的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91.7%)和武侠小说(42%),通过学校体育教师学习武术的仅仅占到23%,而学生们除了体育课外没有武术学习途径的比例达70%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武术资源,因地制宜,由地方自行制定武术特色教材,将当地的传统武术与学校的武术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师资力量和师资培训等问题,又促进了传统武术的传播。

4.结论

传统武术要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以创新意识为理念,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古老的传统武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也必将迎来“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第3篇:传统武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 传承人 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95-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交融,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就是一个鲜活的资源宝库,承载着传统武术的演练套路、拳种的特点、运动技法规律、招式的运用、武德文化、仪式禁忌等诸多传统的不为人知的信息。传承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活态传承的实体,不仅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础,更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力量,展示了民族精神、民族的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团结力。因此,在传统武术的保护中对传承人的保护迫在眉睫,传承人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及老龄化的到来,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出现消失、消亡、技能的退化、断层等传承危机,解决问题传承武术传承的危机最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就可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以及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传统武术中的活态传承人能把具有珍贵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留存下来,延续、传递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保护传统武术活态传承人,才能留住传统武术的根源,才能让传统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1 传统武术的现实窘境与困惑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发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环境基础的消逝,外来物种竞技体育运动的冲击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颠覆灭亡的危机。传统民间宗法制度即武术传承制度的封闭性、单一性,也极大的限制了传统武术的民间传播与发展,成为现代以及未来传统武术发展的绊脚石,使传统武术面临着传承的断层,传承人的消亡。所谓传统,是指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1]。传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和控制,也是历史发展和继承的表现形式。所谓传统武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以提高攻防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师徒制传承为主要方式,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多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2]。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传统武术进行普查,查明“流传有序,拳理明晰、自称体系、风格独特”的拳种有129种,经历社会的变革,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武术,或不为人知,或未自成门派,或流传不清,或依附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有书籍和历史记载的拳种的套路运动的形式并不多,固步自封的封建保守意识和迷信色彩的门派之间,阻碍了各门派、各地区、各种技法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以及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对竞技体育政策的倾斜也使得传统武术走在边缘化,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的本质是文化的延续。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传统更不能侄桔、僵化,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自我完善与更迭。

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与瑰宝,传承和保护原生态,具有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显得格外的重要,要坚持激励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传承与保护,建立有效、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传统武术传承人面临的时代危机

掌握着传统武术技法的传承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的实体,不仅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世代相传连绵不绝的坚实力量与纽带。传统武术在近代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变革。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冷兵器时代终结,传统武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环境逐渐的减少;从和时期的来袭,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诘难,传统武术书籍的焚烧,传承人也受到惨遭迫害,造成许多武技的失传,这一时期传统武术也在进行着垂死的挣扎;随着改革的不断开放,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所依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改变,传统武术也逐渐被各种休闲娱乐所消解,造成了传统武术技艺传承的断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武术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的农耕文明、宗法意识的肥沃土壤逐渐的消散,以及活态传承人的自然衰老与死亡,使这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武术逐渐走向微、消、亡的悬崖,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延续、继承与发扬面临着严重危机。

3 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

在民族学理论研究中,“传承者”是指通过居民的生活经验而具有丰富的传承知识的人,传承者的态度受其经历、家世、职业、信仰等左右,传承依其掌握的传承知识和传承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而分成不同的等级[3]。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定义是指: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4]。传统武术传承人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的主体,能使传统武术进行传承和沿袭的个人和群体。第一,让传统武术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保护传承人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可以采取相关的行政法规,规范和调整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职责或行为,如可以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普查、对传统武术的种类和传承人进行建档、保存、传承、发扬。也可以采用民事法或知识产权法对传承人进行民事保护,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相关知识产权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实现;第二,制定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使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较完善地得以落实。构建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根据传统武术传承人具体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系统构建可以分为:传承人的组织机构设置、传承人的认定机构、传承人的投入机构、传承人的培养机构、传承人的激励机构、传承人的科研机构、传承人的监督机构等七大机构,这七大系统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共同组成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成机制。通过七大组织机构的建立,在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使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机制较完善的得以全面落实;第三,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管理处, 为了负责全面管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处对传统武术传承人调查、认定、建档、命名、保存、传承、弘扬。第四,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处,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这一“活的文化财产”,保护和发展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使这种技能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第五,建立传统武术传承人监督处,尊重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权利,明确传承人的义务。通过监督处对传承经费使用、传承人传承情况、传承人培养、传承人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传统武术之所以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传播、沿袭,主要靠这些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世代相传,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传统武术传承人管理、保护、监督等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

4 结语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相当于一个艺术宝库,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一个宝库的毁灭”。传统武术是由传承人的传承而得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是以要注重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是传统武术的重要承载者、传递者、保护者,通过他们勤奋刻苦的学习、反复的演练、精心雕琢、潜心揣摩、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以超人的毅力、才智,灵活的储存着、掌握着传统武术的原生态技法的整体性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传统武术传承人是发展和延续传统武术的中流砥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人为载体的,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掌握各种传统武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33.

