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发展论文

第1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小康步伐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强国富民,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让农民从提高劳动率、提高农业效益、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农业生产之外去获得更多的收益。具体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而农业机械可以实现人力畜力所做不到的高端作业质量,是先进的作业技术和方式,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二是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大量的农业机械投入到农村,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农民靠农业机械走上了富裕之路;三是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机械化可以降低成本,使农业生产和流通基本设施建设加快,机械化作业替代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五是高质量高速度的机械化作业,能够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而可以说,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近十年来,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是极为辉煌的时期,国家对农业机械发展极为重视。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将农机购置补贴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政策,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还是首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购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

势今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主要依靠大型农机具,尤其洮南市处于平原地带,土地成方连片,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行规模、集约化管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是农业新技术的发展目标。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来看,目前重点推广能够提高土地产出能力的技术,如水稻育插秧,水稻机械收获,机械化深松、深翻、免耕、秸秆还田以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物保护、旱作节水、机械覆膜保水和节水灌溉等,都是由小型机具向大中型转换的必然趋势。还有保证粮食丰产丰收的机械化联合收获、烘干技术等。从对农业机械的要求看,一是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度和速度才能达到;二是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复合立体作业,然而这绝非是小型农业机械所能完成的;三是高性能的大型农业机械其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性价比也远远高于小型农业机械。现今国家又拿出大笔资金予以扶持,相信应用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

4结语

第2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新型农机具 推广 应用

中图分类号:S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41-01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使在目前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从事农业的人口依然有43%,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我国却比较低。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个农业劳动人口仅能供养3~4个人,而在发达国家,每个农业劳动人口则可以供养百余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做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代表――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一直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推动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的节省劳动力,为其它行业支援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因此,长期以来,每一次农业生产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无不与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密切相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始终坚持“通过现代新型农机装备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对农机具、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开展补贴,为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打下了基础。

1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主要问题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整个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的纽带和桥梁[1]。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的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经验等。很多农民都不愿采用新技术,怕带来风险。在这方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们传统的科研机制不符合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应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制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后并没有进行宣传,也没有进行田间的实验、示范和培训,而是以论文和专利的形式结束了。全部当成了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和设备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了,依然没有被使用过。

2 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的发展策略

2.1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接受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需要的一方面是农民有接纳这种技术和器具的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强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想大规模的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离不开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发明白纸、做讲座、技术示范与指导、新项目的详细解读等工作来加强对农民培训、引导,让农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广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出打工人员的吸引,通过小额贷款、定向资助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壮年劳力留在当地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要让这些青壮年劳力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实惠[2]。

2.2 结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开展宣传,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

由于过去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缺乏认识和了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大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介绍新型农机具的好处,让广大农民提高认识,积极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3]。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切实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注意技术和设备的“傻瓜化”,让技术和设备使用起来简便易行,这对高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各地方农业生产一线,对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使用进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

2.3 完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打下基础

农机技术推广是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成果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传授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由点到面地应用于生产的活动过程。基层农业推广单位是公益性单位,所承担的是面向基层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机构,对于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的采用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基层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工作,再有目前,很多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的经费都不足,多种问题的共同制约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4]。因此,基层农业推广单位需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上级也要更多的在经费方面给于支持,保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告别了农产品短缺,主要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过剩,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5]。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农产品的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只有真正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武装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效率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农民生活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农业推广工作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农业企业转变观念,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中,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冠军.谈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

[2] 宋涛.浅谈基层林业站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6(1).

[3] 袁志禄,朴权镇.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J].吉林农业,2011(2).

