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营销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尔眼科采取分级连锁的发展模式。为让这种模式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爱尔眼科把全国分成八个大区,每个大区由一个大区CEO来负责,管理这个区域的主要事务。
“我们会逐步把上海、北京、沈阳、成都、武汉、长沙、广州等医院建成区域中心医院,其他的省会城市医院作为本省的核心医院,再有就是在每个省的地级市开设地级市医院。”陈邦说,他们会以中心城市医院和大区为单位向外辐射。比如华东大区的中心城市是上海,会辐射到江浙、安徽,在南京、杭州和合肥建立省会城市医院,下面又可以开设地级市医院。这样可以由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最终提高地级市医院的水平。“如果地级市医院的诊疗服务达到很高水平的话,在当地就很有竞争力了。毕竟地级城市的人口,还是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陈邦说。
以前,爱尔眼科的各子公司都是总部直接管辖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开设地级市医院的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如果继续由总部直接管理和投资,管理链条太长,有必要采取新的管理体系,适当授权,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效率。
目前爱尔眼科有华南、华东、华北等8个大区,基本上每个大区都有一个中心城市医院或者一个省会城市医院。有的大区包括两三个省,比方说东北大区,就包括东北三省。稍有不同的是湖南、湖北,分成两个大区,一个大区下辖一个省。陈邦解释说:“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发展早,品牌成熟度比较高。前几年,重点是在这两个省发展地级市医院。”
大区实际上是总部职能的延伸,每个区域共性的东西很多,由大区代替集团来做一些决策,反应会快一点。对于这些大区,总部进行了一些授权。在投资方面,主要由大区进行前期的考察。比如湖南打算在哪些地级市建设医院,就是湖南大区的CEO要事先做可行性研究,就选址、投资规模、人员配备等等问题做出考察报告,然后总部讨论决定是不是实施,批准了之后由大区来组织执行。
本区内医院的经营情况,也是大区的CEO负责,他要把相关的任务指标下达到各个辖区内的医院。虽然每个医院的CEO、业务院长和财务部经理等“三大巨头”由集团直接任命,但大区CEO对于本区内的人事任免也有比较大的建议权。
各医院并非只跟大区“单线联系”。集团总部下设财务管理中心、医疗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市场营销中心、投资中心等职能部门和几个事业部,对每一家医院的相应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控。审计部门主要对各医院的业务合规性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关键词:丹麦 合作经济 农产品营销渠道 启示
丹麦的农业体系是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在丹麦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牵头作用,贯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麦合作社经济发展现状
丹麦素有“专业合作社的摇篮”之称,98%的农民都是专业合作社成员。传统的农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约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过逐步合并和整合的过程,进入丹麦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之列,并跻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优质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销售总额占整个国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合作社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是:猪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为贯彻国家农业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实施者。
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丹麦合作社是丹麦农民在从事同类产业的基础上,自愿结合组成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形成了竞争优势,合作社会员从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社数量急剧下降,超过农场减少幅度。全国农业合作社从1992年的112家减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资供应合作社,在成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从83家骤降到8家。合作社成为大型经济组织,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如丹麦DLG集团拥有2.8万丹麦农民,饲料销售收入居全球饲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5亿欧元。
合作经济下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麦合作社与农产品产业链纵向协调
丹麦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养殖、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丹麦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场主与市场的连接,其特点是合作社与农业经济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纵向集成”。在丹麦的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合作社既可以充当中介,为农场主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可以接受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委托,为其提供农产品收购,减少农场主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合作社还可以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丹麦合作社与产业链的纵向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丹麦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对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发展合作社纵向一体化,通过对供应链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长产业链、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谈判力量,节约交易费用和改善市场失灵。
合作社为丹麦农民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乃至农业信贷和保险等一系列产前、前中和产后的服务,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组合,实现了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经营融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纵向协调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前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前服务包括农业机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询服务部门。丹麦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庞大的咨询和培训体系,它们构成农业合作社充满活力的“两翼”。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下游的产后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后服务包括农产品收购和农产品加工。丹麦合作社产后服务的重点也是畜牧业。大多数合作社的业务都是围绕着畜牧业产品的收购、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展开的。
合作社自身的纵向一体化。丹麦合作社不仅从事传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服务,而且兴办实体成立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求获得食品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
