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州园林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提升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才会潜意识的去探讨、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从而有益于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益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魅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适时运用电教媒体等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努力创设科学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形成和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科学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有能力、有魄力、高水平的教师来担当。构建高效的课堂,首先要打磨出优秀的教师。所谓优秀的教师,即有着浓厚的课改意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在学识、素质、情操等方面深受大家称赞的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下,有责任意识、历史使命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都会自觉地适应形势,积极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素质,以岗位训练培养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发挥。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创建,应该来自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诚互动的基础。就一节课来说,教师要努力营造生动、多彩、有趣、活泼的课堂氛围,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踊跃参与问题探究、努力发现问题并顺利解决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提升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在课前准备上精心谋划,在课堂教学上精心组织,在教学理念上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进入了农村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更有魅力,更有活力,不仅给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很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我将从以下方面谈起: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在这种信息化课堂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知识向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如《苏州园林》一课,课文描述的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其实,苏州园林的各个园林各有各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对苏州园林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多。因此备课时,我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学时,我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辅助多媒体,使学生从视角上掌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使枯燥的说明文显得不再枯燥,学生也好像轻松地游了一圈苏州园林一样,使寓教于乐变成了一种现实。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言,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说明文课堂。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即声音、图片、动画、音乐和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春》和《济南的冬天》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时,可以借助录音,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情景,把优美的大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诗情画意,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和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突破课文重难点,发挥教学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如讲《三峡》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三峡山势全景,四季景象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很快就能做到能讲会背,利用较少的时间就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然我们讲求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级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课也肯定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岳阳楼记》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教学,我们可以播放岳阳楼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岳阳楼之壮观,去聆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四、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掌握文章中心和写作方法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父子深情:思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三、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语文教学 利弊
多媒体教学作为当今教学手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现代信息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引起重视,加以修正,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活动发挥辅助与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以往口头说教的模式,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空洞的语言被形象化的影音展示所取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注入活力。
2.有效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
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投影仪、挂图及实物模型等在提供辅助信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大量形象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
3.有效营造了语文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蕴含了丰富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作用会更加明显,如借助于音乐背景来烘托渲染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与不足之处
1.多媒体运用过于过滥,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过多,在导入、新授及结尾环节,只要能够插得进去的地方,都要用上一段,好像只有多媒体手段才是唯一科学有效的手段。殊不知,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眼花缭乱,反而对最为重要的探究与思考环节缺乏了足够的关注。
2.多媒体运用机械呆板,牵制教师的教学思维。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其现代化教学程度,喜欢整体运用成品教学课件,直接从教学网站上面下载,然后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演示运用,看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程度,实际上反而限制了教师教学思维的发挥与拓展,整个课堂呈现出机械单板的格调。
3.多媒体运用不够自主,缺乏教学针对成效。
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不强,光靠下载等途径,难以实现教学课件与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无法完全兼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工作实际,针对性不强。
三、改进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合理使用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宜“精”不宜“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控制频率与规模。要对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比较、提炼等手法,选取最为合适的加以运用,体现精练的原则。同时,一节课上多媒体运用的次数也应该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以1―2次较为适宜,使用频率太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成效。
(2)宜“巧”不宜“滥”。在多媒体运用的时机选取上也有讲究,要在最需要的环节体现多媒体的作用。如情感教育即将升华的时刻,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主题相一致的音乐,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提高教学成效。像《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进入关键时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英勇的人民顺利渡过长江的影片资料,在势如破竹的呐喊声中,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沸点,思想教育成效明显提高。
(3)宜“点”不宜“面”。在多媒体作用的发挥上,教师应当选准关键环节,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辅助,如思想升华、难点突破等,而不宜在整节课的教学上广泛使用。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到处是多媒体运用,那么就不是语文教学了,而是信息课教学了。
2.坚持教学主导原则,发挥辅助促进作用。
(1)坚持学生为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进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要围绕这一目标。例如教学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内容时,因为学生大多没有实地去过苏州园林,缺少直接感知体验,对于这样的情况,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发挥出补充辅助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有关苏州园林的专题片,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整个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始终围绕着服务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来开展。
(2)坚持教师为主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必须坚持服务于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发挥作用,侧重点应该是促进教学效用的体现与发挥,而不应该让教学课件牵着教师走。尤其要注意的是,应当尽量避免完全成品的教学课件使用,要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维为主线,辅之以多媒体手段的配合组织教学活动。
