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编写童话故事三年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抓住儿童喜欢幻想的特点,关注生活创写童话
童话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征是幻想,而少年儿童恰恰最喜欢幻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幻想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从实际生活捕捉材料,编写童话,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在编写童话的世界里受到高效教育,得到培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位小同学,看见班上大多同学都很爱护公物,用了两年多的课桌仍光洁平滑,但也有个别同学用指甲抠桌子,用刀刻桌子,结果桌面油漆脱落,出现印痕,于是他就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桌子和椅子》。这个童话故事赞扬了爱护公物的行为,批评了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大家读了很受教育。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启发他们想象和思考,他们创编的灵感就会“泉涌”而出,都能即兴创编故事,并在结尾处说出一个简单道理,使作文不仅成为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窗口,而且成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根据儿童喜欢玩具的特点,巧用玩具编写童话
对于儿童来说,玩具是他们的宠物,是他们的上帝。他们为了得到喜爱的玩具会想方设法,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玩具更是绞尽脑汁。他们为了某一喜爱的玩具,有时甚至会跟同伴吵闹乃至打架。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哪个小朋友不喜欢玩具的。喜爱玩具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比较孤单,一个人在家有时会抱着玩具玩上一整天,有时会把玩具当小孩、当病人……总之想法稀奇古怪。如果能根据他们的这些爱好,引导他们编写童话故事,他们是乐意的,是有极大兴趣的。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习作就是两个相同的熊猫玩具,只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同学们读了书上的例子后想象力可丰富了:有的想象大小熊猫在讲故事比赛,有的想象小熊猫不讲卫生,大熊猫妈妈教育小熊猫等等。当老师要求学生把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和同桌一起编写童话故事时,课堂的气氛可活跃了,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路之后,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你简直不能相信是从十来岁的孩子想象出来的。
三、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紧扣范文仿写童话
模仿是儿童的最初学习形式,任何人的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学写童话作文也不例外,初学习作的低中年级的儿童正是扶栏学步的阶段,指导学生作文从仿写童话起步,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此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我们提倡儿童仿写童话,用意不在刻意模仿,而在于加入儿童的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课后,让学生再想想,除了在瓶中放石子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瓶里的水呢?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将瓶子斜靠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让水流出来;还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片叶子,把瓶里的水倒在叶子上喝……学生在改编童话的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口头练说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加以整理写下来,初步学会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转换的训练。起初阶段,可能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大同小异或雷同的现象,这也不足为怪,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这就像自然界中植物的种子一样,在最初的发芽阶段,都是两片叶子,天长日久,他们吸收了阳光雨露长大后,就会千姿百态。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兴趣,敢动笔,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四、结合儿童好奇、爱问的天性,围绕课文续写童话
苏教版中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蒲公英》《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一定的哲理,童话因素多,富有情趣,结尾又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孩子们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此时,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我们可以为他们架起一个支点,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趁热打铁地进行续编。学完一个童话故事后,我让学生再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编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也可以借助童话故事书,让自己所编的故事中的“人物”上天入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同学们想要说的话,第二天,利用时间对学生所编的童话进行检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讲、同桌讲、前后桌讲、好伙伴讲……教师对于讲得好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结合习作进行教学,让他们在习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发潜在的潜能,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来源生活,表达真情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才能有所见所闻所感,才能真正写出好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很有必要,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来培养。教师要告诉学生,要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生活,用灵敏的耳朵聆听生活,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在教学习作“秋天的图画”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秋景,寻找秋天的色彩,组织学生开展“画秋天、颂秋天”等综合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写一写“我心中的秋天”,效果非常好。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异。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为学生做示范,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弥补他们表达能力的滞后性,毕竟小学生学习语言还是从模仿开始的,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从“不自由”到“自由”
