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基层卫生院医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卫生院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卫生院医生

第1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这一刻,距离新农合低水平起步试点的2003年,已过去近6年;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总目标、总原则提出的1999年,已过去约10年,这个投入无异于重磅“炸弹”,牵动着长期投入不足的基层医疗的每一根神经。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国家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48亿元专项投资,还是国家在卫生投入方面3年追加的8 500亿元中,将用于五项改革之一的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

“救活”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由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长期处在重城轻乡、重大轻小的格局中,致使基层医疗一直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面临倒闭、被个人承包的危机。

辽宁省北镇市柳家乡卫生院就有过这样转危为安的经历:2008年底国家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48亿元专项投资下拨后,卫生院如火如荼地兴建了十几间医疗用房,从个人手里收回经营权,并开始向省医学院校招聘人才。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由于实行财政“断奶”的自收白支制度,在得不到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不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由于经营难以维系,面临倒闭或被个人承包的局面。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些曾被推向社会的乡镇卫生院将有望恢复原有的公益性,并进一步得到扶持。柳家乡卫生院长刘铭告诉记者,“在距离这里不远的高山镇卫生院,去年就已获得上百万元的医疗设备配置,得到类似‘输血’的基层医疗机构还有不少。”

“把具有公益性的卫生院承包出去,本身是不合理的,这也是导致基层医疗失去公益效力的主要原因,新医改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益性是医改的基本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

在这些乡镇卫生院“复苏”的背后,是即将随新医改启动而全面铺开的基层医疗建设。立足于健全基层医疗建设的新医改,明确将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时,《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3年规划的8500亿投入将重点倾向基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试点。卫生部近口还通报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列为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重要领域。

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成共识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为了弥补拨款不足,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更多更好的向社会提供服务,政府出台了医疗机构可以对药品进行加价的规定。但是这项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渐渐变了味,成为“大处方”滋生的政策温床,并伴随出现“看病贵”。在这个民生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对医务人员信任度的下降,并最终让医生背上了骂名。

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一份来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比最高占到70%以上。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详细的经济账。举例而言,一个年收入500万元的乡镇卫生院,如按药品收入占60%计算,那么药品的收入接近300万元。按政府允许的加价率15%来说,医疗机构药品纯收入约为45万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想要获得45万元的补贴,就必须卖出300万元的药品。

基层医疗面对的是平民百姓,职责是向其提供安全、可靠、便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现公益性。新医改中提出在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机制上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收入上缴财政,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收统支,将社区卫生机构从差额拨款单位变成全额拨款单位,割断了医院通过卖药开单提成获利的需求。

过去为什么会产生大处方?老百姓为什么抱怨看病贵?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小年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院得到的财政拨款太少,收不抵支,只能通过卖药来赚钱求生存,收支两条线之后,医生还有什么必要去开大处方呢?”

毛群安指出,过去医务人员需要为了生计而拼命挣钱,而且其考核方式也决定了只有收费多才能拿得多。“收支两条线”实施后,将以干活的多少、服务质量的好坏来进行绩效考核,也就是由过去的负向激励机制改变为现有的正向激励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经济运行机制在医疗改革中会先得到转化,并通过‘以药补医’机制的先行扭转,来体现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后,药品收入就可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诸多报告中,多次强调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上以上政策的出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已经成为共识之举。

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面临更多机遇

由于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使得前期政府的有限资金投入,往往被划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的投入少之甚少。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用于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占到总投入的80%以上,而用于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的资金仅为5%。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至今,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不到GDP的1%。财政部2007~2011年卫生支出估算见表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约占GDP的8%。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说,“在相对有限的医疗投入之下,这部分钱往往被用在基础设施也就是硬件建设上,因为对于这种投入的回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一旦盖了房子买了设备,就变成固定资产了,当然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基础。”

从财政部2007~2011年卫生支出估算表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卫生总投入不到6 500亿,《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3年规划追加8 500亿的投入巨额,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决心。郭清教授说,“根据国家在医疗卫生投入上逐年增长的趋势来看,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将进入系统化的培训阶段。”

