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教材

第1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爱的理念 教材建设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各异,归总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文学史为纲,即按照文学史的脉络,精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徐绍建主编的《大学语文》;按文学体裁来编排,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显槐、王晓霞主编的《大学语文》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方铭主编的《新大学语文》;有的教材杂糅了前两种教材的体例,即先以文学史划分单元,在各个单元下再以文学体裁来选取文学作品,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郑忠孝、王馨主编的《大学语文》;有的教材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训练等内容加入到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突显其工具性、应用,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牟岩、王瑾娟主编的《实用语文》。

以往大学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然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大学语文的人文日益被人们所呼唤,而由北京大学2012年2月出版,赣南师范学院教材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程箐、刘汉波主编的新版《大学语文》便应运而生。

二、爱的理念是贯穿程箐、刘汉波版《大学语文》的隐性线索

新版《大学语文》打破了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它更注重人文性。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说,大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人类,学点文学,学点历史,陶冶情操,养成人格” ,从而做一个有情趣、有思想的人。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都极其重要。席勒说:“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彭莎尔说:“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每个人都应心存爱心。因此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为隐性线索,旨在让大学生们从经典诗文和现代人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心田,丰厚自己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塑造坚实的文化心灵,健全自身的人格”。

(一)珍爱自己,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

第一讲“成长,痛并快乐着”和第二讲“生命是单程的旅行”着眼于珍爱自己。第一讲点明人的成长是痛苦与快乐并存,我们要认同成长;第二讲告诉我们生命是唯一的、脆弱的、也是神圣的,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林语堂先生在《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一文中说,我们的尘世人生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珍惜拥有的生命,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唐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表现出爱惜人民和珍爱生命的感情:“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之。”食指的《热爱生命》则是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它让我们懂得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坎坷、险阻在所难免。但我们必须坚强,必须勇敢地活着,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二)关爱他人,关注千姿百态的世事人情

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告诉大学生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都是我们应当珍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父母。《诗经·蓼莪》中,诗人深情地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却未能报答于万一,深深地流露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与悲怆。这提醒青年学子要及时行孝,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关爱,不要等到失去了而追悔莫及。杜甫的《又呈吴郎》则倡导我们要有一颗泛爱之心,不仅要爱亲人,还应当将爱推广至那些也许非亲非故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对它充满了期冀,并赋予它许多浪漫的色彩。史铁生在《爱情问题》中告诉我们的学生要懂得“爱情的建立是有基础的”,“必须维护爱情的神圣与纯洁”。《长恨歌》带给我们的则是极尽享受爱情后留下的无尽的遗憾。这些篇目的选择,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处理爱情中遇到的问题,如爱情与性的问题等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情系家园,关注生我养我的土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心系故土,胸怀祖国,才能真正承担起对民族国家的责任。第六讲“我爱这土地”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故土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季羡林只在故乡待了六年,“见月思乡”,不管他离开故乡多少万里,外面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永远比不上故乡那心爱的“小月亮”。余光中与祖国一水相望,他在《听听那冷雨》中聆听到的不仅是离愁,还有远方故土传来呼唤游子归来的呢喃。文章字里行间流溢着一个天涯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爱护自然,关注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八讲“敬畏自然”告诉我们,其实爱自然,就是爱我们自己,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当要有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图,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超越了前人,个人生命短暂意识,人类的生存却世代相传,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也在礼赞生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周国平则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五)热爱生活,关注诗意的理想世界

我们要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第九讲“诗意地栖居”强调人不应满足于世俗的世界,还应该同时拥有双重世界,即现实的功利世界与超越的理想世界。第十讲至十二讲则具体讨论我们诗意栖居的方式与载体:爱母语、爱文学、爱艺术。

三、爱的理念对“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一)突显爱的理念是对人文精神传统的一种继承

在中外的人文精神传统中,爱都是其根源与基础。“爱”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爱”有无数美好的描述,“爱”是生命追求的目标,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中西方对于“爱”的理解方式不尽相同,于是也产生了对爱的不同表达与实现方式。我们从三个向度来考察爱的人文传统。

1.儒家——仁爱思想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是贯穿一切的总的精神。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种仁爱思想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其中孝、悌是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孝为出发点,从对自己父母、子女、兄弟的爱,由己及人,推广到对他人的爱,对广大民众的爱,乃至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

