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生活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谷类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也较高。但是,约40%的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而杂粮及薯类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对健康无益的油炸面食,则占居民食用率的54%。居民在以谷类食物为膳食主体的同时,还应经常吃一些杂粮、薯类等。
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占居民食用率的94%,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其中,鸡、鱼、牛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较低,而猪肉的脂肪含量高。应提倡多吃牛肉、禽肉及鱼肉等,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在我国居民中的消费依然较低,农村明显低于城市,四类农村鲜奶饮用率仅为大城市的1/10,这对于促进居民骨骼健康、防止骨质疏松和贫困地区预防营养不良都极为不利。调查发现,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质普遍较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而奶类除含有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还含有丰富的钙,且利用率也很高。应提倡我国居民消费奶类及其制品。
青少年饮用饮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饮用率达34%,且果汁饮料的饮用率低于其他饮料。研究指出,青少年经常饮用碳酸饮料,易导致发胖,不利于牙齿发育,可引起骨质疏松等疾病。
怎么吃
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达3.2%。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四类农村不吃早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农村地区,且高于城市。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不吃早餐时,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不能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偿,容易发生维生素A和B、铁、钙、镁、铜、锌等营养素的缺乏,影响认知能力,学习、工作效率和身体耐力,还可能发生肥胖。
居民在外就餐的比例达15%,城市居民的比例达26%以上,明显高于农村。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在外用餐成为许多家庭饮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在餐馆就餐的膳食能量密度(食物能量和重量)摄入均显著高于在家就餐。在外就餐过频,会导致就餐者体脂含量增加,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危机因素。其次,许多餐馆的卫生条件不合要求,增加了传播疾病的机会。
补什么
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消费营养补充剂总体水平较低,达4.9%。研究表明,适度使用复合维生素补充剂与降低先天缺陷、冠心病、结肠癌和乳腺癌有关,消费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使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的天数降低50%。
孕妇和乳母钙、铁、叶酸等营养补充剂的使用率处于较低水平,孕妇叶酸补充剂的使用率为20.5%。研究表明,孕前1个月到孕早期3个月,每日服用叶酸,可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而我国部分地区育龄妇女红细胞叶酸总缺乏率达30%。又如,我国孕妇贫血患病率达29%。
2岁以内儿童营养补充剂的使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仅为31%。同时,婴幼儿时期辅助食品添加存在不合理现象,过早添加和添加不及时同时存在。微量营养素的不足,尤其儿童营养不良、铁缺乏和维生素A缺乏对婴幼儿的脑发育和智能发育的影响具有终生意义,关系重大。
戒烟吗
我国目前男性吸烟者约达3亿,约占全球吸烟者的1/3,每年造成的经济负担为3.5亿美元。我国居民吸烟率为24%,其中男性为50%,女性为2.8%。我国吸烟者的吸烟频率、吸烟量较高,约半数的男性吸烟者每天吸烟20支以上。
我国吸烟者的戒烟率为1.4%,戒烟成功率则仅为1%,5.3%的复吸率远高于戒烟率。这说明一小部分人开始戒烟的同时,更多的人又重新开始吸烟。调查表明,复吸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支持、指导或生活、工作太紧张的缘故。
吸烟仍是目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限酒吗
我国居民现在饮酒率为21%,与1991年相比增长了17.3%。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农村又高于城市。近一半饮酒者平均每周饮酒1次~2次,每天或几乎每天饮酒的男性为40%,女性为30%。饮酒以白酒为主,比例为50%,又以高度白酒的饮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啤酒和白酒混用。37%的现在饮酒者平均每次饮用白酒100克~149克(2两~3两)。慢性酒滥用可损害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并影响生殖系统,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发病率与酒精的消费同步增长;过量饮酒的女性其乳腺癌发病率高于不饮酒女性。
但近年来的国外研究显示,同不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相比,少量适度饮酒能够降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尽管如此,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得到证实,且适量的程度难以把握,个体差异较大,不宜向公众笼统宣传饮酒对心血管有益,不建议为预防心血管疾病而饮酒。
张弛有度否
我国居民参加锻炼的比例仅为14%,其中城市居民为24.6%,农村居民为10%。经常锻炼的人群中,中青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最高,这与西方国家恰恰相反。许多成年人久坐少动,看电视等是他们闲暇时的主要内容。中青年人群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重大。
我国6岁~12岁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的比例为69%,13岁~17岁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的比例为58.5%,成年人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比例为10%左右。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均为城市高于农村。建议学校遵守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作息时间,家长少让孩子上辅导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评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胡小琪:开展关于早餐的营养教育,尤其针对青年人,让人们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坚持每天吃早餐,并且要保证早餐的营养需要。同时,开展在外就餐对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推荐适宜饮酒量,指导人们合理饮酒,减少与饮酒有关疾病、伤害的发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马冠生:我国居民的体力活动模式与膳食模式一样,正在逐渐“西化”,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同时进行干预。建议体力活动充分的居民应继续保持这种生活方式,并适当参与更多的体力活动,而体力活动缺乏的居民每天至少累积3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好坚持每天6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关键词:科学健身方式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244-02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些不良的健身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不科学的健身方式
