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菜市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两个率先”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按照“属地管理”、“谁主办、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改善市场环境与规范化管理、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加快建设经营有序、环境优美、功能齐备、食品安全的规范化、标准化市场,为市民营造洁净、有序的购物环境。
二、工作要点
(一)街、镇属地管理
街、镇要明确主管领导和部门,健全组织,制定方案,营造文明创建宣传氛围,组织实施市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负责菜市场文明创建长效管理。
(二)市场内部管理
1、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和足够的保洁人员;市场管理者和保洁人员佩戴统一工作证,定时、定位、定责做好本职工作。
2、市场内要设置公平秤、服务处、问询处、监督电话等;要及时接受群众举报和监督,负责处理纠纷。
3、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并宣挂在醒目位置(如市场管理人员职责,市场保洁员职责,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市场经营者守则,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治安、消防管理制度,市场保安员职责等)。
4、商品划行归市:商品要按种类区分,分类分摊经营(并悬挂美观、醒目的分类指示牌),高台摆卖(基本无地摊现象),无占道经营;鲜、活、生、熟、干、湿商品要严格分开,食品经营区域与非食品经营区域应分开设置,生食品摊位与熟食品摊位分开,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摊位相互分开,鲜活畜禽、水产区域与其它食品经营区域分开,经营餐饮服务应设置在专门区域并相对集中;市场内要划定一定区域,供农民农副产品自产自销。
5、市场交通秩序交易良好,市场内道路畅通,摊位摆放整齐规范。
6、督促市场经营者要做到文明经商、礼貌待客、诚信经营、足斤足两;开展文明诚信经营户评比活动,增添创建文明城市氛围;无欺行霸市、哄抬价格、强买强卖现象;无出售未经检疫的肉类食品和注水猪、牛肉;不得出售病害、过期、污秽不洁、腐烂变质食物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及其制品;禁止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禁止销售违禁野生动物;加强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7、门店经营者:内部摆放整齐规范,无外占外摆、占道经营、倚门设摊现象;各行市经营区门头、广告整洁统一。
8、市场周围严禁乱搭乱建、乱摆乱停、乱挂乱贴、乱涂乱写。
9、人行道、消防道、通车道路都必须畅通无阻,车辆停放整齐。
10、认真查验入市商品,做好农残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三)市场内卫生管理
卫生整治以“保持清洁,面貌一新”为目标。
1、市场卫生要做到“摊点垃圾自清,市场全天保洁”。活禽区、水产品区排水通畅;场内地面保持清洁,无积水、无污水、无垃圾、无卫生死角、无恶臭、无腐臭味;市场各摊位要配置垃圾桶,同时配置公用垃圾桶,做到摊位要有垃圾桶,日产日清,及时清运垃圾和清除场内污水。
2、卫生“门前三包”:市场经营者必须遵守市场卫生管理制度,持证经营,保持摊店内外卫生整洁;门店、固定摊档经营者均实行前后卫生“三包”制度,杂物、垃圾倒入统一的垃圾桶内。
3、活禽、熟食经营档要求:活体禽类经营按照存放、宰杀、销售三分离的原则,必须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有冲冼禽类粪便的设施,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烧腊档、熟食档应配有防尘、防蝇、防鼠、防蟑螂设施,有专用带滑门的玻璃或有机玻璃柜,不得露空售卖,分切熟食要佩带手套;水产、冰鲜必须设置固定操作台,配置排污槽、污物桶;活禽、水产区一定要定时清理渣滓,保持卫生保洁。
4、顶棚、地面、墙壁、摊台卫生达标。
5、公用厕所卫生整洁,通风良好,干净卫生,使用良好,无占用,无恶臭。
6、搞好灭鼠等除“四害”工作。有专人负责,落实具体措施,定期开展室内外环境消杀,场内外无鼠及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无蟑螂、卵荚及蟑迹。
(四)市场设施管理
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开办、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市场主体,落实改造经费和整改措施。
1、有规范、美观、醒目的市场门牌;设置宣传栏、公告栏、价格栏等,公开市场管理信息。
2、地面要求:排水方便,不积污水。
3、排水排污:排水排污设施配套完备,排水沟、下水道畅通无阻,不积污水、杂物,水产、冰鲜、禽类经营摊档的污水排放畅通。
4、用电线路安全、整齐、规范,电线、电路按要求安装,摊档不得私接电源、电线。
5、供水设施完善,饮水水源安全卫生。
6、雨蓬要求安全、美观、整洁。
7、配置封闭式垃圾桶。
8、配套公用厕所。
9、配置灭火器材。
10、配备必要的检测器具。
[关键词]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E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48-01
每个人才都是由自身的诸多资料构成的,所以,可以把人事档案比作是人才的身份证,它标志着人才的基本信息,所以,一个企业想要选拔出高质量出色的人才,认真管理出人事档案显得意义重大,但是,现在在我国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的管理尚且存在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就是选择的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就是没有设置一个合理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当然,还存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不及时更新,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认真仔细对待。
1.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
在人才市场中,人事档案就相当于每一个人才的身份证,人才市场中人才众多,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所以,如果单单凭借手工录入人才信息往往是不全的,时间久了查找起来也定是不容易的,所以,建立人事档案显得意义重大,有了人才市场的详细的人事档案,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人事档案评定这个人工作的能力,工作时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曾经的工作经历,受到的工资待遇,以及与上下属所处的关系如何等等,根据人才评定的这些种种因素进一步来决定对这个人才招收与否,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它隶属于人事管理,所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人事档案,可以更好的管理更多的人才,让人才的招收更有依可循,也是发现问题的一个参考依据。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总有一些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严于律己,不严格对待这项工作,忘记了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肆意篡改人才人事档案,让其他真正优秀的人才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出发,积极解决,让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为人才服务。
2.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人才市场有着众多的人才,这些人才又都隶属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所以,管理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的这些管理人员,理应有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让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真正发挥作用。首先,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的就是耐心和细心,人事档案需要录入的条目众多,再加上需要录入档案的人才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所以,面对这众多的数据资料,把它们一一整理分类记录输入计算机,需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要的耐心和细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一但是,现在很多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就缺少这样的耐心和细心,分类整理档案时并没有十足的耐心和细心,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把人才的基本资料记录混淆,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受到损失。另外,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者还需要必要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非简单容易的工作,它需要有各种专业的步骤融合在一起,方能建立一个一目了然简洁明了的人事档案,所以,这对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又是一大考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就没有这种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输入档案混乱,让人才招聘者很难分析研究,对于这部分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相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来改善这种现状,久而久之,对于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是一种阻碍。
2.2 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首先要秉承几个基本的原则,对于这些基本的原则定是不能违反,如果违反,这对于人才市场选拔合适的人才会造成阻碍。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缺少严格的规定。首先,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就是真实性,人才的人事档案一定要严格的依照人才的真实情况进行记录,不能有一丝的作假或者是隐瞒,但是,在真正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中总有许多的人才在家庭背景或者是学历等标准上进行更改,但是,相关部门却并没有对这些诟病进行整治,让人才人事档案越来越失去效力。再者,不仅仅是擅自修改人事档案的问题,更有甚者借助一些外力虚构一份有利于自己的人事n案,企图在人才招聘者那里蒙混过关,这些问题都很容易的看出我们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制定的并不严格,所以,我们要对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修订,剔除不合理的,保留合理的部分。
3.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具体举措
3.1 选择能力素质达标的档案管理人员