2.墨家——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是墨子提出的十大思想主张中的核心思想。“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一种互相的、普遍的爱。如果说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提倡“爱人若爱其身”,体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了实行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

3.西方——博爱思想

西方的“博爱”思想主要来源于基督教神学思想。博爱,即广泛地去爱一切人与生命,包括三个方面:(1)上帝对人之爱。上帝是造物主,创造了人类,因此上帝对人的爱是创造性的、自我牺牲的爱。(2)人对上帝的爱。上帝爱人类,人类需要回报,这种回报便是爱上帝。(3)人对同类之爱。人同为上帝之造物,同为上帝之儿女,上帝爱人,人自当彼此相爱。此外,这种“博爱”还包括对仇敌的爱。《马太福音》说:“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这种爱便超越了善恶,没有仇恨,是一种神圣之爱。

不论是儒家以孝悌为根本的 “仁爱”,还是墨家超越差等的“兼爱”,还是西方超越善恶、超越仇恨的“博爱”,它们的出发点都是相通的,即都强调人要有爱心,人应当广泛地去爱别人,而不是一己私爱,都体现爱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新版《大学语文》所选篇目包括讲到爱自己、爱他人、爱土地、爱自然、爱母语、爱生活等等,这正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墨家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以及西方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的“博爱”思想。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为隐性线索正是对这一人文传统的回望与继承,学生通过对这些选文的阅读、理解、鉴赏与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爱的理念必将植根于他们的心田,对其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一定影响。

(二)社会需要我们在当下传承爱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混乱的状况,道德滑坡、是非不明、人情淡漠等现状令人担忧。爱的理念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打开心扉,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贯穿始终,从爱自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社会以及爱一切生命,意在使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心存一片净土,心存一片爱心,敞开胸怀,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多一分关爱,多一分责任,相信它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望爱的理念能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起坚实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让人文精神在青年一代中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文学科诞生百年·有效介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N].新京报电子报,2010-10-9.

第2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第3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一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和“高职校本教材”的涵义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根据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高职师生应用而编选的语文材料。广义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可以教和学的语文材料,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参考书、课外阅读书目、投影片、磁带、光盘等。狭义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专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范本,即语文教科书。本文“教材”取广义。

“高职校本教材”是区别于国家统编教材和省编地方性的教材,是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内部开发使用的教材。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就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高职生为对象,以教材为关键,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体现高职办学特色,从而向高职生提供最迫切的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和指导。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主要以高中毕业为起点,分别开设有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课,其课程名称也呈现多样化,大学语文、中国文学、文学欣赏、美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开设得比较集中。据了解,全国共有50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其共同特点是以古文为主、偏重文学作品、突出思想教化、忽视能力训练、针对大学本科编写的等等,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另外,一些自编教材,由于面对生源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也不同,不具普遍适用性。从各高职院校开课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存在很大差异,所显示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技能轻人文素质的倾向。这对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意或无奈的缺省。

三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出现的问题

(一)教材杂乱,没有权威教材

我国出版了几种全国通的用高职语文教材,如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但由于这些教材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权威性。于是,许多省、自治区或高职院校都另行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现在全国已经编写出来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几十种,而这些教材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让人感觉大学语文因校而异,教材纷繁杂乱。

(二)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所选作品与中学、中专雷同

第一,目前所编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有些版本教材篇目大部分是古文,学生学起来觉得深奥难懂,读都读不通,更别说感兴趣;而觉得较有意思的现当代文章又非常有限,尤其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上没有见到。虽然美学上说距离产生美感,但母语是我们每天需要运用的,若老是采用一种只能远观的心态去审视的话,这种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失去生命力。

第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在所选作品上,常常与中学、中专语文雷同。据有关专家对比,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与该届学生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作比较,结果《大学语文》所选的67篇作品中,与中学《语文》教材出处一致的有60篇,占89.6%;与中学不一样的仅7篇,而这7篇在中学教材中还不难找到同类型的作品。让学生重复学习他们高中时就已经学过的作品,学生不但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也使得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没有什么差别,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在课本的编写体例上,也明显带有中学、中专语文的痕迹,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还是沿用选取作品编写的方式,作品前后加上提示,以及一些词语的注释,这样的体例与中学语文教材处于同一个层次上,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三)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专门教材

