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

第1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第2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视频 同步课堂 集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7-02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主要利用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通过遍布全国各省市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省级分中心和城市分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中心先后承担教育部“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建设任务,通过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和运作体系[1、2],组织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教师培训,促进质量工程各项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共享。

目前,在全国设有55个网培分中心。截止2012年,共开设了600余门培训课程,600余位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登上网培讲堂,17万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以服务教师为己任,创新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传播优秀教育教学成果,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高校教师终身学习,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集中培训采用网络同步课堂班培训模式,常规上在非节假日周末同时开设2门课程。主讲教师在主播教室通过网络视频同步授课并组织互动交流,集中培训的时间为3天。

1.网络视频课堂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设置直播主会场,分别在各个省设置分中心的形式,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组织参训。由教育部认定的分中心必须具备在线视频播放的条件,满足带宽的要求、视频设备、语音设备、监控设备,保证在主会场可以监控到各个分中心的参加学习情况。

2011年,网培中心在186所高校设置了224分会场。全年培训注册教师4000余人,并直接使大约20000名系统注册外的老师受益。2012年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网培分中心担任全省的网络培训计划。

1.1开设的课程

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在郑州第二分中心(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点)开设的课程有:专题: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技能培训、专题:硕士生导师研修(文、理)、病理学、应用写作、大学生学习指导、专题: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能力发展、现代控制工程、艺术概论、大学生安全教育、经济法、公共关系学;在郑州分中心开设的课程:英汉口译、专题:硕士生导师研修(理工)、专题:教与学的理解及运用――高校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生产运作管理、西方音乐史、专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普通生物学、设计概论、物联网概论、泛函分析、量子物理。

从整个下半年全国网络培训一共开设22门课,课程涵盖专题、工科、文科等课题,一共参加培训教师近600多人,取得“高等院校骨干教师培训”证书500人次。从参加课程培训的人数上看,一般专题性课题参加的人数比较多,比如:参加专题: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技能培训教师有157人、参加专题:硕士生导师研修(文、理)182人,专业性比较强的课题参加的人员较少,比如:泛函分析、量子物理基本上没人参加,不能开课。

1.2参加网培的高校

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高校参加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学校有:河南高校有: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周口师范学院、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河南职工医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会场三十多场,受益老师上千人。

从参加的学校来看,有的学校参加的人次比较多,比如:许昌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基本上能开设2次分会场,但是有的学校基本上不参加培训,这就是和各个省教育厅的政策以及各个学校的政策有关,政策引导教师的自身发展。也说明高校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

1.3主讲专家

2012年全国网络培训中心开设34门课程,14个专题,近200名教授专家参加,参加现场直播的老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国家级名师,都是全国范围内通过课题招标,专家推荐,网培中心出面邀请到的知名教授,通过这些专家教授把该行业的精髓、课程的精华部分通过网络传递到全国各个地区,对全国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促进教师资源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参加的主讲教师来看,尽管这些资深的教授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青年教师还是希望能听到一些院士、大师的专题,比如:清华大学数字电子技术的北斗阎石老先生、王越院士的讲座或者专题,这还需要网培中心进一步的做工作,使网培的层次更高、更广、更强。

2.文字、语音交流互动

在网络视频课堂中间,主讲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视频课堂的文字交流对话框可以和主讲教师间接交流,培训教师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和现场的工作人员联系,工作人员在教师休息的时间转达给授课教师,然后再课师生互动的时间可以通过语音一一做解答,另外,在师生互动的时间,培训教师也可以通过麦克和主讲教师直接对话。

该环节通过文字、语音的方式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完全可以达到接近于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整个培训过程,发现各个培训中心的教师非常踊跃的发言,主讲教授也能满足各个分中心的要求,但是由于涉及的培训范围比较大,主讲教师只能对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与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改进。

3.班级讨论总结

一般情况每一期的培训都要安排一次4个学时的班级讨论,每一期学员都会选出一个班长,由分中心的班长组织学员讨论,内容涉及该专题教师在讲课的过程的体会与感受,也可以分享该门课程在自己学校的教学改革等,内容不限,论题自由。然后由班长作总结,形成文字,提交给网培中心和主讲教授,网培训中心和主讲教授根据反馈的意见,可以进一步的改进教学的效果。

