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保健范文

预防保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保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保健

第1篇:预防保健范文

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点

中医“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病和治病的重要原则,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蕴含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内经》认为在未病之前,要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为主的摄生观。既病之后,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轻转重、步步深入的。疾病的传变,也是由肌肤到脏腑逐步深入的过程,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内经》“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晋代王叔和在继承《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个伏寒化暑的论点,也体现古人“治未病”的观点。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把握时机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2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

2.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邪正两方面着手。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入侵,避免疾病的发生。

2.1.1调摄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能护卫全身机表,防御外邪的入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这是由于正气不足,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才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人体正气内固,脏腑功能正常,抗病邪能力就增强。《素问・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所以“治未病”要做到未雨绸缪,通过调摄精神情志、锻炼身体、饮食和生活起居调节等来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1.1.1调摄精神情志,畅达真气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正气就旺盛。若精神情志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致正气虚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要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保持思想上的安闲清静,不贪欲妄想。同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易受四时阴阳之气的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违背四时之气会产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应顺四时节序,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遵循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之道,调摄精神情志,“和喜怒”,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和愉悦,使真气畅达。从而达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上古天真论》)。

2.1.1.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内经》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神具”,“神守不分”,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运动可以使形体壮实,元神充足,气血运行通畅,正气旺盛。后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养生术,如五禽戏、太极拳、武术、气功、导引、吐纳等,用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孙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但劳作运动也要适度,《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而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素问・宣明五气篇》)。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不利于健康。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锻炼项目,并持之以恒,做到动静结合,而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

2.1.1.3饮食调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生病起于过用”(《内经》)。饮食五味能化生,而为生命的本源之一。故而饮食应调匀,五味适宜。若偏食过用,诸如饱饥失常,饮食不洁,则反而有害,引发多种疾病。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所以,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不足,缺乏必要的营养,影响气血的化生,则可致体质虚弱。但暴饮暴食,又可损伤脾胃。饮食偏嗜,又会使体内某些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体魄增强。

2.1.1.4生活起居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保健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有适当的节制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违背养生法则,其恣意妄为,放松,贪图一时欢乐,耗竭天真精气,必定会未老先衰。

2.1.2讲究卫生,防止病邪侵袭六邪气、时行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虫兽外伤等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首先,讲究卫生,要避免环境、水源、食物污染和疫源的扩散。汉代王充《论衡》中说:“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说明病从口入,古人已有所认识。周代《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在唐代《千金翼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不要随地吐痰。所有这些,说明了我国古代就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同时,人感邪发病,多因气候变化异常,如非其时而有其气,骤冷暴热,疾风暴雨,人体不能适应寒暖的变化,易感邪发病,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故应根据四时气候环境的变化,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加以调节,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

2.2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后,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2.2.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外邪侵袭人体,如不及时治疗,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以致侵入内脏,使病情愈来愈重,治疗也愈难。因此名医张仲景,把既病防变作为“治未病”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早期治疗。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其次,治未病的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在病理状态下成为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故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此外,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邪由表及里,以致到达骨髓,终致不能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便有所记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2.2把握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指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此外,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

第2篇:预防保健范文

将专家咨询数据用Excel2007录入,并计算各个指标得分的算术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通过分析专家对指标的判断系数、熟悉程度和权威系数来评价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Cr等于专家判断系数Ca与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值,即:Cr=(Ca+Cs)/2采用SPSS18.0计算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一般由变异系数(V)及肯德尔和谐系数(W)两方面检验。其中,W的取值范围是0~1,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对W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专家的评估或预测协调性可信,P>0.05,则说明结果不可取。

