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国际化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化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化教学论文

第1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而论,不少学者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个文化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二语习得模式(假说):文化适应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就是学习者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由于语言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工具,很难将其与社会文化分离开来。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人作为二语习得的主体,由物质和精神构成。语言的物质属性和工具性决定了二语习得者不但获得语言知识,而且附带获得语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传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教授了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化因素,不仅可以帮助消除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诸多障碍,特别是文化障碍,还能够帮助把握该语言的精神实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目的语。洪堡特提出:“民族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观的体现。理解了该民族的文化精神,便领会了该民族语言的精神实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撇开文化进行所谓纯语言教学几乎是举步维艰。纳西语国际教学的内容,依照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纳西文化的分类结果,按照“从纳西传统原创性核心文化和语言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将纳西文化分为纳西本语文化和纳西族非本语文化两大部分,保护和传承纳西族文化,指的就是以纳西母语为核心的原创性纳西本语文化”。纳西语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纳西族先民在这片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延续至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纳西语国际化教学的初始阶段,教授最基本的打招呼用语“你好”和“您好”,如果不介绍纳西族的敬语谦语文化,学生便难以区别使用。同样,纳西语第二人称代词根据说话人的婚姻状况、年龄、交谈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学习语言,也是学习一门民族文化。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知其文化是培养大傻瓜的最好方法”。纳西族的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文化信息往往都体现在语言中。胡文仲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进行文化教学,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同样在纳西语国际化教学中,如果不了解纳西族文化,对文化意识没有自觉,便很难理解纳西人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如纳西族谚语“达瓦纳西奴”(纳西语音译,意为腊月间纳西人发疯),要表达的是纳西人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在节前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的集贸市场采购年货,是要传达一种乐在其中的喜悦。而在纳西人中流行一句纳西语“纳西讲句益”(纳西语音译,意思是纳西人在一起交谈比吃饭还有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地理或心理距离都发生了变化。纳西族这种通过交谈使各自心情舒畅,化解或淡化矛盾的方式使得语言交流的功能不断改变。语言不再是简单增进友谊的途径,也更增强了一种满足意识,通过本族文化,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因此抛开文化因素,纳西语教学便难以开展,而在纳西语国际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满足国际学生文化知识需求,进一步在语言学习中融合文化体验,最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纳西语。

二、跨文化意识视域下纳西语国际化教学的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语言是钥匙,也是桎梏。从教学对象上看,在纳西语国际教育过程中,外国学习者对纳西族语言和文化的积累随着认知程度的渐进而不断提高。不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学生对纳西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由此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具有针对性。2009年,笔者对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纳西语的外国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丽江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占被调查留学生的72%。高一虹认为在跨文化教学中“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了解,一方面是架设桥梁,沟通文化的使命,另一面是构筑壁垒,隔绝文化的危险。”在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培养中处理好搭“桥”和砌“墙”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美国语言学家Cohen提出,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作用,必须清楚哪些是支持目标语学习和使用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一)差异对比与实景体验相结合的策略

对外纳西语教学实践,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相关知识,对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纳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前介绍展示背景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到古城实地体验文化,让学习者结合个人经历以及体验到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兴趣。由于世袭的纳西族土司姓木,惧怕建筑城墙将自己“困”住,因而整座古城没有建筑城墙,这也是丽江古城独有特征。丽江古城从宋末元初至今逐步成为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丽江古城街道依山势、水势而建,溪流穿城而过,形成了家家门前有流水的景观。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时至今日,数以百万计的宾客来到丽江古城,体验、回味纳西族无言的沧桑与变迁的历程。在古城体验神奇的东巴象形文字与古老的东巴教、古朴的纳西古乐。体验纳西人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者对古城深厚的历史能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反省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参照。