4.作业与证书

参加的学员通过视频培训之外,保证一定的出勤率,要完成主讲教授布置的作业,通过在线提交,主讲教授通过批改之后达到要求之后,可以颁发由教育部网培中心颁发的“全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证书”。

参加的学员要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选择参加网络培训,不能为了拿到资格证书而参加网络培训,网培中心也不能只追求利益,而蛮发证书,让参加培训,达到要求的学员拿到应该拿到的证书,要有一定的要求,有一定的通过率,提高培训证的含金量。从这几年培训证书的发放来看,并不是所有参加的学员,都能毕业,该证书已经作为高校教师晋升、评职称的重要资本,深受广大教师重视。

5.结论

加强教师培训,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网培中心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各地分中心和有关高校相互支持配合,面向高校教学需求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培训成效明显[3、4]。5年来,共有17万人次高校教师参加培训,覆盖全国92%的本科院校和80%的高职院校,得到广大高校教师和各地的普遍好评。教师网络培训的开展,有效地推广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项目建设成果,在高教战线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对以后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把握需求,提高质量,走培训专业化发展之路;紧扣核心,完善体系,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创新模式,优化机制,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邹应贵、叶惠文、杜炫杰,运用网络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年4期

[2]陈可,网络培训平台设计构想与实践方案,科技风-2012年15期

第3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 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 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传统教师教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教育的需要,要开创信息时代的教育,不改革工业时代的教育不行;要改革传统教育,不创新教师教育不行。教师教育创新离不开对其方式、方法的指导。而传统的教师教研、培训内容以知识体系为主,对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情境问题关注不够。呈现给教师的培养内容只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忽视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培训方法上,虽然在不断探索改革,但基本形式还是以集中培训、教师讲授、整体推进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有效促进培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参与及经验智慧共享,较少促进被培训者的批判性思考,忽视了成人学习的特点。

混合式研修是面对教研、培训活动和在线教研、培训活动的结合,它是混合学习模式在教研和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结合,混合学习旨在现实在线学习和面授两种方式的优势结合,以提高学习的灵活性、改善教学效果、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同样,混合式研修旨在发挥面对教研和在线教研的优势,拓展传统教研的时空。

美国教育部在1996年到2008年间通过对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柯蒂斯・邦克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谈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积累,混合学习模式的潜能在不断增加。归纳和总结混合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和开发混合学习互动和课程,提高混合学习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要点之一。相信如我们的预期,在未来的十到十五年内,混合学习将在全世界地区蓬勃地开展起来。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让它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我国,教育网站建设与网络研修模式探索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每走一步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创新,只有契合教师专业发展新需求的网络研修平台才有生命力。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依研修组织、研修成员、研修方式、研修时间等要素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集中的远程培训――短期统一规划的研修

自2006年起,教育部几乎每年都直接组织或委托机构组织上万人、甚至十万人同时在线的短期密集型远程专项培训。

以”国培计划――2011”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它构建了由教育

部项目领导小组―教育部项目办―项目执行机构―省级项目办―区县项目办―学员所在学校组成的管理体系。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的落实。

二、区域网上研修社区――针对教师群体的常态研修

以鸡西市教育研修网为例,借助教师网上研修平台,由区县级教学教研或教师培训机构牵头,组织、管理、设计,开展正对区域教师这一固定群体的常态研修。

三、教师教育博客群――针对教师个体的日常反思

教师教育博客以鸡西市教育研修网为依托,教师自发注册使用,自主管理。

以个人博客为基础,不同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的教师通过网站的社会互联功能逐渐形成博客群或圈子。

大规模远程培训是解决教师工学矛盾,促进教师在职学习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和第三种混合式研修方式,即区域网上研修社区和教师博客群均是针对

教师的日常研修,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通过与调动各方力量,开展有组织的教师群体研修,形成区校联动、网上网下结合、教研培训结合。后者侧重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自发开展个体反思与学习,通过丰富的个体逐渐形成有活力和特色的“社区”或“圈子”。

未来,后两种混合式研修模式必然走向融合。一方面,有组织的群体研修中,个人反思与学习是群体互动交流与共享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个人反思与学习中,也需要核心和骨干发挥组织与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区域教研和培训力量的参与。