[2]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第4篇:传统武术范文

学的是什么人

我认识一位老拳师,年轻时是当地拳击冠军,应该说很能打。他教过的人超过两千,两千人中,有的是票友,有的三分钟热度,真正的弟子才六个,入室弟子三人。那么这三人水平怎么样呢?拳术的修为是没说的,出手速度,力度比之职业选手也毫不逊色。但他们都极少进行格斗训练或格斗功法训练。为什么?老拳师不是没有教。但这三人,一个拥有三家工厂,一个是身居要职的公务员,最差的一个前段也有猎头公司开价40000元以上月薪请他跳槽。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时间经常格斗?而且像我这种毛头小伙要和他们打,他们才懒得用玉器碰我这瓦缸。古语有云:穷文富武,能练武的,家底必然不错。君不见前代名家,或到处访明师,或跟随明师数载而得真传,如果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你还有这心思吗?一个师傅,手下也少不了几个富人,家里缺什么,有人自动送来,教拳肚子饿了,有人请吃饭。搞个什么活动,也少不了他们赞助。这些人一般在弟子中都学的较好(生活条件优越,孝敬师傅多,师傅对他们自然也较好)而这些人却恰恰很少有出手的机会,一般出身较富裕的他们都不好勇斗狠,也不用为了教拳谋生到处砸人场子。就算他们初衷是想学格斗,实际上也只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故此他们就算学了格斗功法,最终练的也是以养生为主。所以,就算学了格斗的功法,用上的人也很少。

教给什么人

有人说,那么当师傅的一身打人的武功,总得传给人。而且弟子中若无人能打,又怎么会有人来学?但每个人都教,那是不可能的。哪有这么多时间对每个弟子精雕细琢?而且大部分人都是票友式的,怕也吃不了这苦。选的人首要的当然是能吃苦(废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钱!为什么?除了下文要说到的原因外,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将来不会抢自己儿孙的饭碗!若自家的孩子真是学武的料,当然是尽心尽力的教。但真要交手,还是叫别的弟子去,毕竟别人的孩子流血比自家孩子流血好。师傅在世时,弟子们当然对师傅一家毕恭毕敬,问题是师傅两脚一蹬后,就难说了。师傅死后弟子一窝蜂地否定师兄弟,争谁是正宗的例子不胜枚举。若师傅死后,这几个能打的弟子要争地盘,拿出当年实战的例子作招牌,说:师傅的儿子都不如我啊,每次交手都是我去而不是他去。师傅家孩子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去?选个有钱的,至少这种人丰衣足食,将来和师傅家孩子争饭的可能性较低。而且一旦不当“打手”了,这些打人的功夫丢的也快。我认识过这样的一个“打手”弟子,问他那些打人的功夫还练吗?他回答:“几十年没练了,啥样子都记不清了。”而且,为了防备真有那么一天,师傅还要留几手给自家孩子。保证真要交手,儿子能轻松取胜。那位“打手”弟子自己也说:“自己虽然能打,但比起师傅的儿子差很远。那些功法他学得比我多、比我全,练得也和我们不一样。”

练功难的难题

功法有了,可我们怎么去练?首先是时间。按一般的观点,参与格斗的最佳年龄是十八到三十岁。让我们以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为例来说吧。高中时代,为了高考,参与格斗训练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大学,也就低年级能玩两年,到了大三大四,考研,求职。很多朋友在那段时间,都说考研,求职老在脑海绕来绕去,根本没法集中精神,练了也白搭。出来工作,开始一段要适应社会,转变角色。跟着就是努力工作,继续充电谋求发展,跟着就是为人夫,为人父。能有多少时间?如果按传统武术说法,四十左右到达顶峰。那时双亲已老,儿女却未成人,心头顾虑重重。加上经历了这么多风雨,就算有这个实力,怕也没这份雄心了。而且格斗的功法练起来辛苦,消耗精力也多。工作了一天,做完家务后还能有多少精力去练?要边行格斗训练的话麻烦更大,首先,要召集几个水平相当的人(总不能提着两套铠甲满街找人比试吧),还要有共同的空闲时间和精力,以及场地的问题。由于格斗训练消耗的精力多,身体损伤也会有,练习完还要有时间去恢复,故此要有这样的共同时间并不容易。最理想的是周六打完,周日休息,问题是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双休日?又能保证一周的工作后还有精力打一场?还要面对同事对自己经常鼻青脸肿的异样眼光。有人说,和朋友一块练难,自个练总可以吧?这就涉及场地,器械以及上面提到过的,钱的问题。一些功法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固定的器械,另外一些站桩类的东西,需要一个开阔而没人干扰的地方,这就很难在广场、公园等地练习。我有的朋友人晚上在家打沙袋、在楼下小区练有跺脚的拳法被投诉噪音扰民。有朋友更有站桩时有人在背后放鞭炮的经历。后来我们谈起这事,说如果在城市要找个不受干扰,开阔且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器械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个送天台花园的顶层复式单元。说着说着,一个朋友总结道:“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啊!你想想,探访明师,要钱不?拜师学艺,就算不用交学费,请老师吃顿饭,逢年过节送点礼,要钱不?搞件顺手的器械,要钱不?练功器材,要钱不?如果遇到工作不顺利,今天还担心明天的晚饭在哪,你又怎么有心思去练?”朋友这种说法虽铜臭扑鼻却让人无法反驳,毕竟练武是要钱的,器械、营养、心态、场地,分辨谁是明师(有钱,多见几个师傅,自然不容易受骗),都离不开钱。前面说到有钱弟子练得好,原因就在这里。一般人每天挤出点时间不容易,拿来练格斗既伤身子又不能当饭吃,不如多练养生的拳、桩,保养好身体在职场打拼。

练好了用在哪?

