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高一语文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语文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课程

第1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 文学素质 素质教育

一、市场经济大潮洪波汹涌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中越来越变味走样。中国文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又以其重要的份量,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头兵”、“重头戏”。那么,中国文学在高校教育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应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传播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1.文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国民素质是21世纪中国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不仅需有精深的专业素质,而且应具备相当水准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及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使很多青年学生的自身素质畸形发展,思想贫乏,兴趣不广,境界不高,孤陋寡闻,有的甚至连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都不到位……这样的患了“软骨病”的人才无疑难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业。针砭其“病”因,则是人文精神内涵的极其弱化。我国教育部早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此后,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在积极地呼吁并切实地从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的人文素质普及课,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对于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产生积极作用。

2.文学作为珍贵的精神遗产仍然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实用至上的学习理念呼声日高,文学作用于精神的作用被漠视,文学的价值被淡化。特别是古典文学,往往与无人问津的“故纸堆”一词联系在一起,成为曲高和寡、望而生畏的象征。与国门外的热销相比,中国文学在本民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不受重视。时至今日,青年一代已被西方现代生活方式严重浸染,甚至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而本国的传统文明却迅速流失。

3.中国文学对学生感情世界、心理气质有着微妙而持久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文学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文学作品中内含丰富的“人生意蕴”,包括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人生哲学,乃至生活情趣、审美心理。文学作品简直就是各代知识分子如何体验人生的“心灵文献”以及如何颐养性情的“经验总结”,其心理指向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世界,激励、净化、升华,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等。

二、高校素质教育虽然已倡导多年,多数高校也都以各种形式,多层次有节奏地开设文学素养课程,无疑为在校学生涵养丰富人文知识底蕴提供了可能。但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负面因素同样促人深思。

1.起码的古典文学常识的缺乏为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在校生多为80年代生人,读书不多,阅历尚浅,知识面窄。多年来,学生主要面对应试教育的教材,其中古典文学知识含量极低,必然缺乏起码的古典文学常识。加上主修专业的观念很深,对选修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轻视,学习十分被动。作为任课教师,虽然不奢望学生对选修课投入过多精力,但起码的文学常识的缺乏的确为教学带来障碍。

2.已有的文学知识多由大众传媒得来,难免断章取义。据考察知,在校学生获取古典文学的途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由于传播形式所限,只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学风浮躁无法静心读书,又想走捷径,利用古典文学装饰“门面”,注重收集所谓的“名句”,不求甚解,常背离诗文原意妄加运用。这种急功近利、囫囵吞枣,不想通读全诗、全篇的“快餐化”行为,使原本就浅尝辄止式的授课更加浮光掠影,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空谈。

3.注重故事性、传奇性,对小说戏曲与诗歌散文厚此薄彼。多年的教学中可见,学生对于戏曲小说的兴趣则明显超过诗歌散文。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前者或郎才女貌,或英雄好汉,或神仙妖怪,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相当的传奇色彩;二是往往不再需通读全诗、全文,由老师来复述情节,可跳开通读全文、全诗的枯燥环节。虽然这种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显然差异的课堂氛围不能不令人堪忧。诚然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深刻的哲理与严肃的思考已不再为人所追求,但将曾在凝铸和塑造中国文人思想性格和文化心理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古典文学的“正宗”――诗歌、散文轻易抛之的确可惜可叹。

三、高校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与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授课范式,建构起自身的开放的模式,全新的文学素养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多向度、广视角、开放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文学知识应当内化为个人素养的教学观。著名的美学家叶朗曾经谈到:人文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是包含价值导向的教育,在于向受教育者传达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引导其去追求人的完美化,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当前时代语境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文学教学观念,把“文学”和个人的素养结合起来,不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而应强调对文本本身的整体关照,可以不求甚解,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学素养”的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塑造出健康的具有开创力的精神品格。

2.遵循学术性、趣味性与时代性、应用性并举的课程教学原则。当下,传统文学所面临的反对的声音无非是内容过时,缺乏应用性等几方面。学者吕永林说过:“必须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元素带入其中,尽可能的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此外,课程应有一定的学术品位,内容涉及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链接文本,引入课堂;同时,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文史知识、耐人寻味的作家生平、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任课老师不断发掘,推陈出新,从而达到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教学效果。

