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故事一:为鸡“美发”
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觉得很无聊,坐在凳子上发呆。突然,我眼珠子一转,一个馊主意产生了---为鸡“美发”。我跟着一只鸡左跑右追,好不容易逮住了它。我把它抱在身上,可它一点都不乖,用爪子到处抓,还“喔喔”直叫。好像在说:“干嘛?你干嘛?”我拿起剪刀,得意洋洋地说:“没事的,不疼,我只不过把你的羽毛剪得漂亮些。”只听“咔嚓,咔嚓”几声,我三下两下就把鸡屁股后面的羽毛剪了一大截,然后我再左剪以下,右剪一下,“ok,完成了!”我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大笑起来。
故事二:偷梁换柱
我这表弟花样还真多。瞧瞧!今天我到他家时,不听故事了,改换听顺口溜了。我说我不会讲顺口溜,他就使出他的三十六计——苦肉计——哭。我是最怕这招的了,不一会儿,我就认输了。
我本来就不会讲,只好胡乱的编给他听:“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还是河渡……”我还没说完,表弟就打断了我的话:“哎呀,姐姐,你不会说就不要乱说”我气得脸发红:“?????你才乱说呢”“哎呀,姐姐你就别谦虚了,还是听我说吧”表弟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翻开后就一本正经地念了起来:“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 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 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不知不觉,我从那天真可爱的小孩变成了少年,人生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太多太多可以去思考。
人生给我的经历太多太多,自从踏入初中的大门,我感触深刻。当我还是小学一年级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快点长大,如果我是初中生,我就可以不用爸爸妈妈管了,我可以自己放学,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我明白了许多,虽然我可以做许多事情,但是我失去了很多。初中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我总是觉得生活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寻找着这种生活,寻找着迷失的自我。夏天来了,这个夏天我好寂寞,我找不到了小学的同学一起小队活动的快乐,这个夏天我没有收获什么,他就离开了,紧接着到来了沧桑的秋天,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往年我总能十分开心地享受这个季节,可是现在我感到了秋天带给我的压力,这种压力,压迫者我,我正在为期末大考复习着。
新的一年就要到来,2010上海有世博会,全世界都会聚集在上海,我又踏上我的学习之路,我希望我能在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可依旧还是那样,我寻着昨天乘21路的路线,再次坐上了去学校的车,中学同学彷佛都没有那么的天真可爱,我真希望能回到幼儿园时期,那时候的伙伴那时候的朋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我依然忙碌着,我依然在考试,在做作业,总以为初中时代放学能给我带来轻松,可以在放学时留下我心中的愿望。回到家中,天已经黑了,还在为作业而努力的我,只能听见马路上车辆行走的声音,我聆听着,我感觉到了,我感觉到了一束温暖的阳光,他引导我努力地去学习,这样将来才会有成就。
我开始努力了,我认真地复习,把上课没有听懂的题目问老师,问同学,把做过的错题拿出来订正,我感觉我不再寂寞,我感觉时间在被我争分夺秒地利用了,我没有浪费时间,虽然我车上路程很远,我不再在车上东张西望,我开始拿出小本子疯狂地记单词,人生就是时间,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勤劳的人会有收获,懒惰的人会觉得时间一下子过去了。我不再迷茫了,我找到了目标,我要向目标前进,2009年的冬天即将过去,他鼓励着我,在2010年创下辉煌。
正当我思考这些时,夜更深了,天更冷了,但我做作业更卖力了,我一定要欢乐地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去,这就是我的故事,他一直激励着我……
2005年1月的一天,学校通知我和其他5个老师开会,主题是“课题研究”,我和他们的反映一样:我们不知道“整合”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课题研究。但领导说这是国家下达的子课题任务,也是我们学校首次的课题研究,必须完成任务。我茫然、观望、等待。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包括其他课题组成员都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学校领导再次召开动员会议,说放开手脚去做,即使没有做成功这也是一次很好的经验积累,什么事都有第一次,还说年底要结题。我们几个差不多是毕业重点班的教师,既要完成升学目标又要完成课题任务。我们慌了,甚至有种快崩溃的感觉。我们对课题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们上网搜寻资料,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课题的最初认知来源于网络。比较庆幸的是我们几个对多媒体教学还算熟悉,所以在做《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的整合》这个课题时制作课件方面要熟练些。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的课题组成员严格按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对成功的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加以解决。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
