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9-01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由这些教学“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放大“奇想”,以学促教

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中常常会突发奇想,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又是生成课堂教学资源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善于捕捉并放大学生的“奇想”,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为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并引用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段落进行论证。有的学生却说:“我认为‘尖酸刻薄的市井小人’是指现在的杨二嫂,从前的杨二嫂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笔者以“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从当年她是‘豆腐西施’可以看出杨二嫂是一位大美女。”有的学生说:“从‘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看得出杨二嫂是一个勤快能干的人。”有的学生说:“当年的杨二嫂应该是一个勤劳能干、与人为善的大美女。”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前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大学生的“奇想”,并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让学生与文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适时调整,灵活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从而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对能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在连续多日的阴雨天之后,天气突然变晴,秋高气爽。笔者踏着上课铃声高兴地走进教室,此时,学生的目光全部集中在笔者身上,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笔者的发型。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于是笔者稍作思考后面带微笑设计了如下开场白:“同学们,连续几日阴雨天气,今天却是阳光灿烂,想必大家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吧。老师的心情很好,所以特地‘改头换面’。(学生笑)今天天气这么好,请允许老师带领大家去游玩一个风景圣地――黄山。”接着板书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随机生成的教学导入语,顷刻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调节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情况,有可能这些“意外”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时教师就要运用智慧化“被动”为“主动”,将“意外”变成教学资源。

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有的学生阅读积累比较少,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内容无法很好地理解与把握,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错误”,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并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推进教学的开展。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质疑:“课文中的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作者同时用了‘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好像互相矛盾了,我认为作者用错词了,应该把‘确凿’一词去掉。”很显然,由于学生没有领会课文的主旨,因此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顺水推舟地说:“你能提出质疑,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现在我们删除句子中的‘确凿’一词,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学生们再次对这个段落进行品读,在品读之后,有的学生说:“作者用‘确凿’一词是正确的,因为作者对童年生活历历在目。”有的学生说:“‘确凿’一词并不是用词错误,而是用词精确的表现,因为作者对百草园墙角的野草印象特别深刻。‘似乎’‘确凿’这两个词语从表面上看好像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对于学生在理解上的“错误”,笔者没有立即否定并做出解释,而是以该生的认知错误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通过二次品读课文,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作为文化主要传承者的语文老师,又怎样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读书的习惯呢?我和同事们这几年开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在引导学生读经典方面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工作,很有实效。

首先,有意无意给学生灌输读好书、读书好的意识理念,并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兴趣。我经常用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很有说服力。像现代大学者,学贯中西,被举为现代孔子,读国学经典长大的,一生博览群书;朱自清、老舍、等大文学家也是读国学长大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得益于爱读书的好习惯。

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个人特长,“因课制宜”,来调起学生读经典名著的胃口。例如我校陈永红老师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做得很好。看下面她的教学案例:在一堂课上她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我悄悄的为你打开一扇窗,隔着一堵墙的距离向里望,里面绿草如茵,姹紫嫣红,蜂飞蝶舞,那是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怎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呢?大家喜欢做猜谜语的游戏,那我们来个人物竞猜吧:

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

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

慧骨灵心济国危,衣衫似雪雪如肌。

襄阳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趋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

当学生绞尽脑汁总算有人能猜出来的时候,陈老师便拿起表扬的武器,夸他腹有诗书,夸他学识渊博,夸他见闻广泛,直夸得别人自惭形秽,眼巴巴的看着他流口水,恨不得一日读尽千卷书。还有一次写秋天的作文,她说有一首诗虽然不长,但写尽了秋天深入骨髓的悲凉,然后屏显: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样就又捎着提了下红楼,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语文课上要想出尽风头,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当然不同的时段要侧重于某一部来讲,不可贪多,更不能让学生觉出卖弄之嫌!

第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读“喜欢读的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我们校长本人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诗人学者,他特别推崇让学生多读书,学校在图书配置方面花钱很多,我们的图书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学校阅览室给我们配置了很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看到学生们在窗明几净的阅览室,很投入地读书,整个屋里静静地,清风携带着花香吹来,那种感觉特好!光一节阅读课显然不够。于是我们老师又借了阅览室的杂志,再加上老师自己积攒的杂志,发到学生手中,每人一本,看完再互相换着看。一个月班级之间再交换看。保证了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随时有书看。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持续到中考前夕。另外,班级安排有专门的学生去图书室为同学们借阅中外名著图书,两周一次。书录由老师学生商议定下来,原则是内容由趣味到厚重,由浅到深。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第三,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方法鼓励督促学生读书,调动其读书积极性。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内容自由,可以做摘抄好词佳句,或内容摘要,或谈读后感想等等,老师们每周批阅一次。每学期我们举行一两次优秀读书笔记展,择优发奖,并让学生们参观学习优秀笔记。事后,学生的读书笔记明显认真多了。

第3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初中语文课本选有一部分古诗词作品,它们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千万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通过古诗词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可见古诗词教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如何取得成效呢?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呢?

一、明白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首先它必须受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的制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体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关于古诗词教学作这样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口味。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

我所阐述的古诗词教学法主要有三种:运用古诗词的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

(一)运用古诗词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

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古诗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赏析方面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时,我就通过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相关常识让学生通过对各首诗词特征的辨别判断出《观沧海》属于古体诗,《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属于律诗,而《天净沙·秋思》则属于元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还应该介绍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这样有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意,根据作者的风格来赏析诗。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时候我们就应让学生对每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诗风的转变作详细的了解。

(二)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把握诗歌形象,进入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读能再现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诗义并体会感情。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学生熟读,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就可以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对理解诗句、弄清文章的内涵有其重要的作用。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对于写作,朗读对形成语感有用处。

(三)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

1.创设条件,激发古诗欣赏兴趣

(1)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墙,让学生欣赏名家的古诗词作品;班级黑板报可以定期更换,每期都可以根据主题收集相应的古诗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唱”古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9页有个综合性学习就给我们介绍了唱古诗的两种途径,这种方法饶有趣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会随时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和感染。

(2)家庭条件的潜移默化。古诗不应只是存在于教学之中,所谓“功夫在诗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和学生、家长沟通,条件允许的话,在家中也可以创造学习古诗词的环境。

2.读、品、悟,培养古诗欣赏能力

(1)反复诵读,欣赏古诗的语言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让学生说诗意,可以以读代译。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抓住关键词,品味古诗的意境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找出: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几个意象。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答:这组意象描写的是秋景。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文人心中,秋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很快回答:“落寞、单调。”我说:“最能体现诗人孤单、落寞的词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断肠人”。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理解了这首元曲的内涵:诗人漂游异乡的孤独、寂寞,借助枯藤、老树等意象来表达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那种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

(3)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古诗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头脑就可以想象出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就很难确切地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第4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执教:青岛邵长喜 点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打印本文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 版权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