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创设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接受能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为了达到生活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教师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学情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历史问题,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切实际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摆脱出来,在提问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感而发,在寻找答案时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还需要创设角色模拟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上彩排历史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带到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古人讲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在不扭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揣摩角色,寻找历史资料,身临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更好的记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有关赎罪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体的环境,启迪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站在时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在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关注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社会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动态,把实际生活和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在教学《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艰难。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对当时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之后,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知识讨论分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组织课文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历史学科是人类发展的缩影,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而是应该在回顾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和幸福指数,并对老一辈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就历史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在指导下促使学生将调查研究活动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术上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真正的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校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4.结语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能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
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于什么的要求。这种师生互动,能拓宽反思的层面和渠道。为了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增强语文课堂行程的灵活性和可控制性,培养教学机智和丰富经验智慧,面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教学进程,教师要能不断地反思。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3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激发兴趣
识字教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的学问,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解决小学生识字教学难的问题成了当前语文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一、小学语文识字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识字依赖心理较重,缺乏自主识字的意识。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字,首先就是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干脆不懂装懂,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闹出不少笑话。
2.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较弱。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开始大量接触书面用语,在日常练习写生字和听写中,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的字会写错,甚至有时会出现全班单字出错率较高的情况。
3.回生字开始大批出现,在周记、习作等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多,而且很多都是刚学过的,遗忘率高。
(二)教师方面
小学生的识字教学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阅读和习作,对学生的识字完全放任自流,造成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生字。有的老师则从字形到字义,分析得十分全面,而忽略了学生的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不能将识字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这时考虑到小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的背景下,教师应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二、遵循汉字规律,联想记忆
不同年段识字教学的难点各不相同。对于小学生他们所学的是常用汉字,因此,识字教学的难点是非字音与字义,而是引导其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
1.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运用图、形结合的方法。小学生常碰到简单的象形文字的认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对于简单的象形文字,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象形字的图形,再过渡到字形,让学生在图形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对于形声字的教学,运用形、音、义结合的方法。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形声字。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剖析形、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油,属于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油是液体,与水有关,因此,部首是“氵”。“油”的右半部分是“由”,读音与“油”字相同,表示声旁。这样,把汉字进行“剖析”,就能把识字教学化难为简了。把字练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字信心与日俱增。
三、激发兴趣,促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是练字的催化剂。教育心理学认为: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对写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1.讲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在学生写字前给他们讲述一些古今大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来激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米芾与“宝纸”,钟繇在被子上练字,怀素练穿盘板等故事。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2.做游戏。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写字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做游戏,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写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开始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时,我就和学生们玩了一个“站格子”的游戏,把体育课上的“贴人游戏”与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在同一格子里由贴两人到贴三人的这一动作过程中,既学到了写“左中右结构的字”要紧凑,有穿插的方法,又尝试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觉得写字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达到了一箭双雕,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积沙成塔
新课标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字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不能脱离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杂志、看广告标语的过程中,扩充其识字量,让其知识积沙成塔,积少成多。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准备一本固定的“集字本”,把新学到的字集录在本子上,这样,可以使积累的词语得到长期的巩固。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扶放适度。同时寓识字教学于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寓识字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寓识字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识字、乐于识字,为阅读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感。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成为一座桥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沟通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教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不容置疑的影响。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人物的再造想象要启发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内心的描写中作想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总体特征;事件则主要是从典型环境的再现体会事件意义;景物则应抓住有关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述去进行。此外,迁移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它是根据文字语言材料在再造想象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了解的关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再现小女孩丧生的大年夜环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年夜的幸福情境,唤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并因此迁移到对小女孩所在社会制度的憎恶,以及对祖国的爱,产生审美心理共鸣。