由于各类学校的生源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是有其不同特点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组织编写出来的,其适应对象是大学本科学生,从教育规律来说,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

(四)教材本身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语文不是专业课程,在选用语文教材这一环节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不同的专业基本上都沿用一套通用的高职语文教材。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图省事,甚至就拿本科大学语文教材来敷衍,这些做法与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与职业教育专业的方向、课程目标背道而驰,严重阻碍着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利于高职生母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

四 立足本校特色,重视高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综合考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学科的功能、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建构教材的特色,开发多种资源,即可有望实现课程的目标和功能。针对现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利用教材建设的成果推进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路是:

1 编写体例强调读、写并重。体例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总体构想和把握,体现了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建立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挖掘内在联系并揭示其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形成“以读助写,以写助读”的指导框架,使教材在体例上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2 内容选择凸显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语文课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它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而选文时须兼顾经典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知识性、艺术性与科学性、实用性与可读性。

3 强化能力训练彰显实用特色。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这一特点,教材建设中必须加大实际训练(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内容,使教材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4 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是近几年着力建设并已在教学实践中成功运作的一种教材建设的新形式。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纸介质出版物与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结合起来形成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套的综合形式,为高职院校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形式可以大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共享,切实促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五 加强领导,制定计划

1 成立专业高职语文校本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线专业人员参加教材编写组,加强对校本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校本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教材的编写要在编写教材之前,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校本教材在本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特色。

2 把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列入学校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领导小组应积极争取将系列教材列入学院内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3 应建立教材编写核准制度。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做出明确的规定。应由行业、专业出版社出版,这样,就能把好编审两道关,就能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教材各类知识的比例结构,从而保证教材的质量。

4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校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理论知识精简不宜太多,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制定高职语文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

校本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制定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荆龙,韩洪恩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几个问题,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第4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1)注重专业,轻视语文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想着毕业之后能够凭着自己的专业技能生存,因此就将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认为公共的基础课程其实学不学习都可以,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文化素养不足,语文学习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说一定要先学好语文课程,这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其他专业技能的提升,语文教学在今后教学中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2)教材毫无特性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比较显著的就是语文教材,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语文教材和其他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教材的模式都是统一的,这种语文教材在高职院校中其实是没有任何特色的,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专业的不同,使得语文教材和专业学习的知识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使得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没有了什么真正的价值,再加上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的课程大多数都是被设置成了公共基础课,因此有很多的学生并不会去学习语文课程,这样也使得学生的专业发展会受到影响。

2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

(1)教学模块的选择

大学语文属于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中的内容,但是不要小瞧大学语文,它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根据大学语文的功能,按照实用性的特征来选择相关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模块分为人文性模块和实用性模块,人文性教学模块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对感情的探讨和分析,而实用性的教学模块则是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全面的创新教学知识,改变语文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逐渐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选择学生接受范围内的教材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文化方面的素养都是相对偏低一点,甚至很多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中语文的水平,这对于专业提高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此时你让学生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学生会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所以在告知院校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来编制出适合语文程度不高的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可以选择一些篇幅较短的,学生容易看懂的文章,在语文教材当中逐渐的融入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

(3)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是自身的职业技能,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以职业为主的,所以说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就要摆脱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情况将课堂的教学和社会的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升华为自身人格魅力的进步,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升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所以所高职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改革教学的方法,一次来满足教学的需求,高职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断的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可以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第5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知识性教材一般以文选为主,兼顾一些汉语、文学理论、文选、写作等知识。认同此类教材的人声称,大学语文首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就业服务。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现代社会变革的渐趋加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只有学到在社会中能迅速转化为技术手段的知识,才能在行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生不会表达,不知道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如果大学语文还讲授些大而无当、玄而又玄的内容,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学,这门课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基于此,他们的观点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与课程教学要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具有可操作性:学习了语言与表达、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言说能力;学习应用文写作,也就掌握了几种应用性文体的写作技巧。因此,选择知识性教材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也能提高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应对能力,在社会中成长为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的人才。

