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抑扬顿挫范文

抑扬顿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抑扬顿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抑扬顿挫范文

一、《大字阴符经》的总体特点

《大字阴符经》是褚遂良的楷书墨迹,纸本,册页形式,共96行,461字,落款为“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帖后有众多名人的题跋。

综观此帖,笔势纵横,跌宕多姿,有很高的艺术性。首先,此帖是一个墨迹本,笔法清晰,笔势显露,是学习褚书极好的范本。从晋至唐,名家楷书多为拓本,很少墨迹流传,给学者带来不便,不能从中观其真趣。而此帖用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表达得真实清晰,免除了刻本、拓片给人造成的误差和错觉,因此学习《大字阴符经》,有利于锻炼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其次,以行法入楷,线条语言丰富,墨迹中点画呼应,蕴涵着线条的节奏和韵律。孙过庭说过:“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大字阴符经》虽为楷书,但点画多变,有较多的露锋、游丝,表现出一种行草笔意,因此,笔法自然,结构灵活多变,饶有趣味。第三,笔法、结构存有隶意,潘伯鹰先生说:“褚遂良楷书,最特殊的一点是隶书的形态所存特多。”和隶书相比,它的横画较长,竖画较短,笔画的转折、起伏、瘦劲、挺拔颇多相似之处,字形的方扁宽舒,横画中有左高右低之势,具有动感。第四,曲中求直、顾盼多姿。此帖每一根线条都充满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每一种点画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曲代直,跌宕起伏,摇曳多变。

二、基本点画的运笔方法

1.点:此帖中的点圆满凝重、洒落自然,有伏、仰、向、背之态,顾盼呼应,变化多端,有斜点、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组合点之分。

斜点以尖锋入笔,顺势铺毫,然后收笔,有“高山坠石”之势;平点顺锋入笔,轻捷收笔,形似短横。如“夜”、“篇”、“卦”字。

竖点多带有“S”形,顺锋入笔,作“S”下行,提锋收笔,多用于宝盖头上。撇点逆锋而入,顺势撇出。捺点源于章草,多在字的末笔,变点为捺。如“宇”、“宙”、“矣”字。

多点组合应有呼应,或环抱,或向背,顾盼多姿。如“其”、纭薄“然”字。

2.横:横有长短之分,起笔有藏锋、露锋、侧锋。藏锋逆笔而落,转而中锋,采取勒势,起笔处厚重圆润;露锋则空中取势,顺笔而入,协调自然;侧锋起笔落纸之时竖下而调锋,方整峻利。长横中略带弧形,加以勒势,收笔有的实收,有的虚收。如“发”、“才”、“轻”字。

3.竖:竖画有悬针竖、垂露竖、短竖之别,在形态上有曲、直、向、背,多取曲势。悬针竖一般用于字的末笔,侧锋起笔调至中锋,引锋渐按下行,收锋提起,出锋线条饱满;垂露竖既有左向的,也有右向的,以右向居多,直中有曲,收笔较重,呈垂露状;短竖曲笔较多,起笔铺毫呈“S”形,然后回锋收笔,这种“S”形的笔法是调锋铺毫的需要,不可盲目追求或夸大动作,要顺其自然,短竖有的方笔直书,线条方峻有力。如“下”、“郎”、“故”字。

4.撇:撇的用笔常带“掠”势,整体不是纯弧形,上部稍直,中部以下轻快左扬,掠出部分显得厚重而又飘逸自然,有的如兰叶撇出,挺拔而有韵致。如“人”、“火”、“天”字。短撇藏锋起笔,铺毫向左撇出,饱满有力,有的末尾不出锋,回锋收笔;曲头撇起笔呈“S”形,下部呈撇状。如“藏”、“行”、“莫”字。

5.捺:捺一波三折,灵动舒展,尖锋入纸铺毫,行笔中重落,向右平出,起笔时势接撇画;平捺逆锋起笔右下行进,自轻而重,呈横势波曲状,收笔处顺势出锋。如“文”、“之”、“道”字。

6.折:折有圆折和方折两种,圆折以中锋提笔暗过,方折时侧锋转向,铺毫下行。如:“因”、“君”、“画”字。

7.钩:钩是辅助笔画,须由笔锋顺势而出,变化多端,有的圆满凝重,有的短小尖锐,圆满凝重者带有隶意,短小尖锐者收笔稍顿,然后提笔出锋,速度较快。如“子”、“时”、“可”、“地”、“风”、“心”字。