第3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特色,蔬菜,城郊,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年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城郊型农业,就是以城市及其近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和拓宽国内外市场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和发展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业,彼此结合又各有侧重的综合经济结构,以创造最大量产品和最高的经济效益,求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特色蔬菜是高台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高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城郊型蔬菜基地特征

1.1城郊型蔬菜基地优势

城郊型蔬菜基地优势相对明显:靠城近,交通便捷、运输方便、销售成本低;老菜区土地较为肥沃,基础设施健全,沟渠路等配套设施齐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有一批种菜能手,具备技术水平高、市场意识强、市场应变能力强等优点。

1.2基地的近长期规划影响发展

目前,影响国内蔬菜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想观念僵化,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打算,生产设施和手段相对滞后,在激烈市场竞争面前主动出击不够;已划入城区的老菜区将逐步被征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祛趋势,而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被征用的城郊型菜区的广大菜农如何克服短期行为,解决不肯投入的问题是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影响我国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1相关制度不健全

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2.2市场导向不清晰

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3配套集成技术低下

设施农业技术配套集成水平低,效益提升不快,明显影响了发展进程。

2.4利益分配有失公平

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5规模定位模糊

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3. 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健全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构建共谋发展模式

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各方利益,又把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现象降低到最小化。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同时,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 建立院地合作的新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利用地方优势,同当地院所和政府以优势互补、创新发展为基本原则,建立技术与行政“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成立项目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和“蔬菜销售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

3.3加强培训,加快成果的转化

政府部门必须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科研人员,用以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承载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技术创新等的决策;对于具体实施者农民,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科技意识和技能。。另外,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密围绕特色蔬菜基地培育,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4树立市场观念,调整种植结构,

引导农户树立市场观念,用于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种植品牌特色蔬菜。。同时,要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实施蔬菜生产标准化,组织多方面力量,先就品种制订产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实行产品等级制,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试行统一包装,注明生产单位,采收日期,产品等级,提高蔬菜商品档次,实现优质优价。

3.5重视安全环节,确保菜篮子工程

重视安全体系建设,狠抓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管理,提升蔬菜标准化水平,抓源头斩毒源,杜绝禁用农药流入田间;抓地头净化产区,杜绝菜田违规操作;抓源头净化市场,实行准入制度,杜绝有害蔬菜进入市场,加强蔬菜检测,实行优质优价,确保菜篮子安全程度,保证消费者健康。

3.6强化市场能力,活跃流通领域

首先加强市场管理,发挥平台优势,合理引导农民种植市场大、效益好的特色蔬菜;其次利用快捷信息,优化交易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释放集散功能;再者探索公平公正的价格机制,实行专柜专营和准入制度,体现优质优价,保证菜农利益;第四是扶持专业经营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支持特菜运

销组织、贩销运销户和经纪人活跃流通市场,为特色蔬菜畅销打开绿色通道。

3.7因地制宜建立创新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紧紧抓住国家建立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历史机遇,在当地建立区域特色明显、集技术创新与示范为一体的试验基地,并充分发挥试验基地的示范和“催化”效益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同时,注重产后加工,兴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城郊型菜区人口密集,靠城近,信息灵,提倡一部分人从种菜行列中剥离出来专职从事卖菜,组成一支销售大军,推动全市蔬菜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郜庆炉,王立祥.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24-126.

[2] 吴志行,候喜林.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长江蔬菜[J],2005.1:6-8

[3] 毛跃一.我国西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103-105.

[4] 张真和.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蔬菜[J],2004,1:1-3

[5] 袁文.山东蔬菜发展可借鉴的经验.蔬菜[J],2002,2:113-15

第4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农资金整合对策建议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我国政府逐年加强对财政支农力度,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惠农政策效应。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关系到支农政策的实施和成果,是财政支农政策的资金保障,促进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试点实验已证明,支农资金整合问题是支农资金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其直接影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的提高,关系到财政支农工作的落实,甚至逐步改变财政支农体制。整合支农资金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保证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事业发展,提高支农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率。

(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和规模效益低,急需规范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第一,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是我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而提供的重要资金保障,应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好做细支农资金的预算工作。第二,部门利益驱动而影响财政支农资金发挥作用,应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现有财政支农资金体制的限制。应突破现有支农体制,促成多渠道的支农方式,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效应,逐步扩大农业建设的投入规模,完善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农政策体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布局。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主要由于当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拨付环节多,成本高,资金难以完全落实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一些地方财政部门由于自身存在财政资金困难,在拨付支农资金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占用和挪用,这种违规行为造成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缓慢。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管不严,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缺少评估反馈,没有形成资金的事前控制和合理规划,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支农项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质量。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还存在着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造成部门不能有效配合衔接,实际工作中责权不明确。四是财政审计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支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低,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按照标准程序运行。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试点效果显著