初步研究成果推广阶段。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各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制作课件。在这一阶段中,在多媒体运用比较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各种课程整合模式都进行了尝试,在全校教师中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家的努力2005年底我们的课题顺利结题了,2006年我们的课题还获得了阿坝州科技成果三等奖。我们的课题结题了,我们开心、感到轻松,感到解脱,总算完成了任务。可是我们也感到失落:刚刚找到点课题研究的感觉,怎么结题了?于是我们有了新的渴望希望还能有“偶然的投入,成就必然的收获”。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2006年州级课题开始申报,但州教科所没有任何的指示与导向,学校下了硬任务要求每个教研组必须有一个课题。作为教研组长我绞尽脑汁想选一个什么课题容易被批准呢?我想还是遵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原则,于是一个课题诞生了《利用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课题太大不好驾驭,语文素养这个词的内涵太深厚,地方文化的内涵太博大,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只好把课题往小了做:写作、口语、阅读鉴赏,应该够小了吧,但在做的过程中也往往弄的手忙脚乱。通过调查发现本校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较高,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够高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学生不具备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比较差,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基于以上环境,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探索出:如何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到教学中;探寻一条提高本校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
我们通过办校刊《白水江》宣传九寨沟、赞美九寨沟,通过“我与世界遗产”征文让学生明白保护九寨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爱我家乡”主题演讲赛,让学生高唱爱的旋律。
在做这个课题时我们有前期的调查研究,也有相应的研究方案,也有一些相应的研究活动,但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课题研究一直很不顺利,到最后基本上就我一人在进行研究,课题研究举步维艰。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7年的民族地区微型课题的培训彻底颠覆了我的科研观,听完报告我热血沸腾,原来做课题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这次的课题申报是省教科所给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提高民族教师科研素质。“微型科研”较之以前的课题研究更倾向于应用性、可操作性。其特点是“小切口、短周期、低成本、深研究、有实效”,它是卡拉OK式的低耗高效的大众科研。为需要而研,为自己而研。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 研究的过程即:回答我们想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回答我们怎么做?回答我们做的怎么样?微型科研的魂在于能够解决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教学实践就是它的生命力。对“一个现象,一个问题,一个(类)学生,一种教法,一条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老师课题研究的几轮培训、指导、实践,我又重拾做课题的信心。我负责的微型课题《利用地方文化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阅读、口语能力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获省一等奖。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积极面对,积极采取解决的措施。课题的选题只要遵循“能够解决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这一原则就行了,我在这里就不想赘述它。下面我想谈谈我们是如何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一)当课题的预设与实践相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
我在指导微型课题《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板书相得益彰研究》时,和主研人员发生过几次激励的争执,我把争论的核心归结为“课题研究该依托什么样的外在形式”,课题主研人员很想为课题多做一些事,于是就开展了很多书法讲座、演讲讲座、朗诵讲座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但这些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核心联系不大,如果说有联系那也是很牵强的。这些活动都是课题组在制定方案时预设的。方案其实只是一个计划、一个设想,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当我们发现方案束缚我们的研究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让研究活动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研究,紧紧围绕研究的核心。
(二)当课题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时,我们该怎么办?
1、首先是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研究素质,学习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终生学习的理念应该扎根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我们可以从老教师的经验,处理办法中学习,可以从网络、博客中收集处理转载,也可以从教育教学的书籍中学习。课题组应该有自己学习的资料卡片或资料集。
2、其次是分工一定要明确,明确到位,这是提高积极性的核心工作。我们来比对一下下面两个方案中的分工:
方案一:唐荣东,负责课题的方向,组织,协调。邓明星,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探讨结果的记录。刘忠(小),王林,学生的情况的收集,记录,汇总,及学法指导实施情况的反馈。董英,何建花,对实施过程的记录,整体资料的分类,整理及对探讨结果实施情况与反思的记录
方案二: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教学资料,调查教学实际,制定实验方案,发放古诗词类哲学试题,调查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做专题讲座等形式,承担人:课题组成员;试验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进行多轮推广验证性实验研究,总结成果,撰写专题报告和论文,承担人:课题组成员。
从这两个方案的分工可以看出前者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后者太笼统太粗犷。研究工作的分工可以根据课题组成员的专长有针对性的划分,人尽其才,这样可以避免大锅饭现象。
(三)当成果呼之欲出,但又无法下笔时,我们该怎么办?