(二)网络资源共享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课堂教师引导,课后学生查阅资料的策略来实施教学。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搭“桥”的过程。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丽江各级旅游职能部门、文化部门、世界文化遗产官方网站以及国内外名目繁多的民间信息交流网站等媒体,查阅纳西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以及多姿多彩民族文化风貌。纳西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巴象形文字,是古代纳西先民创造并沿用至今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被称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经古籍有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文字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纳西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据英国爱丁堡大学安东尼•杰克逊(AnthonyJackson)教授统计,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纳西东巴经典共达两万余册。另外纳西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东巴教和达巴教,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道教等兼容并存,纳西民众对这些宗教持“信而不笃”的态度。东巴教成为一种活跃于民间的原始宗教,而纳西人则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关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教学策略的优点在于给了学习者足够的发挥空间,去寻找学习的兴趣点,它既超越了简单语言表述,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达到寓文化意识的培养于阅读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影音资料来练习纳西语以及体验纳西文化。多媒体传递的是立体信息,因而信息量大,同时多媒体材料真实感强,因此带给学生的震撼往往也大于纸质材料,容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验途径。目前为了保护和传承纳西族的文化遗产,对纳西文化的保护传承有了多种形式的呈现,皆可作为纳西语国际化教学资源。如纳西语母语教材、东巴文化研究成果、纳西族地方乡土知识一般读物、纳西语配音电影、纳西语歌谣、歌曲、舞蹈、音像娱乐等多媒体资料实现了高科技新式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兼容。选用这些语言教学辅助资料,学生能体验到真实语料,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文化体验学习语言。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同步的策略

学习纳西语的国际学生,由于已经沉浸在纳西语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在生活中对纳西语的接触远远超出课堂教学内容。课外的交际活动则让学生进一步走进纳西人真实的生活,通过体验文化运用学习到的语言。春节是纳西族保留至今最为重视的节庆,纳西语发音为“吉振”。纳西族为过节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每一种食物都蕴含了对来年的祝福。从冬月宰杀年猪、腊月间采购年货、除夕祭祀祖先,大年初一小辈向长辈拜年,全家老小上坟;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四祭天才告一段落。这些浓郁的民族传统节庆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出纳西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内涵。另外,丽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纳西文化研究机构、文化旅游产业实体单位都是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请进来”的同时也组织学生“走出去”参与纳西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到当地纳西人家“做一天纳西人”,在体验纳西族的民风民俗的同时,把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体验中,融生活体验、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在文化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四)专题讨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

在提倡低碳生活,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人是环境中的一部分,营造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纳西族与自然神“署”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更具现实意义。在纳西文化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理应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不侵害”的条约约定谁损害了自然与生态,其结果便会反过来损及人身,将会面临难以生存的危机。这种“事物互相转化以及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也深刻反映了纳西人的生态观和自然道德观”。丽江古城内水系自然分布、纳西人自觉遵守着保护水源、不污染环境和不乱砍伐树木的行为规范,也使得纳西族聚居地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借鉴纳西人与“署”和谐相处,互不侵扰的价值观,开展人与环境专题讨论。通过学习者自我反思,实现文化双向互动。类似教学活动如纳西文化百科知识竞赛、纳西语演讲比赛、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展览等,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多样性文化体验。

三、结语

第2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第3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4]乔虹.“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

第4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一、领先的教育思想

要做好一名校长,其教育思想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是否领先的问题。没有领先的教育思想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办不好一所学校的,甚至学校教育是走不多远的。

1.继承传统中创新理念。江苏省东台中学拥有着107年的历史,笔者是第36任校长。当年开校起初,第一任校长清代进士夏寅官提出了“务本求真,重在育人”的办学思路。上世纪90年代,前任校长李志成又提出了“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2003年,笔者任校长后,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是怎样传承、怎样创新,逐步明确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这与前面校长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以学生为主,放大到以学校所有人为本。“共同”则体现双赢、共享和合作的时代精神,“发展和成功”,其涉及的对象就是“我们”,不仅是学生,而且包括了教师、职工和校长等,当然还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学校。

2.学习借鉴中凝练校训。学校文化建设以及“三风”“校训”等凝练,一方面,研究传统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努力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学习借鉴他人他校独有的文化。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校,如,校训或是一句话,或是几个词组的相加,缺少了自己的“这一个”。我们从大到中华民族,小到我们自己,不难看出,大凡成功者,皆是“业精于勤”。于是,我们便选择“勤”字作为校训,期待学校里的每个人能够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也许一个“勤”字包涵的意义更多和体现的价值更大。据此,三个年级又明确了分层推进的目标,即高一的“勤奋、求实”;高二的“勤恳、求真”;高三的“勤勉、求是”。