上文已经提到了,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能力达标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那么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合格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人事档案,所以,我们要从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抓起,首先,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就是耐心和细心,人事档案不比其他的资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否则不仅影响人才本身,也会影响人才招聘者,所以,无论是在分类整理人才资料,还是记录输入人才资料时,都要时刻核对检查,不能出现纰漏,充分保证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另外,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着专业化的能力和素质,所谓专业化的能力和素质,就是面对纷繁错杂的人才资料要迅速分类整理,把众多的人才按照类别分好组,进而再对每一个小组进行下一步的信息录入,有着对工作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再加上专业化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人才市场人事档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3.2 规范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人事档案造假不断,这也来源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不严格,正是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松懈,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才会随意篡改人事档案,在家庭背景学历等上作假,让人才市场招聘者很难分析研究,更有甚者,直接做一份完全虚假对自己有益的人事档案来欺骗人才招聘者,这对于众多人才来说是不公平公正的,所以,为了众多的人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理应做一定的修改,把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留下来,剔除掉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对于私自篡改人事档案的管理者一定要严格处理,在制度规定上明确标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人才市场人事档案成为考察人才的硬性标准。
4.结语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向着各自的方向开始了努力,人才招聘者为了招收更多的人才,于是出现了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中,人才的人事档案才是考察人才的硬性标准,但是。现在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理应积极改善,积极思考,让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投融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盲目投资。目前传媒业已经进入到市场竞争阶段,面对竞争报社会像其他的企业一样,在保证新闻导向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从而确保报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员工的福利待遇。为实现报社经济效益最大化,部分报社在未经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盲目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一旦出现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会导致资金的浪费,甚至改变报社资产的结构[2]。另一方面是融资困难。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转制成为企业的报社,目前都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跨国资金的流动异常,中小型的报社融资难度日益加大,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媒体集团,在融资方面也面临各种障碍。
2.财务管理观念方面的问题报社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务管理的完善。从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报社的财务管理比较规范,不过部分报社的视野比较较窄,同时管理人员的财务观念落后,处理复杂财务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通过简单算账以及记账来解决,没有深入把我财务管理规律,同时依据财务管理的规律与形势进行科学规划。一些报社财务管理制度跟不上当今报社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无章可循,使得报社容易出现财务漏洞,给报社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经济损失。
3.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部分报社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参加报社的重大决策。除了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对报社的发展没有其它的作用。报社重大决策的权力集中于上层管理人员手中。上层管理人员使用的信息通常来自于经营部门提供的广告销售业绩,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使用的决策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制定出违背报社战略发展方向的目标与计划。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报社财务管理体制的措施
1.转变财务管理理念第一,报社应当树立人性化财务管理的理念,一切以员工作为出发点,将对员工的管理与激励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在这一过程当中,报社应当采取绩效管理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实现责、权、利互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尽可能地调动报社员工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激励员工广泛参与到报社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第二,要确立重视经济效益的理念,报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工作的内容需要明晰,一方面要重视财务核算,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财务管理。第三,要打造学习型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参与各类财务管理方面的业务学习或者培训,从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财务工作人员一方面要精通本部门的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同报社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掌握并了解报社其他业务运作的方式,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2.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完善报社的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从而主管报社的财务会计工作,对报社财务管理的状况有清醒认识,能够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对报社的财务管理方式加以调整。第二,对财务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职责权限以及具体分工,做到相互牵制以及相互监督。第三,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从而避免出现职务腐败。报社的财务管理岗位可以说是高风险岗位,所以报社需要经常性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抗职务犯罪的能力,并及时掌握财务工作人员思想方面的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1、金融市场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筹资,指企业筹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适量的资金,而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就称之为筹资。企业的大多数资金都是从金融市场中筹集而来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可通过金融市场这个平台,使资金从提供者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实现金融市场自主筹资。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自主筹资,降低筹资成本。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调整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在必要时,企业可以把可转换证券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减少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支付,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无时无刻不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研究以切实找到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引领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筹措资金即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新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过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和生产三个阶段。而这又涉及金融监管及企业筹资成本与风险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如果要立足于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2、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以期获取利益的投资。在非金融性企业中,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获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品种越多,为投资者提供选择的空间就越大。一般而言,投资者应该选择市场规模大、参与主体多、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有效途径。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根据自身的意愿通过金融市场购入或出售多种证券,形成有效的投资组合。对此,金融市场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可同时投资多种金融证券,形成有效投资组合,可在不影响预期报酬率的前提下,降低收益的风险性,实现收益的稳定。投资组合理论同样适用于实物性资产投资,即企业在进行实物性资产投资时同样可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
