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婴儿如何补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6个月以内的宝宝以母乳或婴儿奶粉为唯一食物,除非是早产婴儿或一些特殊情况,身体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用营养补充药物来额外补钙的。因为母乳和婴儿奶粉都是钙的上好来源。如果宝宝吃足了母乳或婴儿奶粉,还有缺钙表现,通常是钙吸收不佳,比如消化不良或维生素D不足等原因,要找到问题原因,而不是额外再补充很多钙粉、钙片。
0~1岁所需钙
0~6个月
0~6个月婴儿每日应供应钙300毫克,热量是每千克体重95千卡。这意味着,宝宝对热量和营养素的实际需要,与他们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关系。因为母乳和婴儿奶粉本身都富含钙,宝宝只要吃到奶,就自然而然地按比例摄入钙,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并不会发生钙缺乏的问题。比如说,一个6个月的宝宝,体重接近8千克,热量需要是700千卡,只要每天摄入母乳1000毫升,热量大约是700千卡,同时也能获得340mg左右的钙。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钙。
6~12个月
到了6~12个月,宝宝吃奶的量和6个月时相差不大,仍然可以从母乳或配方奶粉获得超过300毫克的钙;而且因为还要添加其他天然食物,可以从粮食、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中摄取更多钙。只要宝宝的辅食添加数量合适,也能轻松达到400毫克的钙供应目标。如果这时候宝宝日常钙摄入量确实不足,原因很可能是乳类摄入不够,或者辅食添加不足。此外,消化吸收能力和维生素D供应量也会影响到钙的利用效率。如果问题确实出在钙太少方面,可以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来确定如何补钙,但没有必要每个宝宝都补。妈妈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给宝宝补钙,就不分情况也买来给自家宝宝补。
过多补钙没好处
对成年人来说
如果钙摄入超过安全量(2000mg/d),有可能造成高钙血症、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等问题,尿钙排出量增加还会升高肾结石风险。还有国外研究提示,在超过800mg/d的膳食钙量基础上再补钙1000mg,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即便补钙量没有达到1000mg那么高的水平,部分人也有可能出现便秘等副作用。
对婴儿(1岁以内)来说
肾脏还没有发育成熟,排出多余矿物质的能力十分有限。若钙供应量超过身体需要,就会增大肾脏的排钙负担;一方面会给孩子的幼小肾脏造成压力,一方面过多的钙还可能会影响到铁、锌等元素的吸收。这是因为,钙、铁、锌等二价元素在吸收方面有一定竞争关系。钙的需要量本来就远远超过铁和锌(一个是几百毫克,一个是十几毫克),如果太多的钙“一拥而上”,就会把作为“少数民族”的铁“挤下去”。贫血后再补铁,又可能会突出缺锌问题……在本不需要的补钙之后,一个本来正常的婴儿变成营养不良的状态,反而影响生长发育,这种案例也现实存在。所以,6个月内如无特殊需要,最好不要补钙。
市售价格较低的补钙品大部分是碳酸钙,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离子化,变成可溶的钙离子,才能被身体所利用。婴儿的胃酸没有成年人强,对一些本来就消化不良的宝宝来说,利用率未必尽如人意。补钙还可能带来便秘之类的副作用。
各国婴儿喂养指南关于补钙的说法
看看中国营养学会的婴儿喂养指南,以及其他国家的婴儿喂养指南,除非极个别特殊医学情况,否则均未推荐给婴儿使用补钙产品。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0~6个月的婴儿喂养指南中提道,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要补钙。
美国儿科学会
美国儿科学会提道,因为配方奶中含有充足的钙,且已经添加维生素D,所以婴儿每天喝足量的配方婴儿奶粉,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也不需要补钙。1岁以下母乳是最好的钙质来源。
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
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中说,母乳和婴儿奶粉是最好的钙来源。1岁以后则应摄入牛奶和其他乳制品来获取充分的钙。不摄入乳制品的幼儿应使用添加钙的豆浆和其他强化食品来摄取钙。通篇没有提到用药品和营养品补钙这件事情。
6个月以上缺钙主因是
在6~12个月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婴儿辅食添加不足,使宝宝的生长速度减慢。这时,靠补充钙营养品,只能增加钙的摄入,而本来该从辅食中获得的多种维生素及钾、镁、铁、锌等营养素却供应不足,并不能解决营养失衡问题。最重要的是,宝宝要通过逐渐添加奶以外的食物来慢慢熟悉接受各种天然食物,从而为一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这是补充营养素所不能替代的。
很多父母过分注意补什么营养素,却对宝宝接受天然食物方面不加重视,只要宝宝不马上接受,就轻易放弃尝试,造成孩子挑食偏食,还觉得只要有各种营养素补着,有较大婴儿奶粉吃着,就没什么关系。这种做法,从长期而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害,甚至会导致成年之后的疾病危险。
所以最后的总结是辅食添加不足
6个月内
正常母乳喂养或婴儿奶粉喂养的足月婴儿,6个月以内无须补钙。
6~12个月
婴儿继续母乳喂养,或吃足够的二段婴儿奶粉,加上添加辅食,也能摄入足够的钙。除非发现孩子有缺钙迹象,而且确认是因为钙摄入不足,而不是维生素D不足或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引起,又不能再增加摄入奶和辅食的量,才考虑增加钙营养品。
小心,心肌梗塞未必胸痛
前几天,我陪68岁的父亲去医院作了一次心电图检查,得出的结果是“陈旧性心肌梗塞”。可令我们疑惑的是,父亲从来没有胸痛过,怎么会发生心肌梗塞?