就算条件都具备,能练好了,那么这一身本领有何用武之地?用来和职业选手交手?就凭我们每天那点业余时间,怎么对抗天天正规训练的职业选手?有人说擂台打不赢,因为规则不许我们戳眼击裆,我们比街斗!然而大家都知道,每天正规训练8个小时的职业选手和每天工余练一点时间的民间选手,他们在力量、速度、经验方面的巨大差距,在条件公平的情况下,民间选手绝无侥幸之理。那有人说,我们练了来自卫。那么如果你是歹徒,你会选个五大三粗的青年还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奶奶来作案?答案不言自明。再者,就算真要对一五大三粗的青年下手,如果硬来,想必有足够的把握把人制服,要么人数占优,要么手持凶器。无论我们怎么去练空手入白刃,当我们真的要去面对寒光闪闪的凶器时,又有多少人能毫不犹豫,毫不恐惧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且,就算一把粗糙的火药枪或弩,都能让我们苦练了一辈子的武术毫无用武之地。就算面对的只是一把小刀,歹徒在暗你在明,当你察觉时小刀可能已经顶在你的胸口了。(还要在这说句:现在书上教的夺

枪术大家看看就好了。很多书上持枪者的持枪动作极不专业,破绽百出,纯粹是电影里的耍帅姿势。现实中绝对没有人用这样的持枪姿势,大家看了乐乐就好。某名家的武术教材的照片中有他制服左轮的照片,该的持向前伸出。但左轮枪一般就在腰间发射,稍加训练的人都能用快速左轮在零点三四秒内完成从垂手站立到射中五米外的人形靶的动作)有人说,练武不是能加强反应吗?但有人能保持任何时候都高度警惕吗?遇到朋友高兴多喝了两杯,连续加班了几个晚上,生病乃至路上走过的漂亮女孩都能降低你的反应。最重要的是,主动权在歹徒手里,他绝对可以挑选合适的对象和时机。如果是女性,除去身体条件上的弱势,职业装的套裙,高跟鞋都会削弱女性的格斗技术。虽说格斗技术能让我们反抗更长的时间,增加被救援的可能,但减少去危险的地方,家里多增加防盗设备是更安全的做法,毕竟预防胜于反抗。至于有人提倡身上带短小的武器,我向当警察的朋友咨询过,其中大部分都属于管制器械,想带在身上可得先三思。

――对于现今的传统武术,很多人都指出其“不能打”,并开出了多进行对抗训练的药方,只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这味“药”还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现代民间武术交流的困难

有人曾请笔者和几个朋友去参加一格斗活动,坦白说这位主办人曾是省级散打运动员,请来的人水平也不低,规模不小,比赛护具也齐备。举办过多次,组织也较有系统。但被笔者的朋友婉言谢绝。我们见此也跟着拒绝。这位朋友事后才说,虽说这比赛已经比较正规,但是由于主办人曾是专业运动员,规则放的宽,比赛的强度也大,也没有医生在场。最主要还是这位主办者并不富裕,出了什么事想索赔也索不到多少。至于一般的民间切磋,有时也会闹出麻烦。其中之一就是裁判。有次我去参加一切磋(就是找块地,两套护具)由于已经傍晚加上现场较暗,裁判居然没看见其中一方流血,直到我看见地上怎么有几个黑点,才看见血已经流到地上了,幸好没有大碍。有一次我上场就更憋气,对手技术比我弱,力量也逊于我,但比我高,手就有我的脚长。每次我贴过去,他就用摆拳连连有意攻击我的后脑(事前说好不能打后脑),而且他进攻也是这样,我几次向裁判提出,裁判却若无其事,对手也是照打不误。最后我趁他出脚时用肘猛击他的脚背和脚趾,让他无法比赛才取胜。事实上,由于这种私人比赛参加的都是比较好的朋友,很难拉下面子真的去警告。所以这种性质的比赛,所谓的裁判也只能是控制比赛的节奏,难道你还能对别人罚款,禁赛不成?加上大家平时所练不同,有人击中两拳后第三拳就放轻以免伤害对手,也有人对手倒地后还加一脚或使用擒技。打红了眼后,很多时候这些动作下意识就出来了。尽管真正受重伤的机会不大,只是这样的意外一次就嫌多了。

而现在互联网上有不少武术论坛,这是好事,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互相交流武术的经验和心得,我也从中认识了不少好朋友。但也产生了不少网上“高手”,动辄高呼,不服的到XXX找我!看似勇不可当,有前辈们当年“台上交手,性命攸关,若有闪失,生死勿论”的豪气。但实际上,谁会为了几句话就千里迢迢地跑过去交手?而且,谁敢保证对手是谁?黑帮老大还是公安干警?不过,倒也真有人去过,我有个朋友,就是网上有个“名师”向他辱骂并挑战,对手本以为两人相距上百公里,打不成可以拿个彩头。谁知我朋友是经常到当地出差,就果真打上该武馆去。对手一看不妙,借接电话躲到后面去,两个弟子上来车轮战,拼命消耗他的体力,不让他休息两人却轮流休息。直到我朋友气喘吁吁,“名师”才接完电话,但还是不敢动手,吹了一通牛皮了事。但这和我另一个朋友见到的事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同样也是网上两人吵起来,两人真约好了在某处一对一交手,我朋友正好离那近,于是就跑去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场某武馆大旗迎风招展,十来个身穿某武馆衣服的青年杀气腾腾,有的还手持棍棒。为首的看见“可疑”人员就上去“盘问”,还用照相机拍照,其他人则在两侧取包围之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黑帮抢地盘。幸好另一方最终没有出现,否则还真不知如何收拾。交手是如此,就算是相对温和的推手,也有些老拳师推输了,面子挂不住用散手,还振振有词说:“你也可以打我啊,打坏了算我的。”哈,可这一把年纪若真有个三长两短,别说口头承诺,就算有书面保证,闹上法庭还不是咱们吃亏?

