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ware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ogistic.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tempts to summariz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po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program.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
1 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及应用现状
201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了《2013年物流信息化监测报告》,笔者在对物流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情况。
随着物流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于物流信息集成越来越重视,将系统软件开发、RFID、GPS、GIS、条形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作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
(1)物流软件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国内已有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0%的企业准备升级现有软件。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系统(FMS)等。不同的软件均衡性更加明显,企业注重的是业务与软件之间的融洽性。
(2)以条码识读为基础的POS自动销售系统,带来了销售、库存管理、订货、结算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条码的发展及其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应用,逐步从物流供应链的零售末端前推到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各个环节。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仓储定位管理中运用。
(3)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横型。
GPS应用于车辆全球定位报警系统,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从而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监测结果显示,87.38%的企业实现了对自有车辆的追踪,其中,有61.11%的企业自有车辆追踪率达到100%。
2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定位分析
基于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做好充足的实践性准备。
同时,了解到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物流类人才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于操作层人员的需求,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原始凭证进行熟练的处理和使用,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和加工等技术,结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和内容,将物流信息技术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物流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上。
3 课程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要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性。课程结合多本教材,取其精华,在校企合作中以顺丰的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及选取应用最为普遍、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案例为背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学生主要有就业岗位,分别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客服、采购、报关及市场开发,针对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结合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三个项目模块设计出相应的技能实训项目。
(2)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多软件平台操作,以项目为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系统处理能力。这是对物流信息技术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使用的是络捷斯特仓储系统软件,但由于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软件类型和软件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结合使用网上免费的专项物流软件作为补充,这些软件的功能足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多款物流软件的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信息化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为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的物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推荐几款免费但是功能齐全的软件如下:
①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用易流云平台,完成车辆监控、轨迹回放、物流地图等模块的学习。
②POS系统的学习,可以选用E商POS系统,该软件提供包括前台的收款、调入和出货、VIP设置等,后台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等内容,是学习POS系统很好的软件。
③365APP物流在线软件,提供了货运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快递管理系统等多款物流软件的使用。
本门课的教学软件资源大约10余款,7款软件被应用和课程教学中。部分实训涉及到多款软件的协同操作,部分实训通过分组,学生按角色使用某款软件的不同模块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
3.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物流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以供应链中的数据流动形式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并对若干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整的模拟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掌握该技术的目的。
学院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及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以项目为导向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根据这个教学思想,设计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4 总 结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已经为大多数专任教师认可,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信息技术更新的非常快,许多软件的时效性比较短,需要物流组不断的更新课程资源,也要求教师不断收获新的物流资讯,同时学习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系统,才能保证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不落伍,学生才能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梁广丽. 浅析会计系统的信息化[J]. 时代金融,2010(1):135-136.
