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子拜师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1、“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2、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3、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18―01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广大从事义务教育的工作者从转变教育理念开始,转变了教育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本文将谈谈民族地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激发学生好奇心,点燃思维火花,引起探究学习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由好奇引发需求,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逐步养成敢问、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锐观察,并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溯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它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情,使他们加深感悟,得出带有个性的见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创新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某种问题的情景将会引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景:
1. 从文章题目入手创设情景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例如在学习语文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我们在看了这个课题后一定会想:玩就是玩呗,会玩出什么“名堂”呢?教师这时可先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玩,想想身边的同学哪一位特别能玩,并且玩出了名。这时学生便会七嘴八舌地说出那一个同学特别会玩,并举出一大堆例子来。老师可接着问:“怎么是玩出了名堂?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这样因势利导,设置探究情景,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学生就会积极地阅读课文,探究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2. 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景。
从生活实际入手,这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从生活中去比较,去体验,才能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中去,激发探究的热情。如:在学习《孔子拜师》时,上课伊始,我并没有对孔子进行介绍,而是有目的地去问:“同学们,我们班上谁的学习最刻苦啊?”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小拉毛草,有的说是德拉东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最后大家都表示要学习德拉东主和小拉毛草那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这时我说:“对,我们班这两位同学学习都很刻苦,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赞扬。今天,我们也来了解让我们更加尊敬和爱戴的人孔子,他也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看看他是如何拜师求学的。”学生很快翻开书本投入到学习中来。
立冬节气有冬季确立的含义在里面,最早立冬节气的由来就是为了确立冬季,后来人们习惯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来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立冬节气的七大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立冬节气的七大习俗立冬习俗的传统: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立冬习俗: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
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立冬习俗: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习俗: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中药为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专家提醒,冬季进补宜“温补”,不宜“寒凉”,并不是所有的碱性食物都适合在冬季进补,应多食温性或平性食物。蔬菜类如山药、洋葱、南瓜、大头菜、黑木耳、荠菜、红薯、土豆、芋头等。水果类如山楂、石榴、木瓜、龙眼、橘子、柠檬等。坚果类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饮料类如:咖啡、牛奶、豆浆等。
立冬习俗: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立冬习俗: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立冬习俗的创新:冬泳
立冬习俗的创新就是开创了“冬泳”项目,如今,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立冬的意思每年11月7日或8日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是终了,立冬时,万物终成,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立冬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拉开冰雪世界的序幕,进入一年里的最寒冷季节。
到了立冬,太阳继续向南移动,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日照时数逐渐减少,日照强度也比以前降低,气温下降幅度增大,冷空气或寒潮南下次数开始增多。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出现冰冻,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衅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也有可能降到零度左右。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冬节气温下降较多,雨量稀少,平均气温8一iO~C,降雨量10毫米,与立秋相比,气温降低16~C左右,降雨量减少50毫米。海南岛平均气温22℃,黑龙江北部为一14~C,南北温差36℃。
远在周代,就已形成立冬日举行迎冬祭典的礼俗。迎冬时,天子率领百官身着黑色服饰,黑色车旗仪仗,到城外北郊,祭祀北方三神黑帝。明代的杭州,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金银花煎汤沐浴,名为“扫疥”祛病,成为一时地方习俗。
根据气象学划分,候平均气温在10C以下为冬季的标准对照。这时黄河流域一带基本接近这个温度。但长江流域的真正冬季,要比黄河流域晚半个月。江南一带在立冬节俗称“十月小阳春”,这时江南天高云淡,风和日暖,堪与上半年的阳春三月媲美,故有“小阳春”之称。