教材在习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习作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习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习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对一些单元的习作内容进行拆分,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如在教学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发现这一专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决定习作内容,学生虽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但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根本无从下笔,结果作文变成了摘抄资料,失去了习作的价值。因此我把习作内容缩小到极小的范围,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传统节日。在这种情况下,习作内容虽然变得不自由了,但由于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也由此发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浸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值得继承和传扬的。
三、想象作文,自由习作的“天堂”
子鼠和辰龙住在同一个森林,他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
有一天,子鼠慌慌张张地从它最喜欢去的运动场跑出来,它有一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辰龙说:“兄弟,有一个重要的秘密要告诉你------再过两天玉皇大帝就要招集所有动物到一个小岛上去参赛,前十二名才可成为十二个生肖做为人类生日的属性”。
那条高傲自大的辰龙想:我会飞翔,每次飞行大赛我都是得了第一,这么多的动物都不会飞翔,我肯定能得第一。于是辰龙就每天呼呼地闷头大睡起来,谁的事也不管。可子鼠自信地想:谁说我鼠目寸光?世上无难事,只怕子鼠肯登攀,没有我办不成的事。于是,子鼠天天起早摸黑、不怕苦不怕累的锻炼身体."我一定要超越辰龙抢夺第一名,杀杀它的傲气"。
比赛的前一天,子鼠早早起来打装好行里,便信心十足地乘风破浪的渡过了一片大海,来到玉皇大帝指定的小岛上,查看了一下地形状况,按玉皇大帝所说的比赛规则,自己步行了整个过程。可一直不见辰龙的综影。
比赛开始了,子鼠早已恭候多时,其它的动物都不异而同先后到达目的地,等待比赛的开始。
比赛时间终于到了,玉皇大帝一声令下,所有动物都尽心尽力投入到比赛中,唯有辰龙迟迟未到。眼看子鼠快要到终点站了,这时辰龙才快马加鞭,一个箭步飞越出去。可是子鼠已第一个到达。丑牛、寅虎、卯兔也都依依跑到了前面,辰龙只得了第五名。
关键词 培养;激发兴趣;发挥;创新
众所周知,小学作文是刚起步的阶段,小学生对于作文没有任何感性与理性的认识,面对这样一门功课,他们甚至显得茫然无措,继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而且作文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写出好作文,其关键,我认为在于培养他们对于作文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作文水准才有可能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好学生作文入门,主要做好四个部分。
一、从拼音写作入手
根据现在语文教材,小学生在入学一个月之内,就基本上学会了拼音。孩子们凭借音节的认读和拼写能力,完全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为了使孩子们走好第一步,从入学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们学习作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坚持先说后写。让孩子们说词语,说短语,说句子。激发孩子们书面表达的欲望。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把说与写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用拼音写词语、短语和最简单的句子。孩子们有了写的冲动,表达的欲望就更加迫切。
二、从写简单日记走入正轨
拼音为作文搭好了桥,学习写短小的日记就是最自然的事。因为日记正好把孩子们的生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那么怎样走好第一步呢?
第一,低要求,早起步。一开始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能按基本的格式用拼音写清楚一两句完整的话就行了。话语不在多少,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对此,教师要多加鼓励。教师做到勤批改,多讲评。为了提高日记质量,教师要坚持每天批改,每一个音节都要细看,同时要及时讲评,在讲评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第二,及时搞好学拼音到学汉字的过渡。注音是为了识字,教师要及时教孩子学习汉字基本笔画和汉字书写规律。在孩子学习拼音夹汉字的课文后,就要求孩子在拼音下面把已学过的汉字写出来,及时运用所学汉字。在孩子学到一定数量的汉字后,要求孩子写汉字夹拼音的日记。当孩子学会音序查字法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完全用汉字写日记了。
第三,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要让他们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知识,得到感悟。这样写日记就会日新月异,不会记流水帐。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把日记当作一面镜子,培养他们自我总结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充实日记内容,扩充日记的功能,提高孩子作文的水平。
三、从喜欢的童话发挥扩展
因为日记要天天写,孩子们也会觉得实在无内容写的时候。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日记中学编童话。好新奇、好幻想是孩子们的本能,他们对童话情有独钟。孩子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
1.用童话激发兴趣
童话以其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对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孩子,童话无疑是培养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作文兴趣的最佳“诱饵”。在童话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童话、表演童话、编写童话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让他们在对童话角色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去学习,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兴趣。
2.用童话点燃心智
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外,应把重点放在借助课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上。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具体地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这样的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又训练了写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用童话陶冶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都是用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面对这些童话,孩子们往往将童话故事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这种强烈的共鸣心理,为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提供了契机。在童话教学中,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孩子们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果说,孩子在听、读童话的过程中如此,那么,孩子们在动手编童话的过程中,则更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孩子则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必须完全把自己融入童话之中,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做好了以上的三个部分,我想,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就不会再惧怕写作文了,也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文。总之,在充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数量,以求数量质量都能提高,这是我坚持多年的并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事实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
四、多导多练,让学生学会动笔