近年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试点工作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展开,以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情况为例,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成果显著。财政部将福建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主要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会议上交流。2011年,福建省财政厅立足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理财观念,创新资金监管方式,从六个方面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和完善“三农”投入政策。例如,福建省自2000年始实施以行政村为主的村级供水工程建设,2008年前采取定额补助办法,2009年起,采取人均补助的办法。按照中央规划,东部人均投资标准487.5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260元,其余由市、县及群众自筹解决。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惠农管理平台。福建省对“造福工程”搬迁群众给予财政补助,2009年人均2500元的标准,对全省6万人搬迁群众进行补助。对计生户增发1个人的补助金,对少数民族搬迁对象每人增加300元,对老区基点村的整村搬迁,每个村补助2万元,用于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构建支农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通道。四是深入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管理。五是积极建立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制度。2011年,财政部全国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师资培训班在福建省举办,培训班围绕财会知识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开展研讨和交流。六是全面落实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公共财政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财政资金的用途要限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公益性、公共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方向。其次,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优先发展那些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地区优势明显,能够拉动农业收入增加的新产业,以带动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再次,要坚持统筹安排的原则。依据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优势产业聚集的区域布局,推动农业向绿色科技含量高、产业效益好的方向发展。

三、财政资金支农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从预算环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有必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全过程的整合和监督管理,防止出现支农项目资金被挪用、占用等情况。从源头上控制支农资金用途、渠道、总量不变,对财政支农项目从申报、批复、资金划拨、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控制各环节对资金处理情况,以项目资金使用为主线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根据项目开展的需要,对用途相似的项目资金支出编制预算,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分配资金,深入整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活动合理化、科学化。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形成联动模式,推进农业发展

区域内各级政府要保持财政支农政策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区域农业特色,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顺序,全面考虑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政府联动机制,相互合作,相互制约,促进区域农业、农村的和谐发展,共同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互动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推动创新性农业产业

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用途和管理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缺乏群众的监督和指导。而农民、农村是财政支农资金服务的对象,因此,应建立农民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政府要关心农民的意愿,给农民话语权,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定过程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意见。在政府与农民互动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础上,推动创新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农业的综合发展,促进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加强支农资金整合监管力度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财政支持和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整合工作,科学制定财政支农项目,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管理模式,以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监管制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群众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让政府和群众能够及时了解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情况和使用方向。各级政府应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切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对政府的违规行为应给予纠正和惩处,强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正在不断深入落实,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为各地区全面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整合树立了典范。各级政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服务三农的理念和法律规范。本文从描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现实意义入手,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路和对策,旨在促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财政支农惠民政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克强,陈池波.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

[2]匡远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研究[J].南方农村,2009.3

[3]朱美玲,朱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工作机制探讨[J].新疆财经,2009

第5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玉米;产业;结构调整

一、玉米产业在黑龙江的现状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0,仅次于吉林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但由于90年代后期玉米生产发展很快,使得黑龙江省玉米成为严重供大于求的品种,玉米质量和价格均缺少竞争力,销售不畅,种植面积连年下调。其中1999年面积最大,2000年不到200万hm2,2004年恢复至214万hm2,2005年为273.0万hm2,近几年黑龙江省玉米年总产在800~1400万t,单产在4000~5100kg/hm2;玉米总产量约占我省粮豆产量的40%,玉米商品率在70%以上,每年大约有300万吨以上需销往省外和国外,因此,玉米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国际玉米产业分析

众所周知,一国产业的发展的相对较快总体上得益于三方面的主要因素 :第一、本国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例如,美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致使玉米先天生性生产成本较低;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向某一产业倾斜,其中以美国对玉米种植的补贴为代表;三是市场需求,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大。总体上分析,国际玉米产业发达的地区,地理环境比较适合生长,尤其是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地。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刚性的特征,因此各国政府对此产业的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玉米市场正处于国内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全球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玉米市场发展前景大。

