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心理学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学习计划

第1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现状与问题

1.先进教学理念认识偏颇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教学中试图运用,然而对教学理念认识存在着一些偏颇。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那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他们在一节课中想方设法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不注重对整合点以及化学学科知识的本体分析。

2.信息技术支撑无力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因而学生需要有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他们探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能够提供创设情境的资源,对于支持学生探究的资源显得无力而无效,学生常常无目标、无工具去探究,因此收效甚微。

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的误区与问题,我们应不断加深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认识,并试图从学科本体出发,设计最佳教学思路,分析出整合点,并设计与开发出有力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我们应对融合予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并不是由信息技术是否运用进行评判,更不以信息技术应用得多或少进行评价。真正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自然而然地用,不用想就自发地用,并且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地帮助突破重难点的学习,解决教学瓶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应时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时时为学生习得能力服务,时时为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服务,时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服务,这样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质。

第2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以往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较为分散,未能实现系统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使用,为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带去了新的发展。

(一)方便了档案的整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整理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为信息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学校各个部门将所采集得到的学生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发送至学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中,方便了档案的整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确保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的都是学生最新的信息。

(二)方便了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学籍档案的整合,方便了个人学籍的交流和使用。建立电子化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既方便了人员的交流,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籍档案的潜在价值。

(三)方便企业了解学生信息

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为企业了解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企业通过网络计算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表现,包括专业水平、技能水平、思想素质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提高了数据安全

学籍档案管理包括了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利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检索工具,还能够方便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查阅。通过授权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学籍信息的篡改和丢失,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水平。

(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开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方便了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核对,方便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的便捷性,有效提高了学校档案调动的效率,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力人物的投入。

(六)有利于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的使用权非常有限,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信息化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使用,促使了学籍信息的电子化发展。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只要有授权的用户都能够实现对学籍信息的查阅。这种便利性,方便了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档案使用的效率,满足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七)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网络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包括了信息储存的自动化、信息输出和管理的自动化、编码和检索的自动化等。

二、结语

第3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二级管理 科研管理 信息化 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3-01

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校院二级管理,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上要接受校科技处的业务指导,下要管理和服务系室的科研工作,提升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满足服务职能要求的重要途径。科研信息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科研信息传递各环节网络化、公开化、透明化,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于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促进成果转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现状和新要求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普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以上传下达为主,自主的创新性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科研信息化管理完整性、高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完整性

科研档案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积累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科研方面的文件。目前二级学院对科研档案管理的完整性欠佳。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对口校科技处的多个部门,管理面宽且科研信息量大种类多。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仍然采用纸档为主、电子存档为辅的管理方式,一般只存档高级别项目、成果等材料的电子件。电子存档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归档,存档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造成科研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工作存在统计繁琐,不易查找等不足。这些都对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中如何全面的掌握科研材料、提高信息化管理完整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高效性、准确性

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过程要求高效实时,科研信息亦有如此特点。科研信息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重要的日常工作,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易出现缺少针对性且时效性低等问题。随着政府科研项目立项导向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日趋重要,信息的对等互通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但二级学院在产学研信息收集、传递过程中未起到明显的作用。此外,二级学院在申报科研平台、学科等材料时需要大量科研数据支撑,表格格式特定,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excel数据处理和手动输入方式效率低下还存在不易实时替换的缺陷。所以新阶段科研发展的特点对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安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目前,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信息化安全性认识普遍不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由于常协助学院领导处理相关事务,需要接触大量的内部信息和文件,但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中容易把这些信息泄露。随着学校科研的发展,教师将承接越来越多的保密项目,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保密知识。此外,科研管理者计算机中保存着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些是涉及教师个人信息的相关资料。但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完全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所以多方面科研信息安全性不高的现状对科研信息化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科研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基于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新要求分析,在此提出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作为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以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为中心,以信息存档完整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准确化、信息管理安全化为基本原则。

2.1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是优化管理体制的根本途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逐渐完善各项适应于学院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约束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收集的敏感性。

