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

第1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很多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教育也走入高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趋于成熟,渴望结交异性朋友,期望扩大社交圈。为此,大学校园内各种交谊舞蹈活动层出不穷,成为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但校园舞蹈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们学习欣赏的,学生们根本无法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精髓,这导致了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此类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考虑和解决的。 

一、高校舞蹈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舞蹈教育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想象力。国外的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人的左脑负责阅读、数字运算、逻辑推理等活动,右脑则负责形象、情绪、舞蹈等活动,即右脑负责形象思维活动,左脑负责抽象思维活动。通过舞蹈等活动,将有助于开启右脑思维,右脑智慧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舞蹈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文化型人才。当前教育界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非文字化”教育,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成为具备丰富文化素养的人才。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人文精神、美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亟需补充的内容。 

(3)舞蹈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行为。在当前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审美意识将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感、内涵、言谈举止等审美意识和行为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体是美中之美,舞蹈教学以人体为表现手段,通过对形体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刻都能体现姿势之美,从而实现日常行为的美化。 

(4)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塑造。现代科学证实,人类自身对活动着的外在世界的知觉来自环境持续不断地刺激所导致的感觉。大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可以不断扩大对世界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积累感觉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智能水平,为未来知识更新做好智能载体,为创新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舞蹈教学普及率不高,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舞蹈正规教学。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舞蹈有一种恐惧心理,这导致单一化的舞蹈作品学习不能顺利开展。 

(2)高校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普通高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意识融入进来。 

(3)高校舞蹈教学教材存在问题,针对性不强。 

三、高校舞蹈教学对策 

(1)创新教学手段。当前社会不断迈向科技化,将科技手段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创造出独特的教学效果。舞蹈教学贵在“学、用、破”,通过三位一体的环节,来开发学习者的自身能力,实现舞蹈的教育目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中坚力量,尊重舞蹈教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充分发挥舞蹈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充分解放教育生产力,使得舞蹈教学改革和实践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舞蹈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舞蹈知识,跟上时展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接受学校安排的诸多培训活动。 

(3)积极倡导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还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地进行实践,才能有效地体会舞蹈精髓。 

(4)优化舞蹈课程结构,加强理论课程建设。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说明了高校专业设置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舞蹈教育要开拓专业领域,同时也要加大理论基础课的比重,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为此,大学舞蹈教学课程要广泛开拓专业领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结合舞蹈教学实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舞蹈专业学生和舞蹈辅助专业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一、“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

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2](P137)从2007年开始,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首次招收本科学生,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重新制定。考虑到体现本校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传承徽州本土音乐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科教学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徽州地方音乐”系列课程。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3人。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现今开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称为“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开设的“徽州地方音乐”课程有8门,共计20学分。主要涉及的课程内容有徽州地方音乐知识普及课程和徽州地方音乐实践课程两类。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所有在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修的课程。学科实践课程是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外,在大学第6学期还安排了为期2周的田野采风和专业见习的时间。主要安排学生到徽州各地探访民间音乐艺人,聆听徽州民间音乐的原汁原味。以上所列出的“徽州地方音乐”课程虽然都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性的特点,但是它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徽州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这一课程,它被安排在第6学期开设。原因在于该课程需要学习中国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徽州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特点,分析徽州地方音乐形成、发展的过程,了解各个时期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徽州地方自然、人文、艺术有综合性的认识。又如“‘徽韵’合唱团排练”这一课程。作曲专业的教师通过民间采风获得徽州民间音乐的元素,创作具有徽州地方特色或者反映徽州地方音乐文化的合唱曲。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在排练中,尤其强调徽州地方音乐温文尔雅的音乐风格,和徽州地方方言咬字特殊化的情况,即声音位置靠前,韵母变化较多,讲话语速较慢,语句句尾衬词较多的特点。需要演唱者有较好的气息保持和清晰咬字吐字,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因而,在平时的合唱排练前,多做长句型的音阶发声练习是必要的。徽州地区地域广阔,以多山的地形为主,交通不便。而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里不仅具有各类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还有许多不易被人发现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音乐采风方法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依据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开展田野工作,探访和收集徽州地方音乐。徽州音乐采集与编辑制作、徽州民间舞蹈采编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去发现身边的音乐文化,感受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魅力,开拓眼界,进而引导学生对民间音乐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在开展“徽州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始终与地方文化部门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许多专业教师被黄山市文化委员会聘请为徽州地方音乐系列比赛评委。经常随黄山市文化委音乐、舞蹈创作研究室到徽州各地调研、采风和下乡演出。同样,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也会通过黄山市文化委邀请徽州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操明花、凌志远、吴媛媛等人进课堂做传承活动,增进学生对徽州地方音乐的了解。

