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风险控制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控制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控制战略

第1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战略联盟;形成动机;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19-02

一、战略联盟的形成背景

战略联盟是近二十年来世界企业管理的四大发展趋势之一,是当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与必然结果,是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发展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面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即从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其中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或者互补资源的企业之间,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合作研究与开发、共享资源和增强竞争能力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同时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分工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的分工,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分工使生产活动由单个工人个体行为变成一系列合作的社会活动,涵盖了工序间分工和生产与管理分工。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生产上的工序需要合作,生产与管理也需要形成隶属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一系列成本的上升和竞争、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企业间的合作由此产生。如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卡特尔、托拉斯等。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是企业间合作的最突出的成果表现。

二、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企业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最早起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一些日本企业在寻找合资伙伴时,发现也可以只购买先进的技术,这便是战略联盟的雏形。战略联盟的概念虽然起源于日本,却首先在美国企业界盛行。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战略联盟,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各种不同形式战略联盟的形成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呢?认识和理解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界定风险吗?根据企业的战略实践和学者们的研究,战略联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战略思维动机

多数学者以战略思维动机认识战略联盟,主要观点有: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85)认为,“联盟是和其他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供给协定,等等。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Doz,Yves L & Hamel,Gary(1998)认为,战略联盟是范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结成这种关系的企业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蒂斯(Teece 1992)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包括:(1)排他性的购买协议;(2)排他性的合作生产;(3)技术成果的互换;(4)R&D合作协议;(5)共同营销。康特拉克特(Contractor,1988)认为,“近年来的伙伴关系,许多涉及经营过程各阶段的联合行动,如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采购,经常是规模实力大致相等且都从事国际经营的公司之间的联合,双方做出的贡献是类似的而不是互补的。”邓林(Durning,1995)认为,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合资新建,同时也包括R&D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以上学者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界定。

2.资源互利共享动机

Stuart,Toby E(1998)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异质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结合资源的互补性,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企业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把战略联盟界定为一种资源整合的组织行为。在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高技术领域,这种资源观主导的战略联盟比较普及。但是,它不能圆满解释存在于其他行业的所有战略联盟现象。

3.社会学动机

Gulati,Ranjay(1998)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的一种自发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组织目标,并通过协定关系形成排他性的企业进入壁垒。这是社会学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认为战略联盟这种社会网络的形成基础是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企业潜在地希望进入一种协定关系以形成某种排他性的进入壁垒。这种界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战略联盟存在的普遍性,但是,战略联盟毕竟是一种企业的市场行为,社会学角度的战略联盟的界定需要经济学思想的补充。

4.公司治理动机

Beamish,Killing(1997)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John Child也认为,战略联盟指企业之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能力以达到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是一种企业能力视角的战略联盟观点,对战略联盟进行了经济学界定。相对于动态的市场和产业变化,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关系的契约因为本质上的信息不完全而呈现不完备性,不完全契约蕴涵着对企业交易的产权效率的重新优化配置,战略联盟被视为在这种状态下的一种治理结构,因而,它是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种补充。

5.合作竞争动机

西尔拉(Sierra,1995)等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很强的,平时本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企业或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这种观点强调战略联盟这种合作组织的竞争性,从战略联盟的合作表象下揭示其竞争的根本属性,视战略联盟为一种合作竞争组织。

三、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分析

从以上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分析中,可归纳出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

(1)组织的松散性。参与联盟的企业数量常常在两个及两个以上,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既超越一般的交易关系,又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隶属关系,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保持着各自企业的独立性与平等性。

(2)目标的多样性。战略联盟概念界定的困难实际上反映了战略联盟目标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说明战略联盟能在许多方面悄然为企业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价值。

(3)合作的互利性。基本上是相互利用、提升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希望通过合作获取大于各自“独立”或“对立”行动所获取的利益。以此可以区别垄断性质的卡特尔(Cartel)、辛迪加(Syndicate)、垄断高级形式的托拉斯(trust)及垄断高级复杂形式的康采恩(konzern)。

(4)竞争的根本性。“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战略联盟是合作竞争组织,竞争是其根本属性。而且,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一定是全方位的,可能在某些领域合作,而在另一些领域竞争;也可能一边合作,一边竞争。合作常常是在一个约定的领域内进行的。

(5)战略的长期性。一种旨在为企业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属于公司层面战略的长期性安排,以此可以区别短期的企业合作行为。

四、战略联盟的风险表现和控制点

如果我们将企业看成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那么,效用就是企业所追求的最根本因素,它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方面: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创造取决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交易成本经济学、基于资源的观点、资源依赖理论、学习理论等观点从不同方面对此做了重点阐述。风险可以分为合作风险和绩效风险,绩效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技术、商业等因素,对于风险这些要素基于风险的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战略选择理论也做了一定的解释。战略联盟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处于企业网络之中的企业必然面临更大的经营不确定性,由此产生战略联盟风险和战略联盟的安全性问题,作为企业只有充分认识这种风险,并以恰当策略应对,才能真正分享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带来的利益。

第一, 企业战略联盟的控制权风险。大多数公司经理认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联盟的控制权问题。他们不愿达成双方各占50%的合资企业项目,因为他们担心不能保持住控制权。其实,只要管理机制设计得当,与管理相关风险控制得当,控制权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解决。

第二,寻找更加合适的合作伙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合作双方不匹配或不相容,即与经营相关风险存在,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若这一步走得比较顺利,寻找到了合适的伙伴,随着联盟进程的发展,双方的配合将越来越有成效。

第三,战略转换。企业战略联盟主要是为了克服双方固有的弱点、取长补短而建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略环境的变换,当合作双方存在信任危机和机会主义时,它的战略也应该随之发生转换。这时,联盟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变化,另一家企业将不得不改变它的合作战略。

第四,经营运作的有效性。企业战略联盟和其他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旦总体战略制定正确,是否能成功地得以实施有赖于经理们的经营运作,选择经营有道的经理人以及他们的风险控制能力对企业联盟的成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景岩,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124.

