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波的作品范文

金波的作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波的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波的作品

第1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黑龙江省8个省定贫困县之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共有10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为40个,涵盖10个乡镇)。当前,勃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573户,贫困人口38,117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仅为1,783人,勃利县贫困农户口学历低,小农意识未革除,金融知识淡薄,因此集中金融资源实施脱贫攻坚,十分必要。

(一)领导组织得力

人民银行勃利县支行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规划》、《2016年金融扶贫计划》,并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指导。通过召开勃利县银行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勃利县银行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与扶贫办进行对接,搭建县域金融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平台和长效机制等方式方法,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精准脱贫攻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二)有效推动落实

指导农业发展银行紧紧围绕县政府重点规划项目,为地方政府提供中长期融资业务,做到精准信贷投放。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县域城镇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3年内投放中长期贷款7.8亿元,其中勃利县第二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和勃利镇输水管线改造项目4,800万元已报省发行,待核准发放,为金融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加大信贷投入

指导各金融机构解放思想,拓宽扶贫视野,不仅要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出成绩,还要千方百计扩大金融精准扶贫带动效应。2016年以来,县农联社累计发放“金土地”土地抵押贷款1,710万元,累放笔数289笔,受益农户419户,单笔最高金额20万,户均3.77万元。为使贫困农户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辖内金融机构已将集体林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纳入抵押担保范围。截止目前,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余额为1,06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16万元,共投放“农场+农户”小额贷款1,636万元。勃利县辖内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群体的吸纳能力。将信贷资金与扶贫资金相结合,通过信贷扶持和撬动,支持贫困户带地入社、带股入企,进一步发行新型经营主体对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为21,432万元,较年初增加4,286万元。2016年以来,累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5,063万元,其中:专业大户累计发放贷款为10,531元,农民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3,747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785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为贫困户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贫困农户文化程度低,对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勃利县贫困农户中,高中以上学历仅占4.67%,贫困农户文化程度低、现金收入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往往金融知识匮乏,勃利县许多贫困农户对县域产业、金融、惠农政策了解甚少,不熟悉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投向,同时一些贫困农户对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贷款脱贫致富存有顾虑,影响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

(二)部分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不高,金融服务手段单一

当前勃利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只设有县级支行,未延伸到乡(镇)、村一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相对集中,县域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小,勃利县部分国有商业对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足,金融扶贫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较低。由于贫困农户较其他客户相比,还款能力较差,贫困农户经营不善极易导致贷款逾期,贷款风险较大,同时勃利县打多数贫困农户由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加大贷款回收困难,导致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缓慢同时,勃利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服务手段较为单一,还主要局限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县域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机构的众多金融产品在贫困地区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三)担保体系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完善

尽管勃利县各金融机构在“两权”抵押、农机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真正实现金融机构无抵押、无担保形式发放惠农贷款还存在诸多障碍。担保体系不完善成为一大瓶颈,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在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方面明显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补偿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一)构建“银政农”合作机制,积极普惠金融知识

“银政农”合作是金融创新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强化部门协调推进,加强“银政农”合作,健全扶贫信息对接机制。针对勃利县农村地区群众金融意识薄弱、金融参与度较低的状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努力实现勃利县贫困农户的金融知识脱盲,提高贫困户的金融意识以及运用金融杠杆发展经济的能力。

(二)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增强金融扶贫动力

勃利县各金融机构要大力践行社会扶贫责任,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的具体办法,对资金规模、机构网点、业务人员等资源实行倾斜配置,放宽和降低准入门槛、审批流程等,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扶贫体系。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出台金融扶贫优惠政策,增大扶贫贷款贴息覆盖面,对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着力完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激活金融支持扶贫动能。

第2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会场上郭妮的巨幅照片加上YAYA后援团的助阵,让人恍惚觉得来到了某明星的白金唱片庆祝会。

镁光灯下的焦点人物是号称“美少女作家”的郭妮。尽管似乎在近几个月各大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露面不多,但出版单位宣称她今年年初到现在的六部作品全国热销205万册,单本销售量最高达40万册。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明星作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说。7月18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联合贝塔斯曼书友会、榕树下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聚星中文网在上海主办了“郭妮作品205万销售量”庆功会暨“梦想妮世纪・与妮在一起”全国读者巡回见面活动揭幕式。

随着小说的陆续出炉,郭妮这个看起来很瘦弱,但美丽而举止优雅得体的女孩子,在外界的一些质疑声中,更被戴上了“亿元女生,抗韩英雄”的华丽光环。

在“庆功会”上,郭妮背后推手之一、榕树下及聚星中文总经理路金波(李寻欢)更表示郭妮今年图书的销售目标将冲刺500万册。随后,《望东方周刊》记者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

“抗韩”确实有商业考虑

《望东方周刊》:聚星中文网是“新华语文化”的始推动者,一直号称要以推动和挖掘优秀华语文化为己任。为什么会提出“新华语文化”这个理念,它的“新”是新在哪些方面呢?

路金波:所谓“新”只是一个代名词,它既包含一种新鲜健康的观念,也是和“旧华语文化”相对应而言的。

文化是分年龄层次的,小说也是如此。在中国,几乎每个年龄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相对来说十到十五岁这个年龄段是一个断层,几乎没有专门为这个年龄段少年写作、适合她们阅读的文学作品。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打造一些适合她们阅读的精品小说,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郭妮小说的读者,半数以上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她们找到了自己一个阅读平台,有书读了。

《望东方周刊》:在提出“新华语文化”的时候,你反复强调了郭妮的小说抵制了韩流的侵袭,郭妮本人更是被冠上了“抗韩英雄”的称号。“抗韩”在“新华语文化”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郭妮的作品中有些情节和日韩小说相类似,这和“抗韩”的理念相矛盾吗?

路金波:抗韩是“新华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独特的一个诱因和结果。我们认识到“韩流”对中国青少年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郭妮小说推出之前,中国校园文学市场上充斥着韩式小说,像可爱淘等韩国少女作家在中国就很火,拥有很多的书迷。“韩流”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人生观世界观的“韩化”。

在对这种情况清醒认识下,我们又发现了郭妮小说创作风格与潜在市场之间的吻合,于是提出了“新华语文化”的理念,经过精密的市场分析和调查,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推广计划,借助合作几方的有力资源和推广平台,希望能推出本土自己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偶像。

从今年年初开始,郭妮的六本小说总销量达到了205万册,这个数字是相当令人振奋的,说明我们的计划和理念也是相当成功的,“抗韩”成果还是显著的。

不可否认的是,提出“抗韩”这个口号,我们这些商人确实有商业考虑的。但郭妮小说的读者大多是少女,她们在购买的时候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小说内容的精彩,能够引起她们的共鸣,小说包装的精美,能够让她们心动。至于“抗韩”的概念,并不会对小说的销量有多大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小说的热销,更说明起到了抑制“韩流”侵袭的影响。

当然,一个作家,几本书,抵抗“韩流”的影响力还是小的,更何况目标读者的定位也只是十到十五岁的少女。郭妮及其小说的运作成功是一个很好的先例,接下来我们还会通过贝塔斯曼这个平台,将郭妮的作品雄向全球,使更多的人感受华语文化的魅力。

至于说情节上的类似,确实她的作品中有和日韩的一些作品似曾相识的地方,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类型化的市场环境决定的。我们的小说和日韩的小说都是面对10~15岁的少女的,这个年龄阶段少女的梦想也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做到避免重复,但这样的重复不代表抄袭。

不是另类琼瑶

《望东方周刊》:郭妮的小说都是以青春期少女的校园爱情为主线的,并且内容和情节安排上似乎有鼓吹早恋的嫌疑,这会不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形成负面影响?而且这和我们传统的反对早恋的学校教育是相背而驰的,这种冲突会不会让读者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路金波:这正是我要强调的:我们的小说不是言情小说,不是另类年轻的琼瑶。

古今中外的小说,免不了都是与爱情有关的,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郭妮的小说也不例外,但她是通过倡导健康的异性关系来表达爱情的。因为对异性有了好感,希望能获得异性的关注,主人公往往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努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成为极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爱情只是小说表现主题的一个手段,主题是励志型的,通过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进而获得自身的进步。这和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和琼瑶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积极向上的励志型的故事,能给读者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女们树立进取的典范,可以引导她们有健康的心态。传统教育里对两性关系、对爱情讳莫如深,其实并不是正确的态度。

至于会不会让读者产生思想上的冲突,这是要靠她们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

《望东方周刊》:小说的目标读者是10―15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一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你们号召抵抗韩流的解释之一:怕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韩流化。这样而言,他们如何能在思想混乱中选择所谓的正确道路?