实际上,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在“悄悄”展开。卫生部于2008年底,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等多项计划,项目启动阶段(2009年1月)将完成全国师资培训;分省培训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1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62个城市分两个阶段开展普及培训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分别完成本辖区内600~1 000名(共计1.8万~3万名)基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省级培训。

毛群安指出,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的,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村的卫生问题、健康问题,就不能讲中国解决了基本的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因此,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卫生部近年来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第2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学科联合;服务能力;实习带教

平水镇卫生院坐落于柯桥区的南部山区,在当地有良好的知名度,其医疗服务范围可辐射周边三镇,服务总人口约6万人。通过分析医疗联合体建立前三年(2011-2013年)平水医院的业务数据,发现3个明显的问题,具体如下:1.总门诊人次逐年下降,2.手术人次及手术种类明显萎缩,部分以往开展的手术项目被取消,3.患者就医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下降。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群众的就医渠道多样化后,部分患者被分流到综合性医院,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已明显滞后于患者的需求。

医疗联合体的概念:简称医联体,考虑地域、经济、资源互补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级医院、乡镇医疗机构等医疗单位组建成责任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2013年9月,在政策引导、经费保障、地域就近原则等条件下,柯桥区组件了2个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其中,我院与绍兴第二医院组建了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近3年,通过在医疗联合体内,开展人才双向流动、学科联合建设、优势资源共享、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我院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均取得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

1.人才双向流动:总院每周下派专家团队,团队由18名资深的主任医师

组建,涉及科室: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小儿科等科室,能基本符合社区患者就诊需求,每日安排专家3-5人来分院坐诊,同时专家团队还负责教学查房、疑难病人会诊等工作。总院与分院实现青年骨干人才的柔性流动,总院下派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来分院进行技术指导、病房查房等工作,分院安排医生赴总院进修学习。

2.学科联合建设:

2.1学科联合的构建:总院与分院联合申报了区-镇共建学科1项,即全科医学科,学科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文件(柯卫发〔2014〕104号)的建设标准予以创建,目前已设立了规范的全科门诊与全科病房。全科门诊:由副高及以上医师坐诊,同时组建区域性全科团队,由其担任执行团队长,下设健康宣教、戒烟门诊、心理咨询等二级门诊,服务内容涵盖: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健康咨询、慢性疾病管理、药物指导、心理卫生指导等;全科病房:目前已设置2个病区的全科病房,实际开放床位70张,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在分院解决。

2.2学科联合的成效:近2年,分院共举办7期市级继续教育班,与绍兴二院联合申报科研计划项目1项,自主申报并立项课题5项,已完成3项,院内申报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2项。对近2年的业务报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学科创建第1年与第2年的全科门诊人次分别是22.5万、27.6万人次,较建立初期分别增长13.07%、38.69%,最近1年的全科病房收住患者1805人次,较创建初期增长79.78%,较前1年增长21.14%。患者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有显著提升,最近一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15年12月份),其调查数据较建立初期的2013年有3-4百分点提升。

3. 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我院目前是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学院护理学院的社区实习基地,总院在社区教学师资培养、教学理念的灌输及实习生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分院已建立了健全的教学师资队伍,制定了教学方案与教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进行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如:社区PBL案例的教学、实习生模拟全科诊室演示、模拟急诊案例角色参与等方式。近2年完成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实习生带教27人次,见习生带教160余人次,实习生总体满意度在87.41%,好于预期,且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带教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实习同学的肯定,同时,通过带教,也极大地提高了分院带教师资的业务能力。

4. 个人的思考:

4.1人才建设方面:总院下派管理人员常驻医院,同时每天下派资深专家和业务骨干来分院开展专科坐诊、业务查房、手术和案例教学等多项工作,分院上派青年骨干医师到总院进修、深造。通过人才双向柔性流动,可有效提升分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希望在后续的成效评价与政策、经费等支撑力度方面不断持续改进与提升。