第2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财务战略;速度增长;盈利水平;风险控制

1财务战略概述

1.1财务战略的涵义

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正因为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所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战略的制定也不例外。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的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资金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

1.2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的特征包括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

1.2.1 共性

所谓共性即是战略的一般特性,包括全局性和长期性、导向性。

首先是全局性和长期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相当长时期内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导向性。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展开。

1.2.2 个性

所谓个性即是指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战略的特征。包括相对独立性、从属性和谋划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是相对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战略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经常带有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内容。

其次是从属性。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与企业战略保持步调一致,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是谋划对象的特殊性。企业财务战略的谋划对象是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资金对于企业的意义好比血液对于人体,一个人贫血就会头昏眼花、走不稳、站不住,严重的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一个企业缺乏资金,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不但谈不上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和倒闭。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正是这个对企业至关重要的资金。财务战略要对企业资金的总体运筹进行谋划,规定企业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财务战略一经制定,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2增长、盈利与风险的关系

在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即企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因为只有发展了,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持续发展了,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风险。速度快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还来不及解决就被掩盖了,长此以往,对企业而言是很危险的,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的消亡。财务战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与成长性的矛盾,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2.1增长

增长,即企业发展速度的增长,也就是企业成长性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何扩大呢,途径有很多,其中并购是一个重要途径。于是很多企业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并购之路。这几年来,中国市场的企业并购与整合如火如荼,有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如华润对啤酒行业的整合;也有跨国并购,之如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海尔收购美国美泰公司如此等等,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的一条捷径。姑且不论并购是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企业要做大,要快速发展,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先修炼好“内功”。还没有做强就急着做大的企业,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摩天大厦。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长过快的企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团队,如同一队为了利益而啸聚在一起的强人,他们从一个高地呼啸着冲向大江南北,迅速地抢取到了巨大的财富之后,然后便不可避免地会各奔前程,一哄而散。过去,有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而最终导致了失败。例如当年赫赫有名的三株企业,以区区30万元,在短短的三五年之内,便开创了总资产高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其增长速度可谓惊人。在三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当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至20亿元,发展速度为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速度回落到200%,达到300亿元;1998年速度回落到100%,达到600亿元;1999年以50%的速度增长,争取900亿元的销售额。”如此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带来的问题也是惊人的。据三株自己的审计部门发现,在1995年公司投放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因无效而浪费掉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干脆把宣传品当废纸卖掉了。同样的案例还有巨人集团。在史玉柱自我总结的四大失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巨人集团的产值目标是:1995年10亿元,1996年50亿元,1997年100亿元。然而目标越大风险越大,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必要的组织保证,必然损失惨重。

2.2盈利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盈利。这个目标被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什么要盈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的各项资产的取得都是一种投资,每一项资产的取得都要付出成本。有投资就必然要求要回报,有成本就必然要求要补偿。所以,我们可以从企业的各项资产管理中看到对盈利的要求。比如对现金,我们要求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对应收账款,我们要求加快回笼、防止坏账;对存货,我们要求加快周转、防止积压;对投资,我们要求加快回报、防止损失;对固定资产,我们要求提高利用率,防止闲置。可以说,企业对盈利的要求体现在企业资产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个利,应该是现金的利而非账面的利。即企业要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净流量。所以,首先,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扩大销售,大量赊销。赊销应该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销售额不是硬道理,能把应收账款都收回来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其次,企业也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地进行投资。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笔者认为,应注意避免几个误区:第一是不熟悉的项目。不熟悉的项目是指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各方面在该领域都没有优势可言。对于这样的项目,即使回报率很高,也不要轻易去碰,否则往往会落得个“交学费”的下场。第二是在资金上没有能力的项目。所谓在资金上没有能力,是指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举债投资虽然能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但是风险也是极大的。这样的项目一旦出现一些意外,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将整个企业拖垮。第三是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项目。企业上马一个项目,往往需要一定的银行贷款的支持。如果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就等于给银行白白打工,高额的利息会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第四是高风险的项目。高风险的另一面是高收益。很多人往往看到的是高收益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的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而且是一种单向的对称形式,即想获得高收益则必须承担高风险,但承担了高风险却未必能获得高收益。第五是非成长性的项目。每一个项目,或者说是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还应关注该项目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非成长性就是指该项目(或产品)已经处在夕阳阶段。不具备成长性的项目,就算暂时能获利,也不可能长久。所以项目的决策一定要和国家、地区、行业的发展相结合 ,绝对不能违背潮流。最后,投资还必须建立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投资分析至少应包括投资的风险分析、投资的组合分析、投资的量本利分析、投资的决策分析、投资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投资的概率分析等方面。很多企业有了钱,头脑发热,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到处乱投资,不经过科学的投资分析,仅靠主要领导“拍脑袋”决策,结果非但谈不上“广种薄收”,很多甚至是“颗粒无收”。这样的例子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少见。

