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垄断资本主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垄断资本主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垄断资本主义

第1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分析

现代的企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盈利以及生存,必须要将自身金融管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明确,保证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能够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信息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自身的所具有的作用,能够真正的提升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运用水平,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本文中,笔者对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的为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服务。

一、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进行金融管理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为了企业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金融管理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整体行动的规划理论,如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没有战略意识,那么,一定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使其很容易就偏离了正确方向和目标,最终使企业将自己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优势丢失,所以,要求企业在自身进行金融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前企业实际的状况进行考虑,更加要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的考虑,并且要求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应用必须要围绕着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控制、实施以及制定实现,最终使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知识能够起到对各个部门目标协调向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靠拢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知识应用定于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上,才能够使得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能够体现出一个真正生命力。

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落实自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事项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自身必须要具有灵活多变的一种金融管理的决策,特别是对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探索,大多数情况下我国的政府都是对企业的金融管理进行直接的干预,这样就将企业自身的决策权削弱了,这样不仅仅不能够增强我国企业的灵活多变的适应能力,更加不能够使其适应经济快速发展这一个重要的要求,新财务准则将财政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在新财务准则这一个背景下,企业应该建立起一个财务决策回避的制度,对于企业的投资人员和经营人员个人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有一个财务决策事项来对其进行解决,相关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都应该回避,对于某些具体的企业财务处理的方法,我国也规定了企业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这一项权力。

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

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决策和预测基础之上,并且围绕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对于一定时期里面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投放和取得各项收入、经营成果以及支出等等资金进行运作具体的措施之一,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求我们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能够对现代已有的财务模型来进行改造,用事件的驱动模式来将顺序化处理的模式进行代替。我们能够在计算机中储存一些原始性的信息,信息的使用人员只要将自己所需要信息来按照使用的不同动机来分为不同若干的事件,并且为每一种事件来进行过程程序的设计,在决策人员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主要根据不同的信息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过程程序的驱动就能够很好的为决策人员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财务信息。

四、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正确认识金融产业

纵观过去的经济发展历史,我们的前人在进行商品交换和生产的过程中对金融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将资本主义会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中这一个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探索,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后出现了第三次浪潮,这一次浪潮主要是将信息化也就是服务业作为代表的一次科技革命,这一个科技革命彻底把资本推向了顶峰,并且迎来了超预期发展,因此,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新特点进行研究,人们不仅仅从生产方式入手进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而且还从交换方式变化入手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说明了人们想要对资本主义进行重新认识。金融产业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资金的网络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将货币在全球流通的流量和速度进行了提升,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我们对金融产业进行正确的认识,这样能够对盲目行为进行很好的避免。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倡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进行金融管理、提倡落实自、提倡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提倡正确认识金融产业这四个方面对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一、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内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有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两种形式。通常说的商业资本一般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品经营资本,商业资本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在城市行会制度的瓦解过程中,控制商业资本的包买主插手生产领域成为资本家,小生产者成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最后包买主将分散的小生产者集中起来就形成了手工工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无力从根本上改造封建的生产关系,工业资本依附于商业资本,但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法、美、德等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日益取代了手工劳动,促进历史向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转变,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随着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资本在生产关系中取代商业资本居主导地位,它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从而促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确立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各国市场联为一体,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征服了世界上一大批国家和地区,使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殖民者不但破坏了当地社会的旧秩序,而且还按自己的意愿对当地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汽时代”,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垄断应运而生。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①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复杂化方面都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过去的独家企业难以满足的,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超大企业的垄断组织有力量组织这类生产,而且有足够的资金购进先进的设备,聘请专职科研人员甚至建立科研机构,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②垄断组织的形成体现了优胜劣汰、以先进改造落后的进步趋势。垄断组织是兼并的结果,而兼并本身就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吞掉和收购效益差的企业,兼并之后以先进改造落后,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趋向。③企业大了,不仅资金充足便于技术改造,而且要求管理相应规模化、制度化、科学化,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了。④超大企业更有能力和条件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快速捕捉市场信息,按需求调节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四、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在19世纪就已产生,二战后获得了极大发展,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和私人垄断资本相比,国家垄断资本有以下特点:首先它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生产巨额投资的矛盾。二战后西欧各国和日本为尽快振兴国家经济,避免因生产的无序而造成的经济混乱,尽量协调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美国为了发展投资巨大而收益较慢的高科技产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同时还通过大量增加军需和政府订货等方式,对国家经济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在此期间尽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政策也有所差异,但各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加强了与垄断资本的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成了五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总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局部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调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一系列矛盾,它不能包治资本主义的“百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第3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在《资本论》中,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W-G’-G’,其中G-W-G’部分是职能资本增值过程,可见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应是紧密联系的。然而,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新,以及现代银行制度的不断成熟,金融资本几乎完全脱离了实际经济,通过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就可以迅速实现G-G’的价值增值,并且由于金融交易具有高杠杆性,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自身价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所形成的虚假财富急剧膨胀。