二、结果

(一)德尔菲专家咨询基本情况1.应答专家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遴选出15位在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相关领域工作的专家,工作年限最低8年,最高32年,从事其主要专业(第一专业)达到10年以上的占86.67%,20年以上的占53.33%,仅2人(13.33%)为10年以下。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专家中,表示对评价指标很熟悉的有1人,占6.67%;熟悉的有12人,占80%;一般的有2人,占13.33%,其建议和意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回收率=参与的专家数/全部的专家数),其大小说明专家对该项研究的关心程度。两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说明专家对该项研究的关心程度很高。3.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在第一轮咨询结果中,投入、产出两类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较小,仅0.196和0.181,反映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分歧,意见协调程度较低。第二轮咨询的协调系数有了显著提高,为0.309和0.293,表明专家对指标的认识渐趋一致。经检验,两轮协调系数的P值均为0.000,结果是可取的(见表2)。4.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专家对方案作出判断的依据;二是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向国内外同行了解和直觉;熟悉程度分为非常不熟悉、不熟悉、一般、熟悉、非常熟悉五个等级,具体量化数值见表3。本次咨询的专家权威系数是根据专家填写的“专家权威程度评判”数据计算出来的,其中,判断系数(Ca)均值为0.67,熟悉程度(Cs)均值为0.73,专家权威系数(Cr)均值为0.79,说明本次咨询专家的权威程度是可靠的。在权威系数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在第二轮咨询中进一步邀请各位专家对每个指标的判断依据进行自我评价,判断依据对专家判断的影响程度赋值 表4。经测算,各个指标的判断依据得分最低为0.79,最高为0.89,算术均值为0.83,得分很高,说明咨询专家在每个指标上的权威程度均是可靠的。

(二)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在第一轮筛选中,从初拟的38项指标中删除19项指标,增加1项指标(医保统筹资金),共20项指标进入第二轮咨询;在第二轮筛选中,删除11项指标。经两轮的评价、调整、筛选,最终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投入指标4个,产出指标4个,具体结果见表5。

三、讨论

第3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高校; 卫生工作; 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58-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医疗保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校卫生工作在预防保健方面也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进行强化,为高校的科学研究、信息交流以及知识传递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1高校卫生工作在预防保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问题:预防保健是高校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只有加强对高校师生健康的预防保健管理才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教育队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情况来看,存在着严重的“重治疗,轻预防”的问题,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医疗科室,但是很少有高校设置专门的预防保健科室,更没有专门的预防保健人员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这种倾斜现象主要是由人们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高校领导在医疗拨款时大部分款项都划归到了疾病的治疗上而没有对医疗保健引起足够的重视。

1.2高校的卫生工作模式不够科学:我国高校设置的医疗保健科室一般都是单纯的医务室,负责学生的看病就诊工作,虽然医疗设备比较先进,医疗分科也比较精细,但由于医务人员的专业面过于狭窄,致使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能。高校为了降低医疗开支,一般会通过增加校内就诊的办法来扩大自身的医疗机构,但由于投入资金以及地域等的限制,与校外医疗结构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1.3高校的预防保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高校的医疗保健部门一般是由其后勤部进行管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也是与高校工勤人员一致的,这种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医务部门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容易造成医务人员的人心浮动,缺乏工作的耐心、热情与积极性,更不会主动引领学生进行预防保健。在学校遇到突发性的卫生状况时往往会手忙脚乱、应对无力,不能有效地保障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

1.4高校的卫生政策不够规范:近几年,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医疗体制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由于高校相关负责人没有对其卫生政策进行及时的更新与改进,致使其极不符合现在卫生事业的要求,政策中的很多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操作性差以及职责不明等问题,致使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2高校卫生强化预防保健的主要措施

2.1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师生的预防保健意识:高校可以把健康教育课程划归为必修课,通过学分制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来引起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足够重视,明确预防保健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另外国家教育部门要与卫生部门积极进行合作,通过组织、规划与具体指导积极发展高效的卫生事业,不断强化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职能,充分利用社会及学校的各种医疗资源,切实把预防保健工作落实到位。