4.2服务创新方面:应继续扩大优质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总结前期优质护理单元创建的经验与不足,将优质服务理念扩展到全科门诊、公共卫生、行政后勤等部门;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一站式服务窗口的服务能力,及时解决就医患者的各类咨询与投诉,提升居民的就医满意度。

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与运行的经验证明:它的运行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可使群众就医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契合了新医改的初衷,值得推广与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手卫生 现况 改进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04

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传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大量资料显示,医务人员工作中洗手率低,手的带菌率高。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觉性,认真贯彻落实洗手制度,对防止医院感染具有重大意义。

整改前手卫生现况

洗手率低:医院感染与医护人员手卫生密切相关。手在临床工作中的带菌状况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报道。肥皂普通洗手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尽管卫生部对洗手指征有明确规定,医院感染管理科也反复强调洗手的重要性,临床医生护士对洗手也有明确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部分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从检查开始,到最后结束,至始至终不曾洗手;门诊医生也仅有少数几名在检查个别患者后才洗手;护士在静滴、肌肉注射等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另外,经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去卫生间前、用餐前、下班前都能做到认真洗手,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常常忽略洗手,表明医护人员对洗手的认识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对患者的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人采用戴手套取代洗手。

洗手技术不规范:虽然医院感染管理科经常到各临床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洗手方法的考核,每个科室的洗手池上方都张贴了六步洗手法的示意图,大部分医护人员也都掌握了规范洗手的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除手术医生之外,真正按照规范洗手的医护人员少之又少。护士洗手常漏洗拇指和指尖,且洗手后不擦干就开始无菌操作,以致再次污染。经日常监测表明,护士手的合格率普遍高于医生,医生手污染细菌数高于护士30倍。

手的再污染:医务人员洗手后再污染情况非常严重。经对医院病房手拧式水龙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26%,最高带菌量为细菌满视野。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有些医护人员洗手后多用身上穿的白大衣擦手,或用公共毛巾擦手,由于再次污染,不仅使病菌的清除率降低,且HBsAg的阳性率反而上升了1倍。

手消毒剂使用: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常用手消毒剂擦手会损伤皮肤,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或保护自己时用消毒剂擦手,仅为检查而备之。

卫生学监测:2008~2009年对医务人员手共监测取样236份,合格211份,合格率89%。

整改措施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采取多种措施诸如在病房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让患者来督促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等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无菌意识,增强洗手的自觉性。

规范洗手技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正确洗手时间、保证洗手频度、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5大要素,是监测评价洗手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内容。

改善洗手条件:洗手设施是做好卫生洗手的基础,水龙头的改进是提高卫生洗手合格率的重要措施,手拧式水龙头最好改为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由于潮湿的肥皂和毛巾易产生细菌,最好采用洗手液洗手,洗手完毕自然风干,或采用高压消毒的纸巾擦干,避免公用毛巾擦手。

加大督查力度:将手卫生的检查工作列入每月感控质量检查范畴内,以不定期督查的形式,检查医务人员是否坚持做到给每位患者进行诊疗前后洗手或手消毒剂擦手。将手卫生学监测列入每月工作必测项目,对未达标及卫生学监测不合格的科室或个人,按医院感染管理奖惩制度执行,并与当月奖金挂钩。

第4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细菌培养;解读;沟通;学习

医院微生物室日常主要工作是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其目的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临床标本,找出可能导致疾病的病原菌并给以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实施个体化针对治疗,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基层医务人员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标本采集、实验室检验、临床医生结果误读、检验科与医院各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等各种原因,许多本可避免发生的问题引发了更多其它的问题,导致了检验结果与实际感染的病原体不一致,影响了医生对患者及时正确的处理,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1在日常微生物室工作中以及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医护人员没有认识到标本采集的重要性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送至检验,所得的结果往往会给医生以误导。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标本取材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临床医护人员对这部分不是很了解,对标本的最佳采集时间,采集方法,采集部位都有局限,有部分医护人员也知道标本采集的要求,没有很好的与患者沟通,以致实验室经常收到不合格标本。