(二)基于产业链纵向协作的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1.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重要环节——合作社企业。合作社是丹麦农工商协作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丹麦农民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了一个或几个股份制合作社。通过参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麦农民不仅涉足与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和流通领域,分享应得利润,而且还成为一些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的拥有者。如丹麦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麦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规定,社员必须把自己的全部产品卖到合作社,合作社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但坚持市场定价,不为社员承担价格风险。丹麦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场,有一套KC体系,主要用来检测猪肉以及猪肉脂肪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猪肉等级,确保达到客户所期望的标准。作为一个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国际化公司,皇冠合作社还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对猪肉进行分割加工,以满足不同国别的需求。
2.丹麦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门户——农理会。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出口额占到丹麦出口总额的20%以上,主要出口产品有奶制品和猪肉等。丹麦还是貂皮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约1400万张貂皮,出口创汇约5亿欧元(约合6.5亿美元)。丹麦的农产品流通主要通过合作社进行,各类合作社组成不同的专业会,如农民协会、小麦协会等。
“丹麦农业理事会”是丹麦农业主要行业协会的伞型组织,丹麦三大农民协会: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是农理会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麦和世界农业组织之间就贸易政策起着协调作用,并在出口促销、信息交流、职业培训、资产管理、资金调配等方面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
3.批发市场和零售终端。农场主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通过合作社进入到批发市场和终端,合作社负责谈判成交条件和价格。20世纪90年代,丹麦的食品超市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鲜农产品零售的多数市场份额已达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强大竞争冲击下,传统的专业食品店在丹麦全面萎缩,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市场份额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从1970年到2000年,丹麦的食品超市和专业食品店的门店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但食品超市门店数量减少是因为集中度提高的缘故,而专业食品店数量减少则应归因于该业态与食品超市在竞争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经向折扣店或大卖场等更高级的业态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流通超市化是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流通终端通过超市进入消费环节,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包装化、标准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食品消费安全。
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营销体系社会化
丹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观念上破除了把农业限定在第一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范畴内的狭隘概念,树立了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组织与相应的农民在地区发展空间上紧密结合起来,垂直发展,使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控制在农民手中,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业链条。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不仅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土地经营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而且大农业的观念也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它既兼顾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初级农产品生产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规模经营。这种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的转变,也使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了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实现了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社会化和高效率运作。
(二)合作社的国际化
由于合作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在农业合作社部分被认为是赢得市场进入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成功最有发展前景的战略之一。丹麦地理规模较小,尤其是在竞争性法案规定较严格的情况下,合作社已在当前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巨大份额,同时国内市场对食品的消费增长空间有限,这些环境变化使农业合作社在减少农产品成本和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农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而丹麦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为了便于其他国家的成员进入。2001年底,丹麦皇冠合作社与瑞典拉奥合作社之间实现了跨国合并。2003年,丹麦的MD Foods与瑞典最大的奶产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这可以解释合并整合达到的合作与联盟、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改进市场地位和立足整体战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农民合作社而言,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价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对外发展的另一原因还涉及到合作社企业对市场影响力的增长。通过重组并购其他企业,行业之间竞争可能会减少,这也潜在地为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和利益的机会。
跨国合作已被视为克服由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缺失而产生的种种困难、发展规模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一趋势也仍将持续下去。在欧盟内部持续的市场融合趋势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国际化这一过程。对丹麦合作社跨国联盟的推动与发展,既会在将来对合作社成员带来利益,也会使丹麦农业产业更具竞争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农业在丹麦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丹麦的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丹麦、美国、挪威和法国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麦上榜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拥有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负责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与消费者事务部、负责具体监管工作的兽医与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属的10个地区分局以及负责技术支持的丹麦食品兽医研究所。丹麦农理会所属的各个行业协会是行业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宣贯、 推行的主体。按照欧盟和丹麦法律,企业必须实施自我检查计划,确保遵守有关动物福利、动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规定。
参考文献: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钟敏,潘斌.纵向组织关系与营销渠道:基于乳品产业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常青,张建华.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11(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 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指导要及时,采取启发式和提示性指导。同时,肯定学生所有的探究活动,尤其对失败的探究也应给予探索价值的肯定。
