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情感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感管理论文

第1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授予读法。

第一步:指名朗读,引感。可请一学生读张指导员的第一句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张指导员的品质,从而对张指导员产生敬仰、热爱之情。教师再将这句话用幻灯(或小黑板等)示出。第二步:借助范读,传递情感。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第三步: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句中的“刚”可见时间之紧迫,“轰卤可见爆炸之猛烈,“在我们身边”可见距离之接近。危险如此临近,而张指导却高喊:“快卧倒”,更可见张指导员之忘我。让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音轻重跟文章的情感变化合拍,可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第四步:反复朗读,酝酿情感。可让学生看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第五步:配乐朗读,抒感。可放一曲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激越的乐曲能将学生带到炮火轰鸣的战场上,带到指导员的身边。使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让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掌握读法和运用读法。

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步骤学习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先指名读句子,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该句子;接着范读,让学生边看句子边听;再让学生自己寻找并理解中心词,在书上标出符号,指明标在幻灯(或小黑板)上并集体评议修正,接着让学生运用上述读法自学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及动作、神态的句子。这样,就把朗读指导和朗读方法变成了可操作的部件,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自如操作,有如给课文谱曲、演唱似的。这就避免了教师乏味的提问及重复的强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课文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朗读全文,必能产生感人效果,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第3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一、情景感知

我曾作过这样一个个案调查:给一位低年级学生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是8,比另一个数大3,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8+3=11,另一个数是11。”接着,我又出了一道题:小红很喜欢养金鱼。在一只鱼缸里养了8条红金鱼,比黑色鱼多3条,这只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小朋友想了想,说:“8-3=5,这只鱼缸里有5条黑金鱼。”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小朋友却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为什么?很显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朋友之所以能对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具体形象,他可以根据问题提供的情景,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进行思维。这一个案告诉我,应用题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重视发挥形象思维在解题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题目的结构、把握了解题的思路。而隐含在应用题事理中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即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能借助于生活经验或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把握解题思路。

例如,四省市编《数学》第四册第63页例6:“红光小学买白粉笔80盒,买红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对于这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我进行了改变,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在复习了几道有关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教师从抽屉里拿出两盒粉笔,打开其中一盒的盒盖告诉学生:盒里有40支白粉笔。再指着另一盒粉笔说:这盒里放的是彩色粉笔,请你们帮助教师算一下,两个盒内共有多少支粉笔?这时有学生说:两个盒内共有80支粉笔。算式是40+40=80(支)。而更多的学生则不同意,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彩色粉笔也是40支呢?认为这题不能做,因为不知道彩色粉笔的支数。教师说:是呀,彩色粉笔的支数不知道,怎么能算出两盒粉笔共有的支数呢?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盒里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10支。谁能够算出两盒粉笔共有多少支?并请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思考,不一会儿纷纷举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接着,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条件和问题口述成应用题,教师板书:讲台上有一盒白粉笔和一盒彩色粉笔,白粉笔有40支,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10支,两个盒内共有多少支粉笔?然后,由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完整地说出解题的思考过程。此时的学生通过生动情景的感知,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了解题的思路,让他们独立尝试解答,说出思考过程已如水到渠成,轻而易举。接着我又将“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10支”改成“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多15支”,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从而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去明确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把握解题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我认为这样组织应用题例题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行为把握(从动作中发展认知)图象把握(由直观、图象来发展认知)符号把握(由语言信息的接受来发展认知)。一道应用题往往包含着事件、事理、已知数量和问题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间有一定的关系联系着。分析应用题既要找要素,又要揭示它们的关系,事理包含在事件中隐而未露却又影响着数量关系。因此,先出示文字语言叙述的例题,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明确事理,揭示数量关系,这对学生(尤其是中差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情景感知——理解关系——出示例题——尝试解答——归纳思路”的应用题例题教学程序,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获得解题成功的愉快体验,增加学习应用题的信心。

二、提炼概括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凭借生活经验、进行形象思维去解题。因为应用题反映的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生逐步舍弃应用题中的生产、生活情节,进行提炼概括,使之成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解答,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是很重要的。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提炼概括应用题题意的能力。我的做法是:

1、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概括题意

例如,对于“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黑金鱼有几条?”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已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思维列出正确算式和算出正确答数,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抽象概括为: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

例如,前面所举“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后,教师接着就出示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美化校园,五年级学生种花80枝,比四年级多种18枝,这两个年级共种花多少枝?让学生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

(附图{图})