3.比较反思中聚焦观点。学校所在地区为苏北,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相比较也是高的。但笔者研究发现,其教育的“短板”在于重理轻文。特别是语文和英语教学,既有先天性不足,又有后天性营养不良,多年来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整体提高。“先天性不足”是指“两语”教学背景、人文环境不够好;“后天性营养不良”是指许多人以为“两语”是长线学习科目,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投入的精力少。在新课程实践的起初,在巩固“数理化”优势的背景下,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谁得两语谁占先”的口号,并付诸实施。这些年来,学生“两语”成绩提高了,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成为许多名牌高校招生的优质生源基地。

二、争先的教学实践

校长首先应当是教学的行家里手,特别是要做一名会教学、能教学的优秀教师。因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校长,或者说校长只有身先士卒,站稳课堂,才有可能管理好学校。

1.担当学科教学的骨干。校长要在学校教学建设上有话语权,就得从自己学科背景出发,备好课,上好课,成为学科带头人。笔者学科背景是语文,三十年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成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成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不管角色怎样变换,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或任教一个班级语文,或和其他教师搭档任教几个班级的语文。可以说,高中三个年级各类组合、各个层次的班级和学生都曾教过,教学过程中努力争先在前,教学成绩也都能保持在同轨领先的位置。带出了诸如胥照方、徐长进等多位徒弟,促进他们进入了省级骨干教师团队。

2.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始于本世纪初,主要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多样性。无论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形式都有了很高的要求,重点显现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上。笔者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带头深入研究,躬身实践,坚持上好必修课,开好选修课,搞好活动课。作为实施新课程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更是和大家一起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等能力,加强师生、生生和生本的对话,努力使课堂拥有生活的状态、生成的机制和生命的价值。

3.做好节点时段的示范。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节点或呈现出一些纠结的问题,需要校长审时度势,及时洞悉与指正。前些年,语文作文教学出现了大而空甚至呈现虚情假意的现象,为了纠正,笔者曾开放过有关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其一,《打假纠偏:写出真实的文章》,其二,《写出真正的记叙文,写好出彩的记叙文》,正反对照,返璞归真,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多年来,笔者有一个习惯,各个年级各学科到了关键时段,深入到集体备课组,和教师一起分析教情和学情,提出教学的思路及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学科教学长久在较高位运行,在更大区域范围表现出影响力。

三、率先的教学科研

学校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位,教学科研无疑是第一生产力。高中阶段多数教师存在着“述而不作”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校长率先带领大家校正方向,在站稳课堂的同时,搞好科研,写好文章。

1.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围绕课程以及学科教学,以“备课”为把手,指导教师自主研修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方式等。聚焦一些具体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进而形成相关的结论或没有结论的结论。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一届学术节,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着眼课程改革,联系教育教学,提炼出相关主题,分别开展“德育论坛”和“教学论坛”。其主题涉及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负责任的教育”“与新课程同行”“课程基地: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等。教师在学术节中,展示了自己,碰撞了思维,享受了校本研究的成果和快乐。

2.牵头研究各级课题。学校相关课题的确立,都是依据课程要求,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其目标指向引领教育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笔者牵头研究了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其中“十五”期间研究并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等省市级六项课题,受到了评估专家“有数量的质量,有质量的数量”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我校又承担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八项课题,以国家级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引领作用。

3.带头撰写教学论文。躬身教学实践,抬头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教”“研”共振。这些年来,笔者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撰写了数十篇教学论文,多数是实践的梳理、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提炼等。尤其就阅读教学、新诗教学等写成了系列文章,提出了阅读教学“没有诵读就没有文学作品教学”的观点,概括了新诗教学“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的模式,指明了有效教学中怎样“取舍”“出入”“张弛”的方法。同时鼓励和指导教师基于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教研,并写出同题异科等教学论文。学校还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凡是发表了的论文,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别按照三倍、两倍和同等稿酬予以奖励。