2.2 信息存档完整化

严格实行纸质和电子档案双轨制存档,将所有科研材料的原件均进行电子化扫描存档,并进行存档分类处理。对经整理的原件档案做详细的目录登记,使档案信息实现标签化。在将电子存档整理完成后,对科研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科研数据标准化管理,实施分级查询权限管理。最后,必须制定和实施科研数据定时更新机制,从制度上强化科研数据信息存档完整化。

2.3 信息处理高效化

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是保证信息处理高效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熟练的使用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编程能有效的提高文档信息处理速度,在学科、科研平台等申报时快速的实现数据支撑。强化院系二级管理是另一条重要途径,充分调动系一级的管理力量,将部分科研管理任务分解至系一级。此外,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学院一线科研教师的科研现状与科研成果,也能有效的提高科研信息处理的效率。

2.4 信息准确化

信息的准确化主要指将科研信息给特定的教师。在科研通知中,注重点对点信息,既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程度,又能形成更好的反馈机制。要善于使用office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结合移动通信业务点对点的信息发送,快速、准确的将科研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分类。此外,刚入职的青年博士,往往对整个科研项目申报体系和科研管理方式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编撰有针对性的指导手册,将青年教师最需要的信息准确的给他们。

2.5 信息管理安全化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化意识,定期学习保密文件,注意平时的言行、书写的材料等符合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严守机密,不炫耀和泄露各种相关信息,这也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此外,需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如加强科研信息的实时备份,注重计算机和文档的加密措施,对计算机和科研文档进行双重加密是保证电子文档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强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提升全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者要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努力实践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科研信息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开创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位权.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教师信息化服务的拓展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8(22):210-211.

第4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学试剂;管理;化学实验中心

化学实验中心是高校从事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中心承担着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及科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中心最基础必备的消耗性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量大,且大部分具有毒害性和危险性[1]。化学试剂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平安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及科研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实验项目增多,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化学试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化学试剂的管理难度加大,国内各个高校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普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中毒,投毒以及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化学试剂,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成为实验中心一直研究的课题[2]。

1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现状

1.1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很多高校从主观上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1.2化学试剂储存不规范为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能正常顺利开展,各个实验室除了满足化学试剂的日常供应外,还需储存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实验中心专门设置化学试剂库房。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人专管化学试剂库房,但是在库房建设和化学试剂登记及存放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因素。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化学试剂混合存放,给实验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化学试剂申购及领用不合理

各实验室剩余试剂多造成资源浪费化学试剂的申购一般是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计划药品种类和数量,由于每年学生人数的不固定以及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调整,经常出现化学试剂的多领、错领现象,导致某些剩余试剂逐年增加又没有及时归还库房而被堆积在各个实验室,有些试剂甚至标签被腐蚀脱落无法识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污染实验室环境。

1.4化学试剂缺乏信息化管理

各个实验室相对独立试剂共享不畅通化学实验中心设有化学平台基础实验室,各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室数量多且各自独立,开展的实验项目不同,所用化学试剂分别独自领用,有的试剂只用其中少量就被闲置。由于缺乏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实验室之间沟通少,化学试剂的信息和数据得不到共享,造成很多共用试剂的重复购买和浪费。

2高校化学试剂管理对策

2.1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

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确保化学试剂储存条件安全,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得基础设施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设,科学考虑各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设有专业化的药品仓库,仓库必须适宜药品的分类保管和储存的要求,保持避光、通风、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视频监控以及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并由相应专业资质的专人管理。各实验分室的实验场所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实验室有预备室和药品室以及三废处理装置,药品室根据实验所需药品试剂设有相应的药品柜[3]。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分类存放,不管是仓库还是各实验分室,化学试剂要根据药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意“四防”,即防挥发、防变质、防毒害、防潮解。区别对待一般普通试剂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管理,无机试剂与有机试剂分开,无机试剂分类储存时要强调酸碱分开,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有机试剂大多易燃,注意经常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降低库存量。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化学实验中心依托高校网络信息平台,对化学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化学试剂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1)化学试剂采购信息化,设立采购平台,随时了解化学试剂供应商有关信息,确保计划内购置的化学试剂来源明确,保质保量。(2)库房管理信息化,实现化学试剂台账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化学试剂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库存信息,特别有利于追踪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流向,从而进一步规范科学管理。(3)各个实验分室建立化学试剂调剂平台,有利于互通有无,互相随时查询化学试剂的使用剩余情况,减少浪费,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效率。

