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国际科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科技论文

第1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Nano)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三分之一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五分之一。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第五,中国成为科技出版的大国,表示科学是国际化也是全球化。以前我们都认为所谓国际化即是向西方学习,现在国际化是趋于多元化,比如:气温、食品、水、能源等问题,都要考虑到亚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否则人类的科技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第2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谈的政策影响,多次在似曾相识的压力下挣扎。其实,不同时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的差异,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重束缚。

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中国第一次有可能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全力从事经济建设,当时工业部门的研究力量几乎等于零,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为工业部门解决过大量实际问题,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经称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例,它承担过的任务包括:为黑龙江阿城仪表厂解决铝镍钴永磁合金浇铸余料的再利用问题,为鞍山钢铁公司解决延长耐火材料寿命问题,为建筑部门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为飞机制造工业研究铝合金相图,为电机业研制单取向和双取向硅钢片等等,这些工作多数都没有总结成学术论文,留下来的完整记录很少。前辈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为冶金提出的连续轧钢中的钢锭冷却速度,专门解决了一个热传导问题。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发表在庆祝周培源先生80寿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个特例。总之,当时科学工作者们投身思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十分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没有把基础研究置于特别地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力的。

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说:“在过去几年中间,我国的各种工作都在开始,我们在目前需要和技术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较少,这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现在,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但是理论力量的生长,总是要比技术力量的生长慢一些,而理论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间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有许多同志现在还有一种近视的倾向,他们不肯在科学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经常要求科学家给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操作方面的问题。当然,理论决不可脱离实际,但是目前的主要倾向,却是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间,近视的倾向、简单的要求,何曾稍减。从积极的方面回顾,三年(1957~1960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外国人和后人看来,近乎荒唐,却也反映着我们对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毕竟中国科学院的规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的发展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了支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我国自然科学,确实到了应当作加大纵深的战备调整的时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仅耽误了时机,还对本来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冲击。看一看这后面的“社会舆论”,是颇富教益的。我国理论物理研究在“”期间的经历,正好用以典型地说明传统的理论实践观的作用。理论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领域,粒子和场、原子核理论、凝聚态和统计物理、天体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谈话中所表现的重视以及与“一分为二”哲学命题的关系,得以保存队伍,并以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相继访华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团访美为契机,有所复苏。核物理因为有国际背景和“核参数”任务的要求,基本维持原状,还得以在“工农兵大学生”中要求一定的培养数目。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是四个领域中最接近实际的,却从哈尔滨到广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为接近实际,自认为有发言权的批评家也多。中国科学院军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绍物理所情况时说,“从前有一个理论研究室,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解散了!”与此成为鲜明对照,最为“好高骛远”、“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体和引力理论,在此期间有所壮大。那原因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一些优秀的数学家转入这一领域,对“军宣队”这是联系物理实际,他们仍然可以作一点现代微分几何,同时训练了一些年轻人。工厂技术员到车间当工人,实验物理工作者下厂做技术员,理论物理人员去做实验,数学家来搞理论物理。这发生在“弯曲时空”中的“平移”,使许多人联系了“实际”。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完成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确是值得称道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动测序机器全系舶来,还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的大型并行处理系统,当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记关键芯片仍靠进口。技术引进,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郸学步、履人后尘,总难以真正技超群雄,“领导世界新潮流”。只有浓厚、广泛而持续的基础研究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技术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基础研究要有国家目标”是堂皇而正确的提法,问题在于由谁来规定这个“国家目标”。一位年轻的管理干部曾对我说,你现在从事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就是符合“国家目标”的。他不知道,我早在1985年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问题中干得正欢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关于生物学发展战略的常委扩大会,此后就开始思考和准备向更为非线性、更为复杂的生命系统作战备进军。从1991年以来,我所在的研究组就不断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全力以赴做生物问题,现在其实还没有入门。怎么能做到一旦“国家目标”下达,三年之内就出成果呢?

“管理出效益”是搬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另一种错误概念。生产企业、工程项目、技术攻关,理应加强管理。而不恰当的“管理”,正在妨碍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根本进步。应当撤销一批管理和评估机构,解放生产力。特别要让大批年轻有为的学者“沉”下去做事,而不是“浮”起来当“官”,去妨碍别人安心钻研。