    (二)新自由主义推波助澜

    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实际是为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正如西方学者约翰·B.福斯特所说,"新自由主义根本不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而是日益表现为全球规模的大资本、大政府和大金融的产物。"[2]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声称要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但在面对金融损失时,他们则抛开了"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积极救市,支持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并社会化这些损失,而在金融泡沫扩大时期,则恢复了不干预政策,放任金融泡沫无限膨胀,使企业充分获利;另一方面,"效率优先"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贫困化程度加深。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

第4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方面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实践压抑和刺激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经济理论。而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自由主义受到了冷落的同时变得更加系统化。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滞涨”的局面,新自由主义将其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此时,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美英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地位。到了70-8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由西方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至此,新自由主义已成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性事件即为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召开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及拉美国家部分学术机构代表参加的会议,最终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从新自由主义的主流学派可以看出其基本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即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有如下主要特点:1.认为市场万能,抛弃“公共产品”的理论。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将一切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商品化,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主张,解放私企,开放国际间自由流动。推行生产资料所有制领域的全面“私有化运动”。

2.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经济,反对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反对任何形式的计划,反对政府国家干预,倡导政府功能最小化。

3.主张私有化,放松管制。认为应该把公有资产给私人,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私有制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最大优越性。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主张减少一切形式的、可能会危及企业利润率的政府行为。

4.主张削减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弱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和“福利国家”功能。

在削减政府作用的名义下,放弃对铁路、桥梁、供水系统的维护。

三、新自由主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但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危机。从实践上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推行,产生了经济增长迟缓,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等消极后果。

(一)美国的新自由主义

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国家经济纲领,进行新经济改革,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重要践行者。反映在经济政策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化,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全部经济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由化,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让市场放任自由发展,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化,主张全面的私有制。

这段时间新自由主义虽然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比如减少公共开支使得社会购买力降低,导致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危机—27—货膨胀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也从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两方面证明,新自由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增长;其导致的泡沫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面临了新的危机;加剧了西方社会结构的两极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国当前这次危机是整个近30年来世界经济危机的一个延续。近30年来,无论是拉美各国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都不过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所产生的结果。

(二)拉美的新自由主义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拉美国家在“华盛顿共识”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结果是拉美国家发生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80年代下降了一半。

新自由主义模式虽然为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给拉美地区带来了不少经济问题,新自由主义模式通过把拉美地区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经济,使拉美各国更加依赖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地位变得很脆弱。此外,拉美各国经济相对国际金融繁多的变化也显得更为脆弱。拉美各国推行新自由主义虽然获得了经济增长,但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民众受到的排斥日益增多,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削减,社会贫困现象大量增加。新自由主义并不能解决拉美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虽然缓和了危机,但不能消除危机,甚至积累了矛盾,酿成了更大的危机。总体看来,社会福利机会的不平等性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一大特征。拉美无疑是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

四、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入中国并传播开来,在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的争论和分歧很大,有大力宣扬也有全面否定,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客观地学习外来的理论与文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新自由主义。

在全球新自由主义一度严重泛滥的大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都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从经济角度加以论述。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对我国加速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转变了政府职能并且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但总的来说,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首先,其私有化的主张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短时间内近90%的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事实上的私有化,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下降。

其次,“看不见的手”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反对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造成了我国严重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可以推动消费和创造财富,但不能公平地分配财富。

再次,新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和计划,主张自由化否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干预过多,认为应该仅实行财政和金融手段,放弃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这对于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是不利的。虽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依赖外资的程度上有所加深。我国为了适应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浪潮,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利于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

五、其他国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从2006年春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席卷全球,占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毫无疑问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理论已经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我国应从其他国家的实践来吸收经验教训,防止新自由主义的悲剧在我国上演。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用以推动全球自由化进程的工具,它是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的。它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主张私有化,既不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第二,警惕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贫富分配不均匀。从实践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及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加剧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经济目标。

