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第1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农村污染河道;应用;治理

河流是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命脉之一,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农村地区遭受河流干扰的影响也相应扩大,河流的形态也逐渐向非连续化转变,生态系统的性能及多样性也遭受到不同层次上的抑制及损坏。最近几年,对于农村的河道建设来讲,以合理利用生态生物技术对相关污染情况进行治理的方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及接受,同时,这也为水利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项新的思路。该地区把河道的整治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相联系,从中找寻出一条以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处理河道污染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研究,在农村面貌及生态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优良态势。

实验研究区域其主要地表水源包含长江、京杭运河等,地下水资源相对紧缺,且位于丹徒火成岩缝隙含水带边缘。全区共有河流50多条,总长度达700多千米,其中,农村河流40多条,总长约为600多千米。

一、当前农村河流的污染情况

从当前的形式看来,农村的河流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实验地区遭受污染的河流共计40多条,总长410千米,淤积泥土90万方,不但严重降低了河床防洪排涝的功能,同时对周边生活的人们居住环境及安全都产生危害,变成了现今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淤积情况较为严重

因为该区域中包含的河流相对较多,并且几条主要河流贯穿于农村及城镇。在先前几年时间,河道的清淤工作中,因为人力及财力的局限,仅对主要的河道干线进行了清淤,并没有针对全体河道开展清淤工作,严重的甚至有的河道几十年间都没有进行清理。同时,一些河道尽管每年都进行河道清淤,但在总体力度方面不是很强,疏通效率无法跟进堵塞速率,造成很多河水中水花生生长过多。进而导致河道堵塞、水流不通,尤其是在冬天,水花生植物都枯死后,大量枝杆在河底沉积,产生许多淤积物。一些农村的河道,因为没有专业单位或人员进行管理,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废水等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到河流中,使河道变成了臭水沟、垃圾场。

(二)村民环保意识浅薄

河道的清淤工作所带来的优点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立刻就可以发现其作用。一些基层干部及群众因其自身意识不够,对环保观念淡薄,认为河道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造成了他们认为每年都进行清淤工作,每年都产生堵塞情况,清淤与否没有任何意义的错误观念,进而对河道的清淤力度造成了影响。还有一些沿河的住户及企业,应自身缺少保护河流的观念,在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下意识的忽略了河流的保护工作,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自行堵塞河道、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排放废弃污水,违章建筑私搭滥建,进而造成了河流清理工作更为困难。再加之农村的公共卫生配套设施不全,从客观上加剧了居民胡乱堆放垃圾的做法。

(三)治理资金短缺

河道的清淤工作进展程度同资金投入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对于水花生及淤泥的清除工作中,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自2008年起,我国对于河流清淤工作每年下拨款项高达几百万元,同时,相应市政也为河道的清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担保。但是,对于农村的众多河道清淤问题来讲,资金短缺仍是限制其效果的因素之一。另外,对于资金的分配及利用方面,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二、当前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河道污染的情况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来对河道进行处理,是现今环境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实,在大自然进行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一定的净化及完善能力,进而保证内部得以稳定、持续运转,特别是水生自然物的净化能力,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水体自净模式。当前,进行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依据自然界的恢复能力及自净能力产生的。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生态污水的处理方法已经长达30多年,美国环保监测局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及修复污水的理念,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及发展。当前,全世界都应用人工湿地及自然湿地对污水进行修复及处理,工程高达上千个。水体生态治理及修复的优点在于:其一,处理性能良好,能够把污染的水体恢复到自然水源的特质;其二,造价较低,这种方法不但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同时不需要耗能,运转资金较低;其三,不向水中投入任何药剂,也就是说,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对环境的绿化及景观的改善等都有益处,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因此,这种经济实惠的污水处理技术被我国工作人员大量用于江河、水库的大范围污水处理工作中。

三、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农村污染河道处理中的应用

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处理的原理为:借用生物的行为特点及生理特征,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转化、讲解及转移,进而达到治理的效果,使水体得以恢复。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修复技术是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及恢复能力进行增强,从而让受到污染的河水进行自行恢复。这项技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植物的特点

对于一般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植物来讲,其生长特点主要包含下面3种形式:其一,利用浮叶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睡莲、菱等(详见图1);其二,利用沉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这类植物长时间沉默于水面以下,只有在开花时,花朵才显露在水面上,例如:车伦藻、金鱼藻、眼子菜等(详见图2)。这类植物的表皮组织外不存在角质层或蜡质层,可以将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氧气进行直接吸取,根部出现退化情况或全部消失,在叶面上有体积很大且排列密集的叶绿体,可以充分吸取穿入水中的光线。在其叶体表面不存在气孔,可以适应水中氧气不足的情况,其拥有无性繁殖的优势,在水面进行传粉过程;其三,利用挺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芦苇、水稻、灯芯草等(详见图3)。

(二)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作用

四、未来河道修复的趋势

对于当前的农村污染河道修复技术来讲,其应用范围狭小,适应能力较差,资金投入相对较高,且技术操作不灵活,除污效果较差,易反复等缺点都应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从近些年对于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工作研究中发现,未来用来对污染河道进行修复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将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会较慢,这是由于我国当前对于河道的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差,但在未来,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污水深度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五、总结

总而言之,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时,不但可以良好转变水质环境,同时对水源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在某种程度来讲可以起到美化的功能。因此,对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维斌,陶德晶,张云凤.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09).