立冬第一候应为“水如冰”,作为冬季开始的标志。我国冬季也和秋天一样,由北方逐渐向南推移。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在9月初就入冬了。10月初黑龙江、吉林,10月底京津地区,11月中旬淮河、汉水两岸,陆续进入冬季。11月下旬越过长江,12月初冬季到武夷山和南岭北坡,1月初到了南方的无冬区。
北京冬季时间长。按气象学划分冬季的标准计算,北京平均10月26日入冬,来年3月29日春暖花开,冬长155天,为四季中最长者。北京不仅冬长,而且特别寒冷。如果以五天平均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土壤结冻,作物生长完全停止的期间作为严冬的话,北京从11月30日至2月28日,严冬期长达91天。 。
立冬节寒风加强,气温下降。从白露开始,从北方来的冷空气就影响到北京地区,冷空气活动一次比一次增强。到了立冬,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气温显著下降,北京地区11月平均气温4℃,11月上旬乎均气温6.9℃,11月平均降水量6.9毫米。
立冬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一、立冬吃什么:萝卜老鸭煲
萝卜老鸭煲是非常正统的冬季滋补汤,一般说来,萝卜在冬季的养生功效不亚于人参,老鸭和萝卜的搭配能将二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此外,这款汤味道醇厚,香浓,适合一家人食用,就连挑食的孩子也会爱上它。这款汤也可以做成酸萝卜老鸭煲,会更加开胃。
二、立冬吃什么: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三、立冬吃什么:吃狗肉
冬至吃 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四、立冬吃什么: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五、立冬吃什么:吃大鱼大肉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六、立冬吃什么:喝羊肉汤
第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现行的语文教材是基于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的,比较科学。因此,我们教师能够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很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材料。本人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为例。首先,我讲完基础知识之后,包括字词、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让学生探讨,然后我给出参考答案:人帮助自然,自然也人类,人与自然相互帮助。最后,我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律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还引导学生不光自己不伤害校园以及周边环境,还要求制止自己的亲人也不要这样做。这堂课之后,我班上很多学生对校园的植物比较爱护了,折枝、摘花的这种行为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要教材中出现了比较适合的材料,我都要求学生进行反思。
第二、培养学生控制情绪能力。人们经常这样说,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有喜怒哀乐愁的情绪。现在的小孩,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再加上我国实施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小孩。结果导致家长都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孩,尤其是“隔辈疼”―― 爷爷奶奶特别溺爱孙子、孙女。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容易“情绪化”。这说明控制情绪能力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这个控制情绪能力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我们必须时时抓、事事抓。又因为情绪控制容易出现反复,所以我们教师又需要反复抓。我以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来说明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本文讲述了“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怀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经过将近40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在讲解了文章的基础知识之后,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于这篇文章,除了要求学生体会“父子情深”的中心思想。我还引导学生易地思考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的问题,并且让学生体会这种情绪控制能力:越在危险的情况下,越要强迫自己冷静;不能被情绪左右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第三、自我激励。我们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儿子就是靠“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激励自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下来的。每次在让学生完成一定任务时,我总要求学生说这句话“我能行”;结果他们中很多学生完成的非常不错。
第四、J知他人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就是指我们要具备能够识别别人做某事或对某事情绪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那么我们在做事或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军犬黑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军犬训导员让军犬黑子查找“小偷”,虽然黑子已经找到了“小偷”,但是训导员说不是。经过几次戏耍之后,黑子再也不相信训导员了。最终,由于训导员的谎话,部队失去了一条优秀的军犬。这个故事中的训导员不具备认知军犬黑子情绪的能力,结果造成了对这条军犬的巨大伤害。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必须易地而处,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也要求学生严格这样做,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
第五、处理相互关系。对小学生来说,师生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和同学关系基本就是生活中的主要关系。现在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为例来展示孔子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孔子见老聃时先施礼问候,然后再次施礼并认真拜师,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当然,教师也非常尊重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真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真心对待我们。
【参考文献】
[1] 瞿卫星. 情商――破解智商神话[J]. 心理世界,1997(01).
