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题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小学体育教学 情景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6-02
前言:尽管问题教学法在近年来受到各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与青睐,但小学体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还很少见。近年来,有许多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突破数量上的增加,转而向质量的提高发展,也引发了关于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的思考。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最初由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克穆拖夫提出,时至今日发展日益完善。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发展,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个学科的教学中。将问题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问题教学法引入,能够以丰富的情景创设,将学生带入到体育学习中,增加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重视程度及参与度,标志着体育教学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将问题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推进教学工作取得全面的进步[1]。
二、引入问题教学法需要帮助教师建立相应教学体系
问题教学法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小学体育教师构建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要求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娴熟运用。在形成关于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后,对自己所带班级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班级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学生性格特征等,都是教师思考的方面,事无巨细,尽量有所考察。通过这些问题的整理,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将班级实际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形成符合班级实际的实践计划,进而展开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构建并逐步完善适合班级需要的教学体系[2]。
实现这样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自身做好学习工作,也需要学校安排好相应的组织培训工作,帮助教师取得进步,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并非是单纯一位教师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在日常教学中,学校组成体育教学小组,也要进行讨论学习。
三、教学情景构建要创新
情景构建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情景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创新。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需要以兴趣作为引导的阶段。在以往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家长与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对其重视程度偏低,另一方面,体能的高消耗,使日常生活中娇生惯养的学生叫苦连连,对体育教学自然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只有教师创新情景构建,以丰富的教学情景、有趣的教学游戏,将学生带入到数学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在情景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采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训练学生体能与耐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拯救大兵”的游戏环节,在指定位置设置障碍,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为路障插上气球,方可解锁成功,拯救同伴。这样的跑步实际上与以往的50米、“接力跑”等如出一辙,但学生参与其中却变得乐趣十足[3]。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在以往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看似占了室外教学的优势,将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但实际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少了,体育课堂的师生交流较班级教学少了许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体育教学动作要领都是有限的,空旷的场地使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观察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交流更是受到环境限制少之又少。
教师的教学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发展。除了关注到全体学僧外,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意识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到,而这种关注,具体仍然会体现与落实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
结论:整体而言,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教学中,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而言无异于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做出足够的准备与应对。体育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除了在教学组织中做出改变外,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有足够的交流,使体育课堂彻底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提高身体与心理双重素质的课堂,为学生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钦萍.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3,34(1):203―204.
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论文百事通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结果的得出需要较长时间才可以验证。如果只凭教师口述,很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模拟这些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由形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如农学专业教学食用菌的栽培及树木种植管理等课程,学习这些内容要看到全过程得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一个或几个步骤,如果要利用科教电影片或制成幻灯投影片讲解,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电教媒体,扩大观察视野
职业教育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培训中,做好演示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有些演示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前面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很不全面。加之有些仪器或模型不大,可见度小,观察时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座位离讲台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的现象时常发生,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例如农学专业在讲授昆虫基本知识时,由于昆虫标本小,有些标本又不易搞到,在讲台上展示标本,讲解不易使全班学生看清,若制成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讲解,其教学效果就特别理想。再如讲授水产养殖,教学鱼的种类鉴别、鱼的生活习性等内容时,可将装有鱼的器皿放在投影仪上打出,展示给学生清晰放大的活的标本。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四、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电器构造
在家电维修专业教学和培训中,常常需要对各种电器进行拆装,一来认识它的结构,二来分析它的原理,为正确维修打下基础。但有的电器拆装比较麻烦,各个部分分辩率可见度小,造成有些部件难以被观察,也很难使学生掌握。如在讲授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内部结构时,可将电动机、农用内燃机等机器的内部结构制成复合投影片,投影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五、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问题。尽管有些教学难点可能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学;理论问题;应用性:设计
一、生态学的教学地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学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但同时加深了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客观上要求生态学承担起协调人地关系的重任。