3、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
营运资金作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运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应该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重大,各种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可预知的危机,金融危机更是让大家对这种影响有了一个甚为透彻的认识。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性从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则能看出。营业资金就像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运资金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维系于营运资金的正常运作。只有营运资金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获得发展,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才具有得以实现的可能。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上筹资困难,营运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当然这与金融危机导致的银行借贷有直接关系,国内各大企业在感受金融风暴剧烈震荡的同时,资金管理在企业营运中的重要性在这次风暴中更加凸显。很多国内企业在前几年的繁荣时期内进行的一些不顾风险的投资和扩张,终于在泡沫破灭的今天饱受牵连,粗放化的资金管理也让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预警风险以及无法及时处置管理风险。所以,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制定正确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高层领导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企业处理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付为主的企业资金收付活动的总称。企业筹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投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分配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这四个活动相互联系组合成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企业金融业务所发生的对象十分众多,例如:向银行借款、企业内部集资、企业自我积累、向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借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如果仅从纳税角度,一般来说,企业内部集资的税收负担率最轻,其次是向非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借款,再次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自我积累筹资和发行股票的税收负担率最重。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其利息也可在税前扣除,而其利率一般会高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但其筹资成本未必会比向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高。假如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就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筹集到足够数的资金,还要求以较低的代价取得。但是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借款程序简单,筹资速度较快,所受限制较少;向金融机构借款程序复杂,筹资时间较长,所受限制较多;发行债券和股票,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但其筹资风险较小。因此,选择哪种或哪几种组合融资渠道,要考虑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成本,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对金融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企业财务活动中有关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为金融货币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并且金融货币流通活动也受企业财务的制约;同时,金融的信贷规模能否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和投资效益的增长,这些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进行正常有关。由于财务中有关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不断发展,因此对金融的货币业务提出了客观要求。首先,离开财务货币资金收支,金融的货币业务难以得到开展;其次,金融的货币流通也要受到财务管理的制约。经济组织的借款是金融机构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经济组织的还贷,又是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然而,借款取决于资本扩张的需求,还款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及时取得,这些都依赖于经济组织财务的正常进行;再次,金融的信贷规模是否能控制在国家宏观控制的指标之内,银行的不良债权是否能控制在最小幅度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组织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与投资效益的增长,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进行。
三、结束语
(一)英国监管模式分析。英国是现资基金的发源地,英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基金行业自律为中心的基金管理体制。英国模式以基金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为主要特征,强调建立和完善带有自律性的民间管理协会,并由协会制定出相应的规划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而政府除适当的宏观调控外,并不具体干预基金业务。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基金行业的自律功能,有利于保持投资基金行业的长期稳定和规范,不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对证券市场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积极作用。但该模式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法律规范,法律功能弱化,而且很容易导致行业协会的垄断,致使基金的开放程度降低,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同时,也不利于一国投资基金的国际化发展和外资的引入。
(二)美国监管模式分析。美国对投资基金的监管始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投资基金的管理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本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颁布了有关投资基金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有《1933年联邦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等。以法律为准绳来监督、检查和控制基金的行为,强调基金企业在法律约束下进行自律管理,该模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既能为投资基金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又能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完整的法律保护,使得投资基金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但此模式弱化了政府功能,不利于投资基金的迅速起步和成长壮大,也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资基金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三)日本监管模式分析。日本的投资基金是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因而,日本投资基金监管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政府对基金发展的严格管制,通过政府职能机构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来对基金发展的方向、规模及基金的运行和管理进行引导、调节。日本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迅速推进投资基金的起步和发展,缩短基金发展的成熟期,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投资基金在支持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和计划色彩,容易滋生腐败和官僚作用;且该模式下的基金行业自律性较差,市场竞争亦不充分,不利于基金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投资基金市场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监管体制的理性选择
1、选择美国模式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时常经济的认识和适应能力都是有限的,广大投资者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以及相应的法制基础弱、市场建设滞后,人们的认识及心理准备不到位等,决定了我国走美国模式很困难。
2、选择英国模式也不现实。虽然英国能充分发挥基金行业的自律功能,自觉地踏上规范化发展轨道,但行业协会的构建与完善及行业自律功能的发挥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投资基金刚刚起步且发育程度还很低的国家来讲,由于受整个宏观环境的影响,我国构建行业组织,组建相关协会本身就有较大的困难,即使尽快组建,这些行业组织也需要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在这种发育程度低的状态下,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律,这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不仅不利,反而有可能阻碍其正常发展。
3、选择日本模式也不适应。虽然日本模式能充分利用政府的强大功能培养和推进投资基金快速起步和成长壮大,但这也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方面,现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如果再以政府严格管制的方式来推动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而削弱市场功能,势必会对我国的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政府严格管制很容易引发制度上的障碍,从而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最终导致投资基金市场发展因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而走入误区。