科学管理部门忙于改组机构、评议课题,却很少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体系下功夫。仅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为例,它的读者范围远远超出基础研究。1980年订阅原版期刊5377种,买原版书7245种。到1991年,原版期刊数量砍到1277种,购入原版书降到642种,几年间期刊平均订阅价上涨8.6倍,平均书价上涨14.4倍,而该馆图书经费只增加了82%。多少高等学校图书馆停书保刊,还越保越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印书刊全面停止,究竟增加了多少图书拨款以兹补偿?有些领导强调国际互联网上有大量在线期刊资料,却不提大多数有用信息乃有偿服务。全球同行中,很少有人像不少中国教授那样,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就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收费不在高处统一解决,而是往下层层加码。学界多次呼吁,陋规至今未改。目前广泛存在于学术界中的浮躁情绪、泡沫科学乃至学术风气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急功近利的政策所引发的。一些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负责人士,总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之内见到成绩;掌管经济预算的部门要听见金元宝落水的“响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要有队伍、有物质条件,还要有时间积累,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共和国成立50多年了,从生孩子、抓教育做起,足以培育出两三代基础研究人才。提法不断更新,实质上总不敢在基础研究领域旗帜鲜明地放开步伐的科学政策,已经使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还应当指出,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许多方面,还未能摆脱一种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某些已经作了大教授的人士,开口闭口“我的老板”如何如何;还没有跳出原来所学课题,却学会了美国“老板”作风,经费多了花钱雇人为自己出文章。有些研究情况对内保密、对外开放,国内同行只能偶尔从国外访问者中了解一二。许多课题论证实际上也是引用外国已有的论据和“权威”言论。

我国在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世界排名,已经由1995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八位。然而,这里面有多少高影响力的文章呢?2000年,SCI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做了一项统计。它把1981年到1998年发表的论文分为22个领域,每个领域内部比较,用计算机挑选出200篇“高影响论文”。扣除重复后,总计有76998篇文章入围。这些文章中213篇至少有一个作者的工作单位在中国大陆,占0.27%,即不到千分之三。有47篇论文的全部作者的工作单位都在中国大陆,占0.061%,即略高于万分之六。这些数字同论文总数呈尖锐对照。其实,大量发表低质量的论文乃是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却给某些科技界领导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

第3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文章摘要如下:

据英国卫报的消息说,英国皇家学会研究了在世界上的科学性文章。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是发表科技论文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三至第七分别时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皇家学会更预测,中国的科学性文章数字,在2013年将会超过美国而升至第一名。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1/3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1/5。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第4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W012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7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04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1 河南科学

K526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H356 河南农业科学

A05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84 河南中医

Q004 核动力工程

Q002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Q001 核技术

C092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Q009 核科学与工程

H042 核农学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K505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R535 红外技术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H032 华北农学报

R752 华东电力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521 激光与红外

R028 激光杂志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G719 吉林中医药

E007 极地研究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N038 计量技术

N014 计量学报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49 计算机仿真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6 计算机科学

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9 计算机应用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C094 计算物理

S718 技术经济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G638 检验医学

G477 检验医学与临床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045 建筑技术

* V523 建筑节能

V014 建筑结构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S635 建筑经济

V005 建筑科学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47 建筑学报

Y564 舰船科学技术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6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一种新型的毫米波谐振系统王先锋,史治国,陈抗生,WangXianfeng,ShiZhigou,ChenKangsheng

加载负磁导率超常媒质的小型化矩形波导汤奇,孟繁义,吴群,TangQi,MengFanyi,WuQun

基于滑模和PI的多轴转向系统交叉耦合控制侯宇栖,杨丽曼,HouYuxi,YangLiman

CORDIC算法在DDS中的应用戴尚义,李东新,DaiShangyi,LiDongxin

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通信平台的构建房晶,吴昊,白松林,FangJing,WuHao,BaiSonglin

溶胶凝胶涂敷光纤耦合器热光开关的研究郭海润,庞拂飞,齐博,李金涛,曹雯馨,王廷云,GuoHairun,PangFufei,QiBo,LiJintao,CaoWenxin,WangTingyun

基于由照射目标向光源映射和微带表面构型的分离变量三维自由曲面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韩彦军,张贤鹏,冯泽心,钱可元,李洪涛,罗毅,李旭亮,黄冠志,祝炳忠,HanYanjun,ZhangXianpeng,FengZexin,QianKeyuan,LiHongtao,LuoYi,LiXuliang,HuangGuanzhi,ZhuBingzhong

六通道同步采样AD芯片ADS8364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黄卫权,吴岩,HuangWeiquan,WuYan

一种新型全集成CMOS低噪声放大器优化设计方法黄晓华,王先锋,陈抗生,周金芳,HuangXiaohua,WangXianfeng,ChenKangshen,ZhouJinfang

小型仿人机器人脚底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王晓龙,李祖枢,薛方正,WangXiaolong,LiZushu,XueFangzheng

基于Aurora的MAC层帧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侯春雷,唐碧华,胡鹤飞,袁东明,HouChunlei,TangBihua,HuHefei,YuanDongming

时域电磁计算统一解决方案研究吴先良,黄志祥,WuXianliang,HuangZhixiang

可见光波段光纤光栅耦合器研究裴丽,李卓轩,高嵩,宁提纲,ReinhardCaspary,PeiLin,LiZhuoxuan,GaoSongn,NingTigang,ReinhardCaspary