二、“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可以加深自身的理论基础,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服务。教学研究通常与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教学研究的目的是做好专业领域的教学革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进行对教学改革的开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地方性的高校在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时候总是离不开地域特色。黄山学院作为徽州地区唯一的高校,以徽州和徽州文化为背景的研究是黄山学院各专业开展研究的基础。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了开设每一门“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全体教师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积极、全面地开展徽州地方音乐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工作。为了做好有关“徽州地方音乐”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工作,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在安徽大学徽州研究中心、中国徽州博物馆、黄山市图书馆、黄山市档案馆、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黄山学院徽州古籍资料中心、黄山学院图书馆等部门搜集、整理以“徽州地方音乐”为主题的文献资料。主要内容涉及徽州民歌、徽州戏曲、徽州民间器乐曲、徽州民间舞蹈等。所涉及的资料还包括最近十年内出版发行的书籍和传承人自己编撰的资料。比如《歙县民间艺术》《徽州民歌100首》《古歙音韵》《徽州民歌乡土教材》(凌志远自编、内部资料)《龙池湾民歌集》(凌志远选编、内部资料)等多部徽州地方音乐的资料。其次,开展田野工作。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几乎都是非徽州籍的教师,对徽州地方音乐缺乏了解。为了能更好完成“徽州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广大教师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发,联系徽州各区县的“非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他们派人带路,走访徽州各地健在的徽州民间艺人和传承人。通过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留存第一手资料,并做细致的整理。作为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原始材料。第三,有关“徽州地方音乐”课题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梳理的基础上,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师通过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通过课题立项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文化部艺术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黄山学院科学研究项目4项,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4项,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科研和教研经费累计达25万元以上。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代表性的课题有:“徽州仪式音乐研究”、“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齐云山道教音乐研究”、“黎阳仗鼓音乐研究”、“徽州地方音乐与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结合研究”、“徽州本土音乐文化与高校特色音乐课程建设的结合研究”等。这些课题内容都涉及了徽州地方音乐的不同种类,有对各个音乐形式进行的研究,有将徽州地方音乐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进行交叉研究,有关注徽州地方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也有探讨徽州地方音乐与课程建设结合的研究等等。在学术方面,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在《人民音乐》《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戏剧》等学术期刊以及其它各高校学报发表文章60余篇。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徽州地方音乐及其文化功能、审美内涵、传承意义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为“徽州地方音乐”特色课程与高校传统音乐课程建设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三、“徽州地方音乐”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

高校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运用与实践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能锻炼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讲,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都是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对徽州地方音乐的学习,加深了解,我们的作曲专业教师在作曲理论课程中穿插介绍徽州地方音乐的特点,分析音乐的特征,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徽州地方音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并带领部分爱好作曲的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创作技法,写作现代风格的歌曲、器乐曲、合唱曲等。比如合唱曲《木坑竹海》、弦乐曲《徽之韵》、歌曲《看过黄山忆黄山》等。舞蹈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西洋舞蹈技巧为基础,结合徽州地方传统舞蹈的元素,编排具有徽州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节目,比如《秀美黄山》《采茶舞新编》等。在舞台表演实践方面,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成立了“徽韵”合唱团和民族管弦乐团等教学实践团体,排练具有徽州地方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并参加了国家、省、市各类音乐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2009年,在安徽省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可爱的安徽———地方音乐赏析会”比赛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合唱节目《木坑竹海》获得合唱类作品金奖,器乐三重奏《徽之韵》获得器乐类节目二等奖,歌曲独唱《看过黄山忆黄山》获得声乐类演唱三等奖,并获创作二等奖。2012年,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演唱的合唱《小石桥》(徽州民歌)获得全国专业组三等奖。2013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留动中国———在华大学生文化之旅”黄山站的活动中,我校的舞蹈表演《秀美黄山》赢得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的教学音乐会、演奏会中,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还专门举办多场徽州地方音乐演唱会或演奏音乐会,每年不少于4场次。

第3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舞蹈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开展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策略

舞蹈教学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是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与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技能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目前的大学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对大学舞蹈教育进行科学性的发展。