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金市场监管模式。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英、美、日等国在基金市场监管模式形式形成时期所处的条件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金融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国内外环境给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形式同时也对我国的投资基金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持续、稳定、快速和有序发展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目的,必须要对当前的监管体制作以调整和创新。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模式显然都不完全符合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和投资基金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国情,因此,必须通过对国外各种基金市场监管模式的“扬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市场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
(二)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的内涵
在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监管体制的构建中,应该综合考虑和兼顾各种监管主体的监管功能和优势,发挥多种监管手段的积极作用,既要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投资基金市场初期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构建一种在法律约束下的政府管制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模式-动态化综合监管体制模式,是较为现实、合理的理性选择。所谓动态化综合监管,其含义是指管理中既要注重各种监管主体的有机结合,又要根据监管对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动态地选择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这种监管机制是监管主体综合化与监管手段动态化的有机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管理指导思想,其真正意义在于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有准备地方案管理和策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根据发展目标,既要进行战略性管理,又要有战术管理,既要有优化方案设计的充分准备,又要有应变的策略准备,以便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模式强调发挥不同监管主体的功能和多种监管手段的积极作用,因而既有利于通过法规规范促进投资基金市场中各类投资基金的良性竞争,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功能,对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实施有效的培育和引导,促进投资基金市场的迅速成长与壮大。这种模式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灵活监管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基金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有效地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在推动基金市场发展的同时,又能防范诸多弊端的出现。
这种模式有利于基金行业的投资基金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发挥出基金行业的整体功能效应,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并尽可能地以合作同盟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这对起步较晚的我国投资基金早日赶上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投资基金市场与国际接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要与我国大众投资者的心理素质、认识程序相适应,能够在发展中提高大众对投资基金的理性认识,强化大众的投资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为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对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投资基金市场的全方位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的发展思路构建我国投资
基金市场动态化综合监管模式的总体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和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性的投资基金市场主管机构,对基金市场的发展进程进行宏观引导和协调管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基金行业组织及其相应约束自律机构,以此来保证投资基金市场的持续、稳定和有序发展。这一思路的指导思想就是“三位一体,协同监管”。“三位一体”指的是同时综合考虑三种监管方式,一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中基金企业的行为,使企业在法律约束下进行自律监管;二是行政监管,即通过建立权威性的,全国统一的投资基金市场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对基金市场发展实施监督、检查,引导和控制;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使基金行业组织协会进行自律监管。所谓“协同监管”指的是在投资基金市场发展过程中,针对投资基金市场发展目标和具体运行状况,恰当地处理和划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管理的范围及重点,避免监管中的错位或遗漏,同时做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的协调,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在具体操作上,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监管体系应该怎么建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大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从世界各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基金主管部门一般由中央银行或财政部逐步移交给证券管理、监督机构。在我国目前投资基金存在多头管理的形式下,发挥政府监管职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确定我国的投资基金主管机关。即由国家投资基金管理委员会统一、集中管理。这个委员会由现有管理部门(人民银行、证券委、证监委等)的有关专家组成,是全国投资基金市场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投资基金管理有关法律和政策;设计投资基金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监督基金法规的实施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基金发行流量及存量的总额或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引导投资基金市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机构投资者。成立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委员会意味着各管理部门权力的移交,这必须考虑有一个“缓冲”的过渡措施。为防止过渡期出现权力真空,导致投资基金市场秩序混乱,可以考虑实行申请发起设立基金和基金上市监督分开管理的办法。前者由人民银行审核批准,并按基金规模或基金性质确立总行和大区分行二级审批制度;后者由人民银行牵头,会同证券委、证监会,在证券管理机构下设立专门机构,即“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监管国内投资基金市场。其职责:一是制定基金上市标准或应具备的条件;二是安排基金交易场所,形成统一的基金交易市场;三是审批基金要求上市的申请,确保上市基金的素质;四是监管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文件规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五是对违章行为进行处罚。
2、筹建投资基金行业自律组织。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要选择那些成功的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主体力量,筹建“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公会”,并借鉴香港经验,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会员制。正式会员由各地基金管理公司参加,其任务:一是制定中国投资基金执业守则;二是推广基金业务,扩大国内基金市场;三是监督基金的日常动作,使之规范化;四是出版基金管理专业刊物;五是培训基金从业人员;六是仲裁有关基金方面的纠纷;七是维护和树立基金业的良好社会声誉。
3、成立投资基金的评估机构。随着投资基金市场规模(市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迅速发展,建立全国统一的基金评估机构也很重要。资产评估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强化投资公司管理,合理补偿资产,优化公司资产结构,保护国有资产,维护投资基金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4、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信用等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经理人,托管人考评制度,从不同侧面对投资基金市场进行监管。一是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根据不同投资基金的风险程度,模仿债券评级的办法,对投资基金进行信用评级,该信用主级主要依赖基金的经营业绩,投资政策与目标。管理人的业务水平及组合投资的效益和风险等几方面。它不仅为证监会对投资基金市场监管提供客观的依据,也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与股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样,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执行信息披露义务,披露内容包括各类报表、投资规模、投资方向、预期收益及重大事件披露等信息。三是建立经理人、托管人考评制度。由投资者、行业协会和证监部门组成的评审团定期考评并公布于众,以褒扬先进,强化托管各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完善投资基金市场的社会监督机制。国外经验证明,完善的投资基金市场社会监督机制是投资基金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首先,要利用投资者对基金市场进行外部监督。其次,建立完善的投资基金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基金评估机构和创办基金专业刊物两个方面。再次加强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的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的建设。此外,还应建立先进完备的技术监督系统即电子监督系统,对投资基金市场的运行和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进行跟踪和监督,使其理性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基金投资》[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王韬光:《共同基金理论运作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传葵:《中国投资基金市场发展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王勇:《投资基金新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既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由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怎样才能将财务管理的模式满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分析的重要性