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和特点十分有特点,就是围绕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建设有着河北烙印的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这种差异化的产业电商发展模式,被商务部领导誉为“河北现象”。比如,河北慧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正定塔元庄村牵手,建立慧聪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产业带电商化”项目,在慧聪网的基础之上搭建了近百个B2B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电商平台,重点服务我省县域特色产业,现在已招商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新建一批县域特色产业电商平台,如正定板材家居网、景县橡塑制品、永年标准件、蔚县剪纸、怀来葡萄酒等。截至2016年,70个县域特色产业和特色单品交易平台已上线运营,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有效推动了。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与电商融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电子商务综合技能型人才。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检索2016年专业设置结果可以发现,2016年河北省招生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中,有64所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4所学校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2017年河北省招聘市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电子商务岗位数量为32320,2017届河北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人数为6756人,高职电商人才缺口巨大。部分高校电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校所学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电商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30%。县域特色产业对电子商务综合技能人才需求较大,而高素质电商技能人才多选择省会及各市区规模较大的企业,这就阻碍了县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现代化运营。2.县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和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这些企业对行业发展拉动欠佳。河北省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运行一知半解,不能很好掌握电子商务的理念,很多企业仍采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经营理念、发展意识和运营体制。同时,很多企业希望等待成功者出现,再进行模仿,风险意识不足。3.电子商务基地综合功能有待提高。河北省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初级化明显,相关配套服务还不完善,金融环节还未跟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用体系尚在建立,缺乏统一信用评估和信用征集标准、渠道,企业与个人信用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完善,产生了一些在线风险。物流环节松散,未形成规模效益,综合服务欠缺,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县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对策研究
1.引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电子商务企业这三种途径,形成培养综合素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新模式。高校和企业建设订单班,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利用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各类培训,提高从业者专业技能。同时政府和企业需要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引进措施,以优惠条件吸引急需人才。2.促进县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围绕县域优势行业和特色产业,鼓励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或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建设为产业链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与县域特色产业融合,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3.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围绕河北省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建设一批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基地)。有一批类似白沟新城、清河羊绒等在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完善运营机制。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河北传统优势产业等,推进县域电商、行业电商、网购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创新电商等6大特色平台建设。4.促进县域经济突破与转型。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聚集与转型升级,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吸引回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本地就业;重视发展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业和衍生服务业,进一步开拓互联网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空间,如:仓储物流、金融信贷、移动通信等;建立电子商务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推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性可持续性发展,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业和地方传统产业在互融上产生促进作用,探索电子商务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新道路。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河北县域特色产业要借着这一东风,内创龙头企业品牌,锻造产品质量,线上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吸引电子商务综合人才,把市场从周边区域做到全国,甚至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郝书俊.河北省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
[2]李解放.河北:清河县特色产业及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3]杜永红.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J].改革与战略,2016(4).
[4]陈红.河北省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2016(12).
[5]张晨岳,冯森莲.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4(10).
[6]倪锐.河北省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融合改进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13(8).
[7]杜永红.“互联网+”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大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农;收益权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79-02
一、我国林权改革中林农收益权的现状
我国集体林权改革中,国家明确规定应保障林农收益权的实现,各省在具体的实施中也有例可循。但实际的情况是,林农的收益权并没有因此搭上改革便车而得到有效的实现。国家在林业财政上的投入远不能达到扶持的目的,征收的育林费不能真正落实到林农手中,往往成为“育人”基金。森林资源有偿流转缺乏全面、统一的规范,管理措施落后,林农林权流转受限。林农的小额贷款实际操作难,融资能力弱。合法的采伐被非法化压缩了,实际中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采伐量的限制远超于法律规定的采伐限额;同时林农的经营权被侵害,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木材生产计划决定一切,这实际是剥夺了法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以集体林区为代表的广大林农的经营权。