线段图既抽象又直观。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题意,又利于学生借助线段直观揭示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帮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去分析数量关系还不够,因为画线段图的过程是提炼概括题意的过程,这个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被教师所替代,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应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给以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提炼概括题意能力的培养。教师帮助画出线段图,学生只会解一道题;而教会学生画线段图,则能解答许多道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培养。

3、用图形来概括题意

例如,小刚买了3支铅笔和2块橡皮,用去8角钱;小红买同样的2支铅笔和3块橡皮,用去7角钱。求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表示一支铅笔的价钱,用“”表示一块橡皮的价钱,将题意表示为:

(附图{图})

这样既提炼概括出文字应用题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借助形象去思考解决问题。

4、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例如,机械厂用4台机床4.5小时生产了720个零件。照这样的生产效率,用5台机床生产160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4台——4.5小时——720个

5台——?小时——1600个

从而使题意被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利于学生分析揭示出数量关系。

三、策略创造

第4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激励,对策

一、员工激励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如果激励对象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其个人能力可以发挥80%~90%,反之,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由此可见,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据研究,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员工的个人绩效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能力和组织对他的激励水平。当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同时,员工的个人绩效主要取决于组织对他的激励水平。因此,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3.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化为人才的竞争。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小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激励手段单一且激励缺乏针对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得出,员工的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而精神需求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措施。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主要采用短期的薪酬激励这种单一的物质激励手段,很少考虑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企业管理论文,例如工作上得到认可、工作富有挑战性、情感关怀等形式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因此,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员工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同的员工在不同时期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所有员工的激励都是一个模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得激励缺乏针对性,激励效果很差。

2.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很多方面都比较薄弱,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急功近利,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中小企业很少采用员工持股、职业生涯管理等长期激励措施,使得许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扼杀,造成中小企业竞争力下降,生存时间短等问题。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于员工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一,有的管理者认为投入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企业的一项成本,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减少培训费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一旦员工经过培训后,离开本企业跳槽到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企业,企业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将付之东流,因此,很多企业因噎废食,尽可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第三,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不好时没钱培训,因此,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很多优秀的员工由于很长时间都没有培训的机会,技能始终得不到提高,对企业十分不满,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4.企业文化激励的缺失。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企业文化缺失的状态。第一,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需要浪费精力去建设。第二,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有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才会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论文,而小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文化,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第三,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企业是否盈利,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缺乏对精神方面的重视,因此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使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企业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论文的格式。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的对策

1.注重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物质激励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员工的需求,而精神需求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员工激励的时间会更持久,因此,中小企业应注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1)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设计。中小企业在为员工设计薪酬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员工的外在薪酬,同时还要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例如:使他们的工作富有挑战性,提高工作本身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等。(2)情感激励。企业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给予足够地关心,分享他们的快乐,体会他们的不易,让他们切身地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以此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感。(3)参与激励。很多员工都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我实现的体现,因此,中小企业应尽可能给员工创造让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使员工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应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1)股权激励。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培养和建立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感。这样,企业的利益和员工个人的利益就会紧密相连,使他们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2)职业生涯管理。不同的员工发展目标是不一致的,一些人想成为管理者,另一些人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企业应针对员工的发展目标,帮助他们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2.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中小企业应转变对培训的认识,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第一,中小企业不应将培训的投入视为企业的成本,应将其视为企业的投资。据报道,一家汽车公司经过一年的培训,花去培训费20万美元,但当年就节省成本支出200万美元,第二年又节省300万美元。由此可见,培训是企业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的培训企业管理论文,加强对培训的投入力度。第二,中小企业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充分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加强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第三,中小企业在效益好时,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在效益不好时,更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将培训作为企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企业哲学等方面的集合,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企业文化可以使中小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改善内部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行业特色,总结自身的优势,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塑造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而且,要根据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变化,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齐少波.中小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机制建立.现代企业,2009,(3).

第5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3

摘 要 任何一家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期望全体人员以符合企业利益的价值观与行动力推动企业发展。就是以统一的认知与规范的行为,从“知”“行”两个方面,凝心而聚力,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文化引导和支撑。

关键词 供电公司 企业文化 分析方法

舟山公司秉承国网卓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通过统一的价值理念认知认同,推进“五统一”要求融入到中心工作、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和员工行为,实现实行合一、高效执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检验国网卓越文化是否在公司落地、落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的契合程度。只有把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被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认可,使其能够融入生活、深入内心,改变“只见理论不见人、只有物化没有人化、只有口号没有实践”的现象,全体人员实现意识形态上具有“担责做事的勇气感、坚定发展的自信心、戚荣与共的荣誉感、忠诚企业的感恩心”;行为模式上具备“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才是国网卓越文化在舟山公司落地。

