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第1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一、课堂纪实与分析

 

(一)鲁迅:不羁的灵魂与伟大的平凡

 

正如钱理群先生在他的《鲁迅九讲》中提到“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革命家,这都不错。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1],本文探讨的文章是萧红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篇名为《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恰好记叙的是鲁迅先生的另一面,即生活化的鲁迅。

 

当然,鲁迅作品在学生教材中的引用率很高,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就有《少年闰土》等,初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等再到高中教材的《祝福》、《拿来主义》等,经过教师们的讲解,学生的固有经验中总会有对鲁迅童年的认识,他对“农村社会之深切的了解,对于愚昧、执拗、冷酷、奴性的农民之极大的憎恶和同情”,[2]对国民性的攻击,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新文化、新思想的向往和追求等认识。 正因为如此,将新旧观点加以对比分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概括、对比分析、思辨能力。

 

(二)联想与对比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旨在训练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鲁迅的各个方面,了解他不为人知的生活化的一面,一改一提鲁迅就会说他是用笔杆作为武器直插敌人心脏的民族战士形象,进而运用到写作当中。

 

下面是在阅读交流指导课的纪实片段:

 

师: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对鲁迅先生很熟悉了,那你们能回顾一下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吗?

 

生1:有《故乡》、《社戏》。

 

生2: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3:好像有描写闰土的那篇,是……对了!《少年闰土》!《故乡》中也写了闰土。

 

师:你们说的很好,你们想,你们所学到的是不是大多是鲁迅对农村题材的描写,而且刚才同学提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那你们能比较一下,闰土的改变吗?

 

上面这个讨论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联系固有知识,以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鲁迅笔下的闰土的变化,通过对比,以探索鲁迅对农民旧文化、奴性、执拗的不满和封建社会的攻击与批判,以此类推,引导迁移到本次阅读的萧红的文章与透过鲁迅文章中体会其性格的对比。

 

师:看到的鲁迅充满愤恨,充满激情,一心希望用笔杆子用思想来改变国民劣根性,可是,阅读萧红的文章,却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那你们看到了鲁迅的哪些不同呢?

 

生1:他不喜欢散步,不喜欢倒在床上睡觉,不听留声机[3]。

 

生2:他喜欢抽烟,喜欢吃一点儿酒,但不多吃,喜欢熬夜写作,好像作家都有熬夜的习惯。

 

师:对的,晚上安静,可以有静谧的环境供作家构思,沉思,思考。好,还有吗?

 

生3:正如题目所说的,我读完文章后,就看到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很平和。不像他的文章,给人犀利的感觉。

 

师:对!这就是晚年的鲁迅,你们看,作者写的是1935年至1936年的鲁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1936年10月19日,他休息了。你们认为这个“休息”和之前的“休息”有啥不同呢?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休息”一词的深刻含义,体会鲁迅先生即使是生命的终结但战斗之心未止,生命结束只是他短暂的休息,而当下的青年人更是接下他的重担继续为新文化的传播奋斗着。

 

对比分析可以由浅至深地挖掘作者感情的升华,由对人物塑造的点睛之笔体会主人公形象的伟大。而分析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挖掘深刻含义则极大的调动学习主动性,为枯燥乏味的只由教师一人讲解增添许多活力,从而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分析进而获取阅读的愉悦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生成与学以致用

 

师:这篇文章提及的主要人物除了鲁迅还有谁呢?

 

生1:由许先生,海婴,萧红,也就是作者。

 

生2:还有X先生等去鲁迅家做客的人。

 

师:好,那这些人物的出现是不是从侧面来烘托鲁迅的形象的呀。那我们先分析一下鲁迅和海婴之间的故事,由此看出鲁迅作为人父的另外一面。谁试着说一说?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在之前学的鲁迅的文章里,鲁迅更多的是描述他为人子的视角,笔尖很少描述他的父亲,文章的许多人物形象也大都会冠之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身世,正是由于他对封建社会父权和三纲五常的批判,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所以他会把他父亲的病归结于此,才会去学医,然后当他为人父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做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这就是对比他成长的经历得出来的。那你们是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对鲁迅新形象塑造的作用呢?