组织较正规的比赛的难题

笔者有朋友曾组织过传统武术的对抗比赛,笔者也在其中帮忙。在此说说其中的困难,也看看大家有没有好办法,毕竟大家的愿望都是发扬传统武术。第一就是找参赛人的问题,若是私人身份参加还好。以拳会名义出赛的话,很多人可能就会犹豫。毕竟在没有必胜把握时,参赛很可能是以本派声誉的受挫来成就唯一的胜利者。但如果全部以私人名义参赛而没有拳会的名声,比赛就失去权威性,也很难得到赞助和支持。对一场比赛来说,取得赞助是第一位,有一帮人去安排,处理各种事情次之。第二就是参赛者的资格问题,也是技术上最难办的问题。为了胜利,有人请来体校生或专业运动员压阵。就算不是武术专业的学生,普通人也很难敌过他们过人的身体素质。有次比赛,主办人请来了四位体校学生参加四个级别的比赛(男子按体重分三级,女子人数少不分级)。四个人皆非武术专业。是到了现场才看规则,学动作。结果,男子轻、中两级两人都入三甲。重量级的选手是因对手裁判的些许偏帮和熟悉规则才惜败,而且对手本人也是体尖生。女子组的总决赛有点滑稽,体校那位推铅球的女生以180cm,85kg对阵对手的150cm,40kg。结果是体校生随手一拨,对方就踉跄几步,轻轻一按,对方立扑地上。当时我们就谈到,如果在比赛中,有人为了求胜而请来这样的人,主办者应该怎么办?核查每个人的身份是不可能的,也很难有个清晰的文字标准界定谁是职业选手。难道凭感觉或他在比赛中用了某些的招数?如果你说他们套路动作不标准,人家说不定还会说,我就这样练,觉得不对咱上台过几招试试。笔者就看过某次两派交流中,虽然说好是学生交流,但一方上去的全是教练,另一方上的是学生,但却来了两散打运动员作后备。也有某人去年代表甲拳馆一举夺冠,今年以乙拳馆的名义再创佳绩的情况。第三就是裁判的问题,这种比赛一般是在同地区的不同拳种或附近地区的同一拳种间举办,裁判员和选手间难免沾亲带故,输了谁都有借口。我就见过比赛中有师母裁判徒弟比赛的事,撇开个人品格,这样的组织安排就难以让人信服。

第5篇:传统武术范文

一、谁有资格来否定传统武术

我对韩起先生的胆识与文章素来敬佩,其风骨比起某些孙氏门人和大成拳的所谓正宗传人来何止强出几百倍!但他最近又推出“道新拳论”来否定传统武术,我却不以为然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魂》刊出赵道新的一系列文章来质疑传统功夫,我虽自幼受得拳击和击剑这两种简单实用的现代搏击技术的诀窍和要领,但那时对传统武学尚未吃透,因此不敢站出来为传统武术说话,因为否定或肯定都是要相比较而言的,否定传统武术者,往往会拿拳击、散打和泰拳来说事,但他们大多都是对传统武术一知半解,或者干脆就是一窍不通!否定传统武术,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件小事,否定者本身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否定的资格,二是否定的观点能否成立。

先看一看赵道新先生的资历够不够格,赵道新先生是张占魁的弟子,习形意、八卦为主,又在王芗斋和吴翼那里学过大成拳和六合八法。要知道否定一门学说或学术体系,从概率学的角度上看,必须要掌握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和百分之百的学术观点才有可能,而赵先生只学过传统武术中区区三个门派的四种拳法,就敢否定传统武术。要知道,赵先生习武的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上百个武术门派和几百个拳种!再看一看赵先生自身的功夫真的像某些人吹捧的那么高吗?2007年5月,在长春交通宾馆,我与赵道新先生的弟子张鸿骏把盏论文,鸿骏大哥谈到了赵先生,我没好意思从下探讨。很早就有人说赵道新在杭州国术大赛上力压群雄,拿过第一,有好事者将当年的原始记录刊登出来,结果赵道新是在比赛的第二轮就被人打了下来。赵先生在其师门中的功夫也不能算是佼佼者,不然李存义和张占魁为什么带韩慕侠去打俄国大力士,而没请赵先生?薛颠当年挑战张占魁时,赵道新为什么不出头?据说赵先生跟很多人比过武,被他打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没有真正的高手?像李光普、程有功、孙禄堂、杜心武、阎志高、傅剑秋、尚云祥、薛颠、宫宝田等,这些人当年可都在京津二地站过码头,即使是比这些人年轻一点的,就如在天津当地谋生的张春生、纪学忠、李旭洲等后辈们,赵先生恐怕也没跟他们切磋过!如此,赵道新只学过中国传统武术百分之一的功夫,也没跟国术大师中的一流高手过过招(二流都没碰过),怎么就敢否定中国武术呢?进入国学殿堂需要有学术资格,而要否定传统武术,据我反复掂量,中国几千年的习武之人里尚无一人有这种资格,因为从无一人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从无一人精通过传统武术中二十种以上的门派功夫,当然,我就更没这份胆子了。趋势者多是求利,叛逆者多是求名,赵先生是叛逆者,但他不是一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求实者,他的学术观点值得商榷。

赵先生以形意、八卦正宗传人自居,以一副大义灭亲的姿态来否定形意、八卦似乎更有说服力。且看,赵先生是如何立论的:“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看来赵先生连“十要论”都没读过,可能他连与他住在同一城市里的李旭洲的发劲也没见识过,那么山西车宋二家的功夫就更没领略过了!据说赵先生当年曾打遍上海滩,是否跟那位素以发劲刚猛的卢嵩高先生动过手,如果他有过这些经历,他就决不会说出这样的外行话了!形意拳在刚练整劲时确实只能推人,而不能伤人,但这只是练功的过程。从心意拳到形意拳,二百多年间伤过人的拳家应该不在少数,难道赵先生就从来没听说过?有一位胡凤山先生在第一次国考中,一记崩拳就击陷了对手的额骨,胡先生可是练正宗形意拳的!