辽宁 季军
是的,有不少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并无胸痛,医学上称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这种现象多见于以下三类人: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由于神经末梢痛觉迟钝,至少有一半患者发生心肌梗塞时无胸痛。
高龄老人高龄老人由于对痛的感觉不敏感,而且冠状动脉闭塞可能是逐渐发生的,出现心肌梗塞时疼痛也不典型。所以,大部分高龄患者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
症状较轻者如果患急性心肌梗塞时梗塞的范围比较小,出现的症状也比较轻,而且经常服用治疗冠心病的扩血管药,患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心肌梗塞的急性期。
虽然无痛性心肌梗塞无典型的胸痛,但常有如下表现:1.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微弱。2.突然心悸、胸闷、脉搏微弱。3.突然上腹痛,呕吐,体虚、精神萎靡。4.突然出现气急,不能平睡,并咳出大量泡沫状的痰,痰液呈粉红色。因此,你必须再陪父亲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脂、心血管功能、肾功能等,还要检查有否合并糖尿病,以便积极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翟爱华(主治医师)
治宝宝肺炎别忘翻身拍背
我的儿子才满2岁,最近因患肺炎在市儿童医院住院,每天打针服药的同时,护士教我们一起给他定时翻身和拍背。请问,肺炎拍背有多大作用?具体该如何做?
湖南 聂清
肺炎是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多发病。而婴幼儿咳嗽反射差,容易出现因痰液堵塞气道引起肺不张和呼吸衰竭。因此,“翻身拍背”这种胸部物理疗法在肺炎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具体方法如下:
1.翻身一般在婴儿吃奶前和睡前进行,每天四次,每次10分钟左右,使肺内痰液松动,利于痰的排除。
2.婴儿睡眠以侧卧为好,这样可防止因平卧背部受压,造成肺底部血液循环不佳。
3.对痰液稠厚的婴儿,还可采用胸背部拍击或震动协助,每次约5分钟,一日数次。这有助于分泌物借重力流向大气管,便于吸出,但要注意胸部拍击部位不宜过低,以免腹内脏器受损。肺炎患儿如能正确进行翻身拍背,能减少住院时间,早日康复。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王小衡(主任医师)
当心“高正常血压”傍上心血管病
我患有高血压病,经过快一年的治疗,目前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连接两个多月,我每次复查血压都没有超过140/90毫米汞柱,是否可以停药,还有没有心血管病危险?
太原 许立维
高血压病经过有效治疗而使血压恢复正常后仍需坚持用药。因为经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并不等于高血压已治愈,而是处在一种药物有效控制状态之下。若此时随意停药,就有可能在停药后不久血压再度反弹,反弹上去的血压控制难度会增大,因此,你绝不要随意停药。
所以说,即使你的血压值一度处在低于140/90毫米汞柱的正常范围内,此时若不继续用药物改善血管状态,仍有患上心血管病的可能。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此时的血压处在一种“高正常血压”状态,即收缩压为13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85~89毫米汞柱,或两者只要其中一项达到此水平。许多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研结果均提示,处于“高正常血压”水平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增高,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的人及长期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的高血压病人。
综上所述,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来讲,当连日检测血压都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时,并不意味高血压“治愈”,而是反映治疗有效并要将该治疗坚持下去,以促使血压长期处于理想状态,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 韩咏霞(副主任医师)
准妈妈如何预防尿路感染
我的同事小杨在怀孕前身体状况挺好的,可怀孕5个多月时,却得了急性尿路感染。现在我已怀宝宝,小杨提醒我说怀孕后易发生尿路感染。请问,我该怎样预防呢?
浙江 蒋燕
妇女在怀孕期间确实易罹患尿路感染,特别是下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其发病率高达10%左右。这危及着母体及胎儿的健康,重者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夭折。
预防怀孕期尿路感染应做到:1.保持精神愉快和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动静适宜,膳食营养均衡。2.注意外卫生清洁、干爽,勤换内裤,大便后从前向后擦或者用水清洗。3.节制。在怀孕后的前3个月和最后3个月避免同房,怀孕中期也要减少,且前后要清洗外阴,后排尿;曾有尿路感染史的孕妇,整个孕期都应避免,防止再次感染。4.多饮水,每天保持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以利于细菌和炎性分泌物的排出。5.少吃糖和辛辣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和清热利尿的果蔬食物如冬瓜、西瓜、绿豆汤、莲子等。6.睡眠时尽量采取侧卧位或左侧卧位,避免尿潴留。
如果你在怀孕期一旦出现腰酸腰痛、发冷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等疑似感染症状时,必须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切不可擅自用药。
四川省金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 连孝华(主治医师)
母乳会“传染”过敏症吗?
我宝宝四个月了。前几天我吃了海鲜,几天后宝宝面颊、额头、身上就出现不少红斑。医生说是过敏性湿疹,是通过哺乳传给宝宝的。我真弄不明,乳汁怎会“传染”给婴儿并导致其过敏呢?
南宁 程睛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一般与变态反应有关。鱼虾等海鲜是高蛋白食物,属于异种蛋白,分子量大,不容易被人体彻底消化,这就成为诱发湿疹的外因隐患。你在大量进食海鲜后,乳汁中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量的大分子物质,仍可通过哺乳进入宝宝胃肠道。如果宝宝是过敏体质,内外夹攻之下,宝宝就很容易出现湿疹了。
因此,你一旦发现宝宝出现皮肤红疹,不停用手去抓挠身体,并表现烦躁、哭闹不止等疑似过敏症状时,要高度注意饮食。你应减少甚至立即停止食用鱼虾、牛羊肉或辛辣食物,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在护理方面应注意:1.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质接触宝宝皮肤,也不要用过烫的水洗患处。2.给宝宝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3.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宝宝湿疹痒感加重。4.湿疹表面如有脂肪性物质渗出结痂,不能用碱性肥皂水洗,可经常涂一些植物油,等痂皮软化后用刷子轻轻地梳理掉。
广西医科大学
吕斌(主任医师)
骨质增生患者也应补钙
我今年52岁,患有骨质增生。同事告诉我说骨质增生也要补钙,我很奇怪,不是骨质疏松才要补钙吗?如果真的要补钙,该怎么补呢?