路金波:这就不是我们所能承担的义务了。每个行业有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责任是在健康的理念指引下,出好书,出精品书,抵制韩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侵蚀,让我们的华语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作家和出版社不是圣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没办法承担更多的重任。我们在追求商业目的的同时,积极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最终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就够了。至于会不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后果,这就不是我们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了。

“每个月写两本书”

《望东方周刊》:刚刚你在会上宣布,郭妮平均六天就能写作一本小说,这样的创作速度是很惊人的,也是让人生疑的:六天的时间如何能保证小说的质量?她的背后是否有?

路金波:郭妮每天的写作时间一般都在16个小时左右,即使是在要进行新书的宣传和巡回答谢读者会期间,她也会保证留出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写作。她的日写作字数约1.5到2万字,保证了每个月可以写作两本书的速度。

所有的书都是郭妮亲启写作的,一说没有任何根据。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郭妮身边确实有一个团体在帮助她进行创作。我们有一个编辑部的力量在背后对她进行帮助,但只是属于助手性质。

第3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1.引导学生倾听、朗读、言说、想象,初步体会儿童诗的特点和韵味,领悟儿童诗的情趣。

2.走进《让太阳长上翅膀》一书,感受书的魅力和作者的

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儿童诗,启发、诱导学生初步学习口头创作。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师: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儿童诗《鲜花和星星》吗?

生:记得。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背给大家听一听?好,请你。

(一生背)

师:你背得真好听!你们想不想把这首儿童诗送给大家?

生:想。

师:请你们用最美的声音把这首儿童诗送给所有的人。

(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

二、以诗引思

1.《愿站成一棵树》教学。

师:真喜欢你们送给大家的诗。今天,李老师也带来了几首儿童诗,想要送给你们。可是,只有认真地听和读、大胆地想和说的孩子,才能真正地得到它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是――

生(读):愿站成一棵树。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请你们放开声音,大声地去读两遍,然后跟老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这首诗。

(生读)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描写得很美。

师:你感受到了其中的美。还有谁来说?

生:我喜欢这首诗,因为作者把每个事物都写得特别生动。

师:是吗?你觉得作者将哪个事物写得特别生动?

生:我觉得作者把树写得特别生动。

生: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我很喜欢听鸟儿的叫声,这首诗里就描写到了。

师:你能跟我们说说鸟儿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吗?诗里是怎么描写的?

生:诗里说只有走进树林中,才能听到鸟儿的叫声。因为树林里很安静,静静地去听,就会觉得鸟儿的叫声特别美。

师:诗里是怎么说鸟儿的声音的?

生:是被晨光唤醒的声音,是被露水润湿的声音,是被花香浸染的声音。

师:在我们的课文里曾出现过“湿润”这个词,但在这首诗里是“润湿”。还有谁想把鸟儿的叫声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

师:我听到了,那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啊!

(另一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生齐读)

师:刚才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他们都喜欢鸟儿的声音。你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什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答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帮他?

生(读):“唱的是树与树的故事,唱的是叶与叶的亲昵,唱的是花与花的秘密。”

师:从哪个词感受到像人

一样?

生:从故事、亲昵、秘密……

师:可以从这么多词里感受到啊!(对着答不出的学生)你现在懂了吗?(该生点头)谁能把“鸟儿唱的是什么”这一小节读给我们听听?要读出鸟儿唱歌的美妙。

(一生读)

师:好美啊,我都忍不住为你鼓掌了。

(另一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鸟儿叫声的美妙。我想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起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诗人感觉鸟儿唱的是那么美妙。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小鸟唱的是什么呢?可以用 “小鸟唱的是_______” 这样的句式来说。

生:小鸟唱的是草与草的

游戏。

师:很有想象力。

生:小鸟唱的是河与河的

争吵。

师:争吵那就不美了。你再想一想,待会儿我再请你说。

生:小鸟唱的是鱼与鱼的

戏水。

师:刚才是相同的事物,我们也可以换上不同的事物。

生:小鸟唱的是江与海的

壮观。

师: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打开了。(对前面那位学生)你已经想好了,就请你来说。

生:小鸟唱的是河与河的

交谈。

师:你在不断的思考中修

正了自己的语言,有了诗歌的

感觉。

生:小鸟唱的是花与蝴蝶的亲昵。

师:你说得真棒!孩子们,老师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这首诗。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当我站成一棵树的时候,想象的种子就会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到那个时候就不仅会听到鸟儿们美妙的叫声,还会听到许许多多大自然的语言呢。听了同学和老师刚才所说的,开始更加喜欢这首诗的请举手,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全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都喜欢啊。那老师就请你们站成一棵棵小树。这棵小树站得特别挺拔,那棵小树站得特别自信,这一棵棵小树就站成了一片树林。亲爱的小树们,就让我们听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去感受鸟儿们美妙的叫声吧。

(师播放音乐,读诗题,生接着读诗。)

2.《想变成……》教学。

师:小树们,轻轻地坐下。当想象之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之后,就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涌出来。老师这儿有一个诗题《想变成……》,看了这个诗题,你想变成什么呢?请用你的奇思妙想把这个诗题补充完整。

生:想变成蝴蝶。

生:想变成航天飞机驾驶员。

师:男孩的想法就是跟女孩不一样。

生:想变成一只小鸟。

师:很自由。

生:想变成一只蜻蜓。

师:真美。

生:想变成一朵白云。

师:好漂亮的一朵白云。

生:想变成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师:注意,诗题要简洁。

生:想变成一片落叶。

生:想变成一片荷叶。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

师:好有趣,看来你们的奇思妙想真不少。越来越多的同学想说,请别急,把你的奇思妙想告诉你的同桌。

(生互相说)

师:想不想知道诗人想变成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轻轻

地读两遍诗,看看诗人想变成

什么。

(生开始自由读)

生:诗人想变成一棵树,想变成一朵花,想变成一阵风。

师:真了不起,读了两遍,就把诗读懂了。谁能在她的基础上变成一句话来说。

生:诗人想变成一棵树、一朵花、一阵风。

师:这样的表达非常简洁。那么变成一棵树能做些什么呢?请你来读。

(生读)

师:老师听到了,多美啊。还有谁喜欢的,愿意给大家读

一读?

(生读)

师:我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了。再来。

(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还有哪个同学想变成一朵花?请你告诉

大家。

(生读)

师:一幅画。(正音:幅)一幅特别美的画。谁还想再读读?

(生读)

师:大自然真是特别美啊!还有谁想继续读?