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之~。生态学研究内容深入而广泛,理论内容丰富复杂,指导性强。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把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实践化、生动化,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对象无论是未来的教师,还是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实践者,都应通过生态学的学习形成高度完备的生态观、科学的管理观与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观。
生态学是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交叉的活跃学科。生态学理论、技术、方法的日新月异,从生态学教学与应用领域而言,已从传统的生物学科渗透到包括社会、经济等非自然科学领域。本研究以地理学科体系下生态学教学内容的科学建构为目的展开研究,旨在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发挥生态学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二、生态学理论问题的表达特点
(一)重视分层表达
生态学研究层面多,内容广泛。其研究对象包括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个体一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等几个层次,且以各层次研究的生态学进行独立表达。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强化理论问题系统性、逻辑性及其理论问题的内在联系。
(二)重视模型表达。在地理专业的生态学的教学中侧重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生态学的研究。对不同尺度的研究内容用数学模型对事物的变化及内在关系进行科学的表达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应加强模型的生态意义与应用性的阐述。
(三)重视结果表达。生态学各研究层次中均有重点和难点理论,目前,多数生态学教材对理论问题的表达偏向强调结果,而对内在机制分析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过程及内在机制的分析。
三、生态学理论问题的应用性设计探讨
(一)种群的动态变化问题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种群的动态变化,该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在讲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规律的应用时,我们例举了人口数量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的关系的三种变化模式:
第一,理想模式:指人口数量按指数增长,缓慢的以“s”型曲线增长,并以渐近线的形式接近人口承载力“K”,这种温和而非过激的增长不会造成对环境的伤害,是理想的发展模式。
第二,不理想模式:指人口数量的增长先超过地球承载能力,然后又由于资源环境的胁迫而降到承载能力之下,再经波动后接近承载力K,最终人口数量才趋于稳定,是一种动荡的、波浪式的增长。
第三,极不理想模式: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即人口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地球承载能力K,致使生态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承载能力下降至较低的承载能力K’,人口数量也迫降到K’容许的新的地球承载能力。
对该问题的分析,既揭示了种群J增长与S增长间的关系,又反应了人类种群管理乃至生物圈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实例恰当的应用与选择可以使知识得以深化、升华,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群落生态学问题
重点讲授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等知识。群落生态学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的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物群落作为一个有机实体,它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和水平镶嵌现象的特点。以群落垂直结构为例,群落的垂直结构保证了生物对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茶胶模式是对群落垂直结构理论的成功的应用,兼备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介绍茶胶模式是群落结构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更应重视的是对茶胶结构内在机制,及对群落垂直分层生态特征的分析,这样才能激活并引发学生更广泛的思考。
群落的生态设计问题。所谓生态设计是将系统中矛盾的事物转化为和谐一致的事物。群落中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的给予间总是存在多种多样的矛盾,协调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这是生态设计的宗旨。如桑基鱼塘模式是生态设计的成功范例,他们将人与水之问的矛盾转化成人水之间的和谐。教学中我们提出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资源利用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大庆地区水污染、水资源匮乏与环境需水量大等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一系列有创意的探讨。增强了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2 群落的动态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是一个动态实体,按动态变化的时间长度可分为:群落日变化、月变化、季相变化、年际波动与演替等。动态变化的现象是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我们将现象分析与生态系统管理联系起来则增加了学习的目的性、生动性与理性的升华。以日变化为例,结合植物生长特点,在温室、大棚的管理中,科学地利用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能力同化更多的有机物,同时注意控制夜间温室温度减少植物自身的呼吸与代谢,以形成更多的净积累,达到提高生物生产力的目的,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这样的教学可形成良好的互动。
群落演替顶极理论是群落动态理论的难点,在讲授三个顶极理论的基本内容时,引进了时间尺度的概念,这一概念虽超过了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尺度为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内容),但在揭示单元和多元顶极论间矛盾的根源问题上确有拨云见日、一语见地的功效。同时在讲顶极格局说时,让学生分析与三个顶极理论形成有关的群落性质思想的继承特征。使学生从根源上认识三个顶极理论的本质,把握三个顶级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1),教学效果很好。
3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作为以太阳能为能量基础的系统,它完全符合研究能量转化的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定律。讲授中我们介绍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耗散结构理论。并通过分析推演将三个独立的理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当介绍耗散结构理论伟大贡献时,将热力
学第二定律的局限性与耗散结构的创造性及二者的研究前提(孤立系统、开放系统)的本质差异做了很好的说明。耗散结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克劳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即退化与进化的矛盾。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一个孤立的系统会向均匀、简单、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所观察到的生物界的进化恰好与之相反,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耗散结构的研究对象处于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内的开放系统中。这个矛盾在明确了研究前提后得到了科学的解决,使两个根本对立的矛盾得到了统一。即在有足够的负熵输入的情况下系统会出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符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别是研究演化中的突变行为,提供了科学根据。“探索复杂性”是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任务,研究系统演化中的突变行为是系统研究中非常令人困惑的棘手问题,耗散结构理论则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堪称科学奇迹。如激光这一现象的形成很好地诠释了系统由无序到有序过程中的突变行为及系统发展中的阈限问题,这一研究使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该问题虽是理论分析的延展,但教学效果甚好。
能流分析中生态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上直接给出几个基本的效率公式,这种表达方式学生不容易把握生态效率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缺少亲和力,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几个效率比值,知识得不到升华,鉴于此我选择了几个生动的例子讲解各效率公式,如以组织生产效率为例,变温动物的组织生产效率远大于恒温动物(蝗虫37%,鼠3%),同样喂食蝗虫和田鼠50千克食物,蝗虫增重6.85千克,而田鼠只长0.7千克。那么,在以生产动物蛋白为目的的生产管理中,增加变温动物的生产有利于节约能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全球变化问题引起人的高度关注的情况下,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中的研究重点。如何将这一问题讲深、讲透变得非常重要。我们采取了以机制探讨为突破口的思路。调动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学基本理论推衍全球变暖后全球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由陆地降水分布、温度分布及水热组合模式,分析了在我国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后果,并结合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生长特性与未来新水热组合的气候特征间的关系,探讨和揭示了未来农业生产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林业生产进行了全球变暖后正负效应的辨证分析。这样组织的一节课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痛快,既是对已有知识应用一次实战检验,又是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理性分析与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讲的入境,学生听的兴奋,效果甚佳。