可重构系统中基于MMU的软硬件任务间通信方法的研究邓庆绪,金曦,李岳霖,DengQingxu,JinXi,LiYuelin

拖曳线列阵声纳分辨探测盲区附近目标左右舷的方法胡明军,纪金耀,HuMingjun,JiJinyao

双相不锈钢表层析出相的位向关系统计孟杨,张文征,MengYang,ZhangWenzheng

Sr对AM80-1.3Ca镁合金耐热性能的影响白星,李落星,梁桂平,BaiXing,LiLuoxing,LiangGuiping

Inconel601合金胀形成形的显微结构及其性能韩利哲,罗震,葛凤,李洋,刘建,赵楠,HanLizhe,LuoZhen,GeFeng,LiYang,LiuJian,ZhaoNan

不同型壳材料条件下钛合金显微组织及界面反应陈玉勇,肖树龙,徐丽娟,韩杰才,ChenYuyong,XiaoShulong,XuLijuan,HanJiecai

电镀Fe-Ni合金层不锈钢高温氧化行为耿树江,李言栋,GengShujiang,LiYandong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朱孔军,裘进浩,苏礼奎,季宏丽,孟兆磊,ZhuKongjun,QiuJinhao,SuLikui,JiHongli,MengZhaolei

ZrB2-ZrO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相变特性乔英杰,刘爱东,刘莹莹,QiaoYingjie,LiuAidong,LiuYingying

柔性OLED制备及性能段炼,张粲,张国辉,DuanLian,ZhangCan,ZhangGuohui

水滴为模板制备蜂窝状表面的聚己内酯多孔膜及其细胞亲和性汪小超,袁伟方,顾晓雯,段亚君,孔德领,王连永,俞耀庭,WangXiaochao,YuanWeifang,GuXiaowen,DuanYajun,KongDeling,WangLianyong,YuYaoting

磷灰石-硅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曹滨,周大利,肖芸,张翔,倪建光,刘丹平,CaoBin,ZhouDali,XiaoYun,ZhangXiang,NiJianguang,LiuDanping

有机化蒙脱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王华才,薛理辉,WangHuacai,XueLihui

医用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王佰亮,朱晔凌,孟金刚,宋晨,杨富春,计剑,WangBailiang,ZhuYeling,MengJingang,SongChen,FangFuchun,Jijian

氧化硅掺杂的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在IPMC中的应用何青松,张昊,于敏,郭东杰,戴振东,HeQingsong,ZhangHao,YuMin,GuoDongjie,DaiZhendong

蓝宝石头罩增透保护膜系的制备冯丽萍,刘正堂,FengLiping,LiuZhengtang

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电输运性能高倩,麦立强,徐林,顾彦辉,胡彬,赵云龙,韩久慧,GaoQian,MaiLiqiang,XuLin,GuYanhui,HuBin,ZhaoYunlong,HanJiuhui

蓝绿光波段含缺陷Ta2O5/MgF2一维光子晶体的理论分析张晓晶,韩培德,王井伟,李洪飞,夏伶勤,ZhangXiaojing,HanPeide,WangJinwei,LiHongfei,XiaLingqin

Co、Ce共掺杂TiO2纳米粉体制备及光催化性能陈娜娜,吴玉程,宋林云,朱绍峰,黄新民,ChenNana,WuYucheng,SongLinyun,ZhuShaofeng,HuangXinmin

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何镜堂,HeJingtang

时空域双重离散下的流域并行特性王皓,王光谦,高洁,傅旭东,WangHao,WangGuangqian,GaoJie,FuXudong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的聚落环境研究窦建奇,王扬,DouJianqi,WangYang

雨水处理自然流人工湿地面积计算方法熊家晴,高延雄,刘瑞,XiongJiaqing,GaoYanxiong,LiuRui

弦支穹顶结构的多点地震动输入分析张静,涂永明,张继文,ZhangJing,TuYongming,ZhangJiwen

车-桥耦合振动冲击效应对简支板的影响米静,刘永健,刘剑,MiJing,LiuYongjian,LiuJian

武汉轻轨箱型梁车致振动响应研究谢伟平,徐薇,陈波,常亮,XieWeiping,XuWei,ChenBo,ChangLiang

大跨度悬索桥施工过程加劲梁临时连接的有限元模拟研究李永乐,侯光阳,曹平辉,王涛,LiYongle,HouGuangyang,CaoPinghui,WangTao

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施工过程随机有限元分析刘剑,刘永健,徐晖,LiuJian,LiuYongjian,XuHui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拱桥计算分析闫志刚,罗华,安明喆,YanZhigang,LuoHua,AnMingzhe

信息动态

电站下游非恒定流清水冲刷水沙运动特性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郭志学,黄尔,刘兴年,曹叔尤,苏杨中,GuoZhixue,HuangEr,LiuXingnian,CaoShuyou,SuYangzhongHtTp://

单片网衣周围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赵云鹏,刘兴,董国海,ZhaoYunpeng,LiuXing,DongGuohai

水利工程中的生物膜研究进展尚倩倩,方红卫,何国建,ShangQianqian,FangHongwei,HeGuojian

强地震动作用下复合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谢红强,何江达,符文熹,XieHongqiang,HeJiangda,FuWenxi

乙醇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实验研究李伟斌,陈健,LiWeibin,ChenJian