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包含着价值,甚至作品本身就是价值的大厦。价值性教材从文学走向文化,倡导具有普范性的价值。推崇此类教材的人以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培训是中学阶段业已完成的任务,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反倒是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了解不多,文化品位、人文精神下降,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这是大学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在实用主义充斥的大学教育中坚守一点美与善,不至成为物质化、功利化、无根性的木偶或机器。因此,“那些最契合当代学子的青春景况,或曰最能为其‘精神成人’提供类似‘文化人格激素’那样的篇章(且又文辞优美、文气丰沛、文体别致,能在情感、情怀或情操某方面,令读者不读则已,一读惊喜),才有望进入教材”。(夏中义《大学新语文・序言》)

从表面上看,双方各执己见:前者认为后者理想色彩过于浓厚,不符合当下社会现实,也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尤其是课时有限,人文熏染收效微乎其微,有些乌托邦倾向。只有走技术路线,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大学教育不致于与社会发展脱节;后者认为前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物质性对人精神性的异化,惟市场的路线只能导致大学生“心灵的根失去了”。只有摈弃大学语文知识性、工具性的教学规范,倡导价值性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在精神上成长。其实,细究一下可知,双方的想法都有些局限。前者方便教学,能让学生迅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但过于理性化,忽略了人的精神性建构,实质是西方科技主义至上观在国内的一种延伸。后者考虑到大学生成人的因素,凸显了人文性,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现实情境,实质是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一种混合。倘若长期纠结于此,是不能改变当下大学语文教学失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厘清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与本源,并据此总结出契合现状的教学范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也就是解决是什么、姓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与教学范式的确立。其实,学界探究这个问题之时,往往在 “大”与“语文”之间纠缠不清。究竟是“语文的大”还是“大学的语文”,它代表了不同的思考进路与价值判断。笔者以为,大学语文的定性应为“语文的大”,而非“大学的语文”。

大学语文的表层指向是课程的工具性。我们的学生自出生一直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用母语交际,用母语思维,用母语求知。但对当下大学生来说,这种语言惯性并没带来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反而在英语霸权的语境下出现了母语智障:不会用母语说话,不会用母语写作。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大学语文的开设,第一个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基础,没有语言这门工具,大学语文其它的赋值也是奢谈。所以,“”后复设大学语文时,匡亚明先生就指出:“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完整地表达科研成果?”因此,大学语文需要从母语教育入手,充分展现汉语的无穷魅力,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能力,凭借汉语这一媒介感知社会中人事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接受人文精神的滋养。

大学语文的中层指向为课程的审美性。大学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文学。首先,文学是作家依据自我审美眼光、审美方式与审美理想个性化的产物,其中渗透了作家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情感倾向,真善美的人事物得到彰显,假恶丑的人事物得到鞭挞。大学生阅读作品,能够认清社会人生与心灵的本质,感悟世间的人性之美。其次,文学作品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诗意、一种情趣、一种梦想、一种意境。诗意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悠闲,情趣使我们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气质,梦想能够使我们忽略现实的残酷转而探索存在的多元,意境使我们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情调氛围,从而对高度浓缩的工业化环境和商业语境构成了突围,人也不会成为机器的傀儡,成为缺乏审美情趣的单向度的人。再次,文艺作品是人类的想象构成。文学的感性思维性有助于我们突破科学逻辑思维的拘泥,有利于创新的实现。文艺活动发达的民族,一定是想象力丰富的民族;想象力丰富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所以,我们就要借助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涵咏美人、美事、美味、美德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的深层指向为课程的民族性。大学语文通过母语媒介担当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性格、张扬民族精神的重任。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撇开民族性去谈论走向世界只能是虚妄。现实中,恰恰有些人没有自我精神、缺失国家与民族观念、遗忘民族文化,尤其是长着 “西方眼睛”,数典忘祖地“师夷长技”和“拿来”。大学语文要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增强爱国意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会不朽的。”(王蒙《李商隐的挑战》)一方面建构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识,一方面以其作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源,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可以诗意地栖居。

大学语文的核心指向是课程的人文性。当下,人们正在享受科学发展的丰硕果实,殊不知我们是仅仅从物质的角度去理解科学,这必然导致科学本身产生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裂变。国人忽视科学精神和内在之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大学语文就要将中国文化中富含人文精神的东西传达出来:大学语文有责任培育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及对未来美好的探索;要培育他们美好的灵魂,仁义礼智信并举,有尊严、有理想地生活;要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精神,有责任感,有使命感,自觉地把自我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以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拒绝纯粹的工具性和市场庸俗化,呼唤崇高,呼唤使命感,呼唤人性的正常态,倡导“和谐”成才。

