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博士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士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士经济论文

第1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1.1总量传导机制

当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加之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使我国的石油进口出现了买涨不买跌的怪象。石油进口量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就大量减少了用于石油进口的外汇储备量;持续上涨的国际石油价格会使世界经济整体衰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减少,降低了我国出口总额;严重影响我国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1.2配置传导机制

1.2.1在消费需求方向的传导。市场总体价格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被推高,消费者对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外的商品消费需求减少;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加谨慎;间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

1.2.2在投资需求方向的传导。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于石油产业链下游及相关行业的生产性投资更加谨慎;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趋缓,使公共产品投资减少。

1.3利率传导机制。

1.3.1投资需求受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利率上调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高投入产业,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强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冲动,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在金融市场方面可对流动性过剩予以抑制、上市公司成本得到提高、降低了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需求等等。

1.3.2消费需求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基准利率上调使居民储蓄增加,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居民会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商品消费和出国消费增加。利率下调会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波动趋势比较一致,利率的调整及波动幅度要滞后并小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它们之间的指数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4汇率传导机制

利率政策通过经常项目影响汇率,通过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影响汇率。国际油价会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传导到人民币汇率,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对汇率传导的效应较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宏观经济,对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会产生较大压力,较大的冲击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会冲击国内市场,抑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存在负相关性,汇率的变化和石油价格波动相反,二者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2.1开源节流,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基础

首先,加强建设国内石油生产供应能力。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原油增储稳产,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规划风电发展,加强经济性研究,做好和电力规划相协调的发展。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其发展极具潜力,是要高度重视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金融三大要素的支持。适度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再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工业结构优化的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积极推进节能型国家建设。战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强化重点消费领域的用能管理;树立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全民节能;关注三农,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2.2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要全面加强

为保障石油储备建设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布局科学地制定石油储备发展规划,为实现多主体参与石油储备的发展格局要放松管制,为石油储备建设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石油储备品种和方式的多元化。

2.3对能源金融体系要不断健全并完善

首先要改革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发展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其关键是要放开市场。加强石油金融工具创新,建立石油银行、石油外汇储备、设立石油基金。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

2.4大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第2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文化安全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了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碰撞与重构。它意味着,在表层经济形态之下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乎经济范畴的深层文化机制的运作。这就使得一切关于文化的话题变得复杂化而且无法回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广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必然文化产物。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它给文化价值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此,我们仅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安全问题的挑战作一些粗略的思考与探索:商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究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其主要价值诉求又是什么?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广告文化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安全问题?本文拟将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与其他诸多文化形态一样,纳入到价值建构的范畴中加以考察。

广告文化的安全问题是与它对人的价值建构密切相关的,广告自身的商品诉求性决定了它的话语功能必然要体现出消费的特征。就以纯粹的商品消费行为本身而言,广告的这一功能特征显然是不会带来关于人的价值意义的确认的。此时,商品也只是作为一种物性的形态而体现出其实用的价值。商品与广告在能指与所指上是完全和谐一致的。然而,当广告超出了商品的所指范畴,即广告对消费者的话语诉求与商品本身的特征失去了必然的关联性的时候,广告也就变成了无所指的能指。这意味着,此时的广告实际上已经被塑造成了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广告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实质则是消费至上的权利机制。广告的这种意识形态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并重塑了当代大众的价值理念。而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性的。总地说来,广告的传播对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释义至少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广告文化所表征的商品时代媚俗的价值理念

广告是经济时代具有很强表征性的文化现象之一。不可否认,我们正处于为广告所包围的生活语境中。广告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在引导着我们的消费观的同时,也在更深层面上对我们的价值观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冲击了传统文化有关人的责任、道德、自我实现等命题的合理确立。具体表现为,广告的价值取向有其作为商品附加值的内在逻辑的规定性。其目的则在于实现大众对商品的最大化消费。它决定了广告的基本表现手法是“欲望修辞”学,其任务就是把人对商品的欲望通过广告表现手法的粉饰给诱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不惜以媚俗的姿态迎合于大众原始的、本能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以媚俗来迎合“最低的共同文化”或“最低的大众素养”。它同时也表明,商品经济下的文化媚俗现象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着商品消费时代的内在要求。经济利益的内驱力使得一切都被尽可能地纳入到商业运作的模式中,成为经济增值的筹码,而衡量的标准则体现为商品的畅销。此时,文化产品自然也无法例外,它的生产是以是否满足了最广泛的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向。此时,畅销也就自然成了广告诱发大众消费欲望的有效的宣传语。在这里,广告的潜台词就是畅销即是有价值的。广告的这种消费观念直接影响了大众的文化建构,它实际上是在引导着大众的知识建构走向平庸,塑造的是一群没有自我意识的、平面化的、单向度的族群。人在这里失去了作为自我表现存在的个性特征。这自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质素的弱化和功能的僵化。

二、广告文化代表了一种逃避主义价值观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广告模糊了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它给大众制造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幻境。广告向大众传达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我们的现实是处处充满问题的,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使用我们所推荐的商品。这就是广告的逻辑。它将现实的一切矛盾都归结于物质的层面上,并使人们深信,矛盾是可轻而易举地解决的,只要你消费了。这样,理想也就因为购买行为而变得不再是理想。显然,在这里,理想的内涵是被无限约化了,它被塑造成了一种纯感官的追求,而商品的易获性无疑又无限放大了人的心理满足感,使其认为这就是幸福的所在。这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人对广告的生理、心理依赖性。广告在大众身上所制造出来的这种自居效应其实是人对商品的恶性消费的制导器,其所造成的负面价值则体现为人作为文化背景下角色的退化和作为欲望动物的本能的提升。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逃避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它遮蔽了现实中存在的真正矛盾。在此,广告文化中的“文化”的内涵显然已发生了变异。它已与传统文化有关人类道德伦理的规范与建构相悖离。而使人在对感官刺激的虚假追求中丧失了自我实现的意义,将人的自我认同肤浅化为物欲的实现。因此,广告文化不可能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力量,来规范和维系社会价值的崇高性。它实际上是消费文化的代名词,规定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态度,即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这就是广告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文化安全问题也就体现在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的这种恶性建构中。

