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历史演进;发展特征;应用前景
一、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而高校管理会计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相应的特征,总体上,高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引进来阶段
1978—1991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加强,该阶段以政府监督和控制为主导,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该阶段,我国会计界的学者们纷纷学习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向国内传播,高校也是其中的传播平台之一,但这种“引进来”也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吸收,而是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融合,主要有以下两点具体表现:一是在传播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注重结合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知识理论的引进,管理会计课程开始在我国部分财经类院校中开设,管理会计也成为当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之一[1],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学术界也同国外会计学界开展国际交流,在对话中传播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各高校随之不断完善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体系,编写时注重结合国内企业当时应用管理会计的实例[2]。二是高校在自发进行管理会计方法实践的同时,注重结合政府政策规定的引导。在国家拨款不足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对具有“经营性质”的主体或事项开始实行责任制,随着内部各责任单位交换关系的增多,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高校自发进行“校内银行”的尝试,此举很快引起了国家的关注。随后《会计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其他各单位也应落实经济责任制,成立诸如“内部银行”一类的内部核算机构,强化经济活动管理。1991年4月,《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校内银行。”政府政策的引导使得校内银行这一管理会计实践逐渐变得规范起来。
(二)本土化阶段
1992年至21世纪初,该阶段主要进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化和创新,国家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政策,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应用”进行约束规范,使其本土化,体现“中国特色”。高校在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得到了国家重视,在国家相关制度的指引下,变得更加规范起来。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台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会计制度》均结合了我国高校的特点,对具体经济业务做出相关规定,积极引导高校财务核算与管理规范化。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制、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在这一阶段得到大力推广[3],在高校财务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零基预算”在财政预决算报告中被多次提及,财政部提出要扩大零基预算法在我国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应用范围,从而推动零基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当然也不例外。零基预算法在高校的实行,规范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方法,提供了预算制定的新思路,强化了高校的成本预算理念[4]。经济责任制在高校的推行也是一个不断规范化的过程,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实行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体现“经济责任制”内容。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校内具体的管理层级,力求实现责任主体全覆盖。经济责任制的推行有利于高校责任会计的实施,规范了高校的责任核算机制,构成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实践的一部分。
(三)创新阶段
21世纪初期至今,该阶段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热点话题。从制度建设角度看,2012年,“互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三次对互联网的提及以及当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都将“互联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2017年“人工智能”又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之一,体现了国家发展新兴科技的决心,人工智能由此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和支持。从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上来看,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运用西方国家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标杆管理法等管理会计方法,也引发了学者在高校财务领域应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探索。针对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在人才培养成本中占比较大以及内部经济活动多样性程度较高的特点成为高校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前提[5],可以将此法运用到计算高校生均培养成本[6]、科研间接成本分摊[7]和固定资产管理[8]。针对平衡计分卡,国外学者诸如Chrisetal.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其适用于高校管理。而我国高校办学主要依靠财政资助,不会去过分关注财务指标的高低,全方面发展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更加符合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机制原理[9]。高校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尝试具有示范价值,例如西安欧亚学院应用此法的过程就成功展示了平衡计分卡各个步骤在高校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方法[10]。从管理会计创新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校财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网络预约报销、微信扫描、电子发票、电子签章等的成功应用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财务报销流程进一步简化[11],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缩短处理传统核算工作的时间,积极参与到高校财务管理决策当中,激发了对具备更高素质和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管理会计的演进特征
(一)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结合高校自发性实践
高校管理会计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例到推广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市场经济的建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着投入不足与使用效益不高两个问题。政府的财政拨款不能够满足各高校发展的需要,需要高校拓宽创收渠道弥补资金的缺口,高校的筹资形式也由以往单一的“跑部钱进”转变为财政拨款、捐赠赞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了日常经营运转的需要,部分学校便开始实施经济责任制,进行责任核算。校内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其实质就是高校内各责任单位之间的一个交换场所。20世纪80年代,高校“校内银行”的实践效果明显,随后财政部在颁发政策文件中也强调了校内银行这一管理会计实践的意义。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字样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在名称中使用,因此各高校纷纷用“校内资金结算中心”取而代之。高校校内银行的做法经由国家政策的指引逐渐变得规范,从个别高校推广到了国内其他高校。由此可见,政府在高校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当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根据形势自发性地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实践,政府再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进行指引,二者相结合,构成了高校管理会计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变迁过程以内外环境为动因,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财政部会计司原司长刘玉廷指出,“中国特色”的形成是由于会计环境差异的客观存在,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背景的不可复制性造就了会计体系和制度的独特性。因此会计体系和制度的变迁要从会计环境中去探寻原因。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具体可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高校管理会计在不断适应二者变化的过程当中动态发展。从外部环境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学校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经费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经费不足时便向国家申请,高校花的是政府的钱,容易忽视用资效率,致使管理会计缺乏内生发展动力。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正式进入转轨期,在这段时期内,高校的筹资渠道开始由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结合社会捐赠、贷款拆解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筹资渠道,开始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乔春华提出的“四条线”财务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逐步形成多渠道收入模式,市场化的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够且分配不均的问题。这种形势下,高校需通过学历教育、转化科研成果等方式创收,加强收支管理、预算管理,并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分析思考能力,让有限的资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从内部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也经历了后勤社会化、非义务教育收费、产学研结合等一系列内部环境的变化,如今国家正积极推动“双一流”建设,要求各高校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从注重数量到提高质量,强调在发展中突出高校自身特色,在财务领域则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实现财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重心的转移也为管理会计在高校应用提供了更多契机。
(三)制度构建以渐进式推进,按照规划稳步进行