(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的一朵花啊!还有谁想变成一阵风?这么多啊,请你来读。

(生读)

师:这是快乐的风。再来。

(生读,不流畅。)

师:别着急,你可以读对的。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小节好不好?

(生齐读)

师:我们欣赏了诗人想变的,通过朗读知道了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刚才你们都说了自己想要变成的事物,那能不能学着诗歌的样子自己也来说一说?

生:能。

师:好,请大家先练习一下,互相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我知道你们班的小诗人是强力,对吧?先请他来说。

生:想变成一片海,拥有无数水滴,浪涛轰轰作响,讲述着蓝色的故事。

师:真不愧是小诗人!不过老师要给你个建议,浪涛不能轰轰作响。你再仔细想一想,好吗?

师:谁能超越小诗人?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小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无论有多大的风险,我都勇往直前。

师:我真喜欢这条小鱼,自信而勇敢,遇到什么困难都

不怕。

生:想变成一片大海,让浪涛奔腾着,不管流向哪里,都送去深蓝的水花。

生:想变成一颗星星,拥有无数光芒,一会飞这儿,一会飞那儿,讲述着黄色的故事。

(听课教师笑)

师:这是一颗会飞的星星。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讲述着黄色的故事呢?我很好奇。

生:因为星星是黄色的,它有无数黄色的光芒,所以讲述着黄色的故事。

师:老师明白了,你是我的老师。

生:想变成一个火箭,拥有高科技的身体,载着宇航员飞向太空,到太空里安个家。

师:有人举手有话要说。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告诉他,不能说一个火箭,应该说一架火箭。

师:对!我们在说的时候,还应该推敲一下,词语用得是否

准确。

生:想变成一棵草,拥有无数伙伴,微风里啦啦作响,讲述着美丽的童年。

师:我喜欢“讲述着美丽的童年”这一句。不过,小草啦啦作响,不太准确,可以再想一想。

生:想变成一架飞机,在天空自由地飞着,给天空添彩,和小鸟嬉戏。

生:想变成一条河,看着小鱼嬉戏,听着荷叶唱歌,叮叮咚咚是最美的声音。

师:小诗人强力又有灵感了,你们同不同意我再请他

一次?

生:想变成一盏灯,在黑暗里安家,照亮着行走的人们,让黑暗变得明亮。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快乐地跳着芭蕾,讲述着游泳的乐趣。

生:想变成一颗星星,一到夜晚就照耀大地,(停顿了几秒)一闪一闪亮晶晶,讲述着天空的故事。

师:瞧,我们多等他一秒钟,他就还我们一个惊喜。还有没有跟别人说的事物不一样的?

生:想变成一架战斗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拥有无数的子弹,讲述着勇敢的故事。

生:想变成一只小鸟,拥有碧蓝的天空,飞向世界各地,讲

述着世界的故事。

师:老师明白了,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就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我建议你们,回去以后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送给你们的老师。我相信,你现在再读这首诗,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咱们这回合作来读,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读最后一小节,老师读诗题。

(师生配乐合作读)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是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懂得儿童诗了。老师告诉你们,一首好的儿童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歌。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听听由《想变成……》这首诗改编的一首歌。(播放歌曲)

师:来,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去聆听,让你的想象飞起来,这个时候你就是一朵花,一棵树,一阵风……

(学生们闭着眼睛,神情很美。)

师:睁开眼睛,看着诗歌,听着音乐,跟着一起唱一唱,把你心中的梦想唱出来。

(生跟着唱第二小节)

师:(音乐尾声)孩子们,就让我们变成风吧,一阵快乐的风啊,无论飞到什么地方,都送去鸟语花香……

3.《让太阳长上翅膀》教学。

师:刚才你们把诗歌读得那么好听,把歌曲唱得那么好听,老师也忍不住了,想为你们朗诵一首儿童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生跟师读最后一小节)

师:咱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再读一读。

师:我很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如果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听,你读的时候声音就响亮一些。老师还有一个主意,让所有的老师与你们一起读,好不好?(师朗诵,全场共读最后一小节。)

师: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好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反复地去读这句话,你会不会想到,让太阳长上翅膀也就是――

生:让我们的心长上翅膀。

师:你们可真是作者的知

音啊!

三、以点引面

师:今天我们所读的诗都是出自这本诗集,诗集的名字叫――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师:喜欢这个题目吗?

生:喜欢。诗题表达了诗中想表达的意思。

师:想表达的什么意思?

生:让我们的心灵自由飞翔。

师:经过努力思考,终于想起来了。你想说吗?

生:我很喜欢。因为长上翅膀的太阳就是爱。

师:说得多好,诗人一定会把你当成知音的。

师:诗集的作者知道是谁吗?

生:金波爷爷。

师:了解金波爷爷吗?

生:我看过他写的《乌丢丢的奇遇》。

生:我知道金波爷爷是位大作家。

生:金波爷爷还写了《和树谈心》。

生:金波爷爷还写过《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

生:他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读过。

师:看来金波爷爷早就是你们的好朋友了。孩子们,我们学过的《鲜花和星星》,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愿站成一棵树》,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想变成……》,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让太阳长上翅膀》,作者是――

生:金波爷爷。

师:听到你们这么热情的叫声啊,金波爷爷也乘着诗歌的翅膀飞到我们中间来了。(出示照片)跟金波爷爷打个招呼吧。

生:金波爷爷好!

(师播放金波谈诗的视频)

金波:同学们、老师们好!

这次我不能到这里来听课,感到非常遗憾,可是我的心已乘着诗歌的翅膀飞到你们那儿去了。

我是经常读诗的。我感觉读诗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美好。我有时这样想:

当我们读一首诗,诗就有了我们的感情,有了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跳,就有了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读一首诗,诗也在读我,诗让我们的情感温暖,呼

吸流畅,心跳有力,让我们生命

如歌。

我们每天都要阅读,我经常跟同学们说,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诗歌开始。因为读诗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让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更多

的爱与美,给自己营造一个诗意

童年。

这次我不能来听课,但是我要感谢李娟老师,我相信她的这节课可以把你们引入到诗的

境界当中去,让你们感受到许多

快乐。

当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相聚。谢谢老师们,谢谢同学们!

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期待的约定。谢谢金波爷爷!金波爷爷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童诗来呢?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富有诗意的童心啊!在这一点上,你们的心与金波爷爷的心是紧紧地贴在一起的。

四、以书引读

师:金波爷爷还让我把签

了名的书送给你们,谁来读读

题词?

(一生读金波爷爷的题词)

师:课后,你可以和你的同班同学,和你的老师,和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读一读这本书。到那个时候,你也会长上翅膀,和金波爷爷在书里相会呢!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书――

生(齐):让太阳长上翅膀。

【评析】

看了李娟老师的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实录,我很快乐。

李娟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是我的诗歌集《让太阳长上翅膀》。李老师以读一首诗带读几首诗,再以读几首诗带读整本诗,让孩子们读得很有兴趣,也读得很开心。这堂阅读指导课的效果这样好,与李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是分不开的。

李娟老师的这节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在三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一、大声朗读,反复诵读

儿童诗歌是最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诗歌作品。儿童诗的本身反映的就是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它表达的是儿童特有的纯洁真诚的情感,想象力丰富,音韵优美和谐,能给儿童带来不同于成人诗歌的审美享受。对乐音的敏感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诗歌明亮的语言、动听的音韵、鲜明的节奏,会给儿童带来独特的愉悦感。因此,儿童诗非常适合孩子们来诵读。