目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我国企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以集权制度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企业规模与性质不同,财务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够公平。由于坚持政府合并发展为原则,使企业失去独立发展的权利,导致企业的大部分财产归人民所有,企业的管理、组织、财务决策的制定等将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统一式的管理;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企业却成为国家执政的实行者,企业并没有独自管理经营与处置财产的权利。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模式更加集中,当国家的相关管理机制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的管理时,通过金融系统制定的财务组织、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导致财务管理模式比较混乱。为了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未来企业发展必要途径。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
我国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里涵盖了企业的财务,这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严重的受到国家的控制,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树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理念。由于长期受到这一体制的影响,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只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即可,导致企业也过度看重国家的财务管理体制,却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市场经济的快速到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企业利用法人产权作为代表,从而有效的实现了自主经营,将政企有效的进行区分,确保企业的财务能够独立运行。企业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首先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取替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微观调控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效的进行结合,进而创造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大多数的企业都会认为财务工作都是由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完成的,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财务管理需要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在领导者的科学引导下,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企业设立一些内部的奖惩制度,激发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潜能,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加强企业的创新发展,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与经营的重要环节。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假如企业不能及时的意识到财务管理模式重要性,并且不加以重视,不仅会使企业的长久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可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被淘汰。
(三)财务管理职权分配不够合理
近几年来,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基本是比较混乱的,即使制定了财务的管理计划,但出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导致制定的财务管理计划无法有效的实施。同时,大部分的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导致企业内部的职权存在分散的现象,致使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够谋取私人利益,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
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是企业,而目前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生存、发展。这必须要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取替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先要转变管理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并能够制定出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模式。首先,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树立正_的财务管理理念,并能够客观的对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进行分析,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的吸取新思想、新知识。高度关注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强化财务指标的分析与运用,加强企业对财务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由于大多数的企业财务权利与责任较为集中,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企业对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合理的分配财务管理人员尤为重要,企业要处理好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取替,科学合理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分配到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中,提高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三)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适应;市场;加强;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91-02
1 资金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一定的资金,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完成产销计划的必要条件。因此,管好资金,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1 依法筹集资金,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首先要正确地衡量资金需求量。筹集资金过少,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反之,筹集资金过多,则会形成资金的闲置浪费,增加财务费用,减少收益;其次要正确选择获取资金的渠道,注意确定合理筹资结构,节约成本。企业筹集资金有多种方式,如银行贷款,企业内部积累,发行股票和商业信用等。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筹资方式,它们的资金成本、偿还期限、担保要求和可能性不尽相同。因此在筹资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收益的影响,确定筹资途径与方式的最优组合策略,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谋求财务杠杆利益,减少并分散财务风险,以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果。还可以通过实行各项经济改革活动,强化资金筹集。对那些经营管理较佳,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发展前途的作业队与公司,可试行股份制,大力提倡本企业职工、其它单位和个人入股,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实力,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同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1.2 通过对资金运用的良好管理和核算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1)要管好用好资金,保证生产经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必须认真管好,使之经常完整无损。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价值形式,控制和监督经营管理实物的部门,认真管好财物资产,保证做到收发调拨有手续,增减变动有记录,每项财物有帐目,数量质量很清楚。(2)对于拥有的资金,我们应当合理、有效使用。要保证以尽可能少的资金的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要讲求经济效益。企业要对外单位占用本企业的资金实行有偿占用,从而减轻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2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之一,成本管理的优劣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
2.1 制定目标成本,分解并落实目标成本
