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本解读 现状 意义 应用

文本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学习资料,比如课本、阅读材料等。文本解读是指学习语文的自身素养、认知能力、思维转化、精神思想及其欣赏水平等各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曾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高中语文课文的讲解变得十分被动,中心思想的总结趋向于答案一致,甚至都有标准答案作为参考,并不能真正发挥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一、高中文本解读的现状

现在高中学习的文本解读过程中,老师不能掌握其中平衡。例如在讲解中国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这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比较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足自身的现实情况,渴望个人自由,想脱离现实的无奈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同时,抒发了作者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高中语文老师经常对文本解读的过程掌握不好平衡,有时十分浅显,有时十分复杂,不能掌握文本解读的适度原则;或者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不能掌握讲解的重点地方在哪里,应该稍微讲解的地方可能反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抓住讲解重点;还可能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授课模式,讲解时按照参考书进行,不能用于创新,大胆提出新的理解观点和想法;最后还可能对讲解的文本十分笼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例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这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恩格斯所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恩格斯在发表这篇讲话时,他内心是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什么样的感情呢?

二、高中文本解读的意义

除此之外,高中文本解读还具有深刻意义:(1)对于学生来说,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疑问和想法,具有独特的思考结果。传统的文本解读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感到乏味和无力,没有想要主动学习的欲望,渐渐地把文本解读当成一种负担,不乐意参与其中。(2)对于老师来说,文本解读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语文素养。例如老师在研究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与《再别康桥》等各种千差万别的文本中,主要包括散文、文言文、诗歌等不同文体,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点所在,总结出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黑格尔曾说:“熟知不等于真知。”教师文本解读需要追求不熟悉的情境,只有在比较陌生的环境下,才会开发潜在力,容易获得创新的思考结果。高中语文老师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对文本解读多付出努力,联系和区别各式各样的文本和文体,才会获得更深层次的进步,帮助学生走得更加长远。

三、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应用

在高中文本解读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具有正确观念。所谓正确观念是指要全方面考虑各种因素,对文本的内容做到详细分析和理解。只有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才能不偏离文本解读的正确轨道。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不能误解作者创作的初衷。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原始含义,例如在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根据生活的现实体验和感受而进行描写和表达感情的,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文章最后点题,写“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所以,我们要尊重作者真实的想法,不能偏离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2)我们要加强读者的开发性思维。这是指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除了不能误解作者原始的初衷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读者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不断理解和探索,能够将自身的创造性思想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汪曾祺《胡同文化》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某种传统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感情态度,首先是豁达,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北京胡同文化的许多方面,作者也是很推崇并融合其中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胡同文化日趋没落而痛心疾首,相反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其次,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的,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读者的开发性思维,从多方面考虑作者的态度和感情。

综上所述,文本解读在我国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清楚文本解读现在存在的各种状况及原因,然后对文本解读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意义有深刻认识,才能明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高中语文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们学习文本解读指出明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训练和指导,才能让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孔晓燕.高中语文教师古诗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孙桂花.高中文言文文本解读的生活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2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一、提取主干

打蛇要中七寸。虽然这类长句结构复杂,修饰成份繁多,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主干这个“纲”,其“目”也就自然理顺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为这个句子的主干,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和全文的中心——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是一致的,也就可以明白这一段话在全文中地位和作用,并可以理清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梳理枝叶

主干表达的是句子的中心意思,而其枝叶则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把它的枝叶梳理清楚,我们就可以更充分、更深入地把握该语段的意思。其方法是,先分类理清定语、状语、补语,然后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句子的状语,起了类比作用,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又如:“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这样,我们对其修饰成份逐一梳理分析,便可慢慢解开心中的迷团。

三、抓关联词语

第3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创造性思维以不满足原有书本知识,总想“别出心裁”另寻新径为特征,见解往往出人意料,超出众人,亦更权威,因而更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一反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中极为宝贵的品质。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思维活动中有时单独存在,有时并行不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求同、求异思维并重,不可偏废。