会计制度的变迁如果能采用渐进式形式,在基本不触动现有格局的情况下先进行稳步的增量变革,最终达到存量变革的目的,在具体实施新制度时能循序渐进,先在局部试点,总结经验,再向全国推广,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新制度的突然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减少利益相关者的不适应和不满[12]。2016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强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示范,三者在体系中分别起统领、指导和补充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管理会计的制度建设将沿着“基本指引—应用指引—案例指南—咨询服务”的路径全面推进[13]。2016年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建设提出一个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管理会计建设框架,包括对应用原则、应用环境、应用内容和应用工具等方面的界定,为高校顺利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全面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指引,也使管理会计不再停留在顶层设计层面,而是开始步入落地实施阶段。随后出台的803号、804号应用指引详细介绍了管理会计工具在行政事业单位各领域的具体应用方法,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内部经济活动管理的优化。总的来说,高校管理会计制度构建正在按部就班地渐进式推进。
三、高校管理会计的演进趋势
(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成本会计是高校管理会计的突破口[14],将成本会计理念方法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是早期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后来经济责任制、预算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在高校财务工作当中得到初步应用,责任会计和决策会计的特征得以显现,高校管理会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传统的管理会计缺乏关注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13],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当时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中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Simmondsetal.,国内学者诸如乔春华、郭永清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此概念的提出表明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角度,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在重视本校财务管理时不忘观察其他高校,注重对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的学习借鉴,从而保障本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14]。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理念加快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愈发注重服务平台的建设,突出个体定制,具有明显的权变性特征[15]。在这种情境下,高校通过创新各自的财务管理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简化报销流程,有助于财务工作高效开展,也给管理会计增添了新的时代色彩,“权变性管理会计”概念由此产生。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的经济活动内容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更趋于复杂化,管理会计建设面临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应用范围也在此过程当中逐步扩大,体系变得愈加健全。
(二)信息化建设愈发完善,信息共享程度逐步加深
管理会计决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信息支撑,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是高校有效开展财务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初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过去的财务数据,信息不能在校内各个独立的系统间流通,形成“信息孤岛”[16]。全面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而支持管理决策成为高校当时面临的难题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孤岛”现象逐渐被打破,财务中心逐步变成全校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汇集点,真正成为了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支撑高校的战略决策。高校内部需要信息共享,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也在不断加深。2010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4年又在此基础上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明确高校需要主动公布的信息,旨在让高校财务工作变得更加公开化,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到高校资金使用的监管中来。高校信息内外共享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管理会计更好发挥决策作用提供了契机。
(三)注重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传统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数量较多,占比超过85%,而高校中该类人员所占比重更高,高层次财务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16]。就江苏而言,2017年财政主管部门指出虽然会计人才队伍的规模在稳步壮大,但整体水平与江苏省经济地位不匹配,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比较缺乏,财务人员内部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现阶段我国正逐步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重视优秀管理会计人才的供给,相关政策文件也一再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迎合国家发展需要,各高校势必要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使财务工作在传统核算监督的基础上增加管理决策和价值创造内容,使财务人员在完成传统的记账报账职责的基础上额外担任决策支持者和管理辅助者的角色,即由价值计量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16]。
四、结语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教育;全新要求;困境;创新发展路径
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财会将会向销售、开发、研究等方向发展,推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从以往基础核算向高端管理方向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财务管理提出了崭新的高要求,过去的财务管理是利用核算财务报表的具体比重来获得相关信息,但这些比重只能够单纯地体现出历史数据。可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则能为企业系统性预算与管理提供崭新的渠道,让企业内部把控变得更加高效全面,效率考核能够顺利开展。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也将会重新进行定位与设定,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主体,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营销、管理等有关环节,还要具备整体性与管理性的思维,信用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管理都将纳入到他们的工作范畴中。
一、大数据背景下对会计类专业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
1管理能力
虽然大数据属于新兴词汇,但其出现,所包含的信息数据总量之大、种类众多、处理效率较高,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与广泛应用。当前,大部分企业对管理会计当中的大数据越发重视,从现阶段的统计数据中能够看出,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形势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加侧重于对会计专业人才管理能力的评估。而部分小微型企业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还尚未深刻意识到大数据的真正能效,但这些企业在大数据所引起的巨大变革当中,也越发地意识到大数据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人才招聘时更多看重的是既具有基础核算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综合类应用人才。
2业务能力
在管理会计高速发展与日益完善的形势下,财会部门已经逐步成为了企业的核心部门,除了涉及基础的财务计算与记账,还对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企业重要决定提供相关的数据与基础理论支持[1]。比如,按照财务部门的具体报表信息能够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市场行情,而按照市场部门所反馈回来的数据,则可有效地实施管理预算。大数据导致传统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全新要求,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转型财务部门,财务数据也已不只是单纯地提供不同财务报表等有关标准,而是高级财务工作人员会利用不同报表中的数据深入挖掘出潜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与业务类等信息。对此,当代企业需要的不只是会制作财务报表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的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以企业业务为核心,利用数据迅速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实现资源科学配置,对企业现阶段与长期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以此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利润的优秀人才。
3数据处理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收集与运用方式都将发生巨大转变。首先,由于不同传感器的低价化以及广泛运用,电子设备、软件及网页等为数据的搜集提供了众多来源,让数据的搜集范围更加广泛,数据种类正在向多样性方向靠拢,并且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非结构性的。其次,以往的数据处理及研究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早已无法适用,海量的信息被数据库进行搜集与整合后,需要数据运用者对大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加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他们展开分析与使用,而这一过程即是对数据的挖掘,对此便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掌握且熟练应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
4实践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的堆积与逐渐增多,在众多数据信息面前,公允价值开始变得越发透明,从整体上切实提升了公允价值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性判断等不良要素的影响,进而增强了数据信息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中透明、安全、公正交易平台的构建。此外,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货币计量的基础性假设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数据系统中的计算计量单位变得多元化,不再是以往以“元”为基础计量单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财务会计产生的影响使得社会对会计人员基础准则运用与理解能力提出了全新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相脱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都是学生到企业能够迅速上岗,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可以让他们熟练运用会计职业技能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但事实上却总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高职院校并未真正全面地了解企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与业务水平上的具体要求。进而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现象,或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进行定位。其实企业真正所需的是不仅懂得会计核算,同时又能掌握相应的管理知识,还能够利用会计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与技能进行各项会计工作的专业人才,可由于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系统当中不包含新技能的课程,而企业会因为会计工作岗位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商业机密,并且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导致许多企业并不是太愿意与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协同培养优秀人才,院校与社会的严重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善。