在未来的混合模式研修中,由教研员组织的研修活动依然是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为适应教师成人学习的需要,教研员的研修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1、由面对面的活动形式转变为面对面与在线研修的融合。

2、由注重研究考试、学进度、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竞赛转变为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具有成效性。

3、由组织者,权威的角色转变为活动主要组织者,促进者,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学习的促进者。

4、由关注认知与技能,缺乏有效互动和情感交流向关注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动机的产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营造开放、宽松、相互尊重的网上交流环境转变。

第5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2012年起,安徽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本轮培训采用校本研修、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推进混合学习。如何整合几种培训方式实施混合式培训,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首先面对的问题。

一、“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无为县教师培训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地实施的教师培训模式。“十一五”期间,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人数多(近万人)、地域广、难以在暑期完成集中培训的难题,无为县采用“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围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和命好题,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无为县的“校本+远程”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肯定。但是,总结“十一五”教师培训实施和管理,不难发现还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

1.远程培训监管不到位

参训教师的远程学习往往只重视完成规定的在线学习时间和作业,忽视对视频讲座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为了完成任务,出现了一些应付培训的现象,如人机分离、挂网攒时间,青年教师代学代做作业,交流研讨、在线答疑的参与率较低。尽管采用了自动掉线或随机问题应答等监控学习的技术手段,但仍难以监管到位。由于监管不到位,影响了培训效果。

2.校本研修指导不到位

“校本+远程”培训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旨在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改变校本研修局限于本校教师和资源的难题。由于没有建立校本研修指导的长效机制,网上指导难以有效实施。一是仅靠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县教研员和少数骨干教师,力量明显不足;二是没有将网上指导作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并与业务考核挂钩,致使他们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培训指导方式比较单一

无论是视频讲座,还是在线答疑,培训者主要以讲授和灌输为主,多为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而不是示范、展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在线的校本研修指导方式,因参训教师参与度不高,也基本上是浮在表面,无法针对学科教学现实问题答疑解惑,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技能,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4.培训管理考核难有作为

对参训教师远程学习的管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几乎靠自觉性。尽管设置了网络班级管理指导教师,但管理指导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难以实施学习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远程培训考核依据网上数据,校本研修考核依赖检查过程资料。

总之,无为县“校本+远程”培训模式的四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成效,有待进一步完善,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到位、方式重实效、考核提实效。

二、“十二五”教师培训采取的主要对策

无为县“十二五”教师培训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关于安徽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培训管理机制创新、培训团队建设、网络平台优化和培训模式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以解决上述四个主要问题,有效实施混合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层级管理,整合资源,建立片区管理机制

1.1构建层级管理架构。成立以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无为县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管理部门设在县教育局职成股。成立以县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业务管理机构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管理组织机构。各中小学校长为本单位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

1.2整合多方培训资源。在县教师培训业务指导组统筹下,整合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机构和优质中小学的师资、场地、设备、设施、图书等资源,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牵头,教研、电教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协作,共建教师培训团队、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实施教师培训、指导校本研修,切实推进混合式学习,实现研训一体化。

1.3建立片区管理机制。将全县24个中心校和18个完职中划成7个片,进行分片管理。每个片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片管理员,负责片内培训的具体事项。

2.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组建多元培训团队

2.1树立“互为人师”培训理念。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培训需要突出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专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凝练为个体的学科教学知识和个人理论,在与同伴的专业对话和智慧分享中实现专业发展。“互为人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专家在进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被指导教师的“反哺”;二是教师之间的深度专业对话能够促进彼此的深刻反思和专业性思考。基于这个理念建构的教师培训,“师生”同台,同伴献艺,使参与式培训落在实处。

2.2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无为县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分层遴选、分步培养。

(1)分层遴选。从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和骨干教师中层层遴选兼职培训者,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教师、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成为县教师培训师资库成员。这些兼职培训者在知识和技能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强。

(2)分步培养。培训师资库成员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好自己的课,而且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一个能上好课的学科教师向一个专业的培训者转变;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介绍给其他老师,从而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所以对他们需要进行教师培训的专业培养。