二、传统武术在哪个环节落伍了

当然传统武术本身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没有所谓的“绝学无忧”一说。近年来我与国家散打队教练邱国友、培养张喜燕的教练唐光大、前国家重剑队教练王恒满都有过接触和交往,采访过上百场散打和击剑比赛。从训练方法到实践的技战术对现代搏击进行了研究,发现就功力的训炼方法而言,现代搏击并无优势,传统武术的很多训练方法都已被现代搏击所借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两段采访,第一段是介绍创造了拳掌击碎砖瓦世界纪录的空手道冠军,他的主要锻炼方法竟是日常用拳掌击打缠上绳子的颤板,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中国的八卦门学会的功夫。第二段采访的是中国拳击队,介绍他们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训练方法,而这些方法竟是传统武术外家拳的翻跟头和类似八卦转掌的低身转圈,还有一抡铁锤砸汽车轮胎。我少年时在沈阳电车公司南湖车库里,就见过一群练武术和拳击的人。用拳脚踢打轮胎,难道这种中国民间武者的训练方法竟成了国外现代搏击的专利?至于中国传统武学独有的内练方法老外还没学到手,最多也是照猫画虎地打一打咏春拳的木人桩。

但传统武术的悲哀就在于缺乏系统的实战训练,甚至连准实战性质的对练也越来越少,从套路到单操多以虚拟想象为主,最多也就相当于拳击里的对镜空击的效果。至于打手靶和戴护具的实战练习,目前练传统武术的人几乎没有实际操作过,而比速度球训练更好的流星桩也几乎绝迹了。当代练传统武术者多注重功力的提升,想通过练习站桩、气功或操铁砂、抖大杆子而获得一击必杀的功夫。其实即使练成了这些功夫,在实战中也未必真能用得上。没有有效的距离和击打的准确性,你的功夫只能去开砖碎石。像罗伊・琼斯和梅威瑟那样的对手,你只能在他进攻时击中他,并且在移动中准确地出拳(脚),因为他们在躲闪和防守时的移动速度太快,你不可能把握住有效的距离。而迎击这样的实战技术,你只能在实战训练中获得。比如梅威瑟KO哈顿的那一记左手摆拳,当哈顿孤注一掷地打出左手摆拳的同时,梅威瑟并没有格挡或低头躲闪,而是向左上步的同时打出了左摆拳。哈顿的左摆拳打到梅威瑟的右颊时已是强弩之末,而梅威瑟的左手拳却是借着哈顿的前冲之力打出了迎击。这样准确、精细的实战技术在武术中是没有的。

三、融合与借鉴

辽宁省散打队的主教练刘承义经常到我练功的场子与我切磋一些实战技法。他曾经获得过两届全国武术散打(散手)冠军,但他却是练传统武术出身的,主修太祖拳和八卦掌。他将太祖拳技法分解为散手进行单操,又自学了拳击,并经常与各类高手进行实战,此后登上擂台,所向披靡。刘教授的成败经验是传统功夫与实战训练相融合的典范,传统武术的腿法、拳法和跌法及功力训练,加上现代搏击理念与实战训练状态下的科学演练,当然比单纯练习传统武术或单纯进行散打拳击一类训练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武术在搏击方法和功力训练上远比世界上任何一门搏击术都要丰富、系统。巴西格雷西柔术的地面搏击方法似乎是独树一帜的,但依我看,比起传统武术北派中的地趟功夫和南派的福建少林狗拳还是逊色不少。传统武术一直没能建立起完整严谨而又不失公正、安全的擂台比赛体系,这就制约了传统武术实战技术的发展。而拳击、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从一开始就有擂台比赛的制度了。

第6篇:传统武术范文

古往今来,武德从来就是武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的教化从来就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常胜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与武术所具有的德育价值是密不可分的,而武德便是这种价值的核心体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传统武德由先古发展到现在,其内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的核心教育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时代的需要赋予了传统武术新的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爱国敬业精神。爱国是传统武德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美德。在和平年代,爱国就要用敬业精神去体现爱国之情。第二,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三,明礼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道德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信仰出现危机。而武术所崇尚的重承诺、守信用无疑是当今社会的又一道德亮点。第四,正直勇敢。首先表现在参与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其次表现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方面;最后正直勇敢倡导敢于同种种不良社会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第五、顽强勤奋。武术的修炼不仅要承受身体的苦痛和磨练,还有来自心理的压力。没有顽强的作风、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同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长期、艰苦的练习更需要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

二、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

1、中国武术德育价值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体现

武术教育素来注重德育,认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要求学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之第一条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刚好相契合。武德教育并只是流于口头或者书面的教化,而是“是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它以尊重的态度和方式引导习武者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把经验中的生活准则放置在理性中考察,能够自我立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在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中实现自己的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变革。”

2、中国武术价值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方面的体现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事业以及爱国与否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祖国、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武术倡导的“侠、勇、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与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和形成密切相关。世界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武德中的“侠、勇、忠、信、礼、义”告诉我们要“任侠善勇,忠于祖国”;要“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金钱,要“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要知荣辱,有羞恶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传统文化与传统武德保持着紧密联系,而传统武德又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要求。

3、中国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体现

我们的青少年身处一个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对他们有极大的诱惑力;世界范围的文化争夺,西方的强势文化对他们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家庭的宠爱溺养形成的先天不足,不仅容易自私、任性,经不起挫折和苦难,而且也产生了人文教养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淡薄。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时代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民族之根。因此,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散发着民族精神的脉动。武术,作为中小学教育和大学生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在武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应深入发掘武术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武术教育教学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武术提炼出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即“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武术的德育使命