三、国际玉米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借鉴意义

1.制定玉米种植保护政策

美国的实际做法是农业补贴政策,此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多项支持保护政策是促进玉米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视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公共拨款比重不断提高;向中小规模农场主提供优惠信贷政策和农产品抵押贷款;对农业实行特殊的补给和扶持政策以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2002~2007年美国农业新法案的实施更是加大了对农业补贴额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和拉动玉米的加工与需求,如根据农业贸易发展政策输出剩余农产品、实行出口补贴以及实施《新能源法案》等。《新能源法案》鼓励生物质能源生产,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必将在长期内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从而大大促进玉米的生产。

在黑龙江,各级政府应制定玉米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保障玉米种植者的收益,提高玉米种植者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 WTO 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加强政府对一般性农业生产的服务、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以便对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推动中国玉米生产健康、快速地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玉米产业布局

我过的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玉米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有适合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由于长期种植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因此,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两大产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为扩大中国玉米生产规模和优化区域布局提供基础和保障。

3.加强玉米科研体系建设,做好科技推广工作

与国外进口玉米相比,黑龙江省玉米处于竞争劣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产量较低、品质不一。2007年世界玉米的平均单产为 2.28 吨/公顷,美国为 2.3 吨/公顷,巴西和阿根廷为 2.8 吨/公顷,而我国玉米的单产为 1.75 吨/公顷,黑龙江更是不足1.5吨/公顷,尚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从品质上看,黑龙江省的玉米出油率较低,平均比南美玉米低 1% -2%,而且玉米水分含量高,杂质多。以上原因削弱了黑龙江的玉米市场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提高栽培耕作技术,同时要加强玉米科研人员的培养以及增加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将现有的高产优质品种进行全面推广,迅速转变为生产力。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玉米产业化经营

美国通过玉米高产竞赛不断创造玉米高产纪录。目前,世界玉米最高产量纪录是由美国依阿华州的Francis Childs在2002年的玉米高产竞赛中所创造的27 750 kg/hm2。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美国玉米生产的不断发展。美国首次玉米高产竞赛于1920年在依阿华州举行,随后逐渐扩大到全国。目前,美国玉米高产竞赛规则如对参赛人、参赛级别、参赛地块的要求及验收规则等也趋于完善。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已成为美国各大种子公司展示和宣传各自品种、玉米种植者充分利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挖掘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平台。

根据“高产竞赛”的经验,省市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各地玉米经济合作组织的创立,促进玉米市场信息交流,鼓励开展禁赛式发展,从提高生产技术出发,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玉米市场的开拓工作来完善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利用各地的公司 +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的平台,开展生产竞赛。

四、结论

20世纪90年代世界玉米的种植为美洲规模最大,亚洲次之,进入21世纪美洲大陆特别是中美洲玉米规模发展迅速,亚洲与欧洲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加工的贸易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中国。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于产业的发展规律,更离不开玉米主产国的经验与借鉴,而黑龙江玉米产业发展更应主动借鉴国际玉米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并且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立的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

于潇洋,(1983~),黑龙江哈尔滨人,系东北农业大学学院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第6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山东近代考古始于1928年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如今经过七十余年的辛勤工作,山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基本建立,为深化这一区域的考古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伴随着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该地区的农业考古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山东地区的农业考古研究起步很早,但系统的研究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吴诗池概述了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发展情况(2),随后又系统地分析了海岱文化区的史前农业状况(3)。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吴诗池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4)。九十年代以后,关于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系统研究,如石敬东利用出土文物资料研究了枣庄地区的史前农业(5);房道国概述了济南地区古代农业考古发展情况(6)。同时,这一时期的单个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研究得到了发展,有学者在系统梳理海岱龙山文化生产工具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生产工具进行了类型学的考察,并进而对区域间的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解释(7)。另外,还有学者综合研究了岳石文化的农具,认为岳石文化的农具较之龙山文化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衰退(8)。至于其他的一些研究则散见于各类有关经济、环境等研究的文章中(9)。进入二十一世纪,山东地区的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文章鲜见于各类刊物之上,综合系统的研究略有述及(10),而区域性的个案研究成果则未见发表。