2.2通过政府疾病预防及控制网络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对于艾滋病、突发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传染病等疾病的防治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医学知识与较大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要对高校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必要的扶持,通过国家疾病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专业性学科设置,还要极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并进行人事调整,为高校配置医学水平较高的医务任务,这样才能保障预防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通过立法来保障高校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公益性的卫生服务体系来为高校的卫生工作服务,以此来有效保障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强化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的工作规划及工作规范,通过立法的手段来保证以及监督高校预防保健工作的实施情况,对于不按照工作规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学校及医务单位给予严肃的处理,真正把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国家的工作目标与议事日程。

2.4高校要建立专门的预防接种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高校要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体检,并把体检结果纳入到学生健康档案中,对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学生的过敏情况、疾病史以及家族性遗传病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以后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另外,对于学生接种疫苗的情况也要认真的记录,通过分类管理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为将来学生的健康管理做好铺垫。在学生毕业以后要将其医疗档案资料放入其档案中,以方便下一阶段的管理。

2.5高校医疗机构应把其工作重心转变为预防保健:对于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治疗,轻预防”这一问题,学校应通过宣传教育以及改进拨款机制来逐渐转移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把预防保健工作作为高校医疗机构的重点。首先应提高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断加大对学校医学事业的扶持力度,购进医疗保健器材,建立专门的医疗事业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高校医务人员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预防保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最后,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一般学生只是认为学校医务室只是为病人服务的,只有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才会去看病,没有形成一定的保健意识,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来转变学生的看法,积极鼓励学生通过预防保健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3结语

高校负责人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宣传预防保健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预防保健工作的思想认识,高校的卫生管理人员要做好消毒及清洁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艳.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网络报告制度的思考——以我校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监测系统为例[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5)

[2]何旋芳,卞金陵.浅议新时期军校大学生预防保健[J].医院管理杂志,2010(01)

第4篇:预防保健范文

【摘要】目的:研究预防保健措施对老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67例,根据就诊顺序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饮食控制、健康宣教等预防保健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尿酸、血脂等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后尿酸、尿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能够更为理想的降低其尿酸与尿肌酐水平,并使其血脂水平更为稳定,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老年;高尿酸血症;预防保健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为一组尿酸排泄能力减弱或嘌呤代谢紊乱所产生的代谢性疾病,与患者代谢障碍、饮食习惯、动脉硬化、肥胖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高尿酸血症好发于老年人,病程较长,呈缓慢发展,如不能有效控制,可进一步的发展为痛风、关节畸形乃至痛风性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作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一直受到较高的重视。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对比观察对其各项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以作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67例,根据就诊顺序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共有患者32例,包括20例男性与12例女性,年龄在62~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24±5.83岁;对照组共有患者35例,包括22例男性与13例女性,年龄在61~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87±6.05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的通风诊治指南中诊断标准,血尿酸男性超过444μmol/L,近期内未使用相关降尿酸药[2]。本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已充分的了解实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保健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加强健康宣教,住院期间开展2~3次集体健康教育讲座,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自我护理常识,并针对患者较为共性的问题与知识缺乏点进行专题式讲座,而后对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调查评估,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指导;可在病房内张贴饮食控制、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画报,并组织病友会,让患者彼此之间交流治疗体会。

加强饮食控制,由营养师辅助责任护士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尽量使用低嘌呤、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并注意对总摄取热量的控制,多食用碱性的食物、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超过2000ml;保持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尿酸、尿肌酐等相关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对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即可信区间95%),p0.05则表明所得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后尿酸、尿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嘌呤代谢后的终末产物形成尿酸,通常以恒定的速度不断的产生并大多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平衡,如体内尿酸生存、积聚过多或排泄过少则可出现高尿酸血症,该病的发病率随着我国膳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出现逐渐升高趋势,其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大,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心脑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上重视程度较高[3]。

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也低于正常人,且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会出现进一步的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得高尿酸血症,且病因多为尿酸排泄减少,仅少部分出现内源性尿酸的增多;同时老年人伴发的慢性基础疾病较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均可对其肾脏形成损害,影响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故对于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促进其尿酸排泄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其嘌呤摄取的控制,从而加强对体内尿酸含量的控制力度[4]。

对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健康宣教、饮食控制等预防保健措施,可以使其了解疾病的原因、影响因素、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情况,建立正确的认识与治疗态度,积极的配合医护工作,并通过饮食控制有效的控制对嘌呤的摄取,减少体内嘌呤含量,从根源上减少尿酸在体内的积聚,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后尿酸、尿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预防保健措施,能够更为理想的降低其尿酸与尿肌酐水平,并使其血脂水平更为稳定,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凌晓.天津市部分成年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现况调查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0.