[2] 崔炳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作业流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3日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笔者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研发现,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特点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不准确、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建设目标和方案缺乏深入思考。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于2014年3月开始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至2015年3月正式建成,并在省示范建设验收工作中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下面就基地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介绍,希望对其他院校开展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地建设理念和定位
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的优势,联合进行实训基地建设。遵循“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物流行业、现代流通行业的特点,参照我院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立足于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具备流程分析能力、创新物流运作模式”的现代物流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实战、实用为特色,进行综合化的实训,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现代物流技术培训中心。
二、建设原则
经过了多轮论证和调研,学院领导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先进性、实操性、可持续性。
1、先进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 “高起点、高标准”,不能做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要能够体现最新的物流形态。在具体设备和技术的选择中要坚持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所选择的现代仓储技术设备、信息化技术设备和自动化装卸搬运技术设备要有先进性和代表性,要能够适应培养高水平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2、实操性。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平台,既要能够提供充分的实践项目和实训设备,能够满足实践的要求,又要能够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接轨,提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内容。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要体现实践性、动手性、实战性。许多具体作业,如叉车操作、一体化物流作业实施、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商贸物流配送都要与企业无缝对接,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训练和作业。
3、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实训基地整体设计安排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继续通过投入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素材、真实工作任务不断进行实训项目开发设计;其次,实训基地在建成后要有可操作性,要做好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配套工作,要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相互融合,不要沦为景观工程。
三、建设思路
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和指导原则,在全体老师的群策群力下,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1、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训基地在整体设计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信息,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物流管理不断创新,也不断革新流通的方式。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信息技术、ERP、WMS、TMS等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应用,让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与作业。
同时,以微信、微薄、QQ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不断改变人们学习知识的思维与方式。以学员为中心的实训基地通过云技术、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实训的交流互动性,让学员的部分实训突破地域、时间限制。实训基地利用现代云端技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实训人员的身份识别、情境模拟、作业监控,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实训表现,总结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2、以供应链流程为导向的项目设计。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实训组织设计中,遵循供应链流程导向理念。以供应链的采购供应、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流程为导向。在岗位的设计中让实训的对象具备流程化的思想与习惯,具备供应链流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通过视频、图片、模型、图书等素材让学员树立流程化的理念;通过构建以物流一体化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为主线的实训作业区域,让实训对象了解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整个过程,在每个作业区,又遵循上游供应、检验入库、储存管理、物料控制、出库作业、分拣包装、配送作业的供应链流程。通过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实训,掌握物流作业的“来龙去脉”。
3、以“感知、践知、强化提高”认知规律为主线进行空间布局。在空间设计的逻辑体系中,遵循职业形成规律,按照人的感知、践知、反思提高的认知规律这条主线进行设计。依据这个理念,在实训基地入口处为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让学员对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理念、现代物流模式、物流不同部门分工有初步认知;之后,进入一体化物流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叉车作业区进行物流单项、综合技能的实训;在此基础上,进入监控调度实训室,通过对自己和其他学院实训的视频进行研讨,总结反思,再进行实训,反复训练、不断提高;最后,可以进行物流后台信息系统的学习和物流方案制定的研讨。
4、体现虚实结合性。实训基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充分解决现代物流有形无形组合、动态静态结合的特点。现代物流有形化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仓库、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运输工具,而无形的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的作业组织及流程设计及一个企业的物流文化。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采用虚实结合方式,用物流装卸搬运设备、仓库、包装工具等有形方式表现物流有形一面,而用物流信息技术、流程化处理、视频化资源、物流文化表现物流无形一面。
5、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与使用。遵循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使用的理念,实现实训基地效率利用最大化,使用价值的多元化。在实训基地方案设计与制定中,校企合作进行物流实训基地的论证、制定符合现代物流与流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方案。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与工作任务。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时,校企联合进行物流职业标准开发建设,共同进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服务。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0 引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物流概念引入国内,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校扩招形势的发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有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至少到达140所以上,而前些年,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物流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院校,如何能培育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改革的紧迫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突出问题