从以上山东地区史前农业研究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多限于综合整体叙述分析,而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尤其是生产工具的个案研究。区域性的农业研究虽有所涉及,但是研究的领域还有待扩展。总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方法还急需改善,因此,其研究的紧迫性较之其他领域更为突出。

二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问题既有资料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方面的原因。

资料方面,目前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发掘资料中,多数侧重于陶器的统计分析,对石器基本上是粗线条的描述,尤其是在考古调查资料中,鲜有对石器的全面系统描述(指文字、线图、尺寸描述齐全者)。资料的不足在发掘器物的数量上体现的十分明显,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发表的资料中陶器数以万计,而石器仅有几千件,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说明了学者们以往对石器的重视程度不够。当然,这可能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因为过去学者们偏重于对文化分期的研究以及文化谱系的建立,而在这方面陶器比石器更具优越性。另外,山东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还缺少植物、动物鉴定的资料,虽然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中有些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多是零散的、少量的,不利于综合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方面,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过去多从生产工具入手来研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种方法上的单一化,不利于揭示农业生产发展的本质。在一些具体的研究上则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偏重整体叙述分析,缺乏个案深入研究;侧重农业发展史的研究,缺乏农业发展动因的合理解释;农业起源研究略显不足。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存在上述问题,资料丰富程度不足是一个原因,而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方法的改善才是关键。农业考古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多种方法的整体运用是必然趋势。史前农业考古研究没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只能采用考古学资料进行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考古学的理论不断传入,为综合系统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考古学研究领域中正呈现"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趋势,农业考古研究亦是如此。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资料获取程度,同时也相应地扩展了研究的领域。农业考古学应该以此为契机,丰富自己的研究理论,改进技术方法。这其中民族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尤为重要、民族学中有关原始民族以及现代晚进民族的资料是进行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的"活化石",这些资料可以为史前农业研究提供参考;经济学中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原理,对史前农业发展进程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数学中统计方法对史前农业进行量化研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上文所讲,过去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注重整体叙述分析,缺乏个案深入研究,而个案深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式就是量化研究。整体叙述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史前农业的发展进程,但要想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的农业状况则必须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因为量化分析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各种因素的比例关系,发现隐藏于实物资料背后的深层次动因。例如,我们过去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上,从生产工具的变化角度寻找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春秋以前金属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并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具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指示器"(11)。如果从量化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农业考古研究不仅要复原古代农业发展史,还要对此进行解释。既然农具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指示器",那么就应该找到另外的"指示器"。从山东地区史前遗址的发现情况能够大致看出这方面的因素。山东地区史前文化谱系比较清楚,从早到晚依次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目前已发现的遗址数量中,后李文化为10余处,北辛文化100余处,大汶口文化500余处,龙山文化1300余处,岳石文化近300处。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中打制石器还占一定比例,而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磨制石器已占绝大多数。在农业生产工具没有质的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如何支持大量增加的人口就值得深入分析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遗址达1300余处,表明此时人口已大量增加,要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址大量增加、文字出现、等级分化加剧,这一切又不同于西方的文明模式,只能从中国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析。从综合大型工程,如城址、祭坛的建筑可以获知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管理职能也会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上,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农业生产。另外,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善也会相应的增加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可以说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变量的原因。可见,只有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总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无论是从整体叙述上还是从个案分析上,都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并转换传统的研究视角,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多种因素综合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中国农业发展的规律,阐释中国文明的本质动因。

三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虽然存在资料不足的现实情况,但是这并不妨碍农业考古学研究的深化,而且这种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得到改善。现在重要的是能够使广大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发掘者在意识上形成主动收集农业考古学资料的观念,带着科研目标去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获得科学资料的关键。近年来,有关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确立使得考古资料的信息量大增,这与发掘者的主观意识是分不开的。在农业考古学研究中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的确立,让更多的考古工作者意识到了资料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研究的深入对考古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在传统考古学资料中有些是无法获得的。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中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12),为加强农业考古学资料的收集工作创造了条件。无疑新方法的应用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也提高了农业考古学资料收集的精细化程度。