童年的梦总是纯真的,童年的故事总是有趣的。我成长中的故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这一颗比一颗呀,更加耀眼。朋友,想听我的故事吗?那我就给你挑几颗比较耀眼的给你们讲一讲吧!
三岁的一天晚上,妈妈问我:“宝宝,长大了你要做什么呀?”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会,扭过头去对妈妈说:“我长大要当老师!”妈妈问:“为什么要当老师呢?”我大声回答说:“因为老师不用上学,而且不用考试。”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那时候,我刚上幼儿园,一下子离开爸爸妈妈,我觉得很害怕,因为来到了一个这么陌生的地方,所以当老师是在我心目中不用上学、不用考试的一个职业,也是我那时的理想。现在想起来,都会不禁笑出声来,同时也感受到那时的我很纯真、很可爱。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火车站去广州,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里,我抬起圆圆的脑袋问妈妈:“妈妈,我怎么找不到登机口呢?”爸爸妈妈及旁边的几个阿姨哄然大笑。
还有一次,是在7岁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北京。在爬长城的时候,我爬不动了,回头一看,后面全是苍天大树,而我站的地方又陡又高,我有恐高,所以我抱着妈妈的大腿说:“妈妈,我已经是‘好汉’了,等我长大以后再来吧!”,妈妈说我的话非常经典。
朋友,如果你还想知道我的更多故事,就来找我吧,我时时刻刻都欢迎您哟!
到高中了,同学是来自我们全公社的,同学们大都离家很远,要住宿。
在高中,我也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或许是我最小,班上的同学都对我很好。
我乐意在学校吃饭。同学们每当星期一来上学,都要带各种各样的菜(大都是咸菜),有带咸罗卜的,有带高丽咸菜的,还有带咸鱼的。那个时候,跟大伙在一起,吃五分钱一饭盒的二糊涂(是玉米碴子做的,不是干饭,也不是稀饭,介于二都之间)饭,就着大伙的咸菜,真香!最好的,还是学校杀猪的时候的下货汤,那里面有血块,有肠子,勾好粉子,再撒上葱花,三分钱一饭盒,我能喝两饭盒!那滋味,真美!能做饭了以后,我也试着做过,也是放了那么些东西,但怎么做也没那感觉。
在农村,学生的假期还是很多的,除了伏假和寒假以外,还有春耕假和秋收假等,一放就是十来天。一到放假的时候,我就为难了,这个同学要我到家去,那个同学要我到他家去,很难定。一个假期我几乎没在家过过。
我去的最多的,是一个住在鸭绿江边的一个同学家,他姓南,比我大四岁。他家离我们学校要60多里路,他姐弟5个,大姐当时已经出嫁了。他家的那个大队,还有好几个同学。
到他家,要走的都是山路(那时候到他家那里没有公路),那山很高,岭很大,原本他们走,要走5个多小时。我跟他们走,第一次走了将近7个小时。那是一个春耕假。
我走不动啊,真的。原本欢天喜地我,走到上岭还没到一半的地方,就走不动了,那腿,就象绑了铅驼,挪都挪不动,喘气就更不用说了,好象气被人喘走了,一点儿都没留给我。我放熊了,坐在地上就哭(没有声,就是流眼泪,气不够用)。南看到了(他始终在掺着我),笑了,那笑还怪怪的,我心里那个恨呀!
“来吧,咱们大家背他吧,小孩”,他说。
背就背吧,谁要你们要我来!不知道换了几个人的背才到了山顶,下来走了一小段,又走不动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谁说不是!又是轮着背!
60多里路呀,我大多是在同学们的背上走过!