三、广告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倒置了物质与精神的逻辑关系

从创意的角度看,为了获得大众对商品的认同性,广告常常要借助大众所能接受的观念来推销产品,而这些观念又往往体现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主旋律。也就是说,广告创意有意把属于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东西作为广告设计的切入点。但这却无法遮蔽广告消费主义的终极价值观,反而暴露了广告传播中的反文化意识。在此,消费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某条广告中,而是通过广告的整体言说、日久见人心的持久渗透,来影响社会生活、当代文化、以及受众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广告的“深层意识形态”。广告的最终动机仍是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一切关于文化和精神的言说都只是物质世界的推销术,是广告的手段和花枪,它实际上并不背负文化建设的重任。这样,文化的思考便被淹没在广告关于物质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中,变得微不足道;这样,广告又进一步异化了文化对人的建构功能,是对文化安全的一种挑衅。

对于广告传播给文化所造成的这些消极影响,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批评。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尽管广告的传播可能存在着上述种种负面价值,也确实给文化的良性建构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这是商品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不可规避的现实。它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以更加智性的眼光来对待广告传播的问题。其实,广告传播中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广告自身必然的取值向度,它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人们对广告本体性的认知偏差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广告创作者在实践中对广告本体性的漠视,才导致广告被强行赋予了不光彩的价值属性,而批评者也正是由广告在实践中的误用所产生的文化负价值而对其进行发难的。也就是说,广告创作者和批评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偏离广告本体的层面上实践和探讨着广告的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要在认知理念上实现对广告本体功能的复归。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厘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其实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行为本身是并不体现出价值理念的附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商品消费功能实现的手段,广告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种纯粹的商品传播介质的,它体现了广告与商品的能指与所指的和谐共构,而广告的本体意义也应该从这一层面加以确认。不难看出,无论是广告的逃避主义还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倒置,都有一个基本的创作立场,就是把广告纳入到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高度,从而使广告自身被赋予了形而上的色彩。但是,广告实际上是不应该承担这些原本不属于它的价值功能的,这些功能的强行介入只能导致对价值意义的破坏,这首先有着商品与文化功能的非调和性的内在规定。这是因为,商品的理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费的理念,商品实现流通完全是建立在物品被消耗的基础上,它在观念的建构上是破坏性的。同时,它还倡导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原则,以达到生产的高效运作和理论的高回报。而创新则会在时间向度上体现出对利润的阻滞。因此,它的生产模式是批量性的。这就使商品不可避免地体现反创造的内核。虽然它也有认同创新的一面,但远不及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力。而从文化的价值意义看,它诉求的则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功能。唯其如此,社会才能实现健康稳健的发展,而重复和循环只能导致社会功能的僵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是无力承担文化诉说的功能的。而作为商品传播介质的广告,因其与商品诉求的一致性,自然也就不应该表征为文化的形态。在此,广告的本体性就体现为其宏大叙事外壳的剥离,还商品以本来面目,否则只能对人的文化意识功能的建构造成伤害,具体就体现在逃避主义和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倒置中。这就意味着,广告的功能必须体现在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中。进一步说,如果广告宣传了一种文化理念,那也只能是一种已被社会所认同的理念。广告文本所做的只不过是对既定文化认知的一种重复,是在固化人的认知,它对人文精神的良性建构是不具意义的。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它反而是一种认知的倒退。

第3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1、传播媒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传播媒介与社会人文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人类借以传播信息的辅助工具,一方面,媒介传播内容彰显人文精神,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不断地媒介接触传递给受众,并进一步通过普遍的价值规范引导和制约社会人文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推动媒介进步,人文精神强调的严谨理性的思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强大智力支撑。人文精神倡导的自由、人本和理性思维不断地推进传播技术进步和新闻理论的发展,加速了新闻事业的自我完善。

2、传播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追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具有技术意义的有四个阶段:印刷技术阶段,广播技术阶段,电视技术阶段和网络技术阶段。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革新,高速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廉价报纸应运而生。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广播和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人类传播活动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通过网络不同时空被连为一体,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

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媒介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传播效果不断强化的历史,媒体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媒介接触时间越来越多,这也给人文精神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对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和传媒负效应的扩大两个方面。

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主要表现为部分媒体在新闻制作报道过程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过度依赖,以及公众对全新的文化娱乐享受的过度依赖,新媒介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加剧人类的自我封闭,给人文精神投下了浓重阴影。

传播媒介负效应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体暴力戕害公众心理健康。影视、游戏、网络等媒介信息内容中的暴力倾向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增长,频繁接触,会使公众对现实暴力反应迟钝,增大模仿概率,使暴力传播、扩散。第二,新技术强化了媒体刻板印象。媒体是公众形成自身观念的参照标准,媒体有意或无意的刻板成见,如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也会影响受众,使媒体或媒体人的刻板成见演化成普遍的社会刻板成见。第三,媒体分众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普遍的社会文化标准。媒体依据不同的特性将公众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性强,但传递的内容也很容易造成多元价值并存。第四,形形的广告,使充裕主义盛行,唤起人们无止境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势必会造成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表面上似乎是对人文精神的强化,而实质上却是对人文精神的彻底颠覆。

3、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社会文化道德倒退,重建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良好的社会政治保障,媒体和公众的觉醒是牢固的杜会基石。