2.3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

[4]化学实验中心承担我校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出率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大,实验中心引入环保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实验,实现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验引入微型实验,尽量少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以安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有毒剧毒试剂,如有机溶剂中常用甲苯替代苯,二氯甲苯替代四氯化碳和氯仿等[5]。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实验方案,减少试剂用量,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本着合理够用原则,避免试剂越纯越好,越贵越好的思想[6]。例如,一般无机实验中的定性和制备实验可用实验级别或化学纯级别代替分析纯试剂。强调循环利用试剂,通过使用自制试剂或试剂的再生回收来替代其他实验中所需试剂。如在物理化学实验的有关皂化反应动力学测定实验中就可用有机实验合成出的产品(酯)进行测定。

2.4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

化学实验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化学试剂,包括“三废”,用剩、过期以及标签脱落得化学试剂。用剩化学试剂可以通过试剂调剂平台进行调剂,过期或标签脱落化学试剂找有专门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执行“三废”处理方案,在各实验分室分别配备回收废液废渣的容器,无机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可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进行处理,然后合理排放。有机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根据不同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禁止互相混合而发生危险;对于危险废弃物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其来源、数量、种类等。

3结束语

化学试剂的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平安和谐、绿色生态,只有通过对化学试剂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环境友好的实验体系,才能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平安绿色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强.高校化学试剂的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5-187.

[2]黄胜.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3(2):166-168.

[3]段晓霞,刘博,段武彪.本科生实验课化学试剂分类标签规范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36-239.

[4]林谦.化学试剂的绿色化使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82(5):50-53.

[5]庄众,赵军,路贵斌.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29-231.

第5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科学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机制。要在管理工作中做到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梳理出科学、合理、清晰的思想和方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目标,建立并出台有关保证教育教学有序运行和快速发展的激励机制。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集中群众的智慧,认真做好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指导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并顺利实施。

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指在学校管理中按照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管理的规律来组织、调整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协调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实现教育目标。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了解管理对象,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信息加工处理制订工作计划或进行学校工作决策,通过指导信息实施对学校工作的调度与控制,通过反馈信息来检查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效果。

教职员工信息主要指教职工的人事、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档案等;学生信息主要指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品行等信息;活动信息主要指学校举办和组织的各类课内、课外活动信息等。学校的物质信息主要指学校工作得以运行的各种资金预算、收、支信息,学校教学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信息等。科研信息主要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教学研究的信息、学生在课内外从事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信息。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服务器、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提供有效信息。

根据学校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性质及任务,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既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又是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生编班、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与教学档案管理等子系统。系统要注意学生编班是按照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分析处理,并按照某些给定的原则把新生分配到各个班级。编班处理的原始数据来自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传送,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和各年级学习质量;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招生、培养、就业或升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该系统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毕业去向信息等。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子系统主要辅助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各期末或年末的学生操行综合测评,评选优秀学生等及各项奖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处分记录等,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对上述有关数据的登录、统计、排序、查询和存档等。

(3)教职工信息系统

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输出各类统计报表等。基本情况包括教职工本人的有关情况及其家庭情况,教师业务信息主要记载教师的任教学科、专业、教学等能力、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

三、有效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

1、建立适合校情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会依照本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及自有的特色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从微观的操作渐渐变成宏观的持控,重点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与结果审核。使用的过程中必需要经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与调试,随时依照不同的需求优化和改良系统。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化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还需充分的使用,把先进的技术那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开始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应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务性劳动,特别是在当高校扩招时,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就会肩扛重任。而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个统筹的管理者与下达者,具体的分步执行与操作都需要安排到下层的单位及个人完成。因此就必须要合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管理者及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组成点对面的管理格局。这样就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减轻教学管理的部门劳动压理,让管理者抽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