硅化钴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及其萘加氢催化性能赵安琪,张小菲,管婧超,陈霄,梁长海,ZhaoAnqi,ZhangXiaofei,GuanJingchao,ChenXiao,LiangChanghai

可控蚀刻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及其载药性质的研究张凌宇,苏忠民,王春刚,ZhangLingyu,SuZhongmin,WangChungang

高岭土对钙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宋玲玲,冯莉,苟远诚,阮继政,SongLingling,Fengli,GouYuancheng,RuanJizheng

烟气净化径向移动床空腔临界空速行为的工程计算高继贤,王铁峰,舒庆,王金福,GaoJixian,WangTiefeng,ShuQing,WangJinfu

多孔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支撑液膜中Cu(Ⅱ)的传输过程任钟旗,王厚林,杨彦强,刘君腾,张卫东,RenZhongqi,WangHoulin,YangYanqiang,LiuJunteng,ZhangWeidong

PtxSny/C催化剂对DEFCs中乙醇电氧化活性的研究刘金超,何超雄,欧阳红群,宋树芹,LiuJinchao,HeChaoxiong,OuyangHongqun,SongShuqin

硫化矿长效起泡剂的合成及应用燕传勇,冯莉,苟远诚,赵龙梅,YanChuanyong,FengLi,GouYuancheng,ZhaoLongmei

三聚氰胺改性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实验研究刘小军,詹亮,梁晓怿,乔文明,凌立成,LiuXiaojun,ZhanLiang,LiangXiaoyi,QiaoWenming,LingLicheng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高价离子在纳米孔内的结构彭勃,于养信,PengBo,YuYangxin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草药吕思宁,周玲,何强,LuSining,ZhouLing,HeQiang

La0.8Ba0.2Ni0.6M0.4O3系列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三效催化性能郭锡坤,史作辉,陈耀文,GuoXikun,ShiZuohui,ChenYaowen

水溶性可见光激发铕荧光生物标记物的制备与应用蒋丽娜,叶志强,王桂兰,袁景利,JiangLina,YeZhiqiang,WangGuilan,YuanJingli

血红素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陈进,孙凯,刘继伟,ChenJin,SunKai,LiuJiwei

层合界面单元在混凝土细观数值分析中的应用李建波,陈健云,林皋,高悦,LiJianbo,ChenJianyun,LinGao,GaoYue

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丁发兴,周林超,余志武,欧进萍,DingFaxing,ZhouLinchao,YuZhiwu,OuJinping

Q345桥梁钢超长寿命疲劳性能研究方冬慧,刘永杰,陈宜言,姜瑞娟,王清远,FANGDonghui,LIUYongjie,CHENYiyan,JIANGRuijuan,WANGQingyuan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张顶立,ZhangDingli

岩土工程中的分形理论及其应用陶高梁,张季如,TaoGaoliang,ZhangJiru

基于瑞雷阻尼算法的高层结构风振控制优化分析汪大洋,周云,WangDayang,ZhouYun

大庆季节冻土区冬季铁路列车行驶振动反应现场监测研究王立娜,凌贤长,张峰,陈世军,WangLina,LingXianzhang,ZhangFeng,ChenShijun

青藏线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地震稳定分析及抗滑措施研究姚洪锡,苏谦,陈潇,YaoHongxi,SuQian,ChenXiao

膨胀加强带对某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温度效应的影响罗敏,周甲佳,潘金龙,LuoMin,ZhouJiajia,PanJinlong

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比较易晓勤,刘晓华,YiXiaoqin,LiuXiaohua

浅析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王红卫,WangHongwei

框支转换梁受力特征研究术向东,徐革,李英民,刘建伟,周自强,龚国琴,周海鹰,ShuXiangdong,XuGe,LiYingmin,LiuJianwei,ZhouZiqiang,GongGuoqin,ZhouHaiying

粘贴钢板加固计算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任伟,闫磊,RenWei,YanLei

铁磁体/共振隧穿二极管复合器件中的自旋注入研究包瑾,万方,汪宇,姜勇,BAOJin,WANGFang,WANGYu,JIANGYong

纳米晶CuAl2O4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骆凡,吴季怀,林建明,胡东红,杨媛媛,张云霞,LUOFan,WUJihuai,LINJianming,HUDonghong,YANGYuanyuan,ZHANGYunxia

深熔激光焊接熔池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张瑞华,陈磊,樊丁,片山聖二,ZHANGRuihua,CHENLei,FANDing,SEUIKatayama

ITO薄膜的微结构及其分形表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孙兆奇,吕建国,蔡琪,曹春斌,江锡顺,宋学萍,SUNZhaoqi,LUJianguo,CAIQi,CAOChunbin,JIANGXishun,SONGXueping

La0.9Sr0.1Ga0.8Mg0.2O3-δ的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和表征郑颖平,查燕,高文君,孙岳明,ZHENGYingping,ZHAYan,GAOWenjun,SUNYueming