3.基于合作,立足实效,优化网络培训平台

无为县“十一五”期间的“校本+远程”培训,培训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4年自主开发的培训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学习工具日益多样,仅靠进修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支撑“云平台”环境的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3.1合作建设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打造了全新的教师培训平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提供开发思路和具体实现功能,科大讯飞公司负责开发并进行日常维护。因为有强有力的技术后盾,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可以专门研究如何让网络平台在功能上更进一步贴近具体的培训,如何让远程平台更高效、有序地承担远程培训工作。

3.2多功能一体化环境。新的教师培训平台根据“十二五”教师混合式学习、研训一体化要求,以“网络班级”为载体,实现了集网上学习、网上活动、网上评论、网上交流、网上考试和网上考核等全方位多功能一体化,成为全县教师网上学习和活动的家园。

4.统整方式,形成合力,有效实施全员

“十二五”教师全员培训采用“集中+校本+远程”研训一体化混合培训模式。无为县在2012-2013年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内容”主题全员培训中,有机整合集中、校本、远程三种方式,做真远程培训、做实集中培训、做细校本培训。该县的做法如下:

4.1远程培训。首先通过训前指导,让参训教师知道年度培训主要学什么,如何进行,怎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在网上安排了师德、现代知识观、新课标解读等5个专题的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校本研修内容,更新理念和知识。参训教师必须看完规定的视频课程,并要对视频进行评论和评分,发表规定数目的交流文章,参与网下研讨交流,通过网上考试,参加网上活动才能顺利结业。

4.2集中面授。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分学科、小班化集中面授,主要是进行专题内容(新课标)的指导,并安排学员进行参与式讨论。二是进行同课异构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师,为不同的学生上相同的课,让参加活动的参训教师进行比较,看他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4.3校本研修。集中面授结束后,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校本研修活动。主要以校为单位,教师少的学校需联合几个学校开展活动。制定了活动主题、开展流程、评分标准,印发了研训手册。通过层层开展活动,巩固了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运用了新课标理念,培养了一批拨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管理工具箱[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10.

第6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实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研修班由吉林大学宋天佑教授及其教学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合作主持培训和研讨,在北京设立主会场,全国设有20个分会场。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宋天佑,孟长功,徐家宁,刘志广等四位教授分别从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出发,对这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问题为导向,利用示范课、案例讲解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授课。经过这几天向名师学习及与同行交流,感触颇深。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的网络培训,给我们这些教无机化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国家级名师的授课,领略了国家级名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大学无机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知识难点和重点的处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吉林大学宋天佑老师和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老师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讲解,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如饮甘饴。如孟长功老师的关于“培养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会他们关于具体问题的答案所在更重要”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得到大家的共鸣。无机化学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要让学生从这门课开始逐渐转变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大学学习中,能顺利地解决一道难题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今后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恰恰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化学这门课并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和公式,每个问题的解决和每种现象的发生都有内在的联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这将使他们在今后学习任一门课时都受益匪浅,而且必将对他们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无机化学工作者除了教学以外还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我这次培训的主要收获。宋天佑老师的示范课的讲解也使我受益匪浅。对于一些无机化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在引出和讲解这个问题时的方式方法。我们经常说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告诉大家,即做到“深入浅本文由收集整理出”。要想做一位好的教师,要有这样的本领。

二、教师的课堂组织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发展迅速、知识剧增的社会,时刻都存在着竞争、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现实: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去获得知识,开发各种潜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让学生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乏更深一层的质疑,而学生似乎从未想过那些浩瀚如海,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那些公式、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那些知识的本身存在着什么价值;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等等。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不应仅限于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化学教学的趋势。正如孟教授所说,由于很多原因,入校时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别,因此有的学生可以接受网络教学,而有的则不行。在这样一个现状下,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地区差异的消除,教学方法应该转变,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立体式的、多方面的教学方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1.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2.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3.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必须有教师提纲挈领,为学生提出重点,为学生解释难点。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必须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督促他们的学习。

