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女孩简笔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运用简笔画教学生词
识记单词比较枯燥,且费时多,遗忘快,历来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拦路虎。运用简笔画教学单词形象、有趣,能帮助学生快速高效识记单词。如我在教cloud, cloudy, sun, sunny, rain, rainy 等词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云并说:There ar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It’s cloudy now. 让学生看图猜出cloud, cloudy 的意思。再画出太阳和雨等图,以同样的方式教学sun, sunny, rain,rainy等词。又如我画了一个有头发的小人(Mr Zhang)和一个秃头的小人(Mr Wang), 说:“Is there any hair on Mr Zhang’s head?” “Yes, there is.” “Is there any hair on Mr Wang’s head?” 导出生词“none”。教师稍加解释学生很快就领会了none 的意思,且印象非常深。在讲解 one after another 和 one after the other的区别时,我寥寥数笔给学生呈现了三幅简笔画,学生看后兴致勃勃,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看图识义,遣词造句。
1. one after another = one by one
作“(三个以上的人或物)一个接一个”或是“逐个地”解。如:
(1)When the bell rang, the students went into the classroom one after another.
(2) I saw the passengers get on the bus one after another.
2. one after the other = in turn; in proper order
作“(两个人或物)依次”或“挨个地”解。如:
The manager and his secretary stepped into the meeting room one after the other.
二、运用简笔画教学时态
在教学时态时,可以运用简笔画给学生设置模拟的情景。如我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态时,画了两个人划船,问: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boating. 又画了一个人正在爬树, 问:What is he doing? 学生回答:He is climbing the tree. 又如在对比复习现在进行时和be going to 结构时,我边画一个人正放风筝,一个人穿着泳衣带着游泳圈正往海边走,边问:What is he doing? He is flying a kite. What is he going to do? He is going to swim. 学生边看边听,很轻松地就把两种结构区分开了。又如在教学have gone to 和 have been to 时,我用了两幅简笔画,使学生对have been to 和 have gone to 的用法区别一目了然。这种简笔画情景教学,无声胜有声,易于理解,学生乐于接受。
三、运用简笔画教学课文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运用简笔画能比较形象地说明课文内容及故事发生的顺序,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Traffic Accident 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泛读一遍课文,再精读一遍后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了。然后我根据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边复述边在黑板上画出四幅简笔画,学生可以根据画中的情景及顺序复述课文。这样,故事配以简笔画,边画边讲,不但可以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还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四、运用简笔画教学句型
用简笔画教句型,可以变难为易,显得生动,学生又易于理解。如在教neither...nor... 和 both...and...句型时,我画了两个正在微笑的小孩,并说:Neither Meimei nor Li Lei is sad. Both Meimei and Li Lei are happy. 又画了两个都在哭泣的小孩子,说:Neither Meimei nor Li Lei is happy. Both Meimei and Li Lei are unhappy. 又如教 though 的用法时,我画了一个玩得正高兴的小男孩、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说:Though Li Mei is crying, Li Lei is smiling. Li Mei is crying, but Li Lei is smiling.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引进音乐,调节学生情绪
上课铃一响,播放出舒缓悠扬的乐曲,仿佛置身于春天的花香鸟语之中,学生的情绪很快安定,准备投入学习。保加利亚心理疗法专家扎诺夫指出,让大脑在每分钟60拍的古典音乐中放松,然后再集中精力,能使心境得到良好的刺激,充分调动大脑左右半球协调一致工作,使心跳、脑电波取得一致的和音乐同步的节奏。因而在课堂上播放节奏适当的音乐,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变抽象概念为直观形象,可以缩短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距离
笔者在讲《牧场之国》这一课时,写荷兰牧场白云的辽阔无边、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的和谐景观。教学时要使学生体会作者对“宁静”“祥和”的理解,光靠老师的读读讲讲是很不够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讨论、理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配上《梁祝》的乐曲,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不由得赞叹:好一个美丽的牧场之国!多么可爱的静谧夜晚啊!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实物更便于操作演示
操作演示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一般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这样做有一些不足,即学生看不清楚、不方便演示。笔者在讲《鱼游到纸上》一课时,赞扬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专注的品质时,让学生随手也在纸上用简笔画画金鱼。尽管学生见过各种各样的金鱼,也能随手画出几种,但是画出的都是些“死鱼”,没有一个有游动的意思,那条活鱼根本没法演示。而通过多媒体播放,却能看到鱼活灵活现地游到纸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
四、适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
一、“快乐”导入
导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课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新颖别致的导入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那么,在较短的时间内(3-5分钟),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集中和激发起来呢?
