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

第1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防,环保,火灾

 

1前言

消防工作与环保的目的均是保护生命和财产。二者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相互支持和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毕业论文,火灾。然而灭火救援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与环境保护相背的地方,灭火救援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又污染了环境。随着火灾和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多和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增大,消防活动与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发展消防关注的焦点。

2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火又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火灾不但会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烧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火灾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毕业论文,火灾。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火灾产物及火灾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火灾产物通常有火灾生成的气体、热量、烟及灰烬[1]。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态平衡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3消防活动与环保的关系

3.1 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

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 主观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的环境灾害

目前,在自然资源减少和环境严重恶化的形势下,如何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灭火救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消防发展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从主观意识和管理层面来看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较大的差距。毕业论文,火灾。主要表现在:灭火救援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经济效益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型绿色产品少,一些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产品仍在生产和使用,对产品在防火和灭火应用中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缺乏实际研究和对策;在管理方面,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法律监督检查机制,致使一些假冒伪劣、落后甚至被淘汰的产品在市场上流动不止。

3.1.2 灭火救援不当对环境的危害

由于对灾害事故会污染和破坏环境认识不足,加之在灭火救援中强调“救人第一”的原则,致使实际救援行动中更多的是关注人员及财务的抢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如某市在一次化学品仓库火灾扑救中,因考虑不周全,火灾现场的流淌水带着大量的化学物质流进邻近水库,造成周边群众饮水困难,水库及其下流河流中的大量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死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决策失误和救援措施不力也使灾害区的环境遭受更大危害,尤其是化学救援的后期,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根本达不到环保的要求。目前,我国仅有深圳等极少数地区有专门处理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美消防协会副主席助理马蒂•亨利曾指出:消防人员在没有弄清楚燃烧物性质时,最好的行动便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此话,在消防人员听来,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把勇敢同烈火搏斗,奋力抢救生命和财产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但是,见火浇水往往不是最佳选择,很可能会因此而造成环境污染,贻害无穷。

3.1.3 消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环保的发展

随着消防事业的发展,火灾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不但减少了火灾对人身和人类财富的破坏,而且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火灾的减少减轻了火灾及火灾扑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灭火剂的淘汰和更新减轻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绿色灭火剂及新型灭火器具的开发和应用减少了灭火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及水渍损失;大量质优价廉灭火效果好的灭火剂开发和使用为新型能源的使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绿色阻燃剂的研制开发减少了阻燃剂可能产生的二次灾害等等。

3.2 环保对消防活动的影响

3.2.1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

环保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高效的灭火剂因达不到环保要求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有时为了灭火需要使用较多的灭火剂,而使用过多的灭火剂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一矛盾也主要是因考虑环保而出现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显得十分重要[2]。

3.2.2 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

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主要有:

(1)精煤的使用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性。毕业论文,火灾。为保护环境,国家推行了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分和灰分,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开采的产业政策。煤的自燃能力大小取决于煤中挥发物、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量,煤中所含的硫化铁会首先受到氧化,产生的氧化热会使煤粉化,增大表面积或发生蓄热,以致发生自燃。通过洗选,可以有效地降低煤中硫化铁含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还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

(2)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粮棉油获得了大丰收,加上农村燃料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量堆放无法处置,露天焚烧不但造成了烟尘的污染而且造成了浪费。我国在农村相继推广了秸秆还田、秸秆转化、秸秆气化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大量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的堆放,有效地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3)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的大量推广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火灾危险性

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大多数是水基涂料、油漆、胶粘剂,不含高度易燃有毒的苯、酯类化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生产、运输、经营、储存、使用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也减少了火灾事故的发生[3]。

4有利于消防工作和环保共同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绿色消防”观念

消防工作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而如果在消防活动中破坏了环境,实质是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也就是说,这样的消防工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只不过是改变了危险的地点、时间和危害方式,将危害从甲地转嫁到乙地、从今天转移到明天,由此可见,消防工作必须树立“绿色消防”观念,注重环境保护。绿色消防是指消防活动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公众健康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开展绿色消防,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消防工作中既要考虑当前形势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

4.2 加强消防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消防的关键是大力加强消防科研工作。如加强火灾和水与泡沫灭火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火场去污、排污设备和设施。建立消防环保数据库和开发和推广绿色消防产品及主动消防系统技术。