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不管学生读了多少、记了多少,但要让他们将积累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开始几次我都是采取“扶”着学生“走路”的方法,即老师要先考虑我们的生活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选材举例。我认为资料上许多范文中例举的事物与我们生活环境不符,甚至陌生,因此,我一般都选择我们农村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写范文,而范文又不能写全,只需为学生理清脉络,给学生留一些填充的自由空间,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可在课前阅读相关的习作例文,在老师指导时,一律不让学生拿其它资料出来抄写,因为我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习作。在通过几次“扶”着学生“走路”之后,我就进行口头指导,写一些关键的词、句等,指导的面要广,要尽量考虑到学生所熟知的事物,要放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在平时学习课文时,我就经常贯穿一些写作知识,本来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当然,除老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在固定的习作之外,还应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训练。我从三年级上期开始,每周就让学生至少写两篇日记,先不要求他们的质量有多高,但必须要求他们去写,正如《课标》中所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我就对学生的日记字数提出了不少于100字、习作不少于200字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学生偷懒而提出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极个别写作确有困难的学生应放宽尺度,不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恐惧感。
五、精评自悟,让学生感受快乐
在起步作文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在总体要求的大范围下,让学生大胆创新,学会自己命题,自己选材,因为在起步作文阶段许多习作的题目都是由学生自己拟定。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是五花八门,这又给老师批改带来了许多困难,本身批改作文就是一件“苦差”事,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但又不得不去做。我认为,即使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再详细,如果不评讲,学生也许只是去看一下作文的等级而已,效果不佳。所以我认为重在评析,为了在评析中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在批改时最好是作好记录,因为我长期有一个习惯,学生每次交来的各种作业,我在批改时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两个“极端”的情况(即:优、差)我都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来,这样做我认为有两个好处:一是能督促学生认真作业、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以便老师评讲、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当然,我们要尽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他直接借用书上的某些句、段,只要他用得恰当,都应予以肯定。自然,文句不通、不知所云也大有人在,我一般是让学生自己读给我听,让他自己亲自感受一下自己的习作水平,学生一边读,老师一边指导,这样,实际上是在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深刻。当然,尽量把学生的缺点最小化,我常常对学生说:“你把这儿改一改就好了。”其实,与学生面对面的修改作文,不仅避免了教师单独批改的枯燥,还能让学生易于改正错误、加深印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正如《课标》中所说:“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尤其是起步作文的教学,这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要让学生尽快地摆脱老师的帮扶而学会独立“走路”,我们应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育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红.作文教学要用“心”[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1从动画片中挖掘故事的续写
续写是很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习作方法。续写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胆、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看电视动画片,把欣赏动画片和指导续编故事、续写相结合,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既能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又能专心地有目的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认真收看,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为续编故事积累习作素材,一举两得。为了让习作指导更为集中,让学生编故事更容易些,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可以采取从“扶”到“放”的指导方法,即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片断,让学生找到故事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把故事编写完整。进行续编故事的习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续编故事要做到瞻前顾后、顺藤摸瓜。如《哆啦A梦》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片中的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种神奇的魔具,能帮大雄度过难关,解除各种疑难杂症。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者,新编一个关于哆啦A梦和大雄之间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学生在观看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哆啦A梦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对哆啦A梦非常熟悉,因此,马上就能说出来,再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习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哆啦A梦递给大雄一个普通造型的“优点反射镜”,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戴上这个反射镜,当别人要批评你的时候,一看到这个镜子,马上会发现你的优点,就会表扬你。”大雄拿着反射镜,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两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着反射镜,来到妈妈的面前,想让妈妈也好好地表扬自己的优点。
2从动画片中挖掘场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摹,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动画片《灌篮高手》是篮球爱好者喜欢看的节目,也是小朋友爱看的节目,这部动画片既能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素材,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目的去观看《灌篮高手》,为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打下基础。如,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樱木花道与对手决战时,那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樱木花道精湛的灌篮技术,以及在篮球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在指导写《灌篮高手》的《精彩的篮球赛》之前,先指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一起分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风采。结合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从动画片中挖掘童话的编写
