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儿童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和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儿童诗的教学,从语言、意境、情感、模仿等方面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儿童诗的内在特质,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策略
儿童诗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凭借清新脱俗的特质,成为十分受学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认知习惯,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儿童诗教学呢?
一、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的音韵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不但优美简洁,而且具有一定的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在教学儿童诗时,首先就应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由于儿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十分易于模仿,所以教师应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走进儿童诗的美好世界。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歌主要写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表达了学生们的一片美好心意。教师在课前应该在网上搜集到朗读的配乐,在课堂上在范读时,利用配乐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听得更加投入。面部表情应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教师要提高音调,脑袋也要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眼睛里也带着笑意,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力。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接着,为学生播放优秀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讲台下作出划分,理清男女生分开朗读的部分,找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一起搭配朗读诗歌。特别要注意齐读部分,一定要和谐统一。当诵读到第二、三、四、五节时,能用说话的语气,读出诗中学生对老师的呼唤,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变化表现不同的语气,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教师范读时的语感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范读时的朗读技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得着。通过诗歌配乐,能够营造出“入景入情”的真实情感体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男女生搭配朗读,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儿童诗的音韵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具体。
二、展开想象,描绘儿童诗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将具体的景象和抽象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将主客观相互结合,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以加深对诗歌深层次上意义的理解。儿童的想象能力十分丰富,在教学儿童诗时,不妨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歌意境自主地描绘,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画笔。在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无论画得美与丑,都要将它作为一项有趣的任务来对待,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在绘画之前,提问学生紫丁香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看过紫丁香,所以只能凭借想象来猜测紫丁香的形状。有些学生认为紫丁香应该和喇叭花一样,紫色的,很可爱。有些学生认为紫丁香就和平日里见到的小野花一样,很小,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土地上。还有学生认为紫丁香应该是长在高处,一簇簇的,很密集。“那么现在,请你们凭借着自己想象中的紫丁香,来画一束美丽的花放在‘我’的书桌前,好不好?”于是学生纷纷拿起画笔,认真勾勒起来。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真正的紫丁香的样子。并按照课文的顺序,利用动画的形式,将“紫丁香的绿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花儿盛开的笑脸”、“星星困得眨眼”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仿佛快到闻到紫丁香的花香。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都大相径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体会,更何况是小学生呢?他们对诗歌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更是难以捉摸。传统的教师在解读诗歌的意境时,多用语言的形式讲述。并让学生在笔记本中记下知识点,好像这样才能完全掌握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殊不知,对于儿童诗的教学,一定要积极站在学生角度上去设计教学,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三、师生交流,欣赏儿童诗的情感美
诗歌是最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堪称诗歌的灵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儿童诗时,对诗歌蕴含的情感是最难把握的。所以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展开交流,鼓励学生互相沟通,综合调动各种感官来欣赏诗歌展现出的情感美。
《一株紫丁香》主要表达师生之间浓厚的情谊。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步入诗歌的情感世界。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诗歌的开头要用‘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如果把‘踮起脚尖儿’删去,与原文有什么差异?”学生们经过思考,可以想到用“踮起脚尖”可以体现出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步入老师安静的小院,更能体现出学生对敬爱的老师默默的热爱之情。并且“踮起脚尖”也可以突出学生们童真的美好心灵。“从诗歌中,除了看到学生们对老师的热爱之外,从哪里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喜爱呢?”学生们细读诗歌后,从“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以及“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还有“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可以看出老师为了更好的教学,在深夜都要备课到很晚,连星星都困得眨眼了,老师还没有休息,这是因为老师时时牵挂着学生才会不懈地努力付出着,贡献着……“那么,现在请你们与周围同学互相交流,谈一谈你与老师之间所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你们所喜爱的老师是同一位吗?他有哪点最让你们敬佩?”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起讨论与老师之间的深深情谊。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跟诗歌的情感又拉近了一步。