3.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指运用以文本为中心链接相关知识内容,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既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对老师提出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将课堂涉及的冰山一角,号召、指导学生课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丰富、充实、掘取,并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然后提供交流平台,这有利于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自我运用知识的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素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虽像韫玉怀珠那样重要,但却与时代语境存在着难以某种程度的悖离。在市场经济的巨浪滔滔中,一名教育工作者唯有对文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其尴尬处境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为更好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詹效之:《燕喜词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第2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精心备课

一、调整作文教学策略,整体把握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都有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应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弄清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注意各学段作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以便从宏观上调整作文教学策略。这样做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从事作文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作文这块热土中自由洒脱地成长,展现自己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

教师应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学段只注重看图写话训练。第二学段让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印象最深、感动最深的内容写具体。

第三学段的作文教学出现了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重的局面,要求学生在写好纪实作文的同时,也要写好想象作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恰如其分地想象出丰富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作文水平也不可能千人一律,万人一致。教师只有站在高处,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注意作文教学的连贯性,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让每一个童稚的心灵不再有“作文难”的阴影。

二、扭转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现作文的个性化

在作文教学中,时常有“程式化”的现象,把固定不变的作文模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人一面,万篇不变”。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莫过于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应及时扭转“只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化、个性化的作文发展空间。

个性化作文指学生在作文中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世界、表情达意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认知世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的一种个性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如实地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作文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俗话说“文如其为”,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由自在的“倾吐”,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是个性的张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三、转变“胸有成竹”的意识,倡导作文教学要精心备课

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不乏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对作文教学了如指掌。在进行作文教学活动之前,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备课。在这种“胸有成竹”的意识支配下,教师很难让学生如实地抒发自己所想,倾吐自己所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呢?

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常法。”即使教材没有变动,教学经验异常丰富,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同一方法对不同对象实施相同的教学。试想,每年的劳动对象在不断地改变,他们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写作水平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用同一模式对不同对象进行教学,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必须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在“备教材”时,要“吃透”作文要求,把握好作文的主题方向,理清学生写作的思路,明白在作文教学之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备学生”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写作水平的异同做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放飞丰富的想象,倾诉童稚的心声,描绘五彩的童年。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他们热切期望自己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能扬弃传统体育项目的程序和模式,摆脱规则的束缚,更多地灵活运用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进行体育活动,追求大学体育课程要有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突破传统和刺激体验等,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开设如攀岩、轮滑、登山、体育舞蹈、健身艺术、健美操、搏击、电子竞技、皮划艇、游泳、桌球等减缓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体育课并使这些项目在高校流行和普及。由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新标准》的硬性要求促使学校必须开设以田径的中长跑、立定跳远为代表的身体素质练习必选项目以及学校开设的选修体育项目种类较少,造成了学生对大学体育课上课的排斥性和选课的被选性。这些必然会对处于特殊时期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青年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压抑,不契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让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热情呈现出分化和湮灭的趋势。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势不容缓。

二、现状分析

(一)全国艺术类高校分布情况

艺术类高校指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我国现在有本科艺术类院校40余所,并且在各类师范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多设置音乐、美术、传媒等学院(系、科)。截止到2013年全国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5所,其中本科42所,专科53所。本科中公立院校30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民办本科独立院校5所,河北省现有艺术类高校19所。

(二)河北省艺术类高校招生学生人数现状分析———以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为例

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作为河北省民办独立自主招生艺术类本科院校,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青睐。招生日益火爆,近三年来这两所大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800~4500人之间。在圆很多青少年梦想的同时也引来了连锁反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时男女比例1∶5,有的专业甚至只有1~2名男生或没有男生,这也就给大学体育课程造成很大困惑。

(三)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

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同时,创新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努力满足当今学生健康需求,公共体育课选项课逐步增加,全国各地高校都已开始实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院校体育课程的有特色的创新改革。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美术学院也执行此规定,开设了不同的公共体育选修项目课程。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开设了公共基础课(身体素质练习),二年级都开设了不同种类的体育选修课(专选),三年级没有开设体育选修项目。河北美术学院把散打和初级剑术分别作为一门选修课项目来上,这两所学校开设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部分休闲体育项目。二年级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常规型教学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河北传媒学院为伤、残、病、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河北美术学院没有。但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要求》,这两所学校开设的体育选修项目都没有达标(不少于15项),学期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三年级没有体育选修课)。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二年级选课时“被选课”和盲目跟随别人选课。同时对伤、残、病、弱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四)公共体育课师生比例