本文认为,林农收益权难以受益集体林改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产权是否完整是西方经济学者界定产权及其分类的标准之一,依据产权的定义不能同时兼具使用权的排他、收入上的专有及转让的自由,即为产权残缺。安全性是产权基本属性之一,产权的安全性是权利主体在享有明确的产权之后能够在自己的经营之下获得稳定的经营预期回报,从而降低产权在运行与流转过程中因其不稳定而导致的损失,产权的安全属性影响着产权的收益分配功能。
将产权理论映射进我国集体林权改革中不难得出,导致我国林农收益权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目前集体林权的不稳定和边界不明确,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不集中,不能给林农定心丸,导致林农缺乏营林、造林积极性。第二,林业市场化进程缓慢,营林、造林者缺乏对自有林业资产的支配权和收入的处置权。第三,国家对林业、林农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仅设立专门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该项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补偿形式单一、补偿标准低的问题,林农的利益严重受损而得不到保障。
二、外国保护林农收益权的制度经验
国外在坚持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益与生态功能和谐发展的同时,还兼顾着林农的利益,在此方面的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一)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林农收益权的实现
芬兰的《森林法》、《可持续林业补贴法》和有关林业服务、林业协会的组织法构成了林业立法体系。《可持续林业补贴法》中规定政府每年按财政计划向私人林主发放林业补贴。
瑞典《森林法》规定森林所有者须制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森林经营计划并进行严格审批,避免林农因不能把握市场变化而遭受损失。
美联邦政府在森林资源问题上严格实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强调森林经营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各州政府也以法律形式规定对私有林主实施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
(二)政府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上的优惠
芬兰政府注重发展可持续林业,政府根据私有林主申请并审查相关材料发放更新造林的补助和林业运转信贷,芬兰还为本国的私人林场提供了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便于林农对林场的科学化经营和管理。
瑞典政府支付私有林主从事的林地改造、阔叶林造林、更新造林、间伐、自然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等活动的相关费用。为完善私有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给予56%的补助以用于私有林区的道路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坚决维护私有林林农的所有权和收益权,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林农对森林的投资和经营,联邦政府除了对林农实施扶持政策外不能干涉林场主对私有林的经营事项。为进一步保障私有林林场主的收益权,联邦政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过程中给林农造成的损失按照市场价进行核算,政府一次性补偿给林农损失总价值的50%。
(三)专业化的林业组织保障林农利益的实现
芬兰全国有158个森林经营协会,向28万个私有林主提供从林木培育到木材销售的信息、经营计划等各种服务,协会完成全国80%的营林工作量、制订80%的木材销售计划、销售40%的木材。
瑞典的私有林主协会是得到政府认可的民间组织,负责对私有林的管理及提供相关服务。瑞典森林工业协会是林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广泛了解森林工业需求的同时,维护和代表协会成员的利益,包括增进和维护其成员公司在国外的利益。
美国私有林的经营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各种协会来实现与政府和市场的衔接,协会在信息沟通、协调关系、贸易谈判、行业自律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只提供咨询、指导和制定政策,不直接进行干预。
三、我国保障林农收益权实现的应有措施
林权改革对林农而言最大的实效是能够从自己的劳动行为中获利。林权改革中首当其冲的是森林资源产权的界定,明晰产权即是给了林农定心丸。
(一)大力普及森林可持续利用理念,提高营林、造林的科技含量
挖掘出森林资源潜在而富有的生态价值并与市场结合是我国林农实现创收的新途径,林农只有在充分意识到森林的生态效益之后才会在营林、造林活动中增加技术投入,摆脱先前单纯依靠量的收益的传统模式。可持续发展在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运用重点即在突出森林的生态效益,普及并灌输森林的可持续利用理念是实现林农在收益上创收的前提,用这样一种科学而注重效益的思想去指导林农营林、造林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实现林农收益权的目的。
在我国缺少非政府组织的群众基础的现实下,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的传播应具体到各乡镇的林业工作站,林业主管部门定期或轮期向这些乡镇林业工作站输送林业技术人员,走访各村集体,集中为林农提供营林、造林技术服务,解决林农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提高林农营林、造林的科学技术含量以保障林木生长质量与森林生态的协调一致。
(二)修改《森林法》,放活林农的经营权和处置权
我国的森林采伐制度体系虽比较完整,在控制森林消耗上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未体现对生态林、商品林等林业分类管理经营的思想。限额采伐制度在实践中的行政成本过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导致超限额采伐现象普遍存在,其运行结果不尽如人意。限额采伐制度中对森林生长量的确定原本应由实际营林、造林者根据森林客观生长量确定。应保障林农收益权即让林农手中实实在在握有限额采伐指标,严惩各级林业部门和乡镇村集体组织为实现创收对采伐指标的截留行径,以此杜绝限额采伐在实施中的权力寻租现象,达到林农收益目标而非标榜林农实为林业部门和村集体小部分人收益。
《森林法》的修订应跳出在森林采伐与林木流通问题上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政令管理模式,融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森林资源流转速度和经济效率,进而充实林农的经营权和处置权;在采伐限额的修改中采取规制与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注重规制力度的技术性避免因扩大规制范围而增加林农负担,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仅合理利用行政开支更进一步推动林农为实现收益而加大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为准确获得森林生长量信息以县为单位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森林评估体系并将生长量评估结果定期向公众公布,放活林农经营权和处置权的同时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规避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加大政府对林业、林农的扶持
在我国,国家政策对林业的重视远不及农业,在确保林农收益权问题上我国应加大政府对林业、林农的扶持力度。1)资金投入方面,为建设林业基础设施、再造林和护林申请财政拨款的村集体组织应制定款项用途计划书并交于林业部门审议,审议通过后主管部门应下达审议文件以规定财政拨款的具体数额、款项的用途及款项落实问责制。2)优化补偿政策,让林农从补贴中直接受益,对林农的营林、造林给以财政补贴。适合再造林的森林,国家相应给予再造林补偿款以维持森林的更新、林木生长和水土保持。不适于再造林的森林,国家按照采伐林木的多少给予林农营林补偿费,作为对林农经济价值损失的补偿。在国家对林业的补偿政策中还需建立营林、造林奖励制度,该奖励应以林农营林、造林过程中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及利用程度为标准,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才是奖励的依据,奖金的多少与森林资源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成正比以此鼓励林农重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营林、造林积极性。
(四)建立和扶持林业专业化、社会化民间组织
林业民间组织在我国林业发展中起步晚成效慢,在初建过程中借鉴国外私有林主协会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应以专业化和区域化为主要特征。初级阶段致力于引导林农联合组建林木种苗、护林联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营销等专业协会,要提供行业规范、信息服务、竞争展览、营销决策等服务。林业协会的发展、壮大与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休戚相关,本着切实以林农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为林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让造林、营林与市场接轨真正落实林农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02,(10).