李娟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儿童诗歌的特点和孩子们阅读儿童诗歌的心理特点,在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上下了功夫,孩子们通过很多遍的诵读,越读越熟,越读越好。在朗读《愿站成一棵树》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诗中,读着读着,孩子们就成了诗中的树林、林里的鸟儿,就听到了鸟儿的鸣唱,还听出了鸟儿鸣唱的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地都“愿站成一棵树”,静静地候着鸟儿,都愿意让鸟儿落在自己的枝头上、叶丛里,倾听鸟儿们的美妙歌唱。在诵读《想变成……》时,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想变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成为大地的“绿色故事”“一幅画”和“鸟语花香”。大声朗读、反复诵读是阅读儿童诗歌的基本方法,不仅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诗歌的兴趣,抒发了情感,也很好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审美需求。这样带孩子们读儿童诗歌很值得借鉴与提倡。

二、放飞想象,进入诗境

儿童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跳跃性很大,留白也很多,这就给小读者们留下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李娟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诵读中跟着诗句自然地走进了诗歌的意境,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想象。孩子们在读着鸟儿们唱的“树与树的故事”“叶与叶的亲昵”“花与花的秘密”时,想象力迅速迸发,联想到了鸟儿唱的是“草与草的游戏”“鱼与鱼的戏水”“河与河的交谈”“花与蝶的亲昵”。

在阅读《想变成……》时,李娟老师以“你想变成什么呢”先让孩子们根据诗题展开初步的想象。受到已经诵读过的诗句、画面和意境的影响,孩子们涌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有些孩子想变成一只蝴蝶、一只小鸟、一只蜻蜓、一条小鱼,有些孩子想变成一朵白云、一片落叶、一片荷叶……在孩子们想象的基础上,在孩子们的阅读期待中,李老师用“想不想知道诗人想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把孩子们带入了《想变成……》的诗行里,孩子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踏上了诗歌意境的体悟旅程。

这节课上,李娟老师独具匠心的阅读设计和巧妙引导,让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极其美妙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随着诵读的进程,孩子们用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把这些图画串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满是童真童趣,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李老师就这样领着孩子们诵读儿童诗歌,放飞着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始终浸润在诗的意境中,快乐地走在了七彩铺成的诗路上。

三、读出方法,读中学写

李娟老师的这一节儿童诗歌阅读指导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读诗歌的同时也学习写诗歌。仔细看课,我发现李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习写诗是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的。反复诵读,从读正确、读顺畅到读熟,再到读出想象、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李老师都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

在诵读《愿站成一棵树》时,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诗把哪些事物写得特别生动?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出来?她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仿照诗歌的句式即兴进行表达,如“小鸟唱的是_______”。

在诵读《想变成……》之前,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将《想变成……》这个诗题补充完整,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实际上这是为仿写作的铺垫。

在孩子们诵读了《想变成……》,欣赏了诗人“想变成”什么之后,李老师利用诗歌的最后一小节,启发他们学着诗歌的样子说说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孩子们“自说”练习后,李老师又鼓励孩子们当众说。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如:想变成一片海,拥有无数水滴,波涛轰轰作响,讲述着蓝色的故事;想变成一颗星星,一到夜晚就照亮大地,一闪一闪亮晶晶,讲述着天空的故事……虽然这些诗句中有些词语需要推敲,但李娟老师还是很适时地鼓励了孩子们,称他们是“天生的诗人”,并要求他们回去后把刚才口头说的诗写下来。

我非常赞赏李老师的话,孩子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有许多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写出精彩的诗歌。作为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能及时发现这些小诗人并呵护他们。

第4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一、花开花落亦有声——听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儿童诗,是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1.儿童诗是学生喜爱的语言启蒙教材

刚入学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大篇幅的阅读训练可能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儿童诗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短小且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自然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简单但内涵丰富的儿童诗,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如《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解除一天的疲倦/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教师引导学生圈出诗歌每一行的末尾一个字,再读读这些字,有何发现,如果换成别的字,朗读效果有何区别。显然“院、香、响、脸、牵、眼、甜”押的都是an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悟押韵所带来的语言的美感,再通过教师引读、配乐朗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进一步沉浸在儿童诗的意境之中。

2.儿童诗朗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儿童诗看起来简单,但有深远、优美的意境与丰富的想象空间。金波、叶圣陶等著名的儿童诗人,他们都有着与儿童的亲和能力,创作的许多儿歌早已被学生所熟悉。

如叶圣陶爷爷的《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早在幼儿园就能背诵了,小学中再学此诗,就要细细地咀嚼,慢慢地体会,才能尝到诗的真正滋味。儿童诗会带领孩子们来到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联想。诵读时,我经常让孩子们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有什么?孩子们往往说得很生动、优美,有些孩子即使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我相信在赏读过程中,优美丰富的诗歌也能给他们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感受诗的美、语文的美、生活的美。

二、丝丝细雨总关情——品诗

不同的诗歌总是带着不同的感彩,成人的诗歌更多地注入多彩的情感,带着历史的沧桑,时而透出生活的厚重。相比较而言,儿童诗更是一幅画、一首歌、一扇窗、一个梦,给了儿童心灵一片纯净的天空。

1.儿童诗——一幅画

色彩和线条是画家的工具,而语言文字则是诗人的法宝。时空交融,动静结合,白纸黑字描摹出的却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儿童诗中的画面和意象,就构成了意境。

如儿童诗《雨点》,表现出了动感十足的绘画美:“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这种富有动感的画面,就像是一首雨点哼唱的“旅行之歌”,诗歌的美感得以更多的延伸。

2.儿童诗——一首歌

凡是诗歌,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到悦耳的音韵美、和谐的节奏美。一首诗就如同一首歌,一首歌好听除了主旋律曲调优美以外,还有时不时的滑音、转音等技巧,这也可以运用到诗歌的念诵中,尤其是儿童对新奇的方式总是很感兴趣,更能够不经意间就将所学牢记在心。如《鲜花和星星》的教学片断:

生(读):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师(轻柔地):为什么呀?

生(继续读):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开心地):真是多呀!

教师接的两句话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思维活动有了拓展的空间,在节奏上富于变化,形成了美妙的“诗外之音”。

3.儿童诗——一扇窗

诗歌的形象美,能够用语言把人、事和情景等具体地、生动地、浮雕似地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的审美感受。

如冰心奶奶创作的《雨后》这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教师抓住“使劲”、“溅起多高”感受小哥哥踩水的酣畅痛快。“滑了一跤”后嘴里说“糟糕——糟糕!”脸上却露出欢喜、兴奋和骄傲,小哥哥“糟糕”的是什么?兴奋的是什么?骄傲的又是什么?抓住这些,从而体验小哥哥既为弄脏裤子而遗憾,更为尽情踩水而兴奋,还为自己的小男子汉行为而骄傲的多重心理。从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感受她的“小心”,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裙子,但同时心里又怀着一个“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看似矛盾的心理却反映了真实、单纯、可爱的童心。品味词句,“小哥哥”“小妹妹”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孩子丰富的生活,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内心世界。

4.儿童诗——一个梦

儿童时代是做梦的季节,他们的梦天马行空:在那云端,真的有孙悟空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那天边,就有孙悟空逃不出去的如来神掌;天一刮风,一定是风婆婆打开了风口袋;陪伴在女孩子身边的布娃娃,是一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动画片里的那片森林,也成为男孩子梦里去冒险的地方,梦醒时分常常是诗成之时。为儿童写诗的人往往是童心未泯的人,是永远怀揣童年之梦的人。

《鲜花和星星》的作者金波有好多作品都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可以说是儿童的“老”朋友。《让太阳长上翅膀》中有一节这样写道:“真想让太阳长一对翅膀/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边飞,一边自由鸣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会说话,孩子在它的召唤下,自动与之亲近,从喜欢儿童诗到喜欢儿童文学,在阅读中开阔视野,触摸语言,拥梦入眠。