1.2微生物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需要提高 由于是基层医院,工作人员不足,每一个工作人员微生物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临床基础检验都必须会做,不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微物物检验技术水平不足。相对于其它检验学科,微生物学检验要求从事人员理论知识功底深厚,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新仪器的引进,都需要微生物检验人员加强学习,经常查看相关杂志论文。

1.3 临床医生理论不足 部分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抗生素种类等理论不熟,当实验室提供报告有预报某种抗生素敏感或耐药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告诉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单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无效时,竟然没有反应。无菌部位标本在取样过程中污染条件致病菌做为致病菌处理;有菌部位的定植菌不熟悉。一些临床医生看不懂报告单:药敏报告提示BLA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时不知什么意思;肠球菌报高浓度庆大霉素增效不知有什么意思;很多药物在报告单上有名称却没有实验结果。

1.4临床对细菌培养认识不足 认为不需培养,有经验用药就可;不知药敏试验的局限性:体外报告敏感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有效,而体外报告耐药的药物体内治疗不一定无效。培养阳性不一定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任何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临床疗效才是金标准!培养阳性不等于感染,所报告细菌可能为污染菌或定植菌。想用的药物没有做药敏、送的是脓液培养,培养结果却是阴性;不知细菌实验室选用的药物依据的是临床的需要,细菌的特性、基本常规性选药分组的规定选用有代表性药物做试验,不知可能是天然耐药或者可能是药物的敏感性被其他药物所预报。

1.5检验与临床沟通不足 现代医学要求各个学科,各个科室之间相与配合,共同发展。一个检验项目的完成需要经过开具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接收与处理、检测分析、报告审核和等多个环节[1],涉及到的工作人员有临床医生、护士、z验人员等,环节众多,各个人员的要求与疑问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与处理。微生物检验人员不仅要快速、准确地检测发现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实验及耐药性监测,而且要满足临床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需求。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微生物检测时间长、体内和体外药敏结果不一致、对检验结果认知不对等现象,临床医师与检验人没之间产生隔阂与抱怨[2]。因此,加强微生物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的有效沟通极为重要。

2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措施

2.1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依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根据不同标本培养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标本采集手册,包括:标本采集前注意事项、标本送检指征、标本采集容器、标本采集方法、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标本的保存,避免标本采集的不合格,制定标本运输流程,做好要及时送检或者有特殊处理的标本知识的宣传,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做到检验前质量合格。

2.2举办全院讲座 就标本的采集运输,细菌的培养鉴定过程,以及培养结果的解释,与临床沟通中常见问题做出具体的解读。加强临床对微生物检验知识的学习,让临床了解微生物检验,让微生物检验走进临床。

2.3加强微生物室工作人员的学习 作为微生物检验人员, 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需要通过交流、阅读、培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完善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结构,提高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技术水平,确保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能够进行严格规范地操作。只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够帮助临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游刃有余。依据《临检操作规程》,完善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及时准确的提供培养情况和发出检验结果报告,做到检验中的质量合格。

2.4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服务[3],一位医学检验工作者必需要能够很好的与临床沟通,及时处理临床的各种疑问,而且工作中遇到需要咨询的临床问题,也要与临床沟通。一个医学检验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3]。随着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临床医学对检验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仪器设备的引进,开展的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检验质量也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检验科加强与临床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水平。

医院日常工作对细菌耐药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临床医生的抗生素滥用尤其是重中之重,微生物实验室对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能起到关键的点睛作用,基层医院因为各种原因在这些方面做得特别不足,滥用抗生素非常普遍。为了更好的为临床服务,避免更多的抗生素滥用,要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如何做到实验室与临床的无缝联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陆德胜.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7-158.