根据企业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一旦制定,领导应亲自带头去完成,全体职工应积极努力,财务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力争实现目标。在目标成本制定后对总的成本目标,要逐步分类分解,落实到各项目。首先要分解当期损益类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目标成本扣除当期损益类指标即得到生产成本。对于损益类指标,如管理费用,要对其明细科目逐项进行分解,对于各科室共同负担的费用,应根据过去的水平与先进成本水平之间的差额,按一定比例对过去的定额进行修订。同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分解到各个部门。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招待费等,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对这些指标的完成负责,再逐项分解到下面的作业班组,最后由班组逐项分解到个人,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形成个人对自己的目标成本负责,班组对整个班组的成本负责,部门对整个企业的成本负责的成本管理体系。
2.2 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1)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实行分层次管理。
首先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以财务部门、成本合同部门为主,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成本控制领导小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成本控制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解决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企业建立成本控制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组织保证体系,从而使成本控制不再是财务部门单独的事情,而应是影响企业各部门参加的成本管理队伍,促进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体系的形成。
(2)搞好成本控制要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基础工作为前提。
成本是作为反映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它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因此说,健全基础工作是实行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
①建立健全各项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和资金定额等一整套定额标准。
②要有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加强和完善成本实际发生情况的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工作。
③健全完善计量系统。从原材料进场、施工组织设计到施工过程中质量测试等等,都要有计量统计。
④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一切费用预算在开支以前都要经过审请、批准手续后才能支付,即原来计划上规定了的,也要经过审请和批准,这样做,有利于一切费用在将要发生前再进行一次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确定费用的合理性,以保证一切费用的使用效果。
3 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计划工作的成果,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预算在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但新的观念是将其看成“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正是由于预算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搞好全面预算管理才具有重要意义。
3.1 首先应建立预算责任中心
预算责任中心,是以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为目的,故其应配合组织系统设置,亦就是企业每一部分,每一分支机构、每一班组,都是一个预算责任中心;每一责任中心的工作计划、作业进度、费用支出等,由其主管负责执行控制。每一责任中心都负有按照计划完成工作并达到原定目标的责任。
3.2 由各预算责任中心共同参与编制预算
预算虽为会计部门主办的业务,但预算的编制、审查及执行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它应该是全企业各部门、各预算责任中心主管的共同工作,要使预算执行有效,必须由各部门责任中心人员共同参与。只有执行人参与预算的编制,才能使预算较为可靠,较为符合实际,才能使预算成为他们自愿努力完成的目标,而不是外界强加于他们的枷锁。
3.3 严格控制预算
预算能否严格执行,业务及成本是否获得有效控制,关系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失败,控制预算绝不单是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的工作,而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
3.4 考核预算执行成绩
财富管理市场规模与发展
经济增长整体趋缓对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主冲击尤甚,全国的私人财富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但经济趋缓使得高净值家庭选择规避风险,为确保资产安全,选择将资金存放在相对稳健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银行,其中中资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
中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增长也有放缓。财富缩水因素导致可投资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增势减缓,而1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数目保持迅速增长;另外1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资产的家庭数目、超过600万~1000万元人民币资产家庭数,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投资资产构成方面,居民储蓄增速放缓,占比显著下降了4个百分点,只占全部资产的51%,创历年来最低。私人财富转而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等投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以近乎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占到全部可投资资产的1/5。信托产品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强劲,现已占全部可投资资产的7%,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相反,宏观经济趋缓,股市缩水,个人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净值均有所下降。离岸资产增长速度与整体私人财富相近,保持在私人财富的4%左右的比例,较为稳定。
中国的高净值家庭依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们的模型预测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的高净值家庭数量2012年都会超过10万户,这五省市高净值家庭总数占全国的40%以上。四川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多的内陆省份,在西部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出。而宁夏、青海、和海南四地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少的省份。
在全国高净值家庭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富裕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和浙江受企业主资产缩水和所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净值家庭数量增幅不足10%;山西、内蒙古等地受煤炭行业下行影响,增速也相对较低。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势头,安徽、甘肃、湖南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超过30%;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还通过计算各省市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即高净值家庭密度)来分析富裕程度。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高净值家庭密度最高,其中北京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00户,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地区;辽宁、山西、江苏、福建和海南为第二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河南等地占比最低,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只有20户左右。
我们通过高净值家庭增长率和相对数量两个维度,将全国各省市分为四类(见图1)。
右上角区域代表了高增长率和高相对数量。在图中可见没有明显处于右上角的省市,只有天津、辽宁、江苏勉强可以算作此类。此类地区有着良好的私人财富基础和高增长率,可以作为财富市场重点发展的地区。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最富裕的地区集中在图的右下角。它们有着高密度的高净值家庭,但受经济影响,企业主私人财富缩水,其增长相对缓慢。此类地区潜在的私人银行客户众多,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依然会是各家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争夺客户的主战场。
左上角的安徽、甘肃等内陆欠发达地区,在政策扶持和资本投入的驱动下,高净值家庭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山东、湖北等地现阶段私人财富规模基础已经较大,加之未来增长前景,将会是财富管理市场新的焦点。
左下角的地区如河北、重庆、吉林等地,高净值家庭密度较小,增速也相对缓慢,近期而言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潜力相对不大。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会出现类似的状况,高增长率和高密度的地区将会很少。北京、上海等富裕地区的增长会放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将会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和私人财富规模较大的省市如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和陕西将会有很大发展潜力。
高净值客户需求特点与产品选择
本次调研结果发现,中国高净值客户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49岁,男女性别比例较均衡,为1.27:1,大专或本科的教育程度占到六成以上。同时,高净值客户中只有1%未婚的“钻石王老五”,99%已婚。他们绝大部分已育有儿女,占比高达了96%。
职业分布上,大部分依然是企业主,占56%;其中六成企业处在成熟期,市场开发较充分,收入和利润较稳定,企业主的相对可投资资产也较高(见图2)。高净值客户把自由安全、物质优越和家庭幸福作为对财富的核心定义,体现了当前中国财富人士对生活品质的普遍要求。和往年相比,高净值客户对高尚社会地位的诉求超过了福荫子孙。