5.儿童诗——一片天

儿童诗有画,有声,有人,有物,有动,有静,用简短的文字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片多姿多彩的天地。

《家》中提到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图,再读诗,再看图,然后说诗。由图及诗,从诗到图,通过画面与文字的交替赏析,孩子们可以看到:蓝湛湛的天空上,白云飘来飘去;绿阴阴的树林里,小鸟飞来飞去;清凌凌的小河里,鱼儿游来游去;黑黝黝的泥土里,种子正在苏醒。如果孩子的心跟着诗跳动,那么,他们自我创作的种子也会随之萌芽。

三、落英缤纷花满天——写诗

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孩子们的脑袋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教师如果合理地引导,悉心地培育,儿童诗的学习不仅不会成为一种新的负担,更是他们渴盼的事情。

1.生活是源泉

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自己的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为此我常常带领学生去小溪边拾鹅卵石,玩沙,捉蟹,去田野边画画,放风筝,摘野草莓,制标本,捉蚂蚱等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寻觅诗的意境的切入点。如《风儿,风儿,你在哪里》的作者只描写刮风的情景,看起来似乎平淡肤浅,如果结合孩子们平时的游戏来学习,清新、亮丽的诗句便跳了出来:“风儿,风儿,你在哪里?/哦,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当柳树的辫子甩起时/我知道了/那是你在荡秋千。”

2.想象是关键

诗需要想象,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思绪就好像插上了翅膀,能够飞上辽阔的天空。也有人说,一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如一个小朋友写的《柳树》:“春天到了/柳树要梳妆了/春风为她梳头/小河给她当镜子/柳树美得/美得/笑弯了腰。”小作者把春风想象成梳子,把小河比作镜子,把弯弯的柳树想象成“美得笑弯了腰”,最常见的柳树经过小作者的想象,一下子显得生动、特别起来。

3.感情是生命

诗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首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的诗,即使语言再华丽,想象再奇特,也不可能打动读者。因此在鼓励孩子写诗时,要引导他们用真情实感去描绘、去表达。儿童诗作家金波爷爷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大家写了许多诗献给敬爱的金波爷爷。如《致金波爷爷》:“金波爷爷的头发白了/谈起诗来,却高兴得/仿佛比我们还小/你带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来到我们身边/校园里就荡漾起诗的春风。”再如《金波爷爷》:“金波爷爷来了/小雨点高兴地落下来/落在金波爷爷的身旁/和我们一起/跳起了欢迎的舞蹈。”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金波爷爷的真情。

第5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

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万多册。现为上海大众333 车队职业赛车手。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很多人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因为他是80后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

韩寒叛逆了,成功了,还赚了不少钱。

这是另一位年轻的自由派、34岁的许知远对韩寒的概括。如果落脚在最后一条,韩寒的确是文化圈里的豪富――豪在前,对钱无感,大手大脚。从不缺钱,算账功夫居然没有想象那么差,详情可见《给百度李彦宏的一封信》。编辑部同事对韩寒的热情促成了这个选题,这个中国最著名的80后有什么样的金钱观――“我是基本上有多少花多少”,虽然有违于《钱经》推崇的步步规划、投资,以及精明消费,但无论谁都得承认――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步履轻盈、不羁得让人羡慕。

浪费了许多钱,财务状况一团糟

有一次韩寒请大家在他家楼下吃饭,那顿饭吃了150元,韩寒埋完单后悠然地说,这是他银行卡中所有存款的二分之一。(《纽约客》2011年7月关于韩寒的专题报道《The Han Dynasty》,韩寒出版人路金波谈其金钱观)

写字的人太穷了

一本25元的书,一般作者的版税是8%,可以赚2块钱,其中还要交三毛钱左右的税,也就是可以赚一块七。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有点名气的作家出去签售做宣传,住的都是三星的酒店,来回能坐上飞机已经算不错了。(2011年3月26日韩寒博客《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为被侵权作家声讨,此后,百度文库发表道歉声明,清除侵权作品)

一年赚200万,在上海也买不起房

意识的安全感对我更重要,我住的房子不能和很多人相比,那我也很开心,很愉快,如果哪个女的要我在市区买豪宅才结婚,我不干。的确现在物价很高,对我也很高,我出一本书200万,玩赛车一年收入100万,这个都是实打实的数字,付税后拿到手200万,这个钱我在上海也是买不起房的。而且我日常开销很大,我想换辆摩托车得花掉三四十万,200万对我来说是不经花的,而且最关键是我朋友要向我借钱,有个朋友因为买房不希望贷款,向我借了七八十万元。(《南都周刊》2009年11月特别报道)

四年花掉1000多万

因为《光荣日》《他的国》等12本书,路金波4年内共付给韩寒约1700万元人民币,可就在2009年下半年某一天,韩寒开着跑车前来谈合作,嚷嚷着又没钱了――卡里只剩150块钱,打算全取出来,提款机还不能取50的。路金波这样解释韩寒4年花掉1000多万的高超本领:“他买套房,给他爸妈买套房,他妈妈买张床也要17万;五六个女友一人一张信用卡;今天买辆跑车,半个月后不喜欢了,折价卖掉⋯⋯”(2010年2月《智族GQ》专访韩寒经纪人路金波时,他说,合作几年,讨论理财成为他们之间常有的话题)

基金、股票,完全没动过念头

当年我朋友做了一个车队,我去他的车队开,我从来没有斤斤计较过车队要给多少钱。我来这个车队比赛,连自己工资多少都不知道。我是年底跟他们结一次,爱给多少给多少。我搭了两三百万进去,到现在总体来说还是亏了。我不指望靠赛车来赚钱。我就管好我自己的那一块,包括在基金、股票这么热的时候,完全没动过那个念头去买。我只挣份内的钱。(吴虹飞在《八卦公众话语:娱乐至死》中对韩寒的一段采访)

世界很现实,也需要有个理想

现在的世界是很现实,房价那么高,很多人的理想都变成了有一套房子,女的都渴望嫁一个多金男,所有社会理想都变成了这些,你需要有个理想,可能是你工作几个月花钱买辆摩托车,想去周游中国,开到俄罗斯? 我有些朋友参加一些外资银行的理财计划,把自己理得只剩下原有资产的20%-30%,还不如我呢,买个车就算贬值也还能剩50%。(《南都周刊》2009年11月特别报道)

韩寒的开支

赛车:扔在赛车上的钱有两三百万元了。

个人消费:很少给自己买衣服,一年算下来,我给自己买衣服鞋袜的钱不超过5000元。每个月买杂志都要花掉一两千块钱。出门一定要住五星级酒店,结账的时候他是仅有的那十几个不要发票的人。

第6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照亮童年精神成长之路

提到琅琊路小学,熟悉的朋友会想起“小主人教育”“愉快教育”等。用“小主人教育”浸润小学生的快乐童年是我们幸福的愿景。正是由于这份敞开与自由,我们与儿童阅读有了这样的快乐相遇。快乐的童年呼唤生态的阅读,生态的阅读倡导儿童本位的核心价值,只为儿童,远离功利,滋养一生。

琅小的儿童阅读推进追求这样的境界:

1.自然——创设静谧的阅读环境,鼓励儿童以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

2.自觉——让阅读成为琅小孩子的原生态的歌吟。

3.全域——教师、家长的主动参与;各个学科整体推进。

给儿童一座带得走的文学馆

在这个有些急功近利的时代,儿童阅读和成长的背景缺少了些许安静、些许诗意。我们欣赏童年的成长自由,但同时我们也不放弃对童年必要的引导。我们的天职就是牵起孩子们的手,去触摸经典,进入那个充满激情又趣味盎然的文字世界。

