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第1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其中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被提上日程,且亟待解决。义务教育是我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容任何人剥夺和侵犯。国家政府有职责有义务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不少地区针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异地教育问题。但是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疏导问题,当地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倾向,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增多带来了城市公立学校的容量过大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等等。

一、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分析

农民工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因而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常常表现出自卑、退缩、没有魄力等特点。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孩子的父母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像城里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因此,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老师还要积极地协助他们能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指导他们进行心理调整。这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随迁农民工子女大量融入当地公立学校,使得城市教育压力增大。首先是城市公立学校的班容量过大问题,就河北省衡水市为例,现在很多公立学校的班容量少的六七十人,多的100多人,与国家规定的班容量30人超出太多,这也势必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其次造成公立学校师资的严重缺乏,就以班主任教师为例,一个班主任负责100多个孩子,要想做到对每一个孩子都负责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经济上不富裕,社会关系比较单一,在子女的教育辅导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家庭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因此,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各地政府在认识到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认识到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努力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具体政策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安排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制定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流入地政府要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返还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以河北衡水市为例,该市的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申请,都按照农民工暂住证或已有房产证,划区就近入学。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完全一致,并免除他们的书本费。使得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环境与当地学生毫无差别。据调查,衡水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素质非常健康,他们都能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三、展望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在随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平等教育”、“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政策理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众多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文本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新理念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国家政策导向在不断地向着弱势补偿和人性关怀的方向转变[3]。

参考文献:

[1]李志友,李等.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券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科学坛,2010,(7):149-152.

[2]代祥,李志友.教育财政公平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均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10.

第2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10―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就业人数达到74423万人,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37886万人;其中,农民工达3031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80%,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p82-94)。然而,农民工却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的缺失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社会成员应该获得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报酬。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剧烈冲突,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国民待遇的规定,农民工子女应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城市的义务教育资金来自公众税收,农民工在流入城市所缴税款中,已包含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因此不应让农民工再额外承担不合理的教育支出。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教育受歧视问题仍是影响中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

二、社区教育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具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人们对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分配的评价,其本质是人们对接受教育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的评价[2]。从社区教育的涵义可以看出,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社区教育能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主要原因如下:(1)社区教育以促进社区发展为基本目标,其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面向所有的社区成员;(2)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对社区内所有成员实行教育活动;(3)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政府挂牌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保障资金得到合理使用;(4)社区教育的内容丰富,适应了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据此,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二)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

社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雄厚的思想基础。因此,了解各种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是正确选择社区教育发展道路的前提。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图1):(1)整合模式:该模型假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社区内各种利益的均衡与协调,强调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对社区内所有的个体和组织提供相同的、无差异的服务,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理想状态。(2)压力模式:假设大多数利益都是通过社区内对资源的竞争来实现的,社区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协助那些弱势群体以及被社会忽略的领域,使他们获得一定利益。帮助弱者成了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3)协调模式:假设由于现存的组织造成了一些群体的不平等,引发了各种利益间的冲突,社区教育者的角色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社区的关注热点,协调引发各种冲突的群体关系,对居民进行政治教育和社会行为教育[3](P9-32)[4](P99-65)。

整合模式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一种理想的社区教育模式。因此,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这种社区教育模式。压力模式,针对特定群体(如图1中的群体4)展开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此模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由于社区教育活动过于集中在一定群体上,忽略了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限制了其效果的真正实现。协调模式强调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区教育问题存在的关键,因此,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流入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利益不均衡,此点正符合采用协调模式的前提。因此,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式”,调节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社区教育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缓和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疑是一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思路。

三、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一)模式选择的依据

社区教育的协调模式旨在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矛盾关系(如图2),正是这些矛盾解决不当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面临不平等待遇,这点基本符合社区教育协调模式使用的前提。

1.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大环境的矛盾关系

流入城市的大环境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流人地政府的低调回应。(2)农民工子女与其受教育的实际权利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羁绊。现阶段,义务教育资源也是按户籍分配的,流动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人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人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这些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政府,又不愿出资划拨经费,于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3)农民工子女与流人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接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在发展城市经济、填补空缺岗位时,农民工成为吸纳的对象,但是一旦要加强就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时,农民工又成为排斥的对象。因此,在制度和设施的安排中不时透露出拒入和排斥的态度[5]。农民工子女也无例外,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的现象比较严重。