第5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 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 护理人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28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我院普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儿科、胸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的36名护理人员。

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版。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端来回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剪除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试管内,振摇数次,检测其细菌总数和致病菌。

判断标准:Ⅰ~Ⅱ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Ⅲ类环境≤10cfu/cm2,Ⅳ类环境≤15cfu/cm2,均以检不出致病菌为合格。

结 果

采样后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手部污染比较严重,不仅检出棒杆菌属、成团泛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同时还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性较强的细菌。消毒后手部细菌菌落数量显著减少,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1。

讨 论

存在问题:①手卫生意识薄弱:监测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手部污染比较严重。护理人员每天常规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大量的治疗工作,双手与患者有着直接而频繁的接触。如果在进行护理活动后对手的清洗或消毒不够充分,就很容易导致手上的病原菌传播给患者,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②洗手不规范:多数护理人员能认识洗手的原则,但能始终坚持规范、正确洗手较少。洗手时常漏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有时洗手后不擦干即开始无菌操作,或用公用毛巾擦手以致造成再次污染。③洗手肥皂的污染:我们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部分护理人员洗手后出现手上细菌菌落反而较洗手前增多的现象。经分析,可能是洗手肥皂的污染。洗手肥皂多数置于洗手水池旁,容易被水流溅到,而且肥皂被使用后,肥皂大多数处于潮湿状态,潮湿的环境益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出现洗手后手反而被污染的现象。④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部分人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戴一双手套为很多病人操作。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原因分析:①对操作过程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手就是清洁的。而检测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的手,虽未被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但存在大量的致病菌。②工作太忙没时间洗手:在临床工作中,一名责任护士要管几名至十几名病人,治疗护士一次治疗时间要为病人治疗几十人次,如此大量的工作,要做到每次操作前都洗手,在实际工作中难度较大。③客观因素影响:洗手设施不完善,洗手槽少,缺少毛巾或一次性纸巾等合格的干手条件,公用毛巾造成二次污染,肥皂洗手造成皮肤刺激和干燥,洗手池离病房距离太远费时、费事,护理人员缺编等,使得护理人员不方便洗手。

对 策

加强医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改善洗手设施:医院感染给医院和患者双方均造成巨大的损失,继发医院感染导致住院日延长,医药费用增加,据国内调查资料显示,内科约有1/4的死亡病例与医院感染有关[1],从而医疗纠纷增多。为此,医院必须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洗手设施和条件,安装足够的洗手池和免接触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或干手设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配备快速手消毒液等措施,对促进手卫生执行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全员培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提高医务人员对手部清洁的认识和重视,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定期监测,对控制医院感染十分必要[2]。我们推荐的医务人员洗手法为《消毒技术规范》(2003年版)标准的六步洗手方法。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搓擦30~60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搓擦步骤为: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搓擦;④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⑤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将5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根据接触的患者和操作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卫生方法:未感染患者一般护理后,使用非抗菌肥皂或皂液即可;感染患者护理后,要使用抗菌肥皂或快速手消毒剂。进行各种无菌操作和连续护理患者时,每治疗一位患者要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后,再为另一位患者治疗。

参考文献

第6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医护人员; 手卫生; 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074-02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成本效益与效果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近年来引起了各大医院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加大了手卫生设施和人力的投入,提高了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然而在基层医院,因各种因素,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却不容乐观。为了解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对笔者所在医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设有5个住院病区,分别为脑病科、内二科、骨伤科、外科、妇产科,此次调查只针对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共91名。

1.2 调查方法

通过自制表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采取直接观察法,每天到不同科室(周期性进行监测)对全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的观察调查,时间自2012年7-12月。

1.3 调查内容

调查表格含三方面内容:手卫生时机、手卫生指征(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手卫生措施(含洗手或手消毒)。重点观察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表1 不同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影响手卫生依从性原因分析

3.1.1 对手卫生认识不足 手卫生知识是手卫生行为的基础,认识上的不足是临床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状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1]。医护人员缺乏对手卫生准则的了解及有关洗手能降低院内感染的知识和证据,认为通过手传播细菌引起感染的可能性不高。一些医护人员在查房、测量血压、测脉搏、翻身等接触患者皮肤造成手部污染的意识不强。对清洁洗手的重要性和手污染的危害性未能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医院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的洗手率为8.8%,说明医护人员对洗手的认识还只是在认知阶段,没有变成一种自我信念,更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中去。