[2] 管起招,廖素菊,谭静等.老年高尿酸血症营养预防知识自我管理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9):251.

第5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 老年化;新形势;预防保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加重了我国人口老年化, 使得我国已经跨入到了世界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口老年化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由于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 而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出现, 增加了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负担。因而加强老年化社会形势下预防保健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化对人口健康产生的影响

1. 1 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使得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如此, 作为自然人, 人体的衰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只有20%呈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整体水平不高, 而且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 2 老年人疾病顺位发生改变 普遍来看我国老年人身患的疾病, 疾病顺位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通过对某省老年人疾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 在9种较为常见的流行疾病当中, 患病率处于前三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白内障和冠心病。

1. 3 老年人患病种类增多 目前, 老年人出现了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趋势, 而且患病时间较长。相关资料显示, 在住院的老年人群中, 有将近半数的老年患者同时患有3~4种疾病。这类患者, 病后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往往会有较长的病程, 不容易康复, 并且在治疗恢复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病症[2]。

2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措施

2. 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社会卫生防病保健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需要坚持防病优先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老年化社会新形势下,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保健政策, 正确理解“防”与“治”之间的辨证关系。“防”指的是要用较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主动性保健措施;而“治”则是与“防”措施相对应, 采用较大投入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被动性保健措施[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定要重视防治结合的保健措施。尤其是当地政府在构建预防保健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把“预防”放在突出位置, 发挥预防的重要作用。

2. 2 合理规划, 完善老年保健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老年预防保健工作实际情况, 需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社会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规划当中, 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分析老年化人口特点, 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基础设施,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和发展实际建立基层医疗机构, 发挥出社区的服务功能, 从而方便当地老年人就医。同时要制定出老年医疗的中长期保障方案与措施, 当地领导要对老年保健工作足够重视, 加大卫生防疫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社会关注性和福利性, 防止医疗机构“自筹经费”现象的出现, 逐步完善老年保障机制。

2. 3 开展教育, 培养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专业化人才 要想更好的开展老年预防保健工作, 离不开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开设老年医学的专业课程,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传授;针对当前在职的医务人员及保健工作人员, 要有计划、有安排的向他们继续普及最新的老年医学知识, 强化其医疗技能和工作能力;无论是各大医学高校还是医疗服务机构, 都需要制定出多层次的教育计划, 并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培养出现代化医疗行业专业化的卫生预防保健人才[4]。同时也应该适时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出现的疾病, 向他们传授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其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多种保健活动中来, 使其心情愉悦,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2. 4 加强管理, 推进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实际, 需要对现进行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整顿与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确保卫生人员的工作利益。要将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 提高医疗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及管理能力,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外, 在新形势下, 要重视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医疗卫生体制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 这既是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动预防保健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大力对预防保健工作进行创新, 才能克服由医疗体制弊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发挥出预防保健工作的最大优势, 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质量, 逐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3 小结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 需要所有人对预防保健工作有足够重视。政府要在加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同时, 注重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保健体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大力推进医疗保健教育工作, 培养专业化的医疗保健人员, 提高预防保健水平。加强管理, 实现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我国人口老年化向着健康老年化的方向发展, 减轻社会发展负担, 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全, 陈少贤, 李燕芬.广州老年人社会现状及自我保健意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3):159-161.

[2] 康萍萍.浅谈新形势下农村预防保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59.