8.提:提笔画较为简单,侧锋逆入或接上笔后铺毫向右上行进,边行边提。如“我”、“物”字。

三、字形的结构特征

1.《大字阴符经》字形突出表现了一种平画宽结的特征,横向取势,字形以扁平为主,线条细挺,点画间有较大的空间,给人以宽博俊朗、舒展空灵的感觉。

2.点画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饶有行意,笔画之间有行连和意连,连贯呼应,轻重缓急,节奏分明。字形生动活泼,但牵丝的使用要变化自然、和谐为前提,不可缠绕过多。

3.自然开合,优美多姿,横画尽势而开,点画的形态、角度变化多端,左右参差,使得字形峻利而有韵致。

四、临帖注意事项

1.褚体书法不仅外形妍美,更是风神高雅,学书者应深入体察,才能形神兼备,绝不能片面追求俊美的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韵。

第2篇:抑扬顿挫范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学习策略;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23-01

国学是华夏儿女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灵魂的纽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题材。

一、国学经典美文诵读策略

关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众说纷纭。朱熹曾说国学经典美文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因此,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这个高声读,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反复作双唇劳动,它的确需要一定的策略。所以我认为在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感知诗文,初解国学经典美文的文字魅力

感知诗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

2.凝聚心力,认真投入,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上述“感知诗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诗歌朗读的关键既要注重技巧,更要重视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3.渗透朗读技巧,把握抑扬顿挫,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

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产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产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没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具体方法举隅

1.多次诵读法

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齐读,又可分为默读、出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2.入情入境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

3.现场表演法

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少儿表演班通过以角色扮演、声、台、形、小品练习等的综合训练,让孩子了解表演是什么。培养孩子的表演天赋,充分调动孩子学习表演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构建孩子的多元潜能。

4.触类旁通法

第3篇:抑扬顿挫范文

语调,这里讲的主要是教学语调,它是指上课时教师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即所谓的抑扬顿挫。语调一般分为平直调、低降调、高升调、曲折调等几种,语调高、低、快、慢、轻、重、缓、急, 错落有致,就形成了说话的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抑扬顿挫,说起来容易,做什么却很难。如果你去课堂上走走,会发现能每堂课都做到抑扬顿挫的却很少。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高而平;一种是低而平。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种语调的特点和弊端。"高而平",嗓门大,声音洪亮,乍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开阔提神,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耳朵噪的慌,单调而疲惫;"低而平",嗓门小,讲课平稳,镇定,刚听起来感觉舒缓细腻,但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走神打瞌睡。可以看出,语调太高、太低、太平、太快、太慢、太尖、太沉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影响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可见语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把语调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抑扬顿挫",那就大错特错了。

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引起兴趣、提醒注意、增强表现力,同时语调又能表现出师生细腻的情感变化,传递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语调另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老师个性的差异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说话方式。比如有人惯用嘲讽、批评的语调,有的人喜欢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有的人倾向于和蔼、随和的语调等等。用不同的语调对待学生的成绩、错误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事例一:

情境:小刚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不善言谈,但学习认真,好胜心强,各门功课都想争第一。一次,因为没有注意审题导致失分很多,名次靠后。为此小刚十分懊悔,闷闷不乐。此时,一位平时喜欢爱开玩笑的老师用"冷嘲热讽"的语调对小刚说:"原来你也有今天。"(语调上挑)

分析:这位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想用玩笑来开导小刚,但因为语调运用的不恰当给小刚造成了心理伤害。结果适得其反,一句玩笑话让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事例二:

情境: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经常有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时又很调皮捣蛋。一次上课,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边跳着一边大声喊着:"我,我……"。此时,老师想让另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回答问题。所以就说:"小明,先坐好!"(高降调,语气强)

分析:这位老师想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关注,可是因为顾及不全面使用了命令式的语调,让小明在同学面前"颜面扫地",挫败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样是这句话,如果换成舒缓的商量的语调,那结果就会大大不同。