在资料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了解个别区域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生产工具的特点和具体的生产方式,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生产工具是不同的,这与土质以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而只有深化个案研究,才能了解地区间的差异。其次是农业起源的研究,多种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分析,是其取得突破的保证。农业是如何起源的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山东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其区域的系统研究必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这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是农业与文明的关系研究,在其他研究不断深化的前题下,能够取得长足的进展。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但农业的发展不一定就能导致文明的产生。这里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解释文明的产生。因此,综合分析山东地区史前农业发展过程并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为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合理的解释。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农业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的改进。国外的一些研究理论、方法、技术是在总结西方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还需中国实践的检验。因此,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在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总结中国自己的农业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陈文华:《简论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2)吴诗池:《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3)吴诗池:《海岱文化区的史前农业》,《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4)吴诗池:《综述山东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5)石敬东:《从出土文物看枣庄地区的史前农业》,《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6)房道国:《济南地区古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96年第1期。

(7)陈淑卿:《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生产工具的类型学考察》,《辽海文物刊》1997年第2期。

(8)任相宏:《岳石文化的农具》,《考古》1995年第10期。

(9)这类文章很多,主要有:

何德亮:《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养猪业》,《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刘俊勇:《试论东夷史前经济》,《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何德亮:《山东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考古学观察》,《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10)佟佩华:《海岱地区原始农业初探》,《庆祝山东大学考古系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待刊)。

何德亮:《试论山东地区的原始农业》,《庆祝山东大学考古系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待刊)。

(11)白云翔:《我国青铜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考察》,《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12)有关山东地区史前植物硅酸体及其相关研究的论文主要有:

王克林、吴加安:《尉迟寺遗址硅酸体分析-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点》,《考古》1998年第4期。

靳桂云:《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分析》,《考古》1999年第2期。

孔昭宸等:《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9年第7期。

第7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二五”计划农业为25%;“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第8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出处人口性别;传统文化;农村家庭;劳动力

广西地处我国的南部,是汉、壮、瑶、苗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2000年“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占71.87%;就业人口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占到77.7%。因而,农村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广西社会的发展,主要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问题,不仅是农村经济问题,还有农村的人口问题,其中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自从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广西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明显下降,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男女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按照统计学理论,正常范围应为103—107),并且一直居高不下: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9、2000年为125.57(排在全国第6位);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显示,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24。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尤为严重,2000年“五普”时,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6.50,因而,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是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根源。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将给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农村男孩偏好有着与传统农业经济相联系的内在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以及政策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一、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传统性别偏好

文化因素是影响人口性别偏好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一些人对生育男孩有着强烈意愿的原因在于他们深受包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在内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婚育上的表现就是男孩偏好。在现代社会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本身已经接受了科学及现代文明的洗礼,基本上消除了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性别观念和封建思想。但是,现代社会中也还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口,由于接受现代教育较少,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依然在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等文化特质仍然沉积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决定着他们在婚育中偏好男孩的性别价值取向。

由于广西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2000年“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人口仅占0.46%,小学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94%,农村人口中文盲率高达6.04%。这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人口或者没有进过学校,或者过早地离开学校,在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跟随他们的父辈一起生活在文化贫瘠的乡村,而知识贫乏的父辈对他们的后代没有能力进行文化教育,也不可能播撒现代文明的意识,只能灌输一些朴素的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使得年轻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祖祖辈辈的习俗,传统婚育观念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偏好男孩的色彩普遍较为浓厚,致使性别因素仍然是他们生育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问题仍然是这些农民生育需求中最核心的问题。2008年,我们对广西农村地区的615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存在男孩偏好的家庭占92.4%,对“为什么生男孩”问题,回答“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占67.5%。由此说明,生育男孩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大众生活中,确实还能够带给一些人和家庭的正常理性思维难以感受到的荣耀感和心理满足。尽管我国早已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人口自身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不能从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不能从个人利益上升到社会角度来认识传统生育行为的危害性,在强烈偏好男孩的生育意愿下,他们难以做到自觉自愿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了生育男孩,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违法生育。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村超生问题较为严重,我们调查的615个家庭中,56%的家庭存在超生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有一定的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