1.1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控制不当
一些喜欢运动者,每天要参加几项运动,某些爱好者,参加运动就成了嗜好者,沉迷于运动而不顾及运动的强度和时间,会导致一些运动性疾病,比如运动性血尿,网球肘,运动性损伤,体育活动本身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这样情况,参加体育活动时由于伤痛而限制活动,某些高水平运动员不得提前结束运动生涯。
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运动猝死,我们在媒体就见到过某些比赛中运动员突然猝死,如在2004年的国际足球联盟的球赛中,喀麦隆球员维安福猝死赛场,媒体也报道过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让心脏不能承受,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经过大运动量的排演后不久猝死在自己家中。
1.2健身观念的偏颇
现在某些错误观念,把劳动等同于体育活动,把二者的健身效果等同,所以他们不会抽出时间去健身,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动作都是单一或者重复的,强度或时间不好控制,会对局部形成劳损或发生病变,如腰肌劳损、颈椎病等。而运动时心态是放松的,强度或时间自己可以调整的。
在现实社会中,现在群众体育,在运动时间上还是选择在早晨,中国有句俗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因此,在清晨做健身运动的人是非常的多,占健身运动人数的绝大部分。在学校学生的健身运动时间安排仍是早操的时间在起床后早自习,具体的时间是五点到七点不等,也就是我们说的清晨。学校很重视早操,要求的都比较严格,每个学生必须参加,记入学生的考勤,甚至会影响到学分,早操已经成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看到很到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都趴在课桌上补觉,这不仅没有起到健身的目的,反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另外清晨也是一些心脑疾病的发病高峰。
1.3健身方式缺乏科学性
前些年有什么“甩手疗法”,现如今“靠大树”等这些民间健身方式,我们说不出它的科学根据,但是他们却广为流行。还有人认为运动就是出一身汗,做某些动作做到用力,还有做某个动作非要做到多少次,每天就像给自己定指标,只求数量而不顾及健身的质量和效果。
2科学的健身方式
不恰当的健身方式,轻则导致运动损伤,重则运动猝死,这些教训,倡导现代人要有健康的健身方式。科学的运动要循序渐进,必要的体检可以排除一些运动危险性的疾病,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因人而异,并且有相应的监测措施,
2.1长期的健身规划
针对个人情况可以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方面制定规划。运动强度: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运动强度与心率正相关,最大心率=220-年龄,一般运动>50%最大心率,健身心率< 70%最大心率,感觉稍累积为中等强度。
(1)开始阶段:运动强度:低强度的运动,心率增加20-30次/分(包括伸展、体操、慢跑等)。运动时间:开始每次运动的总时间至少10~15分钟,然后逐渐增加。持续时间:开始阶段一般为2~4周,健康情况差的人则需要4~6周。健康状况良好的中青年人,可以直接进入适应阶段。(2)适应阶段:运动强度:建议采用间歇中、低强度运动(心率增加30-60次/分),运动时间:每天运动时间增加可增加到20~30分钟。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在2~3周内能达到最适水平。对健康水平差和心脏病人需要较长时间适应。(3)维持阶段:一般锻炼8个月后开始,在这个阶段心肺功能达到满意水平,这时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案。除适应阶段的步行和慢跑外,应增加有兴趣的体育活动,可避免参加者因重复活动乏味而中断运动,以使其能终生坚持运动。
在每次运动中提倡我们的体育课把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这一观念从小就贯穿于每个人头脑中,让人们养成习惯,在运动前先做准备活动,逐渐提高运动量,还有活动完,再做一些整理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这些无力、头晕、胸闷、心慌、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就要停止运动,或者降低运动的强度,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可以携带有心脏监测的仪器。还有通讯工具及时自救及他救。运动时间点我们提倡下午或晚上,使健身效果达到最佳。
3建议
3.1发展健身产业,建立一些大规模的健身房、健身俱乐部,在这些健身房或俱乐部,配备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有素的健身教练或专家给予指导。
先看看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吧:梅艳芳2003年12月30日死于宫颈癌,终年40岁;罗京死于淋巴癌,终年48岁;傅彪死于肝癌,终年42岁。还有企业精英们:孙德棣网易首席执行官,2005年9月1日38岁劳累死亡;王均瑶为均瑶集团董事长38岁死于肠癌。当看到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社会精英、商界奇才,他们曾创造了多少令人艳羡的骄人业绩,就这样猝然离世,英年早逝,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留在心头的不仅是一丝惋惜,还有深深的恐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不幸发生?这,太值得我们进行深深的思考,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话题。
是什么导致亚健康状态呢?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 生物钟”, 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顺应人体生物的运转规律进行作息,有助于新陈代谢和各生理机能最佳效应的发挥。反之,就会破坏这种规律,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人体机能的正常发挥。当身体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和疲惫状态,导致生物钟紊乱,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亚健康状态。可见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破坏了人体生物钟正常规律,换而言之就是生活不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睡眠不充足、熬夜;二.饮食不规律;三.饮酒、吸烟过度;四.没有合适的体育锻炼。
首先谈谈睡眠不足: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成年人一天需要睡6-8小时,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1.睡眠可以消除疲劳,人体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五体安舒气血和调,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和内分泌明显减少,从而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睡眠不足,会使人疲乏、劳累,有专家预言: 疲劳, 是21 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2.大脑在睡眠中耗氧减少,利于脑细胞能量储存,可恢复精力,保护大脑,提高脑力效率;脑力疲劳使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从而引起思维迟钝、头晕脑涨、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亚健康状况;继而导致心理疲劳,则会引起精神焦虑、情绪抑郁、意志消沉等。
3.细胞分裂是在睡眠中完成的,经常熬夜,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而发生癌变;睡眠中会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加快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增强免疫力,睡眠不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4.睡眠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皮肤再生,利于美容。睡眠不足,则皮肤失去弹性,容易干燥,失去光泽。
