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第1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青春期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业,更侧重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及其健康的心理的养成。而据调查,我国家教的总体水平偏低,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尤其是处在叛逆青春期孩子的方式上,往往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显得及其重要。

一、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生阶段,生理蓬勃发育,心理急剧变化。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着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叛逆的心理往往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也明显增加,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甚至与家长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多家长眼里,进入初中后的孩子身上全是问题。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从何而来?

家长往往漠视,而造成“叛逆”心理、问题孩子的因素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

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不当的关爱引起逆反心理。仅从经济上分析,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照顾过多,尤其对孩子教育上的要超过了孩子的容忍度,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或离异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近年来渐增的父母离异现象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

孩子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而一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将不和谐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就会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是孩子从家长的肩膀上起飞、走向独立的关键。

该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才更科学有效呢?

(一)从培养广泛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而兴趣一旦建立,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持续下去,也就会随之产生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驱使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被“乐”所代替。有了兴趣,在别人看来是“苦读”,但对他却是一种无尽的乐趣。以此为开端,深化下去,追求成功也就乐在其中了。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家长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同时还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是要一气呵成,精力集中,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专心学习的效率。其次,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引导他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表现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做事有始有终,积极动手,主动阅读等,家长要有意识地常抓不懈。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德国教育学家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听听,让孩子敢跟你谈,敢发表观点,敢于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要注意交谈的口吻。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让孩子完全信任。

当然,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要有度。批评孩子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不要肯定一切。这样才能对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四)经常走访和积极配合学校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随时进行校访。了解校规,教育孩子认真遵守;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难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通过短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关注和反馈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叛逆”,也许问题不断,也许让家长紧张无措,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在这过程中,作为家长,一定要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化作像春风,呵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破茧成蝶”,最终独立于天地,充分体验自由翱翔的美丽!

参考文献:

第2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方面,青春期是人格塑造、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行为偏执的叛逆危险期。青春期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可是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走访,我们发现青春期教育存在诸多的迷思与困惑:青春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今天的青春期教育与以往有何不同?家庭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我们请他对青春期教育中的迷思与困惑作出解答。

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

徐震雷:我个人认为青春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虽然叫青春期教育,但是青春期的想法和心理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当然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没有主体的意识。所以系统的说,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阶段,孩子虽然才只有3岁左右,智商只有成人的一半,却已经有很高的智商理解两性关系。不过,3岁以前,孩子虽然理解不了两性关系,但是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关于性的害羞心理,其实在1岁时,就有性害羞意识,孩子会从穿开裆裤到穿时装裤。3岁之前,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羞与耻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不同。过去重视耻感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性有一种罪恶感。现在呢,是把羞与耻分开,害羞是可以的,耻辱是尽量避免的。如小孩问自己从哪里来。耻感教育认为不能说。当我们认真考虑孩子为何问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问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了寻根。所以,我一直强调,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在长期的人生中,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徐震雷:刚才说3岁后,可以开始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因为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要预防性骚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建立简单的家庭概念。幼儿园孩子都会唱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敦,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媳妇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晨起来,为她梳小辫。”可见,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爱情意识和婚姻观念。

进入小学,应该以案例教育为主。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具体思维,所以青春期教育应该适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的特点。

随着营养的丰富、性知识的刺激。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特别是女孩,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提早成熟,这时候就慢慢进入男女生关系的教育上。男女的生理、心理有什么差异,怎么相处,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形成一个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性征发育带来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以悦纳自己,获得尊重。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可以讲一些抽象东西,如两性尊重的基础、包容的基础,让孩子尊重并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初中阶段,应该是第一性征教育与第二性征教育并重。第一性征教育指的是性教育,如拥抱、拉手、接吻会带来什么,知道性情感、性冲动,否则他们会有恐慌,另外还有生殖避孕。第二性征教育主要是了解身体的变化,坦然面对男女生理的各种差异。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爱。初中阶段的逆反是正常的,家庭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现象开始多起来,发生的学生开始多起来。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避孕教育。我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在阻止孩子发生方面还是管用的。

:青春期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有什么新特点、新要求?

徐震雷:过去,我国比较传统守旧,西方相对开放开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开大门,关于青春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丰富。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青春期教育的成果都可以在我们国家展现,所有最开放的青春期教育方式都可以得到利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通过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青春期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开放与多元,使得我们很多青少年无所适从,没有办法选择信息。我们孩子的决策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媒体、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净化网络,剔除不良内容,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正确信息。不是教会孩子必须选择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去选择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性别意识开始加强,青春期教育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吗?