大学语文在高校中有着其它公共课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它的存在不仅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进步与社会和谐的需要。所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及教学范式的确立都应该围绕着大学语文的本质与本源进行,充分考虑其功能价值,既要摈弃个体的经济私欲,又要绕开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同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土的语言资源、思想资源与美学资源,以东方视角去吸纳西方有益的人文滋养,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席勒语)

第6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当前,我国很多教育学者提倡人文关怀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日渐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而其中承担教育作用的大学语文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实行的时间很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大学语文在我国学科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却逐步走向困境。本文依托目前大学语文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解决大学语文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大学语文;困境;策略

在分析大学语文怎样走出困境前,先来谈谈我国目前实施的语文教育模式。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一直是以培养语言与文字为重点,高中阶段,进一步系统和深化学习语言和文字,直到大学后,语文培养思维和目标才得以提升。《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扭转这个趋势考验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工作能力。对此,我浅谈一下本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一、大学语文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一)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语文不再受到国民的热捧,沦为一门存在感很弱的学科。我国当前处于一个崇尚实用的社会阶段,人们对技能追求高于素质追求,社会如此,大学生也不例外,因而大学语文的待遇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我深知大学生对语文的模式程度、语文教学何等僵化;同时,娱乐文化、“快餐化”读物的出版,由此产生的“无厘头文化”热潮进一步压缩了国学的影响力,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对语文认知的误差,从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出大学校园后,将理论实践到实际中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现行教育制度压抑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及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缺乏实用性。

(二)教材资源繁多,教学内容混乱

据统计,截止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达50多种,以一般的思维,如此多的教材资源应该是增大了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可惜的是每版教材的内容大相径庭,有的偏向于文学体裁的阅读欣赏,而有的偏重于写作技巧,由此产生的教材多样化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据统计,对教材的不满意主要有如下几点:文言文篇幅过多;不同文体选文比例差异大;作者介绍存在片面;文学观点不符合时代潮流;点评不透彻;严重缺乏音像资料等。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缺乏理论支持和外在推力

大学语文课虽然是大多数高校开展的一门的公共必修课,但是和小、初、高时期相比,其地位明显下降了很多,中小教育还是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语文成绩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本人的升学质量。但是到了大学,由于受到专业化的限制,大学生似乎对语文学习的成绩不在乎,他们大部分的人觉得把专业知识学好才是大学的基本要求,忽视了人文教育中大学语文所起的作用。由于大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因而大大增大了教学的负担,所以这对大学语文老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要求,要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在设置语文教学时没有凸显出语文的重要地位,造成语文课程开设随意、考核不严谨,进一步加大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二、针对大学语文的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原则,语文教学方式和宗旨要以学生专业长远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要和学生专业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对其专业长远发展的影响。但反观当今的大学语文教学,很多内容和宗旨和学生专业脱节,甚至沦为学生平时哗众取宠的消遣方式,这些都是整个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语文教学更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我建议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多结合时事,像英语等世界通用语言那样来举一反三地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学赛、文学沙龙、文艺座谈以及特色方言学习会等等形式来开放式学习。

(二)创建建大学语文公共学院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的大学语文大多隶属在文学院或中文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系统,但是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和培养方案和中文系、文学院的教学存在较大差异,行政上仅仅隶属于某一个院系,而没有独立的教学机构,本质上地位连一个学院里的研究室都不如,如此待遇怎么能够希望它做好整个大学语文的教育工作呢?更有甚者,部分高校连隶属的单位也没有,因而没有办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借此,教育部应该将高校语文教学效果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督促高校认真办好大学语文教学,这样不乏是解决大学语文困境的措施之一。

(三)改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是高校开展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创编大学语文教材和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这样忽略了各地文化差异的特点,统一的大纲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语文教材和教学计划不能做到因地适宜。教学计划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培养目的、学科设置、教学课时和考核方式。在编制大学教学计划时,应该最先考虑到它的实用性,而且教学计划不能一劳永逸,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它适应社会的潮流。