重建人文精神主要有三方面途径,即媒介、受众和社会。

第一,媒体提升媒介素养是重建人文精神的关键。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影响社会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因素,媒体自身应以受众为本,关注公众需求,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是媒介自身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塑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媒体人应以身作则,坚持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报道质量和人文内涵,做社会人文精神重建的先行者。

第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人文精神重建的基础。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受众分辨媒介信息真伪对错,进而形成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对社会人文的认识,公众不仅要明确评判传媒的标准,还要积极科学的利用传媒资源,监督媒体的传播行为。

第4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基层检察院 司法警察 规范化 研究

随着检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作用日益重要,加强基层院法警工作规范化建设、探讨法警队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全面提高法警队伍素质、整体推进法警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为检察中心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办案秩序,保障办案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司法警察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应对挑战,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推进司法警察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更好地为检察工作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然而,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近几年来,基层司法机关办案安全问题的日渐突出,司法警察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是受制于立法上的不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职能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比如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法警主要有犯罪现场保护、提解押送、送达传唤、执行强制措施等九项法定职能。但此职责规定偏重于强调法警的辅助作用,忽略了法警对检察业务的进一步参与,另外《暂行条例》中关于司法警察职责的表述大多用“可以”,看似赋予司法警察很多职权,实则语焉不详,导致司法警察的职权模糊,履行职责不突出,与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司法警察队伍自身问题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法警机构已经普遍建立,人员编配趋于优化,本职业务开始履行,服务和保障作用逐步发挥,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字”。即:(1)“高”,法警的年龄普遍偏高,具有明显的“青黄不接”的趋势。(2)“低”,法警的文化水平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偏低。(3)“多”,男法警和兼职人员多。(4)“少”,首先是法警与全员比例少,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少。(5)“杂”,即法警人员成份各异。有军转干部转来的,有从学生或退伍兵中招来的,也有从检察官系列转行的,由以上几类人员组成的法警队伍,大都没有经过系统或相关业务的教育培训,可谓是“先天不足”。

(三)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一支好的法警队伍,如果没有好的装备武装,队伍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必然受到限制。但由于基层检察机关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务状况不太乐观,在法警硬件建设方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仍有一定差距。比如法警专用车辆配备不足或无车可配,无固定警用训练场地,各种日常所需的警械配备未能到位,办案区的规范化建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法警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训练水平受到很大制约,无法满足司法警察履行职责的需要。

(四)待遇保障不到位

对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来说,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心理上存在压抑,找不到奋斗目标,找不准工作定位,处于困惑之中。加之法警特殊的工作性质,年龄超出规定后必须转岗从事其他工作,而基层检察机关岗位不多,定员编制有限,安置大龄法警压力很大,转岗安置又在工资、警衔、福利、待遇方面引伸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警工作的积极性和检察队伍的稳定,制约了司法警察警务保障作用的发挥。

(五)教育培训不规范

受制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层检察机关在司法警察的执勤岗位津贴以及各种培训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每年除了高检院统一组织的一次晋升督警衔以上人员集中培训外,几乎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或固定的教育培训模式,即使组织了也只是“小打小闹”,内容单一,质量与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对法警的教育培训上,既不具有专门的场所条件,也缺乏长短期的计划方案,对于整体推进法警素质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二、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绝大多数基层检察院从建院以来,就没有成立司法警察机构,办理案件时一般都是由检察官直管,这就是原来的体制造成的。而当上级检察机关要求组建司法警察机构后,原来的体制仍然起着作用,一些基层检察院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组建起司法警察队伍,就更谈不上开展司法警察工作了。

(二)机构人员少

由于基层检察院人员少,特别是工人多而干部少造成了符合入警的人员更少,有的地方还没有给司法警察有相当的编制,有的地方是有机构无人员,有的基层院是有司法警察而无组织,或者说是组织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司法警察的作用,只是形式上有司法警察这一组织,现有人员不可能完成所赋予给司法警察的各项工作。

(三)有的基层检察院领导不够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司法警察业务素质低没有办案资格的理论占主导,这样一来基层检察院上从领导班子,下到一般干警都在思想上有一种潜在的意识,既有无司法警察都一样办案。所以在个别干警认为司法警察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要,上级领导也对这项工作不是十分重视。

(四)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司法警察履职作用的发挥

司法警察队伍管理包括司法警察的录用、培训、考核、奖惩、任免等多个方面。按照我国当前各级检察机关的现状而言,要着力解决的是司法警察队伍在检察机关内部应该归谁管和怎样管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很难有效调动司法警察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势必影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和检察职能社会效果的实现。

三、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规范问题建议

(一)明确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职责及定位

一是制定统一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在条例中明确法警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强化法警的监督职责,建立法警管理机构,确定各级检察机关编制,规定法警的录用程序和条件以及法警的培训、考核方法、服役年限,转岗退休等内容。通过条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法警的管理机制及其职责范围,彰显出司法警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期在今后的检察业务的发展中,为其法律定位提供切实的依据。

(二)健全工作制度,奠定法警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

制度建设是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的保证,法警编队独立管理,其职能职责、出警用警、执行职务、警务值班、处理突发事件等,都需按照程序、依法办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法警工作的性质和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完善或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法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稳步发展。(1)建立工作目标管理制度。明确法警工作目标,并实行“绩效挂钩”,以实绩评先、用实绩选人,增加法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强化内务管理制度。(3)建立司法警察职业准入和待遇保障机制。要建立起科学的准入机制,树立“精英化”的人才观,提高“进”入门坎,优先录用警校毕业生、正规法学院校毕业生担任正式司法警察,将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司法警察队伍,并适当增加女司法警察的数量,改善司法警察结构,通过“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政治合格、机智灵敏、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优秀的骨干中坚力量。同时要切实保障法警的基本待遇。