5.经常熬夜可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睡眠不足可引起明显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其导致代谢和内分泌改变与衰老的标志非常相似,一旦内分泌紊乱就会影响身体各大机能。
其次饮食不规律:
民以食为天,一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精神,中国营养学会还建议:早餐占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但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饮食时间经常不固定,进餐过快及经常进食快餐食品,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暴饮暴食,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高脂血症等疾病随之而来。
1.不吃早餐会使午饭时的空腹感增强,从而促进食物吸收。据调查,不吃早餐的年轻人当中,14% 的人上午9 时以后开始有饥饿感,5 % 的人10 点以后饥饿感强烈,大脑能量消耗大,不能集中精力;由于整个上午空腹时体内储存的能量的保护机能增强,丰盛的午饭会被很快地吸收,形成脂肪,久而久之导致肥胖。
2.进食快,咀嚼时间过短,迷走神经处在过度兴奋之中,从而引起食欲亢进;进食快,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以引起食管的损伤;长期饮食不规律,将导致食管运动和协调障碍。
3. 快餐食品含有高热量、高脂肪及高碳水化合物,容易引起发胖,胆固醇增高,导致冠心病;油炸食品、高汤饮料,可以使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过早患上代谢综合症。
4. 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使肠道细菌发生改变,可将胆汁中的类固醇转化为雌激素,可使血浆催乳素含量明显增高,而催乳素和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病相关。
5. 暴饮暴食对胃肠道是一种负担,容易引起胰腺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营养摄入不合理,不能满足生理需要。
第三.吸烟饮酒的危害
1.香烟、烟雾和焦油中的含有多种致癌物如:多环芳烃、笨并芘、亚硝基化合物、环氧化物、尼古丁等,这些物质能直接作用于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造成细胞损伤,引发癌变。
2.烟草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同时通过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反射性促进胆汁反流,从而导致胃排空受限,延缓胃溃疡的愈合,增加复发。
3.尼古丁改变催乳素及孕酮分泌破坏受精卵着床,提高子宫的紧张度,导致流产。
4.乙醇可以使细胞突变,损伤生殖细胞,使受精卵不健全,胎儿发育迟缓。
5.酒精为亲神经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慢性中毒可导致细胞的代谢障碍,造成神经系统变性;大量饮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短期内可使脑细胞动脉扩张,脑血流量增多,脑脊液压力增高,破坏正常的生理平衡,长期如此可导致脑萎缩加速。
6.大量饮酒,由于乙醇对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大量酗酒,可引起酒精性脂肪肝。
第四.缺乏合理的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一身动一身强,体育锻炼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就会不断增强,对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将起到有益作用。
1. 长期不运动,心肺功能下降,心源性猝死增加,如侯耀文大师。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保持冠状动脉血流畅通,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促使肺活量的增长。
2. 缺乏运动,食欲下降,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运动时,由于膈肌的大幅度升降活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也能增强胃的消化能力。
3. 现代人经常伏案工作,颈椎病、腰肌劳损增多。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使肌肉保持正常的张力,促进骨骼中钙的储存,预防骨质疏松,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
美国已将亚健康和艾滋病列为21 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这些社会精英和名人们没有输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却输给自己的身体,在生命最灿烂的年华,匆匆离去,这也告诫了我们,要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我认为目前至少要做到以下二点:
1.防患于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出现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中学生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85-01
引言
近年来,相当多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沉溺于游戏之中而不能拥有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导致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偏低,无法克服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可能给家庭、社会甚至国家带来严重的麻烦,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我们应当对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予以深入调查。
1. 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本文将对某一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要适量增加此次调查的人数,从而获得较为精确的调查结果,进而找到准确的方法来完成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通过文献资料法完成研究工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的研究较少,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对此,为了顺利完成此次研究工作,可以通过查询国内外较好的文献资料来确定良好的生活方式的特征,并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以便于通过较为准确的信息来确定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方法。
2.2通过问卷调查法完成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主要通过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来了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水平,所以这个调查问卷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能被广大学生所理解,从而帮助中学生准确地将自身的情况反映到调查问卷中,帮助调查人员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水平,并利用国内外科学的方法论解决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偏低的问题。
2.3通过数理统计法完成研究工作
随着人们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许多优质的分析软件来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将上述参与调查的中学生的测试数据输入到专用的分析软件的数据库中,然后获得相应的分析模型,进而全面掌握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3. 学生生活方式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1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