巴西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有这样的概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因此,我要和老师们一起,竭尽所能地顺应儿童的天性,营造快乐的阅读之境,让阅读像呼吸那般自然,像阳光那般灿烂,给儿童一座带得走的文学馆。

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价值引领

语文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担当我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主任,吸纳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十余名教学骨干作为研究中心的中坚力量,成为全校儿童阅读和谐前行的智慧之源。研究中心定期活动,进行儿童阅读的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师生阅读行为诊断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从“童年的一点星光”“课程的一块新领域”“教学的一种新思考”三个方面,全面地推进我校的儿童阅读进程,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

课程开发:智慧挖掘

自2005年以来,全校每个年级每周都增设了一节儿童阅读指导课。老师们在浓浓的书香中行走着,致力于儿童阅读的课程构建——经典诵读课程;课内外阅读衔接;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班级读书会的组织和教学等儿童阅读基本课型的研究。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我只重点介绍一种课型。

经典诵读课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中有一串璀璨的瑰宝,这就是代代相传的歌谣。它们就像一粒粒播撒在土壤中的种子,经历四季的沉淀,最终长成一棵棵茁壮的大树,以年轮的方式铭刻着祖先的记忆。我们的经典诵读课程以主题阅读的方式展开。低年级:应和着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我们编排了《老鼠住进了歌谣里》《石头城里的老歌谣》《晨韵暮对》等儿童歌谣,孩子们一边欢笑一边吟诵;中高年级:我们或以时令、四季编排的《月之故乡》《端阳飘香》《中秋诵菊》,或以题材编排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选》《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别组诗》,还有古文经典选文《在先秦的天空下》等,孩子们大声朗读,低声浅吟,悄悄感受着母语的温度。

缤纷的阅读活动:快乐童年的灵性勃发

作家进校园:诗意的邂逅 在孩子心中,作家见面会是一次隆重的相遇,是琅小“阅读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梅子涵、祁智、黄蓓佳、程玮、王一梅、徐鲁等,一个又一个地来到琅小校园,走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的愉悦之情不言而喻。

《琅琅书声》:沁人的幽香 为了儿童阅读,琅小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校报——《琅琅书声》。这份报纸是我们梦想路上的一种寄托、一种象征。我们希望它能表达一种坚定的立场——快乐阅读;我们希望它能持续表现一种有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态;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明天到来时的一种怀念。

第7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对于类似安徒生童话里“说真话的孩子”质疑的质疑,可以说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童话时代。

在《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写到勇敢的孩子说出真话后,戛然而止,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现代读者大多会关心“说真话的孩子”是否会受到群臣的责难,因为警惕公权力侵犯个体的利益正是现代政治的热门议题。也有好事者写了续篇,讲述童话之后的童话:“说真话的孩子”受到民众的悉心呵护,并在民意的期待中一如既往地“说真话”。日积月累,当反秩序的行为成了一种新的秩序,“说真话的孩子”也就成了这个领域的“新皇”。某一天,“新皇”走在大街上,又一个“说真话的孩子”及时出场,并且喊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可是他什么东西也没写呀!”虽然麦田并没有喊出这句话,但并不影响他扮演后童话时代中“说真话的孩子”的角色。

2012年1月15日,麦田在博客中发表《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的文章是由其父韩仁均和好友路金波,韩寒的形象是2人包装出来的。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韩寒是“皇帝新装”中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如今,在后童话时代语境中,麦田――又一个“勇敢的孩子”站了出来,指出韩寒是个没穿衣服的“皇帝”。麦田在博文里说,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时,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杯中窥人》,出题评委李其纲是韩仁均的同学,韩寒出名其实是“拼爹”的结果。麦田还说,《三重门》之后,路金波是韩寒的背后推手,让韩寒不断骂人,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把韩寒包装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公共知识分子。麦田对韩寒博客做了统计,指出韩寒博客2008年“突然转型”,从骂陈凯歌、陆天明、余秋雨等文化名人转而批评社会时政话题。他甚至列出图表,指韩寒在紧张的专业赛车期间,仍然了许多批判性的博客文章。从而质疑这些文章是由他人,韩寒背后有一个团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昔日“说真话的孩子”,如今却被当成虚伪的“皇帝”遭到另一个“孩子”的解构。韩寒怒了,被麦田激怒了,他认为这是“有罪推定”。“因为我没有办法证明我的文章是不是我写的”,他在1月16日的博文中说,“我是一个特别看重职业操守的人,这已经触犯我作为写字人可以容忍的底线……我不说清楚对不起我自己,也对不起我的读者”。于是他采取了一个他认为“幼稚的方法来说事”――悬赏2000万请人来证明他的文章是由他人捉刀的。就在这一天,韩仁均、路金波也在网上回应了麦田。同时,诸多网友卷入论战,事件呈扩大化趋势。

2012年1月18日,麦田致歉后退场,“事了拂衣去”。但事情并未告一段落,而是迎来了一个新的。因为方舟子登场了――这也是一个“说真话的孩子”,而且是专业的。

2012年1月18日至今,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论战事件“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之谜》、《“天才”韩寒作品分析》等文章,并转发和评论若干他人文章,明确指出韩寒作品“”、“水军”、“包装”。对此,韩寒自行整理了1997―2000年间的手稿、通信、素材本等资料合计约1000页,“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韩寒认为,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包括《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等均为自己独立创作,但这些并没有止住论战的脚步,越来越多的网友卷入论战。随着事态的发展超过预期,韩寒决定方舟子,告其侵害名誉权和作品署名权。韩寒好友路金波明确说:“鉴于方舟子在质疑过程中,多次使用明显歪曲的事实,多次进行误导的推理,得出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并大肆传播。造成对韩寒名誉权和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韩寒向上海主管法院提讼,要求公开更正、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方舟子论战韩寒事件,其中是非曲直,各有各说。网络调查中,支持方舟子的网友数量与力挺韩寒的网友数量不分上下。事件至此,似乎离落幕尚远,最终的较量胜负难料,但事件本身从一场学术对话演变成一起民事诉讼案件、一场大众积极参与的公共讨论,却是在意料之中。

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

众所周知,童话时代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昏庸,群臣愚蠢,而“讲真话的孩子”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后童话时代,法律成为替代道德和界定是非的工具或武器。

无论是麦田,还是方舟子,都主张韩寒的文章另有捉刀人,这是在质疑韩寒作为一个“公共人物”程序上的合法性。既然在程序上都是非法的,那么实质本身是否合法都无关紧要。换句话说,如果连这些文章都不是韩寒写的,那么文章里写得再好,也是枉然。这对韩寒来说,“感觉是躺在地窖里中枪”。无故中枪后,当然要反击,韩寒的应对是拿出1000页誊稿,来证明这些作品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并于2012年2月3日向上海市普陀区法院递交材料,诉方舟子、刘明泽侵害“名誉权”和“作品署名权”。显然,双方的证据都缺乏足够的力度。麦田和方舟子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从法理上来说,这不是直接证据。韩寒所提供的手稿,虽属于直接证据的范畴,但只能证明这些手稿是他写的,而无法证实这些文章是他独创的。