 

……

 

这里,教师在指导中自然而然的加入了鲁迅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拓展了鲁迅对其父亲的感知和反思,轻松的融入到学生的只是经验中,学生也易于接受也更能设身处地的分析鲁迅对儿子海婴所做的一切的原因了。而让学生再次用这一范例来分析其他人物对鲁迅形象塑造的影响,则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结合人物成长环境背景来分析,学生就更轻松的完成教师的任务,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价值意义

 

(一)习得过程灵活化、生活化

 

对于以上的交流指导课的部分纪实,可见,这样的讨论形式更自由、轻松、活跃,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师深入其中,坐下来与他们交谈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站在讲台高高在上,避免了无法探察学生的真实感受、常常忽略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尤其是在高三阶段,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形式的交流课无疑是一剂清新剂和动力贴,学生学习氛围的改善,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则更加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放“权”于学生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自主建构,才能快乐学习!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引领其逐渐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学习并加以运用,而不是满堂灌的硬性“灌”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为学生减负。

 

(三)交流共享,共同成长

 

阅读成果就应展示出来,乐于分享,共赢才是成功,交流的意义在于此。

 

再者,即便是高中生,应对高考的疲惫再加上题海战术的打压,动手以及表达能力往往是忽略的“重灾区”,而上讲台同大家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交流就是在高强度的高中学习和生活中的调味剂,也为步入大学甚至社会储备、奠基。

 

三、总结与反思

 

阅读交流指导课作为新的阅读教学形式,以开放的阅读环境,轻松的阅读氛围,愉悦的阅读感受,深受到学生的喜爱,作为教师也更加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阅读分析方法和赏析角度。当然这种形式的阅读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注意不要影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同学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师应尽力照顾到所有学生等。

第2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阅读;朗读手段;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6-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重视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句子含义。有的文章生动形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课文中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五、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M],2008

第3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那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体验的设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读中体验

读是体验的初步,对于体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教师示范朗读带领学生体验

教师带有感情的朗读,会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体会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语速进行朗读,学生被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2.指导学生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应起着桥梁的作用。教师的要务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

(1)找准重音,着重诵读。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指导学生朗读父亲买橘子的片段,我们必须着意寻找有关父亲衣着的关键词,走路姿势的关键词,爬月台动作的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重音有情有声地朗读,便能慢慢感受领悟到父亲对儿子难以言传的深沉关爱。

(2)要注意语气。

如朗读《故乡》一课中润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3)要注意语速适当。

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

(4)要注意停顿

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去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

二、调动情感,再现自我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可以说都是经典作品。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找到自我。

第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肯定是多姿多彩的,是快乐的,学习的内容是鲜活的。

第二,引导学生联想与自己相似的情感,如在讲《春》、《背影》等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在春天来临时候的感受,思考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这些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不用伤筋费神,教师在上课时,也只需要做一下引导,然后再来学习课文,文中作者的感情就能移植到学生的身体里了。

第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正经历的时代,如学习《孔乙己》等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假想一下:如果孔乙己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怎么办?我想学生都不会像咸亨酒店里的那些看客那样冷漠。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

教材中文学作品大都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发现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时,讲了两大段话,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失误联系起来,在亡国的悲痛中反思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小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讲话后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韩麦尔先生说这席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当时教室的气氛。我就在这三个“空白点”上,让学生作充分合理的想象,这样就收到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效。

第4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一、非预设性教学是极富个性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非预设情况是难以避免的,而能恰到好处地进行处理才称得上“非预设性教学”。

例如钱梦龙老师教《故乡》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遇到这个问题,备课很充分、知识渊博的教师当然可能引经据典给予最正确的解释;擅长绘画的教师还可能在黑板上画出栩栩如生的跳鱼;有的教师也可能会用“这是作者虚构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之类的话语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应该说这些都不是错误的做法,可钱梦龙老师的做法仍很值得我们借鉴: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钱: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钱:什么鱼?