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与学生数量比例为1∶150,从表4来看,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师生比都远远超出教育部要求,体育教师数量缺口极大,尤其是河北美术学院。这就加重体育教师工作量,会导致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消极怠工,身体疲惫。

(五)公共体育课班容量及男、女生比例

河北传媒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年的男女比例为:1∶6,2014年为1∶5。河北美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班级2013—2014年男女比例均为2∶3,这两所学校的女生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校园中的女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一方面,她们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她们也存在着“挑剔”和“求助”的消极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随年龄的增长其惰性明显上升,存在娇、懒、软、怕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女学生走出校门后,便彻底与“体育”分道扬镳了。漂亮的面容、美丽的身材是当今所有女学生追求和向往的。有些女学生为了拥有美丽的身材往往去吃大量的减肥药,去过度地节食,这样大大地损害了身体的健康。女学生的身体的可塑性较大,她们的体型、肌肉和内脏机能都有显著的变化,她们除柔韧素质外,其他素质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等方面都比较差。女生被选课现象严重。

三、教学设施和场地利用

(一)教学工作实行微机管理

随着体育教学工作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已明显落后,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在繁杂的管理工作中导致低效率和高出错率,也不能更好地体现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在体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使用教务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学生可以网上查询体育成绩,网上选课。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体育课程网络信息化管理。

(二)教学场地利用(以河北传媒学院运动场地为例)

学府路校区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8道),面积为18960m2(含足球场);室外篮球场7块,面积为3480m2;室外排球场2块,面积为2160m2(含周边空场地);羽毛球场地2块,面积为480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25080m2。警安路校区拥有300米标准田径场1个(6道),面积为6453.8m2(含足球场和2个室外篮球场);室外篮球场1块,面积为420m2;室外排球场1块,面积为162m2;综合室内运动场地1个,面积为2738m2;室内综合健身房1个,为974m2;室内练功房1个,面积为368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7035.8m2;室内场地面积为4080m2。栾城校区拥有室外篮球场5块,面积为2864.47m2;室外排球场12块,面积为4571m2;室外网球场10块,面积为6937.33m2;室外毛球场6块,面积为491.4m2。整个室外场地面积为14664.2m2。三个校区的运动场地合计室外面积为46780m2,室内面积为4080m2。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学生人数在10000~20000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运动场地人均室外4.7m2,室内人均0.3m2,我校运动场地室外面积应为62571.1m2,室内面积应为3993.9m2。我校现今运动场地室外缺失15791.1m2,室内缺失0m2。健身房现空置,有攀岩场地和多功能健身器材。运动场馆基本保证了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使用。推进群体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有部分室内场馆资源浪费。

四、结论

第4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课程评价考核建议

[作者简介]苗晋峰(1977-),男,山西长治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争(1980-),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常永青(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法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河北邢台054035)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86-02

高校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如此,还要能及时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工作。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试卷考核。试卷考核,从古至今,由来已久,这种考核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对解决人才评价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如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也同样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高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

一、当前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仅凭期末试卷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

一般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要看最后的试卷考试成绩,但仅凭一张试卷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大学考试与中学考试不同,中学考试是在重复地进行数学、语文的考试,这次考不好,下次可以再努力;而大学考试是在每门专业课结课时进行,一锤定音,所以学生一旦在这唯一的一次考试中发挥不佳,就会影响他此门专业课的评价,成绩单会一直跟随着他,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奖学金评定、入党、求职等。

因此,要客观衡量学生成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评价的思想,呼吁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同时还可以尝试除试卷以外的其他考核方式,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避免仅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试卷内容偏理论化、书本化

学生为了考试,考前突击现象非常严重,每逢期末考试前的几周,以前并不拥挤的图书馆、自习室都会人满为患。学生的努力不用在平时,而仅仅用在考前一周,甚至是考前两三天。究其原因,主要出在我们的试卷内容上。试卷内容过于理论化、书本化,有很多的试题就是把书本笔记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换成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有的教师还会在考前给学生在教材上划重点,这样的话,学生平时不用功,只需在考前把老师的范围背一背,照样也能拿到不错的成绩。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将会受到严重挫伤。因此,要想不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防止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必须从改革试卷内容入手,将试卷中的理论化、书本化的试题比例降低。