1、歌曲热身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歌曲。如,教学英文字母时,可唱《I can say my ABC》;教学动物类词语时,可唱《Lovely Animals》;教学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 ?时,可唱《What is this in English ?》等。歌曲热身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对唱、分角色演唱等。学生在心情舒畅、优美熟悉的歌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渲染了轻松愉快的英语氛围。这样自然把学生带进了英语的殿堂。
2、复习旧知。由旧知到新授的过渡如果自然精彩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心,同时也为新知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利用简笔画,形象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目光,又能使形象思维与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巧妙地使新旧知识自然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妙不可言。如,想要呈现“student”一词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然后问:T: Who’s this ? S1: He is a boy ? Ss:She is a girl ? 教师再把简笔画稍加变化,也就是在小男孩和小女孩身上画个书包,接着问:T:Who’s this ? S1: He is a student .S2 : She is a student .最后老师利用手势同时指向男孩和女孩问:T:
Who are they? Ss: They are students.于是教师可以轻松讲授“student”以及此单词的复数形式.
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一个谜语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未打开书之前,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和浅显的语言把新旧知识编成谜语讲给学生猜,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生动形象,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如,教学“rabbit”一词时,教师可饶有兴趣地说:T: I have a riddle . S: What is it ? 时学生们会很好奇。然后as white hair . 你神秘的接着说:T: It has long ears . It has a short tail. It has red eyes .It h此时学生们会很兴奋的说:SS:I know ! I know! It’s a rabbit! 这样,新课在兴趣盎然中顺利进行。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单词竟猜、表演对话、设置悬念等等。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教师适当选择,巧妙运用。
二、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课堂中对新知识的教学是每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是整堂课的,要想使课堂迭起,教师更应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最盛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声像并茂、形象直观、快捷高效地参与教学,既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也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果。点击键盘,一桌香甜鲜美、品种齐全的水果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观察学生后可说:T: Hello ! boys and girls .Look ,so many fresh fruit ! Which fruit do you like? 学生们会兴奋地纷纷说:SS: I like …… .T: Do you know which fruit I like? Can you guess? 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示自己所喜欢水果的特点。学生一定会猜出的。教师再次点击单独展示该水果,教学就这样在接近生活实际的师生互动中开始了,调动了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情绪。
2、没有多媒体设备也可制作幻灯片、挂图、头饰、单词卡片等,也能起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美国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monkey”一词时,教师课前做好幻灯片、头饰、卡片。教授时展示幻灯片并说:“T: This is a monkey, our new friend.
然后请学生到讲台上,戴上头饰模仿幻灯片上猴子耍猴拳和吃桃子的动作,边作边说:
S: Look at me !
T and Ss: Are you a monkey?
S: Yse.
T: What’s this /that?
S: It’s a monkey.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monkey”,并范读。同样的方法可教学其他类似的单词。
3、在对话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理解会话的意义,更有利于记忆和情感的交流。如:在讲到快乐英语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Let’s act ”对话时,为了把对话表演得真实,收到好的效果,课前教师可调查班内哪位同学过生日或指定几位学生表演,课前做好一切准备。上课后,当被指定的学生在门外说:
S: May I come in ?
T and Ss: Come in please.