生:娃娃鱼。

钱: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钱:可是少年闰土却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面对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一意外的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的问题,宕开一笔,然后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却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一放一收,自然天成,且语言亲切,不仅有效地处理了非预设问题,而且强化了教学中心;不仅鼓励了学生的参与,而且时刻谨记自己“主导”的作用,这不正是钱老师教学个性和教学智慧的体现吗?

二、课堂非预设教学智慧的形成

课堂非预设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人风格的外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固然是难以一蹴而就的。不过,我觉得课堂非预设教学智慧也是可以借鉴和养成的。

1.敬业民主的教学思想与良好的教学情绪

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偶然事件”和“意外”,其实这些事件并不偶然和意外,它往往与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主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一切言行都能找到归宿。所以需要教师充分自信,遇事沉着,处变不惊,积极主动寻找其与课程的联系,把控全局,成竹在胸,决胜千里。而能做到这些,教师的智慧固然重要,但是在课堂上愉悦的教学情绪和发自内心的敬业民主思想更为重要,它是生成教育机智的首要心理准备。因为我们知道,带着类似“烦燥”“ 无精打采”等不良情绪进入课堂,我们甚至难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更不耐烦面对那不在意料之中的“偶然事件”和“意外”。而且我们知道,只有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倾注全部热情时,他的天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他的才华与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先有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学生充满关爱,在走进教室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拥有“清明的心境”,这是形成教学机智的先决条件。

2.学会欣赏、包容、沟通与应变

课堂上,有些非预设情况甚至可能是令人尴尬生气的,如学生间的相互打闹,甚至搞一些针对教师的恶作剧……面对这样的非预设情况,教师必须学会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用欣赏、包容的眼光看待非预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思考出对策。在处理行为失当的学生时,切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应该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应态度诚恳、自然、从容,既不遮掩,又直言相告,针对失误的情形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果说欣赏、包容的态度,为非预设教学智慧的形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那么沟通与应变的技巧则是非预设教学智慧顺利实现的必要途径。例如前几天我进入班级上课时,整个班级乱哄哄的,充斥着笑声、说话声,许多学生甚至还没有回到自已的座位上。我到讲台上请大家安静下来。吵闹声明显小了,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脸上仍挂着笑容;学生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了,但是显然坐得并不安稳:有的小声和旁边的同学交谈着,有好几个还在传递着什么东西——与我习惯了的课堂状态很不一样。想着这堂课教学内容不少,我的心里不由得有些着急。这时,一张纸条从后面传到讲台桌边上的一个同学手里,我瞄了一眼,恍然大悟,原来是“粽子票”。明白了同学们兴奋的原因,我笑着开口了:“难怪这么开心,可以领到学校的爱心粽啊!”学生马上把刚才稍微收敛了的笑容绽放出来,大声回答“是”。看来他们的注意力都被我成功地集中过来了。看着他们闪亮的双眼和掩不住的笑容,我知道,这时候他们集中起来的注意力并不是期待我教授任何语文知识。我把脑袋里的李清照先压下,大声地告诉学生:“我也刚领了粽子票。”学生更开心了,所有眼睛明亮地盯着我,有个学生甚至问“老师能领几个粽子?”“5个。”我知道,如果继续聊天,就着这个话题,师生肯定互动得相当愉快,我也可以趁机教他们一些非我预设的知识或情感,但是想想我今天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决定不继续这个话题。“难得这么开心,我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高兴吧。然后我们再来继续了解李清照是怎样从一个蜜缸掉进另一个蜜缸里的。”我清楚地看到,许多同学马上想起了自己的任务,带着期待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根本不用5分钟,甚至不到1分钟,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了交头接耳,没有了似遮不遮的小动作,可是眼睛依然那样明亮……那堂课的教学任务当然还是按计划完成了。