(三)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师生关系紧张

由于学生自身对考试目的认识不够,片面地只看重最后的成绩,而一旦认为自己可能达不到预期成绩时,就会为了试卷成绩而作弊。每逢期末考试期间,学校为了监督学生,在每个考场中都至少要配备2名监考教师,导致师生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在这场较量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学生诚信的下降,以及教师的疲惫不堪。因此,要杜绝学生作弊、缓解师生紧张关系,首先要改善学生对考试的认识,要放开其眼界,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其次,要让教师明白人性化管理的含义;最后还要有一些制度作为保障。

(四)考试后期的试卷分析工作不到位

考试的目的,除了要考核学生学习的情况,还要能及时反馈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指导教师改善教学的方法。后者需要通过完善的考试试卷分析工作来完成。据作者了解,现今的试卷分析工作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更多只是流于形式。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考试都是安排在期末,教师在拿到试卷后,都急于给出成绩,因为学生考完就要立马放假,而学生成绩上报筛选等工作必须要赶在放假之前做完,所以教师在巨大的阅卷任务面前,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批改试卷给定分数上,导致教师阅卷完毕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即便有的教师阅卷任务小,有精力对试卷出题情况、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改善教学的建议方法,但随着漫长假期的来临,这些建议方法不能及时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中,等学期开学开课时,放假之前做的分析报告可能已经淡忘了。

(五)学生考核标准的不统一

建立一套完善的试卷出题体制,是公平、公正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不当的试卷命题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以我院为例,为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院一直沿用“教考分离”的做法,即专业课程由某位教师任课,但为了突出试卷的公正性,在最后出题时,由其他教师命题。这种做法固然做到了试题的公正性,督促了学生为应对意想不到的试题形式做更全面的课程知识复习;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为试卷出题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任课教师讲授的知识重点,要想出一套能公正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试卷,命题人首先要对所出试题的专业课程有整体把握,还需与授课人进行沟通,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现实工作中,往往命题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与授课教师进行充分沟通,这就造成了“教考分离”的试卷题目与学生所学知识重点不吻合的问题。

二、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述高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笔者结合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尝试多种考核方式

评价学生时尽量要做到多方面评价,不能以课程期末的试卷作为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标准。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平时上课的出勤率、回答问题积极性、课程任务的制作情况等,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打分,并将分数算入最终考核结果中。同时还可以考虑其他的考试形式,改变现有的书面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例如,对纯操作性质的课程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考核;还可以尝试一些开卷形式的考试,试题答案不能只出现在课本上,要让学生利用课本、资料完成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这样不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核,还避免了单一性考试对学生评价的偶然性过失,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试卷内容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防止学生考前突击,我们需对现有的试卷题目类型进行改革,尽量做到试卷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在题型上尽量少出、甚至不出那些纯记忆的题目,减少填空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这类记忆性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在试卷内容上,要多设置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案例题型,通过考试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必须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唯有这样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考试是学生平时学习的“指挥棒”,只要我们将试卷内容合理设计,就能避免学生考前抱佛脚;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试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三)多管齐下,杜绝作弊,缓解师生关系

目前来看,还没有一种方式能完全取代试卷考核,既然试卷考核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和作弊现象一直较量下去。只是现在的较量,不是那种简单的硬碰硬。我们应从学生心理教育、教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学院考核制度建立等方面多管齐下,杜绝作弊。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放宽眼界,认识到试卷考核成绩只是对以前学习的检验,考试结束后学习还需继续,即便这次没考好,还能从其他方面去努力;同时要让考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作弊的危害,提高诚信意识,将诚信上升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每个考生都意识到“考试是学习的检阅,更是诚信的检验”,以此来创造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考场氛围。其次,教师管理监督方面也要让教师意识到监考不是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其中要引入人性化管理思想。教师的监督是对学生行为的正确引导,发现学生有作弊苗头时,要积极地提醒,让学生少犯错、不犯错,这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考场上师生的紧张关系,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考试环境。最后,还要有学院考核相关制度的保障,例如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制度,一旦发现有考生作弊的,直接记入其诚信档案,说明记录会直接影响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日后的入党与求职等,这样对学生也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铤而走险。