由于物流学科涉及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机械及自动化等技术,是一个交叉促学科,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在物流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物流学的真谛,就像只有跳入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然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实践环节太薄弱,在校实践环节一般只安排了两周时间的物流企业见习,这些见习环节也只是跑马观花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企业经理人的报告。所以学生在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旱地里学游泳,永远也不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因此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时,需要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上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四个角度出发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案例教学、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践基地设计以及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企业物流管理是在一定的外界竞争环境、内部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具体性实施的,因此针对性很强。如何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分析物流管理理论,导入案例教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提高综合能力,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目前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有《物流学概论》、《运输经济学》、《物流方案规划》、《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案例。例如网上下载视频资料,生活中最新的事实案例,编写案例等等,在编写案例时应针对具体科目设计具体境遇,让学生自己去调研、去分析,通过案例题目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案例的选取和处理,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当地产业结构,要求实用性;同时案例分析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注重相关案例的比较分析和同一案例不同角度分析,争取提高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积累,逐步完善物流管理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学员自行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环节。
(1)学员自行准备。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让学员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培训者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员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
(2)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 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3)总结阶段。在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培训者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培训者还可让学员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员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2 物流实训室建设
现代物流综合了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技术有机结合,建设一个高水平、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物流实训实训综合教学平台,使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实训要求,也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平台,为地方服务。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学习概念的“游戏型”和演示型实训室状态,而是提供一种学生能够实际参与的环境,以先进标准的物流流程为重点,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专业设备及完整的物流实训模拟环境为核心,全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其实训内容主要包括:
(1)生产物流模拟教学软件。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主要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mrp管理、生产管理、计划分析、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生产入库管理、排产管理、外协管理、车间管理等功能模块。
(2)供应链模拟经营管理软件。该软件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整个三维空间为主模型、学员可以自己建设仓库、厂房、配送中心、银行等企业模型;操作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互动模式,为教学带来真实的教学模拟过程。
(3)配送管理软件。系统来源于真实企业应用;其中包括:基本数据、订单计划、仓库管理、配送计划、线路优化、车辆调度、车辆监控、财务结算、统计查询、数据备份等。
(4)运输管理实训软件。系统是为物流及相关专业研发的实训软件。系统集货运流程管理、员工工资管理、顾客结算管理、车辆管理、客户关系于一体。主要处理货运合同、运输开单、车辆分派、顾客结算、费用报销等业务;同时处理员工工资、车辆违章、保险规费、客户档案等公司内部事务。
(5)仓储管理实训软件。仓储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仓库货物的进仓、出仓、库存盘点、仓库报损报溢、库存调拨等,同时管理与仓库相关的货物信息、仓管员信息、货物信息等。系统同时将与库存有关的进销模块以及应收应付账本进行了整合,使系统更加符合现代仓储管理的内涵。
(6)pos前台模拟教学软件。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需求逐步扩大,pos机作为收集信息的桥头堡,成为了店铺的必须设备。
(7)pos后台模拟教学软件。整个系统分为前台pos销售及后台进销存业务管理两大部分。前台pos销售实现卖场零售管理;后台进行进、销、调、存、盘等综合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信息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账本查询等功能。
2.3 物流实习基地建设
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建设物流实习基地有利于强化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更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和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合作,是一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合作模式。学生可以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使他们能更平稳地、更快地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过渡。
2.4 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2.4.1 实践教师