第三,应发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但要注意的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而且市场还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因此应当谋求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防止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第四,应当根据国情,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数字化的潮流。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实行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黎映桃.论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

第5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 列宁

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目前虽然经济危机的势头已不如当初,经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干预,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而后危机的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全球经济呈现复苏的状态,但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着全球。这次“后危机时代”现象的深入剖析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与前景的探讨中运用立场、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的思想来科学的认识这次“后危机时代”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出路是很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

一、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回望与“后危机时代”的探析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缘起于金融市场,而从07年开始蔓延开来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机构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面对市场的急剧的动荡和恐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救援金融危机维护市场的稳定。当然这次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场市场经济动荡,由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灾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普及,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动荡。

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信心已经慢慢地恢复,工业的实际产出也开始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开始上调,全球经济也开始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后危机时代”中固有的危机只是暂时的蛰伏,危机并没有消除。迄今为止,尽管目前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已经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了许多的变化与区别,但是资本主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周期和危机。二战后以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列宁时代开启并初步形成的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也常常带有全球化的性质,其经济危机的传导的速度、规模、范围和程度也往往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必须对这场经济危机进行大反思,并作出一定的变革。

二、以列宁思想为视角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缓和,相反却进一步深化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印证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列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对于当代帝国主义与经济危机的认识,对于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危机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决定了资本追求利益通常是不择手段的。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同样具有资本的贪婪性。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就指出了在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今社会自由主义的思潮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放松国家的管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列宁曾说过,金融资本的世界统治和国际盘剥向来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金融的自由化开始催生了各种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衍生工具的产生既降低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的成本,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对私利最大化的追求,以此保障资本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总的来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垄断统治与经济危机

列宁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危机和垄断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经济危机加深了垄断化的过程,但是垄断统治不断不能彻底地消除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在现今社会帝国主义的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更为强大,金融寡头也由原先的传统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他们已经不但与传统的银行资本合作,还与强大的产业资本合作,这种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这是可以通过各种金融的衍生品来控制传统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金融寡头们并不满足现状,他们还发明了各种金融工具与杠杆工具,撬动全球资本,使得自己能牢牢抓住全球资源,他们不但能使某个企业破产,甚至能使某个国家破产。因此,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美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三)、制度危机与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是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其金融市场的监管的不足。但用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来解读当前危机的根源,便会找到它的制度根源,这是金融全球化下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时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痊愈的顽疾,垄断虽然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尖锐。当前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全球化和社会化与美国国际金融高度垄断于华尔街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手中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基本矛盾的表现,这表现为世界创造的财富很多并且高度集中与财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所演变而成的反映。这场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并且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三、对“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的探讨

对于“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探讨,必须要清新的认识这次金融危机还不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这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的国家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各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一定还会有新变化与新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路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经过调整和“改革创新”,获得新的生机和动力。通过列宁思想的视角,美帝国主义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矛盾,一定会通过对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刺激来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由此,美国的经济有新的反弹的话,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与加强。其余资本主义国家将继续“美国模式”,成为美国霸权的附庸者。第二种可能,如果世界其他大国在经济危机中,将危机转变为契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美国模式”与美国霸权主义将会得到根本上的动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全球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极化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后危机时代”中,将大大加剧多极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国家讲迎来自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总的来说,认清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必须联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看来,日益加剧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日趋走向灭亡的标志,同时“后危机时代”传递出这次金融危机开始冲击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深刻反思各自的发展模式,对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基本原理和当今时展变化与国际国内最新实际相结合,运用列宁伟大思想为视角,来思考这次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将会做出的反思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坚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世界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春生,郝宇彪.国际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警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6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第一,《政治经济学》教材无需再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可以用上下册代替,上册可定名为经济原理,下册可定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为什么不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而用经济原理代替呢?首先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并不仅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从18刁刁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用了相年的时间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创立了自己的经济学说,《资本论》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物资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作一些具体分析的话,可以说其中包含着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同时也就研究了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三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以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就研究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当然,这后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问题,绝不能仅看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如果将其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易于忽视其对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分析所得出的规律.易于使人们误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从而把两个社会的经济问题完全对立起来,似乎资本主义的东西对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地方。其实,不仅马克思所阐述的商品货币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指导作用,就连他所建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理论,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也是有意义的。其次,正因为资本主义本身也是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并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同政治经济学诞生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列宁形成帝国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也大相径庭。如果定名为资本主义部分,则易于使人产生“过时论”的看法。学习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掌握它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想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为什么不定名为社会主义部分,而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代替呢?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和规律,但只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是一种科学的预见。‘现在社会主义已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经验,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还需要很好地探索。同时,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建立起来的,按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这并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不正确,而是因为具体条件不具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在我国特定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党的以来,我们党坚持了这一点,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得到了扩展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对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用传统体制模式来解释社会主义,不能用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会表现某些特殊性,就是同一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某些差别,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有助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来探索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第二,在内容上,在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更应注意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在过去的教材中,可以说着眼点放在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上,特别是社会主义部分更加明显。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不长,其本身的规律性还暴露得不充分,必然会影响人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之过去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述,以至于显得苍白无力,只是几条干巴巴的规律,而且与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又不一致,使人感到理论脱离实际,学而无用。这是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关呢?譬如有人认为这与传统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有关。我认为这不是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对它的理解问题。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关系的质的分析,也就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这包括不同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它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其二,生产关系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而且又总是采取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具体形式就是现在所说的经济体制。它既从属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在同样性质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因此,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的同时,必须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其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而经济的发展又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就离不开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其中包括微观经济的运行,也包括宏观经济的调控。