第5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降低应试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干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本文将对此简单介绍,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并展现学生在课堂中展示个性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学生个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就只知一味地讲解知识理论,殊不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当为小学生讲解语文的重要性和其所存在的工具性特点,不能将语文当做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讲解,需要推动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生活,感受感知语文灵活运用的生命力[2]。教师在与学生良性互动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如何展现学生个性的方式方法,以下进行几个方面分析。

一、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在当今刻板的应试教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形成两个相对立的、机械化的知识传输流程,教师单方面的授课,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彼此之间没有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学生没有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平等发言权[3]。笔者认为,在此应当给予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就阅读一个方面来分析,阅读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进行“思维交流”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味到课文背后的深意?应当给予其对阅读材料的自主选择权,使其得到应有的课堂尊重,按照素质教育理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是主体,教师绝不能越庖代俎,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讲解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而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活动,从中自我发掘、自我认识,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反思监控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其对课文欣赏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当注重将课本内容带到生活实际中。可以询问学生对哪一部分感兴趣,课堂中部分学生对“闰土看瓜刺猹”有兴趣,另一部分对“闰土捕鸟”有兴趣,包括其他兴趣点和兴趣范围,教师就可以就推行施小组合作制,以这种方式应用其中,带动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解,在讨论中相互帮助,以思维的对撞形式促进其共同发展。

二、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而且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方式,独具特色,教师不应当以教材为主体,进行呆板刻画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体,断绝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要以批判的眼光,历史性辩证性的看待问题,不能将问题片面的对立化,要从全面思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尊重其学习方法。事实上,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发展,诸多学习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五单元需要背诵篇目《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因为水平不一样,学生有的喜欢画面感记忆背诵,有的需要大声朗读,有的进行默记,教师不应该去干预其学习方法,应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模仿他人。

三、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权利

质疑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一种根本的探究性心里,古往今来,质疑能力是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也是教师应该赋予其的权利,在我国经典文学中,《论语》就是由孔子学生的发问以及孔子的回答编构而成的,在一问一答之间讲出了人生哲理。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的质疑,教师在无法解答的情况下会进行驳回,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其质疑的权利,鼓励其敢于向权威发问、敢于质疑教材,以提问式教学方式,来唤醒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教材小学课文中《曹冲称象》一文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提问,除了曹冲这一种称象的方法,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思维发散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展现学生的个性。

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利

在课堂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容易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国内外相关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尤为良好的,在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中给予其自由发挥的权利,构建适度的学习空间,展示学生的风采,是教师需要尝试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新型玻璃》中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发问,提问其未来玻璃都有哪种类型,会有什么样的功能?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发挥其想象力大胆讲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探索留出相对应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很好,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暗暗竞争,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

第6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辑思维能力;阅读期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45―01

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基于它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这“三重”之一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如,在教学《养花》一文时,笔者通过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让正方、反方互诉理由,使学生把课本中养花的喜、忧、哀、乐等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环境美化、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说到底,就是要促使教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包括快速阅读的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等,使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识过程,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如果词语概念不清,就会用词不准确,直接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所以,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赛跑”一词时,教师问:“什么叫作赛跑?”学生回答:“赛跑就是拼命地跑。”显然,这样的回答只反映了这个概念的表面属性。教师接下来问:“只有一个人拼命地跑就是赛跑吗?”这一问,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回答不全面,补充说:“一个人跑不行,要有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跑才叫赛跑。”教师又追问:“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慢慢地跑,或者有的在前面跑,有的在后面跑也叫作赛跑吗?”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确了,赛跑就是几个人在同一起跑线同时快速地跑,看谁跑得快的竞赛活动。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学在注重以上过程的同时,不应停留在本身的完整性,而应体现诵读、积累、迁移,实现语文教学引路的目的。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利用其阅读期待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有兴趣延伸课堂阅读量。例如,学了《少年闰土》一文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提示,让学生去阅读《故乡》,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了相关资料,收集了有关信息,课堂教学才能如沐春风,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阅读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四、教师“自悟”,提升自我