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与兄弟院校及上级主管机构的广泛沟通,制定并完善一套优秀的实践教学计划;(2)所处城市是否为消费型城市,其商业物流、生产制造业规模如何,进一步确定实践方向上侧重消费品物流、生产物流或国际物流;(3)保持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如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及各地方协会,他们经常举办一些培训及各种会议,可以培养骨干老师,将行业最新动态、教育状况摸清,做到胸有成竹。(4)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与媒体、政府、企业沟通,将教学心得、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聘请几个知名企业的高层作为专业委员会成员,尽量得到他们的真实建议,物流专业人员真正具有实践性。
2.4.2 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作者认为物流专业实践应配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展开,可以有选择地开展物流一些环节或领域的教育,比如对制造业物料管理环节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对物流规划的深入学习和培养等等,这样学生能够培养在这个领域的特长,更加贴近市场。这样才能够树立学校品牌,扩大学生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吕静.运用案例教学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15).
[2]彭新莲.析物流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6(8).
关键词:物流;配送;路线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95-2
0 引言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是商流和物流的结合体,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把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配送能力的强弱和配送中心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1 物流配送发展现状及趋势
在经济日益增长的中国,物流的现代化对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化大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就是促进商品的集中生产和大批量分散销售,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物流配送行业。
1.1 我国配送现状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②由于各个物流行业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库存物质和缺少物资不能及时进行调配,大量物资滞留,造成资金不能正常流通。③未能将商流和物流充分结合在一起,进而对经营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配送发展趋势
①物流配送专业化。②规模化、集团化趋向。③物流配送多元化。④物流配送国际化。⑤运输、仓储向第三方物流转变。⑥增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2 连云港乐天玛特超市配送现状分析
乐天玛特超市同我国大部分大型连锁超市一样已建立自有物流配送中心。连云港乐天玛特超市目前已拥有两个配送中心。一是连云港红果物流配送中心,其前身是原大型食品批发企业――负责总公司的销售、储运部门,如今主要承担对叶菜类和水果类的加工和配送活动。二是在原有物流中心的基础上,乐天集团投资资金建设辐射范围更大的配送中心,有效配送半径达50千米。另一方面生鲜配送中心可承担净菜、卤菜、豆制品、冷冻食品等加工及质量检测、分拣配送等,最大年生产能力上亿元。
2.1 配送体系模式
连云港乐天玛特超市是自营配送模式,应用分送式配送模型,是由一个供应点对多个客户的共同配送。对配送中心负责的需求网点(乐天玛特分店),确定适当的配送车辆行驶路线,使其从配送中心出发,有序地通过各个分店各一次,最后再返回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图如图1所示。
2.2 配送体系
连云港市乐天玛特超市主要依靠华信配送中心给予的货源,华信配送中心将连云港乐天玛特超市所下订单货物装车送往淮安分配送中心,再由淮安分配送中心将订单货物送达连云港乐天玛特超市仓库,具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乐天玛特超市配送路线现状及分析
针对乐天玛特超市的现状,可以将超市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3.1 配送功能不健全,设备落后
为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很多物流配送中心都进行了现代化配送中心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建设需要的成本投入很高,而且一般还很长,因而乐天玛特超市仅仅是将原来的仓库进行了一定的改装,然后将其变为配货中心,但是货物的装卸以及搬送都是靠人力实现的,进而就造成了作业效率不高,损失比较严重的情况,整个配送作业体制不完整。另外,还有一些配送中转站的仓库功能还不健全,没有冷藏及保鲜等功效,进一步增加了对配送效率的不良影响。
3.2 缺乏专业的配送人才,配送管理水平不高
在整个物流配送系统中,专业配送人才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其不仅会影响货位的规划、物流信息的处理,还会对物品的挑选质量及库存控制水平等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配送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
3.3 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处理能力不强
当前很多连锁超市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配送信息系统,基本上所有的配送信息都是人工完成的。系统内部局域网还没有实现电子数据交换,通过POS获得的信息未进行深度的加工,再加上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进而影响了门店顾客的需求。
4 配送路线优化方案
4.1 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为保障物流配送路线的最优化,乐天玛特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应该及时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该和能实现物流配送信息的数字化和图形化。数字化就是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的基础,类似常见的商品条形码、货位卡等都属于物流信息的数字化应用。
4.2 加强员工培训,做好物流人才准备
乐天玛特超市可以与高职院校物流相关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为超市以后引进物流人员做好人才准备。同时,学校的师资和实训设备可以为超市员工提供理论进修和提高技能的良好平台,而学生也可以参观超市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亲自参与其中,为以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从而形成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
4.3 实现商品配送规模化
对乐天玛特超市而言,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高整个物流配送水平进而实现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升超市的经营效益。此外,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有用的方式可以促使实现这样的目的,比如即时制,但是结合超市当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乐天玛特超市还应该应用系统经营理念,进行商品的规模化配送,而且这样的经营方式还能满足分店的快速供货需求,进而提升分店的经营效益,最终使连锁超市的经营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
5 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乐天玛特物流配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了乐天玛特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的配送数据,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乐天玛特超市配送优化方案,从而达到节约运输成本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军,郭耀煌.物流车辆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 李敏.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配送网络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3] 高晓亮,伊俊敏,甘卫华.仓储与配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孔少彻,梁彤铮.商品物流配送优化策略探讨[J].市场论坛,2009(7):94-95.