该生一进门,师生边拍手边用汉语唱《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师生共说:
T and Ss: Hi !×××,Happy Birthday.
S: Oh, What a big cake!(惊奇)
T and Ss: It’s for you.(两名学生送上蛋糕)
S: For me!(惊喜)
T and Ss: Happy Birthday to you!
S: Thank you very much.
T :Let’s sing《Happy Birthday to you!》
如此设计,使学生在快乐中陶醉于英语学习之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学习新知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设计、选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这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效果也很明显。同时,操练的形式也要变换不一,听、说、指、认、读、唱、表演多种形式适当运用,避免学习语言时的枯燥乏味感。
三、美丽童谣“快乐”相伴,游戏教学“快乐”无限。
学生学完新知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复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采取童谣、游戏、绕口令等形式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使已学知识在学生头脑里记得更牢靠。
1、通过学说富有韵律的童谣,不仅使枯燥的单词操练变得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学完《快乐英语》三年级下半学期第二单元时,可编一首童谣:小黑熊,真调皮,手里拿个大画笔,画个天空是蓝色,blue、blue 是蓝色,画个太阳红彤彤,red、red是红色,画片云朵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 、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 、yellow是黄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画了一个小黑熊,黑不溜秋不美丽,哭着闹着找妈咪。
2、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他们在玩中增强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讲完《快乐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教师可准备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各种水果及可乐、巧克力等食品中,音乐响起开始传盒子,当音乐停止时,接到盒子的两名学生分别从盒子里取出一种食品,并且相互提问:
S1: Do you like……?
S2: Yse, I do . / No, I don’t .
音乐开始,游戏继续。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首先,加强示范。成功的范读,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诱发朗读兴趣的催化剂。成功的范读应做到:(1)求准。语音准确规范、清晰流利,准确传情达意。(2)求真。感情真挚,教师应首先动情,融情入境,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3)求美。用优美悦耳的音质,自然流畅的韵律,使学生获得美的启迪和享受。(4)适时。应把握时机,在初读前范读,帮助学生正音,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句段时范读,促进学生深入感悟。(5)适度。自然得体,把握分寸,“过”与“不及”是大忌。
其次,多变形式。例如,一位教师教《二泉映月》第五节用了四种读法。第一遍分合读,教师读现实部分,学生接读联想部分;第二遍指名读,让学生体会阿炳由平静到激动的情感变化;第三遍男女分读,女生读平静部分,男生读激昂部分,让学生感受音乐特点;第四遍以问促读,问:“他好像面对什么?”“琴声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以读代答,并体会“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多样性必须因文制宜,求新、求活。同时可将朗读同复述、背诵、说话相结合。总之,朗读活动应组织得不拘一格、妙趣横生,使学生情绪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百读不厌,其乐融融。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出情感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经历、观察、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笔者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读出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位合作,一个当北风,一个当小鱼,表演对话。
让学生充分扮演文中角色,一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要提供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三是教师的点评要与学生扮演的角色“同一”,如“瞧,多得意的北风啊!”“你真是一条勇敢的小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与文本对话。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朗读要从内心感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产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为纽带,去感染学生。在指导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于主人公来说,死是唯一摆脱痛苦的途径,光明、欢快的表面下奔流着黑暗和痛苦的感情潮水。没有捕捉到这一点,就无法传达作者对不平社会现实的深刻控诉,对小女孩命运的深切同情。
意境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让学生曲径通幽,进入作品的境界,才能移情动容,绘声绘色。入境之法,主要是形象感受。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指作品中的词语对朗读者内心的刺激,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验和思考。“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朗读者眼里不应仅仅是白纸黑字,而应是活的画面,是漆黑的天色中大雪迷茫的阴冷的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