北京 谢建国
很多人认为骨质增生是因为机体内的钙太多了,所以不需要补钙,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临床上骨质增生往往与骨质疏松同时存在。这是因为人的年龄每增龄10年,钙的吸收率就会减少5%~10%。而为了维持血钙的恒定,骨中的钙质就会被“动员”出来,引起骨钙丢失,导致骨质疏松;而钙质又会在身体负重较大或运动过多的关节的骨边缘等处沉积,引起骨质增生。
所以,患了骨质疏松要补钙,患了骨质增生也要补钙。通过补钙,增加钙质的吸收,能降低血清钙含量,增加骨钙含量,最终达到既能防治骨质增生,又能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饮食补钙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钙的食品有豆制品、乳类、虾皮、海带以及绿色蔬菜等。但在选用蔬菜时要采取开水烫等措施除去妨碍钙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建议你每日应摄入钙1000毫克,如果绝经后的女性每日应摄入1200~1400毫克钙,才能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
平衡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是指摄入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肌体的需要量成比例,需要通过各种食物的合理搭配及正确的喂养方法来实现,母乳、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以及牛奶是构成婴幼儿平衡膳食的主要食物。根据宝宝每日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进行食前的营养测算和食后的营养核算,再结合季节特点,选择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钙和核黄素的食物,且干稀、荤素、粗细、甜咸搭配合理,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以减少慢性便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宝宝的成长和发育。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奶水”。 母乳是婴儿必需的和最佳的食品,母乳中含有婴儿大脑发育所不可替代的氨基酸、糖、脂和蛋白,比例合适、易消化吸收,且含有婴儿所需的各种免疫物质,可预防各种感染性与传染性疾病;宝宝吸奶时肌肉吸吮运动有助于面部正常发育,可预防由奶瓶喂养引起的龋齿;哺乳过程中,母亲声音、心音、气味和肌肤的接触能刺激宝宝的大脑,促进婴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辅食给宝宝的健康加油
1岁前的宝宝生长发育非常快,除主要靠母乳喂养外,4个月后应逐渐添加辅食,如面糊、米汤、菜汤、蛋黄、瘦肉、豆浆、水果泥、饼干等,为1岁后逐渐断奶打好基础。此时辅食添加应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并在小儿身体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如4~5个月时应添加蛋黄、菜泥、鱼泥、米糊、奶糕、稀粥等以补充热能,锻炼宝宝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的食物。6~7个月时喂些饼干、鸡蛋、菜末、鱼泥等。8~10个月时可喂些豆腐、稀饭、肝泥、瘦肉末(也可做成小丸子、小馄饨)、水果汁或碎菜叶等,以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
宝宝1岁后开始学走路、学说话及认知周围的事物,体力脑力消耗相对增加,饮食中应注意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尽管孩子的牙齿已逐渐出齐,但咀嚼功能较差,不能与成年人进食同样的食物,奶类食品,仍然是幼儿饮食的重要部分。奶类食品与固体食物的比例应为40∶60,孩子的食物宜细、软、烂、碎。在添加辅食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添加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和铁、钙、磷等微量元素。稀饭、面汤、米粉之类的食物不宜常食,因为这些食物所含水分多、且能量低,加之铁、锌、钙等营养成分较少,长期食用,容易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有调查表明,我国有超过25%的家长会强迫宝宝进食;超过50%的家庭在进餐时缺乏良好的环境。如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都会延长吃饭时间,致使两餐间隔太短,宝宝常无饥饿感,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吃饭了。喂养行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喂食过程,而是喂养人与宝宝之间的互动,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宝宝需要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和家人的亲切鼓励,因此,家长要学会看懂宝宝的饥饿信号,给宝宝营造一个没有干扰的进食氛围,用积极的语言或目光鼓励宝宝进食,避免强迫进食现象。
A. 大骨头汤、虾皮――已经是老误区
大骨头汤和虾皮,这两个曾经是补钙族“宠儿”的高含钙量食物,早已经失去其“补钙能手”的地位。早前已有媒体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做过实验。结果显示,熬制后的骨头汤钙的含量只比原来的水中增长了0.5 mg。而豆浆、牛奶、虾皮的钙含量则分别约为骨头汤的1.6倍、18倍和196倍。
营养师指出,骨头本身确实含钙量是比较多的,但是骨头汤里的含钙量却并不高。加了醋以后能够使骨头变软,但是它其中钙的量并没有增加。这是因为骨头的钙是和磷、盐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非常难以被溶解利用的化学成分。所以无论是高温,还是小火炖,都不能够把骨头里的钙完全地解离出来。并且,骨头汤里的钙很难被胃酸分解,被人体吸收的几率也低。此外,虾皮的钙含量虽然较高,但由于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有限,补钙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B. 粗粮――影响钙吸收
粗粮也是健康饮食新宠儿,于是马上有人把它们和补钙扯上关系。其实粗粮不仅不能补钙,还会有碍于钙吸收。
粗粮内的膳食纤维素及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纤维素本身对人体内的大肠产生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能使大便变软畅通。同时对于预防肠癌和由于血脂过高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也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大量进食粗粮,在延缓糖分和脂类吸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因此,吃粗粮要适量,老年人更是要粗细搭配才不会影响吸收消化。
C. 坚果和种子――效果一般要限量
坚果补钙可谓是近年一个新的热点,很多人都听说长身体的孩子和骨质疏松的老人要多吃坚果。事实上,大多数坚果和种子都富含钙以及其他矿物质,如镁、钾等,而芝麻酱含钙量更高达780 mg/100 g。
但是坚果常含有草酸,所以钙吸收率不高,另外能量和脂肪含量较高,因此,坚果的建议摄入量每天为10~30 g,作为钙质及整体膳食的合理补充即可。
D. 深色蔬菜――钙素入骨的助手
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绿叶蔬菜是人体内钙的主要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形成要素,而骨钙素对钙沉积入骨骼当中是必需的。许多人都知道,菠菜不可与豆腐一起吃,因为其含有大量的草酸,会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沉淀。然而,这些人没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菠菜当中也含有大量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包括丰富的钾和镁,还有维生素K。
E. 牛奶――最直接有效的补钙食物
牛奶一直是膳食营养指南当中公认的补钙食品。这个事实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让人困扰的是该如何选择奶源才好?