合理利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均匀、完美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里留下的空白把“运”的过程交给学生。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想了许多办法:或把南瓜扛回去;或请好朋友抬回去;或用车运回去;还有的把南瓜切开分批次拿回去……这些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方法的多样。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学生留下“空白”任凭他们去想象、理解、揣摩、补充,也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艺术。
美读体验情感美。语言自身的音调高低清浊、节奏的长短急缓加以配置,达到音调和谐、声韵铿锵的音乐效果。教学时有目的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美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传情,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活动,也是通向作者情感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引起共鸣。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外,还应精心研读课文,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调动激情和兴趣。如《泉水》课后“我会读”,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小朋友在问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时是很天真活泼的;泉水、溪水像小弟弟、小妹妹,读时声音是甜甜的;江水、河水像大哥哥,要用大哥哥的声音来读。通过教师悦耳的声音、富有表情、语调生动的范读、引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的甚至笑了起来,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感受到了情境美的感染力。
三、究词赏句领会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思想美、情趣美、形象美)和外在美(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去育人。要使学生领会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激发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帮助学生积累生动活泼的词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暮江呤》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用“照”、“射”对“铺”进行替换,让学生品位怎样准确用词。
(一)语言
对于语言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对语言下了种种定义。例如,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与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等等。我国权威辞书对“语言”所下的定义是: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1]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一切语言的总称。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态势语;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本文探讨的教学语言以教师的有声语言为主。
(三)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又称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完美语言。对于教学语言艺术,本文借用庄文中在《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给“教学语言艺术”下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达到特定的教学要求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总和。”[1]
二、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准确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性就是指教学语言的深度和广度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即讲得准确,能确切地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做到传授无误。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来不了半点误差和主观想象。[2]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用一支弯曲的规尺是画不出直线来的,同样,从一个不好的模型也产生不出一个良好的复本。”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音清晰,吐字准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话和念错别字。
(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明达意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通俗即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教学互动的基础,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教学语言应简明达意,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体现出最丰富的内容。”有些教师喜欢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这样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是所有教师应力求避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工于达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直接诉之学生的理智与心灵。且不说大段的讲解分析得清楚、透彻,也不说三言两语的概述须简明、清晰,就是一个提问、一句铺垫、一句过渡也要认真推敲,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3]可见,达,意味着教师必须把知识准确、明白、顺畅地传递给学生。
(三)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特定的科目、环境及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启发性,则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古代教育即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迁,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让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4]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四)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性和激励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5]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首先要热爱学生,对教学有热情,在语言中凝结着自己对教材的深刻体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记得我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也动了情,我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地呼唤着指导员。所以孩子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6]这样的教学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所谓激励性,是指通过肯定、称许、表扬、赞赏等方式激发、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特性。大多数中小学生都特别崇拜教师,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认可和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应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生活中和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捕捉他们每一个创造的火花、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予以及时的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鼓励也比打击和批评能给学生更大的动力。
(五)教学语言要丰富,生动活泼
语言的丰满醇厚与生动活泼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的语言应该有丰富的内容而不给人以枯燥、单调的感觉。这种丰富性,一方面说明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悉和对教材内容的深透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现实生活的广泛阅历和深刻体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运用多种词汇和表达方法,巧妙加工锤炼语言,这有助于丰富教学语言。如果照本宣科,光秃秃的枯干而不衬以任何枝叶,其结果也必然使听者索然。此外,教学语言还应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广采博闻,丰富自己的语言外,还要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关于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若干建议
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要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遵循一定的途径。
(一)重视理论修养
教师口语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口语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不同学科的理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广泛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并融会贯通。
(二)将教学语言列入备课内容
备好课是教师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保障。教师每次上课所使用的语言,都应该大部分写入教案,特别是新手教师。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语言进行加工,按照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把教科书的书面语言加工成教学语言,字斟句酌,剔除废话,选取精确的词语,推敲恰当的表达方式,还要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材料。著名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在谈备课的经验时说:“只要精心准备,是完全可以讲得十分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我备课时,每节课都要穿插苦心搜集来的‘生动语料’,希望做到每隔十来分钟就能让学生大笑一次,就像相声中的‘抖包袱’。我相信,美感在笑声中产生,知识在笑声中传授,这是学问的艺术化。”[7]此外,还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可接受性和授课内容的顺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语言信息的日常积累