(3)坚持需求为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一定要坚持以需求为准则,在需要运用的时候加以运用,切不可为了运用而运用,否则就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个别教师为了体现其教学现代化水平而画蛇添足,效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应当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注意。
3.坚持自主设计原则,提高教学成效。
(1)对素材进行科学筛选。在上网搜索教学辅助资料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认真比对,细心筛选,将最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料剪接运用起来,提高课件素材的质量,通过有效的筛选来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的目标。
(2)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教师选取了成品课件,就一定要进行二次加工,对课件进行创造性运用。重点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语文学习基础,予以针对性的加工与完善,使教学课件更加适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一、创设情境,入景动情,形象、直观,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如《苏州园林》一课的重点是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首先通过视频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带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巧用媒体,再现情境,促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很好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三、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创造高效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媒体教学,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如《斑羚飞渡》一文,为理解斑羚飞渡的过程,让学生观看一段模拟飞渡的动画,这样对理解就大有帮助,同时老斑羚的牺牲自我的高尚精神也被揭示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创高效课堂的良好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已越来越普遍地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但要想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它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课应紧扣主题。
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学生的笔记不完整。如果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那么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科特点,制作课件时,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2.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
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为避免此种弊端,常用的办法是:①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②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其实只要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就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如教读课文《孔乙己》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文章结尾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那么可以问:“他干什么去了?”
3.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微课 初中语文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7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古诗文集等,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审美水平,促进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微课的出现使原有的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并且已经成为了当下较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微课是近几年来产生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形象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将抽象的语文概念和诗歌情境用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更好地解决一些课堂问题,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主旨,了解古典名作的历史背景,培养写作兴趣等。
一、微课的概念解析
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主要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全过程。微课除了有视频,还有教学设计、课件、练习题等多方面的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组合,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另外,微课还有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意见或建议等,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提问,并且能得到快速的解决,减少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及相应的点评,或者是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可以发现自身知识讲解的优缺点所在,还能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准确的了解,方便在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和准备中做出优化,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水平的提高。微课是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微课与其他以多媒体设备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又有一些不同,其优势在于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资源容量小不占用过大的空间等。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内容一般较为丰富,由于初中生的学习经验、能力以及生活阅历都有所不足,教材的设计与学生自身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而微课的存在弥补了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将课文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和质量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
以《苏州园林》为例,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空间、风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但是单纯的文字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结构和环境优美。利用微课《苏州园林》,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图像的同时,对其进行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解说,让学生在这样形象生动的环境下,充分理解苏州园林的结构、色彩、设计,领略古典园林的魅力,感受设计和工匠的智慧及相关的园林艺术。
2.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微课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就课时内容开展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以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将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以巧妙的形式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更形象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利用微课教学时,学生能够对存在的疑难点进行及时的发问,教师予以及时的启发解决,保证学生能顺利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3.提高学生总结课文主旨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结合,就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让它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好“助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更喜欢有激情,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语文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因为它具有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集图、文、声、画于一体,更具吸引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不爱听语文老师的“唠叨”,甚至厌恶语文课堂,语文成绩自然就很难提高。心理学家说,“兴趣是人们对事物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运用多媒体,设计出跟课文很贴切的图、文、声、画,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旅游路线,制作出精美的旅游课件,教师做“导游”,学生当“游客”,沿着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加上自己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免费旅游参观了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以来,学生对语文课就不会有厌烦、厌恶的感觉了。
二、网络,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
记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虽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笔者认为,这些同样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时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网络,可以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优秀的阅读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所要的阅读信息,一来节省了时间和购买阅读材料的费用,二来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完《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后,让学生去读《水浒传》,去读《三国演义》;学完《香菱学诗》后,让学生去读《红楼梦》。等等。