一般来说,有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适宜选择酸奶和无乳奶糖来代替牛奶。乳糖不耐受是指在摄入大量乳糖后因无法正常代谢乳糖而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也称乳糖不耐受症。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病,只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吸收障碍,一些人吃了大量乳糖后,因无法把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以致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乳糖是在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味微甜,在各类乳制品中,人奶中含乳糖是最高的,达5%~7%,牛乳中约含4%。其实人在婴儿时期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多数人都是成年后才出现乳糖不耐受。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的乳糖酶活性在婴儿时期是正常的,所以摄取含有乳糖的食品(包括人奶)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会由于某些原因而逐渐降低,因此摄取含乳糖的乳制品就会发生腹泻。对于这类人群来讲,用酸奶代替牛奶的摄入是比较恰当的,因为酸奶中并没有乳糖的成分。此外,目前部分商家也生产不含乳糖的牛奶,市民也可以按需选用。
而肥胖者、高血脂人群则比较适合饮用脱脂奶。全脂牛奶含有大约3%~3.5%的脂肪,低脂牛奶含有1.5%~1.8%的脂肪,脱脂牛奶含有不到0.5%的脂肪。脱脂牛奶除去了对人体不利或有害的脂肪,保留了牛奶中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而脂肪含量不高的酸奶也是另一个选择。
牛奶还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饮料,富含营养成分,特别是大量的蛋白质,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利。牛奶还能补充钙,这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特别是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十分有利。在挑选奶制品时,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纯牛奶,并且喝奶所摄入的糖量也需要计入一日的糖量总摄入里面。
对于3岁内的儿童来说,最好选择适合年龄的配方奶粉,而不应该随便用其他奶制品来代替。另外,有一点家长也需要注意,由于宝宝都喜欢甜甜的味觉刺激,因此有些商家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会在儿童奶中添加白砂糖、甜味剂等来增加甜味口感。可是过早过多地给孩子喝一些甜味浓度过高的奶,很容易导致他将来偏好于甜食,甚至出现挑食、厌食的情况,而且过量甜食很容易导致宝宝不健康地发胖,因此家长对于儿童奶的口味也要严格把关。
其实,除了3岁内幼儿不宜用酸奶替代配方奶粉之外,绝大部分人群都可以饮用酸奶,可谓是最亲民的奶制品选择。而甜炼乳由于其含糖量高、含脂肪量高,即使其营养成分较高,也不能成为经常饮用的选择,因此即使喜欢甜炼乳口味的市民,最好也不要食用过多。
需要提醒的是,市面上还有售生鲜奶,由于其新鲜有营养,不少市民都喜欢直接饮用。如果是市面上的袋装生鲜奶,则都是经过严格的杀菌程序,市民可以直接饮用;但如果是真正的生鲜奶,即从牛、羊挤出后未经消毒的奶,可能含有很多病原微生物,直接饮用易致疾病的发生。牛、羊乳腺中本身存在一些细菌,患了病的牛、羊甚至可以通过乳汁、皮毛、尿液等传播一些疾病的病原体,如布鲁菌。牛、羊舍的环境中沾染着含有大量细菌的动物粪屑和杂质,通常会附在牛、羊的表面,挤奶时很容易混入奶中,造成污染。而生鲜奶在装桶、运输过程中也很容易被细菌等病原体污染。因此若购买了未经加工的生鲜奶,应加热煮沸至少5 min以上,以确保安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儿童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并列为优先领域。“儿童优先”已成为全球新的道德观念和维护人类健康和发展的行为准则。我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3 ,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发展。保证儿童健康是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投资。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不断地努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繁荣,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儿童保健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体检不能忽略生殖系统检查
时下不重视孩子体格检查的家长不多了, 但仍然普遍存在检查项目不全面,特别是忽略生殖系统的现象。实际上, 儿童生殖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不比其他系统少, 体检中不能忽视。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甚至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类疾患, 如男孩子有隐睾、包茎、鞘膜积液、尿道上裂或下裂、包皮过长等; 女孩子则以阴道瘘、小粘连、两性畸形等为多见。这些疾患往往因缺乏明显症状而不被家长注意,以致延误治疗。这些疾患不仅妨碍孩提时代的正常发育, 还可能影响成年后的与生育能力, 有的还会发展成恶性疾患而危及生命。
2并非吃得好就是营养好
不少家长以荤食所占比例来确认膳食质量, 误以为天天大鱼大肉、精米白面甚至营养品不断, 就是吃得好, 吃得好也就等于营养好。这种误解会使儿童膳食结构严重失衡, 导致营养紊乱。如热量摄入过多, 以致“ 小胖子”越来越多, 而蛋白质不足, 钙、铁、锌等矿物质与维生素缺乏则会引起多种疾病。营养学家指出, 营养好的标准应是食物品种多样, 荤素粗细搭配合理, 养分吸收全面均衡, 特别不要忽视蔬菜、水果以及豆类、玉米、红薯、糙米的食用比例, 以便获得充分的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3 不能盲目进补
很多人迷信补品, 将孩子的健康寄托在形形的滋补药品与营养品上, 其实, 健康儿童不用进补, 盲目进补反而有害无益。
补参 人参含有人参素、人参甙等成分, 儿童服用会减弱其抗病力, 更易感染疾病, 尤其人参还能促进人体性腺激素的分泌, 有可能诱发性早熟。
补铁 最近, 印度尼西亚的专家通过一项临床试验证实, 健康儿童盲目补铁会妨碍体格发育, 补铁儿童较未补铁者体重增长反而减慢。