1 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自从大学舞蹈普及教育开始,尚无统一定义。一般来说,大学舞蹈教育主要指高校对舞蹈专业生和普通大学生特长生开设的舞蹈教学课程或舞蹈社团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学舞蹈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观念、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影响着舞蹈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校的舞蹈教育的培养对象,一是舞蹈专业院系,其教学对象为舞蹈专业生,教学内容多数是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和学习舞蹈成品剧目以及舞蹈理论课,训练时间平均每周四到五次课,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或按照每学期开设的课时量以及教学计划而定,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表演能力,舞蹈教学综合能力等;二是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普通大学生,舞蹈教学课程可分为舞蹈训练课与舞蹈实践课,教学形式以形体训练、民族舞蹈为主要教学,每门课课时均为一学期,训练时间平均每周两次课,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教学对象不固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但部分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舞蹈课就是跳跳舞,而且那些优雅的民族舞已经过时了,还不如跳劲舞更痛快;部分学生对舞蹈并没有兴趣,但是觉得选了这门艺体类的选修课,应该比较好过关,老师管得也会比较松,很容易得学分;剩下的一部分学生则望而生畏“我不可能做得到,而且从事这些舞蹈训练对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处”,觉得舞蹈是一项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做到的。

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的大学舞蹈普及教育过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系统、教学对象不固定、教学目的中心偏离、教学方法过于保守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是舞蹈普及教育在高校校园难以开展的根源。因此,必须通过改变固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开发及指导学生建造审美心理结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2 大学舞蹈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

鉴于大学舞蹈教育的现状,可以认识到,在舞蹈教育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沿袭至今,已经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因当通过以下措施,发展舞蹈教育,改革、改进和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创新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舞蹈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用多重感官的刺激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组织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观摩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通过举办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舞蹈,更加热爱舞蹈。 转贴于

2.2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的教学原则。大部分大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到舞蹈的学习。因此,可以考虑在开设舞蹈课之前,开设简易的民族舞蹈健美操,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初步的舞蹈基础,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抓住舞蹈中的精华,教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就是元素性教学法。短句教学法,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联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多次训练。还有一种表演组合教学法,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较强的组合中进行训练,加深训练组合的形象性,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3 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心理的契合。

学生之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存在着差异,如何能够很好的对其实施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合理开发。一是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舞蹈将有限的舞台作为基础,用肢体的动作语言表达舞蹈的情节与情感内容,这就需要发挥表演者的想象力。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肢体艺术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引领观众进入舞蹈艺术丰富的内在世界。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舞蹈表演不仅仅是肢体语言和动作的展现,同时也是对舞台音乐内在情感的表达与融合,两者相辅相承。这就要求舞蹈表演者对音乐的内在结构要有充分的感知与认识。

2.4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大学舞蹈教师要积极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辅导,多示范,对复杂动作进行分解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习信心。要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利用学生间易于沟通等便利条件,使其与后进生共结对子,互帮互学,活跃教学气氛,从而达到优秀生“教学相长”、后进生“巩固提高”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用“激励法”,对进步快的学生经常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从不断的成功中坚定学习信心。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舞蹈的意义、标准、规则、类别、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讲授,为学生长期学习并不断提高打下基础。作为高校来讲,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舞蹈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开展学术交流,掌握舞蹈的流行趋势和发展方向,实现教学的前瞻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舞蹈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符合我国培养新一代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大学舞蹈教育,注意选择相应的舞蹈内容,使其发挥出独有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大学各项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5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脱节,本文通过我国体育人动项目的参与率来指导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探讨通过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重点教会大学生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篮排足球等在我国较有群众基础的一两项运动技术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思想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我国体育人口;项目参与率;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1引言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很少将学校体育同群众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脱节,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人社会后,要么很少再参加体育活动,要么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方法,如果我们根据我国体育人动项目的参与率对高校体育课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适用的专项技术,进入社会后容易积极自行参与体育活动,将大大增强学校体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对改善国民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等具有较大的意义.

2我国体育人动项目的参与率

我国体育人动项目的参与率是根据1997年中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调查原始资料,活动项目依据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设计,具体是:体操、散步跑步、体育舞蹈、游泳、气功、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旅游、跳绳、武术、民间舞蹈、篮排足球、台球、保龄球、地掷球、门球、健身器械、棋类、其它项目,共l8项.由仇军、高峰、马启伟教授开发验证统计.

从表1的统计来看,我国不同年龄体育人口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散步跑步是各个年龄阶段的首选项目,青壮年都选择了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中老年都选择了气功太极拳、羽毛球、棋类、体育舞蹈;各年龄阶段开展较普遍的项目中。除在青年阶段参与率较高的篮排足球项目外,其它项目大多都具有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l—2人参加即可开展,运动时间及强度容易自我调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随意性,反映了我国群众体育场地、器材条件差,社区群众体育组织不善,群众体育以个人、家庭、朋友、同事等自由组合与自发形式为主,体育消费水平低,锻炼方式少、项目相对较集中等特点.