5.学高为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他们的学习。

三、精品课程建设

宋教授在培训课上说,精品课程,需要一大批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建设。吉林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建设过程,说明一个道理,它告诉我们课程建设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做到长盛不衰。同样,上海电力学院《无机化学》课程在老前辈努力的基础上,由我牵头,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无机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中各章节的课时数的分配经过调整更加合理;不断完善试题库的建设,并已实现了教考分离;完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工程,并创建了教学互动社区;将《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的经验与心得写成小文章,分别发表在《上海电力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等期刊上;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同行业的学习交流会议,2005年参加了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本科基础化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06年参加了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本科基础化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活动中,《无机化学》课程建设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无机化学》于2005年被批准为校级一般课程建设项目,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重点课程项目。以“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应用型高校基础化学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为题获得2010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资助,以“基于智能电网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资助。利用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指导黄静、李昌峰、汤艳凤等同学以“无机化学网络资源的创建”为题申请到了2006年度的大学生科创基金,该课题现已结题,并且无机化学课程已经完成上网工程。课程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肯定。2006年“无机化学课程建设”项目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6年在第四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中,指导孙仲明同学完成的“原子结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获大赛“新颖奖”;2006年我因为指导孙仲明同学获得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优秀导师”称号;由于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较出色的表现,我获得了2006~2007年度上海电力学院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相对于获得的荣誉,所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只有继续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努力把电力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打造为市级精品课程。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这次培训中,大家就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下面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个总结。

1.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优势。

(1)采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图像中包含大量信息,并且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兼配以文字,利用文、图、声、动画等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例如,宋教授提出,原先在没有使用多媒体前使用不同色彩的乒乓球模型来讲授abc型原子堆积,课讲完后学生的眼睛都看花了,但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后,通过电脑动画演示,不仅使一层一层的堆积方式清晰明了,也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方式。

(2)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

化学教学中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离子键、共价键等大量微观现象的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只能靠形象比喻或展示模型来教学,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可使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理性问题具体化、感性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特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孟教授在讲授双原子分子轨道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去计算生成的化学键键能大小比较,这样比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轨道的能量高低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2.多媒体使用中应注意问题。

(1)防止“一哄而起”。多媒体辅助教学一靠设备,二靠技术,三靠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三者缺一不可,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实施。

(2)cai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化学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参与实际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是cai模拟实验所不可替代的,教师应明确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cai模拟实验的辅助地位,不能因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而减少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运用。cai模拟与传统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两者应优势互补、各展所长。

(3)要把握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尽量避免cai贯穿课堂的始终,否则容易使学生视觉心理疲劳,抑制大脑对信息的反馈。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的课虽用了几分钟软件辅助,却解决了难以突破的问题,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堪称好课件。

第7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引言】浔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于1981年,整合着浔阳区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职能,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培训平台,长期以探索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模式为己任,通过边实践边探索,构建了浔阳区教师发展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系统变革。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教师质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宗旨,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为我区打造一支强硬的教师队伍做了出应有的贡献。

一、自我定位,开辟渠道

最近的几年,正是我区承担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的阶段。在新课程环境中,如何进行教师培训工作?我们根据区情和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着力开辟三条渠道。

1.学历提高培训

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必然要求。依照《江西省实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到2007年,全省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要达到60%。我区加大学历培训力度,开展了以提高为主、多层次的学历培训,广大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提升了学历。

2.新课程校本培训

新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点,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校本培训工作自始至终是我校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区文教局对校本专门培训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主管局长亲自参与,组织、研究、指导、督促全区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进修学校据此加大了督促、指导、检查、评估的力度。我们在不断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指导能力的基础上,多次深入全区各基层学校,检查指导和调研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情况,收集听取一线教师对师训工作的要求与建议,传递各校师训工作的经验信息。

3.多形式集中培训

五年来,我们以新课程校本培训为重点,在致力于全员培训的同时,开展了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为主线的集中培训,有效地提高我区教师的理论素养。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其它各学科教师培训及相关项目各类相关项目培训,如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英语听力培训等,使得全区教师都能选择相关培训内容参加培训。

二、目标定位,搭建五个平台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培训工作如何与课改实验的需要相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教师?在近五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做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目标定位,努力搭建好五个平台。

1.利用网络优势,搭建远程平台

(1)依托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拉动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型

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落实《教育振兴行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远程培训,脱产研修,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师远程培训新模式。