电视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泼可爱的动物,展示给小朋友的是动物间充满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团结友爱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难的,等等。观看这些动画片,也为学生编写童话提供了素材。学生充满想象力,也喜欢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让人感到久违的天真。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不记前仇。教师可指导学生也以猫和老鼠为主人公,想象猫和老鼠之间所发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与电视动画片中不一样的情节,同样去表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比赛看谁编的童话故事《猫和老鼠新编》比电视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猫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两根胡子气得不停地向上翘,尾巴不停地摆动着,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颗快要爆炸的炸弹似的。猫气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该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为猫。人们不是都说老鼠怕猫吗?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辈子吧!想着,它就一溜烟地跑到老鼠窝前。”
4从动画片中挖掘观后感的撰写
动画片中的感人情节同样让人流泪。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动画片,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看,为写观后感积累生活经验。如《宝莲灯》的素材取自于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沉香为了寻找、救出母亲,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动画片教导人们只有不断努力,靠坚强的意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战胜顽固的敌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看这部感人的动画片,并且精心选择自己最受感动、感触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后,用心地写观后感。
5从动画片中挖掘科技小论文的练写
【关键词】数学教材 儿童化
一、动态化加工策略
儿童是好动的,喜欢动态的事物是他们的天性,而教材中很多内容是静态的,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化静为动,对教材进行动态化加工,使教材能够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先填一填,再读一读。了,但有些枯燥无味,有一种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教师可适时进行趣味化包装,改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儿歌、童话故事等,让教材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让他们感到数学亲切生动,易学易记易理解。如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既是6的倍数,同时又是8和9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多少?”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此题改变成这样一首儿歌:“韩信来点兵,不知兵多少,六人排一队,不多也不少,八人排一队,不多也不少,九人排一队,还是不多也不少,士兵至少有多少?韩信把头挠。小朋友,猜猜看,你可知道有多少?”这样一改,童趣盎然,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人文性,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和欲望。
对教材进行趣味化加工,还表现在使教材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个体需要和智力感受,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生活化加工策略
教材是成人编出来的,难免带有成人化色彩,有的教学内容离孩子的生活世界太远,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这就需要把它进行生活化加工,回归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变成儿童耳熟能详的内容,让教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例题是这样的:绿峰林场去年种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种杉树400棵,成活了380棵;种松树500棵,成活了485棵。哪种树成活的棵数所占的比率大些?我所教的班级孩子都是长期住在城里的,他们从来没有植过树,学生对此没有生活经历,没有感性经验。我在教学时,换成了这样一个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电视台少儿栏目组调查了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和《猫和老鼠》的情况:先调查了200名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的有170人;又调查了300名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有240人。《西游记》和《猫和老鼠》,小学生更喜欢看哪部动画片?”话题一出,学生便饶有兴趣地纷纷展开讨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百分数”的概念。
【关键词】故事教学 英语 快乐
孩子天生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喜欢在故事中寻找快乐、理想和正义。英语故事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外语的语感,使他们熟悉语言内容和句子结构。在故事表演中,时而当观众,时而拥有观众,无疑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英语故事的选择
故事教学不纯粹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借故事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及提供的语言和语段信息来呈现各类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让故事适合于课堂教学,一定要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能让重点词和句子自然地穿插或反复出现的故事,并帮助学生养成自然习得,同时还要使故事的难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和营造运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二、英语故事的呈现
选择好了故事,仅仅是选择好一堂课的载体。同样一堂课,有的教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却教得很费劲,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难以融入故事氛围中。因此,教师还应注意故事呈现的方式与技巧,运用肢体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一)呈现时充满激情
教师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能够很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的情景和氛围中,也有助于学生体验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四年级上册Wolf is coming这课中,教师可以解读一下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这么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为四人小组讨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从中获得更多、更新的语言信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表演时肢体语言丰富多彩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学习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讲到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可以夸张地耸耸肩,模仿小猪的动作;讲到He shouted,“wolf, wolf!”时,可以伸展双臂,模仿非常害怕的动作等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到来故事情节中来。
三、英语故事的教学
英语故事中角色和语言环境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模仿语音语调,提高英语语感。在我们现行的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每个模块的两个单元内容大多由单词、句子和会话组成。应该如何适当地运用故事开展教学呢?