求同思维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概括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曾做过这样有趣的排列;课文除1、3、7段外,2、4、5、6段为描写荷塘月色和荷塘月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四个段落又是两两组合,即第二段先写荷塘四周,第四段再写荷塘内部;而写荷塘月色时,则在第五段先写荷塘内部再在第六段写荷塘外部。如果用a代替b;b、a的结构形式。无独有偶,这种a、b;b、a式又在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论点部分是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指革命实践,为a;“对于历史科学”是指革命理论,为b。论证部分先举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和他在其它领域的发现三个实例论证b即革命理论,说明马克思逝世对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从马克思重视实践、亲自参加实践论证a,即革命实践,阐述了马克思逝世对革命实践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形成了a、b;b、a式。

这种思维得出的结论,独排众议,无异是富有创见性的。尽管这种创见性还不能形成一种规律。可贵的是不在于这种思维发现了什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身,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活跃思维。

如果说,借助求同思维可以到达创造性思维的彼岸,那么求异性思维就是通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学生阅读后觉得有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提出为什么不以大团园的结尾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评价“孔雀东南飞”为题,落笔千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焦刘二人性格分析,认为焦为孝子,性格软弱,而刘虽识礼多才,但忠贞不二,悲剧性的结尾难以避免;有的学生从社会根源分析,认为封建礼教思想统治的汉朝,区区一个小吏难以冲破;还有学生认为诗中的主人公设计了诸如和婆婆分家、双双私奔、焦再娶刘再嫁等等结尾。最后的结论,都认为原诗的结局无法改动。这不仅证明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效,而且同时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作用相同,目的一致,只是思维的形式不同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许多因素相关,但首先不能脱离实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迫切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输入大脑,增加大脑的储存信息量,为大脑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材料,在储存、处理加工中,促进抽象能力、形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这些已有知识积累并对客观事物作出新判断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离开语文教学实践,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无异是天方夜谭。

其次,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思维活动,它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密切相关。任何活动,都不能没有思维;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对创造性思维起作用的能力、特性和品质,教师也应当提供一切机会促使或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无计划的、放任的随意之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愿意究根问底,倾向于不求符合已有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好独立判断,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此时应努力设置论争的场合、气氛等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论争之中。

第4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关键词:文艺作品 语言 含蓄 表现形式 美学内涵

文艺作品中有些意思原本可以说得很明白,由于不便直言,或羞于启齿,或刻意追求语言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各种原因,就有了许多让人玩味不尽的“含蓄”语言。品读、欣赏之余,我们不能不叹服于这些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言语智慧。从语言风格看,“含蓄”是一种重要的表现风格。所谓含蓄,就是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或不全部说出来,使接受者不得不揣摩,越揣摩含意越多,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文艺作品语言上的“含蓄”,使其显得深沉、厚重且富于韵味儿。

文艺作品中,“含蓄”的两种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简洁的“含蓄”。诗歌中,诗人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诗人精心选择的形象中来,就是形式简洁的含蓄。例如,20世纪诗人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全诗只有四句,可谓简洁、凝练。诗句音节整饬,追求文字的新奇,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李健吾先生认为该诗“互相装饰”,寓有一种人生的悲哀;有的读者则认为该诗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读出一种单一相思的苦闷;有人认为表达一种哲学观,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该诗简洁的语言中蕴蓄着丰富的意蕴,堪称语言简洁“含蓄”的典范。

语言形式独具的“含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也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其作品语言艺术体现为多方面,其中有一种形式特别、表意含蓄的语言艺术。这种“含蓄”因其形式繁冗、拖沓,往往为人所忽略。例如,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开篇有两句话很有特点: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①

上述表述如不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出发,两句话可作一句话,即: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枣树。

改换后的表述语句通顺明白,简洁精练,而原文的表述,第一句和第二句语意上重复,甚至第二句本身也显得重复。但考虑到作者的写作用意,考虑到全篇文章,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这两个看上去重复唆的语句来描写物理世界景物的无变化,反复强调自己当时(1924年12月)心理世界的无聊、单调、彷徨和苦闷。这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情感意义、联想意义,非如此重复的语言不能传达。