四、创先的管理视角

校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成功又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担任校长以来,积极创先管理视角,努力追求共同发展的理想教育。

1.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教育上真正切实可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基本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当今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使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更需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拥有成功感,提高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树立价值观,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打造有特点的教师。先生说过,有特点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被人记住;一名教师有特点,才会让学生感佩。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但通过努力可以做一名有特点的教师。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和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自我认识与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与准备———实践与行动研究———自我评价与提升”等五个阶段,领悟教育真谛,拓展教学视野,获得专业发展。加强教与教的合作、教与学的互动、教与研的同步和教与管的共振,凸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等共同发展。

3.构建有特色的学校。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不仅要求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还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生性原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追求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特色化、国际化,并着力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突出向美的物质文化、向善的制度文化、向好的课程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高级的生存方式,进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5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第6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国内语文教育

华文教育实际包括两部分,海外华文教育和国内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属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是华侨华人所在国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华文教育则属于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海外华文教育。它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传承族裔语言文化的民族教育。它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包括侨民、外籍华人、华裔和少数非中国血统外国人。以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素质,增强对中国的感情和促进华人所在国与祖籍国的友好往来为任务。[2]通过比较分析,能使海外华文教育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海外华文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比较

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语言能力,培养族裔后代的民族母语和文化的基本行为能力,以适应所在国家和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活环境。国内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人的交际能力的工具性学科。[3]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母语文化的能力,都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培养民族素质的教育意义。但是,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华人族裔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要求的所在国公民,也就是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要培养学生所在国家的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海外华文教育必须认同所在国的教育目标,认同所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所在国家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比国内语文教育更丰富的内容。

教学对象比较

国内语文教育以在大陆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公民为主要教学对象,即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教学对象范围主要在国内,对象相对固定。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少数非华裔外国人),这一教育对象使海外华文教育既区别于国内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又区别于国内对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进行的汉语普通话教学。[4]在华裔学生中又有当地出生的华裔和新移民之分别,其中新移民又有来自中国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的人之分。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跨国界的,是国际间的教育,它为一切愿意学习汉语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学习汉语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教育的其教学对象范围广泛。

教育环境比较

教育环境分为校内教育环境和校外教育环境。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不论是校内教育环境还是校外教育环境都以中文为第一语言,具备多种能直接运用所学语言的载体。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中所包含或表达的语文内容能较好地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并且主体易于理解和感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及平时的交往中有着丰富的展开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和可能。

海外华文教育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学校授课和平时交流时主要为所在国的语言。校内辅助学习中文的场所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将所学知道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较少。虽然可能有些华裔学生在与其家庭成员交流时会运用中文,但社会教育环境的以所在国的语言为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将所学语言运用于实际的机会。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国内语文教育的教育环境来说存在较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国内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方式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

海外华文教育是第二语言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校内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之分。这些课程一方面是有学校为主安排的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活动”体现为“教、学、做合一”。另一方面是参与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其学习水平,使其体会到“生活即是教学,教学也是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实际运用,有较具体明确的实践课程,而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虽然也重视实践,但更多的是将其潜移默化地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明确的语文实践课程。

教学评估比较

教学评估一般以教学目标为评估标准。国内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估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估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估,还是对教师的评估,都仅局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上,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评判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是以授课学科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甚至成了惟一标准。

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评估对学生而言,是看其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对学校而言,是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所在国教育政策;对社会而言,是看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看学生的成绩和要学校的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言语行为和文化行为。海外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母语能力和民族精神气质,因而学生的社会语言文化行为水平才是真正的教育成绩,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特点。

总之,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材施教。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状况进行教育。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士施以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海外华文教育是国际化教育,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及其教学环境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大都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所在国经济的资助,这也是华教的努力方向。[6]所以应该争取多方支持,确保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牡,2000:13.

[2] 黄碧芬,陈嘉庚.“诚毅”与华文教育的“育人”:华文教育研究与探索.[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8.