徐震雷: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不同,激素水平不同,必然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稳定文静一些,男孩更加刚强有力量。不过除此以外,男孩、女孩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我认为男孩教育、女孩教育不应分得太细。我不同意一定要把女孩培养成淑女,把男孩培养成绅士。因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都是人,所以最起码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人――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不建议分开教育男孩与女孩。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会发现基本上对女生教育得多,对男生教育得少。男孩教育的忽视,使得女生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好能力强的大多是女生;男生越来越显得不像是一个男生。不能忽视男生教育,应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往前走。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徐震雷: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逆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呢?是因为家长要管孩子,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不愿意被管制,所以逆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

在青春期以前,一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应该调节与孩子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调整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陪着孩子度过他的青春期。不逆反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应该是陪着孩子一块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想法毕竟幼稚,有些不成熟,甚至荒谬,但是,那也是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孩子的逆反是可以减少的。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如果有困难有问题,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不用去探听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想告诉家长。如果孩子不想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自己有秘密,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借鉴国外先进的青春期教育,让青春期教育符合国情,与本国文化相联系、相结合

:关于青春期教育,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有哪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徐震雷:每个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所有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和本国的文化相联系相结合,所有青春期教育做得好的,都是符合国情的教育。他们的青春期教育大多指的就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比如说瑞典,瑞典人认为自己的性教育是最道德的教育,因为瑞典人的文化是“我的身体我做主”,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男女平等。瑞典性教育是从权利角度、平等角度开展,与瑞典的社会相适应。美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美国宗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性教育基本上不能进入学校,都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因此非常注重实用主义。青少年怀孕得多了,就在学校开展避孕教育;艾滋病多了,就在学校开展性安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因为美国的理念太多了,没有形成主流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与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是以教育部主导的“性健康教育”为主流,是以健康为核心的。当然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要借鉴国外不过分重视性别教育的做法。不搞太多男孩教育、女孩教育,只做人的教育。女人不一定温柔似水,男人不一定刚强威猛;女人也可以刚强,男孩也需要温柔。总之,不管男孩、女孩,首先得要有人样,这个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

第二要借鉴国外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强调家庭的多样性,对不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予以尊重,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而咱们现在,不少学校开学初,有的班主任会问哪些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哪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不合适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婚姻观、家庭观,这个方面一定要吸收国外的包容思想。

第3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结论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发育较特殊,应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个体化性教育,家长应提高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智力;青春期;生长和发育;性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G 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普遍开展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世界各国青春期性教育,其趋势和特点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1]。智力落后青少年智能发展低于一般人,生理上的发展却与正常人有相同需求,同样会面临性问题。国内外性教育经验表明,家庭在儿童性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做好智力落后学生的性教育工作,有必要了解智力落后学生的性发育情况、家长对其进行的性教育情况以及家长对性知识的需求和希望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为此,笔者在北京6所培智学校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区6所培智学校学生567名,其中男生354名,女生213名,平均年龄(14.77±4.03)岁。按知情同意原则,301名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

1.2 方法 按Tanner青春期分期,专人专项对培智学校学生进行性发育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家庭对性教育的看法、子女月经初潮/首次遗精年龄、状况,家庭提供的性教育指导等。

1.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 智力落后学生的性发育情况 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6.0±2.0)岁(13~20岁),女生初潮平均年龄为(12.4±1.8)岁(8~18岁)。与正常男女生比较,智力落后学生各青春发育分期年龄比正常学生平均大2~4岁[2-3],提示其性发育相对较晚。见表1。

2.2 智力落后学生手况 72.0%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现象,12.1%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有现象。对于孩子的指导,家长多是教孩子转移注意力,或告知对身体有害。男生家长反映孩子有的比例占28.43%,女生有的比例为8.16%,男女生家长对此采取的主要教育方法相似。见表2。

2.3 智力落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 仅41.9%的家长时常提醒孩子注意生殖器官卫生保健,19.6%的家长从未提及此方面知识。对孩子的性问题,20.2%的家长或避而不答,或不知如何回答;46.3%的家长认为可圆满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出现月经/遗精现象时,82.6%的女生家长会教孩子护理方法,11.3%的女生家长告诉孩子相关知识,男生家长则主要关心其生理问题、教给其护理方法和注意其情绪变化。

2.4 智力落后学生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 92.5%的家长认为性知识是科学知识,应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播,7.5%的家长认为不应宣传;77.8%的女生家长担心孩子因对性知识了解过少而受到性伤害,55.4%的男生家长有同样的担心。94.6%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开展青春期教育,并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持支持态度。家长最想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依次为:如何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青春期性心理特点、青春期少年的烦恼和人际交往问题。75.2%的家长希望教师教给孩子一些青春期知识。20%左右的家长希望通过电台/广播/网络、父母/长辈、科普讲座等不同类方法的结合传授相应知识。