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一种利用照片、简笔画、图片等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使学生从感性方面获得认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我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先展示了一张我站在游船上的照片,接着说:“同学们,现在我是一个导游,我将带领大家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然后我又出示了桂林风光的图片,有多姿的山的图片,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有漓江的水的图片,图片把水的清、静、绿的特点展现的一览无遗。学生们看到这些图片无不发出惊叹的声音,我趁机说:“桂林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课文细细地欣赏吧。”
二、故事导入法
孩子们都很爱听故事,这也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导入语时由讲故事入手,讲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孩子的想象力,开启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语就是先讲一个有关安徒生的小故事。安徒生是当时名望很大的人,许多人都想结识他,有一个富家小姐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凑到他身边不住地问他:“先生,我穿这件衣服好看么?颜色好不好?样式好不好?质料好不好?”安徒生听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您穿什么在我看来都一样,谈不上喜欢不喜欢。”那个小姐追问道:“那你喜欢的是什么样式的衣服呢?”安徒生的一句回答让整个宴会厅炸开了锅,他说:“皇帝的新装。”话音刚落,那位小姐的脸刷的红透了,周围的人也大笑不止。我马上说:“为什么安徒生的话能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呢?皇帝的新装为什么使大家如此开怀?”带着这种好奇心,学生们迅速地进入了课堂教学中。
三、游戏导入法
孩子生性活泼,天生爱动不爱静,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琴鹤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如果能够把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们边玩边学,玩学结合,就能够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比如,我在教授《曹冲称象》这一课时,上课前我先拿了一杆电子秤,看着我拿的东西,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故作神秘地说:“孩子们,上课前咱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一听说做游戏,孩子们热情高涨。我拿出电子秤,让他们来称东西。孩子们高高地举起手,争先恐后,拿着自己的东西跑到讲台上,这个称书包,那个称书本,有的称铅笔,有的称橡皮,还有的孩子把头上的发卡都取下来称量。孩子们个个都想参与,课堂上气氛热烈。接下来我说:“我们现在称物品可以用称,不但方便还很准确。那么,在古代要想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摇摇头,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我们古代人是怎么做的。”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不但可以抒感,还可以陶冶性情。用音乐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放松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可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篇,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可以播放《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教学《草原》课文前,可以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或腾格尔的《草原》或是韩红的《天路》。音乐导入法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唱,学生唱或者是听录音。
五、悬念导入法
孩子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期待。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可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去设计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勾起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如果有一只老虎和一只小狐狸遇见了,大家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啊?”学生肯定会回答说:“结果肯定是狐狸被老虎吞到肚子里了。”我又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是狐狸在前面耀武扬威走着,老虎乖乖地跟在狐狸的屁股后面,听从狐狸的指挥。为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咱们一起来学习《狐假虎威》。”由于悬念的诱惑,这个导入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诱导他们迅速进入课文。
六、谈话导入法
谈话,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谈话法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问大家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畅所欲言,有说吃大餐的,有说看电视的,有说上网玩游戏的,有说出国旅游的,等到大家说完之后,我带着对他们的羡慕,用饱含伤感的语气说:“你们的大年夜是幸福的,有亲人的陪伴,有可口的美食,有漂亮的衣服,有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姑娘,在大年夜里,没有新衣服,连鞋子都没有,光脚走在冰冷的大街上,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结局会怎样呢?”因为学生的年龄和小女孩年龄相仿,可是生活却截然不同,学生们很快就打开课本急于知道小女孩的命运。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最佳状态。
关键词:儿童画;创造力;想象力;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07-04
纯真无邪,稚拙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一直以来都很受人们的喜欢。当孩子到3-5岁时,会进入绘画敏感期。有的孩子会整天痴迷的拿起笔,在能看到的任何物体上去画画,纸上,墙上,地上,床单上……有的是信手涂鸦,有的是密密麻麻的各种图画,一边画一边嘴里不停的诉说。直到一张纸上全都画满了,还在上面画。其实,孩子是在进行一种心理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同时,还流露出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候,面对一张张看似乱七八糟的不“像”的图形和看不懂的线条,家长该怎么办呢?是粗暴的阻止和批评,还是盲目的把孩子送到培训学校去学习所谓的“绘画技能”,好让他画的像老师的范画一样,让物体更像真实的事物,线条更规整,颜色更均匀,这样是否就是好的儿童画呢?