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网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以来,既丰富了课外阅读,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一种说法: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减退,动手能力减弱。他们觉得现在的学生喜欢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如电影、动画、图片等,这样会减弱学生阅读、写作时的想象力,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笔者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审美价值,需要发挥想象去慢慢品味。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不同,学生却发现不了这些作品的美,以致于学生情感和学生情感难以得到真正的沟通。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力、理解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和教学方法的死板化,使得教学效果常常事倍功半。而现在信息技术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以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以超容量、多内容的特点,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大大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会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做到合时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课件。在教学中,笔者首先问:“你们到过苏州园林吗?”让学生回忆各种建筑美丽的样子,随后带着学生一起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一起去观赏游览苏州园林。画面中既能看见园林的美丽风景,又能欣赏到不同角度、设计迥异的园林建筑,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了解苏州园林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信息形态组合呈现,增强动感,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2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的重要学科。如果课堂上教师仅仅依靠粉笔、黑板和嘴为媒体,很难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美境,很难让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文字、英雄人物、爱国将士、模范群体、壮丽河山、自然风光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用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人物心灵美、作者感情美、道德情操美去熏陶感染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重要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和感彩,引导学生全面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山光水色、日月风雨等自然环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学校生活美、家庭生活美、社会生活美,引导学生想象和借鉴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情美、艺术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与学生代表一起带上摄影机,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学校,有目的地采访当地有名的孝顺儿女、助人榜样、自强模范、勤学标兵、奉献代表、敬业先进等具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然后通过剪辑、配乐、解说,制作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专题片,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上播放,组织学生观看,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可以邀请被采访的优秀人物给学生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环境
明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制作优美的课件,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前,呈现与阅读素材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明确阅读目标,为阅读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阅读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障碍,理解课文内容,在梳理文章脉络中把握主旨大意;在阅读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切合学生实际的讨论话题和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语言能力。
比如《背影》一文,通过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感受父爱。接着为了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里路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可以通过制作Flas,将望父买橘、父子分手、寻找背影、读信思父、浮现背影等场景展现出来,并播放背景音乐《至高无上的爱》。让学生在感受背影、分析背影、理解背影中体会作者与父亲的深刻感情,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以此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在搜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实践,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并借此提高他们进行阅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生命力;源泉;做人;丰实;资源
语文教学的方法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的,语文课的教学更是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呢?我认为课堂是学生愉悦生长的地方,是充满阳光的地方,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是有生命活力、比较丰实的。下面我以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积累,谈几点语文课教学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舞台需要生命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舞台的演员,演员表现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舞台的生命力。师生在舞台上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动人格,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知识、情感、精神、价值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必要活动。我在教《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课文人物情感体验上,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于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编剧、组织语言、安排人物、进行演练。课堂上表演者栩栩如生的演出感染着许多人,学生都想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展示出来,整
堂课学生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充满了生命活力,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二、课堂是学生的源泉,源泉要有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学到语文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鲜的血液作为补充。我在教《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首先用当代诗人贺敬之的诗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这样优美的句子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形成学生强烈的审美期待,接着用经典的音画及优美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语言、语音、自然观察焕发学生激情,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此基础上用表演、绘画、写作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操作力。这样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鲜的活水注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效果。
三、课堂是社会的雏形,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语文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作为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把社会责任、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和风细雨来滋润学生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一点。如:我在教《心声》这篇课文时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重点通过对李京京这个人物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中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如何去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样让学生在课文中了解社会,在感悟人物中得到启迪,在学习语文中领悟生活真谛,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课堂是真实的、丰实的,切莫喧宾夺主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语文课堂更应是真实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的准备上应着眼于学生,一切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上去考虑,切不可海阔天空,宾主不分,使课堂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这课时,首先对准备的“桂林山水图片”、苏州园林画面配优美的古筝独奏曲《山水莲》;其次对《苏州园林》课文朗诵等作了认真预览,避免在课堂中产生歧义;然后着手收集整理课件,确定使用顺序;又亲自去多媒体教室进行检测,观看视听效果;做好这些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告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重点难点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便开始实施教学,根据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丰实的课件中感受真实,增长学识,拓宽视野。
五、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夯实语文基本功
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注意将教学中的一些失误或错误积累起来作为自己的一种课程资源,用以警示自己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如:通过教学反思认识教学中的错误;通过回答问题和作业了解错误;根据自己的错误来引导学生;通过错误积累来消除错误等。实践证明:利用错误资源既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纠错能力,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
作为语文教师,尽管在实施教学前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1.有时候,会过高或过低的估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中产生困惑;2.基于教学环节的复杂性,教学时间总不能合理安排,常常出现拖延现象;3.多媒体的选择应用不能得心应手等。我想,随着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这些问题是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