通过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的方式,学生们体会到了诗歌里所蕴含的情感力量,真正融入到爱的情感氛围之中。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贴近,师生情更是常见的讨论话题。所以对这首儿童诗的情感教学可以用回归于现实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动起小手,模仿儿童诗的形式美
在欣赏完优美的儿童诗之后,学生的感悟自然而然就多了。不禁被诗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境、蕴藏的情感所吸引,甚至会不自觉地吟上两句。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他们模仿儿童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简单地介绍诗歌的创作要点以及现代诗的写作方法,比如拟人、夸张、比喻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创作新颖的作品。
《一株紫丁香》这首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重复的手法,突出“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比如诗歌中二、三、四、五节,每一节的开头都用“老师”。还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满树盛开的花儿”比喻成“学生的笑脸”,既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一片心意,又体现出学生美好童真的纯洁心灵。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星星困得眨眼”使诗歌读起来更有H切之意。在让学生模仿诗歌时,不用限制学生创造的主题,不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描景,都要讲究一定意义上的形式美,注意押韵与简洁。当学生无从下笔时,教师可以利用例句模仿的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星星困得眨眼”,将星星拟人化,请学生造出一个拟人句。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十分简单,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想出“太阳公公起床了”、“月亮婆婆睡着了”、“花儿笑得真灿烂”等句型。接着再让学生将与之类似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起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小班化 儿童诗 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6-01
一、审视学生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那种对语言的天然敏感,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文化接受的迅速。
但如今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我曾在我校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对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做了一个调查,发出500份问卷,回收500份,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对儿童诗认识
表二 阅读和创作儿童诗的情况
这次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现状存在着以下这些弊端:学生阅读儿童诗时间有限;阅读面狭窄;阅读兴致低落;阅读质量低下;更为缺乏的是独立自主的阅读儿童诗能力。究其原因,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们的教学观念陈旧,很少引导学生去阅读与创作儿童诗。
二、基于“小班化”环境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立足于现状,优化教育,发展精品教育
结合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不容乐观的现状,当代教育改革注重人的充分发展,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符合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一种教育行为,在这种现代的教育理论引领下现今,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我校小学学年班学额减少,现有13个班级,630位学生,每个班级的人数基本上是在45人左右,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小班化教育结构。因而,实施小班化教育,这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我校已经开始了在“小班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2. 结合优势,发展学生的需要
小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少了,空间大了,小班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小班化”的班级氛围往往比较融洽,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比较到位,在这样的软环境下,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就为写出精彩的儿童诗打下了良好基础;“小班化”的教室布置也多是丰富而温馨,每一面墙壁都可以成为孩子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三、“小班化”环境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教学探索
1. 培养教师对儿童诗歌的兴趣,提高教师对儿童诗的鉴赏能力的实施途径
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我们的诗教顺利进行。
2.营造诗意浓厚的校园氛围
2.1成立的儿童诗社,向全校招收诗社成员,发展诗社,培养苗子。为诗社配备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个月为诗社成员上童诗教学课,教学生如何写童诗。还在课余时间认真批改和辅导小诗人的诗作品。
2.2开辟班级诗栏。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而小班化班额小,这又为营造丰富而温馨的教室提供了便利。于是,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或墙报中开辟一角为班级诗栏,其上每天更换儿歌、儿童诗,要求学生熟记或有感情地背诵,让学生耳濡目染,走进教室看到它,有意无意吟诵它。
2.3布置童诗画廊和宣传橱窗。把儿童诗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结合起来,用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进行更换,把这些诗画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光盘可以作为儿童诗与儿童绘本整合的素材。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儿童诗诵读成果,如儿童诗书法作品、儿童诗美术作品、学生诗作等等。
2.4开设年级诗歌诵读擂台赛,定期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儿童诗诵读擂台赛,评选最佳金牌得主。
2.5制作儿童诗手抄报。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儿童诗手抄报评比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诵读儿童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6在小班化环境下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创作儿童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小结
金波在凤凰语文网组织的第三届读书会上,诚恳地告诉我们:“我就想,能不能做这样的比喻:儿童的诗是朵朴素的小花,沿着这朵小花找到一座花园。”那么,就让我们的小班化语文课堂“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以儿童诗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像、明快的节律来吸引孩子的眼球,打动孩子的耳朵,启迪孩子的大脑吧。
[ 参 考 文 献 ]
[1]《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新作丛书》王宜振著.湖北少儿出版社.2009-6-1.
