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拓展范文

企业拓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拓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拓展

第1篇:企业拓展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 企业核心竞争力 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文化

如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具备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因此新兴的拓展训练这种培训方式可以弥补传统培训方式的不足。

1.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开始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战胜一个个的困难。二战时期,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陆地,绝大多数人不幸牺牲了,但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后来,发现得以生还的人并不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于是德国人库尔特・哈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年轻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此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只失事后的生存技巧。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使参训学员通过体验的成功心理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等活动项目一起讨论、分享、反思,从而把在训练中的收获和感受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以达到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潜能的挖掘,有效地拓展团队队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团队队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

2.拓展训练的现状

2.1拓展训练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1946年OutwardBound信托基金会在英国成立,目的是推广OB理念并且筹集资金创建新的OB学校,OB信托基金会拥有OB的商标,掌握着该商标使用许可证的发放。1951年至1952年,美国人乔什・曼纳(JoshLMiner)受到哈恩的理念和OB前景的启发,意识到美国也应该建立OB学校。1962年,科罗拉多OB学校在乔什・曼纳等人的努力下正式成立,并于1963年正式从OB信托基金会获得了许可证书。随后的数年间,OB学校在世界各地不断成立,实践着OB理念。OB组织也逐渐发展成为OB国际组织(OutwardBound InternationalInc.简称OBI),目前其办公地点设在美国犹他州的德雷伯市。

OB国际组织下属的OutwardBound School(简称OBS)已经遍布全球五大洲,共有40多所分校,这些分校秉承了哈恩的教育理念,受训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最早建立了OB学校,此后香港、日本先后引进了这种体验式教育的课程模式。由于它适应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其中,一同感受令人震撼的学习效果,同时参加此类课程也成为现代人生活近几年内有不断升温的趋势。

2.2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是中国第一个加入OB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1999年该组织在广东肇庆建立了外展训练基地,成为该训练组织下属的国内第一个培训基地。1995年以“拓展训练”命名的体验教育模式整合改造后进入中国。刘力先生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专业的体验式培训机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并将其体验式培训产品命名为拓展训练。1995年3月15日成立了“人众人教育”(GROUP),1996年正式创立了培训知名品牌―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给国内的培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从1995年,国内诞生第一家拓展训练机构到现在,整个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行业内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全国规模来看,拓展训练近几年的市场增长大约在30%~40%,2005年的国内总产值达到2-3亿,从业人员近万人。短短的几年间,拓展训练培训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呈几何数字增长,在国内比较正规且形成规模(即每年培训人数超过千人以上)的拓展训练培训机构已有300多家,而参与拓展训练或“类拓展训练”的机构,包括培训学校、户外运动俱乐部、管理咨询公司等已超过千余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它们都对拓展训练做了推广与发展。

随着国内拓展训练的普及,参训单位也由最初的外企、MBA学员发展到国企、事业单位,参训学员从高层领导直至普通员工、以及新员工融入培训。从1995年拓展训练在我国开始至今,列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IBM、惠普、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都开始继续他们喜欢的这种培训活动,国内知名企业如联想集团、清华紫光、北大方正、海尔等企业也都把这种培训课程作为员工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如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央组织部、公安部已把拓展训练作为员工的必须参加的培训课程,定期、分批进行培训。

在国内,拓展训练1995年才被引入,与国外相比理论和实践都不够成熟,大多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因此缺乏创新性。同时国内的拓展训练行业依然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的问题。由于拓展训练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培训来说更生动直观,因此更具吸引力,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盲目追求这种新型的培训,而忽视了自身的需求,从而不能做到量体裁衣,物尽其用,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刘凡齐.我国拓展训练行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64-67

[2]何忠,许志琳.户外拓展训练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8):55-57

[3]王海.企业培训的新模式:拓展训练[J].商场现代化,2008,538(13):19-20

[4]杨芳.试析拓展训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9,8:101-102

[5]王燕桐.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0(01)

[6]袁铜墙,吴映辉,薛保红.拓展训练在我国兴起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科技信息.2010(05)

[7]张先松,刘丽.武汉户外拓展训练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8]李忠俊.我国西部地区拓展训练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3)

[9]刘凡齐.我国拓展训练行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01)

第2篇:企业拓展范文

按根据协会下学期加强内部建设的重点工作与协会的宗旨,下学期企拓部的工作指导原则有:

1. 加强内部建设,完善部门制度,完善部门职能。

2. 增强人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化要求。

根据意思指导原则,在下学期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部长助理。

主要工作有:负责指挥部门的日常工作,主持例会,检查监督工作进程。期间有调动,指挥其他干事的权力,对部门负责,受其监督。

2. 组建对于参加商业街。

鉴于部门人数比较多,所以如果在参与人数足够多的情况下,组建两支对于参加4月份未企举办的模拟商业街活动,期间的商品组织,策划,销售有干事负责。最后比赛的胜负有哪支队伍所盈利的金额大小来决定。

3. 组建企业参观队伍。并与企业联系,负责协会企业参观工作。

首先动员部门里的全体同事寻找企业资料,然后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参观的机会,按照企业的多少来决定企业参观的次数,不过不能少于一次。最后从中挑选一部分人作为企业参观的常备队伍,负责与企业的日常联系。

4. 配合协会工作开展。

根据协会的相关安排,企拓部将会配合协会的一切行动。

5. 做好暑假工作的安排。

其中包括2012年新生招干的准备工作,包括面试准备,面试流程等。

为了顺利开展以上工作,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优化部门结构,完善部门机制

(1).建立会员档案表,记录会员平时的表现,工作情况。(有部长负责记录)

(2).改革内部分组机制,保留秘书小组,负责会议记录,会议通知(包括每周会议前的会议纲要,会议后的总结),资金保管。增设部长助理小组,负责监督工作的进展情况,各位的表现,并且负责监督会议、工作的迟到,缺席情况,事后要了解清楚情况。

(3).奖罚措施。在平时的工作或活动中,会根据同事的表现进行一系列的奖励或惩罚,避免出现无论做得好与不好都没有相应鼓励或惩罚的情况。否则容易消磨人员的积极性,在衡量表现期间做到公正、公平、公正。(主要细则将会在第一次部门例会中提出)

2. 善用分组。由于部门人员比较多,统一指挥调动比较困难,而且也很难做到工作到位。鉴于上学期情况,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将会根据工作情况提出去各个小组,例如企业参观小组,商业街一组,商业街二组等。把工作的人员安排精确到细致,有利于监督并且有利于把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带领工作的完成,一名秘书,负责通知工作。

3.小组的小型会议。鼓励各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会议。

4.和谐融洽的工作气氛,但不代表会有所松懈,在融洽的气氛当中增加大家对工作的热情。

5.尽量把工作下放到会员,一方面可以培养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从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6.与其他部门搞好关系。由于上学期与其他部门的接触少,工作少,所以导致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之间产生隔膜。不利于部门间的交流,在这学期,要多与其他部门进行联谊,工作,增加理解。

7. 文体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成员的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同学的精神要求,不断增强部门的凝聚力。

部门内部工作初步安排:

第1周:做好新学期的工作安顿,并做好部长助理,办公室值班,秘书的安排。开始着手企业参观的联系工作。

第2-4周:进行企业参观的联系工作,确定几间能够参观的企业并进行策划参观工作。

第5周:开始着手商业街项目,进行项目的策划,市场调查等前期准备。

第6-9周:商业街项目。

第10-14周:继续进行企业参观的相关工作。

第15周:进行优秀部长助理的选举,副部的选举。

第3篇:企业拓展范文

关键词:核心能力;代建制;基本建设程序;基本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最初由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上发表的文章:《企业核心能力》中提出。核心能力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

(二)核心能力的三大核心特征。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至少具有三个特征:

1、价值特征。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是企业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2、资产特征。核心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征。这种专用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不易为人仿效的结果。由于这种能力的积累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新进的竞争者因为累积的缺乏难以实现有效的竞争,从而对外面的潜在进入者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

3、知识特征。核心能力是以隐性知识为主构建的信息优势,它难以为人仿制和替代。正因为信息优势的特点存在,核心能力成为了“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

二、代建制及代建业务

(一)代建制与代建业务的定义。代建业务的出现源于政府代建制度的推行。建国以来,政府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先后经历了“自建制”、“承包制”、“监理制”。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时期为项目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管理者缺乏投资控制、管理水平不适应项目、政府监控脱节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尤其是为了克服“投、建、管、用”四位一体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非专业化、低效率、低质量等弊端,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政府推出了代建制,旨在实现投资控制,保证质量和工期,同时从体制上承担一定的防腐败作用。

随着国务院通过文件《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代建业务的推广拥有了制度性的基础。根据《决定》,代建制是指:对于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所以,代建业务应理解为:项目管理单位(代建企业)替代业主实施建设管理的活动总和。