到了他家,他爹妈和家里人看见儿子背着满脸泪痕的我,都吓着了,南说,“我同学,累了,没事儿”。
他家里乱了,他家妹子(比我小三、四岁吧)连忙给我脱了鞋,大娘忙着做饭,妹子水热了给我打来了热水(脚是我自己洗的,没好意思用妹子洗),只感到屋里一会儿就热气腾腾了,再一会儿,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被叫醒,眼睛还是迷糊着,听大娘说:“让他睡吧,这孩子是累着了,他什么时候醒再吃吧”。
这晚,睡得真香!
第二天早上起来,妹子端来热水放到炕沿上,还有一条新毛巾,不让下地。旁边的桌子上,有咸鸭蛋,炒鸡蛋、咸干鱼,还有一盘热腾腾的鱼。
大娘说:“孩子,洗了脸赶紧吃饭吧,昨晚累着了没吃。这鱼是你大爷起早起来抓的,快吃快吃”。
是得快吃了,饿了,那早,我喝了两碗(是农家大碗)苞米粥,吃了一个大干粮(发面的,在粥快熟了还没全好的时候贴在锅边烙熟的,靠锅边面,有一层象现在锅巴似的脆脆的一层,很香,现在的小食品锅巴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家里人给我夹什么我就吃什么,很快就吃完了,只吃得我两条胳臂支在后面,身子半躺着。
家里人都在笑。这回这笑,我看出了可是真心的、满意的、满足的。
妹子赶紧拿来枕头:“哥,你靠着”,大娘摸摸我的肚子,笑眯眯的:“孩子这回吃饱了,下地吧,别在炕上呆着,下地走走”。
还是小孩子呀,睡好了吃足了,精神头也就来了。
大爷很高大,脸黑黑的,刚刮了胡子也看不到白的地方。他的眼窝很深,就是笑的时候也就是眼睛小了一点点,没有面部表情。从不多的几句话里,听出他底气很足,声音很响。大娘个子很小,要不是她脸上有皱纹,头发盘的老太太头,我真的不会看出他是大娘。从我第一眼见到大娘,每次见到她她都是笑的,那笑很慈祥,很亲。家里弟弟从我进家门就没说过话,早上吃饭时也没在一个桌吃,那眼神怯怯的,大娘说他怕生人。妹子道是不怕生人了,起码她不怕我。她的声音很轻很甜,清清纯纯的,虽然还小(那时有十三、四岁了吧),但已经很好看了。她眼睛不大,单眼皮,眉毛细长,脸也细长,最好看的,是她的嘴。那嘴不大,唇很薄,两个嘴角微微上挑,好象始终是笑着的,组合到一起,是一个纯真的好看小女孩的脸,这让我当时怀疑她是不是这家里的人。
房子是老式的,我半躺着的屋子,天棚和墙都是用纸糊的,年过了几个月了,褪了色,没有了过年时新的喜庆,隔开里屋与外屋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红纸刻的福字,还很醒目。炕是农村的拐子炕(就是在大炕的后头,再向屋内空的地方接一个小炕),炕上埔着苇片编的炕席。
听了大娘的话,我来到了院子里,很快,我惊叹了———满眼的新奇,满眼的美!
看出去是江,是与朝鲜共有的鸭绿江,视野里那江很宽很长,很大。早春的江面上被雾气笼罩着,只有几个地方露出绿色的江水,间或有一两支小鱼船,象片叶子似的在漂。江两旁的山被升腾的雾气裹着,山沟沟里看不到什么,只露出山背背上绿油油的树。
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房子,这条沟里只有这一户人家。家中的院子很大,用截成一般长的木头棒子一劈两半后夹成的杖子围着,东面是有两间房子大的木制的苞米苍子,底下是驴圈,靠西边是猪圈,也夹成了两间,里面有两个不大的猪。院子里有很多的鸡和鸭子,不知道有几个鸡在靠猪圈的鸡棚里下蛋,咯咯咯的直叫。
这真的是一幅乡村的静幽的、好看的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才妥贴了的图画!