3 讨论

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启动年龄比正常学生晚2a左右,这种迟缓趋势在青春期Ⅲ、Ⅳ、Ⅴ分期仍存在。智力落后男生首次遗精年龄范围在11~20岁之间,女生初潮年龄在8~18岁之间,与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大城市资料[4]相比,男生明显落后,女生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对象有迟滞现象。提示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发育较晚,且个体差异很大。若青春期性教育按统一年龄进行,效果往往不好,需结合青春发育分期及其认知程度,提供适时、适度、适当的个体化教育。

韩国弱智儿童性教育研究结果表明,是智力落后学生中出现率最高(20%)的,15~17岁是出现该行为频率最高的年龄段[5]。如何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指导,成为性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且要在该行为出现前就给予特定的行为指导。笔者研究提示,是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不容回避的指导内容。对正常学生,应告诉他们是一种“行为”,对健康无害,以帮助他们解除沉重的心理负担。对缺乏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智力落后学生,同样应持这种正确的态度,但又必须时时提醒他们注意方法和场合,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通行的行为准则。对此,今后还应就正确、直观的教育和指导方式,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目前人们已普遍承认智力落后者的性权利,但他们对性的看法和感受却往往被忽视;研究他们性态度、性感受的资料也极少[6-7]。Kempton等[8]追溯人们对智力落后者性态度的认识史: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智力落后者的性表达持否定态度;其后,逐步转为承认他们正当的性需求和性权利,并为他们开展了很多性教育项目。尤其是近年来,智力落后者中出现的HIV/AIDS感染,以及、性犯罪现象的增多,对如何向这一特殊群体开展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不仅要进行与性问题相关的知识培训,还涉及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但在所调查的培智学校中,大部分教师、校医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性教育需求了解很少,亟需接受有关培训。智力落后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也知之甚少,多数仅被动告知其来月经/遗精时的处理方法,极少关心其生理反映和情绪变化,或用粗暴的方式加以制止,或简单告诉孩子“有害无益”。至于如何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免遭犯或避免性犯罪就更无从谈及。说明在特殊教育中,青春期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若不及时加强,很容易使智力落后学生在不良环境因素下成为性犯罪的受害者,或成为施暴者。

第4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农村 男生 青春期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00

新时期下的农村初中男生,由于缺少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对农村初中男生进行系统的青春期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是教育主阵地,教师需要端正认识,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切实落实相关教育措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走出认识误区,认识到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紧迫性

初中男生进入青春期,有了性的萌动,这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学校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即使没有相关课程设置,生物教师、班主任和校医也应该有教育的责任。农村家庭中,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于是他们成为留守儿童。这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生,由于没有父母管束,在冲动心理作用下,很可能会通过不正常渠道探知性体验。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加强教育,从正面进行施教,给学生以关心,培养其健康心理,这样才能有效保护他们。

二、选择适当内容,提高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

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有限,青春期教育并没有专业教师,一般由生物教师和校医承担这项任务,班主任也会参与其中。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要注意筛选相关内容。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教育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理发育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正确对待遗精等现象。其次是性心理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消除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困惑,懂得关于人的社会化,培养健康心理。再次是性道德教育内容。要让学生明白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另外,还要适当讲解异往的注意事项,还有法律层面的知识。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青春期教育,才能让学生建立道德观念。

三、促使家校联合,实现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多元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农村,家长大多对孩子青春期教育存在模糊认识,其教育方式也存在问题。还有相当数量的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对孩子青春期教育几近空白。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要让家长负起一定责任来。不管家长身处何地,都不能忽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现在的孩子性觉醒较早,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传授性知识,注意自身性别教育。家长还要信任孩子,不可对孩子横加指责、挑剔,要学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学校方面要与家长建立多种沟通渠道,要将学生青春期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教师要与家长交换信息,针对学生特点展开个性化教育。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注意消除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学校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异常心理进行必要干预。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课堂,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向学生传播青春期教育信息,为学生排忧解难。

四、开展教育活动,体现农村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的实践性

第5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关 键 词:家长;青春期;异往

作者简介:关鸿羽,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春期是少男少女们心中五光十色的梦幻时期,又是他们内心充满矛盾的特殊时期。由于生理上的急骤变化,青春期孩子心理上充满矛盾:成熟与幼稚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国际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困难期”,是人生最容易犯错误的年龄阶段,教育起来要格外小心。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对性产生神秘感。性的萌发使青春期孩子对性有一种神秘感。男孩与女孩都想拨开异性身上蒙着的轻纱,探求对方的秘密。这种神秘感有点像鬼使神差,不能控制,但又不敢公开探求,于是暗中窥测。他们开始对谈情说爱的电影、电视、小说感兴趣,对两性关系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更对生活中情侣的亲昵产生好奇。