在财富的来源方面,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依然是创办实业,占到全部高净值人群的56%。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因素,和去年相比,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利的人群占比出现明显下降。相反,靠工资和福利累积的提升到第二位,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人士(如医生、律师)。在未来新财富的来源方面,高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最被看好。随着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开始回归理性,快速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只有代表产业升级的高附加值领域才会是未来财富的新增长重点。
过去的一年,上证指数一度跌破了2000点大关,股票和基金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在这种趋势下,高净值人群倾向于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受到高净值客户追捧,投资兴趣度均超过60%;储蓄和现金类产品紧随其后,兴趣度超过40%。和往年相比,高净值人群对股票类产品的兴趣大幅下降,由34%下降到17%;房地产相关投资也从36%降低到24%。投资市场的萎靡导致高净值人群投资兴趣集中度相对较高,客户对固定收益、信托和现金类产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兴趣度不到25%。
相应的,客户在风险偏好上也显得更为保守,高风险资产配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减少了四成,减少的高风险资产中有70%转移到了低风险产品,如储蓄、银行理财产品中,推动了低风险资产的配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
通过研究客户可投资资产的分布,我们发现以稳健著称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趋缓中成了客户资产的避风港,但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被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蚕食,国有五大银行在银行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减少了8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其他股份制银行。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现阶段,私人银行还未能建立起以服务和客户关系为驱动的竞争力,一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愿意为高收益产品而放弃现有的财富管理服务机构,而产品价格战成为现阶段争夺客户的主要手段因素。
高净值客户加入、离开和推荐私人银行的关键因素 2012年,中国高净值客户选择私人银行的排名前五的原因包括“服务和销售人员的专业能力”、“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服务的私密度和可信度”、“产品”和“品牌”,本质上看重的就是客户经理、私密性、产品和品牌。与去年相比,排名前五的原因保持一致,在排序上稍有变化。今年,“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重要性上升,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说明随着客户的成熟,他们对银行的选择越来越受服务驱动。
与选择新的私人银行的动因相一致,客户经理的能力、值得信赖、高收益的产品是吸引高净值客户推荐私人银行的主要原因。其中客户经理的能力排在了首位, 高净值客户在推荐私人银行服务的时候相对谨慎,如果想让他们主动推荐,客户经理必须以实际能力水平征服客户的心,同时配备过硬的产品、品牌和服务。
调研显示,产品收益率低、银行服务不方便、对客户经理不满意、增值服务不尽人意等是推动客户离开原有私人银行的最主要原因,这与吸引私人银行客户加入新银行的主要原因有显著差别。比如产品的因素在吸引客户加入新私人银行的原因中仅排名第四,但在推动客户离开的原因中排名第一。这表明人性化的服务能够起到吸纳新客户的作用,但是在维系客户层面,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这种新建立的客户关系也很难持久。
中国的超高净值客户一直是各大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而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随着可投资资产总量的增长,他们的谈判能力也在增强。他们习惯于将资产分散于多家银行,在银行的相互竞争中争取更多的短期利益。调研显示有24%的私人银行客户在过去一年里曾经更换过私人银行。同时,调研还表明随客户金融资产(AuM)的提升,客户私人银行主办行转换率有上升趋势。
业务参与度和业务渠道 中国现在的高净值客户多为创富的第一代,他们对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有相当的信心,信赖、透明是他们对服务的期望。中国高净值客户对参与投资决策持有积极态度,有53%的受访者希望或比较喜欢参与投资决策,即使对投资决策兴趣一般或不太希望参与投资决策的少量人群也希望能够充分了解投资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仅有7%的高净值客户希望能将投资决策全权委托给专业的金融机构。
调研显示,约有50%的客户主要通过客户经理使用私人银行业务,另有20%的客户主要在私人银行中心使用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中心不仅作为日常交易处理的场所,也是作为私人银行私密服务的保障和高端品牌的载体。
高净值客户的偏好 除了投资产品以外,高净值客户的融资需求表现突出,私人银行作为融资的综合服务平台的潜力巨大。
客户希望的前五项其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中有三项和融资业务有关。钻石、白金信用卡和专属授信因为手续简单、灵活,方便高净值客户周转,得到了近40%客户的青睐,35%的客户希望得到个人名义贷款,29%的客户希望得到企业名义贷款。
在综合服务方面有近50%的客户希望银行能够提供卓越的产品包和更为优先的银行服务,这两项服务已经成为私人银行服务的标准组件配置,产品定制、投资组合管理和通过私人银行平台为获得公司金融及投资银行服务获得统一、便利的通道等复杂的综合金融服务排在了第二梯队的客户需求上,也是各家银行在私人银行入门级服务之后“进阶服务”竞争的重点(见图3)。
客户的非金融服务的需求未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依然是高端医疗、高端旅游和高端养老。与所有的高净值客户一样,“财富”、“子女”、“健康”是中国所有高净值客户一致的刚性本原需求,围绕着这三个主题开发增值服务容易让中国高净值人群满意。
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与启示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尚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成熟度和复杂程度较低。从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整个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2年6月,已有约16家中外资银行在近22个城市开设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专营机构。其中,中资银行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仅前五大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资产总额已超2万亿元人民币。中资银行大多依赖本身存量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从现有零售客户群中直接推荐或升级为客户获取的主要手段,多采用销售产品为主(自有产品和代销其他机构产品)、辅以投资顾问服务的业务模式。
随着中国高净值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的不断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也逐步进入市场。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相继针对高净值个人或家庭推出财富管理的业务,努力在不断扩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虽然没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作为业务发展的先发基础优势,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也未必能匹及银行,但它们在产品设计、经营范围、投资研究能力、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有相对优势,随着市场不断成熟、高净值客户需求不断细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成为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对比而言,商业银行最大优势在于其零售客户基数大,同时还能通过联动对公业务进一步拓宽客户获取的渠道,业务发展“有米下炊”。这显示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机制上确保跨部门合作的顺畅,整合全行资源,服务高净值客户。
但是,从产品角度来看,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与大众理财产品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控制,加之社会上普遍观念认为银行是低风险、重保值、避险型的金融机构,使得商业银行在设计、研发或采购私人银行产品的时候受到较大限制,或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对产品多元化类别、高收益和灵活期限结构的需求。在这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产品的风险收益设计上也较为大胆。另外,由于高端私人财富管理的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计划为主,而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私人银行需要从其他非银行机构中采购收益较高的信托计划等产品。随着这些金融机构不断建立、发展自有直销渠道,私人银行代销产品的种类、价格与质量都将受到一定挑战和影响。
其次,从业务能力来看,商业银行相较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资本市场研究能力较弱。银行目前以销售已有产品为主,辅以简单的资产配置,而针对客户资产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财富规划与综合资产配置的能力仍有待大力提高。当然,整体财富规划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市场参与者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后,从专业团队来看,商业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人才瓶颈均较为明显。由于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或投资顾问多为零售银行出身,综合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综合财富规划、财富代际传承规划、财富全球配置等能力更是短板,加之服务高净值客户的经验不足,往往很难满足高净值客户复杂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需求。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团队虽产品研发能力较为突出,但是在与高净值客户交流、处理客户关系等方面是新手,亟需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分析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竞争优势。