其实,这样做,只会抑制了孩子的绘画兴趣,扼杀了刚刚萌芽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美国的小学,中学水平在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看,在世界上只排名29位,但由于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里富有挑战权威和竞争创新的气氛,注重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并具有主动性,其实际教育水平很高。近30年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数中,美国科学家占了半数以上。这些,都得益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培育创造力的氛围。
而画画正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儿童在绘画中,不受世俗的禁锢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能锻炼观察力,而且能启发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让人惊喜的画面来。
一、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毕加索说:“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羡慕的是儿童天然的直觉。
孩子是凭借直觉去画画的。他们的画面往往有着天赋的平衡感,体现出秩序协调之美。他们用色选择非常大胆,却往往很和谐。例如《冰激凌》(瑶瑶4岁)(图1)。他们用纯真无邪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却往往能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并加以夸张变形,构图大胆,线条率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可爱,充满了活灵活现的表达,更加有趣!例如《梦幻城堡》(栋栋5岁)(图2)。
瑶瑶是个小女孩,她画了一个蛋筒冰激凌,中间圆形的她说是西瓜,上面还摸了白色的奶油,右上方画了个草莓,特意添加上一个草莓茎,当发现右边画了很多东西左边不平衡的时候,她就拿笔随意的点了些点点,当发现这些点点很漂亮的时候,又换了一种颜色点。最后说,这些是装饰的小花。画面的平衡感立刻就出来了。背景涂色也很大胆,说两边是两座大山,中间是草地,树林。多么巨大的一只草莓冰激凌啊。呵呵,孩子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
图2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他描绘了高耸如云的城堡,自己设计了尖尖的屋顶,下面还有楼梯,有地下室,上面有小人,有不同的房间。注意,画面的最上面还有一个空中走廊,上面还有彩虹形状的帽子。最后,画完了,他说我还要让天下雪,又画了很多白色的雪花,积雪。最左边的一个屋顶是白色的。他说这个屋顶已经被白雪盖住了。
这让人相信,人类是有天生的审美本能的。但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发展。到了一定年龄这种对美的直觉就会慢慢退化了。
二、儿童画的特点
(一)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等会导致儿童画出现非常明显的特点
如1-3岁:涂鸦期,孩子通过手的不同动作,感受笔在白纸上不同的轨迹和变化。这能带给他们发现的乐趣!这个时候还谈不上是画画,只是一种游戏。
3-5岁:象征期,随着语言的发展,对世界更多的认知。孩子开始慢慢想要用画来表达,来讲述不同的故事。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事物和认知。
5-8岁:能把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或者故事组织成画面语言,表达出来。绘画能力加强,但仍然是画自己感兴趣,凭借对事物的印象来画,而不喜欢照着事物去画。
9岁以后,慢慢进入写实期,开始追求成人画的写实。对技巧的要求会变高。天赋的绘画直觉慢慢消退。这个时候如果技巧没有达到训练,慢慢的就会变的不喜欢画画了。
(二)儿童画还会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女孩感兴趣的主题会不一样,女孩比较喜欢兔子,公主,花草,等。男孩则会偏好汽车,飞机,坦克,等。他们也会呈现出明显的色彩偏好。比如女孩多喜欢粉色,紫色等柔美的色系。男孩则会喜欢蓝色,绿色等。
例如:《毛毛虫》(东宁女6岁)《毛毛虫》(海泉男6岁)
这是一节《毛毛虫》主题的课,这个小女孩喜欢粉色,喜欢花,于是画了一个在花上的毛毛虫,还给她戴了皇冠,毛毛虫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宝葫芦。在画面的右下角还画了一大盘子的蓝莓。(图3)
这是一个小男孩的作品,上面画了一个双头毛毛虫。在一艘船上,出海了。发现远处有一艘坦克。于是船右边开动了发射炮弹的自动机器,坦克也发射了五彩的炮弹。呵呵,典型的男孩的风格。用色也会偏向于蓝色等冷色系。(图4)
(三)儿童画还会呈现主观性
比如有的孩子会把树干涂成七八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树干。可以根据心情把太阳涂成蓝色的,或者画出方的。还会把能看到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夸大,其他的部分直接忽略掉。比如3,4岁左右的孩子会画典型的头足人。只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上有眼睛,嘴巴。但下面只有两个线做腿。身体,胳膊等直接被忽略掉。
还有的可能只画自己感受最强烈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体。例如:《大鳄鱼吃小鱼》(悠悠 男孩 4岁)(图5)
悠悠说他要画一只大鳄鱼,我说画吧。而后他就画了一个大方形,中间画了锯齿状的东西,我说这是什么。他说“鳄鱼的牙齿啊”。还真生动,鳄鱼张口巨大的嘴巴。而后,他又在上面 添加了两个黑眼睛。最后,在鳄鱼的嘴巴上画了个小人,说是自己。(真够胆大的)而后,画了一个长线,下面一个钩子。自己把鳄鱼用钩子勾住了,它不能吃小鱼了。旁边我帮他画了一只小鱼,他学着画了一只大鱼。他说小鱼得救了,大鱼妈妈来感谢悠悠,所以微笑了。呵呵。真是太有意思了!儿童的构图很大胆,想法也会突破常规,最重要的会夸张,变形放大,其他不太重要的就一概忽略。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
三、儿童画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画往往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规矩和束缚。他们更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而想象力正是发明创造的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哪怕很荒诞的奇思妙想也要多加鼓励。比如悠悠有一次画了一艘在水里航行的船,上面有帆,忽然突发灵感,在帆上面加了三个叶片,在船尾上加了一个翘起了的装置。说我这艘船是可以变成直升飞机的船,很有想象力。比如大宇(6岁)在创作《未来的地球》主题画的时候,就画了一个建在海底下通行的海底地铁,想象大胆。如果大人认为不可能或不现实,就加以批评,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城堡建造在了弯弯的月亮上,月亮还围上了彩色的围巾,很有想象力。(图6)