[6] 孙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物流对策
一、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2015年出现的井喷式增长的市场主体正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应。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的1年间,中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2016年政府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国务院各部门去年又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246项,超额完成总理2015年在报告中承诺的200项的目标。仅用两年时间,中央政府兑现了5年任期内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总理说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就中国目前而言,物流(快递)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对其的要求也是不断上升,不仅要速度快,还要服务质量好。面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视,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专业性强,创新思维高的物流人才,就成为当前物流专业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物流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更高
首先是物流的操作型人才。随着我国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这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千六百多所大、中专院校和中、高级职业技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培养上述物流操作型人才。如果再加上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国家劳动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机构组织的职业认证培训,我国拥有中等以上物流职业技术的人才正在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增加。这类人才的薪资水平同一般的职业技术人才没有太大的差别。
另一个则是物流的管理型人才。这种管理最终要通过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实现,而我国物流业最紧缺的,就是这类人才。
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B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以南京一地为例,南京市已形成龙潭港、王家湾、丁家庄、禄口机场、河西农副产品和六合化工园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400亿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预计到2005年,南京地区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10万人.这种需求将表现在各类职位上,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质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要求更加突出
从物流的学科性质来看,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物流在实际工作中跨域了商务贸易、企业管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和部门,所以对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综合性素质要求会更高。
一般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物流人才最少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四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是熟练的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等专业知识。能对物流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恰当的管理和监控。
二是随着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当高。高级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的设计和运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三是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担任的是企业中高层岗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合理的对物流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
四是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要走向全球,与世界接轨,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人才的必备技能。
四、创新创业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
无论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完善,还是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还有建立在行业基础上的供应链系统构建和物流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都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更高更完善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才能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维,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地方,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二)国际物流人才
伴随着国际供应链与采购而形成的国际物流系统,作为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国内市场,要走出国门,去了解并熟悉国外物流行业的状态,去迎接国际市场的考验。所以,对于精通国际贸易、国际货代、进出口报关、国际采购、国际销售等方面的跨国性人才的需求会越多越多。
(三)吃苦耐劳的
有着坚强意志的物流人员一直都是物流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哪个国家,不管在什么时候,物流行业都算不上什么轻松的行业,从基层的操作人员到中层的技术骨干,乃至高层的管理策划人员,都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识。而在物流行业中,不管是创新还是创业,也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居多,从小娇生惯养,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这个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差一些,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和枯燥而转投其他行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体系
(一)营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大环境
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塑造一个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创新课题小组等各种活动,将创新精神,创业理念灌输到学生生活中去。也可以通过比赛奖金设置、学分设置等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并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资金支持,专业导师辅导和企业帮扶项目落地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形成。
(二)立体化课程的改造
针对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素质,合理的改造和设置课题体系,实现专业教育模块化,将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让大学生的知识能够和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创业需求结合起来,塑造一支知识丰富、技能娴熟的专业化队伍,能应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项难题。
(三)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动实践操作性的顶岗实习
一方面邀请物流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各级管理人员走进学校,为专业学生开设创业经历和管理经验讲座,使得专业学生能最近距离与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员接触。同时组织专业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参观见习实习,改变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操作。加大实践实习课程在课程培养体系中的比重,以集中性的实践实习方式完成企业的整个项目工作。让学生能了解整个物流项目整个的过程和重点,了解在工作中需要的R抵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该过程是塑造人生观和性格的重要经历,也是个人和社会融合的一个过程,更是物流专业学生创业实训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顶岗实习的经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了专业学生的创业信心,为创业实训学生的创业之路积淀了宝贵的财富。
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企业可以将公司的一些业务交给学校运营,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由学校挑选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公司的项目运营中去,开展例如:物流线路规划、仓储设计、绩效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信息咨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更加贴近实际,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综合性理论知识来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另外一方面,项目运营成功与否也关系着学生的切实利益,这样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动力和压力。
(四)充分利用校内创业资源,开展物流专业创业实训
学校可提供开展创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设施、设备、现有经营主体等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训项目,如开展校园中小件快递收货点,校园配送点如桶装水配送、食品配送、生活用品配送,校园超市的仓储管理等等,同时由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指导监督。开展这些创业实训项目既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增强专业学生对物流创业项目经营的感性体验提高创业能力,又能降低学校开展创业实训成本。