[2]张蕾,李红霞,马伟芳等.黑麦草对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修复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01).

第2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河道;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38

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现状

要想科学合理的去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那么就得在治理之前做好一定的深入调查,足够了解其现状后才能取制定治理的方案,进而进行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河道宽度小,流域面积也小;但是他们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数量众多。假若不对其进行治理,那么当洪水来的时候,就可能对庄稼以及城镇、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而且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1.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不够通畅,淤泥淤积很严重

农村河道因为分布广泛,并没打中河流那样一开始引人注目而得到很重视来进行治理。往往是因为各种经济建设原因或者自然的淤积、自然气候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等,使得农村河道堵塞。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农村河道堵塞,而且河道的两岸往往是破崩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治理,一到下雨天就比较容易坍塌落入河道,进而形成淤积物堵塞河道。

因为农村垃圾的管理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由于之前农村长时间的乱投放垃圾,其中包括投放入河道中;这都对农村河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当今一些塑料垃圾以及建筑物垃圾倾倒入河道中,就使得原本不畅通的河道,更加面临堵塞的困境。

1.2 相关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以及治理方案落后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因为历史上的治理设施没有定时的检修以及新建,大部分都是已经变得陈旧落后,是达不到防洪排泄的要求的。甚至是有一些治理设如形同虚设,这些都是不利于农村河道的治理的。

不仅治理设施是落后的,而且往往相关的治理方案也是落后的。应该要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有一个定时的检修,还有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者更新治理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治理方案上,要有创新意识,灵活处理。还有,往往在雨季来临之前,就要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以及走访工作,要做好人员的疏散以及抗洪工作的安排;在洪水过后,要进行查漏补缺,进行修护河道。

1.3 有着一定的水污染

在农村,由于大部分乡镇是没有城市那样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很多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这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进而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比如,居民生活排放的费用,可能含氟比较多,直接排入河道,就比较容易促使河道内的一些生物肆意生长,比如水葫芦的肆意蔓延,形成水污染;这样就很容易打破河道的生态平衡。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

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不仅要深入的了解其具体的目前现状,更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由于农村河道治理涉及的流域比较广,而且问题也相对来说亟需解决。那么就可以先选择一些地区作为农村河道治理的示范区,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但是,在制定治理方案过程中,不E一昧的照搬示范区的治理经验。要根据自身所治理的河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要学会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农村的河道建设要与所在地的经济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但是,往往中央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资金扶持的力度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相关的单位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去筹集资金,进而加大资金的力度进行河道治理。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资金上要有所倾斜。只有这样经过统筹规划,才能有利于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与修复;进而真正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 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

在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相关治理中,不仅要增强治理设施的功能,提高河道的防洪、抗洪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在进行河道修复的时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去保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尽量保护河道原有的一些生物。比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可以不用都截弯取直,可以保留原本的核心绿洲等等。这样都是有利于河道的生态修复的。还有,治理措施要多多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综合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理。但无论怎样,要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河道的治理与人们的生活是和谐的。

可以采用先进的材料或者河道治理的技术来进行河道治理。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天然的;并且尽量就地取材。还有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美丽的景观。这时候,就应该合理考察,根据人们的意见来选择留下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新建一些人文景观。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重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建立健全相关农村河道的维护与防范机制

治理农村河道取得良好的成果后,不能松懈于维护河道。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河道维护与防范机制。在进行河道日常维护的时候,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还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与检修的方案,要做到定期的检修与结果及时上报。还有,可以极大宣传河道防护的知识,动员大家一起为河道的防护做出努力。

还有,要建立健全相关防范机制。这样,当一些意外情况突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做出判断后进行补救等。同时,还应该储备一定的应急设施,以便在突况发生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派上用场。

5 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

进行农村河道治理,因为农村河道分布广泛,要单靠政府的力量去维护是不够的。因此,相关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比如抗洪的时候冲锋在前的工作人员,要给予表扬与相应的奖励;还有就是关于社会成员的奖励。可以设立相关的公众号以及网站,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群众可以对所观察到河道的具体的情况上报,或者是提出建议。还有,在网站和公众号上可以招商一些广告,来进行筹集资金。

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等形式来动员大家进行全名形式的河道监督,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负担。还有网站上的广告招商等也为河道治理筹集资金,减少了政府资金的压力。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维护河道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对河道的实时状况进行监督。还有,对于破坏河道,以及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能纵容。

6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在要求着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应该落实相关的治理与维护。当前我国的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淤积现状比较严重,而且治理设施与治理方案比较落后。这些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水体污染,会使得庄稼涨不起来;进而粮食生产跟不上,甚至被污染等等。而且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分布面比较广泛,如果治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必要性的。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上下同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理与维护好河道。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1.1河道清淤慢于淤积速度

陆良县的河道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部份河道两岸都存在严重的岸坡垦种现象,加上建筑物和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河道淤积非常严重,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劳力清淤,但是由于是任务繁重,清淤不彻底,淤积仍然十分严重。