实际上,农村农民在文化生活方面还没有完全真正地融人到现代文明社会之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仅影响他们的生育行为,而且这种影响还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歧视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歧视反映在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村规民约”中包含有对女性不公正的因素,农村地区有女无儿户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纯女户招婿入赘有时遭到不少阻力,农村出嫁妇女或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因此在农村,即使物质生活富有了,如果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观,农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依然落后,男孩性别偏好也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较大的改变。

二、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体力劳动

技术人才缺乏是农村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普遍现状,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根源。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少再回到乡村生活工作,而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直接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不多,农村生产一线实际上缺少高学历的农业专门技术人才。“五普”时,广西农村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仅占0.46%,就说明了这一点。“普九”教育虽然使农村年轻一代比他们的父辈有知识、有文化,但是这些中学毕业生回到农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回乡后基本上都是从父辈那里学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还是从事传统农业的耕作。尽管当今农业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但是技术人才缺乏的农村普遍没有能力吸收和消化,无法让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其结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低而不能有效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虽然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相对于过去得到了很大发展,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20多年来农民的生产经营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上,仍是一种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小农经济,家庭依旧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农户在自己承包的分散的小块土地上各自种植着跟传统农业没有多大差别的农作物。由于生产经营缺乏整体计划性,无法形成产经销一条龙的规模效应,这种生产状况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外,缺乏市场导向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是廉价产品,由此造成了农民收入多年来增长缓慢,农民只能依靠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这就需要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不断地进行耕耘,以保证农业有一个好的收成。

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农业生产缺乏协调和规划,家庭承包户独立经营,缺乏合作,客观上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成本,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在我们调查的615个家庭中,除了少数家庭有手扶拖拉机外,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没有其它大型的机械化农具,而且拥有手扶拖拉机的家庭也主要用于运输,极少用于耕作,农业的生产工具还是以传统的农具为主。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的现实,决定了体力劳动还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方式,也就是说具有体力优势的男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男性劳动力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这种过度依赖简单体力劳动的生产模式,本身效率低下,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产量的增加,对于每一个生产单位——家庭而言,都希望拥有较多数量的体力劳动力。农业生产对体力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客观上增强了农民家庭生育男孩的欲望。

三、男孩偏好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有关

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人为3224元,2008年上半年广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158元,而同期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200元,7271元。农村与城镇相比,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但增长不快,也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目前,广西农业经济普遍仍是一种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小农经济,农民缺乏商业意识,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仅进行传统种植,这种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的生产方式,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纯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家庭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承包的土地既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顾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显得十分困难,更无法进行a身的经济积累,年复一年,经济状况终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经济基础始终薄弱,由此也使得农民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当有限,农民家庭在面临来自自然或市场的风险时,生活水平和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性是农民主要的后顾之忧,在经济基础薄弱和农业劳动力仍占全部劳动力多数的农村,每一个家庭都必须要有健康强壮的劳动力,这是以体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最有效措施,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农民产生男孩偏好的现实利益基础。

目前,广西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还不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正处在初始阶段,而养老保险实际上在农村还没有开展起来,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了解,农村家庭中,多数家庭参加了“新农合”,而参加养老保险的家庭极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就医看病问题,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中,只解决温饱问题而缺少经济剩余的农民家庭,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仍然缺乏保障,特别是农村的养老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不能靠个人储蓄养老,在“男娶女嫁”的传统背景下也不能靠女儿养老,“养儿防老”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仍然是首选的家庭养老方式。没有儿子的农村老人就有可能成为孤寡老人,因此养育儿子既是为了应对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又是为了老有所养。在对广西农村615个家庭的调查中,农民回答“生男孩的好处”时,57.3%为“养儿防老”。由此可见,偏好男孩的生育动机不只是纯粹意义上的性别偏好,在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还有其实际需求和未来利益需求。

第9篇:农业生产发展论文范文

掌握必要的检索方法是快速、准确获取网上信息的捷径。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2)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集纳了8大类100多个类目的3500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其中农业期刊250种。除提供期刊的浏览、检索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稿与在线订阅以及英文期刊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