2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各领域企业重视并强化管理财会工作。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中大型企业中,超过80%的会计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70%以上的工作内容用来决策支持[2]。有行业专家曾大胆预测,在未来的十年间,我国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将会减少近75%,而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将会增加50%。但在高职院校会计类课程教材内容中,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存在重复性的内容,这让原本教学时间短、课时紧张的高职院校,出现了严重的时间浪费现象,导致了有限的可运用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3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水平有限
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了教师岗位的,他们具有扎实完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出色的教学能力,但却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虽然部分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双师型”教师,但这样的“双师型”是根据考试获得的会计师的资格证书而认定的,事实上并没有到企业参与实践的工作经验,也不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此外,由于会计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通常以财务会计为主要方向,教师并未深入学习与研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再加上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经验匮乏。
4并未高度重视人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与研究能力整体较为薄弱,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能力也极为有限。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对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只会运用Excel对财务报表形式进行分析、比重分析及要素分析,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工作人员应积极运用企业详细的数据来评估企业真实的情况与存在的相关问题,帮助企业抢占先机,而从大量数据资源当中科学有效地整理出能够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满足企业需求的主要能力。但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对数据搜集与整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广大学生对财务分析的某些网络资源不够了解,大多数学生尚未懂得怎样利用专业搜索去迅速找到所需的财会资源,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对许多事物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1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才不应只是基础性的出纳与记账,当前许多毕业生也不会短时间内成为财务总监,院校培养学生要让他们成为会计类相关工作岗位的纽带式中间人才,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能够灵活地应用财务法律规定、税法体制,同时还能够进行科学的核算、研究及预测等。在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市场经济行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小型企业也积极进行转型与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核算方式做出转变,以往只需在企业办公室进行简单做账的会计工作人员,现在却要求既要会做账,还要跟踪具体业务流程,未来还要利用云计算在网络当中进行实时报账、查账、做账。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全面地调查与分析不同企业当前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未来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及时完善与优化课程设定与人才培养方式等。
2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专业人才整体需求量将会大幅度下降,会计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全面实现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的系统化管理,从而对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对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类课程在实际设定过程中,会计基础教学依旧应追求精准、扎实,并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广大学生的搜集数据、整理与研究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为学生提供某些专业化的网站,经常组织数据运用实践类活动,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应用网络、移动智能等去深入挖掘自身所需的相关资源。还要系统性地培养学生优秀的编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习惯及详细步骤,因为通常情况下,财务分析的最终结果都是以财务分析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企业相关负责人。此外,统计、管理、金融类等基础性的课程应适当增加比重,高职院校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各种课程。也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课时与课堂中讲解的知识有限,让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对此,必须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对全新知识的探索欲望,院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以及会计类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同时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随时向学生推送会计类知识,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3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可通过走出去培养、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的方式进行,但当前的问题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力上的不足,在选择实践企业与岗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差强人意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并且相关企业并未对教师的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大部分企业都普遍认为教师参与实践锻炼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稳定的工作秩序,有时还会涉及到某些重要的商业机密,虽然碍于校企合作的关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却并不想真正传授给教师实践工作经验。针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自身以往的幕后角色,在条件充足的前提下为会计类教师提供较为理想的实习岗位。其次,还要建设管理会计分析队伍,来提高教师管理会计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主动邀请有关企业的著名专家来兼职管理会计教学,构成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团队。
4全面整合会计课程内容
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靠拢,是当前全新形势下的会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高职院校应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缩减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增添管理会计内容,更关键的是要对管理会计类课程实施科学设计与全面整合,以此来实现与会计类课程的紧密衔接[3]。管理与成本会计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并且两种课程的研究对象较为相似,都包含成本问题,想要理顺彼此的层次,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间的联系进行充分了解,从细节与层次上入手,这样才能够真正进行区分。其中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处在第一层,管理会计处在第二层,它们都属于会计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会计则处在第三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成本会计在高职会计类专业中是极其关键的课程,应以成本计算为中心,以费用成本划分、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表绘制为主要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来说,其内容设定应包含预算管理与投资管理两部分,但两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为主,具体含有财务预算的考核与编制、成本把控、证券投资等内容,而管理会计的重点是会计,针对的不是财务问题,应以预算的执行、研究、编制与调控为主,同时还要包含项目的投资。简单来说,即财务管理重点是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重点则是生产运营活动。
一、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目标”
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盲目的跟随社会教育的潮流,而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目标是由可分为“相对于学生和社会的目标”和“基础的课程目标”。“相对于学生和社会的目标”就是能力本位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应能够提高受学生的从业技能和实际能力,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成为会计人才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基本的课程目标”即会计学一门学科的各个分支的组成,学生们应该顺利完成每一小阶段的目标。最终才能实现成为会计人才的大目标。
二、部分高校中有关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1.课程的开发不够具体完整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之前,开发人员应该对整个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都进行周密的安排和考虑,包括课程开发的人员配备、课程开发的评定标准、具体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当前大部分课程在开发之前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具体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行业分析的专业性不强