2.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的矛盾关系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1)恶劣的“小区”环境与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长期务工的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边缘聚居,构成边缘社区的主要成员,还是散居在城市内部,大多居住在地租便宜、基础设施差、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段。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偏差的社会治安条件也会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2)农民工畏惧子女求学的心理与农民工子女需受教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窘迫的经济条件使得多数农民工对子女求学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农民工聚居在一起的社区内,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轻视教育的共识。所以,要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提高农民工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3.农民工子女与就读学校之间的矛盾关系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在流人地城市主要有高价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入学途径。然而,农民工子弟在这些学校都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1)民办私立学校以高昂的学费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绝于门外。(2)由于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限制和一些发端于农民工贫困的子女教育问题,使得大部分公办学校不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负担重,很多农民工子女宁愿选择民工子弟学校上学。(3)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实际需求。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和频繁搬迁等现象,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

4.农民工子女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这一关系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其家庭脆弱的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据现代教育报公布,2003年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六岁儿童中46.9%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不在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相较而言,2001年我国平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9.19%,失学率只有0.81%。可见,在教育机会方面,农民工子女遭遇一定程度的不平等[6]。农民工家庭收入本来有限,加之由地区间的经济收入差距造成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占收人的比例失衡[7],从而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去就读机会。(2)农民工家庭教育滞后。Conger和Jouriles等学者曾提出,许多家庭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由于农民工生活的困窘,农民工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理解远低于流入城市儿童,农民工对子女的严厉与惩罚也远高于城市儿童。由于农民工多缺乏教养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子弟的家庭教育滞后,不利于儿童成长[8]。

(二)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应用

1.通过社区教育全面缓和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之间的矛盾

主要工作内容有:(1)通过社区教育填补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并非以行政区划为界。目前,我国对农民工问题已划拨专项费用,笔者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可争取部分经费,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内所有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并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人员担任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保证其行政能力和影响力。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内可设立农民工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对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监督工作。同时,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监督小组,保证并监督专款专用。(3)社区在对城市居民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认可度,便于农民工子女融人社会。

2.社区建设中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

鉴于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在社区建设中应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现今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恶劣,主要归因于农民工聚居区的环境维护经费来源少。为改变此现状,可争取我国对农民工的拨款和社会资助,改善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条件。其中,岗位设置可以以农民工为主,提高其自我监管的意识。同时,在社区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卫生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环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和法制意识,以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社区可针对农民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改变农民工对子女就学的态度,给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社区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常规上考虑,社区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难以落实的现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其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部分任务。在农民工子女相对聚集的社区成立社区小学,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划拨的农民工专项拨款、社会资助和当地政府补贴;师资建设可利用社区内离退休的教师、科技工作人员,仅需给予精神鼓励或象征性的物质鼓励。

4.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滞后无疑造成多数农民工子女对受教育的心理压力和认识的偏差。因此,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应通过科教片、专家讲座、文娱活动等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其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农民工子女得以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使其享有较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社区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社区教育可以作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2)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可缓解农民工子女对公办学校的压力,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享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3)要在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针对农民工增加家庭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等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本着参与科学讨论的态度,笔者提出了社区教育是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并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型,从协调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人手,较系统地论述了社区教育解决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但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都需要制度的保障,社区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的发挥及实现都需要国家对社区教育进一步重视和提供政策保障,也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等.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文武.浅议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对策[J]国成人教育,2005,(3).

[3]C.Allen,J.Bastiani & I.Martin and K.Rich-ards.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4]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6).

[6]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N].现代教育报,2003-11-07.

[7]杨愚如.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教育公平问题IJ].教育与职业,2005,(1).

第3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到市内外务工人数也越来越多,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也应更受人关注。天元区是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来自全市八县区的农民工。笔者分别选择株洲市农民工聚居最为集中的天元区泰山办街道和天元区中发展相对落后的群丰镇进行针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的调研。

二、调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现状及问题

1.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虽然进城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学校的总体满意度高,但由于环境不同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

2.学习缺乏一贯性。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转学的频繁使农民工子女得不到一贯的学习指导,一直处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此外各个学校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教师要求不一致,导致农民工子女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大多数受访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微薄,八成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生存状况很差,每天超额的工作量使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并且农民工居住的地方多如菜场、工地等,环境简陋、嘈杂,无法保障子女最基本的学习条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1.情感孤寂。对于尚处在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家庭的不完整性、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农村制度化社会支持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够,这种情感很难得到满足。