3.1.2 人力资源缺乏 足够的洗手时间是保证手卫生的关键指标之一,易受患者病情及工作时间紧迫的影响。近年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患者不断增加,工作繁忙,受时间限制使医护人员忽略甚至忘记洗手。在笔者所在医院在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为32.7%,低于各类文章报道的平均洗手率。

3.1.3 手卫生设施欠完善 医院对手卫生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医护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有效洗手。多数医院没有干手设施,多数人没有办法等待自然凉干的同时采用工作服擦干,造成清洁后的手再度污染。另外固体肥皂不能保持清洁、干燥,易造成污染。梁红玉等[2]研究显示,49.1%使用中肥皂细菌含菌超标,说明肥皂保存不当的情况下不但不是清洁用品,反而成为良好的病菌传播者,另外为节约经济成本医院未能常规配置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使用75.0%的酒精代替速干手消毒剂,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但因酒清对皮肤的刺激较大,没有护肤成分,部分工作人员使用后出现皮肤干燥、甚至有脱皮现象,从而抑制了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3.1.4 管理不完善 医院管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全院临床科室的各个水龙头上配置有洗手流程图,亦将手卫生纳入医院感染质量考核当中去,但因各种原因,在日常工作中未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制度执行,造成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和考核标准形同虚设。

3.1.5 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代替洗手,这是手卫生的一个误区。戴手套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部分医护人员戴同一双手套为多个患者操作,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传播[3]。另外由于戴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机会[4]。

3.2 手卫生对策

3.2.1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手卫生设施 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依从性有很大的因果关系[5]。没有完善的手卫生设施,不能有效保证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地选择洗手或手消毒的等方法,最大节约手卫生时间。因此医院应为临床科室配置洗手液、干手物品和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可采用一次性纸巾、消毒小毛巾或热风烘干器。配置干手物品可避免洗手后的再度污染。当手部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只需20秒就可以完成手卫生过程,节约手卫生时间[6]。速干手消毒剂含有护肤成分,保护手部皮肤,可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3.2.2 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并加强管理 医院应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将手卫生纳入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中去,与绩效挂钩,定期考核。同时不定期深入临床科室中去进行监督管理,使工作人员时时处于一种被监督状态,会大大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3.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 工作繁忙程度是影响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依从性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医院存在后勤物品配送欠完善,电脑软件未更新,未开展医生工作站,造成部分工作重复,工作效率低。医护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忙,根本没有时间洗手。因此医院要逐渐完善软硬件建设,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重视手卫生工作,不仅对自身的健康负责,同时也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3.2.4 增强手卫生意识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用知识改变观念,用观念改变行为。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认识到手卫生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增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可以制作手卫生相关的宣传海报,洗手指征及洗手流程图,图文结合,张贴于科室醒目位置和洗手池旁,既便于学习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保持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迫在眉睫,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的环节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何巧玲,王惠彬,张莉.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4):68-70.

[2]梁红玉,周令,熊帮洁,等.医院洗手肥皂染菌状况调查与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4):259-260.

[3]尚少梅,王宜芳,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4]曾,钱瑗,黄玉兰,等.医务人员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72-174.

第7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66-01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由于工作原因,医务人员的手常常要接触病毒、细菌及各种致病因子。而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传染,。所以――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1]。目前在我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已备受关注。各级医院都根据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成立了院内感染管理组织。但在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仍有待提高。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接触传染性物质后才需进行手卫生及手消毒。无明显污染时不必进行手卫生。或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如手套未破损或被明显污染时,基本上是一双手套完成不同患者之间的诊疗、护理操作。实行的是单方面防护(只保护医务人员自己),而忽略感染会通过医务人员手在不同患者之间传播。甚至有部分医务人员脱手套后认为手未被污染而不进行手卫生。

再者,或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紧且危重病人多而忽略洗手,日常工作中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区的护理工作后洗手。约50%的医护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2]。

临床洗手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我院感科结合目前现状主要从下述方面入手:

1 全员培训、考核上岗

针对全院各类人群进行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引用院内感染实例,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如使用幻灯形式或简洁明了的书面文字材料、贴图等)进行诠释;使用宣传栏、宣传画普及手卫生知识。并进行知识考核。在职在岗人员将此工作作为日常三基三严考核内容;新进各类人员(如实习生、进修生、新分配来的大中专生、招聘进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等)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 改善手卫生设施。普及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医院应在洗手设施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

2.1 增加方便、实用的洗手池,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产房等应当使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2 提供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

2.3 完善干手设施。如为医务人员提供干纸巾或一人一用的擦手毛巾。

2.4 在全院各科有洗手池的地方张贴洗手演示图,做到图文并茂,并将洗手指征附在演示图中,使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得到提示。

3 定期进行检查,将手卫生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每个医务人员的意识中

组织各科室院感质控人员每月到科室检查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每个治疗区和每个治疗车上都备有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肥皂是否有干保存(如用网兜悬吊等);检查医务人员指甲长度、手部是否有配饰;每个科室抽查医生、护士各一名演示洗手步骤,回答手卫生、手消毒指征。使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手卫生知识。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打分评比及问题分析后公布全院,表扬优秀者,激励不合格者进行赶超。

总之,要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首先还是要在思想上重视院感控制,不要一味的算计消耗成本,院感事件“零宽容”!要让医务人员知晓手卫生方面的消耗看似在花钱,实际上做好了可以省大钱。而制定相宜的措施、到位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宫外孕;超声诊断;基层医院

宫外孕破裂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是早期妊娠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是妊娠总数的1%~2%,死亡率占10%~26.4%[1]。B超作为诊断宫外孕的重要检查手段,已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在乡镇卫生院逐步配置了各种二维超声。熟练掌握宫外孕声像图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宫外孕及治疗的选择和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新途径。减少宫外孕误诊率和病死率,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本文对笔者2003年来操作检查的56例宫外孕患者,对照最终手术病理结果,就其声像图特性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宫外孕均系住院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36.6岁。47例有明确停经史,停经时间39d~3个月,7例月经周期不规则,2例无明确停经史。

1.2 方法:仪器GE-100型二维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采用充盈膀胱法经腹扫查。于下腹部做纵切、横切、斜切扫查并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宫内有无妊娠囊,宫旁附件区和子宫直肠陷窝处有无包块、以及包块形状、大小极其与子宫的关系,腹盆腔及宫旁有无回声积液。

2 结果

宫外孕56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异位妊娠53例,诊断准确率94.6%;其中2例为黄体破裂,1例为炎性包块,误诊率5.4%。

3 讨论

3.1 宫外孕发生率占妊娠的0.5%~1%,其中95%为输卵管妊娠[2],常与输卵管炎、输卵管手术后输卵管不同程度粘连、受精卵移行不畅有关。由于异位妊娠缺乏完整蜕膜,孕卵植入后,其绒毛借蛋白分解酶的破坏作用,直接植入壁肌层,破坏微血管,引起出血。孕卵发育阶段的不同病理情况决定其声像图亦表现不同,结合本组病例及相关资料将常见宫外孕的超声图像特征介绍如下:①胎块型:由于孕卵着床于输卵管,胚体死亡,孕卵与血块形成块状物,故声像图表现为子宫旁或宫底处出现无回声暗区,其中可见羊膜囊及胎体回声,无原始心管搏动。②流产型:由于孕卵部分或全部剥离,孕卵和血液从输卵管伞端流出,子宫直肠陷凹处有血液积聚,声像图为:子宫旁及子宫底可见混合性团块回声,其中以无回声为主。羊膜囊显示不清,尤以后穹隆无回声增多明显,或仅出现后穹隆液性无回声区。③破裂型:由于输卵管破裂,胚体从裂口处流出,伴有大量内出血(由于输卵管浆膜层血管较黏膜层粗大,故出血较流产型多)。声像图见:盆腔内可见有混合性不均回声包块伴盆、腹腔游离液性无回声,胎囊显示不清。④陈旧型:由于胎体死亡机化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包块,声像图为盆腔内形状不规整,无包膜,边界不清晰,内以强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其间可见小的无回声区。