[2]《儿童杂事诗笺释》钟叔河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1.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一、强调发挥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而儿童诗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所以我在教学儿童诗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感悟诗歌。如《乡下孩子》中说道:“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让学生想象:你此刻正躺在妈妈怀里,妈妈会怎么做,你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假如你趴在爸爸背上又会做些什么?“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想象怎样捉蝴蝶?会编个怎样的故事?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让学生想象小朋友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时会说些什么?“我”平时怎样给盲婆婆唱歌,为她消除寂寞带来欢乐的?蝈蝈欢快地叫着,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小溪流淌的清波,童年难忘的欢乐。教学《一株紫丁香》,让学生想象“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时小朋友聚会在一起会唱些什么?“满树盛开小花”是怎样的美丽,假如那时小朋友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
二、注重引导诵读
儿童诗的语言朴素明快,韵律优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滋有味。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与诗人同喜同悲。以《请你不要告诉她》教学为例,这首诗的第二句描写了小红花的美丽,其中的“红、亮、露珠”更显现了小红花的特点,当孩子们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儿时,多么惊喜,朗读时就应该用高兴的语气重读这几个字。除了惊喜外,孩子们还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摘下小红花,第三句中的“快去”体现了这一心理,因此朗读时速度要快些,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这种心情。诗的第四句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孩子们从田野里摘花是为了送给老师,表现了对老师的热爱、关心,但又怕让老师知道,这种复杂的心情体现在“轻轻地、悄悄地”这些词语中,在朗读时,声音要轻缓,充满爱意,慢慢体会孩子们比金子还珍贵的纯真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练习朗读、背诵,加深了孩子们的心灵体会,使童心与诗情迸出火花,达到交流,形成共鸣,从而体会全诗的情感美。
三、仔细揣摩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儿童诗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是体会诗的关键所在。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的蘑菇喜欢雨天的到来,只有雨天才会有朋友来临,亭子里会出现短暂的朋友来时的热闹,描写的是个孤独的孩子,非常渴望朋友的到来。联想到现在的社会,也可以说是表达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童心对于孤独的小亭子寄予的一种关爱之情。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的刻画,经过我们反复的解读,出人意料地产生了一种情感的感染力。如何把意象进行一种合理的解读,对诗中的一种意味就能了解了。有的诗中描绘得十分简单,但是蕴含的意味令人反复揣摩,需要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非常细心地品味。再如林良的《烟斗》:“烟草的气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爷爷叼着烟斗/笑眯眯的/走进来了。”这首诗作者并不直接去写烟斗,而是类似于电影推镜头似地去写,使孩子感受到爷爷逐渐出现在眼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味。有烟味就有爷爷,有烟味就有爷爷的出现,充分表达孩子对爷爷的熟悉,以及和爷爷深刻的情感。烟斗就是爷爷形象的代表,一个慈爱的爷爷的代言。从诗的描写中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这是种很高明的写作手法。这首诗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
四、反复体会情味
“我打开春天的窗”,春天在他眼里不是虚的,已是实体。“大街上,许多只清新的耳朵在行走/太阳活蹦乱跳/像孩子手中红色的气球”……这种唯有孩子才可能有的活灵活现的感觉和想象,将孩子的视觉、心理、奇妙感受,表现得非常充分,可以说淋漓尽致。没有想象力很难成为诗人。但如果一个成年人将太阳比喻活蹦乱跳的气球,一定会觉得荒诞,有神经病了。
我们这辈人,读诗的审美习惯,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多元。诗的欣赏,不必拘泥于文法的通顺,不必逐词逐句解读,必欲求出每个词句每个意象后面作者赋予的隐喻,寻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应解读整首诗歌,能否对读者情绪感染,心灵共鸣。《我打开春天的窗》这首诗,我们不是完全能感受到小诗人迎春的欢快雀跃之情和蓬勃生机的盎然春意。在作者眼里,在“春天的窗”外,一切自然景物都有了生命,牵牛花吹着喇叭来了,蜗牛背着房子来了,小草牵着绿色来了,连南方的鸟群也飞回来了,“一股暖流与我握手/春在荡漾,我们的目光对接”,这些诗句都非常口语,非常生动,很有感染力。最后一节,可以看作是主题的升华,“我打开春天的窗,就像/打开我的思想,呼吸和言语/解冻的冰凌倒挂在我的窗檐/滴滴答答,那是一种声音的光芒。”
不要因为应用了一些变异的表现手法就认定这是现代诗。当然,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大幅度的跳跃、通感、倒置、错觉,变形等。其实我国三十年代就有现代主义,古典诗词中更是不乏先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诗正常解读肯定认为文理不通,绝难读出诗中匠心独运的奇峭生动和悠长韵味的。