(一)故事教学内容为单词时
采用故事教学是要让学生掌握单词,不一定要把整个故事讲述出来,但可以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表演这个故事。如在三年级Module 2这一节词汇课时,有long,short,big,small,fat,thin六个词汇。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单词,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态和肢体,模仿各种动物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的语言点,既愉悦了学生身心,又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语言点。
(二)故事教学内容为句型时
采用故事教学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句型,并进行对话表演。如教学Can you run fast?这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做动作run,jump…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说“Can you…? Yes,I can./No,I can’t.”配上一定的代表性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教师还利用已学的短语:play football、go swimming等,在呈现故事内容时,教师以开运动会引出,并围绕此目标开展活动,在表演中对学生在体育健康方面做了很好的教育。
(三)故事教学内容为对话时
小学英语故事一般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模仿、表演和进行对话操练。但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很难将对话形式的英语故事转换为陈述形式,即学生在retell这一环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英语故事学习中加强对关键词的识记,并运用每句话的关键词复述故事。例如,在教学Little Red Riding Hood一文时,可以先为学生呈现语篇,通过故事对话,让学生找关键词Little Red Riding Hood,a wolf,grandma,wants,eat…使他们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复述整篇文章,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段的分析能力。
四、活用和拓展英语故事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自己编写故事。如故事Country mouse and City mouse,围绕老鼠、家、城镇和乡村这三个相关话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先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是否喜欢老鼠,并说明理由;再谈谈理想中的住房;然后分组,分别以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名义互发e-mail;最后用一些照片、实物进行城乡差别的对比。这些活动构成了从故事引发的又一个层面的内容,使学生得到启迪并从中受益。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小的故事可以包含多种变化,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内容丰富,融合了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故事教学法,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尝试进行故事教学,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课 主题图 发挥作用
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通过许多有丰富经验的数学专家,经过多次教材改革后编写而成的。它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编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使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主题图潜在的优势,在教学中要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 、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习兴趣
主题图色彩丰富,形式活泼,一幅图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应该使用好这一素材。发挥好主题图直观形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页到第7页的主题图《小兔盖房子》,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就被图中的动物所吸引,这时教师绕有趣味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通过教师绘神绘色的故事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隐藏的数学信息。这样做,使学生不仅会看图,而且会根据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图中的小兔、小猪、木头、方砖、胡萝卜、苹果做成可随意摘取的图片,喜欢什么就摘取什么,然后再选择谁和谁比,符合学生由“奇”而生“趣”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大多是无意识下完成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而主题图的直观性,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觉得学习有兴趣。
二 、利用主题图 促进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主动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实践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材中的主题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图中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素材非常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探索的空间。
如一年级上册第14页“1—5的认识和加减法。”出示小鸟吃食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然后从图中找加法,由于画面都是学生熟悉的景物,小鸟、白云、花朵、大树——这些景物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说:“本来有4只小鸟在吃米粒,后来又来了1只。”而有的则编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今天天气晴朗,4只小鸟愉快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它们发现地上有一些米粒,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后来又有一只小鸟肚子饿了,它闻到了喷香的味道,也飞过来一起吃。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接着算法的探讨也在学生的高涨情绪中完成得相当成功。有学生说:“4只小鸟和后来的1只小鸟合起来是5只小鸟,4+1=5(只)。”有学生说:“4只愉快的小鸟和1只肚子饿的小鸟合起来是5只,4+1=5(只)。”有学生说:“4个学生和一个老师合起来是5人,4+1=5(人)。”有的学生说:“天空中有一只小鸟,地上有3只合起来是4只,3+1=4(只)。”还有的把3只羚羊和3只长颈鹿加起来,3+3=6(只),就连白云、花朵、大树都成了做加法的素材,学习兴趣陡然猛涨。
再如,三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主题图,从一辆卡车上搬下10箱牛奶,每箱12瓶,10箱牛奶分两堆堆放,每堆5箱,其中9箱已放好,还有一箱正在放。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搬下10箱够不够?学生通过思考“够不够”,要先算出10箱有多少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计算12 × 10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中已摆好的9箱和1箱牛奶,利用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先计算9箱牛奶有多少瓶,再加上1箱的12瓶,也可以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先算出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正因为主题图对算法的提示,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起来也就更兴味盎然。