3不同性别体育人动项目的参与率

从表2、表3的统计数据来看,男性女性体育人口主要活动项目的参与率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散步跑步是男女体育人口除青年阶段外的首选项目,气功太极是中老年男女体育人口排第二位的选择项目;篮排足球是男性青年体育人口的首选锻炼项目,羽毛球、棋类是多数男性纵贯一生的锻炼项目;羽毛球是女性青年时期首选锻炼项目,体育舞蹈则是多数女性贯穿一生的运动锻炼项目.

4我国体育人动项目及其参与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卢元镇教授分析了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数据后指出: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66.74%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原因中占第3位)或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第6位),甚至认为不必和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分别占第9位和第10位),这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

以往,我们比较强调通过上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因而田径、身体素质类教学时数较多,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几乎重复着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体系,这种零碎低层次的重复教学,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年龄越大喜欢上体育课的百分率越低,坚持自觉锻炼的学生越少的恶性循环.据某大学对其1096名毕业生的调查资料显示,能坚持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男生仅占12.6%,女生仅占7.43%.据我国某重点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学生毕业后只有67.7%的人保持着健康水平,72.5%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形成体育特长,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

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的法定课时数虽然有144学时,但扣除理论教学和考试课时,再剔除因恶劣天气而受影响的教学后,按体育课的常规练习密度(40%)计算,每个学生在一二年级必修的体育课实际上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大概在30——35小时之间,仅靠这点时间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在这最后阶段不能让学生在其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打下一个好的身体基础、形成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就将以失败告终.所以,高校体育就应该利用自身较好的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以传授科学实用的锻炼健身方法为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并逐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跟锻炼方法密切相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爱好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学校体育中占比重较大的田径、篮排足球等项目虽然锻炼效果较佳,但由于喜欢田径运动的学生不多,除最基本的慢跑散步外,自觉运用此类技术方法锻炼的人较少,因而,过多教授田径项目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效果并不好.篮排足球虽然在青年阶段较受欢迎,但由于此类项目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而我国群众体育场地条件太差,除学校及少数机构单位有专用球场外,多数社会机构和社区单位均没有球场,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就不容易找到练习场地,即使找到场地,由于群众体育组织不得力,练习者还不容易找到足够开展小半场比赛的4个以上的球友,难于开展此类运动,教授这类项目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效果也不够理想.我们的教学重点还应该是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游泳、太极拳等对练习场地要求不高,练习人数可灵活掌握的运动项目.

第6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调查法对啦啦操进入高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啦啦操的推广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啦啦操;高校体育;可行性

1前言

啦啦操又被称为啦啦队运动,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娱乐和健身的功效,还能够振奋精神,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啦啦操虽然在我国发展较晚,但是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要求既要传承传统项目,又能够开设新型的课程内容,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运动,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还能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人口的发展。因此将啦啦操引进高校体育课堂是有现实意义的,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啦啦操的推广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有关啦啦操方面的新闻、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40多份,为本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访谈法

对高校健美操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与啦啦操练习者等20人进行有关在高校体育课堂引入啦啦操作为教学内容等相关内容的访谈。

2.3调查法

调查东北虎“丽景之舞”拉拉队比赛及演出的经验和感受,并对其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啦啦操的定义

啦啦操是一项融体操、健美操、舞蹈、音乐、各种技巧动作于一体,通过队形变换以及队员综合素质的体现,为主场队员加油助威,渲染赛场气氛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是团队精神的高度体现。

3.2 啦啦操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3.2.1啦啦操目前在高校中的发展趋势

尽管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健身、娱乐的价值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正在不断的发展着。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三方于2009年联合主办的“中国移动” 杯全国技巧锦标赛、啦啦操锦标赛、技巧青少年锦标赛,充分展现了校园内年轻人青春、动感、健康的一面,也标志着啦啦操文化在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近几年,每年一次的 “肯德基”啦啦操全国性质的比赛吸引了各个院校的多只队伍。08年10月份,国家体育局在上海市交通大学建立了校园文化基地,并提出将啦啦操在高校里推广的宝贵建议。啦啦操正作为一项有活力的运动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各部门对啦啦操的重视会使得啦啦操在我国蓬勃发展。