再看,2010年春晚相声《大话捧逗》。该相声围绕相声界名言“三分逗七分捧”的争论,演绎成三个不同版本。在最后的宫廷版的《捧逗秘史》中,女演员贾玲的言语极为反常,台词中有多处话语重复。譬如,像“……您说的是三分逗七分捧吗?您说的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三分逗和七分捧吗?您说的难道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三分逗和七分捧吗?它为什么要叫做三分逗和七分捧呢”、“……没玩没了、没玩没了、没玩没了,没……”、“……您觉得没有关系吗?您真的觉得没有关系吗?您真的真的觉得没有关系吗?您不会想跟我断绝关系吧”,等等,重复、冗长的语言不下30次。就人物的话语本身而言,重复、唆、冗长。但观众若联系我国乃至世界影视界现状,尤其是电视剧,就会发现该语言形式耐人咀嚼。当今的社会文化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续拍、翻拍的风潮中,不免有粗制滥拍的电影和肥皂剧,更毋庸说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续拍、翻拍剧。详细论述参见论文《春晚相声〈大话捧逗〉的用语策略》,②这里不再赘述。女演员贾玲看似唆的话语本身其实是在传达当今影视剧的现状――无节制地续拍、翻拍。特别的语言形式下真实意蕴是:影视剧翻拍、续拍、滥拍现状的无聊,进而微妙地传达出一种不满、微讽的心绪。

晚唐诗人司空图《诗品・含蓄》中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如此才韵味盎然。如果说“简洁的含蓄”是语言上的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实,上述这种形式独具,貌似繁冗、拖沓,实则表意丰蕴的“含蓄”,又何尝不是别样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呢?

文艺作品中,“含蓄”语言的两种美学内涵

从文艺作品语言“含蓄”的动因看,一种是出于语意丰蕴的美学追求;一种是不得以或为避讳而采取的语用策略,这种意义上的“含蓄”,有时更能体现出汉民族的言语智慧。

追求语意蕴藉的“含蓄”。诗歌的语言多追求语意蕴藉。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上文所举示例卞之琳的《断章》就是很好的佐证。还有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锦瑟》(原文参见《唐诗三百首》),语言绵密,表意丰蕴。该诗的旨意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爱国诗篇;有人认为是作者自比文才;有人则解读为悼亡之作。千百年来,该诗作朦胧的意境引人探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语言“含蓄”的魅力让人玩味。文艺作品中,小说、话剧中的语言也多讲究“含蓄”。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死去的祝福之夜,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③

看似平常的语言叙述,其实大有深意:显示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对农村的统治依旧。从而点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例如,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有一段两个巡警敲诈王利发的对话: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④

两个巡警的敲诈很明显,软中带硬,话又说得那么“含蓄”,“意思”一词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了老舍高超的语言艺术。文艺作品中,语意蕴藉的“含蓄”多不胜举。

出于讳饰、婉曲的“含蓄”。在论及一些不便说的话题,如“性”、“死”等禁忌的时候,一些文艺作品中,往往有耐人寻味的精妙言语。我们将之概括为出于讳饰、婉曲需要的“含蓄”。有以下几种:

1.不便明说的“含蓄”。例如,2010年春晚小品《不差钱》,针对“想不多花钱,又要给足面子”的这一社会心理进行了极为传神的微讽。其中,有一段赵本山、小沈阳对“没有”一词经典运用的话语:

赵本山:客人来了,我点菜的时候你要给我兜着,我要点贵菜

小沈阳:我就说没有

……

赵本山:澳洲鲍鱼四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有

赵本山:澳洲龙虾

小沈阳:没有那么大的

赵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阳:只有一斤的

赵本山:有还是没有啊

小沈阳:没有的

毕福剑:鱼翅更不要点

赵本山:有也别吃了,我吃鱼翅有一次卡住了,最后到医院用镊子拿出来了。你们酒店什么都没有,好不容易来一次,把你老板找出来

小沈阳:没有的

赵本山:老板也没有

小沈阳:老板出去了

赵本山:吃什么啊

毕福剑:来一点家常便饭

赵本山:来民间的,孩子,来一个小野鸡炖蘑菇

小沈阳:没有

赵本山:这个可以有

小沈阳:这个真没有

小品中“没有”一词多次出现,表意含蓄、丰富、幽默。小品中的“没有”妙在有前边的交代――“点贵菜时,说‘没有’”。这是赵本山、小沈阳的事先约定。毕福剑在场后,小沈阳、赵本山二人点菜话语中的“没有”分四个层次:第一二次赵点贵菜,小沈阳说“没有”还能勉强按原计划进行。到了第三次问“经理”时,也说“没有”,则是露馅的开始。最妙处在第四次“点便宜菜小野鸡炖蘑菇”,赵说“这个可以有”,他的话语意图是“便宜菜可以有”。而小沈阳说“这个真没有”,小沈阳的话语意图是“我们这样的高档饭店,便宜菜真没有”。从观众欣赏的角度看,“真没有”还暗含前面点贵菜时说的“没有”是“假没有”。小品给人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了“含蓄”语言超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2.羞于启齿的“含蓄”。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论及“性”这个话题时,常羞于启齿。言及时,就不乏“含蓄”的妙论。援引曾毅平举的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媳妇,结婚三年尚未生育。一天,姑嫂说起了悄悄话:“嫂子,你两口儿不呀?”“不不呀。”“不不怎么不呀?”“不不还不哩,要不更不啦。”

(贾大山的小说《干姐》)

这是小说中一位女青年讲的故事,姑嫂所谈的是有关“生育”的话题,二人口中的“不”、“不不”所指为何,读者自是心领神会。

3.出于尊重、婉曲的“含蓄”。这种“含蓄”与“死”等话题有关,悼词中多有出现。例如,在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⑤

这里,“安乐椅”指“病床”,“永远地睡着了”就是“逝世了”。“含蓄”的语言用词蕴涵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文艺作品语言的“含蓄”,历来为人所重视。我们归纳、论述的目的,以期对文艺作品的“含蓄”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提升对语言“含蓄”类文艺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时期鲁迅作品语言艺术的再解读(编号:102400430096)]

注 释:

*这里的文艺作品指文学作品和小品、相声的文本。其中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①③《鲁迅选集(第2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第121页。

②耿国锋:《春晚相声〈大话捧逗〉的用语策略》,《新闻爱好者》,2011(3)。

④《老舍文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58页。

第5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一、对两种文体的认识

文体是指具有内容形式的共同特征,由文章系统各要素有机结合而呈现的整体状貌,并具有相似功能的文本类型。写作教学的两种文体类型主要是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

1、对文学文体的认识

在文学文体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文学性文体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及由这四大文体发展而成的小品、报告文学等作用于审美鉴赏方面的写作。这类文体写作强调的是写作教学的“艺术性”。这种文体写作教学主要是主张从学生的个人情感出发,教会学生体会在有限的词语中尽可能包含丰富的意蕴,唤起学生的艺术感受,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技巧,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文学性文体的熏陶下能够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2、对实用文体的认识

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常用的实用性文体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公文、 事务文书、各类专业文书及新闻、论文、广告等作用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写作,这类文体写作强调的是写作教学的“实用性”。这种文体写作教学是主张从实用性出发,教会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的实用文体的格式,以达到学生能够拥有日常生活中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关于两种文体写作融合存在的争议

人们关于在写作教学中实用文体写作和文学文体写作两者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文学情结是应用文写作的羁绊。”也就是说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不可以把文学文体的“文学性”带入写作教学。持这种看法的人是担忧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实践中,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趣味性而把文学文体所体现的文学手法或者审美特征融入实用文体写作,导致实用文体写作意图的偏离。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学文体写作教学中,不可以把“实用性”带入写作教学,否则会破坏文学文体写作的“文学性”。”从这两种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把文学文体和实用文文体写作教学作为两个独立体来看待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的。如果把它们融合起来就会影响两种文体写作各自的教学有效性。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作教学的性质也应取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教学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也应该要体现其“人文性”。所以从写作教学的性质上来看,文学文体写作体现的是写作教学的“人文性”,实用文体写作,则体现的是其的“工具性”。文学文体写作和实用文体写作在写作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两种文体写作的融合不会影响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1、提问式:提问方式是引起听众注意的首选方法。提问能促使他们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来,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听众带着问题听讲,将大大增加他对演讲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滥,应围绕中心,饶有趣味,发人深省;如果问得平平淡淡,不痛不痒,反而弄巧成拙,失去这种开场白的优势。