我坚持诗必须是可解的,可解方能与读者沟通。凡百思不得其解的分行艰涩文字,是不是诗得打一个问号,打着现代主义旗号的非诗、伪诗实在太多了。我不反对现代主义,但务求诗有意味,不缺诗美。现在现代诗已发展到没有诗味的口水诗、废话诗,看来很有必要再有一次传统诗学的启蒙,界定什么是诗。
【关键词】郭风;童话诗;童心;艺术特色
郭风的童话诗是唱给儿童的歌,从第一支叶笛吹响那一曲充满着童心童性的歌谣一直唱到《月亮的船》、《蒲公英的虹》,这是一首首唱不完的歌,其中饱含着快乐与天真。它们就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儿童的心灵,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更加自然、更为灵动的一面。郭风的童话诗有的是乡间的蒲公英、屋顶的烟囱和高高挂在夜空上明亮的月亮,这是最为纯粹的景致,净化着孩子们的情操。
一、神奇的幻想者
童话诗本身就具有童话的基本特点,在童话的世界里,青蛙可以变成王子,公主有可能变成白天鹅,继母有可能是可恶的巫婆……以上种种都离不开幻想。在郭风的童话诗中,始终有一个幻想者“我”的存在。在《我的叔叔――稻草人》这首童话诗中,“我”眼中的“稻草人”是“叔叔”,稻穗的弯腰是在对“我”鞠躬,它们穿着黄色的翻领制服,而“我”的叔叔则是他们的体育老师,只会比手势的“体育老师”,与叔叔约定放学时讲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儿童离奇却又充满童趣的幻想。在儿童的想象世界中,春天会被点亮地像一支花烛;油菜花是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村姑;松菌和红菇是两个持伞的孩子,且在一路旅行,他们的伞还能睡觉时合起来;豆荚里的小豌豆是可爱的三姐妹,而豆荚是一张奇异的小床……儿童的想象总是令人折服,那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神奇的世界,奇幻而又平和,充满趣味性。
二、天真的对话者
传统的童话或是童话诗都是以一种讲故事的讲述式的口吻进行写作的。而郭风则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郭风童话诗的故事性不强,但却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其魅力在于诗人站在儿童的视角与周围充满灵性的自然之物进行天真的对话。对话体的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读诗也是在看对话、看童话。童话诗《油菜花的童话》是最为明显的代表之一。诗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和油菜花之间的对话。蜜蜂和油菜花是天真懵懂的,就像孩子一样,但正如班马在1984年所提出的“儿童反儿童论”一般,因为儿童身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才促使儿童视角渴望着许许多多的“大”;也正是因为儿童本身状态的“幼稚”,才产生出儿童的精神投射强烈地指向成人化的“成熟”。蜜蜂和油菜花的对话便是很典型的代表。蜜蜂天真地认为好朋友就是要结婚,油菜花则说要妈妈同意才能结婚,俨然一个“小成人”。它知道结婚的时候会放鞭炮,对“有没有结过婚”的问题与小蜜蜂争论不休,直至最后由豌豆花那里得知“结婚是大人的事”。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努力想像大人一般说话的儿童,稚气却又将唐僧几人的特质用一种调侃的语调生动地展现。这些都传神地展现了它们所象征的儿童形象的天真无邪,也从侧面形象地反映郭风童话诗吸引儿童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儿童状态的适当摆脱。
三、自然的崇拜者
在郭风的儿童诗中,我能够轻易地发现,郭风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自然本源的崇拜热爱。而这里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的景物,也包括艺术的自然,即纯粹性。
(一)自然之景。郭风的童话诗是用充满着自然的灵性的生物构筑而成的美景。意象的运用多为灵动的自然之物,这是郭风童年景致的一种折射,也体现着郭风对乡间的崇拜、热爱和独特的情感世界。野菊、油菜花、菌、蒲公英、蜜蜂、苔藓,这些都是乡间随处可见的景致,郭风对其进行生动形象而又富有特色的描绘,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将一个充满生机与的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现给他的读者――少年儿童,引导他们热爱自然,成为自然的崇拜者。郭风童话诗中经常出现的叙事主人公“我”在郭风的笔下也是一个自然的崇拜者得到形象。童话诗中的“我”很少和同龄的儿童游玩,小野菊、油菜花、蒲公英才是“我”的玩伴,这样的一个形象的塑造显然是由于“我”对自然无尽的崇拜。
(二)艺术自然。艺术自然是郭风童话诗的另一艺术特色。郭风童话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他的童话诗中大量描写动植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自然之物的纯净与儿童的内心相吻合。蒲公英、油菜花、蜜蜂……这些都象征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以小见大是郭风童话诗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郭风采取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常见的景物,而这些意象都是具有自己的特点的、不重复的,表现的都是深厚的情感和希望。儿童的语态是郭风童话诗的另一特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其语态较之于成人的语态相对显露出某种稚气、单纯;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的言语句式较短,词汇简单,因而在言语节奏上比较明快。[1]P250正是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郭风的童话诗显示出一种单纯明朗的勃勃生机,将儿童内心较为深刻地思想以一种看似幼稚地言语表达出来。“郭风创造了一种新的自由体,走两步,歇一歇,整齐而不求匀称,是那么一种自由、流动而又十分优美的文体。” [2]P302郭风以散文的手法进行童话诗的写作,使诗歌的童话色彩和形式感更为强烈。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应儿童阅读的需要和追求。郭风自然的艺术创作手法的运用,是其对诗歌艺术自然、艺术真实的追求和崇拜。且对充分体现意象特质、进一步展现童心、童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命的守护者