语调可以表达细腻的感情,不同的语调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当它带着不同的情感进入听者的耳朵时,因为听者的个性差异又会表现出不同情感接受。上面的两个例子也给老师们提了个醒:细节万不容忽视,语调处处显神威。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跟他们擅长用细微的语调变化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说话对象来选择适当的语调。激昂的语调可以催人奋进,舒缓的语调可以给人安宁,轻柔的语调可以让人温馨,同样刻薄的语调让人厌恶,嘲讽的语调伤害自尊,傲慢的语调增加距离……,如此种种,语调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适恰当的语调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何时使用什么样的语调,对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语调,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举动却能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文化修养、精神风貌和调控能力,及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老师们,你是不是在用心教学,是不是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从你的上课语调中就可以看出。所以,请注意你的语调,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了孩子们,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第三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耐心,也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接纳能力,在心理学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正确的给予学生激励与鼓励,促使学生的心理成长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当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第4篇:抑扬顿挫范文

【关键词】语言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何谓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而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要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多种美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上语文课的一些经验、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语言美,美在含蓄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比如,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学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杜甫的《石壕吏》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老妇人对差役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思考的价值就不大。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老妇人为什么对差役说这一席话?”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语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老妇人说了什么?她说三个儿子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孙子和媳妇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说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妇人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妇人为什么要提出自己应征的要求?问题思考清楚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深刻理解到:老妇人一家的遭遇是悲惨的,老妇人被征,只能说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这样提问,抓住了全诗的主旨,体现了诗人的构思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理解到诗人写此诗时痛切而又委婉的含意,与作者产生共鸣。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对立,后果更糟。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话语上含蓄些,我想会有效果的。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多多地想办法灵活处理。如有一次,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分别给他们吃,分别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就是这酸酸果!”他们基本上都呈猛然、愕然、愧然状,酸果僵在嘴边……此时,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阁,学习成绩又上升了。

二、语言美,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一学生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曾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 的对话:

“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牙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

“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学生听了都捧腹大笑。笑后牢牢掌握了知识。

有时,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上课时的很多动作,无不能体现幽默。事实上也是,形体语言的幽默,有时更加幽默。

三、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地不同。

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老师抑扬顿挫,学生亦顿挫抑扬。讲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带着极为浓烈的、饱满的深情低回、动情地读教“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极便于我们老师发挥抑扬顿挫地读诵的教法,这一课文我认为完全可以花50%的功夫去抑扬顿挫地读诵、读背,边读边揣摩诗的美妙的意境,把自己也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涵咏、体会。

四、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地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不得要领,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

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猛插”、“切断”、“赶”、“占领”、“阻住”、“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学生被强烈地感染,觉得过瘾,有亲临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美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色钥匙,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运用好这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张鹄,文学语言艺术[M],南方出版社,1999.10第1版

第5篇:抑扬顿挫范文

1、词语:升腾跌宕。

2、近义词:跌宕起伏。

3、解释:跌宕: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是对跌宕意思的加强,或音调或行文富有顿挫波折,有起伏或是十分雄壮的意思。形容音调或行文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4、造句:这本书里,情感委婉连绵,情节升腾跌宕,节奏舒缓起伏,文字恬静激荡,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抑扬顿挫范文

那是靠近学期结束的一课,叫《春联》。开始上课了,诸老问同学们:“你们猜猜看,今天我们上什么课?”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春联》”。“对,就是《春联》”。诸老一边说一边写下了课题。然后说:“有那个同学能说出课文中所有的春联?”同学们各个争着举手。诸老说:“那个矮个子的,对对对就是,还愣干啥,不赶快回答我的问题!”那位同学站起来说:“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是里杏花红……”“停停停,诸老又说道“小同学,你一口气说那么多,不觉得累呀,快坐下吧!”瞧,他这一行话,又把人逗笑了。接下来,诸老又问:“你们觉得这哪一段说明了春联读起来…”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抑扬顿挫。”“对对对,啊不对不对不对……我们全班又一次哄堂大笑。

你觉得朱老上课好不好玩?告诉你,好玩的事多着呢,你再往下看。

有一天,朱老上语文课,教我们读诗,她觉得我们读得一点味道也没有并且还说古人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说着就晃着脑袋读了起来:“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hellip;”

这朱老,可把我们笑的肚子都痛了。

告诉你一个秘密,以前我们最不喜欢上语文课,觉得每一分钟都度日如年,可是自从上了朱老的课就觉得40分钟过的太快了,一眨眼就上完了。

第7篇:抑扬顿挫范文

教学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一、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就是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来吸引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语言教学风格:其问答语言具柳暗花明之妙;其讲述语言似行云流水之幽默风趣,娓娓动听;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可以唤醒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可感、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形成形象思维,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变“厌学”为“乐学”。笑话、故事、游戏、对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只要和教材密切相关,均可引入教学语言,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心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声音的内在动因,声音是感情的外露形式。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作家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把作品无声文字所寄寓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动情的串台词,热情的语言鼓动、深情的语言示范,能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调动起学生的诸多情感,让课堂真正能形成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笔者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语言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运用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展示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激越、豪壮的情感,同时,辅以坚定的目光,挥舞的手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通过精炼的阐释,以声显韵,以情传神,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豪迈,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始终以富有情感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牵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深情的语言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增强了。