例如:题为《讲真话》的演讲稿就采用了这种开场白:“同志们,首先请允许我冒昧地提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都讲真话吗……”此问让人为之一震,也切中正题。

2、新闻式:时事新闻是大家所关注的。当演讲者首先当众宣布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那么便能引起全场听众的高度注意。

例如:《文明古国的悲哀》演讲稿的开头用得就是新闻式:“据一家国家级的报纸报道:在国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场所都专门贴有用中文写的告示牌--请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朋友们,这并非是一件正常的小事,而是对号称文明古国的子孙们的一种讽刺。”

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能使听众为之震惊,并对事态关注起来。但这种新闻首先必须真实可靠,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愚弄听众只会引起反感;其次要新,不能是过时的“旧闻”。

3、赞扬式:好话人人爱听。当演讲者在开场时说几句赞扬性的话,可以尽快缩短与听众的感情距离。但要注意分寸,不然会给人哗众取宠、油嘴滑舌的印象。

4、“套近乎”式:演讲者可根据听众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描述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或学习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甚至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喜乐,这样容易给听众一种亲切感,从而产生共同语言,双方的感情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5、悬念式:也叫“故事式”,就是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设计的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令人神往,令人关注,使听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深表关切,从而仔细听下去。

6、直入式: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单刀直入,直截了当接触演讲的主题也许比起繁琐无味的开始更得听众者心。如《下一个》演讲稿的开头:“当球王贝利踢进一千个球时,有位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贝利回答说:‘下一个!'努力追求'下一个',是优秀运动员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共同品格。"

7、道具式:又叫“实物式”,演讲者开讲之前向听众展示某件实物,给听众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实物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一张图表、一件衣服等。

8、幽默式: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新奇贴切的比喻开头,既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引人发笑,又能活跃会场气氛,让人在笑声中思考。

9、忠告式:演讲者采取郑重其事的态度,向听众讲明利害关系,以引起大家的警觉,从而增强演讲的实际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开始就讲出了事态的严峻,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和警惕,使听众产生了急于欲听下去的迫切感。

10、渲染式: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听众相应的感情,引导听众很快进入讲题的开头方法。

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

“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开头,只用短短的两句话,便把听众引进了一个庄严、肃穆、沉痛、对革命导师敬仰的气氛之中,有利于听众接受演讲的正文所欲展开的谈论。

11、名言式:格言、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具有思想深邃和语言优美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青年人更有魅力。若能适当的运用名言作为开头,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并不是凡引用名言作开头都有好处。那些司空见惯,为青年所熟知的名言,经反复引用后,往往便给人俗套之感,使听众觉得你的本事不外乎会背《名人名言录》而已。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人的作用,使得全场嘘声四起。引用名言,要让听众有回味、咀嚼的余地。哲理性要强,但不要太深奥莫测,甚至晦涩难懂,应当注意语言的通俗性。

如《走自己的路》演讲稿的开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开头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含义深邃而又必然地引出下文。

第7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关键词】工作幸福感 影响机制 提升策略

当今时代,幸福指数、幸福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国家如此,企业也同样如此。加强幸福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员工幸福感,致力打造员工心灵港湾,对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员工幸福感的概念

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Warr,1987)。在操作层面上,一些管理者往往把员工幸福感(Employee Well-being)限制在一个单维的概念――“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里面。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从内涵上说,员工幸福感比工作满意度更宽泛。对于幸福感的内涵,临床学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和哲学界有着一个惊人的共识,即幸福感包含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心理维度包括能动作用、满意度、自尊和能力,生理维度包括衣食住行和身体健康,社会维度包括参与社会活动、为公众所接受和助人(Grant et al,2007)。另一方面,从维度上说,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对工作积极的情感取向。Warr(1990)将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幸福感划分成了“焦虑-满意,消沉-热情”两个坐标轴。由此可见,工作满意度这个代表个人对其工作喜爱程度的单维概念无法表现个人对其工作的情感反应的细微之处,因为情感的结构至少可划分成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而在各种情感的倾向上又遵循二维模型(Daniels et al,1997)。