四、儿童画是情感宣泄的渠道
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最自然最真实的流露,当然是在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环境去创造的时候,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用文字去表达,语言也不能够足以讲述得清楚内心的感动或感受,那就会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画画。无论是高兴,还是伤心,失望,或者生气,都会从中得以抒发和表达。从而让孩子的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画能够被别人了解,获得沟通和认同。比如有一次,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画披萨饼,还画了家人一起品尝。画了妈妈,自己。而后在旁边加了一个纯黑色的小人,看不出面貌来。问她这是谁啊?她说“这是爸爸,因为他总是很晚才回来,所以把他画成黑色的。”从画中会流露出孩子的真实想法,观察,体验,以及她渴望爸爸能够早点回来,陪伴她的心情。
童童可能是最近很想吃麦当劳,妈妈不让吃。于是他画了一只小刺猬,要去麦当劳,但门口有一个牌子(右下角),上面画中刺猬禁止入内。于是小刺猬伤心的流下眼泪。反应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和真实的想法。(图7)
五、怎样通过绘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培养观察力
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观察大自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感动的,好玩的,有意思的事物或经历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去旅游,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新鲜感。从而激发他去认真观察,体验。当内心有了很深的感受的时候,流露于笔端的就会是非常鲜活的与众不同的画面。
《雪地轮胎》(图8)悠悠喜欢坐雪地轮胎,但他不满足只是坐在里面滑下来,于是又给轮胎下面加了两个小轱辘,中间加了一排操作按钮。另外,雪山的线条也是自己根据印象,随意的一笔勾勒而成的。很形象,很生动。
(二)创造自由的氛围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贸然去评价孩子的画好与坏。在幼儿阶段,不要以像不像为标准。而要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有没有大胆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不要用技巧,写实等不现实的,超过孩子生理及心理年龄的要求去束缚他们。如果总是强调完美,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后甚至失去了画画的兴趣。要重视孩子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而不单单是看一个结果。
(三)不要过多模仿,要鼓励创新
老师和家长也不要给过多的范画,即便是儿童简笔画。因为那是成人眼中的世界做出的概括,会限制孩子的思路。那样,孩子就会认为老师和家长的才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就会去模仿,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观察力和感受力。也就画不出生动的充满童趣的画了。所以老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做积极的引导,做鼓励者。
(四)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一定要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故事,音乐,动画,游戏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综合参与,和孩子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从而打开想象的窗户,不断的滋生更多新奇美妙的想法。同时,还可以增加综合材料的应用,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的欲望。让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材料和组合,去大胆尝试和创新。
(五)重视孩子情感的交流
我们在设计英语活动时,在思考趣味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以及在参与过程中能否真正掌握语言知识。
1、让学生在生活化语言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牛津小学英语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本。我们英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场景,创设真实而有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时,笔者将这一单元放在圣诞节进行教学,课前精心布置好教室。让学生准备即将送出去的礼物,有机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和文化,课的开始让学生唱歌然后进行相互赠送圣诞礼物这一环节,并渗透重点句型,让学生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论自己收到的礼物,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下,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看客,而是深深地教学情境所吸引,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探索、去体会,大大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与运用能力。同时,教学目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小学牛津英语教材里有很多生活中的场景,如果让学生角色扮演,把知识和生活实践融入在一起,学生就会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活动中去,感受到现实生活与书本上的知识密切相关。