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关系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和抽象,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内容,只注意到其对于经济制度分析的一面,因而在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也仅限于本质的分析,忽视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中尤为突出。这是不利于对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后来,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特别是我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后,总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问题,逐步有了认识,在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逐渐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深刻得多了,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在重新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时应增加上述后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无论是在上册对经济理论的阐述,还是在下册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中,都应包括这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第7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强化成为必然。国家干预的加强除了减少社会交易费用和克服市场缺陷以外,压缩、减少负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相对信息能力较大,因此可以而且应该选择较多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以使个体弱势转变为集体优势,以应对发达国家的卜体优势。就干预的可行性来说,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在制造比较优势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比较优势。

有关国家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始于1930年代,但宏观调控理论的真正发展和国家干预的普遍实施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趣的是,从整个国家干预的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普遍多于发达国家,而且其干预的强度也要大于发达国家,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存在着干预偏好的问题。本文拟从政府干预强化的一般趋势、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特殊性、历史上后进国家的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探讨落后国家的干预偏好。

一、政府千预强化的一般趋势

经济学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遍主张更小的政府、更少的干预、更低的税收、更少的公共开支,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将这句话改成尽量小的政府、尽量少的干预、尽量低的税收、尽量少的公共开支,那也许是正确的,因为这里有个成本收益问题。所谓小政府,也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或者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在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公共服务需求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公共服务机构,也就是政府,一直都在膨胀着,而公共收支的加速增长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战后的历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开支的历史足以表明,政府越来越大,税收越来越多,公共开支也越来越多。当然,这是一个历史总趋势,并不排除在某一时期存在相反的情况。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主张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干预,这一主张有悖于历史和现实。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它反映着这样一种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一系列的矛盾激化,如生产会化的发展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资本有限投资能力与巨大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调控范围有限的矛盾,等等,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是必要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概略地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资本主义有旧式资本主义与新式资本主义之分,战前为自由资本主义(实际上,两战之间已经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战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反对一切形式国家干预的主张,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对斯密放任自流教条的回归,对旧式资本主义体制的回归。但显而易见的是,新自由主义不仅不符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更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从好的方面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所谓“转型”国家,依照新自由主义的处方,或依据补课论,按照旧式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革和运行,在最好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至少也有三、四十年(因为自由资本主义是19世纪的事情,而两战之间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是1930年代之后开始的)。他们虽然存在后发优势,但这种所谓的优势至多也只能是二流甚或三流优势,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的垄断与封锁使得发展中国家即使存在后发优势,也难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因此,即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借鉴的也绝不是旧式资本主义的做法,绝不是新自由主义期望的做法,而是新式资本主义的做法,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做法,也就是在借助市场机制、市场力量的同时,强化国家干预。有人认为,随着1980年代初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特别是滞胀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衰落,现代货币学派、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繁忙兴旺,国家干预弱化了。可事实并非如此。私有化并不完全是我们所理解的,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只不过是将少量股票出让给私人,国家仍然是绝对的大股东和控股者:凯恩斯主义也并未从宏观经济舞台上消失,国家只是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国家干预的工具和内容十分广泛,国有企业仅仅是其表现之一,就算是彼私有化等于此私有化,那也得不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干预退缩的结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面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得不做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且,随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实力的世界性膨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跨越了一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范围。对此,莱斯特·瑟罗也认为,“全球性经济造成了国家的政治机构及国家的经济控制政策与必须控制的国际经济力量之间的根本性分离。全球性经济创造出了一个不再是由国家政策主导经济力量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超越国家的地缘经济力量主导国家经济政策的世界。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国家政府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经济控制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须继续做出调整,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等宏观领域传统调控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更加娴熟的运用以外,1970年代末那些在二战后大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却实行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还出现了适应要素国际流动的宏观调控的国际工具—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七国首脑会议,等等,这些又被称为国际经济协调。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国际协调、联合干预还与公司跨国并购活动有关。198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公司跨国并购活动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以世界为舞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方面,同一公司可以看作是由多国组成的,由于失去了国籍,又可称之为世界公司(这与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后者是有国籍的,是某一个国家的公司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子公司);另一方面,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实际上是水平分工,是零部件之间的分工,各国之间的分工为各世界公司之间以及世界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分工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要想单独干预这些没有国籍的公司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国际协调、联合干预就成为必然,而且比跨国公司时代更加必要。此外,WTO成立以后,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滥用保护条款,这也是典型的国家干预,是借助国际经济组织进行的国家干预。