4 对概念的诠释及其应用性思考
以生物量与生产量为例,这是两个很简单的概念。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几个开发学生分析能力的问题。如:以单位水体(池塘)为例,1)如何实现底栖生物的最大现存量?2)如何实现底栖生物的最大生产量(以年为单位)?3)在水产养殖中如何结合所学生态学理论对水体进行科学设计与管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不向系统外输出底栖生物即可实现。第二个问题则需要一个调查结果来说明,即水体中当有底栖动物的捕食者时,每年底栖动物的生产量是无捕食者时的17倍之多。这一问题也可结合逻辑斯谛增长规律进一步说明,即当生物的现存量在K/2左右时,种群个体数量NO较大,环境剩余空间也较大,根据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NO×r(1-N/K)
这时种群的自然增长速度很快,应用在生产上则种群的生产效率很高。第三个问题则是一个涉及对水体生产结构进行生态设计的问题,包括对垂直结构的科学配置及对水生生物的适时捕捞,以实现PN/PG的效益最大化等。这虽是对简单概念的学习,但通过教学设计,即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考空间。
三、结论与思考
1 成功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内容设计,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启迪学生的探讨真理,揭示规律的灵感。
2 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本身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要在教学上舍得花心思、花力气,并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认识水平。
应用题与常规题型间最直观的一个区别便在于应用题的题设更复杂,其中涵盖的条件较多,学生在解题时首先需要读题与审题.不少学生在审题时十分马虎,读题不够认真仔细,许多关键条件被遗漏,或者是陷入题设的一些陷阱中.这些都是学生在审题时极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也是应用题教学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改善的一点.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深化对学生读题与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拿到题目后首先能够准确获取题设中的关键条件,并且在审题时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二、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面对一些条件相对复杂、思维量比较大的应用题,最为适宜的解题突破口就是数学建模,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技巧.建模的过程能够极大的简化问题,让问题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不仅如此,很多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如果具备很好的建模能力,能够迅速找到适合的数学模型,就能够极大的将问题简化,并且最后准确地解答问题.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应用题和生活实际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想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日常生活中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展开探究,这将会让学生碰到很多具体问题时更好地找到解题突破口.同时,教师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也可以列举更多生活化的教学范例,这不仅容易被学生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研究课题,如银行存款的年利率、本息、利息、本金之间的关系,某商场某种商品每天利润的增减情况等.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解应用题素材的积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走进生活中不仅能够帮大家积攒更多好的解题经验,学生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也能够形成更为直观的体验.
四、结语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 有效运用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只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挖空心思地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满堂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思考;学生被动思维、被动学习,导致他们探究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第一,很多学校是大班上课,有些班级人数达到100多,不利于师生间课堂操练及互动。第二,不少教师不善于提问题,不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第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教师偏重于给学生讲授考试技巧,忽视课堂提问题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根据英国samford大学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报告,问题教学法有如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学习,教师引导,生成问题,激励学习,问题只是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媒介,通过独立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2]它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把提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展开。
(1)课前设计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合作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二,做好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导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课堂教学
第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片段、音频材料、新闻广播、名人演说、科普知识等材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如ppt或相关教学软件,给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生成问题。
第二,换位思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换位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设计多种提问题的方案,选取最优的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及作出的回答进行反思。
第三,注重小组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3至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师提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成绩差异等诸多因素,提出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要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如在做快速阅读理解时,教师首先设计一种容易、浅显的问题,即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设计一种比较深
层次的问题,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对比、推理、总结等,才可以得出答案。最后设计开放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课文中基本找不到答案,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班级学生共同讨论,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最后一起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
(3)课堂教学评估
运用问题教学法后,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如下方法进行课堂评估。第一,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参与的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是否起到作用。第二,问卷调查。教师通过设计问卷的方法,检验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课堂提问,从而了解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第三,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意把课堂问题延伸到课外,布置新问题,使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第四,教师反思总结。教师对教学情况要及时进行反思,定期进行总结。教师要反思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感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等。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问题教学法在启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意义,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设计问题,布置问题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628592.htm#3.