三、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能培育学生思维兴奋状态

不变的色彩会让人的视觉产生疲劳,不变的风景会让人的内心感到无味;单调的音符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单调的生活唤不起人的激情与活力。世间万物,如果缺少了变化,必将毫无生机。语文教师的语言也是如此,抑扬顿挫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就好比炎热夏季里的一阵清风会给人送来清凉的慰藉,便仿佛一支优美动人的旋律会给学生带来音乐般的享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的人。”教师语言抑扬顿挫的实质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与教材交流、与学生交流。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安塞腰鼓》,第二部分“火爆的腰鼓”需要用快节奏渲染一种激越的气氛,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而第三部分“寂静的腰鼓”表现的是一种宁静之美,需用慢节奏来传达。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消除课堂疲劳,保持思维兴奋状态,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四、教师语言的文采会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它要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就要有文学之美。丰富的词汇、艺术的表达,纵贯古今的知识、颇具创造的想象,无疑会将学生带入到文学的殿堂。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笔者选择了一种“以诗解读作者”的方式走近李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选取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寻李白》其中几句作为板书,诗句如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用现代诗歌解读古代诗人,本身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文采飞扬的诗句中受到美的熏陶。“酒”“月光”这两种学生熟悉的意象的选取,使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调出和这两种意象有关的诗句,对这两种意象进行分析,寻找李白的性格发展脉络,联系他的个人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各种华丽的诗句让课堂充满了“美感”。而聆听这样的教师语言,就是在欣赏一部绝妙的作品;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熏陶。

第8篇:抑扬顿挫范文

因为一首《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称号的戴望舒,在受到法国象征派诗的吸引和对当时国内流行的“坦白奔放”的诗心存反叛的时候,对于新诗的写法有了自己的感悟:“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因而,为了写出他那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作品,他决心“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诗论零札》)。结果是,他不仅制成了这样的鞋子,而且还穿着这双鞋子,为中国新诗走出了一条新路。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代表诗人,在星汉灿烂的中国新诗长河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编辑出版的《戴望舒选集》,收入了诗人的全部诗作,大部分的散文、游记,和几篇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为喜爱戴望舒作品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全而可靠的版本。

戴望舒初写新诗的时候,和当时大多数新诗人一样,追求诗的音乐美,希望所写的新诗也能像旧诗一样,可以吟咏;不仅力求押韵,甚至还注意到了字词的平仄声。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即是被叶圣陶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雨巷》。该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复沓与回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雨巷的寂寥、凄清又悠长,姑娘的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采用古典诗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寂寞,和“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心绪。诗篇具有铿锵悠长的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但是,戴望舒并不喜欢“雨巷诗人”的桂冠。在写出《雨巷》之后,他很快就摈弃了音节,创作了《我的记忆》等,完全以情绪的抑扬顿挫为节奏的、“现代”味十足的无韵体诗。待到1933年,他出版等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为了体现其对于诗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要“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之观念的坚执,便删去了原先收在《我底记忆》中的十八首诗,其中也包括《雨巷》。

戴望舒从“雨巷诗人”走向现代诗,从对音乐美的追求走向对诗的“音乐的成分”的反叛,其原因在于,他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论零札》)。这种诗观,使他穿越了诗形,而抵达诗质,把握着情绪的律动和灵魂的隐秘,“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散文美的,像梦一样朦胧的诗篇,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

爆发后,戴望舒流亡到香港,被日寇投进监狱,受伤致残。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之际,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惊醒起来、振奋起来,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他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并从而把他的诗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9篇:抑扬顿挫范文

四字词语:娓娓动听、悦耳动听、声如莺啼、细声细气、弦外之音、高山流水、笑似银铃、陶醉不已、宛转悠扬、抑扬顿挫、袅袅余音、掷地有声、莺声燕语、绵言细语、黄莺出谷、余音饶梁、沉鱼出听。

两个字的词语:婉声、悦耳、柔软、轻快。

(来源:文章屋网 )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