当然,从这个案件来看,属于谁主张谁举证的范畴。韩寒犯不着“开腹验凉粉”。但韩寒作为公众人物,他在法律上必须比一般人向公众舆论让渡更多权利,在案件中承当更多的举证责任。这是保证公众事务的辩论广泛公开、富有活力的需要。包括方舟子在内的任何人都有权对韩寒进行质疑和批评,哪怕存在个别细节的失实,从而有损韩寒本人的名誉,“因为真理传播需要这种生存空间”(美国大法官布伦南),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舟子对韩寒的言论没有界限,带有主观恶意的诽谤并不受法律保护。

按照韩寒现有的诉讼思路,这是一场注定令法院为难的官司。法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尽管双方都试图通过法院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法院无法对一个人的思想做出司法裁判。如果法院贸然对韩寒的创作能力做出判断,将会超越法律的权限。如果法院要求方舟子停止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又会损害宪法所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便最后法院“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判韩寒赢,也无法终止一部分人不接受判决结果,继续相信韩寒是“人造”的。他们甚至可以继续发表质疑的言论,但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都是公众的权利。韩寒无权干涉哪怕是已经公认的荒谬言论,法律只会提供其言论保障。反过来,如果法庭判决方舟子没有侵权,也并不意味着韩寒的作品有他人。法院只能判断方舟子的言行有没有构成法律上的侵权。

由此看来,这场官司无论方舟子还是韩寒,获得完胜的机会都是零。那么韩寒为什么还要去进行一场难以获胜的官司?在后童话时代,法律对道德的褫夺,致使道德隐退,并非完全消逝。当韩寒发现法律失效的情况下,便开始寻求潜在的道德自证。

韩寒回应麦田的质疑时,曾经打出2000万的“悬赏广告”。这一“悬赏广告”的性质,与其说是一份合同、一个契约,不如说是一种自证清白的手段。这种自证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就像日常生活中,情人之间经常用“我若负你,不得好死”来表忠贞一样。所以,“悬赏广告”才会出现在博客这种非司法场域中。同样,韩寒宣布要方舟子,也可视为一种“证明”手段。不论其最终结果如何,这一姿态本身旨在告诉公众:我是站得住脚的,我愿意接受司法过程的检验。由此可知,韩寒并非真的想“法办”方舟子。事实亦如此,2012年2月13日韩寒又向法院提交了撤诉申请书。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宏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喜欢用经由普法而进入日常语言的法律术语来规整和表述公共事件,而忽视了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之间的差异。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郑戈认为,“韩寒受到质疑的名誉,主要不是作为一位作家的文学声名,而是作为一位‘青年偶像’的符号性资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法律能捍卫韩寒的文学声誉(作品署名权),但无法维护韩寒作为一个“青年偶像”的形象(名誉权),因为这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在公共领域,法律规范之外还存在着道德判断。“青年偶像”这个符号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杯中窥人》、《三重门》、《长安乱》等文学作品,“应试教育挑战者”、“体制批评者”、“直言不讳者”和“赛车手”等各种形象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当韩寒这个名字具有了这种符号意义之后,他便因其公共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公共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公共利益。作为青年偶像,韩寒的形象无论多么完美,哪怕完美得令人不忍怀疑,甚至不能容忍丝毫怀疑,都不能在合法性上自证。所以,对他那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之路”进行分析和质疑,完全符合公共利益。通俗点说,即韩寒的“成功之路”会不会对大众产生误导。毕竟,这与大众的利益,尤其是身处叛逆期的青少年成长休戚相关。

显然,麦田和方舟子的质疑韩寒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正是法庭辩论与公共讨论的不同之处。

偶像的崩塌与自我救赎 “上帝死了!”如果仅仅从无神论的角度来理解尼采这句“疯话”,显然不得要领,这分明是后童话时代的伦理叙事:启蒙之后,偶像步入黄昏。

作为一个“说真话的孩子”的韩寒,最大贡献在于敢说“真话”。吊诡的是,如今却遭遇到了另外的“说真话的孩子”的“真话”。用韩寒的话来说,这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场灾难还远未结束,2012年2月6日,方舟子被孙海峰指责剽窃他人的作品,“打假斗士”被别人“打假”。很快,方舟子便从“说真话的孩子”的角色跳转到“皇帝”。在后童话时代,“真话”成了一个符号,在喊与被喊中,“皇帝”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有些模糊,而谈论偶像变成一件荒唐的事情――偶像的标准,谁能说得准呢? “那个获誉无数的公民韩寒,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被社会和大众特别是被知识界精英幻化出的一个精神偶像”,有网友这么说。但在“皇帝新装”的围困中,更多的人是希望有一个孩子出现,希望这个孩子喊出他想喊却不敢喊的声音,韩寒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所谓“公知韩寒”、“公民韩寒”,身上聚焦着大众期待的目光。问题在于,韩寒是否承担得起这份期待?以韩寒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辨,是否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内为大众提供一份份正确的答卷?韩寒骂教育、骂文坛、骂社会,其愤世嫉俗的行为,的确引发了转型社会反叛大众的共鸣,但韩寒并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是站在预设的道德制高点上,以形象去引领大众,而非以专业和思辨去征服大众,这种道德预设恰恰是对道德的僭越,于是,在一种相似的道德语境中,韩寒“关公战秦琼”似地遇到了方舟子。

当然,韩寒有破而不立的权利,但韩寒的尴尬却不能反证方舟子的无辜。现在的方舟子就是几年前的韩寒,他们的成名之路有很多相似性。如果说韩寒是前一任“说真话的孩子”,那么方舟子则是后一任“说真话的孩子”。韩寒是前一任“皇帝”,方舟子就是后一任“皇帝”。韩寒的叛逆附和了大众的质疑精神,方舟子的固执激发了大众解构的冲动。这一刻,庄周为蝶,蝶为庄周。当社会中只有一两个“方舟子”,大家应该将其视为英雄。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方舟子”,以“莫须有”的方式,以“我觉得”、“很有可能”的口吻解构他人或自身被解构时,民众就应该对其保持警惕。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些或许有着言论自由的考量,却未必都符合道德。个人行为的正直与否,不能只看是否合法,任何法律,只要看上去有损于道德,便会产生宪法问题。再者,“永劫复返”本身就是“一场灾难”,并不能完成救赎。

偶像的标准还是在于“真”。只是,这种“真”不只是一种姿态,而且是客观事实。比如说,一个出色的赛车手积极参与一场关于赛车经验的演说,而对政治、哲学这一个业余爱好则保持沉默;一个优秀的作家进行大量阅读、思考深邃和批判性的创作,而与大众则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低调不是退让,而是最起码的自持与超脱,是一种智慧的力量与人格的自省与规避。

第8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2012年12月12日上午,由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中国产业杂志社、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等联合主办,北京中宏金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和谐星空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善行好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的弘扬党的十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文化惠民工程之“让爱循环起来”大型公益演唱会的新闻会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

 

“让爱循环起来”大型公益演唱会是以“弘扬党的十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文化惠民工程”为主旋律的公益盛会,整场演唱会的歌曲均由中国音乐新生代起草人、著名青年词曲作家、中国感恩教育导师张友殿先生倾情创作。演唱会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生态环保篇”、“大爱慈善篇”、“孝亲敬老篇”、“爱家爱国篇”。演唱会的歌曲精彩纷呈,主题鲜明,让听众在享受美妙歌曲的同时还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与升华。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召着人们修炼自身、奉献社会的大爱情怀,为共建和谐、文明、健康、幸福的家园增砖加瓦。

 