对异性向往。由于性激素的影响,青春期孩子开始对异性有好感。青春期的男孩与女孩喜欢一起做作业,一起写板报,一起侃大山。光是同性,不来“情绪”;有男有女,倍增“兴趣”。比如,有的男孩子坦白:“一有女生在场,我们男生跑得就特别卖劲!”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就是因为他们对异性向往。

关注自我形象。俗话说,不怕孩子脏,就怕孩子太讲究干净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们会发现原来胡打胡闹满身泥巴的小花脸,突然变得爱照镜子爱打扮了。他们有的会模仿自己偶像的穿衣打扮,有的会追求标新立异,有的则保持“酷”的形象,这一切多半是为了得到异性的肯定和瞩目。对多数孩子来说,青春期爱打扮是正常现象,只要不过分就不要多加干涉。

另外,青春期孩子还有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加剧、情感波动大等心理特点。因此,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十分细心,应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用理解、尊重和爱,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把危险期变成发展期。笔者以为青春期教育应该秉持开放、开明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青春期教育应超前

提前教育可以使孩子有个心理准备,避免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一无所知。其实,小学低、中年级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性教育。

老师可以从动物讲起,告诉孩子动物是它们繁殖后代的一种本能,人也有这种本能,否则人就无法延续后代。还可给孩子们介绍人体发育的奥秘:人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第二性征――男孩会长胡须,声音变粗,喉结变大;女孩会来月经,隆起。告诉孩子有了这种变化不要大惊小怪,这就如同植物开花结果一样是自然现象。并向他们解释,由于性激素的刺激,男女会互相吸引,这是一种自然心理,不必紧张,也不要多想,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

孩子很小时问妈妈自己是怎么来的,家长应该如实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如果孩子是剖腹产的,妈妈可以给孩子看刀口,告诉孩子是割开这个刀口以后,把你从子宫里取出来的。孩子过了7岁,父母不要再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标识物,可以用图片、绘本作为辅助。国外有人主张从幼儿就开始进行性教育,甚至有的学校专门开恋爱课,告诉孩子什么叫恋爱,什么时候恋爱最合适,如何做合格的丈夫、妻子等,这就是一种超前教育。

二、正确对待青春期中的异往

孩子到了青春期,向往与异性接触是正常现象。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一)要淡化早恋这个话题

没有被关注的行为往往会慢慢消退,因此家长不要把早恋的话题挂在嘴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使恋人之间的爱情降温,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人为地干预很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所以家长不要过多干预,要淡化早恋话题。

家长必须要让孩子懂得,恋爱的结果指向婚姻,而目前孩子既无经济基础,又无驾驭婚姻的能力,因此多数早恋是没有好结果的。要让孩子明白,萌动可以,萌发就不可以。“春天”不要做“夏天”的事,更不做“秋天”的事,否则“冬天”就会来临。

(二)鼓励孩子与异性群体交往

有些家长极力反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早恋。却不知,这样反而导致孩子更加渴望早恋。因此要鼓励孩子多与异往,但不是一对一交往,而是群体交往。孩子与异性接触得越多越好,接触多了,就会发现这个异性有这个优点,那个异性有那个优点,不容易早恋。即使是在男女同学单独相处时,也要光明磊落,理智相处。要让男孩从小知道保护女性,尊重女性,关照女性,谦让女性。男同学要充分尊重女同学,照顾女同学。女同学也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懂得把握自己,不要释放不恰当的信息,以免引起误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纯洁的、真挚的友谊,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家长要尊重孩子正常的异往。异往与异性间的友谊,是青春期少年成长的需要。家长应该认识到男女生来往多一点不可怕,是正常的,对学生健康成长是有益的。要鼓励孩子与异性群体的交往。这种交往可以达到彼此间互补、互慰、互励的效果。既有助于孩子在交往中体会和掌握自己与异性不同的身心特点、行为规范,学会承担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这种正常的异往,家长应予以支持。

(三)鼓励孩子在公开场合与异性接触

孩子到了青春期向往异性、愿意与异往本来是正常现象,但不少家长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结果逼得孩子把地上的工作转为地下。男孩与女孩公开接触没有害处,而经常单独秘密来往就危险了。因此家长不要硬性限制孩子与异性接触,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和异性接触,以满足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如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过生日可以邀请男女同学到家里来聚会。通过公开场合的活动,引导男女同学互相了解,理往。

三、青春期教育要把握好“度”