1.2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产业的转移,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向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相应的用水和污水排放相应的加大,农村河道面临着用水量和排污量加大的矛盾,各个利益部门又都是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难站在全流域和长远的角度进行决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凸显,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陆良县目前除了县城的城市的生活污水采用管道收集到陆良县污水处理厂外,其余的所有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河内,,加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无法有效控制,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环境污染加剧,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不配套,雨水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城市餐饮业、洗车、洗浴业浪费水现象较为普遍,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水习惯还未形成,生活用水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节水意识有待增强,污水资源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杜公河、魏白河、老盘江等河道。

1.3河道被占用和堵塞严重,畅通工程任务艰巨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系被打散打乱,在发展交通道路,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河道的有效保护,随意占用调蓄水面、填堵引排河道、侵占河湖水面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泥沙和有害物质的沉积加快了河道淤积和污染;以畅通河道为主的河网水系恢复工程任务艰巨,想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河网水系和水质状况需要付出几倍的物业、材力,如护城东河、护城西河、月牙江、魏白河等河道。

1.4传统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环境生态系统,导致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

传统的河道管治理主要是考虑防洪和排涝,从水力学角度通过改善河道的水力性能,达到行洪排涝的目地,在局部范围内能对减轻水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了洪水的不可消除性,反而使水灾向下游转移,使下游洪水频发,加剧了防汛薄弱地带的水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除险加固后的河道大都是裁弯改直,增加了河岸水力性能,使水流流速加快,水体动能增加,水流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另一方面,防洪堤建造与河床的深挖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大面积河滩、河岸植被、洼地等消失,导致了河道内在滞洪功能消失,加剧了流域水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此外,传统的河道治理大部份采用的是浆砌块石和埋石砼,严重的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河岸的植被带被隔断,使水、土、植物、生物等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不仅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且使生物生态环境破坏,许多生物无处安身,物种随之消失,自然河道形态弯曲,河床起伏,水流有缓有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组合,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但是浆砌块石和砼的挡墙和护坡的建设,室息了土壤的呼吸,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生存,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了河流的环境容量,加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用水和污染物的增加,导致了河流水质恶化。

1.5河道管理权限和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明确

农村河道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行业较多,任务繁重,河道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着“多龙管水,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河道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困难,目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只有大一点的河道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且水行政执法地位不高,权威尚未树立起来,在部份的农村河道都是由乡镇、村级等机构管理,管理体制不顺,个别地区作为主管部门的水利站管理职责被弱化,甚至已排出在河道管理主体之外,造成条线管理不顺,很难将一些管理要求贯彻下去,依法治水的难度较大,致使不少侵占河道、污染河水等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助长了涉水违法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同时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还不够明确,制约了长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6河道管理和投入的经费不足

目前农村河道除几条大一点的河道由县和乡镇主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大部份农村的河道由村社管理,绝大部份的河道没有人管理和只是向征性招聘几个60多岁以上的老人看管,每年的待遇不足1000多元钱跟不上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风险较大,同时每次的清淤和除障资金不配套,村级资金十分困难无法配套工程中,导致于每次的清淤和除障不彻底,建议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清淤除障经费由乡镇以上财政支出承担。

2陆良县农村河道的对策建议

2.1更新设计理论

实行河道治理与河道的多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治理后的河道生态平衡分析河道的生态破坏机理,认识到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忽视了河道的整体性,是导致河道生态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因而运用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结合河道的多功能要求,合理规划河道的空间结构,使河水、河岸、河滩、河槽等景观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景观价值。由此一方面应该维护河道的自然特征,减少人为干拢和破坏,改善水文过程,控制河道污染;另一方面运用协调设计方法,缓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与河道的不协调关系,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建立修复和补偿系统。因而河道功能不仅仅是灌溉和防洪和唯一目标,而且还是一个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体系。

2.1.1改变过去传统的硬性治理方法,改为半自然型的柔性河岸治理设计一方面通过对已建和除险加固的河道治理与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关系分析,河岸应该采用设计成柔性(如采用泥土、干砌块石、卵石、有孔砼预制块、植被),所建工程在运行中可以吸改水分并慢慢的释放,恢复自然河岸及具有自然可渗性、有利于生物栖息的多孔隙、孔洞的半自然的生态河岸,以满足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功能调节以及防涝等要求。目地在于维护河道的生态过程,有利于水边植物生长和鱼类栖息,恢复河岸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河道自然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具有缓冲消能、防洪减灾、水质净化等功能。另一方面,河岸是人们接近河流水体的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和感受自然美的主要场所,为了维护人们与河道之间的天然关系,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河岸设计中应考虑河道景观特征,根据河道的位置和水量、流速、水位、水质、河宽等情况,在河岸设置亲近水体的台阶、阁楼、浅水踏步等设施,河岸边种植适合的水生生物,这沿程居民提供舒适、休闲的河道景观和休闲场所。

2.1.2河道沿程两岸增加可渗下垫面,扩大滞水空间和雨水的综合利用河道沿程两岸增加绿化、植被,路面尽量采用可渗路面,河道两岸区域保存沼泽、池塘、湿地等滞水空间,并结合沿程两岸居民生活区域的绿化和雨水的综合利用,综合考虑雨水的滞留、渗透与开发利用,根据雨水的流径场地,采用屋顶花园,村镇的绿化,水池和水景建造等方法,以增加地表透水面积增加地下径流,缓减河道径流,同时也可增添自然气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将雨水利用和居民用水结合起来,通过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处理、储存、使用雨水,形成生态居住区雨水利用系统起到节约水资源和减缓洪灾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和水文系统,也缓减了河道水灾的发生。