3.2.2啦啦操在高校中发展的阻力

啦啦操的发展在我国还处在萌芽阶段,可查阅的文献不是很充足。啦啦操在我国高校内的发展出现了地域的不平衡性,除广东,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外,其他地区啦啦操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啦啦操发展的现状是:培训少,专业评判人员少,裁判队伍少,其业务水平还需不断加强;没有形成常规比赛;没有正式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没有相对完善的比赛规则;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培训机制;没有中老年人的关注,对啦啦操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尚未出现。

3.3高校开设啦啦操课程的可行性

3.3.1在高校开设啦啦操课的有利条件

在国外,学校是啦啦操的主要发源地,啦啦操中所表现的激情与活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啦啦操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学校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啦啦操的开展提供了场所、表演与展示的舞台。高校的啦啦操资源也比较丰富,有排练的操房,有啦啦操的专业指导人员,甚至有的高校拥有专业的啦啦操团队,可以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能够促进啦啦操比较正确、规范的发展。大学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大学生逐渐加强的健身意识,使得啦啦操在校园中不断发展。随着大学生超级联赛的发展,啦啦操在比赛中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其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新的亮点越来越被学校各级领导所重视,啦啦操在高校中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前景。

3.3.2在高校开展啦啦操课的意义

3.3.2.1 啦啦操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定位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思想的长远目标上。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解决“重课内轻课外” 的问题,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加强课内课外相结合。啦啦操是一项健身性的项目,不仅要求课内的学习还要求能够安排课后的练习和实践,利用课堂和表演、比赛的机会作为实践的舞台。在高校中可以设立啦啦操社团或俱乐部,派遣指导老师在课后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锻炼,可以加强课堂教学部分的课后练习,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教学的质量。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3.3.2.2啦啦操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整体,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性教学、科研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支架,同时还要有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构成有血有肉的校园文化整体。校园体育文化多以各种体育竞技比赛的形式出现。体育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即校园文化具有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参与者的普遍性特点。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对我国大学生性格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在美国,啦啦队被看作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体育项目,高中和大学都有一套专业训练的课程,他们在训练期间,不断编排出新的动作,不断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提高意志力。同时要完成一套完美的动作还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要不断的挑战。在高校中开设啦啦操课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生充满精力学习其他文化知识。随着啦啦操在体育比赛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使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

4 建议与结论

4.1 建议

4.1.1 加强高校啦啦操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开设。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啦啦操教师,大多数的教师是从健美操及体育舞蹈等行业转型而来,没有啦啦操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很好的掌握啦啦操的裁判规则,所以要在高校开设啦啦操课,必须丰富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4.1.2 建立健全成立啦啦操组织机构

现在啦啦操主要是由我国健美操协会与教育部大学生协会管理,没有成立专门的啦啦操协会。在美国,每个中学与大学里都设立专门的啦啦操团队及团体协会。在我国设立专门的啦啦操协会,在各省市成立啦啦操组织机构及俱乐部,有利于对啦啦操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对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3 编制啦啦操教材并完善竞赛规则

教材是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编制适合大学生的啦啦操教材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参考的资料。完善的竞赛规则为啦啦操的比赛提供评分标准,保证了比赛的公正公平。

第7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东女子学院;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因素;实证性分析

体育舞蹈是集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广东女子学院中赢获学生青睐的热门项目。体育舞蹈教学提出以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为基础,竞赛教学、作品教学与基本教学相结合,以教学实践为检验手段的教学改革模式,为迅速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竞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保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2009年至今体育舞蹈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在课程组老师的配合支持下,多次对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课教学的满意程度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目前,将体育舞蹈教学大纲修订为《体育舞蹈》课程标准,充实了教学内容。在课程组老师的努力下,建立了体育舞蹈课程网站,将体育舞蹈课程的许多教学资源都纳入到课程网站,为学生课后学习体育舞蹈及巩固复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1体育舞蹈教师中存在问题

1.1体育舞蹈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当下女子学院体育舞蹈师资队伍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上,学历方面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还没有,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100%。但这些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缺乏体育舞蹈方面系统、全面的知识技术,而且在体育舞蹈方面的科研能力也较为欠缺,88.89%的教师发表的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在3篇以下,高校是我国科研领域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大军的中坚力量。要改善现今体育舞蹈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水平也不高的状况,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多出科研成果。