2.3风险

风险是企业在发展和盈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对风险的研究也是公司理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把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统称为风险。它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的负面效应称之为“危险”,而把它的正面效应称之为“机会”。当然,我们对负面效应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更为关心。作为企业来说,理财活动不仅要管理危险,还要识别、衡量、选择和获取增加企业价值的机会。一般来说,企业的必要报酬取决于投资的风险。而企业真正关心的是实际报酬,即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切实收益有多少。应该说,企业要求的报酬越高,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而一旦企业承受了一个很大的风险之后,却未必能得到预期的高收益。这也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的单向对称性。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要在风险与报酬中取得一个平衡,即达到一定风险下的报酬最大或一定报酬下的风险最小。

第3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风险评估体系;变电站;安全运行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变电站非常重要,若是变电站出现问题,会直接给电力供应的正常造成严重的影响,若是处理不够及时很容易给电网稳定性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大规模停电现象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在变电站安全运行的时候,存在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本文主要分析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并根据需要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做好变电运行,提高其运行效率,保证人们的用电质量和用电安全。

1 变电运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1.1 操作人员存在操作不当,从而导致风险产生

在进行电气设备倒闸的时候,需要人来进行操作,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人所处的环境比较危险。若是操作的时候出现失误,比如说错误的拉合隔离开关、倒闸等,都会直接导致事故的产生,相关的操作人员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错误操作也会导致变电站出现瘫痪,影响人们的用电,若是运转过程中的机器突然停止,甚至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

1.2 安全培训不够到位

变电站人员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相关的实战经验比较缺乏,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其应变能力非常差,很多操作人员本身的专业技术和文化素质都比较差,没有深入的学习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在操作的时候,安全意识薄弱,经常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没有及时的纠正违规操作[1]。

1.3 电网调度存在错误会导致风险的出现

现在我国进行电网调度的时候,主要方式便是电话,中间需要命令的转达,但是若是传达的时候因为方言或者通话质量等原因,会导致原因描述不清,调度员很难真正的了解事故实际情况,此外,方言等因素还会会导致操作员对调度员的意思理解存偏差,这会导致传达错误的出现,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1.4 进行变电站管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隐患

在变电运行时,若是管理出现失误,会导致事故出现,事故的出现不但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在于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明确、合理,管理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都比较的差,在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处理手段存在问题,也会导致隐患产生。在对变电站进行运行管理的时候,管理者在选拔操作员的时候,没有根据国家的制度进行,这直接导致了变电人员本身素质比较差,在进行日常管理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这也给变电站运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5 变电站的设备比较落后

我国很多变电站中,设备比较陈旧和老化,若是出现客观问题的时候,仅仅依靠现在的一些设备很难很好的应对,这会导致变电站出现瘫痪,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设备损坏、大规模停电的情况出现,给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这对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2]。

1.6 外界因素也会给变电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很多外界因素也会给变电运行安全造成影响。比如说,天气恶劣、施工人员本身的素质比较低下、变电站地理位置因素、设备出现故障等一系列的因素。这些因素本身很难进行预判或者评估,控制起来也比较的困难。

2 风险规避以及安全管理的策略

2.1 将人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以人为本非常重要,因为,需要人来完成相关操作。所以,应该根据经验,来慢慢的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技能水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对于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应该积极主动,单位还应该根据需要,开展一些培训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此外,单位还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批评,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3]。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管理制度,并根据制度来开展工作,确保变电设备运行真正安全,降低事故出现的概率。

2.2 对技术管理进行完善

企业可以进行管理培训班的开设,做好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此外,还可以用讲座以及现场操作等方式利用起来,这样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掌握其原理和操作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事故预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4]。

2.3 重视硬件条件的强化

建设好防护配套设施,能够给操作人员本身人身安全以及设备运行稳定提供保证。在进行硬件条件强化的时候,必须保证其符合国家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并且能够满足日常供电方面的需求,在使用寿命达到之后,必须及时的进行设备的更换,给安全生产提供条件。

2.4 建设安全生产文化

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将安全生产文化融入进来,这样能够帮助相关的人员做好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应该重视安全文化的宣传,让操作人员真正的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预防工作,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降低事故出现的概率[5]。

2.5 定期的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修

在安全生产中,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并且还能够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隐患,所以,必须做好定期检查以及设备的维修工作,这样能够维护变电站工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温宇宾,陈新,兰婷婷.基于主成分方法的变电站安全风险评估模型[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59.

[2]范建.变电站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及其风险排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9):132.

[3]李碧君,方勇杰,徐泰山.关于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评估的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171-177.

第4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维护;风险问题;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系统的有效运行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变电站能否有效运行,直接决定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开展,也决定着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得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当前电力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变电站运维风险问题成为了变电站有效运行与管理的一大重点问题。因此,提高变电站运维风险控制能力,尽量降低风险隐患,对于确保电网的平稳运行及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变电站出现的运维风险问题进行判断,并提出有效策略进行控制,成为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变电站运维风险问题分析

1.1 倒闸操作票填写风险

在变电站的运维中,倒闸操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做好倒闸操作票的填写工作,一旦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无法保障电力工作者的安全工作,直接阻碍电网的有效运行。在倒闸操作票的填写中,要注意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变电站运行中,相关设备的运行、检修情况等等。

1.2 直流回路操作的风险

在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中,直流回路的操作存在的风险系数相当高,如果一旦发生了操作错误或者是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的问题,虽然在回路中安装了自动保护装置,但也会发生运行失灵的情况,阻碍变电站的顺利运行。