一、文化现状分析

1.社会普遍心理:当前,浮躁、速成成为社会上的普遍心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同时,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人际之间的泛在连接,从而人们习惯追逐潮流、不愿主动思考、时刻转变关注点,使得专注如一、自我探索的精神缺失。

2.行业发展要求: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电力行业面临的环境也日益呈现出混沌、非线性、不确定的特点,员工也会因“电网生产经营任务重要求更高”、“改革进展情况不明”、“公司未来发展不确定”、“职业发展通道受限”、“薪酬福利下降”、“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精细化”等原因从而难以适应改革变化,这就要求员工善于在实践中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协同共进。因此,变革创新的勇气、自觉协同的能力成为急需的精神营养。

3.舟山公司的基础与追求:舟山公司因其历史原因,较晚纳入国网管理序列。无论是人员数量、薪酬福利、管理模式及理念,均存在先天的“基因痕迹”。近年来,公司持续打基础,从经营业绩到管理基础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对比兄弟单位,综合实力的差距加大、赶超进位的压力增加、后来居上的信心不足,最终表现在队伍整体素质与内质外形建设不相匹配、工作成效与上级要求不相匹配。因此,营造奋发有为、自我加压的精神状态,敢于正视差距,找准突破,敢于拼搏、满怀信心,是公司砥砺奋进的动力。

4.舟山公司干部员工状态:面对深化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高标准快节奏的工作要求,有的干部员工还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大局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自我要求不严,融不进整体工作氛围;有的因循守旧、甘做守摊人、不做开荒牛,办事情单凭老经验、老办法,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办事效率不高,推进工作不紧不慢,一天活分三天做,办事拖沓,不讲效益;有的面对困难,瞻前顾后、徘徊不前,缺乏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克难攻坚的勇气;有的过度关注个体感受,却忽视了对已有资源的感恩,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集体荣誉的缺失。

二、公司内部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全体干部员工同心协力共圆企业梦。特在公司管理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走访。问卷主要分三部分:公司企业文化特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和目前公司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一)在公司文化特质方面

大家对“重视员工培训”、“注重求新求变”、“重品德讲奉献”、“注重企业形象”这三点文化特质在舟山公司内有较高的体现度,分别为80.6%、80.6%、90.3%、96.8%,认为这些。而“各部门(单位)之间协同性强”、“注重执行力”、“人性化管理”则认为体现度较低,分别为 41.9%、51.6%、61.3%,

(二)在公司文化建设现状方面

1.“创新意识不强、竞争与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74.1%、61.3%、51.6%;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加速观念转变是目前企业急需提高与改善的方面,分别占比74.2%、61.3%、51.6%。

3.54.8%的管理干部认为在创新环境上,公司“激励措施齐全但员工欠创新意识”;80.6%的人认为“创造合理的人才评定体系,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提高员工的士气的首选。

4.45.1%的认为公司文化活动(含员工教育培训、业余活动)不太够;35.5%认为公司文化活动足够;而“交流沟通与外出学习参观”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分别占51.6%和45.2%。

5.在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方面“学习力和技能以、凝聚力和向心力、创新精神”是最被认可的三点,分别占比67.7%、54.8%和51.6%。

二、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思想意识方面

1.长期以来的行业特性导致员工习惯安于现状,拒绝变化,使主动探索、变革求新的勇气缺失。缺乏对事业勇于超越、不懈追求的雄心壮志,因此要打破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培育时不待我、舍我其谁的“创业勇气”。

2.舟山新区经济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一片开发热土。舟山的未来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又要坚定信心,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善于谋划对策,勇于攻坚克难,摒弃传统的“小地方小公司”的狭隘陈旧观念,培育“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干事自信”。

3.舟山公司过这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今年公司明确了“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极大地考验着每一位干部员工的责任与担当。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岗位建功立业。引导树立“国网好,公司才能好;公司好,员工才能好”的理念,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职业荣誉”。

4.企业是展示成就个人价值的一个极其重要平台,当下公司提供的办公环境也非常优越,但仍然存在“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甚至整天怨天尤人,抵触情绪强烈的现象。因此引导员工树立工作是“为自己做事”,树立忠诚企业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观念,培育员工“心持感恩”的正能量推动企业的建设发展。