[2]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亚太当代,2001,(7).
[3]张美华.对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绿色经济,2003,(20).
[4]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杨继平.对美国林业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林业,2003,(11).
包装(packaging)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包装科学研究和包装学的形成。包装学科涵概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属于交叉学科群中的综合科学,它有机地吸收、整合了不同学科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解决商品保护、储存、运输及促进销售等流通过程中的综合问题。包装学科的分类比较多样,通常将其分类为包装材料学、包装运输学、包装工艺学、包装设计学、包装管理学、包装装饰学、包装测试学、包装机械学等分学科。目前,中国已有40多所高校开办了包装工程专业,包装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包装设计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从消费者使用、喜好的角度考虑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起点。因此,消费形态的变化对包装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进入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糊口形态和消费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包装的发展来看,像POP式包装、便携式包装、易拉罐、压力喷雾包装、真空包装等形态的泛起,无一不是消费需求所导致的结果。如今网络时代已宣告来临,互联网给人们的糊口带采了极大的利便,网上交易、网上购物等新的消费形态也徐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跟着网络的普及和相关硬件技术的提高,包装设计随之而来也必将面对更大的改变。
【目录】
第一部分 包装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包装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项目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包装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包装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包装行业发展
(二)包装市场前景广阔
(三)……
二、包装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进一步扩大我国包装供应
(二)进一步提升我国包装工业技术水平
(三)进一步优化我国包装材料质量
(四)……
三、包装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包装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包装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包装国际市场调查
(二)包装国内市场调查
(三)包装价格调查
(四)包装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包装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包装市场竞争调查
二、包装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包装国际市场预测
(二)包装国内市场预测
(三)包装价格预测
(四)包装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包装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包装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包装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包装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包装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包装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包装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包装项目建设地
(一)包装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包装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包装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包装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包装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包装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包装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包装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包装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包装项目节能方案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项目节能分析
四、包装项目消防方案
(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包装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包装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包装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包装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包装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包装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包装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包装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包装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包装项目总投资估算
二、包装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包装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包装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十部分 包装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一部分 包装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1)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二部分 包装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三部分 包装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关键词:法国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技术创新
我国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经济却得以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实行了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也比较少。本文为更好的说明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先从法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历程说起。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2]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考察团.如何打造与世界接轨的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赴法国、意大利的考察报告[J].广东科技,2003,2.