武术自进入学校以来,一直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居,虽然一再强调传统武术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但相比日本把武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韩国将跆拳道视为“国技”相比,武术教育的德育价值还是有所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殖民国家对我国采取了严重的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武术也应耽误起新的历史使命。只有深入挖掘、开发武术的德育价值,不断赋予武术新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德育价值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和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四观”教育和民族精神发展的需要。在跆拳道、空手道横行中华大地的今天,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中国武术再不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不改变竞技化教学模式和忽略武术攻防技法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将岌岌可危。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必须改革,要区别专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武术的技法,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武德的修养,这样中国武术才能真正承担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第7篇:传统武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 传播 影视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16-04

前言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传播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断层,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武术处在一种被冷落的位置而引起的,更多的是我们在传承、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传统武术的特点引起的。

1 现代影视传媒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现代影视传媒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武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有着其它传媒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不仅了解、认识了中华武术的丰富多彩性,而且也从中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肝义胆、侠义恩仇等等。

1.1 现代影视传媒对传统武术传播的负面影响

现代的武术影视大多是充斥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大量运用威亚和数码技术,武术影视所展现出的武术动作、产生的效果、展示出来的复杂的身体语言程度,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特别是一些夸张的飞檐走壁,水上漂,轻功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影视中的武术毕竟是一种加工后的艺术武术,它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武术是有区别的。但是社会中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武术影视来了解武术的,所以说这种失真的武术影视对武术本身的传播是很不利的。

首先,现代武术影视会让观众否定现实中的武术。“太假”,“太夸张”等等这些词汇是许多人在武术热潮过后对武术产生的错觉印象。现代武术影视中武术更多以合成、嫁接的手段表达,高速度、高节奏、高规格,使观众产生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从而享受到极度虚拟的视听。但是这些影视中的武术动作与真实的武术动作有较大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武术的特质。

其次,武术影视会让观众与武术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通过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宣传,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喜爱上武术,观众可能对练习武术也会产生兴趣,但是在经过接触武术之后,他发现自己很难达到武术影视中那样的武术境界,好像武术看起来很好看,但是练起来却很难的,从而慢慢对武术失去了兴趣。这种现代武术影视拔高武术的效果会使观众对武术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

最后,现代武术影视具有商业化、娱乐化的性质,而这种商业武术影视的“娱乐化”特征,使其对武术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需要娱乐,但娱乐是人类灵魂的娱乐,不是一种感官刺激的满足。对娱乐化的商业武术影视,一定要进行引导,使武术具有武术本质特征。

1.2 加强对武术影视传媒的引导

现代影视传媒作为“关键性的仿真机器”,它再生产影像、符号、代码,特别是对于传统武术,它们可能更多的只是生产出一种具有武术符号价值的东西,更多的是对武术动作的模仿,对于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性,文化底蕴等等可能都是一种工具式的存在,甚至不存在。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要加强对现代影视传媒的正确引导,使传统武术在现代传媒中具有展示自己真实性的空间;也要对观众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影视中的武术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武术形式,和现实中的传统武术具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传统武术自身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传统武术,让传统武术活在人们心中,这方面姜传银老师认为应该以占领青少年群体为主,还可以编制一些以霍元甲、岳飞等武术传奇人物为题材的武术动漫、武术游戏,满足青少年的爱玩需求,融武术教育于青少年的娱乐之中,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武术的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传承、发展传统武术的康庄大道。

2 竞技比赛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它们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套路的发展相对滞后,致使武术的全部价值得不到全面展现。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竞技武术由于不能全部代表武术,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竞技武术以富于中国特色的运动形式来充分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能力。

2.1 竞技比赛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近年建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赛体制,使竞技武术的竞赛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特别是1996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武术套路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从一开始就将武术推向了西方体育的发展范式。王岗指出这是对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模仿,模仿是保持个性存在的大敌,坚持模仿必定导致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趋同,武术是中国的文化项目,不能用西方的评判模式进行竞赛。从近年的武术大型比赛,特别是武术锦标赛,我们不难发现竞技武术比赛完美的诠释着高、难、美、新的技术要领,可能一个运动员的比赛仅仅靠几个“高、难、美、新”便能赢得高分,而传统武术防技击能力,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形式却没有展现。中国的武术比赛大都是以“高、难、美、新”为评判标准的,这势必会引导海内外的武术运动员向这方面发展,但是当这些运动员都在锻炼自己的“高、难、美、新”时,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武术又在哪里呢?

2.2 走特色发展之路

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一个文化鲜明的特色发展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新道路。这里并不是否定竞技武术发展的成绩,对竞技武术的成绩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的。但是传统武术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具有独特性。首先,传统武术具有项目多样、功能齐全等特点,可以走全民健身的道路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因此加快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创编出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系列传统武术项目和锻炼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武术自身科学化是发展的基础,加大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其次,按照传统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建构各个传统武术拳种体系,根据社会的需要,可以在传统的技术体系上,按习练者的不同需求编排技术内容,建构新的技术体系。最后,创建一个体现传统武术特性的比赛机制。周伟良认为,应着手制订一个符合传统武术自身文化价值和技术特点的赛事制度。武术的真正继承和发展,重心仍在我们民族的本土文化上,应该远离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武术发展,才具有感召力和渗透力。当然开发传统武术旅游、传统武术健身、传统武术文化等项目,从全方位展现传统武术的魅力与特色,为世界人民所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展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

3 国外的武术现状对传统武术传播的影响

“中华武术第一次有影响地被带入美国口岸是在1847年,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带去的”。但是孟涛等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眼见为实”等传统方式进行的。