4.3 健全相关法规

4.3.1 制订和实施《消防环境保护法》

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尚无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消防环境保护法。毕业论文,火灾。根据消防环境保护的性质和特点, 需要有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能对消防环境起到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保护作用的《消防环境保护法》, 所以, 建议公安部消防局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国际相关消防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 制订和实施我国《消防环境保护法》, 规定各类消防行业人员的消防环境保护职责、消防产业环境保护行为准则, 保护对环境有益的消防技术和产品, 淘汰对环境有害的消防技术和产品, 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为消防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毕业论文,火灾。

4.3.2 推行利于环保的消防系统规范和标准

限制、减少和逐步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灭火剂、灭火救援器材的使用。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消防产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1996 年, 国家环保局和公安部联合制订《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 规定“2005 年国内哈龙1211 灭火剂全部淘汰, 哈龙1301 灭火剂从2000 年开始削减, 2010 年完全淘汰”, 现已采用国外普遍采用的哈龙替代剂, 在保护环境、推动我国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

4.3.3 加强消防环保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为有力推进绿色消防,切实保障消防环保工作正常进行,应针对消防领域内的环保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规,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将消防环保纳入法制化轨道[14]。

4.4 实施科学的消防救援

消防救援中应根据不同灾害事故特点和现场具体情况,冷静分析,科学处置。确定救援方案应有大局观念,既要考虑抢救人员,控制灾害,也要兼顾环境问题。在以往的灭火救援中,我们只注重了灭火救援,而忽视了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只要灭火救援成功就是胜利,从来没有意识到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污染。灭火救援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我们消防部队不考虑环保的问题,那将在灭火救援中给社会带来二次灾害—水灾或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减少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的理念。探索建立结合国情的以消防抢险救援为主体的紧急救援体系。当前可以着手探讨以消防队伍为主建立一支能处置各种灾害的常备性的紧急救援队伍。

4.4.1 发生险情,部门联动

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和环保部门应逐步建立联动机制,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值班网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环保部门在第一时间介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火灾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消防部门应首先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派出相应灭火和技术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处置;其次,消防部门应根据需要及火场实际情况,按照联动机制要求向相关部门通报火场情况,确保环保部门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及时了解事故进展,进行现场环境监护并协调消防部门采取最佳措施,在控制火势的基础上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再次,一旦环境污染事故已经发生,环保部门应立即启动事故处置预案,将事故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做好事故的报告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如2006年8月23日江苏亚邦集团常州合成材料厂二分厂火灾事故,因相关部门在消除环境危害方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未造成太湖水体污染。

4.4.2 在灭火演练中增加处置环境污染演习

在灭火演练中除按照灭火预案演练外,还应增加处置污染演习,消防部门应协调环保部门针对本地区实际,对容易因火灾引发环境污染的单位、场所,制定灭火、环保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实地演练。通过演练使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分工,掌握场所可燃物性质、数量、处置程序及处置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能各司其职,降低和减少火灾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笔者以一实例充分说明前期演练对于实战有效处置的决定性作用。2007年4月2日深圳沙井街道东江环保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宝安区环保局接到火灾报告后,立即启动环保应急预案。监督科、监察大队、监测站、工业废物处理站、环保所等多部门指导火灾扑救并进行随时现场检测使此次火灾未给厂区及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5]。

参考文献:

[1]蔡涛.火灾•消防•环保[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6):30-35.

[2]BernardCain.Water,water,everywhere-butforhowlong?[J].PSE,1999,4(12):33-37.

[3]欧育湘.阻燃剂的制造、性能及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35-38.

[4]公安部消防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淘汰哈龙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1-14.

[5]吴启鸿.我国火灾现状与防治对策—对消防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消防协会.《1999年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9:15-18.