(三)实行检、警分离,确保安全办案

一方面,司法警察要做好情报员、协查员、疏导员、警卫员,通过在办案工作区的履职行为,服务于检察官的职务行为,保障检察官安全、高效完成检察任务,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监督好检察官在办案工作区的职务活动,适时提醒办案人员遵守办案时限,发现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体罚、虐待、刑讯逼供时,应当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当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不断强化对办案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办案时限和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非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确保不发生办案安全事故。

(四)加大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力度,全面提高司法警察业务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固思想基础。引导广大警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加强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司法警察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三,强化警员法律知识教育。针对基层检察机关法警队伍知识结构的现状和检察工作的需要,着力改变法警单一的知识结构。

第5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陈晓松,这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创造奇迹的普通留学生,正是这样一位平凡人。

纽约来了个另类中国男孩

1986年,陈晓松出生在福建省连江县的晓沃镇,这是一个在省级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的小地方,条件自然相当艰苦。1990年,为了改变家里的境况,陈晓松的父母跟随进城大军去了广东,把还没上小学的陈晓松寄养在他大伯家。

陈晓松的大伯是一个老渔民,每次出海都会带上晓松,让他体验渔民的生活。记得有一次出海,晓松忽然好奇地问大伯:“海那边是什么?”大伯说海那边是外国,有很多国家都比中国富,特别是美国。陈晓松问是什么原因,大伯意味深长地说:“你长大以后自己去看吧。首先要学会过硬的本领,就像我撑船的本领一样,在惊涛骇浪中也能如履平地。”年幼的陈晓松似乎听懂了大伯的话,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到美国去看看。

从此以后,陈晓松更加刻苦学习,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2001年8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初中毕业。当挣到钱回来的爸爸妈妈问他想到哪里读高中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去美国。父母看到他申请了到美国自费读高中的名额,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纽约中国城苏域柏高中的邀请函。这样,年仅15岁的陈晓松便飘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刚开始的几天,陈晓松样样都感到新鲜。高耸入云的楼群、宽阔的马路、街头卖唱的嬉皮士等都让他耳目一新,但渐渐地陈晓松觉得与这里格格不入。这里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教学方式等都与国内大相径庭,这里的人与人之间很冷漠。有一天他逛街迷了路,问一个美国白人男孩到学校的路怎么走,美国男孩只是冷冷地瞟了他一眼就走开了,这令他很气愤。美国的教学方式很自由、随便,学校实行选课制度,不像中国,文科规定语、数、外加文史综合,理科则是语、数、外加理化综合。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喜欢的科目,哪怕是足球,成绩合格以后照样可以毕业。陈晓松对此很不以为然,因为这样很难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美国,陈晓松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了。刚开始时,他觉得老师像是在讲天书,同学们说话他基本上听不懂,他初中时虽然学了点英语,但只是皮毛,只好从头学起。生性大胆大方的他经常拜别人为师,让别人教他英语口语。这样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不久便可以听懂日常对话了。

一天,老师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讲得特别快,还要让他们做笔记,陈晓松听得很吃力。

他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要老师讲慢点。同学们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很为他担心。因为这个金发碧眼的老师脾气很坏,他最讨厌上课时别人打断他。果然这个老师瞪着这个敢向自己发难的黄皮肤男孩,脸色越来越阴沉。不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真的忽略了同学们的反应,便立即向陈晓松道歉,并感谢他提醒自己,紧接着讲课时速度就慢多了。

还有一次,另一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述各国的概况。他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地图,说世界上面积很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惟独不说中国。陈晓松又一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地说:“China is too!”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奇怪的目光,他从容地跑到黑板前,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中国地图。接着用英文流利地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面积、人口和发展情况。他的演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China great!”从此以后,他成了校园的名人。大家都知道学校来了个敢于同老师争锋的中国男孩。陈晓松也赢得了尊敬,赢得了朋友,他很快地融入了这个陌生的国度。

男孩和他的“中国人俱乐部”

一个偶然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陈晓松。那是2002年4月的一天,陈晓松正和几个中国同学在操场边的林荫道里聊天,忽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足球,砸在其中一个同学的眼镜上。镜片碎了,玻璃碴扎得那个同学满脸是血,他捂着眼睛痛苦地在地上打滚。陈晓松急忙把同学扶起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陈晓松一辈子也忘不了:所有的中国同学都跑开了,没有一个同学过来帮助他们。陈晓松气极了,就算是路人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上前帮忙的,何况是同胞!陈晓松一面给同学止血,一面寻找肇事者。不远处一个身材彪悍的美国黑人学生正踩着足球,一脸奸笑和桀骜不驯的样子。当陈晓松看到他的时候,他还故意摊开双臂,耸了耸肩。他的动作引来他身后大堆人的哄笑。

血气方刚的陈晓松被这一幕激怒了,他放下同学,冲过去找那个人讲道理,但他哪里是那个人的对手呢?他被推倒在地,打得鼻青脸肿。正在这时,学校的保安赶来了。当保安要他找几个中国同学来作证时,竟没有一个同胞站出来。更可气的是一个同胞居然说自己是日本人。陈晓松感到特别伤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看得起自己,应该理直气壮地做人。陈晓松决定给苏域柏的中国学生上一课。他依照吉鸿昌将军在日本的故事,在自己的胸前挂了个“I am from China!”的牌子,昂着头在学校里走来走去。

2003年5月,他创建了“中国人俱乐部”,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加入他的俱乐部。此时的陈晓松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国文教师,他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民族责任感全部灌输给那些留学在外的中国学生,让他们团结起来,不受外国学生的欺负,并且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苏域柏高中的中国学生一共有六个,可是只有两个人参加了陈晓松的俱乐部。就是这两个人也不是真心加入的,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晓松非常认真地对他们说:“我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而是希望我们中国人抛开自卑心态,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民族的文化。”