六、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更加具有目标性,能让学生切实掌握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大大的缩短,也能节约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化的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应用型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七、结束语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属于初级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薄弱,缺乏规划与管理!要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明确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自职能,相互间开展合作,才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就我校而言,应该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物流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培训,2016(6).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 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课外实践课和集中实践课。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管理基本技能实训、供应链业务实训、ERP业务实训、职能仓储管理实训、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实训、车辆调度实训、立体苦点、线、面业务实训、企业物联网构建方案设计等。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中职;物流教学;案例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的物流教育若是以课堂授课的教学形式为主,只注重理论上的传授,不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充分结合,就会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想深入地了解,无法将所得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形成学习与生活严重脱节,即使授课教师透过语言或文字将问题情境重述,学生也难有身临
其境的感受。这样课堂犹如无源之水,没有生机,我们不仅要高呼,这无源之水,活水在哪里?对于专业性、理论性、实操性都很强的物流专业而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设计成适当的案例问题,以提供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单一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物流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
1.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与现代教学观的要求一致。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越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也越大。而启发性教学能够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引导的过程,即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的
过程。
3.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论
根舍因是西德教育家,范例方式教学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数学要求上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作为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教材相结合;在教学程序上要遵循由典型事
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
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把握对客观事物自觉认识的规律。根舍因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迁移等能力。
三、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选择适当的案例
为了着重于原理概念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应当选取简单的
能说明问题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该案例要在实践中加工改造使之适合课堂教学。要求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要动脑,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看到世界各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状况和实际运作;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积极思考,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并尽可能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放手,逐步提高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逐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逐渐放手,切不可因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3.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是关键
要精心选择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案例展示后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使师生配合得和谐一致,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佳。如下表所示:
下面是我在教学《第三方物流》时的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知识,运用案例“科龙与第三方物流”。
【教学对象】
物流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战略性选择有更加深刻
的理解。
通过物流实训,让学生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如何运行的,并且发现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场合、媒体、道具】
教室、物流实训室。
多媒体幻灯机、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媒体播放器。
笔记本、照相机、录音笔(实训道具准备)。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1.讲授基本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讲授第三方物流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2.案例背景介绍
通过幻灯片介绍科龙公司背景。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1996年和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发行上市。目前,海信、科龙、容声三大品牌的主导产品从技术研发、工艺质量、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共享资源,整体布局,各有侧重,协同合作,均衡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产品风格和优势,培养各自鲜明的品牌个性,全面满足不同国度和地域、不同特征和爱好消费者的需求。
3.案例引入
教师展示案例幻灯片:我国全球化进程中形成地视界家电制
造中心,现在,我国家电行业与世界家电行业的竞争已完全处于同一个平台。以科龙为代表的我国家电企业正在规模与技术上逐渐走向世界前列。在国内,科龙通过参股专业的物流公司,在家电生产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利用资产组带关系构建家电物流平台,开创了国内家电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公司遍布全球强大的物流网络提供了专业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4.对案例中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进行补充
(1)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或T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已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2)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是1998年由美国埃森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的,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并不具体承担物流运作活动。
5.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科龙集团为什么要引进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给科龙集团带来了哪些利益?
你还能举出一些企业运用第三方物流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
例子吗?
第三方物流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反复阅读案例,了解案例所提供的细节、信息、数据和事实,并进行独立思考。将全班同学每5~6人分为一组,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为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
6.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及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分析思路、方法与解决问
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对一些好的思路以及独到的见解
进行肯定和表扬,过去的物流体系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
要,所以优化价值链、引入第三方物流成为科龙集团的战略性选
择。第三方物流的引入给科龙集团带来了四个优化和两个延伸。四个优化指的是物理组织与流程的优化、物流运输整合与系统的优
化、物流仓储整合与资源的优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效率的优化。两个延伸分别是物流向二次配送延伸以及向外部物流延伸。此外,在向国际主流强势家电迈进的过程中,与国际第三方物流的合作
也功不可没。
7.课后实训
(1)实训内容
参观第三方物流企业。
(2)实训地点
某校企合作第三方物流企业。
(3)实训人员
任课教师及实训指导老师、班主任及物流企业各基础作业班班长。每8~10人为一组,每组组长和记录员各一人,每组确保有一名教师。
(4)实训步骤
参观第三方物流企业各个部门的日常运作情况。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现状进行调查,找出企业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8.作业布置
(1)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学生自己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数据、信息、事实资料及其定量定性分析的过程。
(2)各小组上交一份第三方物流企业改进方案
(3)每个学生上交一份实训报告,写下实训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
此次教学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在掌握第三方物流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运作以及引入第三方物流会给企业带来哪些优势。另外,通过课外实训,学生能够深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找出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
的意识。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应综合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能力以及第三方企业参观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
生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产生兴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并选择适当时机给予解答,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增强能力的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采用实习案例教学法可模拟整个商品的物流过程。教师发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采用实习案例教学法后,学生不仅深深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东
西很有用,跟自己平常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非常有兴趣,在之后的理论学习中会更加认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流出版社,1995.
[2]王加林.物流系统工程.中国物流出版社,1987.