采用纳米纤维富集与测定水样中的环境雌激素戚东进,康学军,张逸昀,刘扬威,顾忠泽,QIDongjin,KANGXuejun,ZHANGYiyun,LIUYangwei,GUZhongze

几种蒙脱石层电荷密度的测试方法原理及对比刘玉芹,吕宪俊,邱俊,LIUYuqin,LVXianjun,QIUJun

涂层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程应科,张建军,徐连勇,CHENGYingke,ZHANGJianjun,XULianyong

第7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国际贸易专科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影响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逐渐获得了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也顺势建立了特殊的专门研究电子商务政策措施的电子商务工作组。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的兴起把各种各样的企业都置于共同的平等竞争的环境下,这不仅有利于各类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并且在很多层面上都大大降低了企业交易的费用。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相比以往的国际贸易过程,当今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国际贸程序得到了很大简化,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到国际贸易市场主体的大军中。

一、促使贸易的主体和贸易的方式产生创新

利用电子商务来完成国际贸易离不开基础网络的有效参与,网络平台的运用使资源在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下达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在整个经济领域实现了商品流、信息流、物质流及资金流的四合一统一流程。这时最大的经纪人就成了信息网络,信息不完全的扮演进出口中介的企业也逐步显得落后而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而被淘汰。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着信息的实时沟通交流,使货物与服务没有阻碍的自由流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零库存变为可能。

二、国际化大市场逐步形成,加快了经济贸易一体化

这个虚拟的贸易大市场是通过电子商务建立起来的,无形的网络信息的传递打破了过去以地域存在为依托的市场观念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大市场。市场信息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网络环境的创制,世界市场逐渐被连接到一个个单一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扩大化运用改变了全世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了地理界限的制约缘于虚拟市场的形成及进一步扩大。信息虚拟市场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务也可以完全自由的流动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并显示出贸易的公开完整性和直接流动性特点,这就避免或者减少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而引起的市场扭曲现象的频繁出现。相同或相似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在整个市场上面临着更加公平而口益激烈的竞争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价值规律作用的完全发挥。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由于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出于交易者本身的直觉很大部分或者一部分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就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网络黑客以及病毒等的入侵,所增加的网上交易风险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国际贸易中的市场营销模式发生变化

任何有组织有规模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营销策略。当今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诸多竞争对手中独树一帜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使用各种招数来赢得客户的青睐。互联网中的网络营销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出现了企业销售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使用,该模型可以提高个人和组织成功实现快速交易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的这种营销方式的产生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了很多未曾预料到的好处,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做产品宣传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进行,这就造就了网络营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即低成本。第二是,在网络营销模式下,顾客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可以缓解甚至消灭传统模式下顾客对推销人员和传统广告的抵制情绪。第三是,通过网络模式的建立,顾客可以直接登录企业的网页与企业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例如对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咨询、购买货物后对商品服务的评价及建议等,客户和企业之间是很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的。

四、给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命题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逐渐获得了各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也顺势建立了特殊的专门研究电子商务政策措施的电子商务工作组。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在其理论的发展及现实的实践操作中都给现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命题。这些命题包括了电子商务根本性质的界定问题、国际贸易的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问题等等。这些现实性的问题对国际贸易的良好有序发展产生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己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两项重要的协议,即关税贸易总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而电子商务因其自身的多种特征和一些空前出现的新特性对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人们在以后的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强对其规则约束的核心点和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的研究。将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面临非常重大的安全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来看,世界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国际法来对网上犯罪进行打击,各国的立法也没能够及时的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有关立法也相对不完善。如同地下经济样,网上犯罪无孔不入,如对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窃取、利用非法手段对竞争者的打击,恶意冒充竞争者进行不发贸易活动等。许多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就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不明理由的起诉、消费者信息的泄露等。电子商务进行过程中会要求购货方公开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如姓名及银行卡卡号和详细住址等等,这样一来就增大了消费者的信息泄露可能性,消费者的安全问题就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商业公司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搜寻客户的数据资料来建立信息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显然没有足够的安全机制做后盾。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增加了全世界整体的经济福利,整体经济福利的提高给各类生产商和贸易商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化,这样就提高了全世界的经济福利效益。但是它也带来的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对经济全球化过程参与全球利润的分配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定会越来越大,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够跟上经济全球迅速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带来的任何优势和福利在发展中国家将分配的相对较少。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试论构建现代的国民经济学李欣广;当代经济研究2007-05-15

2、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非法学化问题以我国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关研究为例周林彬;法学评论2007-01-13

国际贸易专科论文范文二:环境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环境贸易壁垒,还有一种说法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指一些国家借着环境保护的名义对一些外国产品提出不合理的标准与要求,对外国产品的进口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着重针对环境贸易壁垒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环境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影响;环保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也将面临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制约与限制,在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必须对自己当前的发展局势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削弱国际环保法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从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环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