1.2体育舞蹈教师单体授课情况分析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影响女院体育舞蹈课堂效果的因素不少,但单体教师授课是重要原因之一。自2006年体育舞蹈在学院开设以来,就一直深受广大女生喜欢,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单体教师授课方式,教师教男步又要教女步,教师教男步时,跳女步学生没任何教师指导,只能自由练习,反之如此。教师要顾及男步,却顾及不到女步,教师要顾及女步,却顾及不到男步。在一节课40min有效时间内,减少了教师给学生辅导、纠正动作时间,也影响学生体育舞蹈技术技能掌握。另外,体育舞蹈舞种的传授必须是男女合抱的双人舞蹈,由于女院体育舞蹈单体教师授课,教师在授完男女步个人技术后,要讲解示范双人配合技术技巧时,在没办法情况下,教师只能找学生配合讲解示范,由于学生本身是初学者,学生技术水平很低,加之,师生之间没有配合过,配合示范效果不尽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直观地看出动作要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往,就出现影响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等诸多问题,比健美操,形体操等相差甚远。这也是教师面对教学效果问题急需解决的一方面。

1.3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的分析

体育舞蹈专业素养分是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和专业情感素养3个方面。女院体育舞蹈教学主要由3位中青年女教师担任,其中3位教师都是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教学中学生表示都喜欢及学生评分也位居前列,这说明教师在专业知识素养良好;分析调查发现,体育舞蹈教师本身都不是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都是从田径、艺术体操、篮球等专业转过来的,由于没有经过专业体育舞蹈训练,对体育舞蹈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教师不但在领舞和伴舞能力和动作师范能力较差外,在体育舞蹈创编和艺术表现方面也相对较弱;而教师专业情感素养表现良好,在教育态度上也有较高的教学热情和学生良好相处方式,但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影响体育舞蹈专业素养因素有主观因素的存在,但也不乏集中在客观方面,如缺少资金,体育舞蹈教师得不到定期的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信息闭塞,不能很好或很及时了解体育舞蹈当前发展形式。因而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其对体育舞蹈传播质量,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学院应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鼓励体育舞蹈教师职后体育舞蹈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体育舞蹈教师各方面素养,从而有帮助于教学及训练的顺利开展。

2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2.1自身因素

2.1.1学生基础差,起点低

通过问卷调查获悉,学生基础差,起点低,踏入大学后方才刚开始接触,有点放不开,特别从农村出来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生怕跟别的同学搭配跳舞时学不好,担心同学取笑及埋怨,所以课堂表现畏首畏尾,目前,高职女院校招收学生99%以上没有接触过体育舞蹈,大学生中对体育舞蹈很了解的占14.8%;比较了解的占42.7%;一般了解占73.7%;不太了解的占55.1%;一无所知的占13.8%。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体育舞蹈还是了解的,对体育舞蹈很了解的学生集中在学习过体育舞蹈的同学中;而对体育舞蹈不太了解或一无所知的学生则集中在未学习过体育舞蹈的同学中。这说明学习体育舞蹈对同学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增加同学们对体育舞蹈的了解是很有帮助的。

2.1.2女生的生理特点

在女院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半女生担任“男伴”角色跳男步。然女生生理特点原因,如女生脂肪多,柔韧性大,而无机盐含量较少,力量小。所以,女生抗弯曲能力和抗压能力差,这就造成跳体育舞蹈过程中,搭配“架型”环绕的构架容易弯曲变形及手肘关节下掉,女伴也没办法利用“男伴”的力量,两人的结合足够好,女生也就不能利用“男生”的右手肘所带来的推力和左手架的拉力。加上,因为男生的力量通过胯中腰发力,整体脊椎移动,可以带着女生走,而女生跳男步,女生腰脊柱力量不够,总是难以掌握好平衡,容易弯曲,导致跳舞过程不如男生做得挺拔。这些都影响双方跳舞动作完成质量。

2.2环境因素

2.2.1生源男生缺失,全女生教学

体育舞蹈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合作性、交际性特点,尤为广大学生所喜爱,拉丁舞和摩登舞不同于其他舞蹈技术的教学,它是需要男女生结伴共同完成的舞蹈。而女子学院特色之一是全女生,目前在体育舞蹈课上处于全女生教学现状,女生与女生搭配跳体育舞蹈不但在生理缺陷上给教学效果带来影响,在心理上在很多学生看来也是尤其尴尬的,不能接受的。鉴于此,放弃选体育舞蹈项目,而去选健美操、武术等其他项目,从而选体育舞蹈学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舞蹈全面认识,也就影响对体育舞蹈正确教学评价。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如体育舞蹈课上男女混合搭配跳舞,各自就有了展示能力的空间和欲望,异性效益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2.2.2体育舞蹈场地等硬件设施比较简陋