2.1.3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系统

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是指受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干拢而退化的河道恢复到某种合适的状态,(如老盘江的上游月牙江段),通过恢复原有河道的自然结构形态,发挥河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逐步修复和增强河道系统,达到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功能;修建生态河堤,复原河道形态,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如板桥河治理、中源泽治理),强调生态、环境、水文、及景观美学方面的统一、协调,还给原有河道的空间,恢复以前的洪泛区以满足蓄洪的需要,同时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过程,把过去从滩涂地围垦的土地重新恢复起来,通过恢复河道系统的形态变化多样性来改善生物多样性,综合考虑河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和水、土、气、生物、能源、化学循环的复合生态过程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而无法恢复的河道,应该通过景观生态技术,建立相应的补偿系统(如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改善水质,调节河道系统。

2.2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进市场化管理体制

2.2.1加快乡镇水务体系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必须抓紧完善乡镇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实践证明,由水务所管理河道明显好于其他部门管理。因此,应尽快明确河道管理的长效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该给予密切配合。

2.2.2尽快划清交界河道的责任范围,明确河道的责任主体要打破行政分割,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以主管部门为主,多个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与协商机制。必须及早对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按照殊地的严则进行责任划界,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分清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档案制度,对有关区域性及行业性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和相互制约,使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推诿扯皮,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明确每条河道的管理人员,制定年度考核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工作程序,考核指标,奖罚制度等明细内容,每年必须进行认真考核。

2.2.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想建设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人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让人产生生态文明意识,我们才可能管理和保护好我们的河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加强四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人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加强生态文明世界观的培养;三是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2.2.4加快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结合水务体制改革,加快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结合的农村用水户协会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测算资金,逐年增加投入,积极探索“谁受益,谁负担”“以水养河”“以水管河”的方式,在河道疏浚的同时管理好河道,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2.3认真摸清污水口的数量,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水质是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想获得稳定的健康的自然水环境,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必须首先改善水质,对水质进行还清,特别是南盘江、杜公河等河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认真摸清污水排放口的数量和地点,根据污水排放口的分布特点修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污水,从源头上控制好污水的排放工作。

2.4联合多个执法部门,形成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加强水利部门和环境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厘清相关部门职责,理清相关法规的不协调性,形成“多部门职责明确,多龙合力治污,社会公众参与”的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3结语

第4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美丽富裕新____战略目标,按照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总体要求,突出一河两岸5公里范围内的集中整治,保护____水质安全。坚持属地管理,源头管控,综合执法,标本兼治,集中整治,根治“三乱”,坚决打胜集镇、村庄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战役。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严格涉水审批与管理,促进全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一)工作目标

____、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增强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和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更加自觉地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2、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集中整治,河道环境明显改善,“三乱”现象彻底根治,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河道水面无杂物、河道沿岸无垃圾、生活污水无直排、河道常年水清澈。到____5年全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____00%;集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保、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节水“三同时”制度,企业用水许可____00%,污水排放监控____00%,涉河建设前置审批许可____00%,必要防护地段达到“堤固、洪畅、水清、岸绿”。

3、环保设施基本完善。环保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环保管理的手段、能力、装备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保基础设施的规模、布局和处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4、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齐抓共管、全民行动的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格局。河道和农村保洁机制基本形成,管护人员、经费、设施到位,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工作任务

____、彻底根治河道“三乱”。整治乱倒,清除河道弃渣、垃圾;管住乱建,清理河道违章建筑,清还多占河道;管住乱采,严格禁采限采,加大河堤项目建设,维护河势稳定,确保行洪、水质安全。

2、加强工业企业排污治理。开展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在采取综合利用、层层把关、减少排放措施的同时,注重“三废”治理,提高“三废”治理效果;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有效预防河道水体污染,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确保河道水体清洁。

3、加强河道绿化。结合集镇总体规划,在天宝寨和鑫湛湾移民小区外河道,逐步建设沿河绿化带和生态景观带。

4、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全面清理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点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畜禽放养行为,合理控制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总量。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建立畜禽养殖区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度。

5、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布局河库洁水渔业;优化养殖饵料投放,提高饵料利用率,实施渔业养殖污染治理,对鱼塘换水清淤,全面实施湿地、农田处理措施,减轻水产养殖尾水、污泥对水体的污染。切实加强湖库、河塘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监管,禁止向库区及其上游河流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6、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采取纳入集镇管网、就地分片处理和湿地处理利用方式,积极争取集镇“两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人口聚居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农家乐餐饮污水治理设施的规范管理;推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加强对村庄河道、池塘、沟渠和道路两旁的垃圾清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7、完善涉水项目审批与管理。严格执行涉水建设前置审批手续和水行政许可制度。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坚持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的“三

条红线”、节水“三同时”、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费;严格遵守水保“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水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8、建立长效机制。将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治理和管理计划;建立完善弃渣源头管控和有奖举报等制度,建立健全各种长效管护制度;配备专业设备,对河道实行全方位管理。

第一阶段:深入宣传,全民动员(____4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3____日)。