3、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教学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管理人员,高素质稳定的队伍直接判定了教学管理水平及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提高。日常的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及强化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学习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另外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也十分重要,它可避免管理人才的盲目流失,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

第6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CAI课件多媒体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国外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我国有关CMI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CAI的研究已进入推广和使用阶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飞跃。结合我校CAI化学教学的开发和实践,我们对CAI化学教学模式提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

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目前,很多学校的软件应用是这种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模拟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或录像都更真实地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可反复播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溴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此外,工业生产知识内容,如硫酸、硝酸工业制法,炼铁也可制成CAI课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其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实际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上课也有声音、形象、板书、文字、挂图和实物等,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来调整教学策略。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90年代在法国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我国高中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学校不多。因此,主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还是指前一种,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平台,设计课件,操作使用鼠标,简单易行,而且教师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进行CAI教学,应当逐渐从单纯的CAI向多媒体组合的CAI发展。例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把原电池中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内容讲授,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原电池的形成,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分组实验教学,利用投影给出原电池实验要求、观察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并利用微机模拟原电池所形成的闭合回路,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和声响,及两极不同颜色的Zn2+离解,H+析出标示出内外电路所构成的闭合回路,使学生认识原电池本质;最后利用录像播放不同新型原电池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最终形成对原电池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自学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如果程序设计的分支越多,预想情况越丰富,越能帮助反复学习,克服障碍,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程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学方法,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的目标。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第7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契合点;创新;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互相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会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而且学习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自己系列的创新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具体要怎样融合?我们就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比如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内容,组建以学科为单位的信息小组等。只有这样,我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才能得以深层意义上的变革,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应用,寻找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的契合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以发展人的智力、创造力为主要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它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念。语文教学要适应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必须重视创造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与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高效地获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应用。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使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结合起来,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造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以设疑、引探、分析、讨论、综合等形式,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究、主动进取的状态,使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思维训练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个性,敢于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新的思路,懂得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教给学生学会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

总之,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可为人类提供传送色、形、声、光,具备最直观形象、最直接的信息流。而语文教学则是基于5000年中华文明锤炼、抽象出来的汉字、汉语之上的一门基础学科。这使得传统语文教学抽象而枯燥。而现代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丰富信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丰富。因此,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1.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信息技术教育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2.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娱乐、游戏方式。

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但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游戏市场还不规范,信息技术教育游戏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应当加大开发力度,尤其要开发那些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爱国主义精神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以及益智类游戏,寓教于乐,让广大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得到精神升华。

3.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热衷于进入信息技术教育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信息技术教育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对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4.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节约了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口授和板书是主要知识传播形式,其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另一方面让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料得以更高效地呈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建议

1.注重培养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习惯和氛围。

(1)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意识。如:教师遇到问题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课,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等等;力求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浏览器、FrontPage等),使之成为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教师要在平时就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化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有意识地在已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因特网上大量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结合学生的合作型学习、资源型学习的模式,设计出优秀的课件,并整合到教与学中,做到人机互补,把机器擅长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擅长的留给人做。

(2)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渗透到学生中可以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遇到问题时,常利用电脑来解决,无形中会告诉学生什么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甚至更明确显示可以用什么应用软件来解决。如,班级出小报,教师可以利用FrontPage中的艺术字、电子幻灯片等功能制作出新颖美观的报纸。还可以用Word文字处理系统及Excel电子表格制作学习园地、成绩表等。久而久之,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习惯地用电脑来解决,这样,学生就在产生需要的时候来学习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3)营造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出现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使各种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像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这才是真正具备了信息素养和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真正被赋予“时代”的概念。