行业分析主要包括工作分析、职业分析和专项能力分析三个步骤。当前部分学校忽视了分析每项能力所力所需要的教材,方法工具等而重点去描述会计专业各个分支能力课程上的考核。能力分解及结构过于简单。
3.课程不能满足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目标
尽管学校们对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了设计和改革,但是由于课程的结构复杂,专业性强,以及相关老师对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的不适应,导致课程设置开发设想并没有很好的实现,除此之外,课程的标准以及目标模糊,导致在之后的操作以及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
4.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还保留着以往的模式,对学生的能力认定依旧是以考试和考核为主,并不能和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职业能力结构表进行统一,纸面上的考试和考核只是注重了学生理论上的掌握,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单一的考核会影响学生在学习的侧重方向,进而不能进行全方面的发展。
三、解决当前能力本位在高职会计课程中问题
就像人体要完成某一个动作时,大脑的指挥是最先发起的。学校的决策人员的态度和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待课程开发的行动和态度。所以说学校决策人员思想观念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统一是必要的。
1.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专家进行指导课程的开发
在进行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时应聘请相关专业优秀的专家进行指导。普通的任课老师对进行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或理解或多或少的会存在偏差,并不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虽然专业老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课程方面的知识,是课程方面专家的特长。只有具有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专家和老师以及学校决策人的共同合作才能对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和正确的开发。
2.改变以往传统课程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在进行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同时,参与开发的人员以及实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人员,都在进行着传统的课程模式和工作方式和现代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转变的不彻底会直接影响到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正确和有效的实施,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改变以往传统课程和工作方式的影响首先要从领导做起,由领导组织相关的会议和学习活动,共同摆脱传统课程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四、小结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
本文为湖南省省级课题,“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和就业的对策及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9C108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会计专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学方法体系是一个包涵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整体。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性质和内涵的整体,真正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尚在研究和探索之中。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研究的意义
(一)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所谓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岗位上,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教育计划由教育单位和企业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学生的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内容。
(二)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研究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就是要探索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构建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教育方法存在过死和落后的现象限制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力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使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就成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的结构和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的结构
1、完善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内容主要靠讲授法,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但是,若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投入不足、照本宣科念教材,结果将会使讲授法变成注入法。其实,由于讲授的概念、原理、规律等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知识,所以讲授的效果实质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解以达到学生的理解,它是由前一种理解转化为后一种理解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传递和注入。因此,完善的讲授法要求讲授的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有所提高。讲授式教学的优点在于耗时少、成本低、效率高,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理论和大量的知识。历史证明,讲授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是重点,突出会计岗位教学特点。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会计专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运用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界,使学生有“充分调动”的展示。
3、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课件、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一项包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系统工程。
1、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对接。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会计专业应尽快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立健全实训教材的实时更新机制,在教材中体现最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检查、监督等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落实,定期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
2、提高教师素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的推动与大学教师的配合密切相关。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思想素质,改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继续学习,储备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最近发展动态,将最近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大从企业、社会聘请财务经理、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教学环节上,要强化实践性。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上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的比重,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专业实践课有足够课时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实践课中真正的实践性,要切实抓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把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化为学生自己设问的实际操作性实验,把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训与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如电算会计证,把专业实习与会计岗位培训相结合。对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可在会计模拟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岗位,划分为出纳、材料核算、成本核算、资本资金、往来、销售等真实岗位,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同时,院校要尽可能加大对校内实习实训设施的投入,加速淘汰过时的实验、实训设备,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场地,充分依托企业,建立一批稳定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
4、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学传播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集自由问答、双向交互、远距离传输于一体,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多媒体课件使会计教学变得轻松、活泼、方便,打破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格界限,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将账、证、表等实物以及填制过程直接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觉会计学不再抽象,扩大了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突出了会计教学的教案特色;同时,网上的会计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5、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最能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教育特色,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如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等),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可以使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及早融入企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学工作者只有善于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客观条件等实际因素出发,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索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真谛。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国恩.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吴雁.论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职业与教育,2009.9.
[3]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008.6.