3.1 国外的武术现状对传统武术传播的负面影响

华人移民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海外的主要传播者。现代华人移民开办传授中国功夫的武术馆校,成为中华武术在美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习武经历和专业背景差异较大,有专业运动员出身,有国内武术馆校的运动员和少林寺俗家弟子,也有传统武术爱好者。但是这些移民普遍学历偏低,而且这些移民尽管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多年,但大多数人的语言能力远未达到和学生较深入讨论问题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武术文化的传播。移民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文化传播的层次。其次,这些武馆缺乏统一的管理,存在无序竞争。各武术馆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仅仅是在参加美国武术比赛时相互之间才有一些接触。武术传播者在海外的生存是比较艰苦的,而且同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大。武术馆校之间为了求生存、往往会出现拉学员的现象,又因为这些馆校办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很容易造成美国学员对中国武术理解上的困惑。各个武术馆校所招收的学员均以亚裔人士居多。这表明,中华武术还没有走进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还没有被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所接受。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高等院校也因此成为世界各种体育文化相互渗透、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抓住教育国际化的契机,利用国内外高校的教育平台,向世界推广和普及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大部分国内外的高校都有国际交流中心或者留学生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传播桥梁已经存在了。那么这个桥梁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呢?或者说在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还有那些问题存在呢?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表1表明,中国传统武术已开始进入国外部分高校,但普及程度不高。在这些图表中的30所国外高校中,有18所开展了武术运动,占总调查数的60%。而且相当多的学校开展的武术课是以课外活动和选修课为主要形式的。这其中的有哥伦比亚大学、桥港大学、康乃尔大学、国际中医学院、萨尔斯堡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6所开设了武术课程,占总数的20%,其中有3所将武术分别作为体育专业、武术专业和中医专业的必修课进行开设。由于外文教材的缺乏和相关文化教育的缺位,武术教育层次普遍较低,武术国际传播和推广仍然艰难,任重而道远。

3.2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路

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猛,几近成长为代表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而武术同样是中国软实力的强力表征。鉴于此,李守培、郭玉成指出,“武术与孔子学院具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共同诉求。可以说,武术入驻孔子学院具有可行性:首先,武术与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上具有耦合性;其次,武术入驻孔子学院是对孔子理念的秉承,有助于多维度阐释‘和’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学生练习武术也可以修身养心,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可行的教练员等级制度和教练员培训制度,促进各洲、各国的武术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一套国际裁判员培训和认证体系,促进各洲、各国的武术裁判员队伍建设;加大援外力度,特别是对武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援助;重视学校武术的发展,利用孔子学院扩大武术练习人口,进而培养大批的国外武术专业人才”,当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平台,以拥有几十万留学生的普通高校作为武术国际传播的重点,编写国内外体育高校可通用的武术双语教材,开设适合中外学生学习的对外武术双语课程,为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铺平道路。

第8篇:传统武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课程;开发

我国自1998年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武术教育纳入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范畴。然而,专业名称的变化并没有使得武术教育注重竞技武术教育的现状得以改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竞技体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先前的武术专业直至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传统武术的教育。这导致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传统武术的理论知识极其匮乏,传统武术的技术技能过度缺失。“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至上,在竞技武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却任传统武术自生自灭,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最终当我们把武术发展之路押向奥运这一独木桥时,却发现它原来如此狭窄。〔1〕传统武术教育的缺失,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武术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武术的教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及竞技运动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继承。因此,武术的高等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并深入开展传统武术的教育。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现状

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武术专业改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至今已有14年,但是武术教育并没有随着专业名称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武术技术课程依然是以竞技武术形态进行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专项设置。套路专项主要以竞技武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刀、枪、剑、棍、拳等各种竞赛规定套路)的教授为主,即使是传统武术,也仅仅是教授一些如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适应竞技武术比赛规则的如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散打专项教授“中西合璧”的现代竞技散打。“竞技”之于“传统”其实只是武术的不同生存样式,但在当今的武术发展中却着实表现出从技术形态、传承方式、练习方法、武德礼仪到功能形式乃至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由于现代化强大的文化标签作用,武术的竞技共性逐渐泯灭了武术传统的个性,从而模糊了人们对武术长时期的认知定式,这也是近现代武术及其教育形态举步维艰的原因。〔3〕

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专项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一师通教”的模式。即在专项理论与实践中无论是不同的拳种、器械,还是教学、竞赛、训练等都是由一个教师进行包干式教学。没有有效地整合教师的理论与技术专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有效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同时,由于师资制度壁垒的限制,优秀的民间武术传人没有机会能够登上高等教育的殿堂进行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到民间传统武术,这也是对当前优秀武术教育资源的浪费。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

21传统武术课程开发的目的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4〕 传统武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武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武术高等专业教育的重心从竞技武术培养为主,开始向竞技性、传统性并重的综合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传统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如何从浩瀚的技术体系中筛选出具有较强代表意义的拳种、流派作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发传统武术课程重要环节。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对武术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武术发展的方向,以社会需求广泛、普及面较广的传统武术资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

222 教学内容的开发应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武术资源

中国武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流派众多,技法各异,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不同地域均有着不同特点、流派的拳种,且深受该区域群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传统武术资源的吸取,应注意广泛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既有社会普及度高,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流派拳种,又包含本地区特色的传统武术内容,以打造具备本校特色的传统武术课程。

23传统武术特色教材的创编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条件,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教学参考的重要资料。〔5〕因此,学校应组织骨干力量编写适合本校传统武术教学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创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传统武术的特点,根据不同拳种的特点,突出功法以及技术的攻防技击,避免现行武术教材中只注重套路而忽视基本功法及技击应用的弊端;二是教材的创编要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本地区的代表性拳种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三是教材的形式应与时俱进,以书本和电化教材相结合,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24传统武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241 充分体现武术文化内涵,打造民族特色传习场所