第2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1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

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H.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著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3,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6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

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68.—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

(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胡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2.2.2教学实习的建设与改革

教学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0,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虽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已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见习需要,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地单位的性质较为单主要为各区县的环保局和污水处理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蠃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前期的调查表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与高校通过科研纽带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建设应是可行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开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习教学的机制.但是,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实习时间过短、时间段不合理的问题曰益凸显,特别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上.经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由原来的9周调整为26周,时间由原来的第7学期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即毕业论文之后),从而在时间上为学生的实习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不满,有利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

2.2.3科学实践的建设与改革

科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往,由于教师担心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有,也仅限于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但是,这种状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每年均选择部分低年级(主要为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10%~20%)补充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完成.近3年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达25项,涉及学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别是2008级学生科研课题达14项,涉及学生近半.无论是教师科研还是学生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原则.经过2~3年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体素质较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梯级机制,高年级学生逐渐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激情.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2人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银奖,3人次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之“我型我塑”环保服饰设计大赛及环保工艺品展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社团之光“摄影展”之“我在社团”摄影大赛三等奖等。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创新性科研实践的最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M.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狠抓学生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2006~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论文合格率均为100%,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优良论文占50%.

2.3实践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组织人,教师为执行人,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制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不能安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自2007级学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由第8学期的第1~8周调到第7学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段与学生就业时间段的冲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由第7学期的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实习时间也由9周延长为26周,不仅确保了学生能专心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接受度。

3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2010年,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有4届毕业生,8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1~2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主要在区县环保局、企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环境咨询机构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处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当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校环境专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一步构建更完善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术梯队的形成.如在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中,许多实验内容是当代比较前沿或前沿的技术和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但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结语

第3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中环境管理会计的导入

 

一、将环境管理会计引入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体系是确定组织如何管理其对自然环境和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的潜在影响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环境管理体系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而建立,这就要求企业有可计量的环境目标和指标。会计是企业的核心信息管理工具,环境管理会计是服务于公司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方针。

因此,可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会计的方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毕业论文ppt,只有将环境管理会计融入综合管理体系才能将不同的信息用于环境管理活动中。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的财务影响信息和非财务影响信息进行归集、分析和决策,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环境决策,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在不同的管理者之间进行传递,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应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从而提高生态经济效率,达到可持续经营目标。

二、融入环境业绩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目标是由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构成的,要使环境管理会计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将环境业绩指标融入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中。

1.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1994年颁布的管理会计指南31号一《综合业绩指标的设计》中指出,每个企业应根据其需求设计一套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许多企业的核心业绩指标主要与以下几类有关:

(l)环境指标:当前许多企业都负有保持空气和水资源的清新,保护稀有资源等环境保护的义务,所以综合业绩指标必须保证企业实现其环境目标毕业论文ppt,这类指标如:回收利用的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环境事故发生次数、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违反环境法规的罚款等。

(2)市场顾客指标:许多企业从质量、速度、交货准时程度、弹性、产品品种、新产品的开发和实现的价值等方面来衡量顾客的满意程度,这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顾客的类别而定cssci期刊目录。这类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新客户和丧失的客户、顾客满意程度、质量表现、送货表现、、顾客赢利能力等。

(3)竞争者的指标: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企业必须追踪了解其主要竞争者的业绩,包提供的产品与发展方向,也包括尽可能地了解对手的内部经营。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价格表现、新产品开发周期等。

(4)内部经营过程的指标:企业可以把整个的经营过程再做不同的细分,如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供应商、经营、销售、服务等。主要指标如: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数量、生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

(5)人力资源指标: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必须考虑人才的需求。这类指标如:员工的士气、员工流动性等。

(6)财务指标:主要指标如:收入增长率、获利能力、经济增值、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等。

2. 生态经济效率。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提出以生态经济效率来反映可持续经营目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财务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WBCSD的定义,生态经济效率是通过“提供竞争性定价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逐步地将产品寿命周生态的影响和对资源的利用减少到至少与地球的预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上”来实该概念将环境生态影响与经济业绩相联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企业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价值毕业论文ppt,企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等手段,在实现价值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双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WBCSD将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通用指标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或企业的价值有关,几乎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其计量的方形成并且是公认的。例如:销售净额、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等。不过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流程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和价值,因此还需要有专用指标。这类指标可以根据指南或前述介绍的其他方法来确定。