公仪休拒不义之礼
公仪休是周代鲁国的博士,官至鲁相。他执政期间清正廉洁、遵奉法度、严于吏治,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有一个小小的嗜好,就是爱吃鱼。有一次,一位客人到访,带来了很多美味的鱼,但公仪休不肯收纳。客人执意将鱼留下,公仪休推脱再三,还是谢绝了。那客人对他说:“听说您特别喜欢吃鱼,我才弄了一些新鲜美味的鱼过来,您为什么就不肯接受呢?”公仪休笑着说道:“就是因为我很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这鱼呀!我现在是鲁国的国相,自己还可以买得起鱼吃;如果今天我收下了你的鱼,那就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就可能因此而被免职,那我以后还能吃得到鱼吗?因此这些鱼我坚决不能收!”
[素材解读]公仪休不收鱼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就是因为主人公对法律的遵守和敬畏。如果那天他把鱼收下了,可能第二天就有人送金子过来。长此以往,他就走上了一条欲壑难填的不归路,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还可能因此而身陷囹圄。因此,我们说,公仪休的做法是明智的,他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拒绝诱惑的榜样。
[适用话题]拒绝;诱惑;坚守底线;敬畏法律……
郑玄拒不恭之请
郑玄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被后人称为“郑学”。
《后汉书・郑玄传》记载,袁绍在冀州任职时,曾摆下酒席,宴请四方贤士。参加宴会的都是各地各领域的佼佼者。郑玄恰巧那天有事来晚了,是最后一位到场的,但袁绍一点儿也不介意,亲自迎接他,还把他奉为上宾。大家看到郑玄受到这样的礼遇都很吃惊。他们知道郑玄是个文人,但认为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争着给他出难题,想当众奚落他一番。没想到那些人提出的问题郑玄都能对答如流,从容自若,大家都很惊叹。
当时的著名学者应劭也在场,他自我介绍:“我叫应仲远,曾经做过太山的太守,现在想拜您为师,您看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收弟子时,会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门学问,颜回、子贡这些人是从来不提自己的官阶和门第的。”应劭听了这番话,羞愧得涨红了脸。
[素材解读]应劭,字仲远,东汉学者,他是有才华的,《后汉书》中也有为他立传,但他在郑玄面前的表现确实有失大家风范。首先,他自称“应仲远”,这是不够谦虚的,古人一般不自称“字”,尊称别人时用“字”。如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曹操自称“操”而非“孟德”。其次,“拜师”时要有礼貌和诚意,怎可以自己曾经的官职来炫耀?怎可以如此言语轻佻?郑玄应该是看出了应劭的意图――拜师是假,挑衅是真,因此给予有力反击、直接回绝,让应劭自愧不如。
[适用话题]争辩;对比;不卑不亢;大师风范……
管宁拒不专之友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品德高尚,才华横溢,潜心著述,无意仕途。魏文帝、魏明帝多次请他入朝为官,都被他谢绝了。
《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管宁年轻时曾和华歆一起求学。有一天,他俩学习之余,在园中并肩锄菜。忽然,一片金子不知被谁的锄头掀了出来,管宁仿佛没看见,继续专心锄菜,而华歆把它捡了起来,把玩了一阵,又把它丢掉了。
又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突然,外面响起了车马声,华歆立刻起身跑到门外去看,原来是达官贵人的豪华车子经过。华歆想叫管宁一同观看,但管宁不为所动,仍旧安心读书。等车马走远了,华歆才蹦跳着回来拿起书本。这时,管宁把他们的席子割断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一、选择学点的主要依据
如何确定语文课堂主题,选择恰当的学点呢?我们主要依据五个方面进行思考:课程特点、学段任务、单元编排、学本特点和学生实际。
小学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是:1.识字、写字,认识16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个会写,掌握2000个常用词;2.正确朗读课文,在熟练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3.理解少量重点词句。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任务是:1.继续落实识字、写字、学词的要求,会认2500个词语,会写1600个词语;2.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逐步培养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3.加强段的学习,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理清叙述顺序,了解构段方式;4.加强朗读,在低年级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能够一边读一边想,并做简单批注;5.学习浏览和略读,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把握文本;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习任务主要是:1.继续进行词句学习,根据上下文推断关键词句的多重含义;2.加强篇的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表达方法;3.学习不同文体的特点及阅读方法;4.能根据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需要加工有用信息。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文章主题编排的,单元导语中既有内容主题,也包含能力主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语的内容主题为“中外童话”,能力主题为“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也有的单元导语中没有明确能力主题,需要根据单元编排特点自主确定。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语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涵盖了古代的大思想家、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等。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还应考虑其文体特点。如寓言常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特点为:以事说理,以理服人;故事简短,道理深刻。在教学寓言类文本时,教师就要从这些特点出发,突出“事”与“理”,“事”是教学重点,“理”是教学难点。当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等相关因素。
二、对各年级单元学点进行分析
明确了选择依据后,我们对每个年级的学点进行了细致分析,然后在教学中以此为主线,一一落实。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说明我们的具体做法。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孔子拜师》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是说明性文章。我将单元学点确定在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上。学生可以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能从多方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单元主题的回归。