调查中:广东女子学院体育舞蹈的教学与训练所用场地,目前,有两个体育舞蹈教学场地,每个场能容纳约40人,场地配有一面镜子,电视、DVD和无线扩音器。缺少室内专门体育舞蹈使用地板的独立场地,遇上潮湿的天气,就无法正常保证上课。这对于体育舞蹈项目的普及推广及教学效果起着约束作用。当体育舞蹈爱好者入了门,希望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体育舞蹈水平的时候,这样的场地和设施往往就不能够再满足学员的需求,如拉丁舞俱乐部需要更加完备的环境条件,才能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引导作用,营造学校体育舞蹈氛围。由于场地环境的制约,所以,许多学生只好放弃兴趣,不选修或改项选修。

2.3影响女院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原因分析

女院体育舞蹈俱乐部旨在丰富学校同学的课外生活,为舞蹈运动爱好者构建一个施展自我才华的舞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活动,促进该校同学间以及和外校同学的广泛交流。组建体育舞蹈团队参与各项表演活动。成立至今,协会在校体育部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会员的不懈努力下,迅速成为众多俱乐部中的骨干社团,多次获得“优秀俱乐部”荣誉称号,在学院学生中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由于女院是全女生,所有市级、省级等大型比赛,由于没有男伴搭配,却没资格参与比赛,无法进一步提升体育舞蹈专业水平,成为制约女院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主要问题。

3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积极性的建议

(1)以申报体育舞蹈网络课程为契机,加大网络资源建设力量,完善多媒体教学,制作更高质量,内容生动、丰富课件,给学生平时提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需求。(2)充分发挥俱乐部在学生中的组织引导作用,成立高校体育舞蹈社团和联合会。促使体育舞蹈活动定期开展,经常举办推广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在第二课堂自主锻炼,从而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团队多走出学校,参与体育舞蹈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取长补短,争取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参考(4)在体育场馆建设中,不断完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体育舞蹈作为新兴项目,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全民健身中的主干锻炼项目。

作者:温祝英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君.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57-158.

[2]汪婷.安微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调查报告[D].扬州大学,2014.

第8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的改革,从选择适合的教材;通过剧目赏析课提高鉴赏能力度审美素质;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参加多次的社会实践性演出活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创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总之,通过对高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同时学生又学有所得。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性教育,也是一种知识性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在高师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目的就在于内外相结合,把重点放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掌握,最根本的是了解怎样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以及动作的协调与动态美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成为传授民间舞基本要素的基础工程。

一、高师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及目的

对于年轻人一般都倾向于比较现代的街舞、现代舞,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动的瞬间激发他们身上绚丽的光芒,反映出十足的朝气与内在气质,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传统的民族舞蹈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古板,很难让青少年产生兴趣;再加上近些年高师舞蹈专业的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素质不高,学前基础参次不齐,有好有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固有教育体质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舞蹈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人为化,形成了以往是过多教一些简单、肤浅的舞蹈组合,以为舞蹈不用学太难,了解就可的错误观念。时代在飞速变幻,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了,所以要改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多元、综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针对学生进校后不同的专业素质进行整合,开展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素材,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1.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应针对舞蹈的内涵教授

通过汉、藏、蒙、维、鲜以及云南花灯、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民族为教学内容,采用以综合课、单元课为主,剧目排练以及剧目赏析课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综合课程中让学生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有个大范围的认知,初步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各个民族习俗。

通过单元课有目的针对某个民族,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是什么,不同的组合练习表现何种风格特点、有何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特点等,并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如: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民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海拨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带来生活的困境,老百姓需长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扎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中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单个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就采取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形式逐渐加强难度,增强理解及表现。

2.加强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学生的审美意识较强,教师应把这种审美意识引导和启发到民舞的教学中来,让舞蹈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剧本赏析课,欣赏大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进行一定的评论和赏析,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读懂作品的意境,分析此剧目是如何处理,进行层次划分的,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让自己内心情感与该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事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所区别,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跳会教,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舞蹈教育工作者,形成自己院校所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要进行舞蹈教学法的实践阶段,首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①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中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②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多种手段来向学生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用心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③运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加意识。教师通过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陶冶,不仅要打动视听,更要打动心灵。合理的情感激励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还会对学习民族舞蹈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觉能力的积极状态,使“要她跳”变成“她要跳”,使“苦学”变成“乐学”,进尔产生持久学习舞蹈的动力。

学生耳闻目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就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民族舞蹈的训练,虽与古典、芭蕾、现代的训练方法不同,但仍要以身韵“拧、倾、圆、曲”,芭蕾的“开、绷、直”,现代舞的“何松何紧”为先决条件,在柔软度、能力及表演方面有共性,只是民族特点不同。如在训练中所强调的风格、所贯穿的韵律、所注意的部位、所应用的方法等。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必须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多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点,通过“化合”作用加以发展,以丰富课堂的训练。