诗人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郭风亦是如此。在郭风的童话诗中,对“我”这一儿童形象形象进行深刻的挖掘,我们就能发现,他是生命的守护者。在郭风的童话诗中,“我”是生命的守护者。小野菊、蒲公英、小蜜蜂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生命的奇迹。珍惜每一次和蒲公英的约会,因为它去追寻梦想之时就是它的生命逝去之时;和萤火虫一起舞蹈,只因在它短暂的生命中有快乐相伴;和苔藓谈心,它的出现是丰沛雨水的小孩儿……这里有童心的率性纯真,更有对生命和人格独立的尊重。“有时,我爬到树上去。――我不是去捉小鸟,我顶讨厌捉小鸟的!”(《暑假里――我的生活》)这里的描述能使读者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诗中的“我”的喜恶,这是“我”率性纯真的童心的表现,更体现了“我”对小鸟的生命的尊重和守护。历经动荡的岁月和混沌的尘世,郭风的童话诗始终立足于对真率的童心世界的留念,更难能可贵得体现儿童思想的纯粹性、他本身就是儿童天真烂漫的生命和自由心灵的守护者。
“大自然的歌手”――郭风擅长用动植物和日月风云为书写对象,以对话式的、童话体的形式,巧妙地描写儿童形象,充满童真童趣。[3]P44郭风的童话诗充分展现了童心童性的灵动,他的童话诗中有神奇的幻想者,快乐的游戏者,天真的对话者,睿智的教化者等等多样的形象,这些都是充满童真童性的儿童形象的灵动展现。追根溯源,我们能够发现郭风的现实生活是儿童形象产生的基础,其高超的创作技巧也使童话诗中的儿童形象变得更丰满。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话诗原本数量就不多,而郭风的童话诗更是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
一、目标明确,指向语文本位
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含糊性,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变成“综合实践课”“科学课”“品德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通过搭建一个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去分析、探究与某个专题有关联的各部分、各属性,从而对该专题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轻叩诗歌的大门”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了解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领略诗歌的魅力,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这组单元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一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笔者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教材、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诗海拾贝”板块开展“品读诗歌――搜集、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学习活动;“与诗同行”板块开展“动手写诗――合编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知识竞赛”学习活动。围绕着“了解诗歌、走进诗歌”的专题学习活动,设计内容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要“开放、多元”。但是,不管是教材的内容,还是课外的延伸,活动内容的取舍都应该有助于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挖掘教材,重视价值导向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本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要钻研教材,经过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变为“个人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诗海拾贝”提供的阅读材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教师要把4首古诗词和2首现代诗还原为“儿童有效率的习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领,课外拓展,表达反思”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初步感受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了解诗歌发展的历史;了解古诗词与现代诗的异同;知道诗歌可以按时间分类、按人名分类、按题材分类,以及其他不同角度分类等等。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我们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度学习,从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引领,与学生共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综合性学习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可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充当学习和活动的先行者。