3.平衡计分卡。1992年KaPIan和Norton对其加以改进后,正式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此后,该法迅速发展成为企业改进员工和经营单位的业绩的战略管理工具。综合计分卡强调四个概念:经营单位的业绩、因果关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及将公司战略分解到员工。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在实施企业的某项政策时,不同变量的业绩是如何同时变化的,某一方面的改善是否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cssci期刊目录。当今的管理者要把环境因素融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这就要把环境因素融入其战略中毕业论文ppt,并设计出相应的业绩指标来反映其实施情况。平衡计分卡的业绩指标体系包含了企业经营的四个方面: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环境业绩指标与综合业绩指标的结合,可以使环境指标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也可以单独作为第五个方面来反映。

三、融入环境业绩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步骤

1.选择主要成功因素。业绩指标可以有许多,但是影响企业成功经营的业绩指标却是有限的。在进行综合业绩指标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并设计相应的指标以确保这这些重要方面作出突出表现,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管理当局要选出主要成功因素中需要加以计量的特定要素。这就要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职责来选择需要计量的经营过程或经营结果。选定的计量指标要考虑财务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过程指标或结果指标的结合。

3.评价实际业绩时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企业历预算的业绩水平,也可以是行业的平均水平或是最优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吉俊.战略管理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2007.03:34-35

1.朱利安.罗威大卫.路易士著,王铁生译.《环境管理经济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2.史捍民.《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4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品牌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在制定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举办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将毕业学生请回学校,座谈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衔接、能力需求与培养等问题;同时,走访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相关生产单位,了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最终,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人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对培养方案进行如下调整。

1.1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食品科学研究,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为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术原理等为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过程。作为工程设计,以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为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

1.2重基础、强实践、增选修,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2.1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2.2重基础,宽口径,增加基础课比例在本次计划修订中,授课学时共160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2.2%。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2.3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知识面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了基础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可供选修课程的42个学分中,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共1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酶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占35.7%。这些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

1.2.4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为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中,工程类课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1.2.5学生科研思维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

2打破专业界限,构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2.1打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和优化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目前共有7个专业,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商品学专业(食品商品学方向)、药事管理专业等。上述专业中,有些课程的理论和原理相同,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学和药品毒理学、发酵工厂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和发酵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原理与化工原理等,对类似课程进行跨专业重组和内容优化,既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又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2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按类进行划分。如食品添加剂、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学等,类似课程可统称为食品原料,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类似课程均有重复内容,将类似课程进行分割、组合,避免内容重复。

2.3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组合,每门主干课程均能开出10个学时以上的综合实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动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为了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4年的教学过程。在一、二年级,重点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有关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的主干课程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为主。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7,占46.3%;生物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占40%;仪器分析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24,占50%;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05%。有关工程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上)、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中,工程制图及CAD共48学时,而其上机学时为24,占50%;金工实习为3学分。

在三、四年级,重点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关食品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微生物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食品专业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6;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6学分。有关工程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2学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为1学分;食品装备与控制实验为10学时;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学分。在4年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包含了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它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设计意识,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3.2课外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纳入培养计划,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同时还有30%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每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的数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学生考取HACCP内审员、高级实验师、营养师等各类证书。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个性化培养。

3.3四年级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四年级实行导师制,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选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负责、硕士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使高年级本科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3.4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与企业联合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将教师的合作点变成庞大的合作网络,形成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在天津市相关企业形成了12个稳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认识实习提供保障,使毕业论文和设计达到真题真做,从而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及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通过重点吸纳与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名(40%)、副教授8名(53.3%)、讲师1人(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人,占93.3%;师资队伍中40~50岁的8人(53.3%)、30~40岁的3人(20%)、30岁以下的1人(6.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第5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第6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实践教学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其优势在于“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观点”。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应当是其重要的教学方法,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在我国“环境法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环境法学”被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探讨“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就有了更深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在“环境法学”教学中的定位

 