(四)推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

虽然近些年有关人们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众说纷纭,也有一部分人呼吁取消该考试,但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实行多年而累积的经验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果汉语能够像英语那样,达到全国学习热,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就显得可有可无,但是现实是大学语文逐渐遇冷,国民对汉语的认知普遍降低。我们必须通过强制手段来提高全民对汉语的重视度。

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大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老师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平台,以及作为学校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仅仅影响着个人和集体,更加关乎国家的国民汉语素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韩晴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第7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 本来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而大学语文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成了学生感到最厌烦和枯燥的一门课。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因此,就应该了解一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1、教学定位低。由于过多地强调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在大学里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定位偏低, 许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不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其次, 在教育界的评价体系导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社会对大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系之一是专业的质量与数量, 致使许多大学都在努力完成科研成果的任务。对中文专业教师来说, 如果不发表专业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再高, 也难以晋升职称。因而, 很多教师就不会专心致力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科研工作。当下, 许多大学生选课着重考虑的是就业的需要, 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 两课”, 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如“ 演讲与口才”、 “ 公关礼仪”, 等。如果大学语文不属于必修科,许多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 纵观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 也或多或少存在弊端。首先, 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 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 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选取太少; 其次, 在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 体例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 结尾做个阅读提示, 然后就是问答题, 这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 大学语文因而被称之为“ 高四语文”。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 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 评硕、博导比较容易, 其待遇也高。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 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 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 就很难了。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针对以上的问题若要激发学生兴趣,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应采取以下对策: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

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敏锐意识及时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

2、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应该在广泛地征求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做到教师学者化。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此外,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1)、转换教学主体。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要弄懂、记住。让学生多讲,多回答,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要有满足正常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一套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大量的教学光盘和优秀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制课件,以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重视方法教育,教育学生把新老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有这样两句词“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要查其出处,排除其为唐诗、宋词中的句子后,不用苦苦翻检,运用音韵学及诗词格律知识,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乐》的结句,根据目录学知识,一查《历代诗余》马上可断定其为元好问词《清平乐》中的句子。(4)、重视写作教学。选择若干创作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让学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大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1.

[2]中国教育报[N]2004 年5 月14 日第4 版.

[3]徐凤云.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3):33.

第8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就促成企业与高校的融合,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自然会非常关注,这就使得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在校企合作的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根据调查发现,当前高职语文教材很难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效果,也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也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

(一)内容陈旧。当前高职语文教材内容陈旧,大都沿用中学模式或大学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势必导致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长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要求,这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现象。

(二)针对性弱。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及要求不同,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不同,特别是高职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尽管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减,但它还是很难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同学要求。

(三)实用性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但高职语文教学就很少考虑方面的问题,高职语文教材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实用性很差,尽管在前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探索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脚步从未停止,“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以此为依据,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既要强调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也要培养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材开发应该包含4个模块,即常识模板、专业模块、实践模块、拓展模块。

(一)常识模块。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因此,只要能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都不会自己动手,事实上,方便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长时间使用电脑使得人们对汉字的拼写也就越来越陌生,因为很少有人会用笔去写,都是用键盘写,没有太多学习上压力的高职学生自然更会如此,因此高职语文教材必须要加强学生常识方面的补充,也就是要加强语言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二)专业模块。高职院校强调的技能培养,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知识系统性的学习,所以高职语文教材也应该在考虑好语文通常性的教学内容之外,应该要 考虑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合理编制教材内容。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专业可以开发《医古文》;营销类专业可以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专业可以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类专业可以开发《公文写作》等。

(三)实践模块。该模板的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定岗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中安排语文体验式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实体会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产生提高人文素养的自觉性。

第9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

和英语的至关重要性相比,这些年来,母语的地位一直是无关紧要,很多高校只是在文科院校部分专业设有语文课,而众多理工院校和专业,根本没有“语文”的影子。

这一现状有望改变。日前,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得到了多家高校的响应,把语文课列为全校必修的高校已经达到40所。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成绩若不达标,将无法拿到毕业证书。

现状:大学语文边缘化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但汉语教学近年来却呈现“外热内冷”的态势。一方面,全球非汉语国家及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三千万人,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另一方面,国内高校语文课程却逐渐被“边缘化”。中科院院士郑时龄提到,“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是外语的一倍多,初中语文的课时和外语一样多,高中外语课时要超过语文,到大学后,学生基本只学外语不学国语了。”