人们的生产活动都不开对环境的依托,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目前各国纷纷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来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平衡。自从绿色浪潮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绿色变成了所有健康、环保的代名词,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这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进行,人类发展并不能摆脱对环境的依托与利用。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环境与国际贸易并未达到一个平衡点,并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确实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另外,一些国家往往会在贸易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进行干预,这实际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经验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很多方面达不到环境的标准,再加上一些国家制定了双重标准,这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形成了一定的环境贸易壁垒。

二、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环境贸易壁垒的蔓延日益加快,这与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也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就拿我国的发展实际来说,2003年我国的高档消费品出口总额达到了684亿美元,与5年前相比,足足增长了20多倍,并且所占比重达到了31.2%。然而,我国的出口贸易之所以陷入了困境,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了环境贸易壁垒,他们所制定的一些相关环保的标准,超出了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范围,因而,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呈现了缓慢的趋势。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产生了制约。

一直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这些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一些产品的输出主要是靠直接从大自然进行掠夺,而发达国家往往以较低的价格对这些资源实施购买,然后再利用自身现有的技术水平与先进生产技术,对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将能源产品转换为具有较高技术价值的新产品,并将这些产品重新定价,以超高的价格销往各大发展中国家,获取高额利润,这之间的价格差是难以想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生产所必须的能量与资源,又不能在这期间获取相应的补偿与回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宽松,因此,一些发到国家更愿意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逃避本国的环保法律的限制,这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更加严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霸主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尽管近年来已经实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仍然处于弱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环保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来保护环境,并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了限制,倡导绿色企业、环保企业,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许多新兴的环保企业实现了充分有效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使环保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目前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消费心理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为绿色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环保产业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我国能够打破环境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国际贸易走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8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摘要题】经济理论研究

【英文摘要】Inhiseconomictheory,Marxdiscussesandanalyzescompetitionfromtheangleoftheunityandcontradictionbetweenproductiveforcesandproductiverelations.ThistheorycanbeveryinstructiveforChinainparticipating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undertheframeworkofeconomicglobalization.Forinstance,Chinashouldconcentrateresourcesonindustrieswithcomparativeadvantages,developscienceandtechnologyandeducation,maintainandnationaleconomicsecurityandsovereignty,enhancethedegreeofopening-up,andactivelyembrac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

【关键词】/竞争理论/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世界市场

Marxism/competitiontheory/economic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worldmarket

【正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置身于国际竞争之外,笔者试图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国际竞争问题,并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策略。

一、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竞争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论部分,而是贯穿并服从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之中。马克思正是在其经济理论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和相互矛盾的角度讨论与分析了竞争问题,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竞争理论。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本质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竞争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研究竞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他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看作与人的本性相符合的永恒范畴的观点,第一个把竞争当作历史范畴加以考察,揭示了隐藏在竞争背后的经济关系本质。马克思认为,竞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商品经济下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交换双方都具有自身的物质利益和要求,要实现这种利益就必然产生竞争。他指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394)。他第一次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竞争现象背后所掩盖的经济关系本质,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在竞争中是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51),“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运动一样”(352)。因此,竞争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竞争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生产者之间争夺经济利益的斗争。

2.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竞争双方的胜败。马克思考察了在竞争中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影响,并且把这一变化过程看作是规律性的、长期的必然趋势,从而在竞争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竞争的动态性质。他指出:“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201)。这个相同的市场价值是由在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且受劳动生产力高低的影响。“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53)。这里,马克思是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把竞争与其他相关因素放在一起,在其相互作用中,揭示竞争的性质和功能,从而为研究竞争提供了科学的动态分析方法。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利,不断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参数。其中,总是有少数资本家率先进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于是,其他资本家也不甘落后,竞起摹仿,使这种创新的收益得到扩散,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对新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又会导致新一轮的创新,而后又是创新的扩散,带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消失了,但相对剩余价值却增加了。如此循环往复,就使竞争过程表现为一个周期性的动态过程。

恩格斯曾从一般意义上把竞争使供求变化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概括为竞争规律。他指出,“竞争的规律是:供和求始终力图互相适应,但是正因为如此,就从来不会互相适应”(613)。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揭示了竞争的作用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即通过竞争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形成商品市场上供求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促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一个生产领域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领域,使社会劳动重新趋向合乎比例地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分配。通过竞争调节供与求的平衡,但又由于竞争的作用,使供与求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资本主义的三种基本竞争形式。马克思认为,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而价值规律的要求包括三个层次,竞争的基本形式也包含三种:

(1)生产领域的竞争。在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各个资本家的个别劳动时间量不一样的,为了解决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只能通过同一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商品的价值,在这一层面上,单个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进行的竞争,其目的在于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社会价值,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2)流通领域的竞争。在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其内在价值量进行交换。但在不同的供求状况下,价格和价值在每个个别场合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构成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才能解决,商品价格才能以它的价值为基础,商品价值才能转换为生产价格,等价交换的原则才能实现。