二、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马克思的贡献是发现人先得生存,解决吃穿住(物质),然后才是宗教、政治(精神)。他还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总和”除政治、经济关系外,很大一块是情感关系。人要幸福,离不开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因此,大体上讲,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从物质方面来讲,一是福利薪酬。具体包括工作和收入有保障、职业教育和医疗健康受到重视,这是构成员工幸福感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薪酬,在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没有达到忽略不计之时,我们不能忽视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二是工作和生活环境。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及优美怡人的生活环境也是员工获取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三是企业稳定、合理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尊重个人价值和提供成长机会是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关键。四是工作岗位。从事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工作,可以使其获得职业幸福感。五是充足的休息时间与健康。有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工作的压力,是提升幸福感的因素。同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健康状态是员工保持积极心态的前提。

从精神方面来讲,一是行业前景、社会舆论、职业认同感等方方面面导向的共同作用,影响着员工的生活信念、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并最终影响到员工职业幸福感的获取。二是员工合理的自我预期和定位。职业发展前景的良好规划、晋升通道的顺畅等等,可使员工愉悦地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进步。三是清晰明确的个人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愿景,可以引领员工对未来生命价值的期待。四是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会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五是充分的民主与权利。意见受到重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会让员工产生主人翁幸福感。

从情感方面来讲,一是和谐的工作环境。在人际关系融合的企业,员工之间真诚相待,融洽相处,自然会产生幸福感。二是人格尊严。当员工平时的辛勤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时,就会感受到被企业尊重,就会在被肯定中感受到幸福。三是亲情友情爱情(人类三情)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感受生活美好与幸福。

三、员工工作幸福感提升策略

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得到关注的日益增强,关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企业可以把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提升组织成员由工作获得的幸福感,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本文依据影响工作幸福感的指标体系模型,提出以下管理建议。考虑到社会因素以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为基础,企业无法控制个人因素的指标,对策主要针对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中的重要指标。

薪酬管理制度和福利政策是影响员工工作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对企业来讲,薪酬制度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同时还要具备鼓舞员工作用。因此,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全面薪酬福利制度,实施动态管理。薪酬管理制度的基础是绩效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减少指标的主观性,尽量用数字衡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不仅要保证效率先行,还要考虑公平。企业可以通过丰富报酬内容,根据工作性质采取差异化薪酬政策,激励员工努力提升自己,承担责任,从而提高业绩。当员工的付出得到最大的薪酬回报,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时,他们自然会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合理的薪酬制度,注重物质方面的奖励非常必要,但也不能忽视员工更高水平的需要和追求。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融洽、舒适、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使员工心情愉悦,还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智慧,使他们始终能感觉到热情和关怀,产生被尊重的幸福感。和谐的工作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而软件环境对提升工作幸福感更加重要。硬件环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办公条件及配套的生活、娱乐设施,软件环境则侧重于企业的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工作氛围。一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感对员工工作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其对员工心理感受的作用在公平理论中有明确论述。公平会消除员工的顾虑,使其全身心地工作。企业应该取合理的奖惩手段和激励方法,实行招聘制和资格制,坚持公正、公平的用人标准,避开暗箱操作,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员工在公正平等的环境中竞争,发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幸福感。

家庭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时间最长,而且是持续的。企业应该积极取管理措施,使员工能够平衡家庭和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建设具有支持功效的工作家庭文化,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积极采取亲家庭措施,满足员工正当的家庭生活需要,获取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拥有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态度,进而提升工作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佳艺,胡安安.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8).

[2]Diener E., Eunkook S., Richard L. 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2).