这幅画一下子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好多年以后,我为朋友在家装修时做了一幅屏封,我就拿出了这幅画的设计样本,做好了很美,只是,江面上我只放了一支小船。
要到下午五点来钟了吧,大爷叫我:“伟的(伟的是我的小名),跟我走”。大爷是手提着鱼网,肩抗着挖?_(是用来划船用的,是不是这两个字我也不知道),一边往外走一边喊我。我不知道了该怎么办,要干什么。大娘赶紧过来:“他要领你抓鱼,你快跟他去”,跟着对下了坡的大爷喊:“他爹,早点儿回来,别冻着孩子!”
抓鱼?!我高兴了,我来这儿就是想抓鱼呢!
我急急地跟着跑去。大爷的船划得很好,几乎听不到水声,船也不觉得在动,一会儿的功夫,就看不到家了。天渐渐的黑了,只觉得船轻轻的一顿,停了。
“下船,跟沿上等着,别出声。”大爷说,这回声音不大。
我没敢吱声。只听到江水里传来了一片“唰唰”的声音,是鱼吗?
朦胧中,见到大爷轻声地向江里走,那江水一点儿也不深,好象只到了大爷的小腿。朦胧中,只见大爷手一扬,很圆的一张网飘悠悠地落下,很快的,大爷提着网到我面前,抖着网:
“快捡鱼”。
好多的鱼呀,手电光里,白花花的一片,大都是吉鱼!我开始一条条捡,后来用手捧。实在是捡不过来,前面大爷一堆堆地已经放了好几堆了。
“捡大的,小的别捡了,快点儿”,听口气有点火了。
可不是,我是一条也不放过的,哪怕是一小条。
我听大爷的话了,这回只挑大的捡。
那晚,好象不大的功夫(到家也快好到一点钟了),我们俩(就我们俩,我的功劳也很大!)就抓了一大盆(洗衣服用的大铝盆),还有一小盆,还都带着尖!
这回,是我过去了的日子里,抓鱼最辉煌的一次!
开学了往自己的家里走,南为我背了一袋子鱼干,除了给我做了吃了的,大娘都为我晒上了,都为我带了回来。
往回走,大爷划船送我(同学们也借光了),我们少走了20多里山路。
往回走,我们从日出开始,走到了日落,这回我没用人背。
现在想来,我那时候就想去南的家里,是不是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那一堆同学里,有一个很好看的女生,她仅仅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真的叫水灵,那不大不小正合适的黑黑的眼球,就好象始终泡在水里的宝石),每每看了我都会心跳,于是就很少敢正眼看她。她乐意穿的是一件红格子的衣服(那格子有两厘米大,正方形,有一天上课我在她后面用格尺量的),普普通通的,但穿在她身上就是好看。她身上的气味很好闻,有一种清雅的香,在老远我就会知道是她。她乐意哭,有一点儿小事就哭,而且是一哭就是不乐意停,一哭了眼睛里的水就混了,就会有红色。这在当时很令我心疼。
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在好多年(大概有十年吧)以后又见到了她。
那回,我下乡到了她们村(那时候叫村,不叫大队了),听南说她还在,是跟另一个男同学结婚了,只不过,她现在的日子过得很惨,那男同学喝酒、耍钱。
那回,我喝了很多的酒(听说酒会壮英雄胆),我去了她家。
进了院,看到了院子里过道(两边是用支柴夹的,支柴上爬满了豆角秧)里有一个小孩,脸上被鼻涕(还有泥?) 抹的一道道,看不出是男孩还是女孩。院子里的菜地里,有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个不大点的孩子,手里提着一棵白菜,菜根没割掉,上面有很多的泥。
我问:“高××在家吗?”
“你是?你是孙伟?!“她瞪着眼睛惊奇的问。
“你是高……?”我呆了,眼前这个眼眶干瘪的女人会是我当年心跳的她?
“嗯,我是孙伟,我们是同学。”我平静了好几平静说。
“哎,你怎么来了?是什么时候来的?快到屋里坐!”