大力宣传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河道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曝光各类影响水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宣传发动群众,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阶段:突出重点,集中整治(____4年2月____日至7月3____日)。

各村(居)委会,镇属相关单位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河道开展全面排查,全面清理河道,做到河面清洁、河岸整洁。按照“水系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要求,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组织实施好“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以“城镇一体化”为重点,开展建筑垃圾及河道“三乱”整治战(____4年2月____日至2月28日)。主要整治任务:一是全面做好集镇水生态环境整治工作。集中人力开展清理河道各类弃渣。二是规范河道管理。加强对河道采砂行为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有效根治河道乱倒、乱建、乱采的“三乱”问题。加快加油站至天宝寨移民小区段、中心街桥头至农贸市场段河道弃渣清理,并对沿线山体进行绿化。三是规范企业取水许可、排污口设置,控制企业用水量、排污量。

第二战役:以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开展集镇沿河整治战役(____4年3月____日至5月3____日)。认真做好____支流水质保护,加强辖区内的工业企业监管;加快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加强农家乐、宾馆餐饮业及住户污水集中处理,建化粪池和沼气池,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加强辖区内项目建设弃渣的监管和清理,禁止弃渣进入河道范围,做好绿化、防护。

第三战役:以沿河道村庄院落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战役(____4年6月____日至7月3____日)。加快村庄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加强农家乐、住户污水集中或化粪池(沼气池)处理,严禁污水直排河道;组织力量对辖区河道进行彻底清理,做到水清岸绿无垃圾;组成专业或兼职的监督员,加强日常监管。实行村自为战,镇政府督战,加快沿河道村庄院落的整治。

第三阶段:建章立制,完善设施(____4年8月____日至____0月3____日)。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人员,建立水环境及河道的巡查、管护、责任制度。积极筹措资金,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完善垃圾、污水处理及相关措施,借助____综治、中小河流治理、移民搬迁、土地整治、城镇化建设等各类项目,全面做好生态环境各类基础设施。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____4年________月____日至____2月3____日)。镇政府对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活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镇纪委实行专项督查。镇整治办公室对照目标任务组织开展检查,对整治工作实行月通报制度,整治结束后,对全镇____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年活动开展成效形成书面报告报县整治办公室。

(一) 加强宣传,深化认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沿河乱倒、乱采、乱建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建设环保、水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污水直排、违规建设、围垦放养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今年将通水,水质保护到了最严格监管的时期。要利用各种手段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彻底改变生产、消费和生活习惯,引导社会各界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加强整治活动的宣传,努力在全镇形成一定声势,促进整治活动深入开展。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大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投入,各相关单位要从多渠道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镇财政挤出专项资金,确保水源地生态环境集中整治活动顺利开展。

第5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从2009年冬季开始,利用3年时间,完成大长山岛镇大长山河、广鹿乡王家屯河、海洋乡西邦河、小长山乡英杰河生态工程建设,使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河流可绿化范围绿化覆盖率达90%,治理范围内的河岸植被线率达90%。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河水污染治理程度提高10%以上。主要河流源头、两岸水库上下游全面实施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河流水环境大幅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以上。加强河道管理,河道范围内禁止乱挖他和随意丢弃生活、工业垃圾,城镇生活和工业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二、建设任务

2010年—2012年,全县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治理面积2000亩,筑堤长度6.5公里。平均每年完成治理面积约670亩,筑堤长度约2.2公里。将建设任务分解到4个乡镇:2010年完成大长山岛镇大长山河工程建设,治理面积580亩,筑堤长度1.2公里;2011年完成广鹿乡王家屯河沙尖村段工程建设,治理面积620亩,筑堤长度2.1公里;2012年完成海洋乡西邦河南玉河段和小长山乡英杰河工程建设,治理面积分别为380亩和420亩,筑堤长度分别为2公里和1.2公里。确定大长山岛镇大长山河土建和绿化工程为今冬明春重点建设项目。

三、建设类别及标准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设计应根据河段所处地域、环境特点以及当地居民对河道功能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分类施治。树种应尽量选择当地适生树种。根据我县地域特点,树种以柳树、紫穗槐、刺槐、杨树为主,水生草本植物可选择芦苇、水葱、莲花等。

(一)河流上游涵养水源段:以恢复原生态、涵养水源为目标,尽最大可能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立体绿化措施。

(二)河流路桥景观段:注重人水和谐,突出生态、亲水、景观为主,以多种措施实现河流景观、休闲功能。

(三)河流乡镇村生态段:结合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突出生态亲水为主,以工程措施和植被恢复相结合,修复生态驳岸,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四)河流农村田野段:注重生态修复,突出自然、生态、经济、植物护坡为主,兼顾防汛功能。

(五)河流入海口湿地段:实现安全、生态及净化水质功能,以栽植耐盐碱水生植物为主。

四、考核及奖惩

2010—2012年,县政府将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情况作为对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有关乡镇政府签订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责任状,每年年底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考核。对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较好的乡镇,县政府将给予表奖。同时,将择优评选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优胜项目,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对未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乡镇,县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乡镇、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速全域城镇化进程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河道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把防洪防汛、消除隐患、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河道整治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全力保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抓好资金运作和筹措,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要通过旅游、商业运作、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式,解决好主体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乡镇政府自行解决。