(四)建立有效的考后评价制度、开展教研室讨论

要让考试不但能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还能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就要充分将试卷分析工作做到位。首先,可以合理进行人工分配,避免只让出题教师一人评阅,例如可以集全系教师力量共同阅卷,这样就能为那些专业教师腾出精力去进行试卷分析工作;其次,对于试卷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课堂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每周的教研室例会方式进行解决,定时进行教研室例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信息虽然经过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假期,但一旦开学,考试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每周的例会反复讨论中,能被重新重视起来。对于教同一门专业课的教师,可以坐下来共同讨论教改的思路,这样就能把每学期课程考核所反馈来的信息及时贯彻到日常课程教学中去。

(五)统一考核标准,建立课程经理负责制

我院已采用了“教考合一”的试卷命题方式,但如前所述,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同一门专业课程对不同的授课班级,由各班的授课教师自行命题,各个教师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导,以至于命题时各自为政,出现了对学生考核标准不统一的情况。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也考虑了对策。首先为每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经理,建立“课程经理负责制”。课程经理负责统一试卷的考核标准,并在期末考试出题时统一试卷,这样即便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任课,但在课程考核中,考生面临的都是“同一套”试题,这样就做到了考核标准的统一,同时也降低了学籍管理干事的工作强度。其次,课程经理除了要统一试卷命题之外,还要对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成绩的评定标准进行统一。通过这项“课程经理负责制”,从试卷出题到平时成绩、期末试卷成绩的评定,都做到统一,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我们学院在这两年的试卷命题工作中也尝试采用了“教考合一”“课程经理负责制”等制度和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方面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当前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在今后的高校教育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将课程考核变为最有力的客观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手段,如何让课程考核更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督促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今后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这需要我们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使课程考核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学研究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一、课程定位

《语言艺术》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文秘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是高职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文秘专业普通话学习的延续,为后续《秘书实务》《公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提供必备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语言艺术》课程的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为9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自立意识强,但作为高职类院校,则教学对象具有普遍知识素养较差,厌学逃学,功利目的强,有些行为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容易受颓废思想的干扰等特点,在口语表达中多表现为:不愿沟通表达,一旦表达则大多随意性强,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缺乏最基本的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素质和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立足根本,扎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是以适应职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根据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就业职位为企事业单位的公关、内勤、销售等工作,所以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反复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模拟情景实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场口才风范,灵活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目标安排如下。

1.知识目标学生系统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日常语言交际艺术和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强调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使学生具备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能力目标首先,能够合理运用有声语言发音技巧和态势语,做到能朗读,会演讲。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日常交际语言艺术进行沟通和交流,合理运用称呼、介绍、赞美、批评、安慰、拒绝等艺术。再次,掌握秘书听话理解和话语传递技巧,培养一定的公关,管理和内勤工作能力,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最后,掌握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做到能拜访,能接待,能调研,能访谈,能电话交流,能做会议主持等工作。

3.素质目标在素质目标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秘书工作者的风范,使学生具备在一定的秘书工作场合,能够选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出色完成秘书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艺术》是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心理质素培养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文秘人员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充分考虑到秘书工作人员内外兼修的需要,从秘书工作的实际出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学生通过模拟交际实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

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到高职类学生口语表达提升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语言知识,又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实训内容的职业适应性,立足于学生开口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调整,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诉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恰当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安排36课时,其中理论学习16课时,情景模拟实训20课时。

3.教学模块的分配(学时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等)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职课程应加强实用性的导向,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移,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导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的方式,通过案例导入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艺术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强大魅力,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表达的兴趣;通过技能训练,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变为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根据高职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着眼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以训练为主线。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依靠长期有效的训练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专题模拟实训与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讲究语言技能的灵活、综合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专题训练选择朗诵、介绍、称号、提问、赞美、批评、劝说、电话交流等内容,在综合训练中选择演讲、辩论、拜访、接待、调研、会议主持、推销、求职等内容。训练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效果,更要关注语言细节,把握好语言交流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其次,教学情境职业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训环节中,加大职场情景模拟训练力度,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实际需求,教学中注重职场口才技能培养,通过虚拟的职场情景模式,培养学生特定的职场口语风范。在进行情景职业化方面,还采取了在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践的方式,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一年时间,通过系统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采用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应加强考核的开放性,不能简单地拘泥于试卷的书面考核,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应注重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把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把想和做结合起来,把课堂与岗位结合起来。《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交际能力的形成,坚持知识,能力,技能并重的原则,在成绩评定方面以多样化考核为主。评价方式以课堂实训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由“平时考查+专题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三方面共同构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案例导入为切入点,进行多次模拟场景训练;训练中以专题模拟训练与综合模拟训练相结合,选用的情景案例大都来自真实的秘书工作案例,实训环节更加贴近秘书工作的实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模拟语言表达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努力方向