补钙一方面,有的家长认为没有缺钙表现,婴儿不用补钙。其实,1 岁以内的婴儿生长速度是很快的,1 周岁孩子的体重是刚出生时的 3 倍,身高平均增加 25 厘米,这样的生长速度需要很多钙!因此,给婴儿补钙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也不能滥服。同时,别忘了喂维生素 D(可通过鱼肝油来补充),钙只有和它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的家长长期盲目给给孩子补钙,钙元素确为孩子正常发育的必需养分, 但也并非“ 多多益善”, 长期进食过量钙会使血压降低, 增加日后罹患心脏病的危险。
补锌 已有报告指出, 儿童补锌应注意剂量, 如果过量将会导致锌中毒, 引起上腹疼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 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补鱼肝油鱼肝油主要含两种维生素, 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D。服用过多会导致这两种维生素在体内蓄积中毒, 危害孩子发育。
4加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监管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造成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不良的原因,主要由家长所为,比如错爱、过度保护、由于经济收入较高过度喂养高脂快餐、软饮料、甜食、冷饮、巧克力等,营养知识欠缺,食物选择不科学,导致小儿在婴儿期、幼儿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儿童期肥胖症患病率较高,其防治应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家长和儿童应共同努力,对肥胖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面对现实,不麻痹,又不要紧张恐惧。家长不指责、挖苦、讽刺与打击,协助儿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食物切小块,进食速度减慢,小口进食,吃饭时可用适当方式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教会小儿如何正确选择适合食物和不同食物间如何替代,懂得正确的营养知识。不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小儿行为的手段。同时,增加运动,可以走路的场合不要坐车,上下楼不要坐电梯。养成每天都有一定体育锻炼的习惯。
5 要注重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学龄期儿童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长要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既不能娇生惯养姑息放纵,也不能操之过急打骂逼迫,要努力让孩子沿着正确的培养目标发展,要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6 加强儿童科学化的体育活动
一、人体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
骨骼和牙齿都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其营养代谢及致病原因基本相似,故以骨骼为例,简述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骨骼有骨外膜和骨内膜,中心部有营养的血管和造血组织以及三种骨细胞。各部都有复杂的功能,各自执行其营养、代谢、生长发育的任务。骨骼营养成分分无机盐和有机基质两部分。无机盐(骨盐)约占骨干重的65%~70%,其中钙占绝大部分,其次为磷、镁、钠、氟、氯等,而我国饮食极易缺钙和氟;缺氟也会影响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有机基质中胶原组织占90%,其他为多糖、脂类和糖蛋白复合体等。胶原纤维成熟后呈束状,排列规则,骨盐便沉着于其中而成骨。维生素C、生长素、甲状旁腺素及肝素等均可影响胶原的合成。所以骨骼、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营养,是机体健康的表现。某一环节出现病态都会受影响,即或不缺钙、不缺氟、不缺蛋白质,胃肠功能障碍也能患病。
二、国内缺氟和高氟地区的分布
氟是人体必需的无机营养素,以氟化钙、氟化钠形式存在于水、食物、土壤中供人体需要,一般情况下可满足需要。但在人体生长发育期、妊娠哺乳期或特殊地区,则出现氟缺乏或氟中毒。缺乏时可出现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及龋齿等。氟对人体过多过少都能致病,氟病是指高氟引起的氟中毒。严重地区都有地方氟病研究所,黑龙江省设立在哈医大。
以水含氟量为标准,正常地区为1ppm(毫克/公升),大于2为高氟地区。又因氟的主要来源不同,分饮水型病区和燃煤型病区。黑龙江省高氟区多为饮水型病区,如北安、安达、大庆、肇东、肇源等,可高达8ppm;燃煤型病区主要有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省;某些地区水含氟量小于0.5ppm,称低氟地区,我省其余大部地区为低氟区或正常区,哈尔滨地区则为0.3ppm,上海、云南和贵州等低洼地区达0.1ppm。值得关注的是,低氟地区补氟比补钙还重要,补氟同时就能补钙。某地是低氟还是高氟区,可向当地卫生防疫站或地氟病所询问。
三、缺氟和高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研究氟的生理功能,用无氟饲料喂养断乳鼠,其生长极其缓慢,当用10ppm的含氟水补给该鼠后,其体重很快增加并延长寿命。适量的氟能被牙釉质表面吸附,形成一种抗酸较强的保护层,提高牙质硬度,并增强牙齿抗酸能力。氟还可抑制口腔中乳酸杆菌的生长,使口腔中酸类食物残渣难以分解成为酸性物质,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同时,适量氟化物有利于钙和磷形成骨盐而沉积于骨骼中,加快骨骼的形成并增加强度。氟和其他营养素一样,缺了易患病,过多也能中毒。氟长期过量摄入和维生素D过多一样,能患中毒性骨病。表现为体重下降、牙齿失去光泽、有黄色素沉着(称氟斑齿)、牙质变脆、骨重量超出标准值而硬化,严重时有韧带和骨骼肌的钙化,影响运动,易造成骨痛甚至骨折或致残。这类高氟地区居民不要饮茶、矿泉水及含氟高的食物,更不要用含氟牙膏,而应饮去氟水、纯净水。
四、缺氟地区应如何补氟
1.自来水强化氟法。有的国家在重缺氟区,向自来水中加氟,使之达到0.5~1.2ppm,取得明显效果,该区骨质疏松症、龋齿、妇女腰椎变形及疼痛、儿童佝偻病等都会减少。
2.用氟制剂及含氟牙膏,涂刷牙齿法。对缺氟人群给予氟制剂或氟强化食品,如每天用2%的氟化钠,或8%的氟磷酸钠定期涂刷牙齿,可使龋齿降低40~50%。
3.饮茶补氟新法。茶叶中含两种抗龋齿物质:氟化物及鞣酸。前者能阻止牙齿表面菌斑的形成,后者主要是增强牙齿抗细菌的侵袭。在鞣酸的作用下,细菌数可减少85%,这些都是补钙做不到的。每日饭后用浓茶水漱口对防龋效果很好。
提示:粗茶、老茶、低档绿茶含氟量高,而茶芽、嫩叶及精制的红茶含氟量低。
实例1.