(二)代建制的基本运行模式。考察国外的建设理论和建设实践,找不到与代建制完全对应的概念,通过不断实践,代建制基本形成了如下运行模式:投资者(业主)通过适当方式确定代建企业,代建企业根据投资者(业主)的意图,依照相关建设程序,运用适当的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在保障项目建设质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建设进度并对建设投资积极实施控制,辅助投资者(业主)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在这一代建过程中,代建企业通过代建业务拓展可以获得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方支付代建企业的固定代建管理费;另一部分是以估算或预算为标准,在代建实施后产生实际投资额与该标准之间的差额,即节约的投资,代建企业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分享节约的投资额。比例通过两种方式在代建实施前确定:一是双方商谈;二是投资方借助招标,由代建企业竞争确定。相对于有限的管理费,代建企业的主要收益取决于项目建设的节约,是代建业务商业价值的所在。

对代建制的运行需要厘清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代建制和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二是代建制和主要管理模式的关系。

1、代建制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基本建设程序是指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决算、投入生产运营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的法则。根据现行法规,基本建设程序内容确定为:编制计划任务书,选定建设地点;经批准后,进行勘察设计;初步设计经过批准,列入国家年度计划后,组织施工;工程按照设计内容建成,进行验收,交付生产使用。对组织施工前的工作又划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等工作环节。这些基本建设程序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顺利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代建制是投资管理体制,是投资体制的制度安排,是政府参与的改进。它的存在可以使投资方或业主更好地从宏观上去把握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它与基本建设程序没有对立关系,代建必须依附于基本建设程序而起作用。

2、代建制与主要基本管理模式的关系。基本管理模式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一般而言,基本管理模式是指业主(投资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管理模式。按照业主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主要模式有:

(1)自行管理模式。由业主(或建设单位)组建基建办、筹建处、指挥部进行管理,力量不足时,再委托咨询单位承担一部分前期工作,委托设计单位。一般而言,总是自己进行有关各方面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常见的情况如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成立建设管理机构实施管理,这种模式都具有“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的特征,易造成浪费和损失。

(2)委托管理模式。业主委托咨询工程师进行各项有关工作,如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准备、招标选择设备承包商和施工承包商;聘请咨询工程师实施监理工作。其中咨询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没有合同关系。这种模式广泛地在世界各地被采用。在实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管理方式PM和项目管理承包PMC。

(3)总承包管理模式,又称为设计-建造交钥匙合同模式。总承包商承担建设项目的全部设计、施工管理,按总承包合同的质量、造价、进度要求对项目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4)BOT模式,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项目公司负责融资组织建设,并进行运营,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业主的工作。实质上是融资建设的手段。

从与业主的关系上看,代建制中投资者与代建企业之间实质上是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合同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双方的工作范畴与相关职责。代建企业运行代建业务,可以通过多种管理模式实施。代建制与建设管理方式等项目管理模式也不存在对立性。

三、企业拓展代建业务核心能力分析

(一)企业拓展代建业务核心能力特征分析

1、价值特征分析。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看,在项目建设的微观层面上,代建制的运行带来了显然的效率提升。第一,代建制的运作可以为投资者(业主)节约建设过程时间,项目建设从立项到竣工将会涉及计划、规划、土地、安全、建设、环保、消防、审计等诸多部门,非专业人士往往努力许久还不能得其所,代建服务能完成相关工作为投资方(业主)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代建公司专业化的服务能充分体现“业内人士”的特点,避免管理重叠或管理不到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由于代建制的费用激励机制能更好地促进代建企业控制费用做利益最大化的努力,主动积极防止“三超”,实现项目建设上的投资节约;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知识、技术背景有差异的各种组织进行有序的管理,使来自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的队伍的活动更好地符合建设目标的需要,代建公司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能很好地应对这些需要,从而使项目建设在质量、进度、费用上达到管理目标,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从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上看,代建制为项目建设引入了社会化的专业管理队伍,终将全面提升社会项目的建设水平;由于竞争的存在,可以使专业管理队伍不断强化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管理服务水平,最终有利于社会资源利用程度的整体性提高。所以,代建制的基本运行模式赋予了代建业务的价值特性,各个代建企业独特的运作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凸显效率作用,通过代建企业的努力,更好地保障业主的价值,切实地给客户带来成本的节约,这也是企业能否异于其他企业的关键,是代建业务的根本需要,也是代建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