1.3 变压器的操作风险

变电站工作者在进行变压器操作的过程中,即使是稍微出现了一些微小的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电力系统的运行停止。因此,变电站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空载变压的问题,切忌不宜过大,否则会致使电压出现偏差而发生绝缘受损的问题。另外,当变压器处于切合空载的状态中时,保证电压的平稳,避免对绝缘造成损害。

2 变电站运维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2.1 日常安全工作的控制策略

在对变电站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对变电站的安全器具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保证安全器具存放位置的干净、整洁,有良好的通风,并在这些位置做好警示标志;确保变电站所有工作者具备绝缘工具,将这些绝缘用品放置在专门的储物柜中,比如说像绝缘棒就要进行垂直的储存,做好对这些绝缘工具的防潮管理。

一旦在变电工作地点发生突然来电的情况,这对于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有的电气设备虽然停止了使用,但其中仍会有剩余静电电压的存在,这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中的电荷予以释放,最快捷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接地线的设置,工作者戴好绝缘手套之后使用绝缘棒来进行装设接地线,确保工作的安全。

如果涉及到雷雨天气在室外进行高压设备的巡视工作时,必须要穿绝缘靴;进入到变电站的设备区时,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在开、关门时动作要轻,防止发生大的震动;进、出高压室时随时锁好门。

2.2 强化变电站交、接与值班的控制管理

第一,在进行变电站交、接班之前,交班工作者必须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对本次值班中变电站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电力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同时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做好卫生的打扫工作,在交接班之前将各项资料整理规整,并当接班人员达到现场时通过值班长将其带到主控室中。

第二,注意做好变电站交、接班手续的办理,在交、接班过程中,当接班人员确定没有其它问题之后,由接班人员在工作记录表上签名,之后再交由交班人员进行签名,明确交、接班的时间,顺利完成交、接班工作。

第三,做好变电站运行情况的交接工作。对于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生运行事故的处理或者是电力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检修工作等等内容,由交班值班长进行口头交代,并就接班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是需要进行的工作进行交代。接班人员必须要认真听取交班人员的交代,并对相关资料与记录情况进行详细阅读,在值班中确保变电站的顺利运行。

第四,在值班过程中,接班人员应该对交班人员重点交代的设备进行着重检查,并对其没有完成的工作继续完成,对需要进行检修的设备在明确各注意事项之后进行及时检修,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同时对变电站的照明情况、卫生问题或者仪器、工具进行检查。

2.3 做好变电站消防控制管理

(1)对涉及到会贯穿于墙壁或者楼板之间的电缆沟等内容,必须要使用一些防火材料比如说耐火水泥进行对其密封处理;对涉及到穿过充油设备的电缆沟进行防火墙的布置,以此来实现防火的目的。

(2)避免有易燃易爆的物品存放在变电站中,比如说在排水沟中,不允许有积油现象的出现,避免发生火灾事故;变电站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油不能随意倾倒,必须保证倒入专门位置或器具中进行统一处理。

(3)在变电站一般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都要设置醒目的防火标志,从根本上落实消防工作,在消防设施周围,不能有杂物堆放的情况出现,避免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时无法有效使用消防设备;变电站的消防设备不能当做其他用途,消防器具一定要安放在专门的消防箱中。

(4)对变电站中涉及到的消防设备或者是器材设施等都要进行日常的严格检查,确保各项目的正常使用,对检查不合格的相关设备及时予以更换;确保自动报警装置的可靠性,对其定期进行检查;对消防黄沙进行定期的翻晒,确保其干燥性。

2.4 对变电站防汛工作的控制策略

首先,从变电站实际工作的需求出发,要进行对日常防汛设备的配备,在每年的防汛期之前进行对各项防汛工作的检查、防汛设备的检测,确保能顺利进行防汛工作;同时,对防汛设备或者物资进行专门的登记管理,做好严格控制工作。

其次,在汛期之前,对于可能会发生积水的部位进行疏通与检查,比如说电缆沟、地下室等等,为做好汛期排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汛期之后及时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积水情况,当存在积水或者是相关设备湿度较大时,要及时做好通风处理。

第三,对于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的重点部位进行严格控制,比如说瓦斯继电器、开关设备等等,对其防雨罩进行严格检查,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设置,对一些室外设备的密闭性进行检查,确保其具有防汛功能。

第四,由于当涉及到较大风力时,可能会对变电站中一些设备的防汛功能有所影响,因此要根据变电站实际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防风对策,确保发生较大风力时不会影响变电站设备的有效运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确保变电站的安全、顺利运行,必须要对变电站运维风险问题及时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予以控制,提高对运维风险的控制水平,彻底消除变电站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洁.50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综合防雷接地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1(22).

[2]李向东.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2011(06).

[3]王刚.对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02).

第5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效应逐步凸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央企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导致我国央企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运作,使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时,我国央企不仅面临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带来的风险,也要承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随着我国经营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央企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风险控制,央企必须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为背景,加强和重视风险管理,建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框架,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随着经营环境进一步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市场风险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以财务分析为主的风险控制体系已经不能完全反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不能满足新环境下企业的风险控制要求,因此,人们也不断研究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方法,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持续发展及高效运转。平衡记分卡思想的提出最早应用于对企业的绩效评估,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并将之用于企业的战略实践,笔者将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管理思想与企业风险控制相结合,探讨企业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用BSC的战略管理思想来拓展风险控制,对于改进央企风险控制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框架设计可行性分析