(二)行为方式方面

1.引导干部员工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遵循规则,维护规则,用制度管理,按规则办事,严格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级管理责任制,着力解决制度束之高阁和执行不严不力等问题,以一抓到底的作风,从严管理、过程管控,确保制度执行有力,上下步调一致、令行禁止需要提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培养员工“会做”的务实作风,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2.要主邮视Φ缌μ逯聘母锎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思路和最有力的工作方法,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干部职工坚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与决心,面对差距要有提升自我的危机感,立足岗位要有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创先争优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精气神渗透到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内心,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培养员工“会想”的思考能力,提升员工的创新力。

3.要强化服务意识,既要强化部门间工作协同配合,又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坚决摒弃“只盯自己一亩三分地,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切实打破专业壁垒和业务瓶颈,通过高效协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取得公司效益最大化。打造“会配合”的金牌团队,提升部门的协同力。

三、提升方向

通过现状分析与员工座谈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识三力”的文化培育路径:从意识形态上,培育“勇气感、自信心、荣誉感、感恩心”;从行为模式上开展“执行力、创新力、协同力”建设。力求通过企业文化引领,坚定广大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全局之力、集全员之质,形成牵引力和渗透力,推动公司跨越发展。

(一)“四识”的内涵

1.“勇气感”是指敢于担责,勇于创新,要培养员工的主动担责精神,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承担风险,面对不适应的规则敢于提出自己的建议,担起组织给自己的那份责。

2.“自信心”是指坚定目标,激发潜能,要培养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自我提升的主动性,不断激发个体潜能;

3.“荣誉感”是指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培养员工维护公司形象的自觉性,严于律己,规范言行,精诚合作,互帮互助;

(二)“三力”的内涵

1.“执行力”是指遵章守纪,务实高效,要培养员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的自觉性、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创新力”是指善思求变,创新创效,要培养员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工作实践中保持创新的敏锐度,提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确保各项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3.“协同力”是指高效沟通,通力合作,培养员工以目标为导向,相互之间主动配合,高效沟通,从而减少管理摩擦,杜绝相互扯皮。

四、具体路径

(一)拓展通道,增强勇气感

1.推进“亮心工程”。以满足员工需求为努力方向,拓展员工职业发展“四个”通道,实施员工素养、员工技能“双提升”工程,培育全方位高素质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开展“高言值”活动。以“守纪律、讲规矩”为主题,通过“读名家名言”、“听同行良言”、“写自我感言”等活动,打造干部员工的“高言值”,不断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二)参与体验,增强自信心

1.开展文化互动体验项目。设立“舟山电力文化日”,开展文化沙龙系列活动(竞赛、培训班、读书联谊会、户外主题活动、主题日活动、文化沙龙、辩论赛、创新创意大赛)等,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员工精神风貌。

2.组织实施精品活动。通过品牌阵地(职工书屋、企业文化展厅)、品牌活动(向阳人生、“管理论坛”、“道德讲堂”)等,打造多元化、聚焦式文化体验空间。

(三)集体创先,增强荣誉感

1.开展文明单位创建项目。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积极开展各层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组织“文明单位网上行”、“文明部室”评选等系列活动。

2. 传递“工匠精神”,形成榜样力量。开展各级劳模“选学推”精品模式,做到全方位“评选”、有特色“树立”、重点性“培养”。

3.感受“身边故事”,形成温暖力量。积极挖掘身边的“微人小事”,并通过漫画、微故事等方式进行推广,获取文化创建的“温暖力量”。

(四)氛围感化,增强感恩心

1.开展道德教育项目。利用讲堂、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晒家规”活动、“以德育企”活动等,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开展“文化育心”项目。实施“文化走廊工程”,在走廊中放置文化警语、书画作品、绿色植物等,打造企业文化的视觉盛宴;实施“文化角落工程”,在办公桌牌上,摆放文化提示牌、文化台历、文化鼠标垫、文化电脑桌面等,从而让“看文化”成为开启新一天工作的第一个动作;在洗手间布置“文化漫画”作为细节点缀,让员工在放松时刻也能接收到文化“讯息”;实施“文化到家工程”,通过发放围裙、台历、鼠标、纸杯等,让文化成为居家必备品。

(五)实践修炼,提高执行力

1.开展文化分层定制传播。根据角色定位、文化诉求等特点,为不同岗位提供“定制化”传播平台。提升领导干部的文化领导力、夯实管理人员的文化传播力、深化一线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传播管理创新、安全知识、服务礼仪、党风廉政等不同内容,实施分层教育。