根据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价值,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三基”教学,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关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之外的生活世界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
(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五)使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一)提供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
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思想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例习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工夫,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环境,让数学学习抛锚在一种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境域之中,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愉悦地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为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对于应用题教学,有些教师总是急于给学生“扫清障碍”,甚至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这一步“掐”掉了。又如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处理的相当“数学化”,且有比较明显的编造痕迹,往往“把数学结果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加以检验”这一步忽略了或留于形式。倘若只是让学生“套”模式,每一个应用题都只是做“半个”,那么学生熟练的还是“中部”,一遇到生疏的问题情境,还会“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把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应用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从重复性的“练”中摆脱出来,把精力花在高层次思维的训练上。
(三)重视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
正象夸美纽斯所说的:“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充满着联系的”。数学也是具有相互联系的,在强调数学内部联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我们应该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把握时机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是自己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现实”的思想教育。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应用能力很难提高。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笔者认为,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加强应用题教学,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引进生活里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
一、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提问目的不明确
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在教学中,许多阅读课堂的提问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尽管教师在教学前已设计好了问题,但却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设计这些问题,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顺序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课堂频繁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Yes or no? Is that right? Do you agree with him/her?等,虽然此类问题能体现互动性,但过多则浪费课堂时间。
(二)封闭型问题过多
为了充分利用一节45分钟的课堂,许多教师倾向于选择封闭性问题。因为此类问题答案固定唯一,学生能从阅读文章中直接找到,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的节奏。而开放型问题则没有唯一的答案,它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许多调查都表明,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封闭型问题远远多于开放型问题,而且多为教师已经知道的答案。而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往往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而且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适当的开放型问题还能让学生去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三)侯答时间过短
倪宏(2003)计算出高中英语教师提问后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49秒,而且在不同的问题中差异甚微,说明教师在提问中没有考虑到所提问题的难易,而是一味考虑课堂时间。在教学中提问时,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点名叫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能作答,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叫另一个学生再回答。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很好地去组织语言,更谈不上思考高水平的难题了。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策略
针对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熟悉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系统性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已有知识,学习情绪、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 NSEFC Book6 Unit 1 Art 一文时,考虑到该篇文章对我班学生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对西方绘画背景知识欠缺的情况下,为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在读前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的一位好朋友买了新房子,我打算送幅画给她(屏幕打出一幅传统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油画)。然后问学生:If you were me, which picture would you choose? Why?同时,笔者给出了Warming up 中提供的一些描述性词语,让学生参考回答。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让学生操练了词汇,引出了本单元的虚拟语气,也为后面阅读文章学习西方不同时期绘画特点作了铺垫。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设计封闭型问题外应适当提问一些开放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文章。
(二)关于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包括许多方面:首先,在问题的引入上,一定要有所铺垫。提问的问题应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上,否则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教师的提问应该明确、清楚,即让学生能立即抓住问题的要领并知道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再者,学生对象的选择:首先应避免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后再提问,而应面向全体提问,然后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和学生的水平差异,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从表情上比较容易判断出学生回答问题的愿望和热情。
(三)侯答时间
教师在提问以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长短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Rowe(1974&1986,转引自赵晓红,1998)提到,在他观察的课堂里,总体说来,教师在指定一个学生回答提问之时,等待的时间还不足两秒钟,但当教师确实有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或更长时,他观察到有更多的学生会对课堂进行更多的参与,如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增加;学生能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学生不能回答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信息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关键词:问题讨论教学法物理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
问题讨论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地展开讨论、质疑、辨析、释疑为主,使学生再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举,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学实例:在教学“运动和力”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栓牢一只气球后跨国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的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在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1)为什么你会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2)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双层玻璃?(3)乒乓球拍的正反正面胶皮各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组织讨论
这一过程是问题讨论教学过曾的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有问题内容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独立的讨论、质疑和辨析,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明辨是非。这种讨论使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变成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可受到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效果,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概念和规律、掌握其应用,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提供显示而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这一环节的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题是学生,应由学生自己设立理论依据和反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才能是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的收获,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得到的,因而才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教师的任何包办或仲裁都会削弱讨论的认知效益和思维效益。
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过程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引导,主要是对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意义做简明生动的说明,重现或加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等等。控制是适时的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的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等等。
三、联系、延伸、拓展
实施问题方式的教学方式的意义不止是得出正确结论本身,还在于讨论所得的知识结构对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具有联系、延伸、拓展的作用,讨论要想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使知识升华为能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扣住知识点,联系实际多举例。2.扣住原理,动手实验多设计。3.扣住一题,多解多用。4.扣住思路,鼓励发明创新。问题讨论方式是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结构。它不同于在其他教学方式中只把讨论事实于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应该动员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否则讨论将流于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广华.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教书育人.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