现代环境法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和加强环境管理的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危机的严重威胁下,人们接受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并希望通过现代社会的利器——法律来保护环境,这使得环境法学在产生之时,就负有规范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改善保护活动的使命。“环境法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对“环境法学”产生背景和使命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更深刻。同时作为一门法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大量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污染控制的各种工艺技术、资源利用的技术要求等都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这使得环境法律规范与普通法律规范不同,是社会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法律规范,因而环境法律也就显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此相对应,环境执法与司法显现出高度的专门性。所以,对环境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对环境执法与司法状况的把握,是纯粹的理论教学无法做到的,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法律的特性、制度和手段,了解环境法的实务操作流程及重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是针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状况恶化、环境法律滞后、环境司法和执法环境较差的现实状况而提出来的。“两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和现实性要求“环境法学”的教学改变以前“填鸭式”教育,将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前沿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环境观,又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化的环境法律人才。通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环保实践和“两型社会”建设实践,提高学生的“两型社会”认同感、使命感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环境法制创新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规则设计的妥当性,通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环境执法、环境司法实践,了解我国环境法制运作的基本情况,明确“两型社会”建设环境法制的基本内容。

 

因此可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环境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环境法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教学检验和促进理论教学的成效。

 

二、“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的问題

 

我国环境法学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比西方晚了近20年。“环境法学”教学最早开始于1980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法学”教学在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理论化倾向并延续至今,理论教学占据了“环境法学”的几乎所有课时,实践教学有限。就目前的“环境法学”实践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体系欠缺

 

在“环境法学”的教学体系中,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专门和系统的安排,教学环节不完整,在现有的“环境法学”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实践教学被理论教学所涵盖,没有就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作专门的规定,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没有明确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这使得实践教学的地位与安排,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具有不规范性和不科学性。

 

2 教学方法有限

 

目前“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案例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但是,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已知的或虚拟的案件,老师讲解的目的在于理论或法条的阐释,案情限于简单化和标准化,忽视影响法律实践的社会事实,难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环境法学”在法学整个教学体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选择“环境法学”研究的学生较少。由于“环境法学’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和缺乏创新以及对理论教学服务的定位使“环境法学”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性和技术性。

 

3 教学课时有限

 

我国的环境法学由于产生较晚,直到2007年底才被教育部确认为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环境法学”的教学课时为32至 36课时,极少数学校如北京大学为54课时。由于“环境法学”课程内容庞大,基础理论与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很多前沿性内容,而分论部分则包括了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涵盖二十多部法律,这使得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学主要集中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具有偶然性。

 

4 教学条件有限

 

“环境法学’要开展体系完整、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就需要教学大纲灵活、实践场所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等各方面的条件支撑。而这都是现阶段比较缺乏的,因此也就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环境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我国的“环境法学”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两型社会”的理念和“环境法学”进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使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理念的改变

 

“环境法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法学理论的传授和环境法律的解惑,还要培养环境法律人才所需要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参与环境法制建设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巧。因此“环境法学”教学要改变以往视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的看法,要避免以往单向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弊端,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通过系统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我国环保问题的认识,对专业性的环境法律问题的理解、对灵活运用环境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改变了理论教学无法克服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足, 而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案件处理,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而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交流者地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更新

 

要实现“环境法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改变以前零散的、碎片式的教学,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该体系由两个环节、三个子体系构成。两个环节是指课堂内和课堂外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堂内实践教学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而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就现实生活中案例和社会焦点的环境法律问题进行研讨式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环保实践活动来增强其法律运用能力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对课堂外环保实践活动的讨论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理论的升华。三个子体系包括模拟实践体系、创新研究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模拟实践是对已经发生的或者虚拟设计的环境案件或事件进行分析和演练,其重心在于发现并探讨其中的环境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法,了解环境执法、司法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创新研究是对 “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问题和环境法学的前沿性问题进行制度和规则探讨,其重心在于培养开拓式思维和研究能力。社会实践则是学生亲自参加环保活动或参与真实环境案件的处理,其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和协调能力。了解环境法制运行现状,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3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丰富

 

这体现在模拟实践、创新研究和社会实践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充实和扩展方面。在模拟实践方面,以本科实习和模拟法庭为基础,了解环境司法、执法的基本运作环节与机制,以案例分析为方法,理解环境法基本原理和环境法律规范,在创新研究方面,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为形式,探讨“环境法学”的前沿性问题。以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项目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环境法实施的调研并撰写有价值的报告和论文。以专题辩论会、讲座为载体,探讨焦点环境法律问题,在社会实践方面,以学校所在地或学校自办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指导学生对环境案件的受害人提供法律咨询。以公益诉讼为方式,指导学生提起或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履行社会责任,以大学生环保社团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环保公益活动,亲身参与环境法制实践,进行环境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4 “环境法学”实踐教学考核机制的探索