尊重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教育孩子必须掌握合适的“度”,“度”掌握得过严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掌握得过松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里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教育案例。一位家长发现自己女儿写的日记,上面记着孩子喜欢一个男孩。家长看完后当即把孩子找来,一顿臭骂:“小小年纪就整天想乱七八糟的事!明天我就去找你的老师,看你的脸往哪放……”孩子什么也没说,只是泪水哗哗地往下流,第二天就吃安眠药自杀了。家长的心是好的,怕孩子早恋,可批评时没掌握度,结果造成惨剧。另一位家长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但谈话很注意分寸,给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从生理谈到心理,并指出应怎样对待异性吸引,怎样度过青春发育期。孩子听后受到深刻教育,不但没早恋,反而把这美好的感情升华到比进步、比学习,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考上了大学。

第6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渠道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文化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篮球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第7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案例1:

一天早晨,我进入教师发现班长陈依靖不在教室,便问道:“班长哪去了?”学生说班长没来上课。我很奇怪,一向品学兼优的班长怎么会无故旷课呢?我用探寻的目光望着学生,班长的好朋友王荣站起来说:“她昨天放学后,晚上七点多才到家,她家人很生气,后来又在她书包中搜到一封男同学的信,就把她打了一顿,还说不让她上学了。”另一位男同学说:“昨晚放学我看到她和一个男同学在路上谈话,好长时间呢!”这话一出口,学生们会意、神秘地笑了,后来我给依靖的家长做了思想工作,第二天她才来上课,但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愿说。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班长在《真没想到》作文中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可见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不但帮助不了学生,反而害了孩子。歌德曾经说过:“人生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之处只有几步。”当孩子迈着稚嫩的的脚步探索人生之路时,也有几个重要的关口等着他们。家长和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将顺利跨过门坎,一马平川地奔向璀璨的明天,反之他们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大大减慢,甚至会断送发展的前途。陈依靖现在面临这个坎,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帮她跨过呢?

案例2:

新学期开学初的一天,赵玲拿着一个小纸盒找到我,说:“老师,这是六(2)班男学生马林放在我课桌内的。”我打开一看,盒中是一件精巧的小工艺品。我还没说话,赵玲就急了,唯恐我误会了她:老师:“我没和他谈,我讨厌他。”我笑了:“你做得对,老师帮你把东西还给他,告诉他要光明正大地和同学相处,珍惜同学间纯洁的友谊。”

谁说孩子们什么都不懂?现在的传媒报纸、电视、网络、书刊给孩子们的冲击,已经在生活中显现出来了,孩子在困惑、好奇的生活中不断摸索、尝试。作为教师面对此情,是沉默、避而不谈?还是严厉训斥?还是科学地引导?可见,教师面临着时代严峻的考验。以上的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处于青春期

孩子在小学高年级就进入青春期,也称心理风暴期、心理断乳期、心理动荡期。据科学分析,我国的儿童普遍早熟,这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孩子们是处于半成人半孩子,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状态。他们对自身生理上的变化既害羞又兴奋,既感到神秘又很好奇。多的是茫然不知所措,表现为特别紧张和害怕,心理体验丰富而又微妙。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求得异性的注意。男孩子格外争强好胜,而女孩则注重仪表和容貌。男女生原来那种两小无猜的亲密关系被打破了,而变成“壁垒森严”的两部分。异性孩子相交,容易招来孩子们的异议,青春期阶段孩子特别在意同龄人看法的。

二、家庭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缺失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滞后。家长往往认为青春期教育是中学的事,在小学这方面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尤其在农村可以是零),孩子的感情世界太贫乏了,而做父母的,又是那么吝啬地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咨询与建议。孩子们在困惑中另寻途径,往往受到不良媒介的影响,加上黄色网站,看不健康书刊,交言行不良的朋友等。父母与孩子虽有与生俱来的亲密,但毕竟有年龄差距,再加上孩子青春期心理独立意识增强,彼此有天然的“代沟”。孩子心里话多不与父母说。有时孩子说了,可有的父母不予重视,有的视为“洪水猛兽”,横加指责,严格看管,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不受尊重,不被信任,反抗意识增强,心里就为父母上了一把“锁”,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愿和父母交流,宁愿向伙伴诉说,结果寻求到的往往是幼稚的办法。

三、学校对学生青春期教育“弱视”

纵观我们的小学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的重要部分。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怎么能够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在“盲”的心态下成长的孩子,有时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缺陷。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走进孩子的心田,感受他们的变化,成为他们的朋友。

四、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素养、健康的审美兴趣、较强的控制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了孩子也就教育了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句话对家长和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孩子是杆秤,那定盘的星就是孩子的心,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大人就要做什么样的人。家长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洁身自好,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男女关系、师生关系及工作等。家长和教师要从一言一行上,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为孩子树立榜样,给孩子积极影响。