4个月的妞妞健康活泼。出生后,一直是纯母乳喂养,每天喂7~8次。虽然,妞妞出生时的体重只有2.95千克,可是现在已长到了7千克。一切都非常顺利,可就是有一件事令家长有些不安――妞妞头枕部的头发越来越少。家里的亲戚、周围的朋友一致认为是缺钙的表现,应该给孩子补些钙剂。父母没有经验,恐怕给孩子补错了,于是,来到医院征求医生的意见。
经过医生检查,妞妞的生长发育情况完全正常,而且还非常聪明伶俐。当把妞妞放置于平卧位时,她会自己转头追逐声音和玩具,稍一引逗就能翻过身子,变成俯卧位。
实例2.
浩浩刚2个月,出生时头发黝黑浓密,不知为什么,最近开始大量掉头发。父母听朋友们讲,这可能是缺钙的表现。于是,每天都按时给浩浩补钙剂。百天时,爸爸给浩浩剃了个光头,希望他的头发能长得好点。半个月后,头发倒是逐渐长起来了,可是发型出现了怪怪的变化――枕部头发寥寥无几。这下,可把父母急坏了,难道钙剂补充得还不足吗?于是,来到医院希望抽血检查孩子是否缺钙,以及缺钙的严重程度。
经过检查,浩浩的生长发育正常,只是家长诉说小家伙平日非常爱出汗。血液检查也证实血钙水平正常。家长有点迷惑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枕部脱发呢?
为什么会出现枕秃?
几乎每个婴儿从生后2个月开始都会出现脑后、颈上部位头发稀少的现象。只是每个婴儿枕部头发稀少程度不同。严重者枕部几乎见不到头发,医学上称为枕秃。形成枕秃的原因可以这样解释:
1.宝宝入睡时常常出汗,有时甚至大汗淋漓,这样枕头就会被汗液浸湿。孩子也会感到不适,出现身体动作增多,包括左右摇晃头部。这样婴儿头枕部经常与枕头或床面摩擦,头发就会变少。
2.宝宝2个月后开始对外界的声音、图像表现出兴趣。特别是妈妈,不仅声音可以吸引孩子,而且外表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此阶段,由于孩子只能平躺,要想追逐妈妈,只能通过转头才可达到。这样经常左右转头,枕部的头发受到反复摩擦,就可出现局部脱发。
3.孩子所枕的枕头或平躺的床面较硬,都可对枕部头发产生压迫,其结果也可造成局部头发变少。
小知识:
婴儿为何多汗?
婴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迅速时期,代谢旺盛又活泼好动,出汗本身就比成人多。特别是刚刚入睡时,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常常会出大汗;当进入深睡阶段,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出汗量就会减少。同时,孩子多汗,也与遗传有关。
解决它并不难
趴着睡觉的婴儿出现枕秃的机会比较少。这样一来,枕秃几乎成了判别婴儿睡眠姿势的标准了。
枕秃虽然令家长担忧,但解决起来却并不难: *耐心等待婴儿逐渐强壮起来,一般6个月后,孩子可以自主翻身、抬头,甚至会坐后,头枕部与床面或枕头摩擦的机会就会减少,头发就会重新长出。
*不要给孩子穿戴和覆盖过多,减少孩子平日出汗,特别是睡觉时出汗。这是减轻枕秃的好方法。
实用小技巧
判断婴儿冷热,摸哪儿?