学会整理是个良好的习惯,如何把搜集到的民歌、童谣、诗歌知识、诗歌故事等进行整理呢?课堂上,笔者分享了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李清照专集整理笔记》《课外阅读剪报》,以及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优秀诗文整理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归类整理笔记》,并着重介绍了整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方法。方法为:笔记本封面写上整理笔记的名称,预留2页空白纸写目录。整理笔记时,先用回形针夹住笔记本的10至15页纸,以备搜集不同种类的诗词,然后在每一类的第一页顶端工整地写上诗歌类别。如,田园山水诗摘录、思乡诗摘录、咏物诗摘录……书写时,把每一页纸的上半部分用尺子划分为左右两半,左边写诗句,右边写注释,下半部分写诗意以及对该诗歌的评价、佳句欣赏、背景资料等。这样的分享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好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为此,在每一个活动环节,教师都要组织引导,教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活动期间,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给予他们耐心的帮助、引导,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四、尊重差异,学习形式有语文味
因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构建多位一体的活动平台,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如,综合性学习活动伊始,笔者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既可按小组为活动单位,也可自由成立三、五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自行设计合理的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时间安排妥当、活动内容具体可行、组员分工明确具体。各小组自行安排获得资料的途径,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也可利用图书馆、书店查询资料,还可走访身边人咨询……让学生自行策划,开展欣赏诗歌活动,力求活动精彩,形式多样。发挥集体智慧策划编诗集。会打字的学生负责把同学们写好的作品打在电脑里;善绘画的学生负责设计封面、画插图;做事认真的学生负责排版;文字功底强的学生负责编写诗集前言、编排目录。一切准备就绪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印刷出版了《小荷尖尖》。当一本图文并茂,飘着墨香的“诗集”出现在眼前时,学生们无不激动万分。
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珍视这种差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多读多写,实践中用语文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通过“诗海拾贝”板块的学习,诗歌语言的凝练,内涵的丰富已经轻轻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诗歌,自然界的风花雪月,身边熟悉的事物,优美的自然景观……无不是可选取的写作材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学过的写儿童诗的方法自由创作。写好后,自己学着修改,找出错别字,给文句修饰,学习伙伴互改,请老师或父母帮助修改,交流写儿童诗的心得与体会,分享写作快乐。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悟出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 中西儿童教学 差异 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载道”、“树人”的使命感和重视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6]从叙述主体的叙述控制权的差异来表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视:《稻草人》的叙述主体显而易见,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叙述视角,控制力非常强;而《快乐王子》则不然。李红叶在《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7]中,通过中外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徒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是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孙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8],从中西不同的动物观出发,认为在西方童话中,动物与人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个性,且两者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往往充当纯粹的配角或陪衬式的角色,两者处在依从关系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
二
在对中西儿童文学艺术面貌的差别进行原因探析时,评论者多数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着手找出答案。而文化传统中,又侧重从宗教、神话、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杜隽指出,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导致“五四”之前中国的童话作品寥寥无几。但同时他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有的作品摆脱了一贯的说教风气,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还吸收进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表现方法上,新时期童话中的幻想存在着放射型幻想和内倾情感体验型幻想两种类型。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9],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各个评论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其中王松鹤的《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11]角度较新。在该文中,他从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演进历程角度出发,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西方对儿童的发现很早,加上拥有诸多进步的儿童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却较之西方晚得多,儿童的精神世界被长久冷落,所以即使产生了儿童文学,也因封建传统积习较深而陷入创作困境。