2、资产特征分析。拓展代建业务的核心能力在于代建企业拥有异于竞争者的异质资产,即具有累积性效果的综合管理能力。代建业务最终将以项目管理的成果接受投资者(业主)的审视,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水平是企业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多年的累积成果。这种项目建设经验很难从书本的知识中全部转移的,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积累的效果是代建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这种积累在丰富企业自身核心优势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成为增强竞争力的资源壁垒,因为即使仿制者知道核心能力,也由于资源的积累需要一段时间而无法参与竞争。

3、知识特征分析。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政府管制繁琐、建设过程复杂等特性,自然形成了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靠业主或者投资者的单方努力,很难全面掌握相关信息,投资方或业主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风险,诸如工程造价的上涨、建筑质量的虚假、建设周期的延长。

代建制为投资者找到了一个解决的途径:业主与代建单位通过合约建立起激励机制,为代建单位提供适宜的激励机制,使其维持在适当的努力水平,充分利用其经验丰富、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承包商及相关单位进行应有的管理,从而使投资者(业主)与建设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进而实现投资、质量及工期的有效控制。这是企业信息优势的综合体现,是代建企业拓展代建业务过程中有效协调资源利用的、具有知识特征的企业核心能力之一。

(二)拓展代建业务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代建业务的核心能力存在于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即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一核心能力,蕴涵了企业的价值特征、资产特征、知识特征。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拓展代建业务的核心能力。

项目代建服务是综合知识运用加经验积累的智力劳动,是一个人才协作团队的合作能力。企业拓展代建业务的核心能力要求企业拥有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结构,虽然其他资源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人才团队才是代建企业的头等重要资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具有某些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很多,综合性管理人才,尤其是达到国际管理水平的综合性人才十分缺乏,所以企业拓展代建业务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作者单位: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红岩,王建声.关于完善项目代建制模式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2.

[3]徐艳.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4.6.

[4]周国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研究[J].建筑经济,2005.4.

[5]徐大图.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6]胡昱,严竞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新模式――代建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3.

[7]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企业拓展范文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5篇:企业拓展范文

一、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对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型企业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辅以初加工和一些后续工序,尽可能利用区域内的自然条件来实现经济增长(王林清,2007)。这类企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非常强,企业拥有矿产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对全球矿产资源的控制,近百年来,他们不断通过经济、外交甚至战争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占领。

就我国而言,在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资源短缺是重大的瓶颈。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贫乏,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居世界第4与第12位之间,人均拥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13%、10%、9%、0.3%和4.5%。不仅如此,我国的资源禀赋普遍不佳,矿产资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富矿稀少,贫矿、难选矿和共生矿多,开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康义,2005)。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对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也持续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矿产品短缺加剧,铁矿、铜矿、氧化铝和镍矿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分别由1993年的22.3%、16%、34.8%和7.9%提高到2004年64%、72%、46%和47%,钾矿和铬矿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5%和90%(朱训,2005)。我们如果不突破资源瓶颈,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GDP再翻两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中寻求保障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用好境外重要矿产资源不单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

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政治敏感性高,面临的政治风险大

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海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或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受到影响,并致使其经营管理绩效和其他目标遭受不确定性(杨德新,2000)。当前的政治风险已由战争、征收、国有化等传统型风险向更为复杂而隐蔽的风险演变,主要表现为东道国政策的变化、区域保护、经济和政治报复、区域内部协调、第三国的干预、民族主义和宗教矛盾、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等(童生、成金华,2006)。由于矿产资源企业投资对象都是战略性物资,与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受政治影响极大、面临的政治风险极高。我国资源企业在外投资就经常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使我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受到很大限制。

2、缺乏国际化人才,对国际规则不熟悉

在实际的对外经营过程中,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碰到的最棘手问题,主要是来自对矿业国际惯例和运行模式不甚了解或缺乏研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熟悉国际惯例,不了解国外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法律制度等,我国企业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因此,他们开始认识到对外合作中涉外资源评估、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仲裁调解的重要性,必须在标准、规范、矿业权评估、资源评价、独立勘查、矿业经纪、劳务合同等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缺乏了解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精通国际市场规则、熟悉国际法与投资地法律的综合型人才,以致在与外商的商谈过程中,会出现提出严重背离国际惯例和矿业运行模式的要求和条款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拓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当务之急。