教学结束后,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感于自己的课堂或学生,每天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也都会有很多的感慨。其实,教师在试图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自悟以求提高,每天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分析知识点讲解是否到位,课堂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活动组织是否恰当,学生的兴趣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今后怎样改进,怎样弥补等。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真正走出疲劳教学的误区,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第7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学建议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语文教学中这种高耗低效的情况相当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因为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理解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操作能力。所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和研究,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现阶段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生命线。课堂上,语文教师应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轻松、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首先,语文教师要学会转换角色,把学生当成灵活生动的学习个体,教态自然,外观亲和,学会“蹲下来说话”,把“教师拿着课本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成“教师领着学生走向课本”,一切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出发点,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自由友好的学习场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要教好学生,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差别性,不能为了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走过堂”,敷衍了事。特别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尽量创造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力求四十五分钟后,个个有成就,人人有收获。只要学生觉得今天这堂课他有了进步、有了收获,他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教学效果自然能增强。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优美或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揣摩作品及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发挥自己高超的演讲技巧,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教《藤野先生》[1]一文,在学生已经归纳出先生改变自己人生选择的根本原因后,我做了几句话的小结:“同学们,鲁迅先生从青年时代就自觉地把个人追求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从来没有忘记尽自己的力量拯救苦难中的劳动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有着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他们那样的伟人,但是可以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敬爱的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短短几句话不但挖掘出教材寄寓的精神实质,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他们对语文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则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幅度提高。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保证。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解惑”并将此转化为各种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课前两分钟演讲,可分两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第一阶段: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或讲故事。从照着稿子朗读到脱稿背诵,从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到课堂上即兴演说,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阶段:课后注意观察生活,每天挑选一两个问题(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如可以这样提问:最近我发现有许多小摊贩在学校门口做生意,有卖文具的,有卖零食的,午饭和放学后很多同学都爱围在那儿看热闹,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进行讨论,然后各抒己见,发表见解。长此以往,不仅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加强,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又如我在教《故乡》[2]这一课时,把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生活场景绘制在多媒体投影片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银幕上的画面,然后口述画面内容,使学生清晰地看到闰土变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以此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又能具体地认识到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各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从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到各个语言点的灵活使用,从语段的阅读理解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优势,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新教材所选范文的人文性都较强,且情文并茂,学生在学习中既领略了优秀的文化,陶冶了情操,又感受了美的愉悦。新教材还体现出了很强的时代气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悟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我在教学中力求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3]时,抓住文章叙事的一条暗线――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联系《鲁迅自传》[4]一文,以鲁迅“弃医从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教育,学生感动于鲁迅先生为国家兴盛四处奔波求学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自读课文《明天不封阳台》[5]时,自然延伸到当今世界备受瞩目的话题――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治环境污染,如何解决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从另一个层面提醒学生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增强环保意识,从而将“素质教育”这句口号落到实处。并结合作文片段练习和单元写作训练加以强化,如学校旁边的小河里到处漂浮着人们随意乱扔的生活垃圾,发出阵阵臭味,假如你是河中的鱼儿,你将怎么办呢?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们发出呼吁或抗议,情真意切,他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四、广泛深入地开展课外课内结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用的文章是学生的必读内容,而大量课外阅读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只有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深的熏陶,在培养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奠定语感基础,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

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地说:“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阅读量。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变成“悦”读。利用阅读期待,营造阅读氛围,通过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汇报会、藏书交流会、笔记展示会等,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继而促进课内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编选一些配套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例如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游记的时候,可以挑选《阅读空间》[6]中的《白莲洞》[7]和《行走阳关》[3]等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深刻体会“吟哦讽颂而后得之”的读书方法,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学到苏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时,可以让学生阅读《绿色的挽歌》、《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等一系列相关环境问题的文章,使他们领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从报纸杂志上汲取营养。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解决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抱怨“难学”的困惑,是我们要长期探究的课题。它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情、趣、理的挖掘。只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苏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下).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

[3]苏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

[4]苏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0.