[3]刘华.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秦明森.实用物流技术.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
[5]孟建华.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多岗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重构
1.引言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管理背景下,多个国家、多个地区、跨行业协作设计、异地制造、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代企业对于多岗位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以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例(例如大飞机制造、手机电器等产品),可以串联目前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本科专业,重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
2.实施层次
(1)在宏观层面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以企业/产品的供应链流程为对象,在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经济贸易类多个专业中,协作开展多岗位复合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在中观层面上:所涉及专业的相关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当于在企业供应链流程和产品/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承担了若干重要分工,发挥了不同作用。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追求供应链环境下各参与方多赢的最大化效益。
(3)在微观层面上:串联起所涉及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包括部分实验、实践课程),全面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以企业/产品的供应链流程为对象,重构基于多岗位协同的、软硬件结合的、综合型设计性的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教学相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创新性学习。
3.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方案
涵盖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及其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采用如下方案:
(1)企业的组建(涉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和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国公司管理课程、信息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及实验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2)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涉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创新管理等课程及相关实验、信息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及实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3)生产企业的选址与建设(涉及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含异地制造、协同制造等理念)
(4)生产与运营流程设计(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生产与运营管理、ERP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5)生产现场管理(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生产与运营管理、生产物流管理、ERP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6)产品销售(涉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7)售后服务(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和实验)
(8)产品更新、淘汰(涉及物流管理专业的逆向物流,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创新管理等课程和实验)
(9)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绩效评价(涉及工商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实验)
4.实施路径
以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例如大飞机制造、手机电器、风力发电机等产品),专业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为辅线,串联经管学院所有专业,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宗旨,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如图1所示。
首先,以“企业模拟经营管理”为抓手,贯穿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环节,将各专业相对独立的试验项目建立联系。通过角色扮演和多岗位协同型管理,学生通过各环节的实验了解、熟悉、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制度、知识、方法,形成学生创新的基础。
其次,许多专业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运筹学等,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如物流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的课程实验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个性化模块。专业个性化模块有助于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的素质。不同课程实验之间也有数据和信息的联系。
图1 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组成
以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为例。基本模块指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必须进行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总述、B2B实验、B2C实验、C2C实验、网上银行、信用认证等;专业必修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而采取的个性化实验措施。比如,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必修模块为“供应链方案设计”、“网络配送方案设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必修模块则是“网络营销方案设计”、“网上支付与结算方案设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是“招投标方案设计”、“合同与文档管理方案设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是“EDI方案设计”,“海关通关系统设计”等;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是“网络安全方案设计”、“电子商务流程优化”等。
再辅之以创业指导课程、校内实习基地、专业导师指导、创业政策、公共关系的宣传,有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
5.实施特色
(1)教学与实验项目的模块化设置。教学与实验模块成为各专业共享资源的基本单位。课程之间有先后关系、承接关系,也存在着教学与实验内容的交集。通过教学与实验模块的拼接形成某一门课程乃至某一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将是一个实现资源共享的较优解决方案。
(2)教学与实验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数据不被重视,做完一次实验就丢弃不用。实际上保存这些数据非常有用:①对比历次学生实验水平,分析差异,有助于教师更好的组织实验。②不同课程之间有承接关系,比如电子商务与企业资源计划之间就存在数据的共享和传递,电子商务实验产生的销售订单数据将转化成企业资源计划的生产需求,继而安排生产计划,而生产引发的采购订单又要与电子商务实验相关联。③开放性实验的开展,实验数据将成指数级增长。
(3)模拟经营,寓教于乐。通过角色扮演和多岗位协同型管理,学生进行企业模拟经营,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区域、本地)、市场销售(含传统销售、网络销售)等。学生们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热情被激发。
6.实施成果总结
(1)通过诸多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创造了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和开展多岗位协同的空间。
(2)所涉及专业长期以来在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建立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到最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整套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多岗位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
(3)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上海市乃至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较多。
(4)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国内著名高校深造的学生人数、涉及专业不断增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也使上海电力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声誉继续显著提升。
(5)教师通过出国培训、去企业产学研践习、国内访问学者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并能指导学生们参与自己或企业的教研、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6)通过国家有关部委、行业主办的各类认证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直接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7)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实验报告、大型作业报告和实习报告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与实践效果。
(8)所涉及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不断规范化和优化完善,积极参与校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与的学生们深受培训企业和就业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吴杨.面向现代经营者素养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1-15.