关键词:高职;项目教学法;基础会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3802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老套路,以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典型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案例进行剖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参与者共同探讨、探索,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教学载体,以项目的完成过程为教学过程。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1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会计专业教学应突出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业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基础课程,又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理论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其授课对象是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从未接触过专业课,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会计业务等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会计知识具有很大难度。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根据会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这门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既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又能促进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项目教学法下《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计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认知会计报表为切入点,结合经济管理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引出会计信息的形成,如表1所示,按照“认知会计报表——认知原始凭证——认知记账凭证——认知会计账簿——分析会计报表”五大教学项目及8个工作任务,将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知识融于课程教学中,实现“做、教、学”一体化。每个项目均以实际工作内容为设计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地完成每一个项目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
3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在明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责的前提下,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等5个阶段完成。通过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完成任务过程,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现以认知会计账簿这一项目为例:
第一步,创设情境,明确项目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事先要求学生对账簿的相关知识通过图书、网络等渠道有所了解,对账簿登记的注意事项有一定认识,并通过任务书提前告知学生,在认知会计账簿这个项目中,主要任务是建账和登账。这样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实践,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项目开始时,教师通过任务书提供某企业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创设工作情境,在此情境中,每个学生都应把自己看成是该公司会计科的一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在实施任务前,教师应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步,制定项目工作计划。首先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别搭配等因素进行分组,每组3人,分别从事总账岗位、日记账岗位、明细账岗位,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和责任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并选出1个负责人。分组可以使学生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同时小组象征性地代表了一个财务科组,学生操作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模拟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小组负责人组织全组同学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第三步,组织项目实施。学生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具体实践工作,完成岗位职责,同时还应及时记录在建账和登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遇到问题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应担当建议者和指导者的工作,密切关注项目实施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答疑解惑。
第四步,检查评估,成果交流展示。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小组负责人汇报建账和登账完成情况,并对小组的工作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归纳分析在认知账簿这一项目中应实现的目标以及评判的标准,对建账步骤、填制方法和难点事项进行总结,同时对小组以及小组成员工作态度、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分。通过检查评估和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审视并纠正自己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第五步,归档或应用。将同学们的项目成果进行回收、归档,可以作为课程的教学资源或反馈给企业,由专业人士提出意见,并作为参考留存。
4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 高中计算机 应用
一、前言
快乐教学法是指教师以粘合、扩充、剪接、浓缩等手法对书本内容进行生活化,并以游戏、手势动作、趣味语言、示范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建自由、舒适、轻松、愉快的意境和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快乐教学法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快乐教学法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上好学期的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高中计算机教师采用快乐教学法时应注意在每学期第一堂课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计算机的第一堂课大多是对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讲授,以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为主,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若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便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学的第一课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故事或玩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2.改革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后,教师应趁热打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新鲜感。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任务驱动法。教师在教学开始前为学生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行研究并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及相互的配合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仅发挥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将任务带进课堂,并随时对完成任务充满激情。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应对计算机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利用计算机功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进行《网络生活》一课的教学时,可以以“网上购物”为例进行讲解,并为学生布置通过网络购买教科书的任务,既有较强的时代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因而学习效果较好。
第二,兴趣教学法。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学习中充分运用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主动进行学习。因此,高中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习软件或生死时速和打地鼠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3.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开始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高中计算机教师应对计算机技术的层次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在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差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既关注到学生的普遍性又照顾到学生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或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通过这样多层次、重反馈的教学策略,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亦师亦友,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为学生塑造出亦师亦友的良好形象。学生如果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对这个教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而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年龄更加符合这一现象。同时,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及时观察出学生的听课状态,并对授课策略及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另外,教师也应时刻对学生在作业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及时的了解和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平易近人的感觉,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结束语