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抓住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体会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此外,还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等候”和“迎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迎候”有迎接之意,“等候”则强调耐心等待。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和品读,能体会到老子的谦和有礼和孔子的尊师重道。
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我抓住“雄伟”这个词语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文章通过总起句引出后文,依次描写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等,都是围绕“雄伟”这一词语进行的。这些内容的扩充让“雄伟”一词由抽象变为具体可感。此外,在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中的“创举”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查字典,鼓励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的理解,并造几个句子。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对于《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文章的教学,我确定了统一的学点: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结构美。之所以选这个学点,是因为第五单元的习作练习是写导游词,而导游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条理清晰。很多学生习作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这三篇文章的结构各具特色,有章有法,非常适合学习借鉴。
《长城》一文是典型的见闻加联想,一二段写所见,三四段写所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由眼前景物联想他物的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联想与见闻的关系,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颐和园》一文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组织文章,其清晰的结构可以说是游记文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移步,又换了哪些景。教师要在黑板上一边勾画路线、一边标出游览点,画出示意图,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走过”等动词连接过渡景物的方法。课文学完后,教师可以再用丛书中有相似语言结构的文章做拓展,并让学生试着练笔,巩固移步换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点分析。“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几篇课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而含义深刻,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反映出如何做人的大道理。每篇文章都有能直接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教师教学中要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联系生活,从而有所感悟,得到启示。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点一是“我”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透过简单的文字发散思维,在朗读中感受“我”对钓鱼的喜爱。这样,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我”放掉大鲈鱼时的苦恼与不舍,理解“道德抉择”的困难。学点二是学习文章以事明理的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进行仿写和比较阅读。
又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学点一是理清课文脉络,即一个场景、两个事件、一段感悟。此文可与《钓鱼的启示》对比来读,让学生找找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再思考对这种特点的文章应该如何借鉴。学点二是理解品读重点语句――“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通过赏析,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我”心情的大起大落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点分析。“初识鲁迅”单元在导读中提出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另外,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是单元学习的重要任务。这些内容五年级下学期曾经进行过系统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已基本掌握。
《少年闰土》通过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四件事刻画了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一面》则通过鲁迅先生赠书,表现出他对青年的关心。单元习作是让学生通过一两件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因此,“以事写人”应该是几篇课文的共同学点,并且是学习习作的重点。
■汉字文化与校园环境融合,让汉字渗透美德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在楹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每天早晨,学生们入校时,心中必诵读这些字。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是一个个与这八个字相呼应的古代故事:黄香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学生们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了这八个字所传递的人生道理。
教师把学校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依据校园梁上故事和汉字文化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教师把文化墙中的每一个汉字和与之对应的梁上故事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首先针对汉字演变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在梁上故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彩画故事,让汉字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映生辉。如在学习“廉”字时,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廉”字的演变过程,并借助校楹门上齐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图,进行了课外延伸学习,学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谦的诗歌,以及当代人民好公仆沈浩书记的真实事迹……通过身边的资源以及课外延伸获得的资料,学生深入解读了中华美德“廉”。