她手提着白菜走出菜地,脸上红了。
“到屋里坐吧,看我,现在还没有个住的地方,那正房是我婆婆住的,我们住这厦子底下。”
住厦子下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一瞬间,脑子里好象空了,空得什么也没有了。
定了定神,我看到她所住的房子,上面是木制的苞米苍子,也有两间大,苍子里看不到有苞米。下面就着苍子腿,用黄泥封住了,还掉的一疙瘩一块的,没有窗,一扇门在门框上丢荡着,用铁丝斜拉着。
我的心真的是一阵阵的疼,好象被绳子一道道的系着。
“不进屋了,我来看看你,我还有事儿,我得走了。”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然,我对60年代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风云变幻的事情知之甚少。但读了不少书后,我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八女投江》故事中八名女战士不畏强敌,舍生忘死,为保护大部队安全转移,毅然投身战斗,把敌人的主要火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最后,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下两颗,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和汹涌奔腾的乌斯浑河,八位女战士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定投河。她们高唱《国际歌》向河心走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合上书本,展现在眼前似乎还是那水深浪急、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疯狂的子弹呼啸在江面上,猛烈的炮火象发了疯一样在水中炸开了花,悲壮的歌声回荡在我耳畔,八名女战士似钢铁般永久地屹立在乌斯浑河上,炮火打不垮她们,雷电击不碎她们,敌人的威逼利诱吓不倒、骗不倒她们。八名女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60年过去了,60年留给我们的光明需要我们去延续,我们更有理由弘扬革命先烈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独立自由的中华民族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With penitence and prayer for forgiveness, I hereby share my scar story.3 It is not a story of me, but a story about how I caused hurt, leaving a scar here, in my own heart and a scar there, in his heart.
“How dare you? I’m fed up with you doing this!”My anger finally burst out4 when my son refused to go to the painting classes for the third time that day, after I believed that I had talked him over his reluctance earlier. He responded with nothing but an attitude of rolling his eyes at me. And it was this unexplained, unanticipated bold spirit of defiance that escalated my fury and blurred my sober mind.5 To resume my authority, I played bitter sarcasm, “OK, if you wanna be a good-for-nothing, then move your butt back to bed for that useless sleep.”6 It turned out that my strategy was a total disaster. Seemingly, he took it willingly. I lost complete control of my temper. Bang! Bang! Bang! I made a dart and spanked at him.7 “I pay for your food, your drink, your clothes and work hard every day to pay for the best education I can afford for you. This is how you pay me back?” I screamed at the top of my lungs8. Unexpectedly, he didn’t cry or talk back to me. There was something like a scare and terror in his eyes. Shortly, he responded in silence with a strange look, a look of helplessness that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is wasn’t the first time I had cried out the malicious9 screams and curses at him. He used to wail10 violently and beg me to pardon him. The innocence shining in his big round eyes would beat that hottempered monster in me away in the end. But this time…
“You are such a disgrace11. Bad boy! Shame on you. I am sick of all of it!” I was doing another bombard12 of cries and curses when my elder sister came visiting us to check if we were okay. He jumped right out of bed as soon as he heard his aunt to welcome her, as if he hadn’t noticed that I was bitterly angry. At the sight of the flare-up13 of tension between us, my sister offered him a trip to her place. When I used to be crotchety14, my son would always stay for me to cool down. But this offer, he took with a light heart and a relief. “Enough! Get out of my house! You are not my boy anymore!” My yelling had reached the farthest and I had mixed feelings.
They left, abandoning me in absolute solitude15. Physical exhaustion came upon me from nowhere, paralyzing16 my ability to do anything else. I had to throw myself to bed as the night fell. Into this darkness I sank, pulling my mind down to a state of activity.17 Was what he had done really an irritating case? Negative. Had I ever given it a chance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him? Negative. Did such a rage come solely from his misbehavior18? Negative. My job, the endless demanding work, my family life, the monotonous house chores, my kid, his pious hope for my full companionship and my guilt of sacrificing the time with him for the illusive completion of work all framed a minefield, for the explosion of which, all that was needed was a fuse.19 I was a bad, terrible, horrible, awful, and evil mother. My son was the victim, I had to confess.