平衡记分卡需要对一切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进行平衡,主要体现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平衡,过程与结果的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等各个方面。本文使用平衡记分卡的意义在于:结合企业的各种管理流程,将平衡记分卡与其整合成一套更为完善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跨部门沟通、组织学习等功能,使得企业真正能够实现整体和关键领域的风险控制。

央企的风险控制从战略角度来说,需要依赖一个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会计工具来实现,而平衡记分卡内在的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企业收益与企业风险的平衡,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这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主观上的需要和客观上的支持。

三、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框架设计

(一)基于BSC的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平衡记分卡(BSC)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测评、管理与交流功能于一体。借助于平衡记分卡,可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落实企业的战略,并为企业设计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风险控制框架。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按照平衡记分卡的要求,可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和学习成长角度进行考虑。具体到这四个方面,应针对各自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平衡记分卡四个方面之间以及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财务角度讲,财务指标是企业相关者了解企业运行及目标实现情况的最为直观的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在业务成功之后应当重点考虑向企业股东展示什么,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降低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客户和企业内部方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着重考虑应当以怎么样的方式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并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客户是企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力,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客户的满意之上的。企业应思考如何向客户展示自身的优势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要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不断地改进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期的需求。只有拥有了客户的信赖,才能为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而从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角度考虑,这一方面的改进无疑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推动力。创新和成长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这一过程的提高使得企业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保证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

根据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方面,并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将企业的总目标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划分为企业整体规模、企业主要业务排名、企业整体收入水平、企业的盈利能力等财务目标以及员工的创收和创新能力等。

(二)基于BSC的企业风险控制框架设计

平衡记分卡在企业总目标实现上的应用同样能够运用到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上。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主要经历战略/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沟通与监控等几个流程, 由于风险控制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因此,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与总目标的体系划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概括地讲,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设计流程就是从平衡记分卡的财务、客户、企业内部和学习成长出发,在企业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依次经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运行等流程,由总公司层面延伸至各个分公司或其他责任中心,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框架。企业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依托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正确设定、平衡记分卡的准确运用以及企业内部的协调合作。框架的设立能够有效地检测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促使企业及时应对面临的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论

风险控制对企业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无论大小,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类风险,本文克服了以往企业风险控制侧重于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缺陷,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统领央企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基于BSC的央企风险控制的框架,用这套统一的风险控制框架体系来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使企业各方面的风险能够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得到衡量与控制,采用一致的标准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进而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目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更好更迅速的应对突 发事件,将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一、全面预算管理及风险控制的含义和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说的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与业务存续等有关的资金投入、运营状况以及财务支出状况等的调节管理以及规章条列的制定。该项管理活动关系着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环节都有关,具有全局性的调控与领导力。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协调性、战略性、系统性等特点。表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风险调控说的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通过不同的渠道控制风险的出现,或者是尽量降低出现风险的机率,以避免利益损失的发生或者是减少利益损失。

风险调控制有四个最基本的方式,它们分别是: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损失调制与风险保留。

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的可行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是能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中的管理控制方法。

1.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一致

想要保证企业计划方案的正常实施,就必须做到。第一,按照当下企业运营规章条列的规定,企业的运营总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预算管理工作本来就具备预估、调控的功能,该项体系的形成为公司发展提供优良的资源调配方案,促进公司运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依托于市场预测,这种市场导向性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是反风险的,而且这种防止风险出现的体系在千变万化的经济世界中能够做到以变化控制变化。所以,我们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看作是调控风险的一个内部体制。

三、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的必要性

经济环境中,将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保住市场机会,还可以有力的进行风险规避。

1.通过预算能够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企业预算的进行,需要通过“战略计划、运营期望、预算”这几个步骤,如果不这样,那么最后确定下来的预算方案就会与实际想脱离,缺乏客观可行性。为了保证风险调控各个层面与各个环节之间的完美衔接,管理者需要从不一样的调控视角出发确定调控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在一个层面上市要对公司运营目标做一个数据性的详细分析,这项工作的好处是可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阻挡因素进行提早预防。

2.通过预算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监控点和具体责任人

公司内部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将各个负责人,各个管理部门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互相支配配合关系明确下来。预算划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司运营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划分。

3.通过预算考评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控制风险

将全面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科学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各个支部以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考评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参考标准。将经营状况的考评以及每一个工作者和公司之间义务与权力相互统一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组织机构设置、预算的编制、控制及评价

1.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组织体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战略与目标,必须要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预算执行单位等。

2.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编制

在预算方案的制定中,预算措施的挑选对预算方案的有效性起着巨大的影响。风险调控导向下的预算方案制定措施,一般有: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项目预算法及作业预算法等。

3.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控制

预算调控是风险调控的关键部分,企业预算控制体系包含三个要素

(1)预算执行控制。在全面预算编制好并且下发以后,公司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以此作为标准,每一个管理层都要遵循预算条列。

(2)预算调整控制。该体系主要是应对那些不可抗因素引起的无法实施的预算条列进行有效调整。

(3)预算反馈控制。其实就是对预算方案执行者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的体系。

4.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预算评价

预算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1)以风险为基础的预算评价作用。公司确定预算目标以后,该项目标就是公司所有经济活动的关键部分。

(2)以风险为基础的预算差异研究。既往的差异研究是在成本、获得等指标上来进行的,不具备风险等其他关键性运营指标的研究,所以预算差异的反馈信息总是存在误差。通过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预算过程中差异分析,可更全面的反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信息。

五、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将更为严峻。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本文对企业风险控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风险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总结出了如何构建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全面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一致,并且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具有可行性。