五、对孩子进行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有关两性问题,家长和教师多是避而不谈,唯恐把孩子引向歧途。这样一味躲避,却会适得其反。与其让学生在困惑、好奇中猜测,不如揭开神秘的面纱,给孩子正确观念的引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身体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学会保健、爱惜身体。班级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学习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班级还可设一个“悄悄话信箱”,学生有困惑,可以写信投入信箱。信可以匿名,也可以拟一个笔名,教师将每周一回复信件。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给学生指点迷津,学生会很乐意和教师交流的。

六、关注孩尊重、信任

孩子进入青春期,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显得很突出。虽然孩子还没成熟,但他们有“成人感”。这些“小大人”我们要尊重,既不要把孩子当“大人”要求,也不要把他们作为“小孩子”迁就,如孩子的日记、信件,我们教师、家长不可随意看。孩子渴望独立自由,他们不愿听大人的话,愿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我们成人要多听少说,和孩子建立平等沟通关系。

七、指导孩子交友

孩子交友,我们要提合理建议,如何交志趣相同的朋友,也可交有所不同的朋友,以达到互补效果。不反对孩子交异性朋友。因为孩子要踏入社会,从小应该锻炼社交能力,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教师多给孩子讲一些伟大人物之间纯洁的友谊故事,让学生知道同学间有什么样的友谊才是高尚的、纯洁的。家长和教师还应该告诉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心中会喜欢一些异性朋友,这是正常的青春期心理现象,大人也有这样的经历。

1.这不是“暗恋”不必害羞,这只是对对方的倾慕,对方有一些方面表现突出,让你欣赏。正确对待是变欣赏为榜样,向他学习。

2.这更不是爱情,爱情是成人间走向婚姻的感情历程。同学间保持纯洁的友情,共同进步、学习、生活才愉快。

第8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关 键 词:青春期;基本理念;品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丽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院,教授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品德养成过程的漫长。青春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从目前社会中反映出的问题看,青春期学生的道德状况堪忧。如因社会物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贪慕虚荣;因礼仪教养不够而形成的放浪与粗俗;因是非观念模糊而形成的正义感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既显示了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同时也显示出重建品德教育的必要。因此,如何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们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青春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大问题。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学生出现了各种问题。然而,如果仅仅将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完全归结到学校教育的失误,我认为是不公平的。笔者以为,青春期学生教育的失误绝非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谋的结果。

(一)整个社会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中国人重视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但是,我们所重视的更多是知识教育而非美德教育。在社会中,人们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考上了哪所学校,而如何为人处世却常常被忽略。在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很着急,但是,孩子有些说谎、懒惰、孤僻的毛病,家长却都很宽容。在青春期这样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全力投入考试,不但要放弃很多人格塑造的机会,而且还要迁就孩子的不良习惯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二)学校教育忽略品德教育的基础性

著名的教育家先生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曾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德性耳。”[1]将是否有德性,看作是区分的标准,可见品德教育在心目中的地位。先生所论及的品德教育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教育终究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的人格完善,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分辨是非并能择善而从;勤勉好学并具有自制力;明理并友善待人,尽力扶助弱者等。由此可见,修身是青春期品德教育的核心。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过多地将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经济及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还要将其纳入到考核范围,就丧失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品德教化的最佳时机。

(三)教育者的言行差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品德教育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教育者只注重说教,而缺乏对于道德原则的率先垂范,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教育。例如在一些家庭中,家长教育孩子读好书、做好人,但是,自己却醉心于娱乐、论断他人是非,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生活方式传递给孩子;在学校,教师教导学生做正直的人,而自己却因学生的家庭背景、私人关系等因素,对学生有不同的对待,给学生树立一个坏榜样。青春期学生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捕捉到教师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并由此得出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结论。

(四)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与无原则溺爱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缺少高等教育的学习经历,特别希望子女能够帮助他们圆梦。因此,上大学、出人头地成为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动机。然而,青春期的躁动,使得孩子在面临学习适应、人际沟通、自我及社会认知方面的困扰时,希望寻求各种减压的方法。而对于家长而言,却无法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似乎只有学习这件事是无条件的,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可以不要求。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培养了众多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孤傲的独生子女。

二、青春期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里不仅包括知识的扩展,还应该包括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意志品质、接人待物的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成长。因此,结合上述初中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笔者认为,青春期品德教育应该确立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友善与接纳的态度。我们应该承认,相比其他的教育阶段,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比较棘手的,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教育者而言,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无疑是功在千秋的事业。而做好这一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善意的呈现。当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和善意,他的心就会打开,从而积极地接纳老师的教导。通过询问一些明显偏科的学生,会发现某一特别友善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热情的激发作用。因此,虽然青春期的学生有很强的叛逆性,但是,却又有强烈的被认同需求,内心敏感且脆弱。老师与家长只有营造出友爱的环境,才能化解学生叛逆的冲动。