(3)分配领域的竞争。占有和瓜分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但资本家内部如何瓜分剩余价值是通过竞争规律的作用由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的。就资本的性质和目的而言,任何单个资本在客观上都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种内在客观要求是通过内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趋向平均化来实现的。由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利润率,通过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以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为特征的激烈竞争,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这时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利润平均化过程也就是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资本家激烈竞争的过程。

4.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资本积聚,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最后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提供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了市场供求矛盾,从而形成更大规模、更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687),这“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686),是“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831)。这一过程不断进行,最后由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最后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提供条件。对此,马克思精辟地指出,“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831-83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而资本主义积累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了世界市场商品的供求变化并引起商品国际价格的波动,促使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当商品超越国家的地域范围进入世界市场时,其价值就不能再由任何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国家由于其经济技术水平、劳动强度以及劳动生产率不同,商品的国别价值有高有低,“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614)但是,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市场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这就是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当然,在国际市场上这个平均单位是通过竞争来形成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个计量单位,可以将每个国家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还原为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614)它构成商品的国际价值。商品国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的基础是国际价值,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根据商品的国际价值来进行,这是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和变动的基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次交换时,国际市场价格都是和国际价值相一致的。因为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变化不定的,这种价格上的不一致,通过竞争,反过来又会影响世界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使它们逐渐趋于平衡,从而使国际价格接近国际价值。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是通过竞争来强制实现的。

二、马克思竞争理论的意义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以资本主义竞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竞争的本质、形式和结果;既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竞争特殊性的分析,也包含了对竞争一般性的深刻分析,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因此,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为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

1.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竞争的发展。早在16世纪,随着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并力图把其产品向国外推销,世界市场即开始萌芽。到了17世纪中叶,商业和航运的快速发展,使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各国瓜分已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的斗争渐趋激烈。而17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则采用机器生产,实行最广泛的分工,使大工业得以尽快发展。技术进步、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交通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范围。这种资本主义世界化的趋势,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一直在不断地强化之中,并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国际竞争。可以说,正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推动了国际市场竞争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构成了国际竞争的基础,反过来,国际竞争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深度上讲,正是国际竞争的激烈使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等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而从广度上讲,国际竞争使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全球,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把每一个国家都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面前,中国绝不能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竞争之外,而只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我,依靠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马克思指出,只有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89)。为了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在企业层次上,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科技进步和有效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绩效,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在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开发设计出具有创新性、高需求、高附加值、高价格的产品;并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其次,在国家层次上,建设与竞争相关的基础设施,培育企业生存、应变和发展的环境;积极促进市场开放和高新技术引入,使企业始终感到外在的竞争压力而不得不提高生产率,最终缩短与世界最具创新和竞争能力企业的差距;精心制定增强国家新优势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和规划政策;由政府出面对国内各个部门和组织的竞争力进行系统整合,即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以网络与数据库为手段,把权力、资金和知识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2.从竞争理论的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本质上仍然是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国际市场上,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又是经济利益关系,是世界各国为了追逐更大的自身利益向外进行扩张形成的一种国际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2),而“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因此,各个国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都不会囿于国家边界的限制,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他们在国内无法实现的经济利益。比较优势原则的本质是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建立产业和配置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用本国花费劳动较少的产品交换到本国需要劳动较多或即使花费较多劳动也一时生产不出来的产品,这样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以及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使不变资本更加便宜,从而节约了用于不变资本的成本费用,提高了剩余利益。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我国也必须根据本国国情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仍然是劳动资源丰富而资本和技术有一定积累但仍短缺,因此,中国必须集中资源继续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并向具有较好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3.根据马克思的竞争理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技术进步的程度在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在竞争中,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总是要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资本的内冲动和经常的趋势”。(355)“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354-355)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是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这种竞争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因此,中国应对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策略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培养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各类学科领头人。我国在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人才激励不完善,管理和专业人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高效率与高收入相关性差,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为此,应当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疏通人才流动的合理渠道,消除人才浪费现象。同时,启动吸引专业人才工程,加大改革和完善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国内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学术带头人的薪酬水平,形成示范效应,实现高效高薪的良性循环,达到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第9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一我国科技成果的界定和分类

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指对科学研究课题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验和辩证思维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1]的统称,属于科学技术这一特定范畴内的智力成果。科技成果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0次会议)通过并试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指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新产品新工艺。

此后,原国家科委于1978年11月颁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办法》中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分为三类:(1)科学成果即自然科学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2)技术成果指使生产多。快。好。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3)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这是首次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

在1984年2月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中又明确了管理的科技成果范围是:(1)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2)在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进行进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4)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5)为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而在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将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拓宽为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并且还规定了不要求一切科技成果都进行鉴定,规定了三种视同鉴定的情况,此种划分已被沿用至今。

原国家科委于1994年10月26日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还明确指出:“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并规定:“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对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2)软科学研究成果;(3)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5)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说,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的只是应用技术成果,科技成果涵盖的范围超出了鉴定的范畴。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成人若干问题的解释》则明确了技术成果的一般规定:“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对技术成果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总的来看,科技成果是人类的智力劳动产物,与有形物有很大差别。科技成果完成后,其内涵价值基本确定。