为了实施自己的宣传计划,陈晓松给其他三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给他们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逐步醒悟过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不比别人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天以后,全校的中国学生都成了“中国人俱乐部”成员。

在俱乐部里,陈晓松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来帮助同胞,一方面给他们讲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心态;另一方面特别注重辅导他们的学习,让他们的功课在整个学校出类拔萃;再一方面他们自行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

经过陈晓松的努力,学校的几次考试,中国学生都稳占前三名;运动会上也是中国人拿冠亚军。“中国人俱乐部”在学校产生很大影响,学校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甚至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学生也对黄皮肤的中国孩子刮目相看!看到自己做出的成绩,陈晓松感到欣慰极了。

赢得教授青睐

2003年7月,陈晓松以优异成绩从苏域柏高中毕业。喜欢理工的陈晓松申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16所美国大学,结果,除了加州理工外,他同时被15所大学录取,创造了中国留学史上的奇迹。他决定选择麻省理工大学。

麻省理工大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名校,就读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尖子们,竞争很激烈。学生们的课内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社团更是林林总总,有些社团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不仅颇负盛名,而且对世界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来麻省理工大之前,陈晓松就决定将他的“中国人俱乐部”搬到大学里,让更多的中国人加入自己的行列,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在麻省理工大的头几月,陈晓松到处走访学生,结果他发现很多外国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国,很多人居然问陈晓松,中国的妇女是不是都“裹脚”,不用出去做事;男的是不是都穿马褂留长辫子……这些话让陈晓松感到很震惊。他们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甚至有些华裔也不太了解中国,这就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主意打定的陈晓松便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他在学校的醒目位置贴了几张“中国人俱乐部”的大海报,他的俱乐部又开张了。这是麻省理工大建校以来第一次有中国留学生张贴自己的海报。“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吸引了大批学生和老师前来观看,有大声叫好的,也有轻轻摇头的,还有一位南非的黑人学生大吼:“China,small!(中国、弱小!)”

陈晓松马上拦住他,义正词严地说:“你错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想请问你,你们民族不也是被霸权主义所歧视吗?当他们把战火烧到你们国家时,能帮助你们的也只有中国这样第三世界的大国,不是吗?”

他铿锵有力的话赢得了旁观者的大声叫好,这位非洲黑人学生也羞愧得低下了头。他的话也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他就是麻省理工大赫赫有名的教授―克拉克先生。

克拉克先生大声喊了句:“说得好!”便上前握着陈晓松的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他说的竟然是流利的中国话。原来克拉克教授是个中国迷,非常热衷于中国的文化,而且家中也有不少中国的收藏品,如国画、景泰蓝等,多年来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到中国去,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克拉克先生竟然知道中国有句名言,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对陈晓松说,很想加入中国人俱乐部,很想了解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度。陈晓松热情地接纳了他,并和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克拉克教授给这个中国小伙子很多帮助,并建议陈晓松选择经济方面做他的专攻方向。在他的帮助下,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里,陈晓松就有数篇高质量的经济论文出炉,获得了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但陈晓松对权威并不轻易苟同,一次听克拉克先生讲课的时候,就对他的课题提出了尖锐的反驳观点,两人在课堂上争执不下。克拉克先生是学校的经济学权威,也是美国美联储的高级顾问,历来很少有人挑战他的观点。但那次争论克拉克先生却输得心服口服,克拉克先生从心眼里喜欢陈晓松。

2003年,中美贸易大战升级,美中贸易逆差步步扩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要挟中国,要求人民币增值。针对这种情况,陈晓松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金融风暴后人民币的走势剖析》,对人民币不应增值作出了果断的判定。这一尖锐而精辟的观点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触及了某些国家的利益,美联储还派专人秘密接触陈晓松,希望他收回论文,结果遭到他的拒绝。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得到克拉克教授的大力支持。

最使陈晓松倍感荣幸的是,在一年级期末,系里给他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对他优异的成绩、公正的人品以及超强的综合能力大加赞赏,还特别提到了他的社团,并破格聘请他在第二学年担任克拉克教授的教学助手。在麻省理工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因为学校规定:学生的成绩不可公开,也不能轻易对任何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教学助手的工作等于助教,只有研究生或博士生才有资格和能力胜任,陈晓松却胜任了,这实在是奇迹。

2003年12月18号是陈晓松的生日,远在异乡的晓松格外地思念家乡的小河,还有门前他栽的小树,如今也许已经长大了。陈晓松准备买一瓶红酒,就这样过生日算了,没想到黄昏的时候,却接到克拉克先生的电话。克拉克先生早已在自己家中为晓松设了个生日Party。他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了美国经济界以及政界的要员,并在宴会上向他们一一介绍陈晓松。他激动地说:“我有幸遇到一个伟大国家的天才人物,我的助手―陈晓松先生,他是我见过的品格高尚、最有才智的学生!”与会的宾客无不对陈晓松投以赞赏的目光,甚至有著名跨国公司当场要与陈晓松合作,都被陈晓松谢绝了。最后克拉克发表演说,希望陈晓松能在麻省理工大取得更大的成绩。

创建网络空间

陈晓松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依然加强中国人俱乐部的宣传和建设,他的俱乐部会员已经发展到500余人。

在俱乐部,陈晓松以“学汉语、宣传中国”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还发展了几个“过得硬”的中国学生和自己一起向全校的师生孜孜不倦地演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讲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社会正在飞速向前发展的巨大成就。他先后让家人和内地的朋友寄来600多张反映中国发展的照片,做成精美的展示牌,在麻省理工大周围巡回展览,用事实说话,引起强烈的反响。

陈晓松在做这些的时候,都会从心底里升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讲得特别激动,绘声绘色,把祖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那些外国人的面前。