2.监护和管理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受监护人能力和思想意识所限,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下降趋势,卫生状况堪忧以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严重缺失。

3.学习成绩受影响。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对学习的影响较大,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学习,也不善于和老师主动沟通,加上孩子平时思念父母,上课时有走神,成绩可想而知。

4.身心易遭受伤害。留守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消极的东西极易酝酿滋生。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

三、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促进社会机制完善

1.党政主导,建立关爱农民工子女长效机制。一方面,笔者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等问题纳入地方党政的工作内容,促使各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整合资源,构建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体系。调研中发现,当前各团系统及社会力量尚存在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及经济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建议由中央文明委等部门牵头,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纳入各级文明城市创建的考核内容,做到区域分工、内容分工,克服服务内容重复、服务群体重叠等现象。

3.加强宣传,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社会氛围。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不仅涉及党政部门和学校,也涉及街道社区及媒体系统。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农民工子女的认知度,可以让志愿者组织在服务工作中减少阻力,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和管理

1.健全志愿者组织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理念。重点号召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街道、社区积极行动,依托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结对帮扶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定期为帮扶对象送电影、送图书、送科普等。

2.创建“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组织。成立志愿者组织,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教育、生活等实际困难。定期组织知识讲座,一方面培训监护人,让他们懂得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组织孩子们学习法律知识、卫生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

3.招募组建“临时家庭”和“爱心志愿家庭”。一是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成立“临时家庭”,让志愿者担任“家长”,让孩子们生活有依靠、精神有寄托;二是长期与一名留守儿童结对开展“手拉手城乡互动”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

(三)明确具体服务内容

1.农民工子女个别服务。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可以充分借鉴目前“大小笔友”这一项目经验,发动更多高校志愿者通过信件媒介,对这些儿童进行一帮一或多帮一的结对服务,对其学习生活及心理情况进行及时指导。

2.农民工子女团体服务。可在学校范围内召集农民工子女就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学习方法及技巧及提高独立生活适应性等方面的主题,在课后开展针对性、周期性的工作。还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对农民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使他们了解孩子的特点,懂得孩子的心理。

3.农民工子女聚集地社区服务。各级团组织可以针对农民工子女聚集地,在社区设置留守儿童之家,满足留守儿童各方面需要;也可以联合社区居委会加大宣传,开展各种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活动,提升社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意识,使农民工子女真正融入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嘉,廖艳群.《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及对策新探》.当代教育论坛.2009(1);

[2]成双凤.《湘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现状及对策》.文史博览.2008(12).

第4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教育 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69-0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于是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谋求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工不仅规模不断增大,而且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民工的“家庭化”过程。过去大部分农民工独自去城市谋生。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携带妻子儿女一同去城市,举家迁徙。这样,农民工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中的新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人口素质、社会安定和国家昌盛的大事。

1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在简易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类学校主要是面向农民工中低收入人口的子女。农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补充时期内解决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发挥了对现行教育体制“补充”及“自救”的功能。但是这类学校多数设施简陋,缺少很好的办学条件, 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学历低,工资低,流动频繁。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基础高低不同,因此教学质量不是很高。

1.2 在家乡接受教育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跟随父母进入城市,而是在老家跟随亲戚生活和学习。他们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他们长期缺乏父母教育,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不理想。

1.3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农民工中的大多数由于贫穷,为了谋生,被迫进入城市。他们学历低,对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十分贫困,没有足够的钱送子女上学,对教育持否定态度。他们希望子女早点打工挣钱,为家庭做出一份贡献。因此,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教育。

2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农民工子女现阶段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他们的情况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要切实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抓好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2.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乏一整套合理可行的体制

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就成为教育中的新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教育。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管理不够,而且对他们的教育经费投资不够,严重影响了教育。

2.2 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结构不合理

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但是广大的农村发展缓慢,人们还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为了生存,只能流向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教育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受到城市的排挤,不能享受普通城市人的公正待遇。

3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必须要高瞻远瞩。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好子女的教育,这样农民工子女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年龄小,辨别力差,因此很可能走向犯罪。目前,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

3.1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二元制,这制约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得到与当地人同样的待遇。他们的子女不可能无条件地到公办学校上学。因此,只有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这种差别,农民工子女才可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2 加大教育投资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资不够。农民工子女要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必须交纳名目繁多的费用。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资,取消赞助费、借读费等,让更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上学。

3.3 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学校子弟上学。但是这类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师水平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同时,也要引导、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作用。政府要在政策上、物质上以及财政上给予农民工子弟学校一定的支持,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国家应该对这类学校加强管理和整顿,这样农民工子女才会得到较好的教育。地方政府应加以扶持,帮助其向正规民办学校转化,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引导学校办学,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如果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接受教育,城市将会出现数量庞大的新文盲大军,他们将形成新的严重的社会隐患。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和精力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 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7(6):52-55.