 

实践教学是“环境法学”教学的新生事物,由于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参与的分散性,确立其科学的考核机制是保证教学目的实现的必然要求。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考核机制要改变以往的一次性考试的评价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既注重结果又反映过程,全面考查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应当设置不同的考核体系,其考核要素有三:学习效果、社会效果、沟通与执行能力。考核主体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相关环保实践关系人。而考核方法是多方面的,如实习阶段,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起草的法律文书来考核;模拟法庭和创新研究方面,则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或项目小组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共同考核,而社会实践方面,还可以增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的评价。

 

5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建立

 

“环境法学,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实践教学要纳入教学计划,并安排总课时1/3左右的课时。当然这建立在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将“环境法学”调整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之上。其次,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多老师往往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给予实践部门从事法律事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从实践部门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某些阶段的实践教学。另外考虑到实践教学需要指导教师精心筹划并组织实施,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课堂教学活动少,甚至更多,因而也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实践教学情况纳入其中,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加强经费和硬件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仪器、场所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就需要获得院校专项资金支持或争取中外环保NGO的资金支持。

第7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国内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实习教学是相对薄弱的环节[2],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1.1实习认识的不足

不少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生认为,毕业实习仅仅是学校要求他们完成的“一项任务”.因而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大多实习指导老师不愿意认真研究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可避免地形成“走马观花”的实习模式,最终使得毕业实习的效果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1.2实习管理的低效

国内高校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确定常常具有随意性,加上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力度不够,因此,毕业实习中指导教师往往不能给实习生以全面、科学和高效的指导,加上实习教学缺乏相应的质量监控措施,实习过程评价的虚化,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普遍.

1.3实习基地的有限

缺少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实习基地是许多高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国内一般高校实习经费有限,加上国内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认为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正常工作,而且还存在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许多企事业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使高校按专业建立的实习基地“小而散”,导致了实习内容和功能的单一化;而且区域各高校实习的安排时间几乎相同,常常出现在同一单位扎堆过多的学生实习,也给挂牌的实习单位造成很大压力.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专业分委员会于2009年对国内35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见表1).结果表明:73%的高校认为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校建设实践基地的动力不足、投入不够,造成了一些高校几乎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或建成的实习基地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5所高校的生均实习经费仅为435元,通常只能支付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的交通费,远不能支付毕业实习所需的费用,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2福建省区域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福建省生态环境的特点是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区域内多山地丘陵,少平原,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区域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可供观测的自然环境现象多[3].2010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调研了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等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和基地建设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省内各高校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建设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产企业/环境保护公司、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其中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州市祥坂污水处理厂等单位接受了3~4个专业的实习生;而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公司、福建华能东电厂、福州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是应用化学专业、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挂牌实习基地,这些大型企业在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治理方面有特色,可以开发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在自然生态环境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目前已经建设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实习基地、闽江口湿地野外定位观测站、福州琅岐岛实习基地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可以共享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基地.

3对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习与基地建设改革的思考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因此有目的地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十分重要.环境科学与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实习基地的选择既要考虑满足其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在目前各高校实习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本着“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区域建成1~2个规范性和共享性高的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实习基地示范区,建成“区域实习基地共享平台”,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十分有必要.

3.1构建区域实习基地共享平台

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和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区域野外实习基地方面的优势和力量,构建“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实习基地示范区”和“近海海岸环境实习基地示范区”,培训一批合格规范的自然生态环境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该实习基地示范区可以作为区域各高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共享的实习基地,避免不同专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3.2优化配置实习时间

考虑到食、住、行的方便,位于福州市内的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监测站、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型环保公司等单位仍将作为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认知性环境见习、生产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基地,一般一个实习基地以一次性容纳20~30名学生实习的规模为宜.因此,区域内各高校有必要探讨如何将彼此的实习时间错开,并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衔接,避免“人满为患”,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

3.3加强分散实习的研究

目前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一般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分散实习是集中实习的延伸,是潜在的待挂牌的实习基地资源,也是学校把握用人单位需求和动态的一个窗口.分散实了在经费上比较节省,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很有帮助,但要避免“散放羊”,有必要对分散实习的模式、指导方式和考核方式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跟踪调研,加强对分散实习的管理.