[3] 彭俊.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1994年华文教学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7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学科水平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学科群”,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的学科集合,其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相互配置,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作用,而且对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我校基础医学院将所属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四大学科群:感染免疫学科群、神经生物学科群、分子生物学科群和形态学学科群。在此学科群模式下,青年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成长步伐。

二、依托学科群进行的促成才机制

(一)大科学观念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即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基于此,基础医学也更需要知识面博而精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青年教师培训均以每个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往往只局限于对本教研室所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了解和学习,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则较为欠缺。而在建立学科群后,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相互交融,青年教师不再仅仅局限在自己以前所教的专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是扩大了专业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开阔的思路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此外,以“大科学”的观念引导青年教师对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在打破了学科间阻隔的同时,产生的交叉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感染免疫学科群在与学科的交流中培养出一批免疫、微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知识兼备的青年教员,目前主要负责我校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中心实验室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为我校教研工作服务的力度。而这些青年教员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二)双导师督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研究型的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成为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导师对人才的发现和精心培养非常重要[2]。传统的培养模式多以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上的训练,而在科研的培训上则通常要等到该青年教师有机会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才能进行,这无疑使人才的成长进步速度大大滞后。而在基础医学学科群模式下,我们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在教学上,由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学员评价特别优秀的老教员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由导师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适合其教学能力提高的培养计划,重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能进行教学研究;在科研上,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学科群中的PI作为导师,即使尚未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可加入相应PI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我们配套实行双考核管理制度,即对导师及青年教师两方面均进行定期考核,以促进双导师制度的落实。

(三)合作交流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教育与科学迫切需要国内、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相互交流的机会。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培训通常是仅限于邀请与教研室相关的个别专家教授到教研室进行科研讲座,或者每年派送1-2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也主要是科研上的深造。而在学科群模式下,集中了各教研室丰富的资源,不仅可创造更多科研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可提供更多教学培训的机会。如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通过举办大型国内国际教学科研研讨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报告,为青年教员开拓视野,创造合作的空间。如我们所属的神经生物学科群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群举办的核受体研讨会、海外学者报告会、解剖学科群举办的国际组织工程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让青年教师充分感受到科研的进展,以高层次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送出去”则是鼓励和从各方面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年老师进入学校“苗圃工程”与“教学深造工程”。前者注重科研培训,将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外先进实验室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以提升其科研能力;而后者则是到国内、外优秀大学专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及措施等。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先进行哪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在学科群模式下,基础医学院公派出去进行交流合作的青年教师数量为学科群成立前的两倍,许多青年教师通过这种锻炼后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合理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的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组织除了努力建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外,激发青年教师成才的欲望和原动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尝试在学科群模式下,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其自我完善。首先,我们打破教研室的界限,而是以学科群为单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考评,这就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青年教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其次,我们尝试按岗位有侧重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人的才能具有质的多样性和量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才能优势,那么让青年教师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展现其才华才能极大地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型、充分发挥潜能。因此,我们尝试建立教学与科研两套并行的评价体系,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参与其中一种考评,如教学为主的考评体系主要以课堂学员满意率、督导专家评价、教学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作为竞争上岗、职称评审及晋升的主要依据;而以科研为主的考评体系则主要以发表SCI论著、获资助的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成果、专利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以上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让许多青年教员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好的选择与规划,从而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第8篇: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基本理念:引领成长,塑造品格

教育是发展,而不是挑选,更不是淘汰,教育要对生命负责。我们认为,德育要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培养和发展学生成为具有山海品质和健康人格的现代小公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德育要引领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坚实后盾。

“山海德育”的直接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山海品质和健康人格,间接目标是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将“山海德育”外化为一种“山海文化”和学校精神,并且从具体发展目标上体现其丰富内涵:培育山海学生―着重培养学生文明谦逊、真诚坚毅、开放包容、勇敢进取的山海精神,通过熏陶、感悟、体验,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良好行为和健康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山海南小人”;成就山海教师―“山海德育”和“山海文化”同样促进教师的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山海人格,形成“山海南小人”的教师形象和积极、温情的教育者心态;营造山海校园―“山海德育”孕育了山海校园,形成了学校的个性,象征着踏实谦逊、和谐包容、开放创新的“山海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懈追求。