例如:中问路的场景,这个场景对于南京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熟悉,而对于我班上的学生来说却是不熟悉的,主动参与热情不是很高。于是我就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我们学校周边的平面地图,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问问学校附近的银行怎么走,到某个同学家怎么走。一个扮演问路者,另一个扮演指路者,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住在学校周围附近小区,学生对该地图非常熟悉,学生主动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无形中又化角色扮演为真实的交流交谈,与此同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日常使用英语的口语交流的习惯。表演的人身临其境,观看的人训练了英语听力,记忆了教材内容。学生既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运用语言的乐趣,又掌握了本课的基本语言知识,并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了语言。
二、有效的学,是在自我肯定中维持的,有效的教应该注重赏识激励
1、赏识激励可以鼓励后劲生做得更好
笔者班上有个小女孩,每次上英语课时她都以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但是你只要叫她回答问题,她就怎么也不开口说话,就连都不愿开口。但下课时和同学都聊得不错。所以,我就乐此不彼地请她回答问题,一开始,我只要她愿意和我打招呼就OK了,慢慢地我提高要求,希望她能说一两句简短的话。慢慢地,这个孩子也愿意举起小手回答问题了,虽然声音还是很低,但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她主动参与了呀!
2、赏识激励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愿望
一、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声有色,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就能使学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森林风光的描写,展示了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景色。于是我采用了“想像感受”的方法诱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学生颇为新奇。而后我采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描述的情境。学生随着我的朗读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壮观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一种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游长白山的感受,真是课已尽趣犹存。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去读,带姿势动作去读。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然后再让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读。讲完后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哪些地方应用平静的语气,哪些地方应用悲惨的语气,哪些地方节奏快一点儿。学生慢慢地注意了语调的抑仰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凄凉催人泪下的境界。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课堂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地完成。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像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入新世纪的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使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使学生感受到国文博大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四、编讲故事,引发兴趣
一、引导学生敢于发现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搞变相的“全盘授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一句至理名言。阅读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有这样一种观点:“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如教学《鲸》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先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学,看看鲸有什么特点,想想作者是怎么写这些特点的。想读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想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想说的同学可以说一说,想写的同学可以写一写;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学生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或高声朗读,或议论纷纷;或轻声读划,或埋头作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沉浸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喜悦之中。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得十分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最棒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下面就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你的发现展现给大家。
生:我发现鲸很大,我是从书中数字知道的。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师:是呀,从这些数字我们的确感到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那如果老师把这些数字去掉,你们同意吗?