(2)办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增强教师对未来教育模式的认知理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是教育部统一部署的世界性合作教育项目,整个培训围绕“未来教育”新理念,以信息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育模式,让受训教师对未来教育产生认知、认同,参与和引领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意对参培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时予以评价。这样学习优秀的参培教师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余教师也能更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受到了有效的激励。

2.利用城区优势,搞好骨干培训,搭建现场平台

我区共有十三所学校,均分布在城区。我们利用城区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现场指导。主要项目有:现场听课、评课;现场“上课”、“做课”。根据基层学校的需要,我们在骨干教师培训中采取了方便学校、方便教师的现场“上课”(即到学校搞专题讲座进行培训)、现场“做课”(即到学校参与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的工作举措。

3.利用师资优势,搞好新教师培训,搭建帮扶平台

新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进校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新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与结对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的内容如前所述,结对培训则主要体现在:以校为本的校内师徒结对帮扶,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方式进行。由进校教师与一线青年教师组成的新教师结对帮扶,主要通过现场。听课、评课和现场“上课”、“做课”的方式进行。

4.利用政策优势,搞好名师工程,搭建幅射平台

为了打造我区教学名师,为我区培养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坚定、师德品质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技艺精湛、教育业绩突出、教育科研水平较高、能发挥示范和辅射作用的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群体,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浔阳区名师工程实施意见》和《评选实施细则》,设立了“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10年又出台了《浔阳区名师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制定,为我区搞好名师工程,搭建了幅射平台。

5.利用实验优势,搞好校长培训,搭建引领平台

第8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一、课程学习的收获

在本次培训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科知识与能力”这个模块。

其一:马云鹏和赵艳辉两位学科专家,以XX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数与代数”领域目标与核心概念的详尽解读;对核心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案例式讲解;帮助刚有2年教学经历的我,解决了当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为今后五、六年级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其二:钱守旺老师的微课案例《分数的再认识》、成艳斌老师的微课案例《用字母表示数》呈现了让学生在此“数与代数”领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做了精彩的案例展示。在听课过程中,老教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折服了我,使我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现将这段时间的收获略加整理。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做课件等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2、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

3、教学设计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教学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学的有趣和轻松。 4、教学过程结构精密,时间分配恰当。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多媒体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

二、浏览简报、答疑、研讨交流活动的收获

在学习平台中,不论是项目简报、区域简报,还是学科简报、班级简报,我都认真的阅读,并给出简要的评价。通过阅读简报,可以了解到班级老师们在学习、论坛发帖、论坛回帖、文章、日志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可以了解到近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本次培训中,我在答疑区提出了: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考和数学习题中的讲解疑惑这2个问题,我在班级论坛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估算”能力、“符号意识”、“数感”等9个问题,我参加了班级主题关于“好课”的研讨,累计发帖87条。辅导老师以及教育同行给予了详尽的解答,让自己在此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今后教学有了促进的作用。

通过和其他教育同行在班级论坛中互动,有两点感触。

1、明白了如何讲授知识,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如何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寓教于乐,如何管理班级,让学生快乐成长。

2、应该热爱学生、因为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以身作则、因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三、学习研修同伴优秀作品的收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位老师都有闪光点。每当工作坊有最新的文章、日志的更新,我都会静静的去浏览。每篇文章、日志都有打动我的地方。

在工作坊中,我认真研读实验小学xxx老师、第一小学xxx老师、第二小学xxx老师、xxx老师……提交的文章、日志、校本活动成果,从不用年龄段老师的成果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归纳概括为24个字,即是:“终身学习、时刻充电”、“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和“塑造魅力、享受幸福”。

四、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

在工作坊中,辅导老师了校本活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我提交了《小数的性质》的前后两个的教学设计,包括教研员的点评和改进意见,同时上传了自己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解。辅导老师给出如下的建议:教学设计说明,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理论或被论证的教育交流理念作理论支撑,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这也是我参与活动最大的收获。

我还参加了其他坊主的3个活动,同时下载教育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享受了研修平台提供的丰盛的教育饕餮盛宴,和所有的研修成员一起收获启蒙、收获信心、收获教育理想。