当中学生拥有了良好的生活方式之后,中学生就能就能实现时间的合理利用,按时完成教师和自己设定下的任务,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能让中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获得健康的身心。
3.2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中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学生就能增加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机会,因而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朋友就会伸出援助之后,防止中学生出现心态扭曲的现象。
3.3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许多人在受到病痛的折磨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一旦中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之后,就会防止病痛的侵袭,因而能够让中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身边的问题。
3.4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让中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以睡眠时间为例,如果中学生拥有了充足的睡眠这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大脑来听取教师的讲解,并且还能找到解题新思路,获得教师的青睐,因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能够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防止成绩较差而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4. 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4.1家长要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走读的中学生而言,其睡眠的时间不会受到学校宿管的限制,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学生很有可能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对此,家长就要帮助中学生来合理安排他们的时间,确保中学生拥有充沛的精力来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4.2教师要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近几年来,大多数教师为了让中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中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然而处于高中的中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所有的作业,因而就会牺牲睡眠或锻炼的时间来补作业,一旦无法完成,便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尤为不利的。
4.3提高中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视
家长为了随时与儿女取得密切联系,往往会为他们配置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然而有些学生却无法控制自己把玩手机的时间,盲目利用休息时间来玩游戏、聊天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作息,因而便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将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正常生活。
4.4学校要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大多数学校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提高中学生的成绩,因而给中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使得中学生的体质偏弱,用一出现心情烦躁的情况,所以不能获得良好的友谊,一旦此种现象过久,中学生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出现厌世的心理状态,所以学校要为中学生提供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5.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生活方式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身心较为健康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携手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便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王奕,何茂恒,徐申,王金亮.昆明市城区初中生绿色生活方式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2.3(31):111-112.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老龄化现状日趋严峻,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慢性病、残疾、失能等问题,为人民、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然而,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衰老措施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国内外此类研究亦层出不穷。基于现状,笔者希望就目前日常生活中可及的饮食、生活行为方式、药物等影响衰老的因素与抗衰老的关系做一综述,为探索或构建更为科学、全面、可行的抗衰老方案提供参考。
1、 衰老引起的系列问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公布:目前我国≥60岁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0%,其中≥65岁者达1.65亿人,约占11.9%[1]。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提升至总人口的1/4以上,超过4亿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衰老相关的疾病负担也越来越重,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式计算,65~岁年龄组、75~岁组及≥85岁组的医疗费用分别是≤65岁组的2倍、4倍和8倍[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示,我国目前65~74岁者失能人数为2064.7万,失能率为18.3%[3],并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的趋势。“衰老”作为诸多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或病因的共识正在增强[4,5],可以说,人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衰老问题。
2、 衰老的生理特征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衰老的实质是大多数生物在年龄和生物学等方面出现的复杂而不可逆的衰退过程,已有许多学者从人体衰老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入手全面评价衰老[6],但生理层面的改变是最能反映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如就人类而言,衰老可表现为皮肤皱褶、头发花白、行动迟缓、多种脏器退行性变化等。单个或某组细胞的衰老往往易引发机体的衰老,造成年龄相关的疾病,如一型细胞复制性衰老及相关疾病有高血压、肿瘤、特发性肺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二型非复制性细胞衰老及相关疾病有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AD)和糖尿病等[7]。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的代谢或功能容易发生改变。其一,机体物质储备不断减少,表现出ATP生成的减少、负氮平衡、糖原储存减少等现象,其二,机体对内环境的调控能力下降,表现出皮肤松弛、肌肉减少、毛发生成减少、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等现象。衰老的机体往往伴有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肿瘤、黄斑变性、围绝经期综合征、AD及白内障等等,且许多老年人存在共病的现象,即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尽管衰老并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但它却促进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何采取合适的手段抗/缓衰老则显得尤为重要。