(2)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预算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监控点和具体责任人,预算考评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控制风险,全面预算能够实时监测风险运行状态,因此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风险具有必要性。

第7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风险 控制

一、引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集团在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但是,我国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财务管理的薄弱,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大,从而阻碍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势在必行。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概述

(一)涵义

所谓风险,是指事件未来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是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财务风险是风险的一种,是指企业在财务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运营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当企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难以控制的因素时,企业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是指集团公司财务组织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等而造成的最终财务成果和预期经营目标发生偏差,蒙受经济效益损失的可能性。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子公司分布分散,所面临的风险比普通企业更大,因而集团公司应该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二)特征

1.不确定性。影响集团公司财务活动的因素不断变化,即使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的估计和控制,但事前依然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所以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其实也是所有风险共有的特征。

2.客观性。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是指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客观存在的。风险是各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自身机制或管理方面的因素影响。集团公司的财务活动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此,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共存性。风险与收益共存,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高风险伴随高收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关系。比如,风险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但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较大的收益。集团公司经营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

4.影响大。一般来说,集团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大,涉足的产业多,跨越的区域大,因而集团公司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分析

集团公司要形成一个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财务控制模式,必须要解决集权与分权的问题。按照财务控制权限集中程度的不同,形成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是指企业集团的各种重大的财务决策权集中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集中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决策,其成员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在此种财务控制模式下,母公司有权设置子公司所有的财务机构,有权任免子公司的财务经理。子公司虽然是独立的法人,但是在财务上受到母公司的直接领导。

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统一,便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财务行为全方位的控制,提高了集团的财务管理效率,有利于保证集团财务目标的一致性。但是这种财务控制模式限制了子公司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无法真正规范集团公司的管理行为,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

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是指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权和决策权进行适当的划分,母公司只保留重大财务事项的审批权或决策权,而将日常的财务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给子公司。

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有利于提高子公司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但是,分权不利于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子公司各自为政不利于集团整体优势的发挥,并且容易影响集团公司规模效应的实现。

(三)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

混合型财务控制模式,是在集权基础上的适度分权,在该模式下,母公司对重要的财务事项和子公司集权控制,而对不重要的财务事项和子公司实行分权控制。

混合型的财务控制模式,有效发挥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充分激发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母子公司的相互配合,有效降低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同时实现了集团资金的合理调配,降低了资金的成本。

四、提高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

有效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会对经营者约束和控制的强化。因而,董事会是集团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1.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是整个集团公司风险控制有效性的最终责任者,董事会在履行职责时,可以把监管的责任下放委员会,由委员会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有关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然后由董事会聘请有关专家就风险控制提出建议。此外,董事会在选举独立董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目的是保证独立董事对公司事务能够做出独立判断并适当履行其职责。

2.对子公司授权控制。对子公司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在授权范围内给予充分的信任,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对授权业务严格控制,监督子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的规范性,保证集团有序运行。对子公司的授权控制,需要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可以通过授权通知书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限额。同时,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贷款等的立项、审批、控制和检查,重视跟踪管理。

(二)准确把握集权与分权

从资本保全的角度,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活动进行适当的集权控制,但是还不能越权干涉子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因而集团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地界定母子公司的责权。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有各自适合的财务控制模式,因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母公司的管理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本集团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当前,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的发展为相对集权的控制模式提供了便利。这种模式保证了母公司的权威,也保证了集团财务决策的及时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整体效率。

(三)加强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战略控制

风险管理融于战略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战略,是依据经营战略,从财务角度对涉及经营的财务事项提出目标,分析风险,制定措施。财务风险的控制战略,立足长期规划,当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财务风险控制战略随之调整。集团公司通过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明确子公司的具体目标,确保集团公司总目标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对风险的战略控制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母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集团公司层面的总体战略,对子公司业务层面的战略和规划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子公司根据集团发展的战略要求,具体编制计划并实施。

(四)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监督机制

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收支过程的监控,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总体目标和预算,另一方面通过监督子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完整的监督机制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的监督。董事会在整个监督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独立性使它成为风险控制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我国监事会的作用长期弱化,必须想办法在监事会中引入利益相关者,协调好独立董事与监事的职能,使监事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委员会为董事会发挥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它主要负责监督战略的控制。由于董事会无法掌握公司运作方面的详细信息,使得经理层实质上成为董事会决策和监督的控制者,因而需要发挥各个委员会的职能,各个委员会从项目的市场前景对项目进行论证并进行相应的财务效益、现金流风险评估,从而把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落到实处。

总之,财务风险控制在集团公司经营与管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研究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成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文龙.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05).

[2]禹阳.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第8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流程操作风险; 风险识别; 内部监督; 信息披露

一、引言

流程操作风险是指由流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流程执行不严格所引发的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核心类型之一。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认为,流程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低效的业务运营过程而导致的不可预见损失的风险。流程操作风险是西方商业银行的主体性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防范重点领域。

同样,流程操作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一个主要目标,尽管现阶段流程操作风险的危害程度低于人员操作风险,但是,从操作风险控制的长远战略来分析,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策略更具有研究价值。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操作风险多发时期,风险事件频繁发生,风险损失额日渐增大,引起了国有商业银行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鉴于21世纪初期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局面的恶化,2005年3月,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简称“操作风险十三条”,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施提供经验性的指导。在这项制度规范中,许多条款中均强调了对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