关键词:P2P网贷平台;风险类型;防范对策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P2P行业即网络借贷领域开始受到学术界、金融界和管理层的高度关注。由于网贷平台是传统金融与新技术的结合,其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政策和监管不力,并引发行业的高风险。因此,相关各方在推动网贷全面拓展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关注在金融监管不足情况下行业的风险特征,关注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
一、P2P网贷的概念和特征
P2P(Peer to Peer)网贷是互联网借贷的基本方式,也是互联网环境下资金融通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根据银监会和小额信贷联盟的理解,中国官方将P2P翻译为“人人贷”。其业务机理为:在互联网平台上,资金拥有方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并从需求方获取利息。互联网平台(中介机构)负责撮合供求双方,考察借款方的资信状况,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贷款利息在不超过银行同期利息4倍的前提下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作为民间借贷的一种方式,P2P最初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有一定信用基础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通过中介机构的联络、考察和宣传,帮助这些拥有一技之长但缺乏资金的群体实现兼职、创业、培训、购买等愿望。中介机构仅仅根据这个人群的银行记录和身份信息,在免除抵押物或担保物的前提下确定他们的贷款额度和利息水平,并把需求信息传递给资金出借人,撮合双方直接签订供求协议。
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网上互助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伦敦诞生,之后很快被拷贝到了美国、欧洲大陆和日本。Zopa的英国网站拥有40万会员,已经撮合了8500万英镑的借贷。中国国内2007年开始有了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凭借原生的信贷基础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从2012年末至2013年起新平台的上线已经达到了以天为单位的发展速度。到2014年底,国内行业如果算入非完全在线点对点的平台已经达到2000多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不少新平台创建出来,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个行业。
观察现行P2P网贷业务的模式,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透明。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直接签订借款协议,一对一地相互了解彼此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出借人对借款人项目运行过程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能及时捕获,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二是信用甄别。出借人根据平台机构提供的信息,有权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选择,可优选信用和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客户进行借贷,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三是风险分散。出借人可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将自己的资金分散出借给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利息。通过“化整为零”的小额贷款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资金风险。四是低成本营运。P2P网贷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上方便快捷。利用大数据优势,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客户评估。通过低门槛设置,能最大限度地汇集社会闲散资金。
P2P这种无抵押无担保、额度相对较小的个人信贷业务,发掘了银行、信托和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覆盖的细分市场,满足了特定人群的资金需求,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金融行为总是与风险相伴随,金融创新也往往能突破监管的上限,导致风险因素累积,风险敞口扩大。P2P网贷在满足小微信贷需求的同时,承担了传统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其独特的资金融通方式加大了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虚拟性,使风险的处理更为无效。
二、P2P网贷平台的风险类型及机制
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兴衍生品种,P2P网贷仍然受到传统金融市场的规范。因运作方式的特殊性,P2P网贷的风险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概括起来说,P2P网贷的风险大致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质风险、标的风险、托管风险和管理风险。
1.政策风险
目前,政府对P2P网贷行业的监管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合同法》中的有关条款。其中,利息的限定、中介联系人的定位、保证人的责任等虽有细碎的规定,但没有针对网贷这个特定平台进行包括资质、经营范围、保证金管理、账户管理等在内的明确规定。政策和法规的滞后是P2P平台和出借人要面对的第一道风险。
按照现有的相关规定,P2P网贷平台理论上只是一个中介服务结构,其业务和收费应该独立于借贷交易之外,仅仅提供为借贷双方进行撮合的居间服务,促进借贷交易的顺利完成。但是现行的网贷业务似乎很难限定在这个基本框架内。因为,在当今信用严重缺失的环境下,中国的资金提供者并不愿意面对陌生人的没有本金保障的需求,无平台介入的信贷风险控制难度非常大。这种特殊的P2P生态必然约束网贷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如果平台愿意保证本息,成为资金出借者的最后买单人,又势必牵涉到现有的政策法律约束。在银发[1999]41号《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非法集资的定义是: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也就是说,由平台进行本息保障的P2P网贷一方面确保了投资人的利益,有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政策和法律上严格控制的非法集资问题。
2.市场风险
网贷平台的市场风险表现为,在政策规范不足的情况下,投资者过度放大金融创新的利益预期,盲目介入这个领域,在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以夸大其词甚至构筑虚拟收益的方式吸引投资人,进行全方位和版图拓展式的业务宣传。在缺乏必要的信用基础的前提下,以全额确保本息或支付高额奖金为诱饵进行远离实际的市场开拓。由于风险敞口日益扩大,风险触发因素日益积累,资金借出人以获取平台奖励金为目的的资金短期流动行为将会出现,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无法稳定,导致大量的坏账沉淀下来。一旦这种业务模式损害到三方利益,很可能引发平台难以为继而发生经营风险。平台的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旦遭遇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则席卷资金逃亡的情况亦将无法避免。