2.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难点。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语文教学,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就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中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观看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指导,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学习《鸟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青海湖鸟岛”“鸟岛”两个主题学习网站,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满怀热情地展开学习。“青海湖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关于青海湖鸟岛的知识平台,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可以了解到鸟岛的各个方面知识,还可以通过留言板交流网站上没有的知识。“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课文内容的学习平台,这个网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留言板交流信息。基于这两个网站,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就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应用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素

1.小学校长要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好相关技术及工具的使用。

3.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4.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东红.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第9篇:心理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籍学历 规范管理 现状 对策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1],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高度重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在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建设、工作模式、队伍现状、工作理念、政策宣传等方面不断探索,认真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1.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基本现状

1.1学籍学历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籍学历管理制度是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管理学生的手段,它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达到高校发展的最优化。很多高校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忽视了学院和系(部)管理的优势,任务多,容易出差错,使得管理效率较低。

1.2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模式落后

随着招生专业和人数不断地扩大,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学籍学历管理任务日益增多,传统手工管理学籍无法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仅大量地消耗人力、物力.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时常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果和作用。

1.3学籍学历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首先,学籍学历管理者自身对学籍学历管理认识不够,认为学籍管理就是处理学生学籍异动、查询学生信息等情况,学历管理就是毕业证的办理。大多数学籍学历管理人员未进行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都是在从事工作以后通过实际工作不断探索而积累的一些经验,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其次,学籍学历管理领导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学籍学历管理者的积极性,人员变动频繁,没有合理的机构设置。学籍学历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和水平、教育思想观念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1.4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学籍学历管理以管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服务的对象。学籍学历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管理条例还停留在规范人、管理人和教育人的层次,而为了人、尊重人和服务人的意识还没有充分普及。

1.5学籍学历管理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大学生对学籍学历管理制度了解不多、学习过少,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和教师都不是很清楚。许多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学习,未进行强化学习,学籍学历管理制度没能深入学生心中。其主要是学籍学历管理制度宣传力度不够所造成的。

1.6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庞大,只有配以健全的学籍学历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目前高校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地影响着高校教育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2.规范学籍学历管理的建议

2.1健全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制度执行力

学籍学历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实现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确保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积极推进学籍学历管理的二级管理,充分发挥系(部)的直接管理作用。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的管理流程,为开展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维护学校、学生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2.2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学籍学历管理新模式

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想方设法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满足个性需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有效改善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其次,充分认识服务的重要性。学籍学历管理的意义不在于管而是应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学籍管理工作者应做好观念转变,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耐心、服务的状态,不论是从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手段上都要充分体现服务意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改革、创新学籍学历管理模式。

2.3健全管理机构,形成一支稳定、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学籍学历管理队伍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籍学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必须重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优化、稳定的学籍学历管理队伍。一方面,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学籍学历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学籍学历管理改革和探索的必要性。应加强学籍学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了解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学籍学历管理特点。另一方面,加强学籍学历管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逐步提高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2.4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保障学籍学历管理实效

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繁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相应地制定了许多新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大力宣传学籍管理规定,不仅可以起到教育、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弱化以至打消某些学生的消极思想,从而减少学生违反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的现象,加强高校的校风校纪。一是在新生报到入学教育中,应将学籍学历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使全校师生了解学籍学历管理的意义、内容、特点以及相关的规定,促进学生自觉遵守。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宣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了解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了解学籍信息的重要性。使“学籍管理是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共识,得到高校师生的响应并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只有高校师生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才能保障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2.5加强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籍学历管理效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对学籍学历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服务理念的体现;是高校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系统与教育部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平台的对接,从而达到高校、省级与教育部共同管理维护的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平台。因此,加强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是提高学籍学历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3.结论

总之,学籍学历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提高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籍学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改善学籍学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籍学历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及时、准确、有效地为高校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本强.简论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52.

[2]别红桂.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

[3]陆羽红.高校学籍管理现状及发展[J].青春岁月.

[4]王曼.试析高校学籍管理工作[J].理论观察.2010,(5)

[5]高林琴.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大的问题及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1,(12)

[6]王敏敏等.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