三、利用主题图 培养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培养合作意识越来越重要。从小培养合作意识是教师的责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然后是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而主题图资源丰富,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搭建了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许多内容都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呈现。
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主题图,是一个模拟超市的情境:孩子们喜欢的商品整齐地放在货架上,在商品的下面标出单价,学生们分组活动,每组有一个人担任售货员,其他人购买商品,买一种应付多少钱,可以怎样付钱……学生把主题图中的生活情境模拟到课堂,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兑换有了初步的体验,做到了人人都参与,改变了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教学观念,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再如“分类”中的主题图,公园门前有3个三口之家,教师没有急于表达图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观察,虽然这幅图简单,但蕴含着“分类”的多样性,个人的力量可能只略知其一。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设立了小组,让学生分一分,分完后把分类的根据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要问,前面同学发言时已说过的内容,后面同学发言时尽可能不再重复多说。有的学生开始只感到一种分法,通过同组伙伴交流,互相提示启发,得到很多种分类方法。有的按学生分类,有的按家庭分类,有的按大人小孩分类,有的按男女性别分类,有的按爸爸、妈妈、小孩分为三类,还有的按男孩家庭和女孩家庭分类。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各展所长,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利用主题图 促进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以教师有创新意义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质疑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教材主题图的开放性,体现在同一个图,可以有各种理解,注重诱发学生大胆思维,蕴藏着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不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架秋千上有四个座位,每个座位上有两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按成人的思维,应该是4个2相加,所以加法算术列式是2+2+2+2=8,乘法算术列式是2×4=8,或4×2=8,而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方法则各不相同,算法也多样: ① 一架秋千上有8个人,用1×8或8×1表示;② 有8个同学是8个1,用加法算术列式1+1+1+1+1+1+1+1=8表示,用乘法算术列式1×8或8×1=8表示;③有4个男生、4个女生,是2个4,用4+4=8,2×4=8或4×2=8表示;④ 秋千中间有一根立柱,把大秋千分成了两个小秋千,每个秋千上有4个小朋友,就是2个4。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理解解答方法是各不相同,又各有道理,这些不同的解法,是学生求异、创新的结果,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结果。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学生 教学能力 教学 实践与探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具有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通过成功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能力。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却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毕业的学生适应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个:一是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既要会“学”,还要会“教”,善于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二是活动组织能力,就是会编、会导、会指挥,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贯穿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着在音乐教育班的几门音乐课程中,有计划地创设与中小学课堂相似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诸如分析处理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表达、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小结等方面的技能,以改革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实践薄弱的现状。
一、利用课前十分种,锻炼“教学”基本功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师,仅有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校,掌握教学情况,往往是刚进入角色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体验教师角色,充分利用课堂前十分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演为主,主要解决胆怯、紧张的心理,从中找到一份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自信,采用的形式有独唱、独奏、重奏及小合唱等,可以宿舍间合作,或自愿结合。到二年级表演形式不变,对学生的要求有新的调整,即学乐器的同学以演唱为主,学声乐的同学以弹奏为主并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这种训练,为三年级走上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基础。
到了三年级,课前十分种就转换为教师角色的体验。采取朗读、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用语言流畅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管教哪门学科,都离不开用语言组织教学,学会讲话、善于表达,这是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二、模拟教学环境,进行环节教学实践
课前十分钟的参与仅是个体艺术修养与语言艺术表演的锻炼,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入教学。因此,在三年级结合教法课,每讲完一两个章节之后,就安排一次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情境中一个环节的课,比如音乐课的导入环节。那么怎样导入能做到引人入胜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导入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体、衬托主体,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导入的方法后,跃跃欲试,自己设计课题,积极准备,每人每次3—5分钟,形式丰富多彩。有从生活话题导入,有从相关音乐导入,有从诗歌、童话故事导入,还有从一幅幅斑斓夺目的画面导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一位同学为歌曲《好日子》的导入,她首先用配图画片出示了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六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的导入虽简易,但很贴切,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了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通过课堂环节模拟,同学们基本上能掌握住上课的导入技能。学生模拟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从表达、教法、教态等方面讲评,肯定其成绩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矫正的方法。