1.只要触摸婴儿颌下颈部,感觉较暖,就说明给孩子穿戴和覆盖已够。
2.由于婴儿心脏收缩的力量相对成人较弱,正常情况下血液到达四肢末端一手指和脚趾相对较少,就会出现四肢末端稍凉的现象。如果平日四肢末端总是暖热,反而说明给孩子穿戴或覆盖过度。
不要轻易将枕秃与缺钙挂钩
当然,枕秃与缺钙并非没有关系。平日我们担心孩子缺钙,其实就是担心孩子患上佝偻病。很多人都认为缺钙可以引起婴儿患上佝偻病,然而佝偻病的真正原因是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以及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从而影响骨骼发育。
佝偻病确实较为严重,所幸的是现在发生率正在迅速降低。原因是母亲怀孕前、怀孕期间以及产后哺乳期间的营养状况已大大改善,婴儿生后接受母乳的质量也在大大提高。即使母乳不足,目前也有利于婴儿生长的均衡营养的婴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等等婴儿食品。充足的营养保证,加上合理的喂养(纯母乳喂养期间应该给婴儿提供维生素D的补充),可摆脱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对婴儿的困扰,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在婴儿营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排除婴儿存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同时,遇到枕秃等问题,要从良性角度出发。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医生请教,千万不要忙于给孩子添加任何额外营养素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如果家长真是担心孩子有缺钙问题,可以到医院进行静脉血的相关检查。但要注意的是,头发和末梢血的检查也非常容易出现检测误差,造成假象。
佝偻病的主要症状
佝偻病多发生于2~3岁前的孩子。初期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如不活泼、爱急躁、睡不安、易惊醒、常多汗。因为多汗,当然就有可能出现枕秃。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骨骼的变化。
3~6个月的婴儿
在枕骨、顶骨中央处的骨骼,出现类似乒乓球样的弹性感觉,称为颅骨软化。
8~9个月以上的孩子
*额、顶部对称性的颅骨圆突,称为方颅;
*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正常婴儿一般在18个月左右即可闭合);
*牙齿萌出延迟;
*胸廓下部几根肋骨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有似珠子样的突起――称为肋骨串珠,还有的孩子有肋骨外翻;
*严重者出现鸡胸,以及今后可出现的罗圈腿(O型腿)、X型腿,脊柱可出现后弯、侧弯等。
《崔大夫诊室》栏目开设近5年了,深受大家的欢迎。每期我们都会为您讲述来自诊室的真实案例,详细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何采取最好的治疗办法,该如何预防。
还想读更多文章?请登www.fumubidu.com.cn点击“崔大夫诊室”。
专栏作者
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D
我在儿科门诊时,曾经见过不少肥胖儿,有的浑身肌肉松软,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泡泡的,是一种虚胖的体质,我们称之为“泥膏样儿”。这是由于喂给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和淀粉类食物过多造成的。这种孩子不够健壮,抵抗力不强,容易患病。
瘦弱型营养不良的孩子,则以缺乏蛋白质为主。有一个孩子不仅身高、体重不达标,而且不时罹患各种疾病。我向家长询问是如何喂养孩子的,家长告诉我,这孩子挺能吃的,一顿可以吃两小碗粥,长得也挺快。再问得知孩子对奶类、肉类食物却吃得比较少。
按照目前的生活条件,供能营养素缺乏者不会太多,充其量是营养素的比例不当。而维生素、无机盐缺乏或者不平衡,则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曾经做过儿童膳食调查,对不同标准的幼儿园作膳食营养分析,发现高标准膳食中尽管蛋白质等营养素超标,但仍然普遍缺乏钙、锌等无机盐元素。我也做过儿童头发微量元素的测定,在众多发样中,缺锌、缺钙者亦不在少数。这些情况与国内许多文献报道相吻合。
维生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如维生素A、B、C、D、E、K、P等。一般来说,除个别维生素品种外,能正常进食淀粉、肉类、蔬菜和水果,就不大容易缺乏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多数维生素。
维生素类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D,与之相关的疾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俗称缺钙)。患这种病的孩子比较常见,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比如:夜间啼哭,容易受惊,汗多;毛发稀疏,头围增大,头颅变成方形,头后部会有一圈脱发区,叫做“枕秃”,用手触压3~6个月的孩子的头枕部,会有捏乒乓球的感觉,俗称“乒乓头”;胸部肋骨下缘外翻,腹肌松弛,平卧时呈“蛙状腹”,胸骨两侧膨大,摸起来似一串串珠子,也叫“肋串珠”,严重者胸骨下缘凹陷形成“漏斗胸”;胸骨外突形成“鸡胸”;手腕部及脚踝部骨端膨大,形成“手镯”、“脚镯”,膝部外翻形成“O形腿”,膝部内翻形成“X形腿”等等。中医的说法是“五迟”,即: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也就是说,站立晚、走路晚、生发晚、出牙晚、说话晚。
预防这种病其实很简单,常晒晒太阳,补充些钙剂、鱼肝油即可。
孩子出现骨性变化的,一般年龄超过3岁就不可逆转了。如果佝偻病症状比较严重,初治时一定要注意,先补几天钙再用维生素D3注射。
孩子一旦缺钙怎么办
关于补钙的问题。缺钙与上述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维生素D好比是一种催化剂,使得无活性的钙转变成有生物活性的钙离子,从而发挥生理功能。
现如今补钙的广告铺天盖地,大有国人个个缺钙之虞,似乎人人都得补钙才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根上来讲,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大约是每天800~1000毫克,主要靠食物补充。食物中含钙量最高的是牛奶,从理论上来说,每天喝1000毫升牛奶就可以补钙1200毫克,足以满足人体一天钙的需要量了。当然,人体对钙的吸收量绝对没有那么高,能有50%吸收就不错了。其他含钙量高的食物有:燕麦片、豆类、绿叶蔬菜、菌藻类(海带、蘑菇、黑木耳等)、芝麻、蛋黄、虾皮、花生仁等等。