当前,高中的计算机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快乐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每学期第一堂课的关注,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兴趣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因材施教,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概况
邵家油田沾38块位于沾化凹陷义南断裂带中段,油藏为层状构造油气藏,埋深在1088~1730米,含油面积2.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839万吨,主力含油层系为下馆陶组,东营组,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地质储量476万吨,本次主要针对这部分储量开展工作。
油藏构造系义南大断层下降盘的馆陶组――东营组牵引的鼻状构造,东部宽约1千米,向西逐渐变窄。地层北高南低。断块内被6条次级断层切割成7个含油小断块,断层对油、气、水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储层为河流相沉积的细砂、粉细砂及含砾砂岩,纵向上呈正韵律分布。油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30.3%,平均渗透率为1209×10-3um2。
二、目前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原油性质层间差异大,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
沾38块纵向上含油层系多,目前大部分井采用多层合采。而沾38块原油性质自下而上由稀变稠,Ed3原油粘度仅10-21mPa.s,而Ng下原油粘度为126-818mPa.s,加之油藏边底水活跃,造成高油水粘度比的馆陶组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低,尤其上馆陶平均原油粘度高达1325mPa.s,出砂十分严重,单井液量难以提高,平均只有20t/d,采出程度只有3.31%;而油水粘度比相对较低的东营组水驱效果相对较好,采出程度较高。另据沾38-01井PND饱和度测井结果显示,自下而上含油饱和度越来越高。
2.部分井井筒状况差,储量控制程度低
由于油稠、出砂、出气等原因,沾38块部分井套管损坏,其中有3口处于剩余油富集部位,沾38-11井、沾38-X18井、新沾42井由于套管损坏,造成32.4万吨地质储量无井控制,损失可采储量6.3万吨。可见套损井影响了沾38块的开发效果,造成部分剩余油无法动用。
三、挖潜技术研究
1.重建构造模型,完善构造形态
对沾38断块的构造重新进行精细构造解释,该块馆陶组――东营组地层受义南大断层控制形成滚动背斜,滚动背斜被多条次级断层复杂化,形成多个独立的封闭断块,东部宽,向西逐渐变窄。整个区带被多条次级断层切割成9个含油小断块,含油面积0.1~0.6平方千米。断层落差小,断距一般在50米左右,倾角60~70度,断层对油、气、水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构造仍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底部位是水。
2.水淹规律研究,控制水驱速度
该块边底水活跃,通过大量的生产数据和不同时期的钻井资料分析,油藏水淹主要有以下几种[1]:
A、边水水淹:砂体厚度小于5.0米,边水窜进,平面上不同井点油水界面推进不均匀,呈锯齿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沾38-12井区。
B、由次底水水淹。
油砂体厚度一般大于6.0米,含水后上升速度快,典型的底水锥进,属次底水水淹,分布在沾38-1井区、沾38井区。
C、底水水淹
砂体厚度大,钻遇情况往往是上部为纯油层,下部为油水同层或含有水层,生产中含水上升快,呈现底水水淹特征,主要分布在沾38井区、沾38-21井区。
假设:在油水界面统一且不同区块能量均一,水淹速度与生产压差、采液强度关系密切。因此,建立合理的生产压差,是控制水推速度和水淹速度的有效途径生产实践表明,中低含水期生产压差3.5兆帕时,含水上升率为15~45%,保持生产压差2.0兆帕时,含水上升率接近理论值。
3.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挖掘层间层内剩余油
沾38块目前局部生产井网大,井距小,但通过对生产动态分析,结合渗流机理、水动力学原理,认为该块剩余油分布具有以下特点[2]:
A、断层附近。这类剩余油单层储量小,低于1万吨,如果单钻一个层经济效益低。如沾38-12、38-31等断块。
B、低饱和剩余油区。这是指油井生产压差达到一定大时,高部位的剩余油在压力差驱动下向井底流动,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
C、局部构造高点。但因井网密度大,潜力已很小。
D、具有气顶的过渡带。主要分布在Ed1,油藏具有气顶,但由于沾38-气1井已累产气447.39万方,气顶能量得到一定的释放,使过渡带油井可进行有效开发。
E、井间滞留区:主要指底水锥进区的井与井间油层高部位。目前该块井网密度较大,对此采用数模来推算底水锥进半径。假设油层厚度10m,累计采出油量分别为5、6、8、10万吨,测算离油层顶部8、6、5、4、3m处的锥进半径,说明该块底水驱动的油层井间仍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开展合理井网密度研究,完善开发井网
沾38块有油井50口,井网密度21.7口/km2,单井控制储量16.8万吨,单井控制剩余储量14.6万吨,由于Ed、Ng下组单井控制剩余储量相对较少,井网比较适应,但Ng上单井控制剩余储量较大,达到29.2万吨,储量控制程度低。通过剩余油规律分析结合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结果,在原油价格1800元/吨时,合理井网密度为23.6口/Km2,目前为21.7口/Km2,沾38块具有一定钻更新井及加密调整的余地。
五、成果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成果一、首次针对上有气顶下有底水的复杂断块油藏沾38块开展驱油机理和水淹规律研究。
成果二、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储量动用程度研究、合理井网密度研究,完善开发井网,提高经济效益。并利用该成果对不同层系、不同构造位置的剩余油进行细分,寻找剩余富集带进行挖潜。
成果应用:研究结果认为,该块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对策应以在局部钻调整井为主。在此认识基础上,钻调整井5口,累增油3984t,同时实施补孔换层、补孔提液、防砂等措施10井次,累计年增油8570t。创经济效益215万元,取得较好的挖潜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速铁路;快运物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hina have been constructing high-speed passenger railway on a large scale recently, however its economic performance does not behave well due to the expensive capital expenditure and operating expense, meanwhile express industry is rapidly developing, which causes demand exceeding supply.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express may produce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necessity through the unit cost analysis and social analysis, then, combines successful cases and the high-speed railway technical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to prove its feasibility.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express logistics;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随着我国“四纵四横”铁路快客通道和城际快客系统的实现,高速铁路网将于不久形成网络效应。高速铁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巨额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导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回收,如何实现高铁盈利将成为今后高铁发展中的新课题。2013年,铁道部的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催化这一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小件快运尤为突出,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结合快运和高铁的需求,本文提出利用高速铁路开展快运物流的设想。
1 基于双重效益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的必要性研究
1.1 基于经济效益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的必要性
1.1.1 增加运营收入。近几年我国投入了巨额成本建设高铁路网,而高铁客运收入无法平衡每年的折旧和利息,除了几条发达地区的线路,高铁上座率普遍达不到设计标准,这与经济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经验有很大差异。因此,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必须创造更大的利润来弥补之前的亏损,真正走向市场化。
提高收入可以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入手,在客运方面,运营收入与票价和运载人次等因素有关,虽然调整票价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不利于高速铁路公司的长远发展。在货运方面,一方面,普通铁路的运能释放可以为传统铁路货运带来新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速铁路发展新的货运产品——高铁快运。普通铁路更适合大宗货物运输,而高铁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安全性,更适合快递快运物流产品的服务需求,两者的目标市场具有很大差异。且当今快运市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在高铁上开展快运业务,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高铁的剩余运能,还可以增加运营收入,减少亏损。
1.1.2 单位运输成本低。本文以沪宁客运专线为例,简要计算了各种运输方式下的单位成本(见表1)。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本了如下假设:
(1)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很难分摊,且使用年限足够长,成本能够收回,因此这里不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如车站、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
(2)不考虑融资成本,即贷款利息对运输成本的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全国异地快递量为27.3亿件,其中上海异地快递量为2.5亿件,江苏异地快递量为3亿件,假设南京异地快递量占江苏省的20%,预计上海至南京的日快递量=2.5*3/27.3*100%*20%/365=1.5万件。
假设为了完成每日1.5万件的快递运输,预计每日卡车需来回4趟,高铁需2趟,飞机需2趟。上海至南京的距离按300km计算。
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位成本d■计算公式如下:
d■=■
其中,f■——第i种运输方式的固定成本(元/年)
c■——第i种运输方式的变动成本(元/km)
n■——第i种运输方式每日需输运的次数
L——运输距离(km)
D——运输量(件)
经计算,各种运输方式下上海至南京快运单位成本如表2所示:
故当运距为300km时,航空单位成本最高,高铁略小于公路。由于高铁每公里变动成本远小于公路,因此,其单位成本递远递减,当运距增大时,高铁单位成本低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航空的单位成本虽然也呈递远递减的趋势,但其每公里变动成本高于高铁,因此,在任何运距下,高铁的单位成本都远低于航空。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的单位成本比公路和航空运输低,体现其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基于社会效益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的必要性
除了经济效益,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还能够带来众多深远的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适应快运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快运物流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快递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快运市场形成了京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快递区域,区域内基本上实现了次晨达或次日达,三大快运区域以公路运输为主。在国内快件运输市场中,80%是公路运输,15%是航空运输,其他形式不足5%。图1反映了我国近年快递业务量的增长趋势,快递量平均每年增长25%;图2反映出城际间快运量占整个市场的四分之三,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目前,城际公路快运供给已趋于饱和,快运行业面临着发展瓶颈。在此情况下,发展高铁快运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首先,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能够增加快运供给量,大大满足不断增长的快运需求,实现快运市场的供需平衡;其次,公路干线快运的服务质量存在不足之处,货损、延误情况都较为严重。而高铁快运可以做到定时定点,能大大提高快运物流的准时性,改善快运服务质量。
1.2.2 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目前,快运物流以公路和航空为主,普通铁路货运速度慢、运输时间长,不适合快运物流。高速铁路克服了普通铁路的弊端,其运输速度快,服务质量高的特点不仅促进了铁路客运的发展,也能够与快运追求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很好的契合,在合理运距内,高速铁路比公路和航空更适合快运物流。因此,高铁、公路和航空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快运物流,做到分工协作、有机结合,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
1.2.3 减少公路交通拥挤。我国80%的快递以公路运输为主,城际快递大多走高速公路。因此,快运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公路运输的交通拥挤愈加严重,导致快运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开展高铁快运可以吸引公路快运量,有效缓解交通拥挤对公路运输造成的压力。
1.2.4 促进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面对巨大的快运需求,寻求一条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快运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权威部门研究显示,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尤其是高速铁路使用电能,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燃油,且碳排放量几乎为零。
同时,我国高速铁路仍处于发展阶段,客运量离达到饱和还差很远,势必会产生相当大的剩余运能,高铁快运的低碳环保还体现在能有效利用剩余运能创造更多财富。
2 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已经开行多年的中铁快运公司行邮、行包专列是我国铁路快运发展最具代表的两种形式。特快行邮专列的运行时速可以达到160km/h,快速行邮专列和行包专列的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20km/h。目前,高铁上还没有开行类似行邮、行包这样的快运专列,但其需求确实存在,行邮、行包专列对高铁快运物流在编制开行方案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2.1.2 国外研究现状。目前,高速铁路货运已成为国外铁路公司一项高利润且快速增长的业务。以法国、德国、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早就开始利用高铁运送特快邮件和包裹。
(1)法国高速铁路货运分为TGV邮政专列和Semam200包裹列车。1984年,法国将2列TGV旅客列车抽取掉座位后运送快件和包裹等小型货物,其速度达到270km/h。Semam为国营包裹快件列车,速度为200km/h。1997年,法国在高速客运专线上开行营业性货物列车。该列车是由经过改造的G13型普通货车编组而成,每天22:00后开行。
(2)德国对速度在200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分时段运行,夜间高速旅客列车运行结束30min后至次日高速旅客列车运行开始前30min为货物列车运行时段。
(3)美国曾开行Talgo XXI型摆式列车,以最高速度200km/h运送旅客的同时,设置2辆车装载特快包裹。另外,美国铁路开展了如汽车零配件、食品等限时达货运业务,成为了发展最快的运输产品。
综合国内外铁路快运的发展情况,可见高铁快运物流在货运组织模式上已较为成熟,对于我国发展高铁快运有很大启示,充分说明开展高铁快运的设想是可行的。
2.2 技术条件分析
发展高速铁路快运物流业务是否具有可行性,应当综合考虑快运列车的选择、作业站场设计配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安全性和信息系统保障等问题。
2.2.1 快运列车的选择。我国高速铁路列车是根据客运要求设计的,对于发展高铁快运有很大限制。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高铁快运可以采用改造客运车厢和新建专用快运列车两种方式,且在技术上都具有可行性,但各有其优缺点。改造客运车厢成本较低,但适用性较差;新建专用快运列车能最大程度利用车厢空间,适用性较强,但初期投入的成本较高,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对于货运列车的最终选择要考虑经济效益、适用性等因素。另外,车辆载重限制也可能影响列车的选择。
2.2.2 作业站场设计配置。目前,高速铁路的配套设施都是按照客运要求设计的,为了避免客货混行,不影响旅客出行,还需要有配套的货运设施。
为了对快件进行临时保管,方便集送和分拣货物,需要设置货物站台、仓库和装卸线等设施。货物站台便于装卸车作业;仓库用于存放和分拣快件货物;装卸线可供快运列车停靠进行装卸作业和快件集送,且与客运列车作业分离。
图3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横列式动车段设备布置图,在此基础上,可加设快运作业线和货物站台、仓库、货棚等配置,满足快运物流列车到发、装卸作业及车辆的移动,但需尽量节省铺轨和用地。
为了满足沿线各站快件作业,可以对站房站台进行适度改造,利用客流流线空间完成快件装卸、集散、暂存等作业,而不影响客运站的正常运行和旅客出行。
2.2.3 运输组织模式。根据国内外经验,铁路货运的运输组织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客货同车。客货同车是指客、货车厢共存于同一列高速列车。在该模式下,客、货运输混合程度最高。美国曾经开行的Talgo XXI型摆式列车便是这一模式的代表。
(2)货车加挂。货车加挂是指旅客和货物分别在不同的列车中运输,但可联挂,也可独立运营。在该模式下,不同起点和终点的客、货列车在一段共同的线路上可以联挂运行,且货物列车可在不同旅客列车之间转换,这将使货物的装卸和运输更加便捷,且不受客运站装卸货物的限制。
(3)快运专列。快运专列和客运列车共线独立运行。在该模式下,快运专列必须与客运列车在运行图上协调一致,一般可在客运运行图中插入一班快运专列,或在夜间单独开行。目前,德国和法国的高速铁路货运采取这种模式。
三种模式的配置如图4所示。
由于我国高速列车车型为8辆或16辆固定编组,不支持列车的加挂,故在现有模式中,只有客货同车和快运专列两种模式适用于我国高铁快运,而货源需求的大小是决定采取何种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优缺点如表3所示。
2.2.4 运营安全性。由于高速铁路的安全性要求严格,因此对于快运货物必须要有安检措施。如今,安检已经从机场延伸到了轨道交通,可见,对于高铁快运物流来说,安检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可行的举措。对快运列车应规定具体的货物承运范围,并禁止托运易燃、爆炸、腐蚀、有毒、放射性物品以及其他危险物品。
2.2.5 信息系统保障。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于高铁快运系统运作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缺乏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传统铁路货运竞争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提升竞争力、走向市场化,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系统是高铁发展快运物流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利用高速铁路发展快运物流的设想,并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其进行了必要性分析,结合了国内外成功经验与现实技术条件对其做了可行性分析。
由于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尚不成熟,所以本文在具体开行方案方面没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期望今后有机会加深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怀慧. 综合运输体系下快捷货运网络系统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苏顺虎. 铁路小件货物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9):1-10.