考虑到贸易乘数效应,国家借助国际经济组织这一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作用与意义远胜于国有企业的存在,这是国家干预强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当然,在发达国家,并不是在所有领域、所有方面国家干预都在加强,但总体上,国家干预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特殊性

既然国家干预的强化是一般趋势,发展中国家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还有其特殊性。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是明显的,这不仅表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也表现在国内经济方面。在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大量地建立国有企业,中央集权、计划经济、长官意志,处处体现着国家干预的影子。

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普遍地、长期地存在,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论点,但全球发展中国家有100多个,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做着相同的事情且乐此不疲?这至少说明国家干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东琪先生在《财贸经济》1999年第6期《现代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一文中有一节讨论发展中国家政府作用的定位问题,这一讨论很有意义,我们照录如下:

在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较早讨论是樊纲教授发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足位”一文。樊纲注意到,发畏中国家的政府是否应该或者能够比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特别是比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多发挥一块”作用,关键要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拥有“多一块”信息或知识,而一切关于东亚国家“集体行为”或政府作用的争论,都是假足政府可以在体制转型、在发畏战略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足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通过政府)的特殊权力加以贯彻,使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实际上,这个假定的真实性存在一些问题,从“多一块知识”推论出“多一块作用”的观点要大打折扣,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和政策操作技术的优势相对要少一些,所以“集体行为”或政府的直接领导与干预的作用要小一些,而由市场选择的领域却很大。当然,从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政府千预程度的大小,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因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不仅要处理“如何加速”(包括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和制度转换等)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在同发达国家竟争时存在的因先天不足而带来的“不平等竞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市场自发演进,势必支付更长的时间代价。但是,在加进政府作用后,演进的时间可以缩短,代价可以减少。

所以,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多一些政府作用”是可以接受的。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干预的“多一块作用”应当逐渐消失。这样,从制度和发展角度来理解的关于政府的“特殊作用”就会消失,剩下的是“一般作用”了。

我们同意陈东琪先生的观点,但对于樊纲教授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多一块作用”取决于“多一块知识”的观点则认为很有讨论的必要。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程度取决于政府掌握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这种观点,放在一国之内考察也许是正确的,但若放到国际范围内考察却不尽然。与发达国家的政府相比较,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拥有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肯定要少一些,但这并不说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干预就应该少于发达国家,或者说,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强度并不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的绝对数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就平均水平而言,国民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也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出众的人才也很多。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国民之间的素质差距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国民之间的素质差距。这种差距在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政府定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阐述方便,我们将素质等同于信息能力,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和拥有能力、对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依据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最终的决策实施能力。在发达国家,个人的信息能力与政府的信息能力之间的差距要小于发展中国家,即发展中国家政府相对于其个人的信能力(可称为相对信息能力)要大于发达国家政府相对于其个人的信息能力,可用公式表述如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信息能力发展中国家个人的信息能力发达国家政府的信息能力发达国家个人的信息能力小。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信息能力而言,在发达国家,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就像大人与大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像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关系。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相对信息能力大于发达国家政府的相对信息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而且应该选择较多的政府干预,而发达国家则应该较多地利用市场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信息能力大的政府干预并不是只能相对地多,而是可以绝对地多,这正如在X产品上A国具有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一样,A国可以选择X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不是只能较多地生产X产品。