三、师生角色互换,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进,多数是教师授课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虽经教学的多次改革,但只是教师使用的道具的变化及课堂氛围的变化。为了改变这一旧的模式,我们系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了“让学生如何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教师和学生轮流上课的办法较好,一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能尽快提高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比如《中外音乐史》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中外音乐史的各章节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外音乐史的脉络。教师先讲第一章,然后主要是布置作业,把各章节分到各组,一班50人分为7—8个组,每6—7人一组,准备一节课。在每周的上课前,每一组学生开始研读课本查找资料,进行集体备课、写教案,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节任务课如何讲才能生动,然后推举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讲课。由于是大家自己查找的资料,本组人员提前就知道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哪儿,其他同学也因自己的参与,知道查资料、备课比较辛苦,因此听课会比较认真。在学生讲完课后,老师从听课的学生角色再回到教师的角色,对学生讲课的优缺点给予评价,然后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可发现学生讲课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可发现自己的认识角度及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教学相长,既能提高学生的教师意识与能力,同时也给教师以促进。
四、模拟全程教学,培养合格师资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可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听课见习,观看中小学优秀教师是怎样上课的,为学生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提供情境逼真的仿效和示范。通过观摩,学生对课堂全程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中小学整体堂课的模拟教学。在这项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指导学生个人备好课,写好教案。在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每个人在全班进行模拟教学。充分发挥教法,使他们懂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教学,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并教会学生板书、板面设计等。其中,尤其要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为人师的学生一登上讲台,由开始的一腔激情变成了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低着头,眼睛盯着教案,几乎谈不上与听课者交流,后来通过自我评议和大家评议,经过教师指导,大部分同学都能甩开教案这个拐棍,特别是肌体放松后面部表情从冷漠到亲切,身体的律动从机械呆板到有韵律感、美感,语言表达从无生气到有语调变化。部分同学不但能独立完成教学而且具有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形象性、实物性、参与性等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初步走上轨道,并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观念。
比如一位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今天我想用葫芦丝和笛子为大家演奏两段乐曲。”话音刚落,学生就高兴得鼓起掌来。教师为学生表演,师生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必须认真地欣赏,积极地思考(教师讲评),在听辨、比较了乐曲的风格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瑶族舞曲》和《茉莉花》。用这样的开端,有这样的艺术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意境。通过欣赏、分析,就能获得比说理更为深刻的感知。学生们在欣赏中不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快乐又没有负担。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创造的机会。在一次模拟教学中,一位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设计的是请学生为电视画面配乐。屏幕上展现了薄山水库风光、山景观和校景三幅画,请学生挑选一个专题为之配乐。要求是即兴口头接龙,也就是说口头哼唱,只要有音高旋律,无须用唱名,且接龙不限长短,没有技巧上的要求,只要发挥想象,接得好听,符合画面上的内容就是成功。学生们观看了美丽无声的画面后,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学生纷纷加入接龙队伍。在创作中,全班学生分两大组开展竞赛,在教师的点拨下,两条旋律合成复调式的二声部音乐,学生用和谐、统一、柔美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从中欣赏创作成果,体现创造的愉悦。
在上述课堂全程模拟教学实践中,初步综合训练了学生上课的语言、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等教学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利用
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而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极好方式。但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活动安排太少;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就是一些“独唱”“独奏”音乐会。这种状态必须改变,要多组织一些合唱团(队)、合唱小组(可以冠名)、小型电声乐队和民乐队等,同时多举办一些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唱、合奏或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编导和指挥的机会,不能总是几个“积极分子”参加,要让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近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舞台创意、节目主持到节目编排,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他们有分工有协作,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在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颁奖晚会中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小结与思考
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情感,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习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教的适应期。
实验性的模拟教学和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虽然让学生感到新鲜、充满热情,但也有些遗憾。因为每次教学活动面对的都是同班同学,和真正面对中小学生的感觉不一样,特别是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不容易到位,若能在实习前接触中小学生并直接给他们上课的机会会更好。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尽快转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目标的认识,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改革的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早接触基础音乐教育,了解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信息,这对学生教育职业观的确立,教育情感的养成和多方面教学能力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