(二)各有关乡镇、部门要抓住春秋两季黄金建设期,集中会战,保证质量,提高绿化植物成活率。今冬明春,大长山岛镇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搞好河道治理土建施工。

(三)各有关乡镇、部门在开展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河道污染源治理。对乱采滥挖、随意排污、乱丢垃圾等破坏河流生态环境行为,要严厉打击。对植被较好、桥梁可视段,要划定保护区,落实保护措施。

第6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一、治理范围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村外所有河道,共71条。

2、列入我市年民生重点工程的河道治理项目,共20条。

二、治理措施和具体任务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河道,主要进行河道清淤和浆砌筑坝;村外河道进行清淤筑坝。共需治理63.5公里,其中浆砌河道23.3公里,完成土石方63.4万方,投资3274万元。

2、列入我市年民生工程的河道,主要进行清淤、护砌、拦蓄、绿化。共需治理35公里,投资1409万元。

三、完成时限

所有工程于年6月底前完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水利、环保、城建、交通、考核办、农工办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河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要把河道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去抓,倒排工期、倒查进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有包村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把帮助包扶村治理河道作为包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广开渠道,加大投入。农村河道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镇(区)、街道要通过“财政投一块、市场引一块、群众筹一块、部门帮一块”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市里对工程进度快、效果好的,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形式,优先给予补贴和奖励。

第7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长制”;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及调活;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32-03

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后,无锡市惠山区率先在全国首创对辖区内镇级以上河道实行“河长制”管理,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惠发[2007]41号)和《关于开展河长制管理达标竞赛活动的决定》(惠发[2007]40号),自此,惠山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河道治理达标行动。区、镇两级“河长”们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的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通过整整四年的达标治理竞赛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与2008年相比,区内有71个监控断面实现了水质的好转,占总监控断面的56%,并且好转幅度超过20%;有52个断面实现了水质的提标,占总监控断面的40%。

1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状况

1.1“河长制”管理河道范围

惠山区全区8条省、市级河道,11条区级河道,73条镇级河道,共93条河道、设定128个监控断面。

1.2监测项目

各监控断面的监测指标项目主要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项。

1.3执行标准

断面考核执行的地表水功能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

1.4监测结果

根据区环境监测站的历年监测报告,2008-2011年4年间,共计获取12 288个监测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四年间区内“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情况和各类监测指标的超标情况见表1、表2。

1.5趋势分析

(1)由表1可知,惠山区自2008年对辖区内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与2008年相比,2011年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占43.75%,比2008年减少了31.25%,削减了近1/3;Ⅳ类、Ⅴ类水质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增多,2011年Ⅳ类、Ⅴ类水质河道分别占比20.31%和29.69%,比2008年增加了3.9%和21.88%,其中Ⅴ类水体河道明显增多。可见,通过推行“河长制”管理,惠山区境内的整体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对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表1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年度变化情况表

年份

类别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Ⅰ~Ⅲ类 1 0.78 3 2.34 8 6.25 8 6.25

Ⅳ类 21 16.41 25 19.53 26 20.31 26 20.31

Ⅴ类 10 7.81 14 10.94 21 16.41 38 29.69

劣Ⅴ类 96 75.00 86 67.19 73 57.03 56 43.75

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 / mg/L

年份

监测

因子 2008 2009 2010 2011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溶解氧 4.78 20 15.6 4.64 16 12.5 4.44 18 14.1 4.27 14 10.9

氨氮 3.29 94 73.4 2.73 88 68.8 2.40 85 66.4 2.43 84 65.6

总磷 0.43 66 51.6 0.51 83 64.8 0.35 57 44.5 0.34 28 21.9

高锰酸盐指数 9.0 42 32.8 8.4 31 24.2 7.1 14 10.9 6.5 13 10.2

(2)但从表1又可以看出,虽然每年的河道水质在明显改善,但总体改善的幅度不大,到2011年底,劣Ⅴ类河道的比例仍高达43.75%,有近一半的河道仍处于劣Ⅴ类水平,离惠山区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差距较大。特别是在2011年江苏省制定的《“十二五”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要达到60%的目标,而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污染物指标年均值中仅有8条河道水质达到了Ⅲ类水体的要求,占全区“河长制”管理河道的6.25%,离60%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任务非常艰巨。

2008-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趋势图详见图1。

(3)由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可见,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四项监测指标中溶解氧年均值在4.27~4.78 mg/L之间波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溶解氧≥3 mg/L的标准要求;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和超标断面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历年均值达到了Ⅳ类水体规定的≤10 mg/L的标准要求,但氨氮浓度历年均值均超过了Ⅴ类水体规定的≤2.0 mg/L的标准要求,且到2011年,仍有84个断面氨氮浓度超标,占惠山区“河长制”监测断面总数的2/3,超标严重;总磷浓度年均值变化不大,但2011年总磷浓度超标断面数下降幅度最大,治理成效比较明显,2010年和2011年总磷浓度年均值达到了Ⅴ类水体总磷浓度≤0.4 mg/L的标准要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体中受氨氮浓度污染影响最大,总磷污染次之,有机物污染指标和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均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但离Ⅲ类水质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2008-2011年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趋势,见图2、图3、图4、图5。