3、 抗衰老及相关影响因素
3.1、 饮食类型与抗衰老:
民以食为天,健康可以吃出来,疾病也可以吃出来,也就是说包括衰老在内的健康问题,头等大事是离不开饮食的。关于饮食类型,从医学、食品及营养学知识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及肉制品(如白肉类,红肉类等);二是维生素类(如深色叶菜、薯芋、杏等);三是多酚类(如葡萄、苹果、茶叶等);四是类黄酮类(如银杏叶、甘草、大豆等);五是花色素和花色素苷类(如黑大米、草莓、紫番薯等);六是香辛类(如丁香、薄荷、胡椒等);七是中草药类(如红参、当归、生地等)。另外,Farsijani S等[8]通过为期3年的队列研究发现,在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总量不超过30g的条件下,摄入的蛋白质占比越高,肌肉力量得分越高,越能延缓衰老。吴婷玉等[9]发现,葡萄中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Cs)有抗氧化性,能显着改变结肠癌细胞的形态,使其增值能力下降,加速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的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3.2 、生活行为方式与抗衰老:
对健康和衰老而言,一个人的生活行为与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不良的生活行为导致的健康问题比比皆是,同样该问题与衰老关系也是密切的。生活行为方式抗衰老是长期的、动态效应过程,现如今较为流行的抗衰老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有:半饱和饮食(限制热量)、适量饮水、规律运动、愉悦心情、融入社会、目标感、奉献精神等。这些方面的报道甚多。凌浩等[10]就热量限制与心血管老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热量限制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心血管老化防治有着积极的影响;洪波[11]等研究发现,老年期睡眠减少是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睡眠不足容易促进衰老;又如毋洪飞[12]等在焦作市调查,发现长期户外爬山的老年人心肺功能显着高于市区老年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市区老人6个月的干预试验,发现其各方面功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证明了耐力运动对抗衰老的重要性。
3.3 、保健品与抗衰老: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选择服用药品或保健食品等来延缓衰老,据中国产业信息统计,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从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突飞猛进,从不足400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市场看好。关于抗衰老的药品与保健食品成分,包括中药在内的抗氧化剂、营养素类、免疫制剂、抗衰老激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不下千种。目前主流的抗衰老相关药物(成分)有:一是天然抗衰老药物(如丹皮酚、雷帕霉素、黄芪多糖等);二是合成抗衰老药物(如二甲双胍、白藜芦醇类似物、辅酶Q10等);三是其他抗衰老药物(如维生素E、三烯生育酚、槲黄素等)。其作用机制研究层出不穷,如辅酶Q10,很多学者认为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是通过抑制蛋白氧化损伤、清除游离自由基而实现的,进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13]。又如韩国KimEN等[14]阐明白藜芦醇对衰老小鼠的肾功能、蛋白尿、组织学变化和炎症均具有改善作用,其可通过激活Nrf2和SIRT1信号传导来预防炎症和氧化应激。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保健食品市场的走红,使得该领域越来越多虚假宣传、质量良莠不齐的所谓“保健品”充斥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恐慌甚至是危害。
4 、抗/缓衰老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在饮食类型、生活方式与行为、还是药物与保健品方面,关于抗/缓衰老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些肯定,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5],但多停留在局部且样本有限的探索,其效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尚不够明确,此为其一。衰老的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确定,目前没有提出公认的方法,此为其二。人们对抗/缓衰老方案的了解仅存在于生活中的单项或几项具体措施上,而如何从大众实际生活中凝练出抗/缓衰老的多元方案,目前尚无报道,此为其三。若能借助流行病学和大数据的力量,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居民获得中老年人多元抗/缓衰老的理想方案,将对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甚至“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2019.
[2]吴平.某三甲医院65岁以上医保患者就诊情况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2(3):218~222.
[3]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至2030年)[EB/OL].http://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l,2019.
[4]李成福,孙林娟,王勇,等.慢性疾病对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3):424~426.
[5]王善高,雷昊.中国中老年人群医疗议价能力测度[J].老龄科学研究,2017,5(1):35~45.
[6]黄河浪,刘星,李翔,等.人体衰老认识与测试指标(量表)构建的理论思维与方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1):85~88.
[7]Rattan S I S,Hayflick L.Cellular ageing and replicative senescence[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8]Farsijani S,Payette H,Morais J A,et al.Even mealtime distribution of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muscle strength,but not with 3-y physical function decline,in free-living older adults:the quebec longitudinal study on Nutri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ful Aging(NuAge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7,106(1):113~124.
[9]吴婷玉,周景芬.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缺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MAPK/ERK1/2通路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6):1951~1956.
[10]凌浩,刘威武,侯秀伟,等.热量限制与心血管老化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9,46(3):256~265.
[11]洪波,何海宁,刘园园,等.认知功能正常老人睡眠与认知功能变化1年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9):1018~1023,1017.