实践创新:熏陶―感悟―体验

熏陶―感悟―体验是“山海德育”范式,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构建山海文化情境课程,通过日常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规训、学科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渗透、主题性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凝聚、班队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自主建构,引导受教育者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感悟与体验,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

(一)礼仪养成从教师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开始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我们在实施礼仪教育时,不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更多的是让学生感知领会、实践体验,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学会不同场合所需的礼仪,感悟礼仪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开展“做温情山海之师、礼仪养成从教师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开始”主题活动,创设学生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通过熏陶―感悟―体验式的教育让儿童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使礼仪之风蔚然兴起。我们以此为契机,从学生的起居生活、日常礼仪、课堂规范、课间行为、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规定并进行一日规训,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良好的行为纪律、操守、仪规、礼节,树立文明谦逊的小公民意识,促进行为规范的自律。

(二)主题活动凝聚道德文化的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我们坚持活动育人的思想,通过实践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延伸课堂、主题校会、班队会、纪念活动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接受完美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和教育。同时,开展以“山海文化”为主题的“知山海―爱山海―悟山海―创山海”的递进式山海文化活动序列,通过开展以“山海校园情结”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如“我认识的山海”“我爱山海校园”“我心中的山海校园”等征文、摄影、绘画、故事讲演活动,开展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如英语节、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进一步深化“山海文化”活动序列,让学生在“认、说、写、画、唱”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悟、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校本课程将“山海德育”引向深入

我校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办学理念的系列校本教材,如学生作品集《让山海之风洋溢满校园》、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汇编《山海奉献》、心理体会集《山海心路(学生编)(教师篇)》等。近年来,我们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山海文化”校本教材研究,开发了校本课程“山海文化之旅(山之行篇、海之航篇)”,让学生在认识壮丽的山海、美丽的家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山海革命故事,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决心,明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道理;通过“资料袋”“读、写、画”等环节,让学生用心感悟、拓展知识,激发其创新能力。

在一系列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心路”读本也应时而生。这套读本共二十二课,每课分为“身边的事”“心育故事”“快乐分享”“快乐加油站”“心语心愿”等板块,它包含了学习心理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观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内容。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阅读一些涵义深刻的故事或文章,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运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向孩子们传递山海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学生在快乐中感悟山海品格,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我们积极与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合作,共同开发了船文化校本教材《钢铁巨轮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介绍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船舶的演变,共同展望未来船舶的发展。通过让同学们系统、全面地了解船舶历史及船舶建造工艺流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施效果:共同成长,持续发展

(一)“山海德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先成人,后成才。近三年来,“山海德育”的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人格,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走进南沙小学的校园,迎接你的是洁净优美,远远会传来向你问好的童音,课堂上看到的是积极思考的“小脑袋”。学生获奖项目多、层次高、数量多。在艺术、科技、信息技术、学科竞赛、田径、球类、游泳等竞赛活动中,成绩斐然。

(二)“山海德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山海师德文化建设理性而富有情怀。我们从坚持文化操守、提升文化品位和促进文化养成三个方面,通过山海文化讲坛、山海文化阅读等活动,涵育德性,濡染人格,净化灵魂,滋养信仰,努力塑造自律、仁爱、博雅、奋进的教师形象。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汶川地震英模团的事迹报告会,灾区老师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感人至深的教育篇章,给全体教师带来了强烈冲击;我们聆听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们的师德讲座,开展职业情怀和理想教育。通过山海师德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准,教师在更高的平台上谋求专业发展,为课程教学发生真正的历史性变革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踏实谦逊、精诚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的教师群体是学校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攀升事业高阶的永恒动力。如今,南沙小学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梯队式教师群体正在成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

(三)“山海德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山海德育”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象征踏实谦逊、和谐包容、开放创新的“山海文化”,成为一种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懈追求。

南沙小学是南沙区第一所广东省一级学校,是南沙区唯一以“南沙”命名的小学,是南沙区窗口学校。“山海德育”模式相继被《中国教师报》和《广东教育》报道,得到专家学者、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学校《山海文化与现代小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已被列入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验研究”项目,并同时成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德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南沙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