在新的生活空间里,陈晓松又把触须伸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决定在英特尔网站创造属于自己的网页。

他将“中国人俱乐部”搬迁进了广阔的网络空间。网站刚建立,访问量就创造了麻省理工大之最,每天平均有一万多人次,网站成了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世界了解中国的前沿阵地。

2003年12月,陈晓松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人物―美国麻省著名的企业家布郎先生。他说自己一直神往着中国,从陈晓松的网站上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国的情况,看准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想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希望陈晓松做一个中间人。陈晓松很兴奋,他赶紧同老家政府取得了联系,并安排了洽谈的一切事宜,结果他顺利地为家乡引进了数千万元的外资。

由于网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美国的一家知名网络公司几次高薪聘请陈晓松为公司的顾问,都被陈晓松婉言谢绝。他说:“我创办网页并不是为了赚钱,我的梦想在中国。”他希望学成归国后,用自己的力量和才智来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6篇:博士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技术授权;技术引进;进口关税;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1-0082-08

收稿日期:2011-10-19

作者简介:杨晓静(1979- ),女,山东临沭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

① 对于技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现象,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比如“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授权”、“技术许可”、“技术引进”、“技术贸易”、“技术进出口”等等。这些表述具体含义存在些许差别,但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基本类似,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及侧重点存在区别。本文作者认为“技术转移”强调技术主体之间或区位上的转移,“技术贸易”和“技术进出口”是从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和“技术授权”是基于转让方的立场而言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进口”是基于被转让方的立场而言的。本文中作者不刻意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分。

② 以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为例,该公司已经连续8年荣登美国企业专利申请获权排名榜首,2000年IBM总利润81亿美元,其中,专利转让费就占了17亿美元,专利转让收入已成为IBM公司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

一、引言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也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跨国公司不仅注重研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控制。就单个企业而言,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即便是科研实力很强的大企业也不可能永远掌控所有最先进的技术,因此企业间技术授权与技术引进①日趋普遍。

技术授权本身也具有显著的特点:对技术买方来说,技术引进可规避技术开发风险,节约技术开发成本,加速技术的升级换代,但是需要支付技术使用费;对技术卖方而言,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②,弥补技术开发的费用,也可为后续的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但是可能因为技术买方成本下降而受到威胁,特别是在国际技术授权中,还会受到东道国进口关税等贸易政策此处贸易政策主要指自由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其中关税政策代表东道国政府进行贸易保护,并未考虑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政策。的影响。

因此,在国际技术授权中,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政策,跨国公司是否会选择向东道国竞争企业进行技术授权?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会对东道国社会福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同质产品的双寡头模型,探讨一个与东道国企业进行Stackelber量竞争的跨国技术优势企业在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下的技术授权选择,并评价其对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分析表明,面对东道国的进口关税政策,当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进入市场东道国企业随后进入时,不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而当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跨国公司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此时能提高自身利润而不会改变东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间技术授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Either和Markusen[1],Saggi[2],Vishwasrao[3]等强调国际间贸易环境与企业技术授权间的关系,但却忽略了进口贸易保护政策可能诱导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相比之下,Brecher[4]与Song[5]等文献明显地提到了贸易政策在国际技术授权中所具有的角色与影响力,如Brecher[4]从技术输入国的角度,讨论关税政策对于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但并未分析贸易保护政策是否影响跨国公司授权决策;Song[5]曾针对自愿出口限制与国际技术移转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即使不存在任何传统的技术授权诱因,出口企业在面对自愿出口限制时,也有可能将技术授权与当地企业,但是并没有讨论关税是否影响技术授权问题。吴世杰等[6],Kabiraj和Marjit[7],黄金树等[8]以及柯忠义和潘庆年[9]都注意到了关税对技术授权的影响,但是采用的模型都是传统的古诺竞争模型,从而其结论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吴世杰等[6]比较了关税与配额政策,认为虽然二者都具有引进跨国技术的效果,但不论就东道国产业的保护效果或是东道国福利的水准而言,关税政策皆优于配额政策。Kabiraj和Marjit[7]提出了古诺产量竞争条件下关税可能诱导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从而能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黄金树等[8]以一个拥有技术优势,且将其产品输往东道国寡占市场中的跨国公司为对象,以古诺模型为基础,探讨其对东道国两企业的最适技术授权策略,以及该策略是否受关税保护贸易政策的影响;柯忠义和潘庆年[9]也是以古诺模型为基础,论证了无论是否存在关税,国外技术拥有者将采取特许权收费的授权策略,东道国政府通过制定最优关税可以提高国内厂商的利润和国内福利,但却削弱了国内的消费者剩余。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

第1期杨晓静: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跨国公司技术授权选择研究

综上可见,已有文献或者没有讨论东道国关税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授权的影响,或者即使有涉及但所用模型均为古诺模型,虽符合经济学研究的常规做法,在有些情况下却并不符合经济学现实比如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常常会发现本国企业已经存在于市场中,而外国企业后来加入的情形,或者外国企业已经占领国内市场,国内企业随后跟进的状况。。因此,本文将进口关税和技术授权结合起来,并运用Stackelberg模型进行分析,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即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给出基本的经济学模型,第三部分对进口关税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及其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二、技术授权的基本模型

考虑自由贸易下,东道国市场中只有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企业:企业1(跨国公司)和企业2(东道国企业)。企业1拥有技术优势,且两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Stackelberg竞争。

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市场反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可以表示为P=a-bQ,其中a为市场规模,a>0,P为商品价格,Q为东道国市场的总产量,Q=q1+q2,0≤Q≤a。

(2)固定成本为0,边际成本皆为固定常数。由于企业1比企业2拥有技术优势,如果以边际成本的差距来表示,则可以假设企业1的边际成本为0,企业2的边际成本为c,为保证国内外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竞争时东道国企业不至于被挤出市场,此时c必须满足0