三、实践出真知,极大增强各方面能力

1.通过学习不同民族风格的剧目排练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演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采取开放式多样性教学,摒弃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舞蹈课堂,让舞蹈贴进时代表现生活。只有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勾勒出精致的画面。创造性是舞蹈发展和丰富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学生在以后可能从事的舞蹈编排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生不要单纯模仿动作,在完成基本功学习之后,鼓励提倡学生敢于根据时代特点创新编排舞蹈,进入艺术实践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舞蹈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及艺术主张,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用广博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借鉴、扩展,极大的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做到与众不同;而学生又学有所得,那才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民族舞蹈学习、表演中的文化特点,大众文艺,2010,(10)

第9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 舞龙 民族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民族体育如中华武术、舞龙、舞狮、摔跤、龙舟等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项目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全身心整体发展,真实地、全面地反映民族的精神风貌,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次上进化、延伸,在内容上拓展、充实,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使许多人在轻松喜庆的活动中得到身心锻炼,以此锻炼心志、启迪灵性、进行人格修养,使身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和谐统一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柔性文化,表现为‘柔’、‘儒’、‘和’、‘静’、‘文’。西方体育文化为刚性文化,表现为‘力’、‘动’、‘野’、‘武’、‘竞’等”。其以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理性文化内涵。

一、舞龙

中国古代把传说中的“龙”比喻为神异动物,在国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寄托,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就有不少是与龙相关的,如: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壮族(农历二月间);瑶族(农历三月初三)和哈尼族(农历二月初二)的祭龙节;崩龙族的祭龙王节(农历三月间)等。舞龙又称“龙舞”、“龙灯”、“闹龙灯”等,起源于中国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和宗教活动,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

舞龙是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舞龙者以多种姿态,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速度、幅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龙技巧当中,它不受场地、性别、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有3人舞龙、9人舞龙、11人舞龙等;有男子舞龙、女子舞龙;有成人舞龙、少年舞龙。

从舞者的生理特点分析,舞龙舞狮运动是集速度、耐力、技巧等为一体的集体体育运动。舞龙运动的套路编排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在舞龙动作中,有“游龙戏水”、“二龙戏珠”、“飞跃龙门”、“翻龙肚”、“龙滚单”、“龙卷尾”等套路,展现了神龙穿梭、遨游于天上、人间、大海的形象。因此,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且舞龙舞狮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对于单调而枯燥的校园生活来讲,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重竞技化,传授形式重技术轻健身,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将武术中的拳术、器械、功法、散打及养生功等列入体育教学大纲,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些高校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面狭窄,内容贫乏,项目单调,使之缺乏吸引力,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龙运动未被重视,在教学中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拓宽学用结合的思路,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

三、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必要性

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感染力,还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和喜庆祥和的精神风貌。舞龙舞狮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能锻炼人们的身体和意志,起到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前进、向上的作用,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一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调集体配合、鼓乐伴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及与节日娱乐密切联系等特点。高校开舞龙运动,不仅能把民俗和现代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体育的内涵和艺术色彩,充实体育新的内容,而且能体现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这对推动舞龙运动的传播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有重要作用。

四、开展舞龙运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舞龙运动通过具备力量、速度、灵巧等条件的学生,借助于“龙”的道具,赋予“龙”活生生具有人性化、艺术化的动物形象而进行表演,它可以根据场地、场合、器材、观众及组织者的不同要求编排套路或表演形式。所以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舞龙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舞龙舞狮运动的训练,从中可获得艺术灵感,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要掌握舞龙运动,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难度,大学生不但需要克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还要克服外部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多人参加的集体运动项目,讲究整体的配合与默契,要求运动员与器具,音乐伴奏与动作编排高度统一,在舞龙过程中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龙狮运动在高校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中国舞龙舞狮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龙狮文化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高校学生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在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深入学习,大学生有一定鉴赏和识别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领悟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对龙狮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发展及推广与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往往会组织一些新奇、独特、优美而刺激的体育赛事或娱乐活动,如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现代竞技体育,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获得身心健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效果。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群体,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在高校开展龙狮运动,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正适合这一出发点。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然会给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

总之,在高校开展舞龙运动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通过走进高校的形式,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荣誉感。并且通过舞龙运动,可以提高学生机体运动水平,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对学生以后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增强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黄益苏,史绍蓉.中国传统体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卫志强.中国龙文化与龙活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张继生,雷军蓉.舞龙活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