P2P平台风险的形成来自两大主因,一是机构定位模糊。P2P平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型金融中介机构,而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资产风险管理机构。它应具备借款标的市场分析功能,能对客户和借款人进行分类和研究,根据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给与项目的分析和建议。同时,平台应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科学、专业、全面调查借款人的资金需求和用途的真实性,防范套利现象的发生。然而现行的各类P2P平台几乎都是匆忙启动,在机构功能、作业流程和考核机制上没有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二是专业人员缺失。一个好的网贷平台,它的组织架构应该由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组成。这些人员能够根据防范风险的规律性,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贷款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分析。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风险管理和防范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资质。但近年来已经上线的网贷平台,不仅缺乏专业管理人员、风控知识和资质,更谈不上丰富的信贷风险控制经验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方法。
3.资质风险
资质风险是指P2P网贷平台因准入门槛较低导致的监管缺失风险。网贷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净资本”管理的不同。在严格的净资本管理约束下,银行或信托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设立受限于注册资本的要件,一般要求数亿到数十亿不等。对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注册资本并不能用来经营,而只是营运的担保物,是公司设立的主要门槛。但网贷平台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基本不受注册资本的限制,其资金要求甚至低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少平台公司在申请设立时只是定位于从事信息流业务的中介机构,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无风险或风险可控,也无需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P2P平台是以非金融机构名义注册成立,实则从事资金融通业务。这种低门槛设立的网络金融机构,在资质实际缺失的情况下经营资金业务,必然产生巨大的风险隐患。在高杠杆率的资金营运模式下,网贷平台所引发的风险可能迅速放大和转嫁到投资群体及金融领域,引发全局性系统风险。
4.标的风险
现有P2P平台的标的种类是法定标的的衍生形式,包括本息保障的连带标的、约定金额的约标和理财形式的信托标的。这些标的隐含着有效性、真实性和资金沉淀等风险。对于连带标的来说,网贷平台的担保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往往以一般担保代替连带担保,对形成坏账后的投资者资金安全形成隐形威胁。约标类似于信托服务的形式,对于并无信托资质的平台来说,通过约标获取资金管理和经营权的合法性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平台是以虚拟借款人的名义与投资人进行撮合,必然将投资资金置于风险之中。理财标的是一种典型的信托产品形式,理论上平台应该以中介撮合人的身份进行宣传和,但目前网贷平台并无法律意义上的资质和风控能力来经营此类业务,平台本息担保的承诺很容易掩盖理财产品本身所蕴含的风险。受大机构理财产品高收益、低风险意识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在无风险评估的前提下,乐于接受平台理财业务而忽略投资风险。
5.托管风险。
所谓资金托管,是指资金委托人与具有一定资质的商业银行之间,通过法定形式的托管协议形成的资金委托与托管关系。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托管行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严格分离受托管理的投资产品与管理公司的资产,通过受托资金的独立性安排来隔离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要对受托资金进行日常的清算结算、会计核算以及信息披露,最大程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然而,目前P2P平台公司的资金委托管理的实质,是在商业银行开设一个专门的结算账户,该账户与平台公司自有资金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隔离并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约束,商业银行方面没有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平台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因而不承担信息披露违规或虚假信息披露给投资人带来的后果。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网贷资金托管指导性意见,平台在运作过程中所宣扬的“资金银行托管”成了战术营销的噱头,而非银行对平台信用的背书,由此必然带来资金托管风险。
6.管理风险
目前P2P网贷平台的创始人和他的专业背景非常复杂,包括IT人员、信贷员和私营企业主等。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销和策划上,目标是争取尽可能多的客户。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没有风险识别、化解和控制的意识,因此不可能借鉴成熟金融企业的经验,在平台建立与运作之前,先行建立一套完善的风控模型和风控体系。在专业技能与风控体系双缺失的情况下,平台“带风险运作”也就不可避免。另外,平台创始人和高管的道德素质也是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否具有严格的项目审查、科学的抵押物评估、到位的宣传与撮合、有效的资金管理以及风险一旦形成时能否勇于担当等,是管理者道德素质高低的基本评判标准。
三、P2P网贷平台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P2P网贷是国家大力推动创新驱动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业务,来缓解传统金融在资源配置上的结构性矛盾,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和日益壮大的金融服务低端市场,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一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和推动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全球性趋势。因此,预防、评估、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成为促进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一)建立P2P网站认证制度。建立可信网站识别体系是减少和杜绝假冒或欺诈网站的重要环节。建立可信网站识别体系的实质,是提高P2P网站的注册门槛,通过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对网站的真实性和网站内容进行验证,逐步形成信息和资金的可信链,从而预防欺诈网站的产生,确保金融网络信息空间的安全。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标准,建设可信的战略标识,确保互联网上网贷站点的真实性,及时查处非法非标准网站。二是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网站服务器的电子认证,对资金转移和交易过程进行技术担保,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三是进行技术公关,开发新的认证设备,确保pc终端和移动终端平台的认证安全。