第6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51-02

伴随着中学英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浩荡春风,教纲在变,教材在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变,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许许多多的英语教师大胆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不能说就完美无缺、没有问题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生主体错位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矛盾。我们虽然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毋庸置疑,但是从实际的、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至今,课堂教学中尚未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忽略了学生的学(自主学习能力)。虽然有些教师利用新教材组织了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也只能说它是一种表象而已(突出地表现在公开课上),“花拳秀腿”,没有实际的意义。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么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

2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

新教材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时代感强。因此,若能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就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至尾一言堂”的局面;若能将媒体使用恰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准确模仿与交际,而且,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显示其直观性与化繁难为简易的最优功能。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该用的地方使用,不该使用的地方也使用,该用的教具用,不该用的教具也“闪亮登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的现象,是当今从教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3只构“别墅”,不建“难民营”

这里的“别墅”指代班级中的优等生,“难民营”指代后进生。我们承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等生是班级学生的楷模,是引领班级前进的一股积极力量,教师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是,后进生与优等生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潜能。课堂上,教师应考虑到后进生实际情况而因材施教,生活与学习中,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心理上,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追逐并且尽快赶上优等生。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教材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应试教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课堂上便以自我为中心,搞纯粹的个人才艺展示,忽略了教育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可塑“资源”的白白浪费。

4满堂问现象十分严重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合理运用设问,设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使用设问,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设问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创造性地设问、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今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有的教师满堂问、浮浅问、简单问和一节课反复不停地问,依靠问多而统领整节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口若悬河、累得要命,而学生听得疲惫不堪、极度紧张,课堂教学并无新意,一问一哄,形式热闹,实则无效。

5唯书而教,照本宣科

该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待新教材单元材料的合理处理上,因为新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而且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编排打破了以往的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及练习课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因此,不少英语教师对于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在没有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硬套用英语的“五步教学法”,结果,在备课中只是重视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考虑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自己课前没有充分备课,没有完全消化以后再创新的教学劳动过程,将新教材当作“圣书”来教,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按部就班,照猫画虎,人云亦云,最终,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6“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效果

第7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高中生

新课标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传统的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单一化,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这样不仅不能提高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仅仅在课堂。尽管这样,课堂上的交流,并不是很多,就更不用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仅过于单一,更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明灯、引导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同时也要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发言,使学生在交流和发言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带来的弊端。例如,老师利用当今的时事政治进行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划分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合理、科学地划分,同时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讨论,再进行写作。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处于高中时期,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所学习的科目也非常多,这样就导致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往往不受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在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使学生认为高中语文作文并不是重要,不想浪费大量的时间在高中语文作文上。长此以往,就给高中语文的作文课堂教学带来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地保持一种良好的态度进行教学,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点评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点评是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点评模式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上交文章以后,老师应当进行一定的审阅,并在空白的地方写下该文章的不足和优点,并给予改进的意见。但是在点评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形式,尽量委婉一些,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科学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也有效地提高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点评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进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家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01-202.

[2]孟庆华.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5):34-35,140.

第8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有效性

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只有得到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持,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引导

(一)教学资源取材范围的创意性扩展

以往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理念,一切以课本为主,错误地将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与途径。教学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和兴趣的积极引导必不可少。可以说,走出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还拥有着一片广阔的天空,只有不拘一格遴选取材,才能走出以往的老路,开辟一条语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贴近自然,取材于生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育的资源应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语文教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学生。过去,语文教学资源总是以严肃的说教姿态冰冷地面对学生,使活泼自由的学生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锢。教师可以更多地开发与利用生活或自然中的资源,启发学生拥抱自然、观察生活,在自然中收集最真实的素材,并运用于阅读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放飞。