2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总体水质改善幅度较慢的原因

2.1生活污染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和“排水达标区”建设,生活污水的接管率在逐年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园区以外的企业的生活污水接管率相对较低,多是通过简单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是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河道,这些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般没有排泥和加药工艺,仅对COD有少许去除能力,基本没有脱氮、除磷效果,而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遍布农村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物的影响。

2.2工业污染

2007年以来,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排污口封堵、污水接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整治措施,工业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已有大幅降低,但惠山区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常年日积月累排入外环境的废水对纳污河道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仍有部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一些被要求生产废水全部回用企业存在回用率达不到100%、间隙性偷排现象。②一些机械制造企业,本来不产生生产废水,由于人员没有环保意识、缺乏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乳化液、废切削液、废机油等,直接倒入雨水管道或附近水体,从而造成水体的水质污染。③个别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放现象。

2.3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区内生态农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所占份额依旧较少。农村大部分种植业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仍较高,而且化肥基本都是无机肥料,例如常用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等。大量资料表明,农村地区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硝酸盐、磷酸盐含量的日益升高与大量施用氮磷肥、农药有直接关系,土壤中积累的硝态氮和磷酸盐都会下渗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河道,引起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升高。

2.4其他影响

(1)一些河道由于底泥淤积较多,水体不流动,常年处于富营养状态,部分水体已丧失了自净能力。

(2)农村生活垃圾缺少有效收集和监管,河道漂浮物和岸边垃圾堆时有出现,住家船和沿河无证收废、收旧堆场仍未彻底消除等,都会对河道的水质造成污染。

(3)上游来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也是影响流径惠山区境内主要河道常年水质改善成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建议与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善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水质达标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的Ⅲ类水体60%目标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河道整治的攻坚战:

3.1控源截污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借鉴惠山区唯一一条入湖河道直湖港综合整治的经验,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摸清惠山区所有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沿岸污染源排放情况,进一步清理和封堵排污口,加快未接管的生活、工业污染源的接管力度,提高接管率。对短期内不能实现接管的农村生活污水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收集设施,采取拖运至城市污水厂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点源治理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确保氮磷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大幅削减。

3.2河道清淤及调活水系

自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河道清淤工作逐年展开,但由于河道清淤任务重,资金投入大,清淤工作占全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的比例较低,而且河道距离较长,清淤时间长。因此,目前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中仍有较多河道多年未清淤,河底淤积严重,必须统筹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对淤泥严重的河道加快清淤进度;并进一步采取开闸放流、引入清洁水源等多种形式调活水系,恢复水体流动,通过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3科学种植

目前,农作物的种值仍存在施肥过量、垄间管理一般等问题,需提倡科学种植,合理施肥,以及采取化肥深施、测土配方、节水灌溉、提高田埂、建筑生态沟渠等方式来降低由于肥料和农药流失造成的氮磷污染。

3.4生态修复

对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制订生态修复计划,通过种植适宜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5点源监管与中水回用

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废水排放浓度高、影响大的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坚决杜绝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一些排水大户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开发回用途径,减少污水排放。

第8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一、丽水市五水共治工作责任书一、治污水

(一)工业污染治理。完成1家领跑示范企业创建,完成1个小散企业集聚工程,计划搬迁入园5家。

(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90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一级A)1座;开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一级A)6座。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生态治理扫尾工作;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和水禽1500只以上养殖场的扩面整治;完成9个县畜牧业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禁限养区调整划定工作。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5%,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37%。氮肥使用量比20XX年减少2%,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1.5%。

(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385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34340亩;禁养限养区划定和整治16900亩。建设1个市级渔业环境监测信息平台,集成1个县级终端和1个自动监测控制终端。

(五)河湖库塘清污(淤)。完成河湖库塘清污(淤)年度工作任务。

(六)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95公里。

(七)饮用水源保护。完成20XX年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完成日供水规模1000吨或服务人口10000以上水源保护区,以及日供水规模200吨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八)落后产能淘汰及节能降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以上。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5家。

(九)湖泊生态保护。实施云和县紧水滩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遂昌县钱塘江流域湖山湖(乌溪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村数413个,新增受益农户数55380户。

二、防洪水

(一)丽水盆地易涝区治理工程。实施好溪堰水系河道建设2公里,完成投资0.7亿元。实施丽阳坑水系河道建设3公里,完成投资1.3亿元。

(二)六江固堤工程。实施瓯江大溪治理工程6公里,完成投资7066万元;实施龙泉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5.5公里,完成投资6000万元。实施云和县龙泉溪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300万元。

(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莲都区高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全市计划实施水库除险加固10座,完工8座;山塘整治开工28座,完工25座。

三、排涝水

(一)综合整治城市河道5条。

(二)新开城市河道1条。

(三)改造易涝积水点2处。

(四)建设雨水管网60公里。

(五)提标改造管网40公里。

(六)雨污分流改造管网34公里。

(七)清淤排水管网1000公里。

(八)增加应急设备0.1万m3/小时。

(九)落实暴雨预警工程。

四、保供水

(一)完成庆元县兰溪桥扩建工程可研批复,完成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可研批复;完成景宁县金村水库及供水工程可研审查、完成丽水市滩坑引水工程可研审查、完成龙泉市瑞垟引水工程可研审查。