作为一个成年人,每天喝牛奶,加上正常饮食量和饮食品种的多样化,应该不缺钙的。而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进食量有限,进食品种受消化能力的限制,尤其是进奶量不足者,就容易缺钙了。
比如我儿子,可能是受我的遗传,从小就不爱喝牛奶,喂养起来比较麻烦。那时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送儿子一罐约2.5公斤重的洋奶粉,不含糖的。我在蒸鸡蛋羹的时候就放一勺进去,加上盐、味精、香油调味;稀饭或面条煮好后也放一勺,加上碎菜叶、猪肉末或鸡肉末、虾仁、鱼泥等,让他吃不出奶味。为了万无一失,我每天弄2片葡萄糖酸钙、1片复合维生素B、5毫升硫酸锌、几滴鱼肝油,溶入龙牡壮骨冲剂溶液中喂进去。通过这些办法,儿子倒也长得结结实实,没有什么营养不良的表现,也很少生病。
对于钙剂的选择,其中也有很多门道。市面上的钙制剂林林总总,含量和剂型各不同。以离子钙含量计,有的一粒含钙高达700多毫克,有的却只有40毫克。不同制剂吸收率也有很大差别,但并不是价格昂贵就会含钙量高和吸收率高,不可以价格决定取舍。
记得我在门诊时曾碰到过一个缺钙的患儿,就诊时已经有明显的佝偻病骨性改变,测头发的钙值也相当低。当我问家长有没有补钙时,家长很认真地告诉我,之前在一家医院的儿科看过,每天严格遵照医嘱,口服半片葡萄糖酸钙、2滴鱼肝油。葡萄糖酸钙的剂量是500毫克,实际上指的是钙离子加上基质的重量,而钙离子的含量不足100毫克。试想一下:每天半片约50毫克钙,吸收率50%,就只补了20毫克钙,连起码日需量的1/40都没达到。这就好比人在饥饿时吃了一粒瓜子,根本无济于事,达不到治疗效果。
喂养孩子要做到食品多样化
微量元素锌在膳食中的缺乏,也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缺锌的患儿往往身高、体重不足,食欲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就是异食癖。我见过一个孩子喜欢抓毛衣上的小绒球吃,还有的吃鼻涕、火柴头、烟丝、面粉、墙灰等等。一旦补了锌,这些症状很快就会改善。
含锌的制剂有硫酸锌、乳酸锌、葡萄糖酸锌等。含锌量高的食物有豆类、菌藻类、畜肉及内脏、鱼类、禽蛋类、花生油等等,应当适量补充。
从原则上来讲,孩子每天都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一定每次进食都要兼容。就是说,可以一顿饭只进食一个品种。我们强调进食品种的多样化,也不是每天都要用遍所有品种,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还是要遵循辅食添加原则,品种和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决不能企求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
关于喂养孩子,我常常爱说“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就是得绞尽脑汁想办法。比如:除了一般的正餐以外,一个烤地瓜、几个煮鹌鹑蛋、几块饼干、一块卤猪肝、一根生黄瓜或西红柿、一根煮胡萝卜(生食不宜)、几块卤豆干、一只鸡腿、一个水果等,都可以当作一餐饭。
维生素D在体内有什么用?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又因人体内的很多维生素D是由紫外线照射皮肤而产生的,因此还被称为“阳光维生素”。
在人体钙的吸收利用过程中,会受到维生素D的控制。维生素D缺乏会明显限制膳食钙的吸收利用,只有在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宝宝从奶类等获得的钙才能被顺利地吸收和利用。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增强免疫力,维持甲状腺机能、调节心率、防止肌无力。
宝宝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适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的发育和健康。婴幼儿每天为400国际单位。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症是婴幼儿较常见的慢性营养性缺乏症。缺乏维生素D一般会表现为口腔及咽喉灼痛、食欲不振、轻度腹泻、失眠等,视力及体重也会受到影响。
维生素D严重缺乏会导致佝偻病。在佝偻病早期,宝宝在喂奶及睡眠时头部多汗,多汗引起局部刺激,因而宝宝喜欢摇头。摇头时,枕部受到摩擦,日久而致脱发。此外,宝宝经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时易惊醒。严重的佝偻病会造成肋骨内凹,形成鸡胸,会走之后,还可能出现O形腿或X形腿。婴幼儿还可能出现手足搐搦症(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出现全身惊厥、手足搐搦或者喉痉挛等症状,多见于4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维生素D过量
维生素D会在人体脂肪内蓄积,长期过量的摄入确实有造成中毒的可能,维生素D中毒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哭闹、低烧、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随后出现尿频、夜尿、头痛、血压升高、心率不齐等症状,长期慢性中毒则表现为组织器官钙化,如生长缓慢、头骨闭合延缓、智力发育落后等。不过引起婴幼儿维生素D中毒的剂量都在每天4000国际单位以上,并持续使用6个月以上才会发生。
如何获得维生素D
1 晒太阳
每平方厘米皮肤经紫外线照射3小时,可产生维生素D20国际单位,按照宝宝仅暴露面部和前手臂,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即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所以,只要天气好,就应让宝宝到室外晒太阳。婴儿晒太阳的时间根据季节而定,冬季一般在中午11~12点左右;春秋季节一般在10~11点;夏季一般在9~10点。晒太阳时间长短应由少到多,可由10分钟逐渐到30分钟,再延长至1小时。
2 补充维生素D制剂
我国儿科学会一直强调要预防性地额外给予2岁以下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如鱼肝油),以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建议在宝宝出生2周后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直到2周岁;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胞胎等宝宝可适当加量,每天补充800国际单位。
3 食用维生素D强化食品
妈妈也可为宝宝选择经维生素D强化的食品,如婴儿配方奶或米粉。
4 食用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
少数动物性食物中含维生素D,如鱼、鸡蛋;奶制品中也含维生素D;黄油、植物油中维生素D的含量也很丰富。
特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