(3)技术授权采用特许权收费的形式。作此假设,原因有二:第一,Wang[10]论证了在同质双寡头企业进行古诺竞争时,如果技术拥有者本身也进行生产,最优的技术授权合同是特许权收费形式,柯忠义和潘庆年[9]也证明了无论自由贸易还是存在进口关税时,跨国公司最优的技术授权策略都是特许权收费形式;第二,特许权收费也是实务中最常使用的技术授权方式[8]。

(4)跨国技术优势企业制定任何一个授权费用水平时,东道国企业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即保持现状)两种选择。特别是当技术授权费用对东道国企业而言,无论接受与不接受利润都一样时,假设东道国企业会选择接受。东道国企业一旦接受技术授权,其产品的边际成本会下降为0。

(5)常见的关税政策有四种: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本文假设东道国政府采用从量税政策,单位税额为t。

(6)最优关税是能使东道国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福利关税。通常而言,在进口关税的设置上,存在两种不同内涵的最优关税:基于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福利关税和基于东道国关税收入最大化的最大收入关税,本文假设为第二种含义,另外从现实情况看,多数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政府制定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可能就不再是关税收入最大化而是东道国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故本文作此假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两国政府对跨国技术授权行为不加限制。因为如果政府不允许技术授权行为,则博弈结束,无需讨论。

(8)当跨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后的利润大于授权前时,就会进行授权活动。在此,本文并未考虑影响企业进行技术授权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非经济因素。

本文的博弈时序有如下三阶段:首先,东道国政府从最大化东道国社会福利东道国社会福利可表示为东道国企业利润、关税收入及消费者剩余之和。的角度,决定是否征收进口关税,并确定进口关税的单位税额t;其次,企业1决定是否进行技术授权,技术授权一旦发生,企业2的边际成本降为0,但它必须支付给企业1一定数量的技术授权费用;最后,企业1与企业2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Stackelberg竞争,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根据国内外厂商进入本国市场的不同顺序,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竞争时序,一是外国厂商抢先进入市场本国厂商后来进入,二是本国厂商先行占领市场国外厂商后来进入。下面我们将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三、进口关税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授权选择及其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

当东道国政府采用单位税额为t的从量税政策对东道国企业进行保护时,跨国公司的单位成本变成t,我们可以考虑此时跨国公司(企业1)是否会进行技术授权。

(一)企业1(跨国公司)率先进入市场的情形

1.无技术授权

在存在进口关税且没有技术授权时,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1t=(a - q1t-q2t-t)q1t(1)

π2t=(a-q1t-q2t-c)q2t(2)

由于企业1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1的产量,企业2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maxq2tπ2(q1t,q2t)=maxq2t(a-q1t-q2t-c)q2t,得到其产量q2t=a-q1t-c2,代之入π1t,可求解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maxq1tπ1t(q1t,q2t)=maxq1t(a-q1t-a-q1t-c2-t)q1t,于是得企业1和企业2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t=a+c-2t2,π1t=(a+c-2t)28(3)

q2t=a-3c+2t4,π2t=(a-3c+2t)216(4)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和关税收入为:

CSt=(3a-c-2t)232(5)

T=ta+c-2t2(6)

东道国的社会福利为:

Wt=π2t+CSt+T=(a-3c+2t)216+(3a-c-2t)232+ta+c-2t2(7)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税率t=3a-c10。

将t=3a-c10代入(3)-(7)式,得到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分别为:

q1t=a+3c5,π1t=(a+3c)250(8)

q2t=2a-4c5,π2t=(2a-4c)225(9)

CSt=(3a-c)250(10)

T=3a2+8ac-3c250(11)

Wt=2a2-3ac+3c25(12)

2.有技术授权

假如企业1向企业2进行技术授权,两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π1Lt=(a-q1Lt-q2Lt-t)q1Lt+rq2Lt(13)

π2Lt=(a-q1Lt-q2Lt -r)q2Lt(14)

由于企业1先行进入市场,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1的产量,企业2可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即:

maxq2Ltπ2(q1Lt,q2Lt)=maxq2Lt(a-q1Lt-q2Lt-r)q2Lt(15)

可以解得q2Lt=a-q1Lt-r2,将上式代入π1Lt,可求解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1Ltπ1Lt(q1Lt,q2Lt)=maxq1Lt(a-q1Lt-a-q1Lt-r2-t)q1Lt+ra-q1Lt-r2(16)

此时,两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t2,π1Lt=(a-2t)(a-2t+2r)8+ra+2t-2r4(17)

q2Lt=a+2t-2r4,π2Lt=(a+2t-2r)216(18)

其中,r为企业2支付给企业1的单位特许权使用费,显然,企业1会把r设置得足够高以完全获得企业2的新增利润,即使得企业2获得技术授权后的利润与之前的利润相等:π2Lt=(a+2t-2r)216=(a-3c+2t)216=π2t,即r=3c2>C,超过了企业2成本降低的幅度,企业2一般不会接受。

即使企业2愿意以r=3c2接受技术授权,将之代入得两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t2,π1Lt=(a-2t)(a-2t+3c)8+3c2 a+2t-3c4(19)

q2Lt=a-3c+2t4,π2Lt=(a-3c+2t)216(20)

东道国的消费者剩余和政府关税收入为:

CSLt=(3a-2t-3c)232(21)

TL=ta-2t2(22)

东道国社会福利为:

WLt=π2Lt+CSLt+TL=(a+2t-3c)216+(3a-2t-3c)232+ta-2t2(23)