■汉字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让汉字启迪心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入汉字的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认知。如在教学“册”字的时候,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巧妙引入了“册”字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册”字的字义理解和字形记忆: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甲骨文和金文用几条竖线表示竹简,用横向曲线表示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册”字。
一位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乞巧》的时候,利用汉字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区分了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同音形近字“宵”与“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的不同,随即讲解:“这两个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义。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宝盖头古时候写成门,表示光线昏暗,后来就引申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头原本代表雨或雪,后来也引申为天空。”由此,两个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动地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开设汉字艺术校本课程,让汉字传承文化
我出生于山东的高密县(现已改市)东北乡。在几十年前那个异常贫瘠的年代,我感受最深的,一是土地,二是母亲――土地生产地瓜和红高粱,也有草根和苦菜,它们让我活下来;母亲是身边最近的人,我的每一次蹒跚学步都有母亲的慈祥呵护;母亲还是一部书,值得我读一生的书。
从我记事起,每一天都饿肚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将热水瓶打碎了。母亲呢,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痛的一件事是跟着母亲去地里捡麦穗,母亲是小脚,跑得慢,被看守麦田的人捉住并被打得嘴角流血倒在地上。多年后我在集市上遇到那个已经鬓发斑白的人,我冲上去想还以颜色,母亲却拉住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还有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中秋节,我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小碗。正当这时进来一个乞讨老人,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回击:“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自己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母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书”,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细细品读。除了母亲这部“书”外,我还喜欢读别的书,而且越长大对书的渴望就越大。与别的孩子活泼好动不同,我喜欢整天整天捧着书看,有的时候要帮家里做事情,我就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偷偷读书,甚至为了能读到书,去帮别人推磨来换书看,推十圈磨可以读一页书。
嗜书如命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上语文课,我的作文还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朗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写作文的时候,我的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而我把别的比赛一笔带过,用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受了表扬的我,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总觉得上语文课是我出风头的时候。后来,我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这就是我在文学造诣上的成就所在吧――那份对“虚构”的重视。
后来家里入不敷出,辍学在家的我又开始了到处借书的日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我借书一天,不管能否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可我还要放羊,怎么办?我就趁着家人不注意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把放羊这个“本职”忘到脑后了,羊儿饿得咩咩叫时,我正读得忘乎一切。后来被羊叫声吸引来的母亲发现了,我还差点挨了打。就这样,我读遍了周边十多个村庄的书籍。由于书来之不易,即便是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如今我仍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那些回忆到最后都变成了我最宝贵的记忆。
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我就开始用耳朵读书。我的大爷爷、爷爷都极善于讲故事,生产队的记工屋,冬天的草窨子都是人们谈古论今讲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说书人说的山东快书《武老二》,大鼓书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以及茂腔戏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我着迷上瘾。看电影更不用说了,那时农村难得放一次电影,县里的电影队下来巡回放映,我和其他农村青少年一样,追着电影队跑,一部电影看好几遍,里边人物说的台词都能背诵,动作也模仿得差不多,电影队下次再来放这部片子,我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到最后我都能把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听过的说书,回家给母亲奶奶她们复述,讲给她们听。忘记的地方,就自己往下编,最后自己变成了编故事的人。这些都为我的写作打下了语言功底和讲故事的基础。
当然,早期读书,只能是处在无意识的阶段,碰到什么读什么,入伍后,我开始了有目的、有意识的读书阶段。一开始我在黄县当兵,“”被粉碎后,部队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由于我读书多,就负责给战士们讲课辅导。讲语文、政治还好说,讲数学,对我而言确实难。俗话说,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那段时期除了站岗出公差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有意识地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包括数学。自己不会,就跑到当地中学里去拜师,在单位里向大学毕业的技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