2.开展文化分层建设落地。积极组织建设各类基层示范基地,打造基层精品站所,夯实文化基层实践的基础;积极完善文化考核机制,奖优罚劣,提升文化全员实践的保障。建立“文化管理论文奖”评选机制,每年定期评选企业文化管理论文奖,深化文化推进建设的深度。

(六)搭建平台,提高创新力

1.启动“金点子”工程。将“金点子”平台纳入到公司网络,为员工提供便捷的科技创新建议渠道,员工可以在网络上直观的看到各类“金点子”建议,有效激发思维火花,互相比学赶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2.开展“文化成果库”建设工程。组织好企业文化项目建设的过程及其成果推广交流工作;开展文化展厅、示范点建设交流平台,将一批具有创意的好做法好思路纳入“库中”,充分利用“草根智慧”,激发企业文化建设活力。

(七)双管齐下,提高协同力

第6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问题一: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第7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讲授;学习;黄金比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都知道,课堂上教师不能只一味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课堂生态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即怎样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更好地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达成学习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教师“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很多老师变得谈“讲“色变了。在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将主体性推得过高的今天,教师势必不敢说话、不敢“告诉”。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在一节课里就开头和结束时说了几句话,余下全由学生按教案“完成”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甚至学生被考倒束手无策时,教师还在一边当旁观者!

学习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在这四个要素中,目前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提倡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但从那些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上课的案例中,我们不难观察到,整个教学活动在强调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即彰显了上述四个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的同时,其他的三个要素就被完全忽略了。仿佛有了学生“表现”的教学,即便是用竹篮也能打水,水中也能捞月。但是这种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是否真正在为学生着想?难道“讲”与“学”是一对“死对头”吗?

在许多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装模作样地在同学之间走来走去,学生左顾右盼地等待老师叫停――这里的教师,仅仅从时间上、形式上认同,却并没有从思想和认识上体现出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对于没有讨论价值的简单问题,却让学生讨论探究,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在书上一目了然――学生没有了参与讨论的必要好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地保持沉默。这既不利于勤思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又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本应通过热火朝天的讨论推波助澜,但常常是在学生欲罢不能、或者还没理清解决问题的头绪之际,老师就“排出一枚权威的令箭”说出答案,草草收兵,使讨论嘎然而止。这样的讨论,学生本有话要说,却为了行走教案而不能尽兴,最后只落得兴味索然。

因此,我们每天具体的课堂,仅注意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效果和质量,并为实现这效果与质量,即便是对于一些细小的环节也应当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如:资料怎么运用、分组是否科学、任务要求是否明确、合作是否必要、时间是否充分、对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否有助……

如果教师在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自主、自由之后,却忽略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而变成了一个任孩子自由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这其实是走向了与“传道、授业、解惑”完全相背的另一个极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我们的孩子在翅膀尚未长全的情况下,就被抛向广阔的天空,开始了所谓的自由翱翔,在没有阻力的平地上,进行所谓的无拘无束的驰骋,这是多么可悲,更是多么可怕。今天的教师热衷于阅读对各种新理念的解读,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跟着“风”跑得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却不能静心潜读原汁原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探索,实现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这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新课堂吗?

德莫克立特说过:“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以,没有必要凡事都和学生商量,有时候,教师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讲”。尤其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必要的讲,有时候就是“炎夏一杯凉”。矫枉过正、矫正过枉都不合适。教师该讲的时候就要讲,用精当的讲演和恰当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正如在学生的讨论狭隘地局限在“泛化”的层面时,教师的主导性就应该体现出来,及时地进行点拨、引导。此时,教师如果再坚持强调让学生自己“学”,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恐怕难以达成所愿了!

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上的机巧,多多考虑怎样实现“讲”与“学”的“黄金分割”,以此来增值我们教学的生命、学养和智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自己,课堂才能呈现动态生成的勃勃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总处于鲜活的上升状态。

或许“讲”与“学”的黄金分割永远无法达到0.618那样精妙与准确,也许课堂教学这幅图画永远存在美丽的缺憾。但我们不应当忽视与忘记的是,当我们无从权衡这“讲”与“不讲”的重心倾向时,丈量的标准,不是强势苛责的行政指令,不是花俏取巧的时髦名词,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看我们的学生究竟在怎样的比重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也许,是孩子的眼睛,也只有孩子的眼睛能分辨出最美丽也最准确的黄金分割。如果说孩子是上天无价的恩赐,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教师就应当成为让这恩赐得以发光、花朵得以绽放的天使。