[12]毋洪飞,宋清华,胡建平,等.长期户外登山活动对老年人心肺耐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100~102.
[13]Arif A,Terenzi F,Potdar A A,et al.EPRS is a critical mTORC1-S6K1 effector that influences adiposity in mice[J].Nature,2017,542(7641):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97-0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人们生活方式联系密切,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而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防止和减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风险。本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4 例男性,平均年龄为68岁;2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5岁。
1.2 方法 了解研究对象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情况和以往生活方式,并从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方面制定了教育计划,采用个体化的方法告诉患者要终身接受健康教育,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具体方式。
2 社区健康教育方式
2.1 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 这些患者都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但是很少了解糖尿病知识,所以应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的语言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定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危害及预防等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降糖药物的分类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使其可以对自身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达到更好的控制病情的目的,同时还应该让糖尿病患者阅读相关书籍及知识讲义,观看相关知识录像,提供宣传糖尿病基本知识的资料,并演示胰岛素笔和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耐心细致的对待年长患者,使患者家属同时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并对其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2.2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重点,是糖尿病得以控制的必要措施。糖尿病患者既要通过饮食治疗对其血糖进行控制,还要保障其日常工作生活中正常的营养需求,因此饮食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按时服药对饮食上并没有太多的估顾忌,特别是家属有这样的想法的较多,认为偶尔吃一顿好的不碍事。针对这些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和患者一起制定食谱,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病人和家属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作用,使病人和家属自觉的配合饮食治疗,通过饮食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3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改善和控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所以应该让患者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个人爱好,广泛的开展书法、画画、气功、太极、慢走、跳舞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总之应以适量,个体化和经常性为原则,要按照个体化从轻到重的原则,运动期间应该对血糖进行密切的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运动方式。
2.4 调整作息时间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所有患者中29例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患者,大多数是不用上班的退休职工,睡觉没有时间限制,还可能因下棋等休闲项目导致坐的时间较长,并且还常熬夜,所以我们应该这对这些情况进行正确的诱导,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自己的生活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2.5 心理疏导 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终身治疗的作用,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心态:(1)焦虑和恐惧心理,对糖尿病的长期性和引起的并发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过分关注病情,形成了较重的思想负担;(2)轻视和无所谓心理,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认?樗晔?大了,因此对治疗满不在乎,不重视病情;(3)消极悲观的情绪,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病情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对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和病人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关心病人,使其对医务人员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逐渐消除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3 结果
通过近一年来对56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其生活方式改善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经过健康教育之后,各项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P
4 讨论
[关键词]现代化;体育生活方式;身心健康;农村留守老年人
前言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经济刺激下,农村的整体布局逐渐解体,土地不再成为唯一的依赖,具有活力的青年人走出农村并参与到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远离乡村,远离老年父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对老年人的身心关怀。作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独自承担着农村发展的重任,在壮年子女进城务工时还要帮助抚养教育其子女,也就是说留守老年没有享受到传统观念中的天伦之乐,而是需要付出重复的精力来帮助子女更好地提高家庭的经济实力。留守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要面临着抵抗力衰退的现实,生活压力的加大也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对留守老年人的关怀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性。对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研究从老年人自身的发展角度来人手,分析相关的因素可以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路径。
一、留守老人群体界定及产生原因分析
留守老人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经济现代化中,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在城市经济中,工业发展需要原料、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有限的城市空间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现实下,需要更多的外来劳动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留守老人就是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中产生的。农村青壮年在城市经济的巨大吸引下跨出农村涌向城市嵌入到各个分工的岗位上,农村中没有强体力能力的老年人只能固守,帮助子女减轻在农村中的家庭压力,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传统农村的家庭观念“父母在不远游”适合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以劳动力为依托的农业发展中,这种理念配合农村发展实际,从而稳定农村的家庭秩序。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具技术实现了更新,农业劳动力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释放了农业束缚的青年劳动力活力,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农村壮年劳动力在土地上受到解放,从而具有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
一些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在政策配套上紧密部署满足来自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最基本生活指标。城市在移民政策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上都增加了对外来劳动力的照顾性措施更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在收入的对比以及生活质量的差距面前,拥有更多农闲时间的农村壮年劳动力选择城市作为自己发展的平台,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年轻劳动力将家庭琐事以及孩子的教育就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留守老人成为年轻劳动力后勤保障,为年轻劳动力在外打拼解决后顾之忧,但是他们远远没有考虑到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子女外出改变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氛围,大大减少了老人能够获得的日常陪伴和关怀。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子女半年以内回家一次仅占16%,每次回家停留一个月以上的仅占10%。