3、企业规模小,国际综合竞争力弱

西方矿产资源企业一般都是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而由于矿产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国家扶持力度日益加大,使得矿产资源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张。根据瑞典RMG统计,目前参与世界矿业经营活动的公司约有8000家左右,但矿山产量的大部分仅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在世界矿业公司排行榜上,32家矿业公司的矿产产值总额占全球矿产总产值份额的50.38%;最大的25家公司中,美、加、澳、英和南非的发达国家的矿业公司占19家,其控制产量占25家公司总产量的78%(周进生、鲍荣华,2004)。我国的矿业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据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有15万多个矿山企业,其中大型企业500个,中型企业1254个。大、中型矿山企业只占全国矿山企业的1.15%,而小型矿山企业却占98.85%(朱训,2003)。矿产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长期合同式的交易始终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规模偏小使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定价权,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抗风险能力差;二是造成企业银行资信低,融资能力低,难以快速扩张;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弱,难以突破国际市场壁垒;四是容易受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承担不必要的发展成本。

三、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拓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国家外交优势,支持矿产资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由于矿产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对其争夺已经突破了企业层面间的争夺,导致国家层面参与资源争夺。为了获得支持经济发展的有限资源,无论从企业利益还是国家利益来说,企业和政府间的结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控制海外的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他们制定和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综合运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优势,支持本国企业进行跨国资源开发,加紧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并控制了大部分优质资源。

尽管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大量的机遇存在。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企业与亚非拉国家合作资源开发项目不断取得成功,这固然与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但缺乏开发能力有关系,更与我国在这些国家发展良好外交关系密不可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直以来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因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长期友好的双边关系,所以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为此,我国的矿产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外交渠道积极拓展海外资源,获取资源开发的主动优先权。一些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但与我国政治关系密切的新兴国家应成为我国企业拓展资源储备的重点目标。在资源扩张的进程中,我们应注意尊重当地的政治、宗教、文化习惯,少说多做,在争取资源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长期的合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矿产资源企业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资源

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应紧紧围绕国内短缺的重要矿产品种,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参、控股境外企业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获取国际矿产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生产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公司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水平。这种方式风险小、效益高,适宜针对发达国家和国际矿产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在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则应尽量争取独立投资或以我方为主建设及管理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这些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多希望国际企业能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到他们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上,并为之提供了各种优惠的政策。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在资本、技术、国家关系上的比较优势取得资源开发的主动权。这种方式投资大、风险高,需要国家政治、外交层面的配合。除直接投资外,我国企业还可通过长期合同买断海外矿山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权或租赁经营海外矿山,这种方式节省投资、风险小但时效短,对于企业长期的资源保障作用有限。

3、扩大企业规模,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当前,国外大公司为了应付世界资源开采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普遍实行强强联合、机构重组,矿产资源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进入海外矿产资源市场面临多种风险,而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开拓市场更多的是在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从目前世界各地资源开况看,跨国公司在资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垄断。因此,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强强联合,不仅可以凭借组合的实力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还可以增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并购重组的经济环境也日益改善。我国矿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并购重组集合各企业优势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海外拓展的主体。在生产要素的重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进一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规模快速扩张。随着我国国内资本市场本身的逐步完善、发展,矿产资源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大量的融资已成为可能。随着我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宽,企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大企业的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6篇:企业拓展范文

西门子的 Life W ork s 远景便是针对未来通信的需求和趋势而提出的战略远景,目标是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商业世界中创建无障碍、无界限的通信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访问所需要的人员、信息与应用软件,无论身在何处、使用何种设备或网络。

通信无界限解决方案基于七大技术准则,即统一通信、开放的基于 IT 的通信、固定移动融合、业务流程整合、丰富的用户体验、自由的安装选择、业务持续性和完整性。整套战略理念的重心是统一通信,无论是实时应用(如语音、视频或即时信息),还是非实时应用(如语音邮件、电子邮件或传真),均可集成为统一而简易的用户体验。

为了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现有 IT 架构,优化投资回报率,西门子无界限通信解决方案使用开放性的标准和界面,可无缝集成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以确保整个信息流通生态系统中的高度开放性。因此,许多方案都支持多个厂商设备之间的互通性,溟以及面向服务架构(SOA ) 的应用,从而按需支持不同企业的个性业务模式,使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

第7篇:企业拓展范文

早在200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建华管桩“JH”图形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建华管桩产品搭配使用的“JH”图形商标及“建华”商标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建华管桩21年致力于建筑基础工程材料―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专业生产,经过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革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随着“建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为更好的维护建华品牌、避免商标侵权带给公众的混淆与误认,建华管桩集团决定,申请“建华”商标参与中国驰名商标的评定。而此番“建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对建华管桩产品质量及企业综合实力的再次肯定,建华管桩也将坚持以“让建筑更安全”为己任,坚持为广大客户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让双“驰名”品牌让广大客户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除了狠抓产品质量,建华管桩多年来一直重视技术革新和知识产权,制定了可行的、有步骤的、有计划的技改研发目标和知识产权战略。目前,整个集团已取得专利证书共计157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119件、外观设计专利17件。建华管桩有限公司旗下有江苏省经贸委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经贸委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经贸委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CNAS认可实验室等多家研发机构,并与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增强了研发实力。