(二)构建网贷平台的信用基础。P2P网贷平台的信用基础,就是在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市场和信用为导向进行合理和充分的竞争,形成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目前网贷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构的银行化和业务的媒介化,导致了平台与投资人之间信息隔离、敞口扩大、区域垄断等内在风险因素的堆积。因此,政府首先要制定相关法规和监管条例,防止平台的银行化趋势和资金池、理财信托等集资趋势,推动平台中介的信息公开和“资金-投资项目”的一一对应。对平台的中介收费行为进行合理的价格指导,对长期高额收费进行备案和规范。政府要鼓励和创新市场竞争行为,利用互联网广泛性、传播性、公开性优势,努力构建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各类经济体和各种所有制主体参与其中,通过各自的经营策略和营运手段,形成与传统金融有别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建立起客户投资的自由识别和选择机制、平台服务质量的规范机制、投资人与平台之间的互动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实现金融脱媒,充分体现普惠金融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资金托管的管理。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网贷资金托管指导意见,明确平台的责任、义务和风险预防手段,严格投资资金与平台资金的界限,禁止平台利益相关人与托管账户之间发生资金往来,严格审核借款人和借款项目的真实性。资金清算前平台公司提供的证明材料要确保真实有效,要认真确认借款行为的合法性、预留印鉴和反洗钱审核材料的真伪,对于因挪用客户资金、伪造借款人和项目产生的后果,要责令平台公司承担相应责任。要充分做到信息公开,托管资金的使用和收益情况,要按月、按季、按年进行真实的信息,建立专业的投资信息平台。在投资者与平台的信息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不定期召开投资情况说明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专业会计师对托管资金的运行进行审计。
(四)建立和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公众监督是网贷平台规范运作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准入标准和行业监督弱化的环境下。公众监督可采取第三方监督和投资人监督形式。第三方监督是由第三方网站对网贷公司内外情况和运作进行考察和监督,对平台进行风险等级评定。考察内容包括平台公司的各类资质证件,注册和办公地点,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的履历,平台宣传的借贷对象,项目情况,平台近三年资金往来明细。同时,第三方监督机构要抽查特定或大额资金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借款用途和项目背景。通过细致的考察来获取详尽的信息,形成考察报告后进行公开。投资人监督是指由投资人自主发起组成投资人调查团,对就近接受服务的中介平台进行实地探访,或通过网络大数据提供方对企业法人和借款人进行查实。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也可以个人或调查团的名义,在第三方论坛上对平台不规范行为进行质疑,以寻求平台的说明和解释,消除投资的顾虑。
(五)加强平台自身管理。平台的内因是一切风险的根源,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平台的风险管理能力,是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的关键。1、严把风险控制关,强化平台的透明度。要切实消除引发坏账的内部因素,降低借款坏账率。对每一个借款人的申请要认真审核查实,根据借款人信用记录和项目风险等级来确定信用或抵押借款,并对借款过程、项目运作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每笔借款均有据可查。2、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平台公司要设立风险准备资金池,资金来源包括股东的初始投入资金和公司每年的盈利公积。资金池的资金要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补充并对外公示。资金池的资金只能在平台出现坏账或逾期时第一时间对投资人进行垫付,不允许挪作他用。设立风险准备金,是提高平台信用等级、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保障。3、加强平台人才建设。要把风险指标作为平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基础,不断增强平台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要通过聘请宣讲或外派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者的金融企业管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最终提升平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六)防范系统风险。
防范系统风险,就是防范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因破产、清算、资不抵债出现时而形成的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从目前国内P2P平台运作情况来看,这种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不小。因此,平台公司应该把防范系统风险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1、管理风险敞口。风险敞口是指投资标的物如果出现违约,可能导致产生风险的信贷余额。平台公司要对广泛的市场因素进行实时检测,建立必要的综合风险模型,判断经济和行业走势,甄别和筛选优质企业和项目进行宣传和撮合,减少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管理在险资金。在险资金是指发生市场动荡和极端事件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承担的最大损失或最大损失额。在险资金是风险敞口出现最坏情况时的一个量化。平台公司在跟踪多种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应该为各种特定因素加上风险系数和触发条件,主动判断市场走向,积极调整资产配置,通过调节基于不同因素的风险敞口的大小,来降低资金综合风险,从而提高平台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作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异业合作模式,P2P网贷平台在中国发展了将近十年。其兴起和快速壮大均源自中国复杂的经济背景和特殊的金融生态。无论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将来以何种形式融入到经济体系中,风险的管控和防范仍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P2P行业以理财客户作为广泛的客户基础,管理风险比创造盈利更为重要。确保客户的投资安全,永远是金融业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 刘英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中国市场,2013年43期。
2. 张松等《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新金融,2013年09期。
3. 何文虎等《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金融发展研究,2014年08期。
4.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新金融,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