传统武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为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因此,传统武术教育,应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与特色,通过具体、生动、物化的形式,以具备民族特色的传习场所,结合相关的仪式、礼节等内容与传统武术的变现形式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6〕这种“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体现的是文化氛围的营造。现在的武术教学,从教育的场所、组织等和其它的体育项目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抱拳礼”这一礼节上。因此课堂环境的“装修”,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是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得武术教学场所体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其次是软件的建设,应针对传统武术的特点,设计完整的教学仪式与礼仪规范,包括教师的服装等, 使得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武术的教习场所的打造,还应根据条件与历史资源有效结合。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历史资源就是“中央国术场”,通过对 “中央国术场”的开发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呼应,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教育、传播的特色空间。

242走向民间,建立联合培养教学体系

对于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是其保护的主体。〔7〕武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型人才,在当前学校教育的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传统武术开展与传播的情况下,要打破现行的教育壁垒,充分利用民间武术的珍贵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联合,构建多元的教学实践体系。学校可以与地方各级武术组织如武术协会、不同拳种的研究会、资深民间武术传人等建立合作试点,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进行传统武术的学习;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拳师或传人,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推动传统武术教育在相关院校的开展。

243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要保证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有效进行,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是关键。目前各大体育院校的武术师资大多是竞技武术出身,其对传统武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虽然有个别早期学练传统武术的教师,也因为长期偏重竞技武术套路教学,而造成技术退化或荒废,〔8〕因此,必须加强传统武术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校内培训和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向著名的武术家、主要流派的武术传人学习、到传统武术赛地进行交流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传统武术专家,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扩大师资的来源;三是发挥硕士生、博士生特长优势,目前有许多在读硕博生都掌握一种或多种传统拳术,有些甚至在某个拳种的技术及理论上造诣颇深,〔9〕学校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在实习期间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实践,并组织这些有传统武术特长的硕博生参加教研室的业务交流,与本校教师进行相互业务传授与切磋,促进共同学习与提高。

3结语

武术的教育,应深刻认识武术的内涵与价值体系,把握继承与发展的脉搏,武术教育的要义在于对传统的保护,武术的现代化教育,应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它是历史的延续以及文化的传承。〔10〕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武术教育由竞技武术为主向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丁丽萍,戴有祥学院走向民间:传统武术发展谫论〔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3-5

〔2〕张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方法〔J〕 体育与科学,2008,(5):55-57

〔3〕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J〕 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9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体政字〔2000〕079号2000-12-15

〔5〕吴寿枝,高升,陈晓宏 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材情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303-305

〔6〕牛爱军,虞定海 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14

〔7〕邢中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64-67

第9篇:传统武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体育武术价值取向现代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特有的国粹,也是多年以来历史的发展产物,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念以及主流取向,也体现出了我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文化属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离不开的元素,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传统武术文化亦是如此。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创造性而言,不仅仅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本质,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进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依靠整合传统武术文化资源,选择合理的文化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以及发展途径等。科学地引导当前主流文化,加强主流文化对其他方面的文化感染,进一步推进社会文化的创新,这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

一、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诞生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而武术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变得非常丰富,而且其中还涉及到我国民族文化对其的熏陶和渗透。我国的传统武术具备中国特色的内在精神,其内在的核心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追求的就是人的内外合一以及天人合一,崇尚身心和谐。而这些精神也恰恰是我国哲学的核心精神,除了在精气神方面,我国的传统武术在传承的过程还讲究武德这一字眼。在师傅和徒弟的武术传承过程中无不蕴含着技艺的教育以及品德方面的引导。以往的传统武术套路中除了有一定的攻防技击性之外,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美的观赏性,而且还拥有一定的艺术成分。它与人体的气息吐纳密切相关,所以除了对人们有一定的健身意义之外,更多的还具备较好的养生功能。我国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才孕育了我们国家独有的武术情结,使之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武术在我们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是一种情结,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代表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同时还能够强化我们的民族荣誉感以及民族自尊心。

二、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取向

(一)健身价值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也随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多数人们处于一种快节奏且高效率的较高压力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存在身心疲惫的问题,甚至有的人处于近乎崩溃的亚健康状态,因而如何保证自我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生活目标。在这种现实条件的影响下,不同类型的健身体育运动快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传统武术就是在现代人们的选择之一。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其体系构成比较庞大,而且流派众多,其中涉及到的功法运动又存在典型的多样性,运动的形式具有快慢结合,刚柔结合以及动静结合的特点。所以适合于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传统武术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传统武术。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其中还包含着吐纳等内容,除了运动方面还涉及到很好的健身养生功能,这样人们借助传统武术的练习可以实现放松身心健康,取得较好的养生的效果。

(二)教育价值

从传统武术的引导层面来看,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是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归宿。通过传统武术来进行教育体现出了本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对于武术来说,其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明显不同,它高度的统一了身体层面的教育以及文化层面的教育。传统武术不仅仅是技艺,更多的还蕴含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了哲学方面、美学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医学方面等诸多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除了技艺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道德修养,人们通过传统武术的练习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等内容,可以起到理想的文化教育引导作用。

三、结束语

传统武术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的活动。结合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武术文化体现出一种对于我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把握,能够维护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精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从历史中看出一味地的固守自己的传统武术文化是一种不科学的行为。积极地引导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不断地挖掘自己的传统武术文化创新性,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的优秀武术文化特色,才能够增强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提高其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休闲的失落: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2]王岗.休闲:体育文化的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