此外,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之始到新时期对西方(包括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借鉴的历程及其创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国内忧外患的沉重现实使得从西方引进的进步的儿童观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它(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剧命运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时的超前性”。这一观点突破了一味从传统文化积习中寻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错位的另一原因,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景气也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多数作者只论述了中西儿童的差异及其原因,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3]便是例外。在该文中,他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驾马车”:以儿童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根基,以丰富的感性体验为先行,以切实的儿童读书状况为参照。这三点经验均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得以发展的途径,且可行性较高。但在指出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作者也清醒地告诫读者,中国儿童文学也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否则,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便是“东施效颦”,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准。
但此种解决方案对西方童话采取的仍是仰视态度,仍侧重于学习和借鉴。王小浩的《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14]提出,舒伟教授在《中西童话研究》中探寻了解决困境的另一出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以试图建立中西童话之间互相沟通与借鉴的平等对话关系。舒伟认为,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和《西游记》等都含有鲜明的童话因素,这些童话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话作品相媲美。于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全世界的优秀营养。”以充分调动内因和外因的双向发展因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现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本进步。
尽管探寻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仍只局限于叙事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则关注很少。黄诗海、郑芷芳合著的《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15]就是例外。该文选取中西诗学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英诗以音为主,对词的磁性、结构、事态等都非常严谨,故描述的对象更加直观;而中诗主张天人合一,注重诗歌的“性灵”、“风骨”,注重表现其含蓄内敛的风格。此外,因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和的不同,英诗中反映孩童苦难的作品往往以对宗教的信仰结尾,而中诗是现世的,因此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往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常规心理及艺术理念。
三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文学界多以叙事型体裁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而忽视了对儿童诗歌、寓言、儿童小说等领域的关注。的确,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重阵,也是为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体样式。但是,在诗歌、寓言、小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Vol 19,(2).
[2][9]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杜隽.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 21,(4).
[4]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安徽文学,2009,(11).
[6]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牧师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3).
[7]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2).
[8]孙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0]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论坛,2008,(6).
[11]王松鹤.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2][13]朱自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社会科学战线,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