五、教学行为改进的收获

XX年版新课程标准正式实施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彻底转变,加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制约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等诸多方面都要发生改变。在本次培训中,认识到网络环境为探究学习开展带来的优势,通过案例的学习,学习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各个环节如何开展,为今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的观摩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1、反思自己。反思授课中成功的细节,不断积累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2、反思学生。反思授课中学生的状态。关注学生是否拥有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个性在课堂上有没有得到张扬;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有不断回顾反思教学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校本研修的收获

按照自己校本研修项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评价》的计划进展,截至目前,以及完成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研读,明白了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电子白板,思维导图的理论等方面)进行提升;已经完成《几何画板》和《网页制作》的相关应用技能的回顾;已经完成班级qq群的建立,正在逐步完善学习资源的上传,以及完成县级小课题《xxxxxxxxxx的研究》课题的后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例的筹备工作,正在等待科研所的验收……点点滴滴,这都是校本研修带给我的收获。

七、待提高改进的地方

1、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自我学习充电的时间较少,校本研修的进度有些拖沓,希望在后续学习中,合理安排时间,尽快将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

2、沟通交流的不到位,有时候抹不开面子。要多和年轻的、有经验的教师探讨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多和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授课技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优化,让自己的数学学科更加专业化。

八、对培训的建议

首先,要感谢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教师行业两年多的教师,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对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各方面的学习知识,可以用求之不得来形容,没有挑剔的理由,只提出两点建议:

1、希望学习平台在开通前,进行好服务器的技术调试,不要经常出现“页面无法响应”或“链接失效”等现象,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进程。

第9篇: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

一、从教学反思做起,争做科研型教师

教学反思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讲清知识点,就能考出好成绩,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我们就鼓励教师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他们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们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去、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改进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二、地理教师同伴互助,整合集体智慧

教师的同伴互助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是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把地理教研推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教师群体中,会有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冲突,教师在对话、争论中积累经验,共享成果,就会互通有无,少走弯路,共同进步。同伴互助的形式主要有教师对话、优质课、观摩研讨课、教研活动等。如针对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研讨课,地理教研组在听课后展开评课活动。每位教师经过独立思考。写出本课的优缺点,经过对话讨论找出该课成功的地方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这样得到的认识就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有待改进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恰当、不到位。之后共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大家展开了争论。有教师认为,课堂上充斥着“你真棒”、“真聪明”这样肤浅的赞赏,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实属“捧杀”。还有当学生提出教师不能答复的问题时,教师不置可否,态度暖昧,会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能追问:“真的吗,你是怎么想的?”对发言学生的鼓励,会让他们产生自豪感,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开展地理学科大教研,实现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教授、省市教研人员到我县讲学指导。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员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教研模式,由“考”、“评”向“研”、“导”转变。要求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在教师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主动参与听课评课,与广大教师深入交流,在教师困惑时及时给予方法指导。我县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县规模的地理大教研活动,每次大教研都经过提前谋划,确定活动的目的、内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组织教师参与讨论和交流。如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方法研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采取“说――讲――评”的形式,大家一起评议课的得与失,共同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通过练功课、达标课、优质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成一支我们自己的专家队伍,以点带面,真正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四、利用网络支持.拓展地理教研

现代化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个性化、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网络信息传输速率快、信息含量大、交互性强,不受地域的限制,非常适合开展网络教研。所谓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网络教研可以解决农村学校资源贫乏、师资落后问题,拓宽教师思路,实现均衡发展。利用网络开展地理教研的主要形式有网络资源共享、教师网上研修、网络适时交流三种。

1.拓展课程资源。网络课程以网络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视频观摩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分析与案例研究,有利于教师视野的开阔和创造性的激发,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放视频的精彩片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2005年我县建成校校通,与全县12所中学相连,这些学校都可以通过无线上网登陆教文体局网站,共享教育资源。为此教研室从基层学校选拔了100节地理优质课,涵盖了初中七、八年级各章节内容,以视频形式放在网站上,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2.网上研修学习。教文体局网站开辟教师论坛,每个教师都可以注册登陆,发贴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提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疑惑,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还可以进入播种者园区等教学网站,学习异地先进教学经验。网上研修的交互性、时效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学校范围的局限,使教师的研修空间扩展,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缩短了教师成熟的时间,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反思能力得到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