[3] 王泽鹏. 中铁快运行邮专列和行包专列开行方案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亢巨龙,吴云云. 国外铁路快捷货运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铁路,2008(5):63-66.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会计学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一、引言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自2007年开始,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需求,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真正办出专业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其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践性、导向性加大对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隋秀英(2011)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中指出,所谓“特色”,应该包括如下三层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凸显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凸显杰出性和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凸显开拓性和创新性。国家级特色专业则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并能够对同类的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①。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是省内最早、全国较早的同类专业),之后长期服务于财贸、税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时间跨度为吉林财贸学院时期、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时期和重新划归地方管理时期)。会计学专业的建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实际动手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自觉坚持,矢志不渝,因而已形成传统。这一传统在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积淀、凝聚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立足点,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能为地方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有序改进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把会计学专业培养和建设成“东北地区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声音”的能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要有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确定面向国际化、服务大众化和实践职业化的基本培育目标。
第一层次:继续深化培育目前的国际会计实验班,提炼特色,继续采用双语教学,且注重国际视野的研究,融外语和专业特长于一身,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直接或经过培训可以迅速走上会计国际化的就业岗位。
第二层次:以会计专业下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产评估方向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民间中介会计类组织,主要是按照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培育学生直接成为或经过社会资格专业考试成为专业服务人才。
第三层次:普通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对专业培育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和风险识别的培育,加强专业人才在校的职业道德培训。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并执行“理实交融、知能并重”,在结构上表现为“纵横两条线”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调知识与能力并肩齐重,贯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培育方向、凝练专业主干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理论的基本教学体系,并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注意方法的凝练。
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上手快”。改变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要通过基础知识学习,逐步提高认知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基础实践、专业学习等阶段性学习。通过专业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要合理确定基础和专业课程、专业和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在实践中建立起课程结构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完善吉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高网站使用效率,争取将现有的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英)》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而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材建设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积极组织编写或更新自选课程教材(特别是4至5部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实验系列教材的编写)。
(四)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删减陈旧落后的内容,向学生传达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教师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适应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授现代创业理念和增加专业实用性知识内容;三是专业课程全部采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优秀教材,杜绝低水平教材进入课堂,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五)改革教学方法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方法上与时俱进才会有学习效果的创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老师走向社会,进行阶段性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教师实践学习折合一定的课时,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可以通过学校签订的校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挂职或兼职锻炼,并鼓励有兴趣的老师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异,对于外聘教师也要附加实践经验的要求。
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安排教师到行业或基层部门进行调研或锻炼;鼓励相关教师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鼓励相关教师在各类企业、事务所、证券公司兼职;对外招聘教师时以是否有实践经验为重要参考。经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和教学规律又擅长会计实务、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七)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综合训练中心为平台,逐步加强和继续建立基础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注重改革实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争将会计综合训练中心申报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八)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现有的一汽集团、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中华会计网校等11家实习基地建设。请吉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争取在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使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100%能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实习。同时,加强学年实习及跟踪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九)加强教学管理
适应管理重心下移,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执行“一二三”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一套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二”是激励与约束两个机制;“三”是三种教学检查即常规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
四、特色专业的预期成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特色专业建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一套可供示范的体系,并取得有效经验,对全国同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示范的作用,对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1.提供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地方性财经院校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用人要求,为吉林省及东北培养千名左右“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际适应能力强”的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2.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一套可供同类院校借鉴的专业技能培训范式。
3.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凸显会计学专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交系列相关的文件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我们所建设的会计学特色专业具有如下特色:服务体现“地方性”,突出为吉林省及东北经济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多层次”、“应用型”,培养国际化、民间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实践性”,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建设精通理论并擅长实务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体现“自主化”,注重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引导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建设辐射作用体现“示范性”,力争在国内同专业中发挥辐射和传带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力争把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成为方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优化力求特色基础上的品牌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充实培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的品牌战略创新。
【参考文献】
[1] 吉林财经大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2009.
[2]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37-39.
[3] 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