本次新闻会得到了众多演艺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有倍受敬重的演艺界前辈耿莲凤、刘秉义、蒋大为、李金斗等都亲临会的现场鼎力支持本次的公益活动,著名书法家、毛氏书童王文祥老师,书法家刘真亮、书法家于淼、书法家康良河等向组委会赠送了墨宝。四位青年歌唱家吕薇、陈笠笠、常思思、伊泓远被组委会聘为“让爱循环起来”大型公益活动的爱心大使,并向她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让爱循环起来”大型公益演唱会的阵容强大,蒋大为、阎维文、宋祖英、戴玉强、谭晶、吕继宏、王宏伟、蔡国庆、白雪、吕薇、张迈、廖昌永、王莹、张友殿、汪正正、王莉、金波、王丽达、陈笠笠、常思思、伊泓远、陈永峰、汤子星、孙学翔、陈淑敏、玖月奇迹等倾力加盟,他们通过歌曲的演唱来颂扬“党的十”的精神,力求为人间的大爱增添新的亮点,引领公益时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演唱会将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

 

与会的各位嘉宾对本场大型公益演唱会的创新形式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让爱循环起来”组委会能将这样的演唱会持续地办下去,努力打造成一个弘扬正能量的文化品牌,为传播环保文化、慈善文化、孝文化、爱国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9篇:金波的作品范文

论文摘要:歌者要做到准确而真实地表现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韵味,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原作”意识,从声乐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以便从更深层次去把握作品演唱的音色与风格,最终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歌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它涉及演唱者的声乐技术、创造能力、歌唱心态、音乐修养、艺术品格、素养、个人阅历甚至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完美的歌唱是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尽管当今世界声乐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面对声乐演唱中很多问题时,还有很多的歌者仍未能真正认识到“声乐技术”之外,诸如“原作”意识、创造能力、歌唱心态以及艺术品格等因素在歌唱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仅从歌者要树立“原作”意识,寻求演唱的最佳途径的观点出发,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 重视声乐作品的歌词和音乐

在拿到一首新的歌曲时,很多演唱者往往会急于到处去找这首歌曲的“范唱”,想通过模仿范唱来达到唱会谱子、学会(尤其是外国歌曲)甚至艺术处理的目的。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首先,由于盲目地模仿范唱造成歌者对所唱歌曲内容的肤浅了解, 这必然会影响歌者对歌曲的表达;其次,艺术贵在创新,盲目地通过翻唱“范唱”、“人云亦云”,恐怕最后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模仿者。既然不能通过盲目模仿“范唱”来求得对一首新作品的学习,我认为首先要从作品的歌词和音乐入手,准确解词曲作者在创作中所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1.关于歌词

任何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都是优美流畅的旋律与精致美妙的歌词二者的有机结合。歌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歌曲的灵魂。

(1)准确地拼读歌词,弄清歌词的含义

语言(歌词)是歌唱的基础。对于歌词,歌唱者在平时一定要养成勤用工具书(如字典)的习惯。比如中国作品《红豆词》(曹雪芹词,刘雪庵曲),其中提到了“玉粒金波”、“更漏”这样在现代里不多见的词语。如果我们不借助工具书,就难以弄懂它的真正含义。而通过查阅字典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玉粒金波”在古代指美味可口的饭和汤;至于“更漏”,因为古代是以滴水记时,因而“更漏”就是以滴水器来计算几更天的一种计时方法。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容易把握歌词的含义及歌曲的情绪、风格,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至于外国歌曲的歌词,我们更需要重视。因为的发音特点和规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比较难以掌握。我们要想唱好它,就必须首先弄清读音和含义,否则即使有很好的旋律,歌者不能真确表现出歌曲真正要表达的情感。那么,我们在学习外国歌曲的歌词时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呢?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托马斯·鲍尔先生(Thomas Paul)的建议对歌者或许很有帮助:①每唱一首外国歌曲就把歌词全部写下来;②用国际音标在每个单词下标出准确的发音;③把歌词用本国语言出具体意思;④每个语种要有好的、有发音要求的词典。

(2)通过歌词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确定演唱的意境

声乐演唱要求歌者对作品的歌词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除了准确拼读歌词、理解每个字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来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以便进一步把握演唱时的感情基调和意境。比如,通过对新疆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俄罗斯族民歌,黎英海改编)歌词的分析,可得知它是一首表现爱情的伤感之歌,唱时就应该把握住“伤感中带着一丝甜美”的感情基调;同样是一首表现爱情的歌曲,《西班牙女郎》([意]V·奇阿拉词曲,张洪模译配)以舞蹈性的节奏体现了潇洒、奔放的风格,表达了对西班牙女郎的热爱以及对爱情充满浪漫气息的向往,因此演唱时就要抓住这种“热情奔放”的感情基调。总之,要使歌唱时的感情基调与作品的内容相吻合,这就要求歌者准确地理解歌词,否则就会造成“表现”和“内容”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

2. 关于音乐

如果说歌词是声乐作品的骨骼,那么音乐(旋律)就是声乐作品的灵魂。下面就从音高、节奏以及表情符号等几方面来论述如何从音乐的角度来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1)重视旋律中的音高与节奏

一部声乐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旋律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作品中体现旋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音高与节奏,作为演唱者准确地掌握旋律的音高与节奏应该是学唱阶段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可以设想,一名歌者连歌曲的旋律都唱不对又能如何去对作品进行准确、恰当地演绎?在我国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上,针对我国部分选手出现的问题,大师叶甫根尼·涅斯切连科(EVGENYNESTERENKO)对某个选手说道“你的嗓音非常好,技巧也很好,本来是可以进决赛的,但是你唱得太自由了,没有哪个指挥敢与你合作”。言外之意——节奏唱得不准确。事实上,相同的问题在几乎所有学习歌唱的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可以说这个问题在声乐学习上是存在普遍性的。

(2) 不容忽视的“表情记号”

对于作品中的表情记号,我们不仅要弄清它的本来意思,还要弄清它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含义,有时甚至还要跟该作曲家的生平、风格、时代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演绎作品。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表情记号都是用外文来标记的。一些常见的表情记号,像“cresc.(渐强)”、“dim.(渐弱)”、“rit.(渐慢)”等,我们尚能理解,但在很多作品中往往还会有一些不常见的看起来很陌生的表情记号,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工具书了,将作品中自己“陌生”或“拿不准”的表情记号都弄清楚,以便能更准确地表现作品。

二、 从作品中寻求演唱的音色与风格

在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时,我们要善于从中寻求演唱的音色和风格,这个作品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1. 恰当地运用不同的音色

音色,即声音的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而作为歌唱的音色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状态基础上的特殊音色,是歌者进行声乐表演极其重要的手段。歌唱中恰当运用音色不但能准确塑造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而且在描绘歌唱意境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家都很熟悉的内蒙民歌《牧歌》,若能在演唱时将声音调整成悠扬而柔和的特点,就会造成一种空旷辽阔之感,羊群点点的蒙古大草原的意境马上就会进入欣赏者的“眼帘”,给听者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所以说,音色的巧妙运用是一个演唱者艺术水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词曲作者由于生活、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和个性特征不同,在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形成不同作者的不同风采和格调。任何一部声乐作品的产生都渗透着一定的时代因素、地域因素和因素。为了更准确地作品的风格,只有对作品的这三个要素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才会有助于对作品内容进行风格上更深层次的把握。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时,首先要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去熟悉和体验声乐作品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倾向以及创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相关信息。其次,声乐作品在地域和民族上的差异同样会带来作品风格的千变万化。比如,我国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方民歌的细腻含蓄;维吾尔族民歌的轻快活泼,蒙古族民歌的深长悠远等;又比如,意大利歌曲的热情奔放,德国歌曲的含蓄严谨,法国歌曲的浪漫雅致,俄罗斯歌曲的宏大壮阔等,我们在演唱时都要用最恰当的方式将各种风格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