[2] 王守恒,邵秀娟.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3-26.

[3] 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2007(2):89-94.

第5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将北京市朝阳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1.1 学校硬、软条件差 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需求。一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存在办学硬件条件差、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无保障、学科配套资源不齐全等特点,在管理、消防、防疫、饮食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安全隐患突出。

1.2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进城农民工家庭却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进城农民工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赚取相对较少的收入,生活在物价水平较高的北京,很多人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们同时养育着很多孩子,一般都住在拥挤简陋的租住房,为了生计,他们忙于赚钱,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育孩子身上。并且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比较极端和粗暴。

1.3 流入地接纳意愿不强 从调查发现,无论是流入地政府、学校,还是流入地当地人对农民工子女的接纳意愿都不强。作为流入地政府来说,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作为学校,面对大批涌入的素质参差不齐的随迁子女,也显得很头疼,因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交流方式和心理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别,这不仅有些打乱老师以前的正常教学、学校的正常管理,还迫使一些当地成绩好的学生为了避免受到随迁子女的影响而转学。作为流入地当地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抢占了本地孩子一些资源,并且还会带给本地孩子一些恶习,因此,不愿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

1.4 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差,和谐融入流入地存在困难 一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家乡接受的学前教育与北京市的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对接,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及自卑、自闭等心理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拉班级后腿,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排斥。农民工子女大多都感觉与城市孩子相比受到不平等待遇,羡慕城市孩子的生活,但是又不能改变现状,形成心理障碍,感觉受流入地歧视和排斥,这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不能和谐融入流入地。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管理 有效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财政供给的调配机制。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参照学校实际人数进行经费计算与拨款。加强对教师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把握的培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和留住教师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统筹规划和管理,合理处置布局,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民工子女乱摊派、乱收费。

2.2 增加社会扶持 “同在一片蓝天下,打工子弟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率先改变固有观念,认识到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合理调整公办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潜力,腾出更多空缺给农民工子女就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特点,要优先发展医疗、工伤保险,各级政府增加相关财政支出,减轻农民工个人负担,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提供物质上的保障。针对农民工收入和支出情况,农民工工资偏低的情况需要得到改善。各地应该认真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参考标准。设立社会救助机制承担相关救助责任。建立专门的农民工义务教育扶贫机制、农民工子女“绿色通道”、设置专项基金,通过媒体、广告、工艺宣传,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中。这不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2.3 监督政策执行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监督,有助于防止执行过程中的腐败与推诿,可以保证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社会监督,有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等。采用公示栏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办事事项、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行政审批及依据等进行公开;设立社会监督投诉箱和社会监督投诉电话;走访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建设工程;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等。行政监督要健全问责机制,责任要明确、责任要落实、违责要坚决查处。监督能保证相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实现言行一致,最终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关心的问题。

第6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问题 人力资本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群体,数量也越来越多。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总数为3000万,1995年为8000万,2000年已超过1.2亿,2003年突破1.3亿,2005年超过1.4亿。[1]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在1.4亿流动人口中,民工约为1.2亿,[2]而且将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而不断增长。伴随农民工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受教育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合作。

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

尽管大量农民工流动人口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数量庞大,再加上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其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都是可以预见的,同时这个问题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些都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1.复杂性、长期性。

(1)户籍制度的制约。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分配是基于户籍人口的,城市里的各种国民待遇(比如教育权、劳动保障权等)与户口捆绑在一起。[3]当农民工子女随父母从农村迁入到城市以后,他们的户籍并没有随着他们迁入到城市所在地,即他们的户籍所在地仍然是农村。由于不具有城市户口,他们就不能享有城市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不能同城市学生一样享有同样的教育。迁入地政府也不愿意拿出额外的财政来为这些农民工子女学生付费,那样会加重他们的财政负担。迁入地政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不会给予重视。农民工子女学生很多进入了和城市学生不一样的学校,比如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