3.2 超声显像在宫外孕诊断中的价值:以往宫外孕的诊断主要是依据闭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尿妊娠试验、HCG测定以及后穹隆穿刺,但尿妊娠试验由于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问题,后穹隆穿刺又由于内出血量少或位置高出现假阴性。而B超能直接显示子宫及附件区,由于操作简便、迅速而又无痛苦,且诊断率高,故常为首选方法。

总之,宫外孕破裂出血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出血量大者,病情特别危急,需要立即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基层不具备手术能力的医院二维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无疑为其做出准确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Atei M,Stem pel J,Bret PM.A curacy of transvagin ultrasonography for detection of hematosalpinx in ectop pregnancy.J clin Ulteasound,1992,20:255.

第9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003-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可能会对社会公众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如:影响范围较广的传染疾病、群体性不明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严重影响到公众健康的事件,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先要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伤群体进行医疗救治,其次还要完成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控制及预防工作[1]。以上一系列举措能有效推动基层医院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方面进行探究。

1 一般资料

结合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要职责,对本地区共计10所基层医院采取随机抽样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进行有效探究。

2 结果

在本地区10所基层医院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①2所基层医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没有充分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②3所医院由于信息不畅,没能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征兆,没能及时上报至相关部门;③3所医院由于医护人员能力不强,医护人员更多将精力放在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上,没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④2所医院由于医疗储备量不足,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过程中,一些医疗设备、药品、物资等供应不及时。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方案,提高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预防能力,加强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促进患者提供重要保障[2]。

3 讨论

基层医院要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本文主要对基层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提出了一下几条看法。

3.1提高基层医院的监测能力

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监测阵地,综合国内外及已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大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出现早期征兆,如:范围较广的传染病,患者早期到感身体不适时,会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这些基层医院接诊是否及时、是否能准确的观测到这些早期症状也成为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所在。为更好的解决基层医院检测力度不强的问题,就需要基层医院建立高效、灵敏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体系,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接到患者就诊时,应即刻上报[3]。同时,基层医院还要不断加强其对信息化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基层医院的内部信息网络建设,将医院的整个信息网络纳入到整体卫生网络建设的范畴内。

3.2以预防为主,增强防范意识

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预防为主,基层医院要根据已有发生事件的特点,增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范意识,确保人员、物资、技术以及设备的存储量,尤其是做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4]。基层医院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不同处理方式,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做好医院内的个人防护、处理医疗垃圾、消毒隔离,尤其是要做好基层医院现场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防止交叉感染,对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排除传染源,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对与传染源有接触的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杜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蔓延。

3.3制定预防方案,提高基层医院的应急应变能力

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阵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基层医院对已遇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对可能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等等。对于疑似传染源及已经确诊患者采取隔离治疗[5]。基层医院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积极开展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之中,制定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方案,能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应变能力。

3.4加强基层医院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基层医院的资金投入,能有效保障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变能力。基层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服务区,有力的后勤保障能有效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好与坏。这需要医院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投入,确保药品、设备、物资等的储备量,尤其是要加强对救护车、病房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有充足的资源以供应用。基层医院除了要加强对病房建设外,还应加强对门诊科、急诊科及住院部等科室及部门的建设投入,由于基层医院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上报至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的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增强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力。

3.5加强基层医院救治能力

基层医院救治能力的高低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因素,医疗救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院前现场急救;②院中急救。院前现场急救是救治患者的关键,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到达现场,按照医疗相关原则对患者实施抢救,对传染病进行特殊处理,等待处理完成后将患者安全转运。对于需转运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例复印件及患者实际情况,将患者转运到指定的医疗机构[6]。院中急救要迅速排查患者病因,根据患者情况对症下药,将病历进行完整、详细的记录。除此之外,基层医院还要加强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练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院中急救的能力,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准确判断,及时处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及基层医院医疗救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娜.齐齐哈尔市F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2]刘静,李琳琳,尹磊,等.基层部队卫勤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6:439-441.

[3]王志龙,李琳琳,尹磊,等.某省基层部队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08:600-604.

[4]郑洪亮.浅谈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5: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