第8篇:企业拓展范文

报纸发行企业经营的关键

过去报刊发行企业可以依靠某种报刊的特殊地位等获得垄断优势而得以生存,但这只是短期的竞争优势。对于发行企业来讲,某些关键性资源,特别是核心能力才能够形成长期优势,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长久繁荣的竞争力。

报纸发行企业的关键资源不在于拥有某某大报的发行权(虽然借助于大报可以使发行企业在市场化初期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在于其所拥有的组织严密的发行网络和关系密切的读者群体,这正如移动通讯企业的关键资源不在于拥有多少价廉物美的手机,而在于其高效的网络运营能力和庞大的用户群体。

随着媒体行业的逐渐开放,多种资本必将促使形成众多的、不依附于某一特定报业集团的发行企业群体,这时,不仅一个发行企业将不得不去争夺足够多的报刊发行权,而且同一份报纸也将有多个发行企业争夺发行权。如果没有高效的网络运营能力和可靠的读者服务能力,一个发行企业想要争夺市场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发行企业(持久)竞争力来源于发行网络和读者群这两个关键资源,更为根本的,来源于发行网络的运营能力和针对读者群的服务能力,这正是发行企业的核心能力。

梳理发行企业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的报纸发行采用邮发、自发、邮发自发结合等多种发行模式。从关键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角度分析,现阶段发行企业网络经营的趋势包括:一是以文德广运和小红帽发行公司等为代表的“先求大,再求强”模式,即首先追求最大范围地组建发行网络;另一种是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属下的金羊发行公司为代表所尝试的“先求强,再求大”模式,即首先完善现有网络、提高读者服务能力,再伺机向外扩展。

网络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发行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两个核心能力,网络规模必须以网络运营能力为基础,再图谋扩展经营范围。从目前情形看,大范围、甚至是全国性的发行网络还缺乏有效运营的市场和政策环境,相比而言,“先求强,再求大”的模式可能更值得借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金羊发行公司首先从完善现有网络的运营能力和读者服务能力入手,2003年全年《羊城晚报》的发行量增长了11万份,公司通过发行网络增值业务,实现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创造利润500万元。2004年有更大的发展,在广东市场上牢固树立了“金羊服务,天天进步”的品牌。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时机成熟,羊城晚报金羊发行公司将以迅速、稳健的步伐走上扩充之路。

报纸发行企业主要是发行报纸,如果有足够数量的报纸是大规模的全国发行,那发行企业做大将具有较坚实的业务支撑。即使不谈当前我国报纸的体制约束,单就报纸市场化的演变来看,报纸全国发行范围收缩、集中于本地市场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这也极大地限制了现阶段做大的现实可能性。“主打本地市场”是报纸企业化运作以来呈现的明显趋势,本地特色明显的报纸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动,而“全国性大报”竞争力日益减弱。在这种演变趋势中,组建大区域的、甚至是全国性的报纸发行网络运营将缺乏足够的业务量来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大区域的发行网络虽然可以依靠较大的初期投入得以组建,但仍然缺乏操作性强的赢利模式,采用加盟形式做大的发行企业如何保证有限的经营机遇、业务量和利益在各个加盟企业之间公平合理分配也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增强报纸发行网络运营能力

在报业发行网络的建设方面,业界已经取得的共识是:一个发行网络的初建和日常运转需要较高的投入。但笔者认为,虽然投资力度是现阶段增强发行网络运营能力的当务之急,但网络管理和合理网点规划布局也是决定报业发行网络运营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的网络能够提供快捷、准确、方便的优质服务,扩大报刊的发行量,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从而为报业集团利用网络开展多种经营打下基础。初步建立发行网络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且现有网络的扩展和完善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发行网络的建设营运投入巨大,利用社会资本可迅速做大做强。从报业集团的发展及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向看,直接融资将成为媒体未来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发行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有利于形成新的运作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建设发行网络应大力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具体可采取参股、合资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成都商报》已通过博瑞传媒实现间接上市,《北京青年报》也以北青传媒在香港直接上市。