(2)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处于人口统计的“盲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农民工流动人口一直在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在跟着增加,而且会持续增加下去。我国公安部门统计的人口数目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但是在农民工迁入地的户籍上根本就没有农民工子女的踪迹。到底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是多少,有多少农民工子女到了法定的入学年龄,这些都不得而知,也无从查起。不仅要对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作一个调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而且要持续地不断进行,显然是不经济的。我们所知道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都是那些入学统计在册的,而实际上到底有多少人应该入学,是不是有到了法定年龄而没有入学的,都无从知道。要做到让农民工子女按时入学,就必须做好统计工作,有计划地执行,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要做到这些,还有一段路要走。

2.必然性。

(1)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借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强劲势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到城市里谋生。中国的经济还将继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农民工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一个问题,要求社会各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是农民工聚居的地方,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对这些地方的挑战更大。

(2)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国际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是把农村人口转向第二、第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从农村大量涌向城市,出现了短时间内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局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第五次人口调查的结果,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8%提高到1990年的26.23%,2000年提高到了36.09%。[4]但是,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得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生存的压力。一直以来,农业被视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虽然国家减免了农业的许多税,但是高额的农药费、肥料费等,加上天灾,使得农业的收入很不稳定,往往忙碌了一年,所得不过几千元,甚至一无所获。同从事从事农业相比,进城务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农民放弃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生产,到城市追求更高的效益。

(4)出现了“举家迁移”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出现了携家带口的举家迁移方式。[5]举家搬迁的直接结果就是其子女将来很可能留在城市里,这样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进入21世纪,20多岁的婚后青年再也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将心放在农村,在城市生活成为他们的理想。举家迁移的潮流在21世纪会变得更加频繁。

三、使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好学的建议

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社会各界要予以监督。

受教育权是适龄儿童、少年的一项基本权利。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有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包括“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当地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让农民工子女入学。

2.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地转变思维,接纳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城市,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农民工的进入为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子女就应该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很明显,农民工子女将来回农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城市里留下来,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曾经有人对上海流动子女中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这些学生中,88.6%的希望今后在留在上海工作。[6]农民工子女会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反之,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为城市发展很好地服务,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第7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原因探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 文化资本视域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文献述评 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解析 职业教育在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 解读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中的政府责任 学前教育立法对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适应问题探讨 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解决上学难的问题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探究:问题、原因及政策建构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Robert D. Putnam,Bowling alone, Simon and Schuster, 2000.

参考文献:

[1]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卓.超社会资本、强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从当今中国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青年研究,2010(5):75-83.

[3]刘进.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参与——一种间接计量的尝试[J].教育科学,2011(6):49-53.

[4]温日锦.教育不公的社会资本追寻[J].教育评论,2009(4):48-51.

[5]谢建社,牛喜霞,谢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1):92-111.

[6]吴霓,张宁娟,李楠.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五大趋势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0(7):11-15.

[7]徐爽,闫逢柱.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以北京市X镇和广州市Y镇为例[J].农村经济,2010(12):86-90.

[8]蔡晓陈.社会资本经济分析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3):137-141.

[9]董田甜.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资源配置均衡探析——基于对城乡教育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89-90.

[10]张东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分析:社会资本结构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2-17.

[11]张东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2):24-31.

[12]雷万鹏,钟宇平.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中的城乡差异——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7):48-57.

[13]于佳宾.教育公平视阈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2):21-23.

[14]蒋园园.教育财政与管理的视角: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8):50-53.

第8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1、从“户籍所在地”到“流出地”的转变《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建立流动儿童少年登记制度。流入地中小学应为在校流动儿童少年建立临时学籍。由此可见,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控制外流。《意见》中用“流出地”代替了“户籍所在地”的提法,消弱了“户籍”带来的制度。对流入地政府进行规定的同时也强调了流出地政府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从差别对待到“一视同仁”的转变《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应保证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有条件的地方,可执行流入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而在《意见》中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强调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应达到当地的水平。从而体现了一视同仁的精神。同时,《意见》中还对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城市社区的责任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陈述。

3、就学方式上,从“借读”到“接收”的转变从就学方式上看,《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意见》特别强调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作为主要的就学渠道,规定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的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4、从收取借读费到学费、杂费免费的转变《暂行办法》中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意见》中则明确规定要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统筹措施保障机制。在经费筹措中国,流入的政府要负主要责任,对接收学生比较多的公立学校,政府要给予补贴,换鼓励团体、个人进行资助等。