(三)教师应注重课程创新,培养学生兴趣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是一本“活动的教科书”,是学生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主体,只有老师不断创新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创意得到开发,兴趣得到引导。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就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者和创新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新颖度,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成为学生的兴趣老师,而不是“课本老师”。在设置课程与安排活动时,老师除了利用书本和课堂引导等方式开发校内的资源外,还应该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教学不应是单一、短时的“被动接纳”,而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二、课堂与课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环境包罗万象,除了常规的课堂教育,还包含校园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正是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了孩子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并将这些与课内资源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做好铺垫,将可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

(一)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巧妙地连接课堂与社区文化,让学生寓学于乐。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课堂中,而周围这些独具特色、极易影响学生的社区资源却被忽视和荒置,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将会极大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其特点,寻找连接的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自由穿梭。图书馆、博物馆和地方公园等蕴含丰富文化的课外场合,应该更多地被老师们利用于正常教学中,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景的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将资源的效益开发至最大,让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我们的文化。

(二)家教与师教的合理衔接

优秀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教育资源,而父母也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从父母身上获知的不仅是生活常识,更多的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精华文化的认同、对前沿思想的接纳,从先哲的思维里探索到自己的思路,认识自我、解读自我、完善自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及时引导和督促。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建立家长与老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家长也应该定期与老师主动进行沟通,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进步发展的方式,让家庭资源与师资资源合二为一,携手共进,让父母的关爱化作无声的教育,暖人心田,让亲情的引导带领孩子学会尊敬长者、爱护同伴。

三、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在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课本是重中之重,一切的学习方针和计划都是围绕课本进行的。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最大程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更好的、更合适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例子”。而我国教育资源中比较缺乏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如今许多学校的课堂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且部分学校还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只是形式变了,而真正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传达给学生与课本相关的外延知识与内容,为学生创建生动的课堂情境,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由于现在网络信息繁多且各式各样,在进行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进行认真而严苛的筛选。

(二)善用远程教学,汲取有效教学资源

第9篇:高一语文课程范文

Abstract: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ars the heavy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specialists. The curriculum is the important vector for "training what kind of pers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nan, this paper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om establish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nking,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training, improving teachers'' initiative, establish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ms, and develop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培训;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training;university-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9-02

0引言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5至10年,云南要做大做强与云南支柱产业、低碳经济、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立技术产业职业教育联盟。云南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又多为行业办学,结构扩展和功能创新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导致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科学地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更好地发挥地方高职教育资源的作用,培养适应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专业人才,是云南高职教育课程开发面临的课题。

1相关概念

1.1 课程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过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载体,其内涵已经包含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学习活动指南和教学设计、教材、教师备课笔记、电子教案和课件、网络课程、教学录像、练习与作业、实训与实习、答疑与讨论、测试与评价等内容的集合体。

1.2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为转变教师填鸭式教学和学生被动式学习观念,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脱离的矛盾,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渠道,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培养,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而做的系统性工作。

课程开发包括职业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主要过程,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开发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主要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如课程的价值、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结构等,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开发主体是国家、行业或企业、学校。中观层次是将宏观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开发主体是行业、企业和学校。微观层次要解决课程的具体实施问题,开发主体是任课教师,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再次开发,是对课堂层面的课程实施与改造。

2云南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才正式开始,相对全国而言起步较晚,课程开发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差异,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开发学科系统化严重近年来国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推手,推动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进程,但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的系统性偏差,课程开发忽视了与区域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这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的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践层面,教师又经常会返回到学科本位的做法。

2.2 课程开发技术难于掌握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要解决开发什么内容、由谁负责开发和如何进行开发三个基本问题。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非常严谨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事课程开发的人员具有扎实的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及生产实践经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

2.3 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开发是系统性工作,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企业、行业人员构成的团队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由于部分院校课程开发激励机制跟不上,教师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加之部分教师不能打破多年养成学科化课程思想和教学习惯,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2.4 课程开发没有实现校企对接高职教育课程的最终成功是以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因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导致高职课教育难以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因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领域较广、企业人员缺少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技能,难以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为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使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不能跟上企业技术的发展。

2.5 课程开发缺乏可行性论证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应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根本驱动力,以技术职业分析为基本开发方法,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但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缺乏整体了解,对行业和企业需求没有进行实质性市场调研,课程开发的依据大都来源于网络数据或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的内容,课程开发呈“闭门造车”状况,造成开发的课程不能准确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出现“有什么教师开设什么课程,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