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多方争取足够的资金投入网络建设,这只是提高网络运营能力的前提,同时还要注意资金投入的实际效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合理规划网点布局”。网络运营能力有赖于网络的覆盖效率,而覆盖效率与网络站点在特定区域的分布、网络站点之间以及与总部之间的沟通效率密切相关---只有当发行网络的站点布局合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畅通、快捷,发行网络才能实现盈利和增值,才能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加强网络管理。为了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发行企业除了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外,在各种软件上也必须重视,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发行网络的管理能力。网络管理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1)“执行能力”,网络管理必须精细、准确、迅速,指令下到哪里,网络执行就要跟进到哪里;(2)“拓展能力”,具有竞争力的网络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迅速捕捉市场发展方向和机遇,能够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品种和标准。

开展多元化经营

发行网络是报业发行企业的运作平台,利用这一平台为其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发行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如果缺乏优质的终端客户服务能力,耗资巨大的发行网络将失去生存的价值,也就更谈不上取得持续竞争力。但仅依靠一两种报纸的发行,企业将不可能在市场中扩展壮大,在稍长一段时间里将会被市场淘汰。发行企业必须扩大利润来源,从长远来看,发行企业必须能够寻找到一种能被市场认可的赢利模式。

发行企业现有的网络如果仅仅用来发行报纸将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报业集团也难以承受这种长期的巨额投入。如果利用其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管理资源,检验发行网络的运营能力,还将有利于减轻报业集团负担、实现自身造血,同时探索、检验发行企业合理的赢利模式,实现完全走向市场。

目前,发行企业作为某一报业集团的专有发行渠道,拥有的资源除了品牌、产品外,还有报业集团旗下某些报纸的大量读者,因此发行企业拥有与读者直接接触、并将读者发展成客户的独特优势。现阶段的发行企业正处在能否把已有的垄断发行权转化为具有持续优势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现阶段发行企业可以拓展如下多元化经营:

为网上购物提供物流配送业务。网上购物选择报业集团的发行网络提供物流配送是其较好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报纸发行量大,发行时效和送达准确率要求高,能应付网上购物的配送要求。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发行网络为例,要担负起《羊城晚报》这份每天发行量超过150万份、中午12时才开机印刷的报纸的发行工作,其管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报业集团属下的金羊发行网建立以后,不仅提供了比以前邮发渠道更优质的服务,而且促进了《羊城晚报》的发行量,从原来的120万份上升到目前150多万份。拥有了这样的网络和服务,当然是一般的物流配送公司难以比拟的。其次,报业集团的发行网络已经存在,增加物流配送业务只是业务延伸,成本投入和运营资本都比较小,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报业集团的发行网是一种兼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一的网络,更容易为第三方物流开展网上购物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提供网络增值服务。报业发行公司不仅可以利用其报纸发行网络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配送服务,也可以利用其网络资源扩展自身业务范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1. 利用网络开展产品销售

发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与读者联系密切并相互信任,这是开展网络销售的基础,而许多读者也都存在对某些产品(特别是常用品)网络购买的需要。网络销售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利润,而且可以提升服务品种和内涵,保持报纸发行量的稳定。

2. 提供便民服务

报业集团的报纸发行站和连锁书店网点多,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能够为市民提供多种便民服务,如报纸订阅和零售业务,图书、文化用品音像制品及生活用品的零售业务,代办分类广告业务,代办民航、铁路订票业务,代订宾馆酒店客房,代办旅游服务等,报业集团可以通过这些服务来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

第9篇:企业拓展范文

一、企业口述档案的涵义

企业口述档案可看作企业档案和口述档案的合成与交叠形式,是以“口述”为原始承载方式的企业档案,也是有关企业活动和历史的口述档案。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记录。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最早正式提出“口述档案”概念: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因此,企业口述档案是对企业各项相关活动的亲历者或参与者通过录音录像或口述笔录等方式进行有计划采访后形成的具有凭证作用的记录。口述档案的新颖、坦率、形象、生动等特点[2]赋予了企业口述档案民主性、生动性、叙述性、全方位、多侧面的新特征。

二、企业口述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从企业档案对企业本身和其他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口述档案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不仅必不可少,更是一个“催化剂”[3]。