3.4改革实习的管理模式

改革实习基地仅由高等院校和挂牌企事业实习单位两方共建的模式,依托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建立高等院校、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三方联合共建实习基地,以协议的方式明确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有关事宜,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使三方都把实习当作份内事来办,探讨“三方共建、互利共赢”的机制.

第8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85-03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与人类和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1]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完成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2][3][4]开展实践教学是将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耦合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试验场。[5][6][7]林业院校具有深厚的林学背景,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院校特色,推动林业院校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林业院校生态学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是以生物学、地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时间不足,尤其是实验和实习教学,这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知识理解留于表面,甚至存在盲区。许多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科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检查也只针对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实验及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则很少关注。此外,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人员偏少,一位任课教师要承担1个甚至多个班级的实习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思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短缺,实践教学队伍人员偏少,实践教学过程敷衍化和形式化。这是大学生态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差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课程为依托,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验实习模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较差,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无法将其他学科的实践内容与生态学实践内容有效结合。同时,以单一课程为依托的实验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实践课隶属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再加上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较快,各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这造成了各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方法的重复,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普通生态学、气象学、林学概论和地学基础等课程都设置了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但多数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多门相关课程后仍无法将生态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有效耦合。

(三)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 “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改变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感受实践学习中的乐趣,这恰恰是实践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们整w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考核体系及标准不科学、实践内容走马观花、与实际生产管理活动相关性较差,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散漫,对学多采取应付的方式。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对提出的科学问题不能做深入研究,教学实习更像是一次科学研究的“演习”或者“旅游参观”。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甚至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学生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导致其毕业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及对策

第9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西部 研究生教育 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在内的12个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各个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发展,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近年来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西部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并最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未来西部研究生教育继续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办学条件和学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虽不断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等硬件环境却严重滞后,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研究条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经费也明显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在不具备足够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员,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学科队伍的情况下,通过非学术因素获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必然下降。

1.2 导师队伍参差

西部地区学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虽然很多导师能做到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很多学校的导师队伍也存在问题。导师队伍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年龄层次偏大,在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国际化方面本身都难有所作为。有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书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缺乏实践。一些导师只顾自己做课题或搞行政工作,对学生缺乏引导和交流,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随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差异,大多数强调理论的创建,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口径过窄,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课程的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有些课程完全是因人而设,并没有真正考虑现阶段课程如何设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学技术和时展。同时因扩招速度过快,一个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专业课程也进行大班教学,研究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学生依赖书本的惯性思维无法改变。

1.4 毕业论文质量堪忧

国家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明确的,但现实中情况令人堪忧。研究生阶段最关键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毕业论文。然而二者相比,毕业论文往往被冷落。美国一位研究大学教育的学者布鲁斯指出,硕士学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学术造诣的标志,而仅仅意味着能过上一种收入可观的生活[1]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对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坏。现阶段研究生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重要问题:①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充当剪刀、浆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论文创新性不够,包括论文选题、实验方法等;好的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2]。③研究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参加答辩的评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导师熟悉的外校老师,为照顾彼此情面,答辩都容易通过,非学术性因素对学术的影响较为明显。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养多表现为创新动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2 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思考

2.1 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环境和学术

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改变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证。切实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出发,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特别是西部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以环境保护建设和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大力发展电子科学、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学科和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3]。

2.2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教育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表现在论文质量,更表现在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了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培养,西部研究生教育还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现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设以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环境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西部地区导师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均不能满足需求,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改善环境,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坚持导师遴选条件和淘汰制,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导师。另外,可以改革导师个人指导制度,以导师小组制代替导师个人指导制,使导师资源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与协作培养的制度。

2.4 注重过程管理,保证论文质量

论文的撰写是对研究生学习的总结,然而写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完成论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证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严格监控,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于论文的送审可以采取盲审、随机送审等方式进行,严把“出口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5 结合西部特点,发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西部地区如何培养研究生,培养怎样的研究生,应该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真正实现自主办学。通过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合,高校出师资、政府和企业出资金的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联系的新体制的重要手段,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欢迎国外高校和企业来西部地区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 余三定.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讨论的评述.云梦学刊,2007,28(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