[3]Diener E., Scollon ,C.N.,&Lucas,R. E..The Evolving Concep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Happiness[A]. In Costa, P T ,& Siegler,I C(eds.).Advances in Cell Aging and Gerontology[C]. Amsterdam:Elsevier, 2004.

[4]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0.

第8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关键词】演讲 心理 功效

1 演讲前的心理准备

演讲不是一次随心所欲的交谈,而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社会沟通活动,它要求演讲的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要求演讲者面对几个、几十个、上百个或上千、上万人能侃侃而谈,能表情达意,而演讲的目的要能明是非,传信息,要能鼓舞人、教育人。因此,任何一位成功的演讲者都十分重视演讲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可以说演讲前心理准备得越充分,那么演讲获得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1.1演讲者要具有的心理素质

1.1.1求真的心理素质

追求真理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演讲者演讲中所追求的目的,而也只有追求真理、弘扬真理的演讲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演讲,才会是名垂青史的演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如此,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讲》如此,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演讲者追求真理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对真理追求的内在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要想产生这些名垂青史的演讲传世之作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演讲前必须要做好为追求真理而演讲的心理准备。不要去面对听众无病,也不要为了某种目的去哗众取宠,否则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

1.1.2创作上的心理素质

在演讲创作中需要哪些心理素质呢?大体说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是联想与想象。

在演讲创作中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演讲创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昭示给人们的也不是形象而是一个抽象的道理。所以形象思维在演讲创作中只是暂时的、阶段性,占主导地位的是逻辑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在演讲创作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演讲创作中也起着逻辑思维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事例的陈述、形象的描绘等等,离开了形象思维同样完不成任务。

联想和想像思维在演讲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演讲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演讲思维的训练首先要从联想和想像的训练人手。演讲家的想像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演讲家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演讲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像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演讲便成功了一半。

1.1.3表达的心理素质

有了演讲的动机,进行了良好的演讲创作,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演讲的表达,也就是把演讲推入到最后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对演讲者心理素质的考验更为严峻。“演讲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到了演讲的表达阶段显现得更为突出。

1.2演讲者一般要做好下面几种心理准备

(1)鼓起勇气克服怯场。(2)情绪饱满登台演讲。(3)学会与听众沟通。

2演讲心理在现代生活和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演讲活动的普及,特别是演讲作为一门学问的形成和发展,认真研究演讲过程中,乃至各个具体环节中的心理因素诸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1对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有磨练作用,锻炼人的意志、品格,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色彩

社会的发展从各个方面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特别是青年,受时代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当代青年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用于进取、敢于标新立异,且十分自尊、自信,不喜欢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演讲心理素质的魅力正在于“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知、导之以美、明之以实、联之以身”。因此,对群众,特别是对我们青年一代进行前途、理想、道德的教育,演讲心理的开发是很好的方式。

2.2促进人与人的健康交流,社会的和谐发展,增进领导阶层的统帅力、钦服力

(1)人际交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到日常事物的枯燥单调之上,赋予平凡的生活以意义,使得它具有一种精神投射是、温和的超越、趣味的升华,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创造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增强相互间的精神引力。演讲心理作为文学艺术的新名词提出,无疑给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大量可吸收的养料。在长期的演讲心理磨练中,既可以提高我们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又可以增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现代社会领导的魅力之所在,不仅在于他的能力,更在于用心去体贴和呵护每一位下属。而这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格,才能做到。经常从事演讲的领导总会是令下属钦佩的领导,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心理品格的优良价态,他们可以牢牢抓住下属的心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提高领导的统帅力、钦服力,通过各种演讲活动来磨练是很有效的途径。

2.3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素质还存在着不平衡。21世纪即将到来,全世界都在思考怎样迎接21世纪。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12亿人口的素质提高了,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心理素质实为人口素质的重要部分,我们应加大对人们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力度,鼓励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适时进行演讲活动,以锻炼民族的心理凝聚力,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

第9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

【关键词】教师 职业价值取向 幸福感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始终与特定条件中的特定个体相联系。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支撑下,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抵御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与挑战。