作为社会上的高文化群体,一些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有的甚至连请假条、便条都不会写。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因为缺乏语文知识,毕业论文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情。去年复旦大学举办了一次汉语言大赛,冠军居然被外国留学生夺走。对此,南开大学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说:“以前国内没有一所高校的大学语文是学校公共必修课。许多理科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因受师资和教材的限制,都将大学语文设置为选修课,大学语文基本上处于边缘地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则说,大学语文恐怕连“边缘”也说不上,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不重视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英语,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则缺少硬性要求,后者难免被挤掉。没有人说可以不重视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可是因为体制上没有保证,也缺少切实的措施,加上现实利益总是驱动人们优先考虑比较实际的问题,像大学语文这样要求比较“软性”的课程,就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

大学语文不可或缺

对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指出:“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具有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如果连本国语文都不能运用得好,怎么能谈得上是一个通才呢?”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课教师李军钧认为,一个人是需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重的,理工为主的高校长期以来偏重理性思维的锻炼,某种程度上理工科教育会忽视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基本的语言表达、交流与辨识方面存在缺陷。而中国语文课恰能帮助学生在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发展感性思维,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完善。

周志强认为,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人也意识到要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发扬自己的传统,但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母语危机。很多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却没有汉语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介形式,如键盘、手机等,对我们汉语的美的形态也是一个考验。实际上,整个亚洲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都感受到随着英语的泛滥,母语的阵地在不断缩小。去年韩国教育人士曾经这样呼吁:不要像中国人一样,重视英语超过了重视自己的母语。

周志强因此称:“我们需要一场‘汉语保卫战’,需要保护国家语言!”

大学语文进入必修课行列

教育部的建议正在得到高校的响应。据了解,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

北京大学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大学语文》等。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说,“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

清华大学对本科一年级新生实行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南开大学今年还设置了“语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这在全国高校还是首家。

中国农业大学也在全校本、专科学生中开设了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课程分为48个学时,共3个学分,属于校级一类课程。学生若该门课程考试不过关,将拿不到毕业证书。

华中科技大学也已决定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中国语文”必修课程。此前,“中国语文”在华中科大仅是一个考试项目,校方并未设立相应课程。江西理工大学近日规定,全校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大学语文”课程才能获准毕业。此前,该校只将语文列为理科生的任选科目,而对学生是否选修不作硬性规定。此外,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语文相关课程的还有云南大学,语文课在该校共2-4个学分,学生若得不到该门课程的学分,则会影响毕业。目前该校正在积极进行大学语文的“模块分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

师资不稳教材无序

随着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复兴”,围绕这一课程的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在教育部建议之前,一些学校的大学语文早已经处于没落阶段,有的学校从原有的一学年100多节课缩减到停开此课程,有的学校师资队伍严重萎缩,从20多人缩减到不足5人。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表示,一些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这样的师资安排,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还势必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然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队伍也比较稳定,但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搞科研、方面都有困难,教师们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

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就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全部由研究生上课,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交往活动非常少。很少有会议、科研活动的安排,的机会也少,也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此外,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许多教材内容与中学语文课本有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比例高达70%以上),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无非是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常见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老师串讲为主,跟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难怪这门课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被讥笑为“高四语文”。

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指出,教材建设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教师出于职称评定等因素的考虑,自编教材给学生使用,还有少数学校关起门来使用自编的教材,这些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搬”别人的材料。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周志强表示,就全国的情况来看,教材林林总总、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甚至以文学课、思想课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过分重视文学教育,要么过分重视思想启蒙、政治启蒙等,大学语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训诫色彩。

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

在陈洪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统一认识,“中国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条基本思想应得到贯彻。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概论式的。同时要贴近青年人,兼具时尚性,产生亲近感;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周志强认为,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应与高中语文区分开来。大学之前的语文教育属于汉语基础知识教育,而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成为汉语魅力的“感染教育”。在大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着重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审美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大学语文课应成为“个性教育” ,不同的老师由于本人思想修养、理论和学术背景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这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会很高。

温儒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大学语文教学一般只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既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学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