5、关于民办学校(包括简易学校)《意见》中强调把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力量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并要加以指导和扶持。在确保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前提下,放宽其办学的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对达到标准和要求的学校要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体规定,“两为主”政策落实困难《意见》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实施“两为主”的政策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是具体实施的硬性规定没有列出,大部分的规定都只是表面上的。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表现在:(1)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不能在应受教育的年限内及时入学。(2)孩子跟随家庭四处流动,很多人有过辍学的经历,超龄学习问题十分严重。(3)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失学情况普遍。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我们的法规中缺乏具体的规定是有一定联系的,虽然各省份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探索,还是有部分经验值得全面推广的,应该把各个地方总结出的经验进行汇总,归纳成某一标准,纳入到国家的法规中。

2、教育经费的“户籍原则”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14第1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这表明户籍成为义务教育入学的重要依据。“户籍原则”使得义务教育经费测算失真,并成为流入地政府排斥流动人口子女的主要盾牌。虽然可以通过专项支出的办法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但是这只是把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单独列项,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依然未被纳入常规的财政供给制度中,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仍然无法获得制度性保障。

三、改革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的政策建议

1、完善监督立法,以增加监督施行的可操作性缺乏行政监督立法,会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使得行政立法机关无法可依,容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应该以宪法为依据,重视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和法规,从而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第9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9-02

“农民工”一词在当前被普遍使用,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并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含义。因此,“农民工”一词在当前仅是社会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一般来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本文所称“农民工”是指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本文所称“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因父母进城务工而随同进入城市求学或生活的农民工子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农民工”仅为了叙述方便,并不含任何歧视、贬低之意,也不代表笔者认同“农民工”一词合乎语法与逻辑。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农民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61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关于流动儿童的数据,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为1409万。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增至1834万”[1]。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以2.61亿流动人口的基数推算,农民工随迁子女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也随之凸现。针对此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来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状况仍不容乐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普遍性的入学难问题。

1.入公办学校就读门槛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公办学校的门槛主要有两类:一是费用限制,如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变相收费。另一类门槛是条件限制,如录取名额限制、家长必须提供各种证明材料等。总之,虽然我国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但也正是公办学校成了难入之门。

2.在公办学校就读容易受歧视和排挤。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城市。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往往表现出衣着土气、成绩较差、自卑内向、不大合群等现象,而这些很容易成为部分教师和学生歧视、排挤他们的理由。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歧视和排挤往往会给农民工子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2]。

3.民办学校教学与办学条件较差。民办学校往往存在教学质量差、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教学质量差的关键在于师资条件差,民办学校由于种种不利因素难以形成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民办学校受资金、政策等条件限制使得办学条件简陋。此外,民办学校往往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学校管理存在诸多漏洞等问题。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根源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衍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壁垒。“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市民和农民之间造成了一道无形壁垒”[3],这道壁垒一方面保护着市民的利益,一方面无情地粉碎着农民工的城市梦。这道壁垒也使得众多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利。

2.政府责任的缺失。我国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规定了政府作为负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主体。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出于财政压力、或者担忧给农民工平等待遇会损害市民待遇,或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上显得态度不够积极。

3.学校不愿或无力接收。对于公办学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者担忧农民工子女较差的成绩会拉低学校的升学率而不愿接收。对于民办学校,通常无力接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也是部分学校不愿接收的因素之一。

4.家庭因素与家长观念。一方面,农民工家庭条件普遍困难,多数农民工家庭以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担负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等错误观念不愿为子女教育投入过多。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的对策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作为农民工问题的衍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笔者以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关键不在于身份证上户口类型的改变,而在于把居民户口与其背后的附着利益相分离,让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公共福利待遇。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2.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监管与协调。首先,应建立由国务院领导的各级政府间有效的监管机制与协调机制,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其次,应加强政府内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最后,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建立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奖惩机制。总之,各级政府应提高重视程度,明确自身角色,落实自身责任,协同解决问题。

3.以公办学校为主,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是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主力军。在可能的条件下,公办学校应主动降低各种门槛,彻底取消各种变相收费;公办学校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在校生的关注,合理调整农民工子女的成绩评价体系。民办学校是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补充,在有些地区甚至是主要力量。民办学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差和办学条件差,因此民办学校更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

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让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从短期来看,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送到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使农村和农民就地城市化,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让农民工子女就地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

5.全社会共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是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维度,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孩子是农民工的,但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无独有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当然,我们开学校办教育不只是为了减少犯罪分子,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让每一位孩子,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

[2]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