身教重于言教。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指出:“父亲通常就像师长,将知识教给孩子,而且更多的是将情感给予孩子。堕落的绝不只是新生的一代,只有成年人已经被腐蚀,新生代才会败坏下去。”[2]当今教育,我们在学生品德教育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很多的,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我们的思想教育贯穿了教育的每个阶段。但是,教育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反思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道德成长并不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而是来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感受与模仿。

说理而不是灌输的方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他们喜欢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们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也在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显著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也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无条件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要影响他们,只能从他们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训练他们克制情绪、理性表达、合理推论。我们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方式比对话更有利于培养理性的人。

通过体验帮助学生成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作为青春期的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因此,学生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近期目标,在各种活动中完成任务。同时,由于心理上的脆弱,他们缺乏完成任务的坚定意志力。由此,又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价甚至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处理或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坚定对自己的信心;如果失败了,可以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也会逐步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承受力,这些过程无疑是现在教育缺乏而急需弥补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表现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特别需要父母、教师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

三、青春期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后,如何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思路就比较清晰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读书固根本

读书既是提升人的文化修养的方式,也是提升人的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从对众多学生的观察看,一般而言,喜欢阅读的学生道德素质会更高。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游戏、娱乐节目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其中的价值导向也是鱼龙混杂,对于学生的影响也难以评估。因此,通过学校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分享会,写读书体会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文学知识,提升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好书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无疑是培养文明有礼公民的重要途径。

(二)通过讨论辨是非

青春期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前面我们已经从学习、情感、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讨论过学生的困扰,很多问题都是有共同性的。例如:考试作弊的利弊分析、早恋问题、自私问题等,既是学生生活中需要处理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做人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或者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梳理不同观点的区别,确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帮助孩子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了解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对人对事的适宜态度,对事物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碍。这既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教师通过引导,施加正面影响的有效方法。

(三)明确纲纪定底线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起伏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仔细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则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这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触犯哪些法律,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避免因为对法律无知而形成对法律的触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敬畏感和规则感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前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后者则着眼于价值渗透。

(四)通过榜样定目标

人的塑造是一个神奇的过程,特别是价值观没有定型的初中生,风俗习惯、社会规则、法律,生活中的每一种经验都在对学生进行塑造。如父母不和、长幼关系不融洽、邻里关系不好等,就容易造成孩子出现恐怖、抑郁、自卑、任性、胆怯等异常心理。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老师脾气暴躁、说谎、敷衍,却要求学生具有友善、诚实、敬业的品质,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友善,我们就要做友善的表率;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诚信,我们就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如果我们要学生认真学习,我们也要以认真的态度投入工作。同时,学生间的朋辈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发现班级学生的一些良好品质,及时表扬和激励,也是促进学生价值内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之,青春期教育不仅要培养在知识上渊博的人,还要培养一个有修养、懂礼貌、会沟通、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这一任务绝非是某一门课程老师能够独立完成的,而要依靠社会的合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第9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范文

近两年我一直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了一些青春期的知识,发现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青春期是孩子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一切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明白,一切又是那么新奇和陌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所以我对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了研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

早在五十年代,敬爱的就提出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各种媒体、书刊就没有中断地建议、呼吁此事。但是却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恐惧、早恋、未婚先孕……追源溯本都是青春期培育的落点不佳,知识零落甚至缺乏所至。青春期,是少年男女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开始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别特征的时期。青春期的特征表现为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而生殖系统是身体最后发育的一个系统,在青春期发育迅速并渐趋成熟,开始对两性问题产生兴趣,逐渐有了恋爱甚至性的要求,但这又与社会要求处于矛盾甚至冲突的地步。如果不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一生健康、行为以及学习、工作能力,甚至有个别人将严重危害家庭和社会。

有很多惨痛的事例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北方晨报曾报道了一个这样的事例,人们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一个塑料袋从天而降,而更让人们惊异的是袋中居然装了一个刚生下的婴儿,原来是16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生下了这个孩子,她想都没有想便把孩子从楼上抛出,一个小生命消失了,可是又给她本身带来多少伤痛呢?