我想,所谓的“讲”与“不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问题。“黄金分割”,应该是对学生教育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学生走进语文课堂,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已经初步形成的轮廓走进来的。要着力分析学生已有的心灵,关键是了解真实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理论或理想。可见,酌量这个“度”,不仅需要探索的勇气,更需要教师的能力。

第8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是文着重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探讨;阐明新经济影响营俏创新的几个方面是本文出发点;深入论证营销创新应用—怎样“创造购物天堂”?如何“长驻于市不衰?”何以“辫证营销”?如何‘.引导营销网络化”?等,或可助新经济营销创新思路拓张。

新世纪开端,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新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成为新一轮管理论坛热:新经济必有新运作规则,其对我国营销创新有何影响?构成新世纪营销新规律所在。新经济实践涉面甚广—营销创新应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四要素“知识”比重在上升。传统经济包括农业和工业经济,“三要素”论源远流长,数千年倡导繁衍、耳熟能详。而作为创新要素“知识”加入,形成‘.四要素”说,多闻于世纪之交,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列为四要素之首,尤显其特性:即知识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时空限制,国界、种族、观念隔离、亦难有’‘予取于求、随之取用“之便利而显逊色。唯独知识要素,完全无上述约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仅如过去的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以成千上万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无穷财富。所以“知识要素”虽立论不久,或叫初具形态,且有转化受阻种种障碍;但其意境深远、力贯全球、活力无比,成为现代企业家,投资、生产、经营者发展战略首备之品—可示其经济创新论中位高而权重的发展趋势。

特征之二,新经济发展加快了“知识”渗透。“土地、劳力、资本“构成三要素说,②.是传统经济重要物质基础,因“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风光难再。但.‘三要素“论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等经济作用亦难于被动摇。新经济发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对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为知识创新威力,要通过传播渗透才能发挥出来。如知识渗透于’‘土地”要素,才会有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渗透于“劳力”,才会有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效能的发挥;渗透于“资本”,才会有资本运作本质的变化或更新。同时在知识传播、渗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许多企业家,借助知识力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新经济的贡献。

特征之三、经济理论两大支柱面临新冲击。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两大支柱说。第一支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约束,边际效用价值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引发需求上升;反之则下降~一衍生出需求变动规律。第二支柱“生产费用主导”论:即资源性生产费用上升,产品有利可图,供给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一形成供给变动规律。③冲击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价格趋低,家庭实际购买力会上升;加之发达国“财富效应”—股市上涨增加家庭虚拟收人,均冲击了家庭预算“硬性约束”论。其二、新经济中知识作用上升,厂商受资源性约束的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又如网络经济普及后,免费提供网络和电子邮件服务的厂商会越来越多,从而使“有服务就要收费,’等老行规老惯例受到挑战。于此,用传统供求规律,来分析未来营销行为,已难有更多意义。

特征之四,“注意力”经济成主导世界潮流。象时装模特展销吸引观众注视力那样。企业发展“注意力”经济①,以招徕消费者已成新潮。新经济发展,企业.‘注意力”营销—通过网络宣传,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或经精心没计制作打扮,成为某一特定领域“霸主”;或营造购物“天堂”,成为顾客网_L之首选等,从此有了广阔天地。获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厂商,当然能带来无限商机。而于无限商机中,孕育出主导世界潮流的许多新秀,显然又是新经济的贡献。

当然,新经济实践深人还会创造出;如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实现价格永恒降低;“物以多为贵”;提供无限能力与机会等运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残酷无情。有喻新经济如一个个竞争漩涡,稍不留神即被淹没。并非危言耸听。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几个方面

影响之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影响所及,应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理论依据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崛起,“靠资本、拼劳力”的规模化同质营销已难于凑效,国际市场异质化营销已成新亮点。其次,新经济时代双向沟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换频率增加,借助网络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动营销网,为全球性或异质化营销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三,国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条龙服务的政策导向或成功实践,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全球化营销创新大开了方便之门等。

影响之二,市场多变数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又如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再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无形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影响之三,营销添智慧出现创新“蜂聚”期。新经济新技术风起云涌,创新的巨大动力已不局限于单项、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叠加效应。有专家称为创新“蜂聚““现象出现并非偶然。

从市场创新着—出现一种新技术产品后,将有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招揽顾客,亦会有全新产业问世,或控制一种至几种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现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以巩固垄断地位,或创新垄断市场方式等。以计算机实践为例—已从单机、大型、单功能、低速度、专用机。向多机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网络化发展。特别经营销专家或智慧营销的介人,将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实现工商交通、金融、邮电等联网后,又将派生出大批信息产业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产业带,产业群体、产业链条—“蜂聚”接踵而来,新经济功不可没。