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的分类,流程操作风险包括支付清算风险、传输风险、文件或合同风险、估价或定价风险、内部报告或外部报告风险、执行中断风险、出售风险等类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与西方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包括流程操作风险在内的操作风险的特征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流程内控缺陷、流程效率缺失、制度与系统不匹配、制度体系缺陷、会计错误、交割失败、导致损失的不正确的客户记录、法律文件缺失、非人为因素的担保品管理失败、产品设计缺陷、对客户违约、误解客户的意图、误导客户等类型。

可见,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是一个复杂的运作机制,涉及到银行的各种业务流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运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水平与防范绩效必然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因此,基于行际差异的视角,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差异性研究有利于为各银行之间实施经验借鉴与信息交流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从而全面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控制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并结合与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实践,可以知道,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一般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的效果决定着风险管理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的流程操作风险识别不仅需要借助于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经验,还需要密切联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COSO委员会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认为,风险识别是识别所有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潜在事件。因此,流程操作风险识别就是识别那些因流程因素所引起的、并对银行经营产生影响的潜在事件。

(二)制度执行

制度执行强调对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以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效率。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80%的操作风险事件的起源在于制度执行的不足。当然,制度缺失和制度不完善也会引发操作风险,但是,制度执行的低效或无效具有更大的危害。COSO强调,企业应该制定和实施一套政策和程序,以确保管理部门选定的风险应对对策能够有效地执行。因此,银行风险防范制度的执行是需要一套执行制度来保证实施的。

(三)信息沟通

对现代商业银行而言,信息沟通是银行经营的基础,特别对风险控制而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在本质上,银行是信息管理的行业,银行产品就是数字化的信息产品。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流程执行的不严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沟通不足造成的。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信息沟通不仅直接促进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还通过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促进而间接促进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的完善性对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大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同时也实施了产品创新战略,这些战略都给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了业务流程运行的不确定性。因此,流程设计不仅涉及到新产品开发,同时也涉及到对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造,这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流程管理的薄弱环节。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控部门对业务流程实施过程的监督。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存在诸多弊端,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督人员缺乏权威性,但是,在外部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内部监督对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监督是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过程的独立评估来完成的。

(六)信息披露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实现社会监督的前提条件,特别有利于流程操作风险的控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滞后,董事会监督与监事会监督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而大力培育社会监督机制是完善外部监督体系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仍处于被动性状态,甚至存在对重大风险事件隐瞒不报的现象,从而使社会监督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如下研究模型:

Process=α0+δ1Cons+δ2Indu

&Comn+δ3Chia+β1Iden+β2Oper+β3Info+β4Desi+β5Audi+β6Disc

其中,各变量符号的含义、类型、系数及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另外,α0为常数项,μ为随机项,中国农业银行为基变量(见表1)。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总体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确立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市级分行)。数据收集自2009年5月1日起至6月15日止,共46天。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1份,问卷回收率为80%,符合数据调查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不良问卷47份,保留有效问卷76份。样本数与变量数之比为8:1,符合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要求。对于虚拟变量而言,1代表“是”,0代表“否”;对于定量变量而言,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式有四种:面谈采访、电子邮件、纸质信件及委托调查。

(二)样本特征

样本总体在银行类别、区域分布、人员规模、网点个数、操作风险案件数量、操作风险损失额上的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因此,能够在整体上反映国有商业银行样本实体的现实性。

(三)模型检验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模型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基于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基于整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四、结论

根据模型检验的结果可知,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控制水平存在着显著的行际差异性。从行际差异的视角分析,中国工商银行的控制效果最好,中国建设银行次之,中国农业银行又次之,中国银行的控制水平最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相似的外部金融环境,并且分业经营限制的放松与混业经营的发展也使业务类型趋同化有所加强。但是,从行际差异的视角来分析,由于内部管理机制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风险识别、制度执行、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风险控制绩效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最终影响到流程操作风险的整体控制绩效。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方面提高了业务流程的运作绩效;另一方面降低了业务流程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流程操作风险防范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最终会体现在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绩效的差异上。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遵循客观影响要素所引发的微观传导机理,又要遵循行际防范绩效差异的现实性,才能有效提高整体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 Andrew Sheen. Implementing the EU Capital Requirement Directive―Key operational risk eleme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2005,13(4):313-323.

[2] 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测度模型实证研究[J].贵阳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9.

[3] Andrew J.Leone.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A discussuion of A shbaug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224-237.

[4] 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77-82.

[5] 张成虎,吴发灿,陈宏伟.银行与政府职能冲突的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09(11):99-101.

[6] 张同健,张成虎.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角度的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20-123.

[7] 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3-16.

[8] 张成虎,李育林.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机制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65-69.

第9篇:风险控制战略范文

关键词:审计视角;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策略

1审计视角下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存在的问题

1.1风险控制意识欠缺,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合理控制

随着大众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艺术审美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艺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多数文化艺术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市场开发、经营效益等层面,缺少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一是文化艺术企业经营者缺少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未能构建完整覆盖、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与压力。二是经营者对文化艺术行业发展规律、全新发展业态缺乏全面认识,未能根据企业经营需求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及工具,影响了企业内部风险的合理控制[1]。

1.2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规避

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具有复杂、动态的特征,为有效规避企业内部风险,需要充分整合企业风险治理资源,构建风险融合治理新格局。由于文化艺术企业未能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形成全面认识,未形成必要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精准识别、及时化解企业内部风险,影响了企业风险的有效规避。一方面,多数文化艺术企业缺少独立、完整的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稳步、有序推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未能制定符合实际的风险预警及管理体系,影响了文化艺术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缺少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及时规避企业风险。由于文化艺术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未将风险管理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2]。