二、留守老年人的群体特征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出农村流向城市,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留守老人生活在农村居多,在不同的地区数量不一,这主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一些较为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留守老人的数量较少,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迫于生活压力,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留守老人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中所独有的一种现象,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差距造成的,具体分析其群体特征需要紧紧围绕经济这个关键因子。
(一)农业劳动强度大
地区发展程度不一,在利用农业工具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留守老人只能自己承担农业繁重的劳动,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并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收割,必然需要留守老人提高自己的劳动强度才能完成。年龄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及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呈现出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而退出农业与非农劳动的趋势,收入也因此降低。农忙时节往往挤压留守老人的正常休息时间,高强度高负担的劳动远远超出他们的身体承载限度。
(二)身体状况差
留守老人居住农村,医疗水平较低,农村医疗资源有限,加之受到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坚守勤俭节约的品德,对一些必要的花钱开支选择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小病危害自己身体健康时,他们往往拖延,尽量不去看医生,长期导致自己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最后身体问题集中爆发。农村的劳动强度过大加之处于农村对卫生知识匮乏,很少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导致自己的身体状况令人堪忧。
(三)农业收入低
农业发展受地区气候环境影响,在农村农业产品种植种类较为单一,农民单独依靠几种农作物为生,但是农作物的生长并非是年年丰收,一些农作物吸水量较大,一些作物耐旱,所以农民在种植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自然环境决定了农民收入。单一农产品窄化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的收入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就会出现持续走低的可能。
(四)精神生活较单一
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无论在娱乐还是在休闲上,城市拥有较完备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满足了巨大的市场消费人群。与城市的繁荣相比,农村则显得孤寂很多。农民固守自己的理念与习惯,没有和外界太多的交往,农民在物质生活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很少去享受精神生活。同时,农村散落分布,各个乡村距离较远,尤其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农村老年人很少有时间和其他村民共同参与某项活动。
(五)照顾抚育孙辈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将孩子的抚养义务转移到自己的老年父母手中,也就是说留守老年除了要完成一定的农业活动,还要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由于生活成本的问题,青壮年劳动力还是选择将孩子交给老年父母,给自己创造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而留守老人因为对子女的疼爱,也乐于接受抚育孙辈的义务。留守老人和孙辈居住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孩子的思念,缓解相思之情,对于摆脱老年孤独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三、留守老人群体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现状
留守老人群体要承担着农业生产,以及孙辈孩子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时间安排和生活压力上都会出现紧张的现实性情况。留守老人因年龄的问题而出现各种类型的疾病,深受疾病的困扰参加农业活动,由于和子女的空间距离较远,很少受到较悉心周全的照顾,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着问题。
(一)留守老人体育方式的现状
留守老人缺少明确的锻炼动力,一般是因为生活的单调才会选择体育锻炼来和其他老年人实现互动,加强感情的交流,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状况认识到体育健身对身体素质的益处。但是大多数的留守老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健身活动动机,所以在健身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在健身活动的强度以及时间安排上都没有计划性,很少会出现具有纪律性较强的组织。在广义的体育健身活动中也是自愿的参与其中,没有组织架构存在体育健身中,即使在一些具有团队合作的体育健身活动中也是临时性的小组织,出于好玩的心理来参与其中,一旦活动结束了就自动解除,所以说在农村很少存在具有组织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留守老人在体育健身上因为没有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性约束,因此就很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是因为农村村落布局原因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地减少,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少数人的健身活动显得很单调无聊,在对健身方面就缺少激情。
(二)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现状
留守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农村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尽管存在着信息沟通工具,但是远离自己的子女亲友,这种孤独感只能依靠着日日夜夜的劳动才能够得到暂时性的忘却。留守老人自己承担着病痛的困扰,在疾病来袭时选择忍耐,考虑到昂贵的看病费用会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就很少向子女透露相关的病情信息。同时因为没有亲友可以倾诉自己的心声,大多数留守老人显的孤寂和落寞。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
解决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问题需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体育卫生服务建设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就留守老人而言,体育设施的缺失使得他们缺少可以选择的空间,而看病费用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是因为医疗资源在县级地区分布较少,在巨大的需求量面前无法实现均衡。要解决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政府能够发挥作用,合理布局财政预算,实现财政资金的转移,在关键部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分类设计和分布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二)完善地方经济结构吸引青壮年劳力回乡就业
留守老人身心问题的出现缺少相应的照顾对象,而有赡养义务与责任的青壮年因为生活的现实性原因没有及时的孝敬父母。现实倒逼着年轻人远走他乡,引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地方能够大力的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劳动力的外流,一方面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路径。
[关键词] 亚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体重指数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26-02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在校大学生中的“亚健康”人群在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以及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都有所表现。生活方式干预是指用某些特定的方法或手段,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1]。WHO在2003年指出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发生和预防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生活方式将导致并促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阻止慢性病[2]。本文主要探讨对躯体亚健康、处于高血压前期并超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体检结果,从中筛选出高血压前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120~139) mm Hg/(80~89) mm Hg之间(1mm Hg=0.133kPa)]、超重[25
1.2 方法
对上述处于高血压前期、超重的50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平衡饮食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再进行血压及体重指数的测定。
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讲座。内容有行为、环境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均衡膳食;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珍惜生命。
体育运动:运动干预包括每周一次体育课(2 h)、有氧运动项目慢跑(每周3次,每次30 min)、健身操(每周1次,每次15 min)。
平衡饮食: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适应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要求自觉限制动物性食物、糖、盐的摄入量。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一对象进行受干预前后配对t 检验。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健康意识的改变
通过一年的生活方式干预,50名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所提升。健康意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基本形成。