二。科技成果权的概念。性质

由于立法规定的粗简,人们对于科技成果权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尤其是对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权与知识产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

科技成果权作为法律术语最早在我国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中出现:“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①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此后,在1993年10月1日实施的《科技进步法》第60条规定中也提到了科技成果权:“剽窃。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的,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从该条规定来看,“科技成果权”与技术秘密也属不同的概念。此外,在《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第97条第2款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作为《民法通则》知识产权这一节中的一个条款,可以理解为《民法通则》把科技成果当作一种知识产权,但是,现阶段的知识产权法中并没有针对科技成果制定专门的法律。在制定《民法通则》时,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生产。科研和应用等都依靠国家计划,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科技成果无偿使用,而知识产权源于“特权”,是法律授权获得的一项民事权利,从而造成了作为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却无法得到知识产权法的直接保护,科技成果权与发现权。发明权一样,实质上是一种有权获得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权利,与受专门法律保护的其他各项知识产权不同,并不是一种智力成果专有使用权,不具有其他知识产权的专有财产性质。

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可以依照《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科技进步奖励条例》的要求申请科技成果的奖励,科技成果的权利范围不像专利权那样与现有技术可以明确区分。有专家在解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时指出:“获得自然科技奖励的公民,将对其科学发现享有发现权,获得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将对其发明创造享有发明权,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民,就对其完成的科技成果享有科技成果权。从权利性质来讲,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属于精神权利。”

三。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论成果价值多大,就目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来看,均不能直接产生独占权利,科技成果要想获得法律保护,必须通过获得其他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成果首先要通过某种途径依法确认才能产生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属性都有一个依法确认的过程,不是科技成果自然产生的,更不是科技成果完成人所“声称”的。科技成果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但要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才能具备财产权特征,一项科技成果可以拥有多项具备财产权特征的知识产权,但拥有科技成果不等于自动拥有了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一类法定权利,它必须依法产生,任何人不能随意宣布自己拥有某项知识产权,不能宣布自己是某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所有知识产权都必须得到法律的授权才能得到确认。科技成果是产生知识产权的源泉之一,知识产权是保护科技成果的手段,科技成果中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条件的应当采取知识产权形式的保护。知识产权本来就是工业经济时代为保护和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权利,是人们对创造性智力活动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其本质是一种智力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经济权利,其产生。行使和保护与市场紧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是根据先申请原则来确定的,如专利权只授予先申请人,从而使其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法律上承认知识产权这一权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有目的地保护权利人的独占性。

由于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权的客体均是科技成果,两者存在着重合或交叉,但是,知识产权不等同于科技成果权,科技成果广泛存在于知识产权之中,或者说知识产权保护那些需要保护的科技成果,两者是包含。重叠和交叉但不是全部的关系。至于科技成果应该采取何种知识产权方式来加以保护,则应根据具体的科技成果类型来确定合适的保护方式,不管以何种方式来保护科技成果,各种权利的性质。范围和边界是不相同的。

科技成果获得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依据知识产权法,对科技成果进行产权界定,使其成果的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科技成果的独占权,并享受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调动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只有使科技成果取得专利或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得到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种鼓励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益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成果权属机制,其植根于市场经济,以明确界定知识成果的产权并为之提供有效保护为其主要特征。

从各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来看,科技成果若不申请专利,将得不到国际承认,而且国外法律中也没有“科技成果权”这个概念。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则是界定相关产权,明确产权的范围与归属,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权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表明:世界上90%~95%的发明能够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并且许多发明只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可以说,专利文献几乎记载了人类取得的每一项新技术成果,它融技术。法律。经济情报为一体,是世界上反映技术发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统的信息资源。[4]由此说明,其他国家。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用专利来保护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全球科技经济。法律体系等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大环境下,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不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对获得的科技成果应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保护。

从法律上看,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是明确的,科技成果的范畴涉及科学技术领域内一切智力劳动成果,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有些则不能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如专利法中对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等均不授予专利权①,而以上这些均可纳入科技成果的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也将随之扩大和增加,但采取何种保护方式应由法律来规定。由于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新的技术成果,可以通过扩大解释现有的知识产权特别法律,将其纳入现行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内。例如,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就是通过重新定义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概念来实现的,也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加以保护。我国现阶段对计算机程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的保护,均有法律保障,这些成果广义上都属于科技成果的范畴。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域也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面对知识产权领域新的客体。新问题,必须通过法律修正和新的立法使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的需要。

四结论

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并非一切科技成果都可以成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也不尽相同。科技成果的范围十分广泛,能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是其中符合法律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单一性的部分。对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能否授予知识产权,还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列入某种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保护范围的科技成果要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依法履行相关手续才能取得知识产权。

[摘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在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下,对获得的科技成果应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没有有效的保护手段,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保护

关键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曹昌祯.中国科技法学[M].上海:复旦成人出版社,1999:69.

[2]段瑞春.关于科技进步法的主要制度[J].中国科技论坛,199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