教师劳动的教育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基于教师角色,对教师职业的工作价值、职业判断、道德规范等所持的看法与观点。它反映了教师的信念、理想和追求,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贝拉等人,根据个体对职业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个体对职业的感觉以及在职业中的行为和个体期望通过职业实现的目标三方面为标准,首次对职业价值观提出三分法――谋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和事业价值观。随后心理学家艾米・文斯尼斯基和他的同事又对职业价值观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和使命感。持谋生价值观的人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是经济收益和物质回报;持工作价值观的人主要追求个人发展,表现为职位、地位、权利、名誉等的提升;持事业价值观的人看重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一、谋生取向

持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产生经济收入与物质回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其工作的首要功能。人的一切需要都源于生存和发展,可以把人的需要归为两大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比发展需要强烈,发展需要则比生存需要淡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不论他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也必须注重生存;因为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呢?正如管仲在《 管子 》中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说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1]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又不能仅仅只有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同时是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幸福的基础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不解决就专门谈论精神生活,只是空谈。人们首先需要吃、穿、住来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然后才能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定的物质财富是幸福的条件,但是只有物质财富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例如,很多教师在工作几年后便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有些离开教师行业,大多都因为感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每天都盼着课程快快结束,这部分人并没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尽管他们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报酬,但是精神上的枯竭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教师正常的职业生活,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人只有把握好物质追求的分寸,超越物质桎梏,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起来,做到物质享受上的适度,精神追求上的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马斯洛看来,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个人对其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感到幸福是因为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享受,幸福是人在精神上获得的一种满足感。个体幸福与否,主要不是受组织或工作情境中的“客观”特征的影响,而是受人们对这些客观特征的“主观”知觉与解释的影响,而自我参考架构即职业价值观又会影响个体的知觉与解释过程。若只注重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这样的幸福感也只是低级的幸福感,是一种物质的幸福感,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中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工作本身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职业幸福感。教师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才能教书育人,但是他决不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挣钱而教书育人。故不能把教师职业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在精神上、物质上获得双重满足。

二、工作取向

工作取向的教师,除了注重积累财富外,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包括职位的晋升、权利的获得、声望的提高、地位的上升等。这种类型的教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升职机会,以便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追求的是权力、荣誉、和谐的人际等人际幸福。对于生存已经不成问题的人来说,高级的、精神的需要满足价值大于低级的、物质的需要满足价值,他应该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选取更高层次的幸福,不能仅满足于享受低层次的幸福。在他们的一生中,事业上的每一步新进展都使其精神上的幸福感得到升华。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从创造性事业中获得的全部享受。持这类价值观的教师,会为自己谋得事业上发展的目标做出尽量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努力的方向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愿意为了学校的发展付出与贡献自身的力量。相比谋生取向的教师,工作取向的教师工作投入度深,工作干劲足,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有较好的工作满意度与归属感,在工作中会感受到较大的幸福感。追求人际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感不如精神幸福高级,但是要比满足自己口腹之需的物质幸福要高级。

三、事业取向

事业型的教师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业型教师以教育为人生的使命、以教育为事业与乐趣、以教育为最大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寓。充分追求职业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精神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和目的。自我实现的人把工作当作使命,对这类人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的,充满乐趣的。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相比前两种类型而言,他们工作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能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在满足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是渐进的、不间断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那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也是持久的。马斯洛说过:“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2] 尽管幸福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一个人究竟能否获得幸福的感觉,并不以他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必然取决于他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是否得到实现和其生存发展是否达到了某种完满。对于事业型教师来说,能够得到真心的尊重,学生通过听他的课学习到了知识,充实了头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么他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就得到了真实的实现,他的教师生涯就达到了某种真实的完满。持此种价值观的教师所获得的幸福是高级的精神幸福,其所产生的价值也远大于物质幸福和人际幸福。

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成分,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价值取向。随着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这一职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谋生这一层面上来讲,教师职业只是从业者一种求得生存的工具;可是从较高层次的角度来讲,其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专业特长与教学技能,是一种专业化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所以,教师可以从自我职业价值观的提升来提高自我的幸福体验,促使其更积极、幸福地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