2.2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的变化
对5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2%。与干预前相比50名大学生收缩压/舒张压平均下降了8.4 mm Hg/4.7mm Hg(P < 0.01),体重指数平均下降了4.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见表1。
表1 高血压前期并超重大学生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指数情况的比较(x±s)
3 讨论
3.1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健康观念转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内因起主导作用,这是生活方式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方面。我校开设“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3]。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知识,希望他们学会关爱自我、珍惜生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在思想上明确了亚健康状态对身体的危害,主动自觉的参加运动,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重新塑造了自我。可见,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2体重对血压的影响
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减轻体重的方式主要靠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实现。结果是在其体重下降的同时,其血压也有下降。超重与肥胖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及较高水平血压的维持、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相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体重指数作为临床评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4]。因此,减轻体重是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JNC7报告认为,体重每减少10 kg可使血压下降5 ~20 mm Hg;体重下降5磅以上,心血管危险可减少40%[5]。
3.3体育锻炼对血压的影响
要求50名受干预的大学生有规律地按计划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氧的最大摄取量,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体重。JNC7报告认为,每天有氧运动半小时,每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每周散步60~90min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率50%[5]。
3.4平衡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按平衡饮食计划,坚持日常饮食中所含营养素的科学组合,供给的热量合适、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的原则,其血压均有所下降。这样的饮食安排基本上与JNC7提出的饮食计划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相符合。该计划提出,包括水果蔬菜、低脂低胆固醇、钾和钙的饮食可使血压下降8 ~14 mm Hg[5]。
3.5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
JNC7提倡限钠100mmol/d(2.4g/d)相当于氯化钠6g/d,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5]。许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膳食中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每日盐摄入量
综上所述,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7,8],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受干预的50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明显下降的为46人,总有效率为92%。尚有4名大学生血压和体重指数无明显改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完整系统地接受干预,所以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前已述及,大学生中除了躯体亚健康之外,尚有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情感方面的亚健康问题。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9]。要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由医疗保健、体育教育、德育教育等多部门联手制定全面的干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0]。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李亚洁. 行为转变理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报, 2009,16(8A):12-14.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report of a joint WHO/ FAO expert consultation[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2003,916:141-149.
[3] 赵光珍,王太海. 大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绪论1-14.
[4] 李琛,谢江柳,张红霞,等. 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 63-64.
[5] Aram V,Chobanian,George L,et al.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R]. JNC7, 2003, 1216-1217.
[6] 朱鼎良. 盐和高血压:两个无声的杀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6): 445-447.
[7] 林华, 吴秋华, 柳剑,等. 生活方式干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初步研究[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2):95-98.
[8] 翁黎刚. 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8):4965.
[9] 张念坤.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J]. 价值工程,2011,30(35):241-242.
About a third of cancer cases in the UK could be prevented if people ate healthily, exercised more and cut down on alcohol, figures indicate.
Data from the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suggests that 20,00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and about 19,000 cases of bowel cancer could be stopped each year with small changes in lifestyle.
In 2013, there were more than 351,000 new cases of cancer in the UK.
The WCRF said 84,000 could have been prevented.
Head of research Dr Rachel Thompson said simple changes to diet and lifestyle could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cancer.
"Even minor adjustments, like 10 to 15 extra minu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each day, cutting down on alcohol, or limiting your intake of high calorie foods and sugary drinks, will help decrease your cancer risk," she said.
She said that after cutting out smoking, being a healthy body weigh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people could do to cut their risk of getting cancer.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increases the risk of 10 cancers," she said.
The link between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is well known, and this new data looks at preventable cases in 13 of the UK's most common cancers.
For example, among men, 9% of cases of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could be prevented every year if men were not overweight or obese.
Lung cancer cases could be cut by 15,000 (33%) by getting people to stop smoking.
And 38% of breast cancer cases could be prevented, particularl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by increasing physical exercise and reducing body fat.
The WCRF also said that 2,200 cases of kidney cancer and 1,400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could be prevented if people adopted a healthier lifestyle.
Prof Kevin Fenton, director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at Public Health England, said the UK was currently behind on cancer survival rates compared with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He said one major factor was that cancer prevention was not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