My sister phoned to inform me of the latest news about him. He declined an outdoor walk, a ride in the park, and even his favorite toys and games. “What do ya wanna do, my dear?” asked his aunt gently. Aimlessly moving alongside the walls around the room, he answered, “Nothing. I just wanna be alone.” My sister blamed me for such a premature20 reply from a 4-year-old boy. “Come. Correct your fault. Make up for his heartbroken loss.” My sister gave me the irresistible command.
报名那天,我特意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学生――白皙的脸庞,略显消瘦,披肩的长发,透着几分秀气。美中不足的是:头发很油腻,显然是好多天不洗头了。说话语调很低,含糊不清,要仔细听才能听懂。
接下来的几周内,我了解到了他的更多情况: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常年在外,很少了解他的情况、关心他,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平时很少与班上的学生交流,学生们都说他内向。有一次偶尔看到他与一位同学在一起交谈,等他们到我跟前时才看清那是一位八年级的同学。他们宿舍的宿舍长反映,值日生从不排刘x。我问为什么?他说刘x从不在宿舍吃饭,所以他认为他不用搞卫生,宿舍长说:“排上也不搞,就没再排。”任课老师说他很爱上网,有中午上网的习惯。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了解他,这一切做得不留痕迹,只是为了想深入地了解他,我知道这样的学生不能轻易“下药”。几周下来,我的课,他也能认真听,相关知识也能掌握,我们相安无事。
快到国庆节了,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我让班长组织报名。报名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男生项目只报了祁xx一人。其余的没人报。我很诧异,于是向班长询问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男生,他告诉我:刘x在八年级是100米和400米的冠军,但这次没报。我叫来刘x询问他没有报名的原因。他告诉我:“跑下来累得很,腿要痛好几天,我不想跑。”我说这是一次全校活动,是为班级争荣誉,也是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他停顿了一小会说:“跑了也只发个毛巾,没意思。”这是我第一次正面领教他的另类。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再没有劝说的必要,就让他回教室了。
我在心里酝酿了一个计划――请将不如激将。在下午的读报自习上,我给全班同学做了一番动员。我说:“作为班主任,我很重视学校组织的每一项活动,我认为在运动会上获得第一和在学习上获得第一同样重要。我相信九(6)班是个卧虎藏龙的班级。但我看到好多男子项目没有报名的同学。我想,九(6)班如果没有男人的话,就让这些项目空着,让祁xx一个男人去参加,如果还有,请不要让他们空着。”说完这些话我就离开了教室。这些小男孩们为了“男人”的尊严,踊跃报名,我看了报名表,刘x也报了他擅长的项目。我特意叫他来,本想鼓励他。但他还是那样冷冷地说:“那就跑呗。”此路不通,没办法,只好转个弯再看风景。
第二天正好有节体育课。我跟体育老师商量了一下,在课上让男女生跑一下400米。放在跑道上的刘x没有了平时的慵懒,竞技会不自觉地带动每一个参与者。在女生的呐喊声中,刘x第一个冲过终点。看着他们跑,激起了我的斗志,我在上学时也是个短跑好手。于是我说要和前几名的比赛100米,谁输了做10个俯卧撑。全班同学一下子沸腾了,我看到刘x跃跃欲试。就这样,我和他们赛了一场,我特意和刘x排在一起。在冲过终点时,我放缓了脚步,刘x在我右边,快了我一步。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看到刘x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趴在地上做完俯卧撑,大吼一声。起来时调侃了一句:“老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把空间和时间留给了那帮孩子。
在运动会上,我们九(6)班的拉拉队是喊得最响亮的。刘x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拿下了他擅长的项目。后来,他主动要求参加接力赛。我安排他跑最后一棒。4x100米,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拿到了第三名。4x200中,刘x不小心拉伤了肌肉,遗憾只得了第四。有趣的是,我班男女生拉力赛中,都拿了第三名。这是最后一个,我看到了刘x脸上深深的遗憾。在结束后的总结会上,我说:我们班得了四个第三。大家都笑了,尽管是三个第三,但比起以前的倒一,我们进步了很多,我和大家都尽力了。从那以后,我看到他脸上有了笑容,也会偶尔看到他与班上男生侃大山,或者与女生打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