1.3风险治理架构不完整,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风险的有效治理

由于文化艺术企业对内部管理风险、行业发展风险认识不充分,未能构建完善的风险治理制度、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实时反馈的风险化解机制,影响了文化艺术企业风险治理。一是智慧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及时发现、识别内部风险,增加了企业风险的损失。由于未能将智慧技术广泛应用风险治理,影响了企业风险的精准采集、智慧分析与科学披露。二是风险治理架构不够完整,未能形成全面覆盖、广泛参与的内部风险控制框架,尤其是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机构缺乏有效协同,影响了风险治理效能。三是由于风险治理制度、规范相对缺失,未能结合企业风险治理需求,实时调整、优化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无法适应文化艺术行业发展趋势[3]。

2审计视角下完善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的价值

2.1导向组合,职能重构

在新的“增值型”审计视野下,通过以智慧平台驱动为基础,以组织战略为导向,充分关注审计对象的实际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文化艺术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审计流程,实现了文化艺术企业审计质量、风险控制与经营效能的全面提升。通过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审计优先级,持续扩大风险审计的覆盖面,打通企业内部不同环节风险信息的分享壁垒,在提升审计效能、精准挖掘审计风险的同时,构建基于企业实际的集成化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企业关键风险、动态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实时化解[4]。

2.2价值聚合,审计增值

推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是创新文化艺术企业经营体系的重要诉求,通过将审计与企业经营有机融合,适时调整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促进审计从传统、被动的“咨询”功能向新型、主动的“建议”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从制度管理与文化认同等视角出发,正确解读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走向,帮助相关企业制定科学、完善的经营决策,有效降低了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优化。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企业要将审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唤醒企业内部对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活动的高度认同,更好发挥审计在改善企业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通过以规章制度为基础,完善企业风险治理内容,建立科学完整的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确保企业规范有序经营。

2.3功能整合,审计赋能

为有效控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风险治理水平,要对审计揭示的真实、客观问题给予专业建议,进而提升文化艺术企业的治理水平。一是通过围绕审计结论,完善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管理体系,积极变革治理形态,履行文化艺术企业的社会职责,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企业治理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运行效能。二是通过以科学配置企业风险管理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架构,深度挖掘、利用审计结论,积极探寻企业经营的风险点与薄弱项,合理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经营风险合理规避的理想效果。

3审计视角下文化艺术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合理建议

3.1提升审计效率,提高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的精准度

全面提升审计效率是有效规避、化解文化艺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前提,通过搭建智慧审计平台,建设智能审计分析模型,构建全面覆盖审计体系,深入开展经营风险监控、问题核查和专业判断等多项工作,将实现企业风险实时监控、智慧预警等理想成效。一方面,引入智慧技术,提升审计效率。为全面提升文化艺术企业的风险治理效能,需要打破传统审计界限,通过引入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技术,重构企业内部审计系统,使企业治理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聚焦审计重点,拓宽审计视野。为全面提升文化艺术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质量,需要聚焦企业风险关键点,除了关注企业财务会计、日常运营及合规合法等风险,还要拓宽审计视野,重点防范企业发展面临的战略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及互联网风险,通过构建主动预防、科学预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3.2增强审计效能,提高审计结论与风险控制的融合度

应用审计结论是全面提升审计效能、促进文化艺术企业管理增值的重要动力,通过充分应用审计结果,及时检验审计结论,真正发挥审计在改善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多元优势。首先,要以文化艺术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前提,通过明确文化艺术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推动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规避有机融合,构建风险防范、运行维护等多层次审计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其次,为全面提升审计效能,需要以审计全覆盖为指引,充分关注文化艺术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及新服务,积极调险管理导向,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与企业治理的协同机制,进而实现文化艺术企业发展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及时化解等目标。最后,为真正实现审计价值增值的理想成效,需要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对文化艺术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通过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治理体系,采用多种措施和科学方法,实现有效防范风险、促进管理增值等目标。

3.3创新审计技术,提高企业风险控制与规避的精确度

在科技强审环境下,要坚持以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艺术企业内部审计框架、建立智慧化审计分析体系,提升审计工作的专业水平,强化内部风险控制效能,促使文化艺术企业审计从传统、单一的监督职能向智能化审计升级。其一,要利用数据支持系统完整获取文化艺术企业的审计疑点、审计数据,自动收集、智慧处理企业审计数据,充分拓宽企业内部审计空间,全面提升审计结论的完整度,增强内部审计的实效性。其二,要依托智慧审计平台,构建动态识别、及时感知与科学预测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通过将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融入文化艺术企业审计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增强企业管理数据分析处理的灵活性,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实时感知、科学预警及有效处理等多元目标。其三,要以审计价值链为指引,积极适应审计对象数据化趋势,通过建立包含审计数据、业务及内部管理等多种功能的数字平台,实现审计与企业业务、财务及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

4结语

审计是促进企业增值的关键手段,也是应对复杂时代环境,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文化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现实环境下,文化艺术企业的审计范围、要求及内容得到持续扩展。因此,在审计视角下,为充分做好文化艺术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与规避工作,需要结合企业、行业实际,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通过积极开展风险评估、经营监督和问题改进等活动,更好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实现文化艺术企业风险实时识别与有效化解的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谢康,吴瑶,肖静华,廖雪华.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2):133-148,188.

[2]李雅楠.不舞弊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敏感度[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63-66.

[3]梁芳,王小鹏.我国企业海外油气开发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研究:以A集团为例[J].会计之友,2017(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