我们知道,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也表现在地区发展方面;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方面,也表现在经济利益的分配方面;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等等方面。要解决二元结构问题,既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政府干预。信息方面的二元结构只是众多二元结构中的一种,但它既是其它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之一,同时又是其存在所导致的一个结果。信息方面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信息分布严重不均衡的表现,这种不均衡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信息分布的不均衡二正是这种严重的非均衡,使得发展中国家政府具备了在信息领域的相对优势,不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掌握的信息数量绝对地多于发达国家政府,而是相对地多于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就是说,与下级政府相比较,与老百姓相比较,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握有的相对信息、量多于发达国家政府,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相对信息能力大于发达国家政府的相对信J白、能力。政府干预的广度与强度不取决于绝对信息量,而取决于相对信息量,不取决于绝对信息能力,而取决于相对信息能力。

比较优势源于二元结构,而后者源于不平衡的发展。但二元结构并非源于一般意义上的不平衡发展,而是源于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它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二发达国家也有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但不是二元结构问题,实际上也不存在二元结构问题。因而,从公正公平这个角度来讲,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面临利用比较优势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面临利用政府干预的问题。自1970年代滞涨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强化政府于预,实际上是既想从比较优势上获益(经济利益)也想从比较劣势上获益(减少失业),既想获取近期利益也想获取远期利益(如斯蒂格里茨的贸易战略管理理论),这是经济霸权主义的表现。

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很少有企业能在与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胜出并生存下去;同样真实的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条件下,西方国家很少有跨国公司能在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中战而胜之。这是政府于预的比较优势,是相对于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优势。李斯特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出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论,认为只有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才能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落后国家实施干预就是以一臂之力帮助自己的企业成长,使其逐步具备先进国家企业的实力,这恰恰是一种公平的做法:

由于历史累积因素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在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上要小得多,经营管理水平、分工的深度以及销售网络欠缺很多,因而,就单个公司企业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企业一般是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竞争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如果能以政府为经济后盾,就完全有可能与之竞争,而这一点正是发达国家惧怕的,这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加大干预力度的重要原因。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跨国公司虽然在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在本质上毕竟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损害的一面。

政府干预可以使个体弱势变为集体优势,以应对发达国家的个体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不对称的竞争,后者的实力远远大于前者,这是不公平的竞争,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很难在这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其实质就是在世界市场上以不对称反击不对称,而真正的公平只有在这种反复的较量中才可能实现。

三、发展中国家政府千预的可能性

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的搜寻、集中、加工、决策等全部过程的费用。从分工的角度分析,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创新。信息的集中搜寻、加工、决策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效率,加之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一国个人决策的信息成本总和必然大于政府集中决策的信息成本,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越来越大,这就不仅使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成为必然,也使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强化成为必然。跨国公司的市场内部化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强化不仅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可行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沿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那一套,特别是沿用新自由主义那一套,就很难行得通了;现在更重视结构,更重视网络,更重视制度框架,而这与上述变化有关。

国家干预并不否定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水平下,国家干预还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但战后的情况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在不断萎缩,国家干预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搜寻和信息处理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其产生的费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机制的自发传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需要以时间为代价,这中间有个机会成本间题,即时间是负价值。陈东琪先生正确地指出,在解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时,发展中国家不仅要考虑如何加速的问题,还要考虑不平等竞争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市场自发演进,势必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是,在加进政府的作用后,演进的时间可以缩短,代价可以减少。可以认为,陈东琪先生所说的时间代价,实际上就是因时间而产生的负价值。任何浪费时间的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负价值。因此,国家干预的加强除了减少社会交易费用和克服市场缺陷以外,压缩、减少负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第8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一 它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当代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第9篇:垄断资本主义范文

经济分析法学最根本的核心是效益最大化

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的看法运用于分析

经济分析法学的与我国的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分析法学是继法学、分析法学、社会法学三足鼎立之后有广泛社会的第四大法学流派,其最响亮的口号是效益最大化。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法学所要解决的基本是“公平”和“正义”问题,或者说是“合法性”问题,即法律所面临的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合情地分配权利和义务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益”问题,即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由于两个学科各自独立的领域,所以一直无人将法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但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使得国家和法律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配置中去,而经济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又需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其所需要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因此便产生了经济分析法学。

美国经济学家R·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成本是经济分析法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被称为“科斯定理”。其主要含义是: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权利和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而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能使交易成本效应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就是说,在理想状态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合作行为,其交易成本都为零,则不管法律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社会资源都会向最大效益方向流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