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语言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语言信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多读好书。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修养的深度。平时注意多熟悉和背诵诗词歌赋,经常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遇到精彩的词句就把它摘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它们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约有力,适当地用到课堂上,不仅能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第二,关注生活。多读书是丰富教师语言和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是,仅仅向书本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生活,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高尔基说:“语言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谈到学习语言时曾经着重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是很丰富,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鲁迅也说过:“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教师能广泛和群众接触,吸收人民生活当中最优美的词语,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和灵活。”[9]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把自己遇到和想到的一切美好的词汇记录下来,并随时用到课堂上去。
(四)积极锻炼、实践
“没有一个人单靠规则精通任何语言和艺术。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实践而不是别的。”[5]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就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游泳、打乒乓球是不可能只靠书上列的规则就能学会的,必须不断地实践。实践训练也是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师语言能力的训练可分为两类:一是正规的课堂训练。马卡连柯曾说:“我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以进行教师工作的。当然,声调的运用,所具有的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地来歌唱,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生动、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10]二是个体的自我训练。教师锻炼自己教学语言的机会,是从担任教学工作以后开始的。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语言的实际锻炼。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可以把自己的课堂语音录下来,课后认真听,认真反思修改,作为下一次课的借鉴。
(五)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有些教师虽然学识渊博,却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上、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10]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教师语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声调、语气、语速、节拍和必要的停顿等,这都是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必要条件。此外,还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表情、身姿、仪表等。副语言使用得恰当,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语义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
四、结语
关键词 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优化
《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引,要激励他而不是压制他,要启发他而不是代替他。”从先贤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提问,尤其是恰当的、有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
有效性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效性提问作用不可小觑。
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只有其形式而无实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目前存在的弊端和对策,作一分析,以期能与同行探讨。
笔者在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部分老师课堂提问没有方向性,浅显琐碎问题过多。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简单的可以以“对”与“错”作回答,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虽然具有一定的提问量,但没有实质性的思考,致使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老师课堂提问准备不充分,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研究学情,在课堂上随意设问,想起什么问什么。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要么过深,要么不着边际,可有可无。
再次,部分老师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提问时,生怕时间不够,只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能力。
还有,部分教师评价枯燥,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判断“对”或“错”的层面上,并未对学生起一定的引向、指点迷津的作用,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回答不理不睬,未作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的这些弊端,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更具有效性呢?关于对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解决措施,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1)凝聚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2)加强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鼓励,或引导,充分了解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启发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教师一般在新课导入、主题学习、课堂小结等阶段进行提问。教师通过导入提问,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主题学习提问,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课堂小结提问,达到画龙点睛、检查反馈、升华知识的目的。(4)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识记、认知、理解和知识迁移等能力,从而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应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1)联系实际。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人手,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2)以旧促新。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旧启新,新旧整合。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合理运用等待和赏识激励。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应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有效性的问题,才能让课堂显示蓬勃的活力,让师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58-01
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果小学生学习困难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因材施教。
1.转化 "学困生 "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努力使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优等生巾培养英才的苗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理解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或较好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少数学生也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数尖子学生甚至可以超过新课标的要求,超过越多越好。总之,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学困生不可避免"论,才能树立起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从而去研究、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另一方面在抓紧学困生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中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使他们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园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定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团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3.培养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学困生绝大部分是基础水平很低。为此,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不像数学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如做训练"、"举少胜多",而常常是"举十反三"、"举多胜少"。教学中应指明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日标,要求学困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课堂上学困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都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有效缩小学困生数量。这是转困的基础。
4.尊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上期语文成绩分数是最少的。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都会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语文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我想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5.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性智力低下、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不当等,再加上受性格、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反复性。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老师表扬,紧接着又做错事。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引导,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犯错误。事情的向前发展往往会有反复和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只通过几次交谈、辅导、家访就收到成效,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奏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本文从教学内部这个层面研究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内部教学因素造成的,因而仅从教学内容研究对策是不够全面的。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至于实际如何操作还有待一线老师去改进与完善。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老师们对影响学困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必定会给学困生的转化带来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快乐教学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相关的改革内容已经明确表明,课改的针对目标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课程改革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思想意识不在少数。机械的、僵硬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十分不利。同时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快乐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语文环境下的“快乐教学”