(二)加快推进缙云县潜明水库、青田县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松阳县黄南水库。

(三)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1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2.26万亩。巩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11.5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

五、抓节水

(一)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300处。

(二)改造节水器具2500套。

(三)改造一户一表20XX户。

(四)继续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全面实施非居民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和差别化水价政策。

二、湖州市五水共治责任书一、治污水

(一)清淤泥治污泥

完成河湖清淤900公里180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重点航道疏浚30公里54万立方米,京杭运河(湖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一批淤(污)泥资源化利用、规范化处置的试点项目。

(二)工业污染治理

创建1家以上领跑示范企业;完成危重企业消减工程3个,计划完成整治企业132家;完成小散企业集聚工程1个,计划搬迁入园80家。

(三)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增污水管网185公里以上,新增污水处理2万吨/日;按照省建设厅要求,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负荷率、达标率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减排、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运等年度任务;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运行,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考核管理。

(四)农业污染治理

组织开展关停养殖场废弃沼气池安全清理。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和水禽1500只以上养殖场的扩面整治,其中生猪户均存栏5头以上的2个县(市、区)需制定一县一策整治方案和验收办法。完成5个畜牧业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2个生猪重点县线上智能化防控网络建设;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以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环保农药替代等集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77%,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肥料利用率达到37%。氮肥使用量比20XX年减少1.3%,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1.5%;

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2.6万亩,稻鱼轮作共生减排9000亩,禁养限养区划定和整治5000亩,淡水增殖放流8500万尾。

(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完成治理村数110个,受益农户数24963户。

(六)河道综合整治完成

实施中小河流及县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70公里。

(七)湖泊生态保护

实施老虎潭水库、对河口水库、合溪水库和赋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完成年度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八)落后产能淘汰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5%以上;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

(九)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和防渗

完成22个加油站90个地下油罐更新任务。

(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市环境监察支队标准化建设;实施1个应急监控中心改建项目;新增2项水环境指标监测能力;完成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力提升工作。

二、防洪水

(一)扩排工程

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完成疏浚29.2公里,计划投资13.2亿元;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完成疏浚20公里,投资1.7亿元;太嘉河工程:完成拓浚6.9公里,计划投资2.85亿元;环湖河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计划投资0.5亿元。

(二)千塘加固工程

实施4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吉赋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开工建设;完成城西水闸、七里亭排涝站的除险加固;万方以上病危屋顶山塘标准化整治30座;圩区标准化整治13万亩。

三、排涝水

(一)综合整治城市河道1条;(二)改造易淹易涝片区6处;(三)建设雨水管网60公里,提标改造管网3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29公里,清淤排水管网1000公里;(四)新增应急排水设备0.3万立方米/小时。(五)开展海绵城市试点不少于1.5平方公里。

四、保供水

(一)太湖水厂投入使用,新增供水能力20万吨;(二)新增供水管网50公里,改造管网45公里;(三)完成农村饮水条件提升7.32万人;(四)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德清县湘溪灌区改造工程完工,老石坎水库灌区完成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

五、抓节水

(一)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500处;(二)改造节水器具0.3万套;(三)改造一户一表0.2万户;(四)开展2个县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45万亩。

三、杭州市五水共治责任书一、治污水

巩固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市地表水水质稳中有升,省控劣Ⅴ类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劣Ⅴ类断面消除年度任务。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巩固提升重点行业和地方特色行业整治成果。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农村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加强溪、沟、渠、池水环境治理及水面长效保洁管理,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10公里。完成小水电生态示范区建设8座。完成河湖清淤(污)1000万立方以上。新增污水收集管网180公里;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完成7座,污水处理厂扩建投运4座,开工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开工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1座;20XX年市本级污水处理率比20XX年提高3.65个百分点;完成省下达的污水处理率、运行负荷率、COD、氨氮等污染物减排计划。完成全市余下的16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增受益户数38450户。年存栏生猪10万头以上县落实规模养殖场线上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25万亩、配方肥3万吨、商品有机肥17万吨、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6.4万亩次、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135万亩次,实现化肥减量2700吨、农药减量105吨。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推广面积13600亩,推广稻鱼共生轮作面积7330亩,实施增殖放流10630万尾。

二、防洪水

实施强库工程,全市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万方以上山塘除险加固92座。实施固堤工程,全市完成海塘河堤加固20公里以上,继续实施萧围东线二十至外十八工段标准塘建设工程、富阳区富春江治理工程、建德市新安江兰江治理一期工程、萧山区浦阳江治理工程。实施扩排工程,全市新增强排能力50立方米/秒,完成七堡排涝泵站扩建工程、西湖四五排灌站改建工程,继续建设滨江浦沿排灌站、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富阳区皇天畈区域鹿山闸、青云桥闸、受降闸除险加固工程。

三、排涝水

推进城市防汛排涝工作,完成管网清疏20XX公里;增加应急设备0.4万立方米/小时;综合整治城市河道18条;改造易涝积水点20处;新建雨水管网90公里;提标改造管网7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6公里。

四、保供水

新建供水管网6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35公里,完成祥符水厂改造25万吨/日。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提升7.22万人;全市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5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92万亩。

第9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河道生态治理的应注意的问题

4.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4.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4.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4.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4.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