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关税税率为tL=3a-3c10。

将tL=3a-3c10代入(19)-(23)式,得到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分别为:

q1Lt=2a+3c10,π1Lt=(2a+3c)(a+9c)100(24)

q2Lt=4a-9c10,π2Lt=(4a-9c)2100(25)

CSLt=(3a-3c)250(26)

TL=6a2+3ac-9c2100(27)

WLt=40a2-105ac+90c2100(28)

当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先期进入市场与东道国企业进行产量竞争时,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会降低自身产量和利润;东道国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下降;东道国企业消费者剩余减少;最优关税税率降低,关税收入减少。因此,此时不会发生技术授权,政府也应该限制技术授权。

(二)企业2(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的情形

1.无技术授权时

π1t=(a-q1t-q2t-t)q1t(29)

π2t=(a - q1t-q2t-c)q2t(30)

由于企业2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2的产量,企业1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maxq1tπ1(q1t,q2t)=maxq1t(a-q1t-q2t-t)q1t,可以解得q1t=a-q2t-t2,代入π2t可求解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2tπ2t(q1t,q2t)=maxq2t(a-a-q2t-t2-q2t-c)q2t(31)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t=a+2c-3t4,π1t=(a+2c-3t)216(32)

q2t=a-2c+t2,π2t=(a-2c+t)28(33)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及社会总体福利为:

CSt=(3a-2c-t)232(34)

T=ta+2c-3t4(35)

Wt=π2t+CSt+T=(a-2c+t)28+(3a-2c-t)232+ta+2c-3t4(36)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t=5a+2c19。

2.有技术授权时

π1Lt=(a-q1Lt-q2Lt-t)q1Lt+rq2Lt(37)

π2Lt=(a-q1Lt-q2Lt-r)q2Lt(38)

由于企业2先行进入市场,那么给定东道国单位税额t和企业2的产量,企业1求解其利润最大化问题,

maxq1Ltπ1L(q1Lt,q2Lt)=maxq1Lt(a-q1Lt-q2Lt-t)q1Lt+rq2Lt,可以解得q1Lt=a-q2Lt-t2,代入π2Lt可求解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

maxq2Ltπ2Lt(q1Lt,q2Lt)=maxq2Lt(a-a-q2Lt-t2-q2Lt-r)q2Lt(40)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r-3t4,π1Lt=(a+2r-3t)216+ra-2r+t2(41)

q2Lt=a-2r+t2,π2Lt=(a-2r+t)28(42)

其中,r为企业2支付给企业1的单位特许权使用费,显然,企业1会把r设置得足够高以完全获得企业2的新增利润,即使得企业2获得技术授权后的利润与之前的利润相等,即π2Lt=(a-2r+t)28=(a-2c+t)28=π2t,因此r=c。

两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q1Lt=a+2c-3t4,π1Lt=(a+2c-3t)216+ca-2c+t2(43)

q2Lt=a-2c+t2,π2Lt=(a-2c+t)28(44)

东道国消费者剩余、政府关税收入及社会总体福利为:

CSLt=(3a-2c-t)232(45)

TL=ta+2c-3t4(46)

WLt=π2Lt+CSLt+TL=(a-2c+t)28+(3a-2c-t)232+ta+2c-3t4(47)

此时可以求解上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就能得到最优关税tL=5a+2c19,与无技术授权时的最优关税税率相等。

由此可见当本国企业先行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会倾向于进行技术授权,此时可以获得技术转让的收益,而并不会改变东道国企业的消费者剩余和总体社会福利,东道国政府的最优关税也不会发生变化。

四、结论

本文考察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拥有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在面对东道国进口关税保护下的技术授权选择,并评价其对东道国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

我们发现:

(一)当跨国公司作为先行者进入市场东道国企业随后进入时,技术授权不会发生。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东道国企业成本下降从而竞争力增强,跨国公司会产量和利润都会减少(q1Lt=2a+3c10c);从东道国消费者福利看,东道国消费者剩余减少(CSLt=(3a-3c)250

(二)当东道国企业率先进入市场跨国公司随后进入时,跨国公司会选择进行技术授权。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如果选择向东道国企业进行技术授权,跨国公司产量不会变化(q1Lt=a+2c-3t4=q1t),但利润会增加(π1Lt=(a+2c-3t)216+ca-2c+t2>(a+2c-3t)216=π1t);从东道国企业来看,如果接受技术授权,即使其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达到最大(r-c),其产量和利润至少不会下降;而且东道国消费者福利、最优关税税率、关税收入及东道国社会福利都不会下降。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并推进跨国公司技术授权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ITHER W J,J R MARKUSEN.Multinational Firm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1-28.

[2]SAGGI K.Entry into a Foreign Marke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Versus Licensing[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99-104.

[3]VISHWASRAO 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 of Technology Transfe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4:381-402.

[4]BRECHER R A.Optimal Policy in the Presence of Licensed Technology from Abroa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2,90:1070-1078.

[5]SONG E Y.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and Strategic Technology Transf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65-186.

[6]吴世杰,扬雅博,黄鸿. 外籍厂商之技术授权:关税与配额政策的比较[J].经济论文丛刊,2002,30(1):47-75.

[7]KABIRAJ TARUN,MARJIT SUGATA.Protecting Consumers Through Protection: The Role of Tariff-induced Technology Transfer[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Elsevier,2003,47(1):113-124.

[8]黄金树,李仁耀,蔡惠羽. 外国技术授权策略与本国关税政策之探讨[J]. 经济学(季刊),2005,4(增刊):203-226.

[9]柯忠义,潘庆年. 最优关税下的国外技术授权与国内社会福利[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3):44-47.

[10]WANG X H.Fee versus Royalty Licensing in a Stackelberg Duopoly Model[J].Economics Letters,1998,60:55-62.

The Technology Licensing Choice of the MNCs Based on Stackelberg Model

YANG Xiaoj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