首先,口述档案是弥补企业档案馆藏不足与构建企业组织记忆的重要资源。在信息生产方面,任何形式的企业文件都不可能提供完整的信息或反映企业全部情况,开展口述档案则能够有效地补充企业各项活动信息,记录具有特殊意义或“官方”档案缺失的部分。特别对于创建初期因资金、人力、设备、观念等因素限制而无力保存早期档案资料的企业,更能起到填补企业历史记忆空白、完善企业发展史的作用。由于口述档案无法被其他形式的档案代替,又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料,这使口述档案成为促进馆藏多元化的极好资源以及现有企业档案收藏的重要补充;或者其他类型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仅有框架、没有细节,仅有结果、没有过程的企业活动,口述档案对于了解企业重大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文件的产生过程有着重要意义,为企业组织记忆的构建提供鲜活的史料。福特公司第一代企业档案工作者罗伯特?巴默(Robert Bahmer)注意到企业第一个五十年所保留下来的档案存在大量缺口,建议通过实施口述档案项目来填补这一缺口;20世纪80年代,福特在英国成立了欧洲企业历史事务所,雇佣了著名记者兼历史学家大卫?伯吉斯―怀斯(David Burgess-Wise)来开展公司口述档案访谈及研究工作。[4]到目前为止,福特公司档案馆已采访了131人,对这些人的214次采访共形成了近270个小时的录音档案,其中230个小时的录音档案已经整理成超过7000页的手稿,这部分口述档案构成企业档案中独特而重要的信息资源。

其次,口述档案拓展了企业档案工作内容,为企业档案工作带来活力。开展口述档案能够促使企业档案工作由被动向主动方向转变,有助于企业档案工作者树立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一方面,开展口述档案是将企业档案保管和研究合二为一的有效手段。口述档案收集前对主题的深入研究、收集后的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等工作都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但要做好企业档案体系建设,还要兼顾企业档案研究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口述档案是辅助企业档案鉴定的有效工具。鉴定一直是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口述档案往往是企业活动亲历者较为真实可信的历史叙述,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企业多元化、生动化的工作状况。从这个角度看,口述档案等于提供了一份探察公司活动的地图,而且是由熟悉情况的内部人员绘制,[5]为档案鉴定提供佐证,纠正一般档案之讹误,在与企业档案、内部资料的相互印证中展现企业发展的真实面貌。

再次,口述档案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融入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口述档案的民主性强调每个当事人和知情人都是“活档案”,每位普通员工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参与者,都可进入企业历史并在其中扮演角色,提升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一些老员工更是企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其丰富的经验是企业的珍贵财富。另外,口述档案还是企业隐性知识物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弥补性知识资源用作宣传广告、开展公关活动、进行入职培训等。

最后,口述档案有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企业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档案中包含的科技经济信息不仅对企业本身十分重要,也是国家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从企业档案记载的信息内容中可以管窥当时背景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尤其是一些“老字号”企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定地域社会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因此,开展口述档案应本着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企业口述档案的收集、鉴定、利用服务工作

企业口述档案收集来源理论上包括三种:一是对企业员工个体口述档案的制作与形成,二是对企业各部门已形成的口述档案的收集,三是对社会上有关本企业的口述档案资源的采集。后两种主要通过常规接收即可,而企业员工个体口述档案的形成则是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采用口述手记、录音录像等方式。这就要求企业档案工作者首先要熟悉馆藏内容,关注馆藏结构的合理化及其资源使用的效率性,了解馆藏中究竟哪些方面需要补充,什么对企业最为重要,只有清楚馆藏中缺乏哪些材料才能使口述档案的收集更具针对性;其次要根据企业情况及访谈主题灵活确定企业口述档案收集范围,如访谈现场笔记、原始录音录像及其文字稿或电子稿、访谈计划、受访者详细资料等;再次需掌握口述档案理论及采集口述档案的技巧和方法,正确把握受访者心态、正确选择访谈主题和访谈对象、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技巧和协调亲和力、具备录音录像等新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文字编辑处理能力。可见,规范程序、制定计划、对企业文化知识的良好储备、敏锐的洞察力、学习创新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企业档案工作者做好口述档案收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口述档案的内容并非完全可靠以及受口述者的主观性(如认识、立场、地位、观测角度和记忆的模糊性)等因素影响,企业档案工作者应严谨对待口述档案工作,在收集、接收过程中核实内容,做好鉴定工作,使口述档案真正成为企业历史凭证。首先,要与受访者提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建立信任,普及口述档案重要性的知识,鼓励受访者反映最真实的背景信息;其次要将口述档案与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已有资料相互印证。当然,口述档案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能够将亲历者的声音保留下来,所以在做鉴定时也要分析口述者的语言、声调和主观意思并结合其中体现出的情境及背后的社会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