影响之四。优化“系统”论可把握营销主动权。新经济信息网络化,仅是解决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传统贸易老大难问题,而“胜算性如何”还要靠谋略智慧,或贸易成熟性。西方诸强已有高科技7096、市场分额80%以上的竟争优势②,于中国未来营销影响探远:优化“‘系统”论或可以“系统营销”论策应,新经济条件更有可能。

首先调整营销心态:承认科技营销落后;但不甘合落后科技营销。其次,坚持市场细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据国情扬长避短,瞄准高科技目标。

再次,重视消化吸收,实现高新技术第二次创业。还有,创造宽松环境,着力改善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击伪劣假冒侵权行为等。还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贸规则,防止高科技贸易’‘被诈、被罚、被假”的发生等。高科技贸易复杂性,以“系统营销”论把握营销主动权,或可以消除新经济运作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经济营销创新应用的几点思考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思考之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

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创造时空效应,产生““购物方便”感;或以产品新概念引导潮流,成为消费者“、理想产品策源地信誉”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享受,,感;还要加强公益宣传、树立绿色品牌,形成‘.热心公益、放心消费”的认同感,将“、方便、理想、享受、认同”的情感运用于营销的全过程。确立‘“购物天堂”的好环境。

思考之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或者古商邦经商理念—““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而不衰”中,悟出营销创新的灵感: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替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坚持有理做赢人,和气营出三赢家。

思考之三,坚持辩证营销立于不败之地。组大联强,固然是.‘实力、信誉”的象证在国际贸易之中亦有按资本区分信誉度—“实力论英雄”的主张。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而新经济是一种突破。如’‘小吃大”、“快胜慢”、“新吃旧”等,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规则,①,亦有喻之为新营销辩证法。

新经济时代,所以会“小吃大,,,本质是小者精悍、鳞角锋锐、触觉敏捷,开拓营销自然所向披靡;而自称大者‘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无可奈何被拖累。’‘快胜慢”。关键是““快者灵气生“,,富于灵气的营销,顺应新经济所追求的个性消费目标,慢者只能吃“剩饭,’;’‘新吃旧”,是新(潮)能主导消费意向,代表时代精神,淘汰陈旧落后者。完善此类营销辩证观,就能”劣中求强”、弃旧图新、转败为胜。

第9篇:情感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师;师德

大学最初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等。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强调的重点,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教师也不得不向科研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内外的研究者用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此举降低了本科教学质量,社会对此大加诟病,大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他认为学术包含探究、应用、整合和教学学术,从拓宽学术概念的内涵角度来强化对教学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很好地知识传播者”[1]43。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李•舒尔曼等很多学者的认同,并对教学学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学学术在我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维度等,并被看做是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之一,希望通过教学学术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2]49。

一、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投入不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师之灵魂,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既包括教师的道德信念,也包含师德规范。师德它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存在的前提,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是大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是考量师德的主要依据。现实中,一方面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是对科研的倾斜、教学的忽视和教师个人对课题、论文等的片面关注的悖论。当前的高校招聘中,以学历为标识的博学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主要考量因素,而对教学的考察则是次要的,起码不是显要的因素,这使教师忽视了或者说被迫忽视教学责任,对教学以工作量来代表。我们不难看出,“传道”甚至是“解惑”正从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脱离,他们仅以“授业”为己任,更甚于将授业等同于课本、课件、课时等教学工作量。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是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额外负担,教师对于课堂、作业批改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对学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都明显不足,备课缺少对学生的准备,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责任心和对实践、精力和热情的投入只能说是保持在最基本的要求水平,对教学投入的多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良心”。“教学任务量可以明确,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3]80。许多教师将育人简单化为“智加德”,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教育管理被看做是“杂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于是出现了学生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课等问题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

2.学术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学术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道德修为和规范遵守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两者都是其师德的重要现实表现。近年高校的学术失范问题层出不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教师在学术责任上采取独善其身的原则,即只确保自身遵守学术规范,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师角色,缺少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对本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未能予以制止和教育。学术失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学术发表时才需要学习,本科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良好学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一次的作业、实验数据、学期论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抄袭、捏造数据,但是教师往往是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不去认真核实、反馈。由于“我国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文中抄袭、剽窃现象相当严重,然而受到惩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有惊无险后会对不端行为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并将之以经验的方式传给下一届学生,并很快形成一种风气,而当“抄袭形成一种风气时,道德教育常常会流于空泛”[4]5,进而成为难以改正的陋习。这与教师学术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以及对失范行为不作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少学术规范意识,对抄袭等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其失范行为不给予及时纠正,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久之,导致学生对学术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失范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不能将学术失范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校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1.学科制度化的弊端。