[5]苏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

第8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育思想和教的轻松、学的扎实的教学特色。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摸索出一套“组块教学模式”。

所谓“组块教学”即去除课堂中花哨的做作,而实实在在以课文为载体,挖掘其中能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生成的语文元素。智慧地进行加减法,创设生活、创设情境,将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语文元素进行高效的组块。在组块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力去解决语文问题。

一、走向智慧

“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能预见未来。”当下现有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无疑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熄灭。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语文教学背景下,薛法根老师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与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关注学生智慧地生成。例如: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教学中,他创造性地创设“父子对话表演”这一富有思维深度的言语实践活动;《第八次》中引导学生去写“动员书”培养孩子课内速写素描写作能力;《螳螂捕蝉》一文层层推进的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少年世界,让孩子们去“跳一跳摘桃子”的挑战,发展了学生的智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文教学应当建立于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新精神”。

二、走向生活

“处处留心皆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价值。现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 “教育即生活、生长” 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在教材选择上,他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薛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和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与生活相融。例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一文中薛老师创设“置换角色,创编故事”这一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倾听、叙述中去积累丰富语言,规范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走向综合

根据新课标的阐述: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学科,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现有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语言,又弱化了语文素养的生成。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零散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将听、说、读、写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预设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养成,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设置了复述课文、朗读感悟、诵读想象、迁移运用、课外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在综合语文实践中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四、走向运用

第9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51-02

一、读写结合,有效阅读

为了实现高效学习和实效提升,首先需要了解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奠定语言基础、培养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质,阅读也是为了实现知识储备的积累和完善。结合这一目的,在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培养,以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写作能力的提升来加强阅读的实效。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优美的段落句型总结出来,归纳出文章的文本类型,结合阅读内容写出感想和体验,有效对文章进行评价,从而深化文章阅读效果,强化学生体验。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文章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师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们收集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例子,并阅读相关歌颂祖国的诗文,结合以前听到的关于国家和社会变化的情况,用写作的形式谈谈家乡建设新成就、祖国建设新成就,以及写作出自身对祖国未来的展望分析。通过课文学习和写作实践,有效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并综合提升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实现阅读有效教学。

二、个性阅读,强化理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更加关注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使得每个学生都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将个性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阅读,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促进学生表达出自己个性情感与性格。在阅读中,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主旨的感悟和反思,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方式,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学生自我提升,丰富学生内在真实情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首先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点读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不直入主题的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和生词,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中谈论的是什么事情、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借助静读的方式,细细品味那段艰苦岁月。之后,分配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交流和对话,讨论现如今生活与那段岁月的区别,并结合以前听到的故事、阅读到的文章,上台演讲出自身对文章的感悟。通过个性阅读和深入理解,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也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

三、鼓励质疑,激励创新

以质疑的态度来阅读,以辩证的态度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能偏听偏信,要综合分析和思考,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进行消化和理解。对阅读内容提出疑问,分析和探讨出关于这些疑问的答案。小学语文教学在隐形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和质疑,自主学习,怀疑和分析,强化学习实效。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为适应社会,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提出质疑,自主创新,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给予启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并提出问题:本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是怎么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文章赞美了什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带着思考去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设问的答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阅读,促进提升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处于即将步入初中学习的阶段,大量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来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他们会带有一点顽皮,也会有一些叛逆,从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累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促进学生加强拓展阅读,促进自我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可以激励学生查阅《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内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的智慧,书中体现的军事智慧等。教师也可以结合作者来展开阅读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比如,关于鲁迅的小说《少年闰土》,对其拓展阅读,可以从鲁迅的个人小说、散文等入手,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开展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体会和领悟阅读的快乐,抒发阅读心得,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促进阅读教学本质意义的实现。

总结:结合本文的分析,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了解阅读内容的本质,还需要真正的领悟阅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加深个性理解,结合个性分析、创新理解和拓展阅读,促进知识储备的提升,也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也为社会培养了综合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陈君.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