学生纷纷摇头:不行,没有这些数字就不知道鲸到底有多大。
师:那谁能通过读来表现鲸的大呢?(生读)
师:还有谁用其他方法发现鲸很大这一特点的?
生:我是通过画画理解的(展示其作品:一只鲸张大着嘴,里面坐着四个人围着一张桌子看书)。
师:你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生:我发现鲸是哺乳动物,并不是鱼类,我从“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句话知道的。
生:我有补充,鲸是胎生,就和我们人一样,这也说明它是哺乳动物。
……
师:同学们读书真认真,找得很准确,不过大家说的理由东一条、西一条,比较杂乱。下面我们就以“鲸的自述”为题,以小组为单位,再仔细读书,从书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鲸,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本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这也是学生“发现”的前提。又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嘴上还带着微笑?
生: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周围的人只是淡淡地说说呢?
生:“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师:很好,大家能认真读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也来给我当一次老师,一会儿告诉我好吗?
本案例生动地说明,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若引导得当,往往可以使其成为“发现”的前奏。教师启发学生敢于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从中获得的首先便是难能可贵的敢于发现的自信。
二、激发学生乐于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多么重要,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上学期听我校李金梅老师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受益匪浅。上课伊始,老师带领学生由课题入手,要求学生朗读,读出自豪之情,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大大的一幅简笔画――骆驼像,并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在画上进行板书。由于图示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争先恐后地朗读课文,找到了骆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发现”的乐趣。
又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描写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
人们常说对待学生应“不吝赐教”,我认为应是“不吝赞美”。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赞许,以此肯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优生如此,学困生更是如此。对于学生的每次进步,每一个小发现,我都及时予以赞美,用亲切的语言,用轻柔的行为,这些微小的动作,足以给学生十倍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教学《小池塘》一课,课文第二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池塘的美丽,于是我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练习:倒映在池塘里,像。这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比喻体与被比喻体之间的关系。在我的指引下,学生互相激励,课堂上,说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
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大鱼。
风筝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漂亮的蝴蝶。
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雨伞。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香蕉。
这些富有个性的感受,使同学们品尝了发现的甜头。又如《太阳》一课,结课时执教老师这样“拓展延伸”:
(师播放课件《种太阳》并深情地描述《种太阳》的歌词: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让我们一起拍手感受美好的心愿吧!)
师:我想我们同学也一定有美好的愿望!你想画个怎样的太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
课件出示:“我想画个的太阳,送给,让。”
生:我想画个明亮的太阳,送给森林,让森林里亮亮的。
生:我想画个红红的太阳,送给花儿,让花儿更红更艳。
生:我想画个亮亮的太阳,送给瞎眼的小妹妹,让她看到光明。
生:我想画个快乐的太阳,送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永远快乐。
生:我想画个香香的太阳,送给秋天,让秋天香香的。
生:我想画个凉快的太阳,送给非洲,让非洲的小朋友们能感受到清凉。
生:我想画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北极,让冰雪融化,让我们不缺少水。
……
师:小朋友,你们的心愿非常美好。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绚烂多彩;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人间才充满温情。请拿出你的笔,把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太阳画下来吧。
本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时,要注意方法的指点,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的方法,才会有善于发现的能力。
四、促成学生习惯于发现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要使“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运作机制,必须促使学生养成发现的习惯,使他们长于发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发现”习惯的好处,并把它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发现问题的习惯。如在教《我的战友》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课文,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下根,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促进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