在信息化的知识时代,知识呈爆炸性生产,个人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组织,利于知识的传承、发展。高校中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按照知识划分的门类,更是对学术人的规范,在学科制度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聚集,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认识、身份认同。“学科对于大学而言,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它并非一种行政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知识的功能组织形式,是大学传承、创新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5]7,其综合实力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都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专业能力且主要是学科专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是看教师在所在学科中的成绩,科研更是看重所在学科的论文、课题等,这一导向使教师过高的认同自己的学科身份,主要精力也是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对教师角色中的教育者身份重视不够,对教学责任和学术教育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无暇顾及。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方兴未艾。高学历、专业科研水平成为当前高校选择和考核教师的首要和主要标准,高校教师专业化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过于关注学科特性,对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特征关注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根本没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高校中的教研制度也远不如中小学完备,甚至基本形同虚设,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基本是单打独斗。将学术水平代替教学水平,学科学术能力代表教学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忽视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特征,使高校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后天又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专业精神、理念、教育智慧的提升与传承缺少可靠的渠道。高校教师在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缺乏使其专业化底气不足,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教学责任认识不清。此外,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也是专业化不彻底的代表,尽管理论和文件都在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但实际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各种管理性的杂事。辅导员的杂事越来越多,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越来越突出,其专业化进程只停留在文件和研究的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使得高校中易将教学与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这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识有德智分离的倾向。

3.高校管理中重科研的制度导向。

由于在高校教师招聘、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重视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现,学术研究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师德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移,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内在品德和“师道”的价值诉求,以学生利益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师道追求被忽视,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约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把学术等同于做研究,把学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对本科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忽视。师德不仅包含学术规范,而且涉及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责任。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对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包括以学生利益为先的道德关怀。正因为高校层面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不够,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观构建还未形成,或者是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只得依从学校考核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出勤率、就业率、教师的课题、论文量。对教师评价中教学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将教学维持在最低要求上。一些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但是即使对教学型也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科研。教师职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职,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物质、地位也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追求,而当前的薪酬主要以职称为标准确定。为了自身利益,教师必将迎合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主要精力在发表文章、争取立项经费等。由于科研容易量化、易评价,而教学的评价量化难度很大,教学方面考核的模糊和师德评价的笼统不具体,加上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导向,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博弈中,“趋利”于更易操作的科研。

三、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在入职之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获得的,这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在研究生阶段选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分修完合格后再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为师之道。世界各国也一直在位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如博耶、唐纳德等人为了提高教学的地位,在概念上厘清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囊括在学术范畴之内,希图通过从理论上明确教学学术的概念来提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正是力促改变轻视教学的现象。“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个概念为起点,在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等人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以1998年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开始了对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6]26。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发展,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10月首批30个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实践中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教学发展中心等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2.重视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观表现。

“提升学术伦理道德、引导教师树立学术责任观应该且必须成为师德建设长远关注的核心问题”[7]92,师德不仅表现为规则的详尽、内涵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大学是为学生所设,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责任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具体来说,教师的学术责任意味着他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对授课内容、对象、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如实反馈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教师的教学虽不如科研那样量化标准易明确,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测,即使是很多隐形的内容也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来。教师教学投入被用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谓教师教学投入,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实践、精力和情感的总和。时间、精力和情感构成了教师教学投入的三大要素”[8]14。这些可以从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反映出来,也许根本不用复杂的公式、科学的量化标准。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反馈,这看似简凡,但恰恰是师德的最直接的体现。

3.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通过对学术责任感的重视,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精神力量,使教师深入理解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他们的师德要求更多的需要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和氛围营造,能使教师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教学并提高职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与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焕发生机、实现升华,教师学术责任教育也必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更生动、具体、有效,这也是师德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和师德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市场化管理的重新审视和对高培养质量的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点将被深入挖掘,并将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可操作的师德标准,教学学术将作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被重视。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也终究会以我们履行教学这一任务的好坏来评价大学,如果忽视、弱化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的科研就失去了自身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学服务社会就会丧失最根本的依托和资本。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术道德实践,通过微观视野重新审视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希望高校师德评价能回归到教学本质,使师德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操作层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闫凤桥,译.新华出版社,2002.

[4]景祥佑,张简志诚,薛芳渝.大学生抄袭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抑制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5]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

[6]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