大家都知道,人类在一生不断接受教育的长期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教育时期,一个是从出生后至四岁的婴幼儿时期,这时要进行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一个是对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一个让很多人觉得尴尬,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出现男性或女性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即外观上的各种特征),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

由此可见,儿童少年不仅需要生理卫生保健知识,他们还有一个如何面对大众传媒及社会各种信息的问题,、繁殖、恋爱、接吻等已成为他们熟悉的字眼。所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现象,对学生进行早期青春期教育很有必要。

二、青春期教育的落脚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青春期是指10至20岁的青少年。小学生青春期教育-心理学家调查通查表明:男孩一般15岁左右,女孩13岁左右都已大部分进来了青春期,而人的生理变化必将又会引发心理上的变化。有专家认为,幼儿和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就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别角色,认识自己的性器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逐步开展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保健知识、性道德知识、性病防治以及避孕知识等教育。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的教育部门已经逐渐加深了认识,也开始了行之有效的行动。在三年级开设的生命教育一课中,第一课就是《妈妈肚子里的我》,在课前我问孩子们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回答不一:有的说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有的说是爸爸的变的,当我说出答案―――孩子由爸爸的与妈妈的卵子结合,胚胎在妈妈的子宫里成长十个月,最后分娩,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可见孩子们对青春期教育非常渴望。

我认为在小学四五年级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此刻的孩子知识容量和知道记忆才能均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又不会在青春期教育的同时引起生理上条件折射,更不大会引起心理拦截,可以免去不适时期而引起的诸多负面效应。

三、青春期教育的遗漏处

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欣喜的看到我们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我们的青春期教育已经走入课堂,《公共卫生教育》一书已经在五、六年级安排了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我们近年又开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且有了正规的生命教育教材。我国的小学教育开始了对青春期教育的关注,但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遗漏问题:

1.学生缺少必要的性生理卫生知识

由于长期以来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忽视,致使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处在性无知状态,对已出现在月经初潮、遗精等生理现象既无思想准备,又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由于不懂是怎么回事,不知该怎么办,就会造成紧张、恐怖的情绪。由于许多青少年对遗精、手浮、第二性征发育等性知识毫无所知,不知道这是青春期性发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反而一味责备自己等。有的孩子隐约感到这些与性的问题有关,更羞于启齿,甚至引起类似犯罪的心理。

据有关凋查资料显示,有50%左右的女生和30%左右的男生对她(他)们的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感到神秘、紧张、害羞和恐惧。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变化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

我的孩子今年十三岁了,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妈妈,我的小最近怎么大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可见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第二性征变化关注了。还有一些女孩子对自己来月经、男孩子对自己遗精觉得是耻辱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很有必要。

2.学校忽视对生理卫生教材的应用

北京曾对中学生实施青春期性教育的基本现状作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有32.8%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处理;有56.9%的中学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59%的中学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他们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策略”。

调查还显示:21.3%的学校没有有关性教育教材,即便有教材也只是青春期生理卫生简单的一节内容,而且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并不重视,有的老师甚至忽略不讲。

四、青春期教育的关注场

1.青春期教育要改变观念

青春期教育归根结蒂要落实到态度和行为上。但是,获得知识是基础。如果没有性生理、心理和道德知识的基础,态度和行为就不可能改变,那样的教育就没有力量,就没有说服力。

我们发现教育界许多人谈论性教育,都是在孩子身上做文章,很少强调对家长和教师进行性教育。纵观近几年的学校青春期教育,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性教育始终持保守的态度,头脑中还是存在着“无师自通论”、“教育诱发论”、“素质无关论”等错误思想,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儿童的性教育。按照心理教育始祖--佛洛依德”泛性论”理论,性教育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的发展。因此,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端正性态度,重视和支持青少年的性教育,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结合,共同承担性教育的重担,一方面坦诚地把性的基本知识原原本本地告诉孩子们,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性,正确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道德。学校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家长进行如何做好孩子青春前期教育的辅导,让他们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提高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青春期教育要适时适度

适时、适度、适当三原则是在1988年8月由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中指出的。它要求学校、教师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传授青春的教育知识,使青春期教育事半而功倍,卓有成效。因此,“三适”既是青春期教育中的重要原则,也是青春期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如何来改革传统的性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来应对挑战,这些将是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青春期教育要男女平等

对于青春期女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给予莫大的关心与呵护,而对此期的男孩,相比之下则关心程度远不如女孩。在学校,一般都是女老师来教性知识,而女教师主要面对女生,时间长了,一种观点习惯成自然:性教育不是男人们的事儿。英国性教育论坛的西蒙布雷克说:"男孩子们觉得性教育与他们关系不大,往往都忽略了。而在家中,男孩子们也得不到足够的性知识。母亲一般都会给女儿讲讲那方面的知识,但也主要偏重于女人问题,女孩们对于男人的了解并不多。而父亲则很少能够坐下来同儿子来探讨性。对于家有少女的家庭,告诫女儿小心怀孕成了母亲的当务之急。而对于儿子,家长们放心得多,他们只是提醒儿子不能荒唐,要小心谨慎。因此,建议学校家长在对女孩进行“花季少女”教育的同时,别忽略了男孩的”阳刚之气”教育,否则就会造成男孩在青春期的迷茫,所以切勿重女轻男。

总之,青春期教育使学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学会把握自己,保护自己,理智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我要大力呼吁青春期教育越早越好,有必要从小学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