证券公司:先天优势与政策利好,或后发制人 证券公司是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的新成员,2008年7月《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正式施行,才开启了证券公司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之路。总体来看,证券公司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较大的客户基数、庞大的托管资产等先天优势为其利用政策红利、迅速发展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证券公司有着庞大的托管资金和客户基数,之前由于政策限制,证券公司无法进行固定高收益、替资,随着《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及一系列规则的征求意见稿的陆续推出,券商业务投资范围和管理资产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潜能将得以释放。证券公司若将庞大托管资金转为理财产品进行管理,将大大增强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实力。
信托公司:全牌照优势继续发挥,但风险聚集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结果发现,信托类产品以其较高的年化收益受到高净值客户的普遍青睐。同时,监管部门鼓励信托公司自建直销渠道。信托公司进入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大门已悄然打开。信托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产品优势。首先,信托公司是境内唯一可以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金融机构。因此,信托公司依托其全牌照优势,理论上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几乎任何类型的产品。其次,信托公司产品设计能力突出,投资方式灵活多样,随着自主营销渠道的建立,信托公司便能使客户渠道与产品设计并行,实现两条腿走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信托公司规模扩张较快,另类信托产品标的市场泡沫化、资金无法及时撤出等潜在风险也在悄然聚集,这些都值得关注。
第三方理财机构:业务模式独特,探索中成长 第三方理财机构是财富管理市场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的派生产物。第三方理财机构以资产配置为导向,以提供各类研究支持、资产配置方案、筛选产品、全方位财务管理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
在成熟市场,第三方理财机构较为普遍,如流行于美国市场的家庭办公室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模式简单、生存空间狭小等问题。由于市场和客户都尚未成熟,绝大多数第三方理财机构以产品销售为主,严重依赖佣金。考虑到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客户资源方面的先天弱势,同时上游机构业务线向下延伸、自建渠道,直接挤压第三方的代销空间,加之目前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尚不明确,整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随着高净值客户的不断成熟,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同时,现行模式下较低的客户黏性也不能满足从业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总体竞争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在未来几年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其中,近期由于获得资管业务相关政策红利而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证券公司将成为市场中强有力的参与者。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真正成熟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财富市场的成熟。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管理;模式
从传统小农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再从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所阐述的财务管理便是其中一个问题,对此展开探讨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以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对于企业而言,这即是一场机遇,也是一场挑战。财务管理模式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行程的标准化制度,具体而言就是企业进行筹资和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工作中,采用的管理制度、管理策略和理念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运营的个体,因此盈亏也必须由企业一力承担,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是计划经济中未曾体现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中必须重视的环节。但就现阶段而言,财务管理中尚有一些问题。
(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中含有企业财务,因此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制度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政府控制,政企融合,国控财务管理的模式使经济企业独立性受到影响。但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制度导致企业没有财务观念。市场经济制度的确认,现代化企业制度也必须随之跟进,企业是法人产权作为代表,因此政企因分离,实现自主经营,财务也因离开政府之手,独立进行运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有自主经营理念,财务自主意识要加强。
(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以往展开财务管理多为静态及微观的方式直接进行管理,多数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多数只重视个别指标,比如定额管理,动态及宏观态势下,对于财务的间接调控作用没有发挥充分,因此财务部门所忙碌的工作意义并不大,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的效果,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的规范化财务管理体制最终也未能形成。
(三)财务管理参与意识不强在以往企业运营中,对于财务管理的印象多为会计、财会,但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中,公司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皆有权利和义务。现代企业中领导层带领下,财务管理带领企业成员,通过内部奖惩,挖掘出市场、员工的潜力,以此实现企业新的发展,以此使员工都具有企业效益理念,各个都能为企业建设与发展提供臂助。现阶段很多企业,不论是高层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财务管理的责任意识,更不能积极主动带领企业进行资源挖掘。
(四)市场规律了解不全多数企业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过程中,都将预期效益作为基准,只对会计收益率及投资收益期关注,而对于货币时间价值、风险却没能充分进行考量,因此较多投资方案在实施之后,因为后期资金短缺导致工期延误,或者是市场不定因素变化,导致项目发生亏损。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要将财务管理作为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并使企业快速掌握市场规律,从而把握投资和回报。
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完善的措施分析
(一)财务观念的优化市场经济改革及发展深入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主动认识到企业总目标是为发展、生存及活力,若要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首先要保证企业管理者理念改变,能够与时俱进,进而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重点在科学高效,因此要关注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分析,以及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提升企业自身素质,接受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及思想,这是市场经济下,对于企业管理者提出的严格要求。另外,企业经营者还要学会使用指标进行财务状况分析,以此对财务管理效果进行加强。
(二)科学合理的决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每个决策依靠的是科学合理的市场分析,决策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市场的了解上,因此企业管理者不能仅凭以往经验和主观猜测进行决策活动,对于当下市场环境做出分析后,才能进一步做出决策。作为企业的领路人,企业决策者并不是孤独的,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高层提供详细的市场信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科学的对比下,对于项目决策便有了理性认识。部分中小企业因为人力数量、资金流动数额等较为有限,所以要对经营投资提高重视程度,避免盲从性的进行经营投资,领导者要对企业财务人员能力及水平进行提升,对财务操作进行规范化,重视财务中的会计核算,在此基础上,企业所得数据往往是准确有效的,能够帮助企业决策避开风险,获得最大效益。
(三)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必须达成的管理目标。现阶段我国为保证会计核算规范化,对于会计业务水平要求也更高。所以企业会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性,尊重规则,保证企业经营状况及真实业务活动得到反映,账目保证清晰,账目与实际收支相符。部分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但也需要有遵守岗位轮换制、岗位分工制的意识,比如出纳及会计两个职位,不能是同一个人负责。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需要有相应的监察制度,保证会计凭证和报表等相关财务数据完整性及真实性。
(四)财务组织机构完善部分企业财务责任及权利较为集中,这与科学化管理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们及人员分工也合理进行配置,以此改善以往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将财务管理权利适度的下方,从而使财务管理人员职能发挥到最大化的程度。因此,企业为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保证财务组织机构的完整性,明确机构中的各项职能,进而确定岗位,保证管理效率达成相应要求。在权责明确的财务机构中,与企业业务完成高度衔接,因为是会计核算流程整合机构,因此要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意义进行明确,使员工更为重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