[2]李剑英.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在电器产业链中的实践[J].企业管理研究,2009(8):23-26.
[3]吕肖鹏,蔡建刚.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课程平台的构建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4-27.
Abstra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the sum of training goal, training standard, basic training method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s reform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demand, follow the rules of ability progressive, but also integrate inner and outer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three phases" ability progress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pplied type course construction,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construction, the tal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one main line, two fusion, three layers of docking, four strengthening, five kinds of ability" are highlighted.
关键词: 能力递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ability progress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09-03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复合型产业的现代物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出台《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服务于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6年设置;2010年4月被确定为校级重点改革专业,全面实行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经8年的“一改三建”,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凸显。
1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始于2009年的课程实习综合化,将多个课程实习综合在一起进行,避免单门课程实习时间短,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能力”核心,突出“应用”目的,即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半通识教育阶段一年半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一年专业综合提升阶段。
1.2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能型师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关键,安徽科技学院一直以来将双能型师资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意见》、《安徽科技学院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等相关文件。自2006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以“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鼓励教师进行ERP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校企教师“互派、互聘”、教师服务社会等措施不断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双能型师资15人,所占比例79%,外聘教师25人。
1.3 应用型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1]。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企业资源,组建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分解、优化资源配置、考核方式改革等全过程的管理,突出“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两门课程采取理实交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学生在现场学、在干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1.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①建立个性化发展的校内创业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立了功能多元的经管实训中心和个性化发展的创业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于2011年,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所创办安科笑达快递通过项目论证、创新运作思路,精细化运营,取得了很好的运作效益。该项目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中进入全国20强。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安徽德力、南京远方、上海日精物流等十多家企业。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生毕业后,部分被合作企业留用,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2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2.1 以行业发展为指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了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9-2015)》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等政策,为满足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等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中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以职业岗位发展为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运营的实际要求并参考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以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专业人才就业企业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核心职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即“2+3”课程体系,既坚持学科的基础性,又结合岗位的发展需要。两个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三个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新的课程体系夯实了学科基础、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岗位适应性和拓展性。
2.3 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感性认知、模拟深化、综合提升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两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线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训练,一线为管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层次合理、学时比例合理、递进阶段合理,既夯实了实践能力又符合能力发展的规律。
2.4 以强化应用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基础夯实、口径适中、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整合了课程间重复内容,提炼出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和《国际物流学》等八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理论融入实践,企业参与,采用课程有《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完成项目规定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策划书,并制作PPT进行答辩,教师参与整个过程进行指导,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刮泥概论》、《商品知识及养护技术》等;案例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启发性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理论归纳,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商品知识与养护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
2.5 以凸显综合素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形成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科基础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成绩(20%)+实训考核成绩(20%)+期末考核成绩(60%)。学生必须获得双60分以上方可通过课程考核,其中三项综合考核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卷面成绩100分);专业课程考核由授课教师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平时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校外实习课程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
2.6 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双证书制度 着力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已经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包括物流师、报关员、ERP工程师、ISO9000内审员、营销师等,学生的参与率每届平均达到110人次,通过率达到30%。
2.7 以整合企业资源助推专业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从共建实习基地的低层次合作、到共同承担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到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资源共用、机制互动和成果共享的高层次合作。合作企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每年定期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各环节,企业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参与理论与实训授课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尝试实现人力资源“互派、互聘”机制,实现才智共用。
3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凸显 经过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历经8年的改革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在稳步提升,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优质就业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物流管理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一定凸显。一条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两个融合:第1个融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第2个融合是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园文化相融合;三层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以及师生与企业进行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四个强化: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强化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五种素质: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持续发展。
3.2 物流学科科研实力得到提升 浓厚的科研氛围培育了一支作风扎实,积极上进的科研队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研究,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胡月英教授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向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该方向的选择既符合我省区域经济的特点、又结合了我校农科优势,学科组在课题申报、调研、研究等过程中,提高了整体科研水平,拓展了知识结构和深化了文化内涵,一支具有良好教风、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队伍正在形成。
3.3 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积极主动、踏实能干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合作单位的信赖,在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制定、创业培训、地方政府质量奖评审等方面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团队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