本文中主要探讨的“快乐教学”理念,主要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快乐教学的实质确保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教育理念。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在其言论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这也就是再说学习应当形成乐趣,只有在形成乐趣的基础上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的知识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样,西方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过来与“作为教师应当和善二快乐的教育学生”的说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师不应当殴打和体罚学生,应当让孩子在被关怀的环境下成长,快乐的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快乐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的教育意义。更是现代教学课堂应当适中践行的一种教育理论。近些年,我国正在不断的时间快乐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为构建快乐教学课堂而努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我国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快乐教学”方法实施办法
(一)积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不断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课堂的重点也就放在了对语文课堂中的字词句的背诵上。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基于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快乐教学”方式则主要是通过创设令学生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为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本中的《春天在哪里》一文中,教师首先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将教师布置出春天的景象,令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春天的气象。这种“快乐教学”的方式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二)积极创设良好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十分严厉,传承了“严师出高徒”的思想意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这样的思想理解上却存在着偏差。严师并不代表这板着脸,威慑学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因此,新课改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心态,积极主动的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快乐教学”的良好气氛。
(三)积极构建快乐教学的平台
有趣的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兴趣,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掘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做到以情导趣,以趣激情,从而促进低年纪小学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多媒体辅助设备、播放录音、动手小实验、我来表演等,通过听、说、读、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徜徉于语文世界。
(四)“快乐教学”的创造性
再用传统方式教学虽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厌恶学习。因此,形成快乐教学的方法,并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技法学习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快乐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应当看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开展“快乐教学”对于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面对小学学生语文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快乐教学本身就具有带给孩子们快乐的教学效果,更加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综合提升小学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辉艳.让孩子快乐、高效识字―――浅谈低年级的识字教学[J].学周刊.2011,( 34) .
关键词:立体教学;教师角色
语文立体教学模式是指发挥发挥语文教学的多功能作用,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思想熏陶为一炉,追求知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在开放、多维、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人格塑造。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这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颠覆性挑战。
一、 由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完全控制教学,内容、步骤、方式、时间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立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主要有四点涵义:第一,教师能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第二,能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第三,能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第四,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由传统课堂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变中,教师常把握不了"组织"的要旨,有时会出现一些"或左或右"的问题:要么是"牧羊式"的所谓"自主阅读",缺少一步步引领学生从"不会"走向"会"的过程;要么是"喂养式"的纯粹告诉,以教师的体验代替了学生的感受,缺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立体教学模式下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为自己创建广阔的"知识背景",灵活地操作课外背诵、博读、作文三项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知识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口头表达、思维想象和竞争合作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 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
教师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传统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当教师成为参与者时,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教师充当的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角色。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已的言行影响学生。
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两"会":其一,学会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调控教学,不是随学生漫无边际地开"无轨电车";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进行因材施教;发现"创新火花",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进行"回放"、"放大"、"点评"或"欣赏"。其二,学会倾听,能对每一位的发言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出发自内心的肯定、鼓励和鞭策。只有这样,才能架起师生之间真诚的"心桥"。之外,教师还要学会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学会和学生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
三、 从经验者转变为思想者
教育的目的分为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三大部分。在立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只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看到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师必须把文学作品教学变成最有趣味的人生顿悟,用文学家的高尚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把学生引向艺术人生。因为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传授思想,在于启蒙人的心智和神思,要求施教者必须是一个智者和一个思想者。而教育的更高目的是唤醒真正的人性,是塑造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通过教育使学生洞悉人生,彻悟人生,使沉睡的人生得到觉醒,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明。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把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利用文学作品的优势,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人格塑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人格的文化土壤及其对整个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学生的思想的启迪,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做人价值的引导。启迪有三种功能:一是引导,当学生"不知所措"时,教师既不能"和盘托出",更不能不闻不问,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其他途径或方法进行尝试;二是指正,一旦学生"误人歧途",在"愤""徘"不得之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辨明方向;三是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发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舞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多次告诫青年教师:"老师们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我反复学习于绮、钱梦龙等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眼界开阔。他们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层次去看待自己、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青年教师若要跨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必须学会立体的思维方式。"启迪学生的思想,要求老师从单纯地传承经验转变为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断学习、实践、思考、总结的思想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场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