[3] 方德全, 仲怀春, 姜树国.新形势下军区医疗保健工作形势及对策.沈阳部队医药, 2010(2):145.

第6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观念;问题;预防保健;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8-02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群体,不仅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素养、牢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又具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很少注重健康活动的训练,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很少,使得大学生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不佳。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都要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1 现代健康观念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健康观念主要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要求,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所谓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各个发育正常,身体各个机构性能完整、无缺陷,具有健康的体魄。躯体健康从六个方面要求人们,分别时体型匀称、体重达到标准,具有抵抗普通的传染病和感冒等病情,眼睛敏锐明亮,发泽光鲜发亮、头屑较少,牙齿没有龋齿,干净、颜色正常,牙龈无出血现象,身体肌肤具有弹性。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精神健康、心理素质良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自身的能力特长等,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于自身的缺陷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自己、认可自己。个人具备发育完善的大脑,与年龄特征相符的智力条件,没有智力障碍和大脑疾病等。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可以接受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工作、生活的乐趣,认可他人与自己一样有着重要的存在性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进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持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不大,不会亦喜亦忧、多愁善感,不自卑、不焦躁,不自暴自弃,遇到困难不畏惧,能够勇敢面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处在乐观、满意和愉快的状态。所谓社会性健康又包括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两个方面。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能够承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道德健康是指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尊重健康准则,重视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促进和维护。道德健康还包括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如捐献爱心、献血等,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这些都是衡量道德是否健康的标准。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健康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能相应地推进躯体健康的发展,保持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

2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微或者严重的健康问题。大部分学生熬夜现象严重,晚上一点以后才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周末可能会睡一个上午或者直到下午才起床。不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早上为了赶课,不吃早餐,导致上午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就出现饥饿、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喝酒、抽烟等现象较多,一些男生甚至女生都会存在抽烟、喝酒的问题,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抽烟、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健康的损害程度之大。大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最终导致了躯体健康受到损害。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态度不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轻微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出现。

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针对躯体健康问题,是由于大学生的睡眠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居住在集体宿舍中,舍友之间的干扰性较大,又由于自身压力等的原因,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形成睡眠障碍。大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慵懒,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减少,更加得不到有效锻炼。锻炼意识薄弱,特别是女生,更加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自身的健康素质。大部分在校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起床吃早餐,而三餐中最重要的则是早餐,它对于人的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大学生却不能引起对早餐的足够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表现出生活懒散、对事物不能提起兴趣、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等。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积极性下降,成绩不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变得自卑、情绪不高等,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很大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为了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忍受对他人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还有恋爱问题,由于被别人拒绝,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能正确与异往,导致在爱情中受到挫折,从而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最终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针对大学生健康观念转变的预防保健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完善学校内部的医务室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增加设备,选择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开设一条良好的健康预防保健通道。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保证学生的健康,及时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健康维护,防止流行疾病在学校内部的感染,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等,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注意调整自己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现象的出现。增强体育锻炼,坚持每天散步、跑步等,增强自身的体质,调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进发育,增强自身的健康状况。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注意合理的饮食,保证一天三餐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一定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每天都要吃早餐,补充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杜绝暴饮暴食和节食等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减少饮酒量和吸烟量,要充分了解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自觉地维护健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针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保健。首先,要增强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坦然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和客观现象。有不良情绪要及时与他人交流,防止走极端、钻死角,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从书中学到更多的交往知识。最后,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规划。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未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并制定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达成目标。避免失去方向、生活迷茫现象的出现,及时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规划的调整,增强生活的计划性,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于社会性健康的维护,要在维护自己健康的同时,加强对他人健康维护的意识,提高个人素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定期的鲜血,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质量,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能力和特长,承担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和健康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做好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工作,自觉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小兰,李永红.体检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5):225-227.

[2] .高校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定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02-103.

[3] 崔月颖,王小万.《塔林:增加财富与促进健康的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2):23-25.

第7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儿童近视;预防保健

人的眼睛是由眼睑(上下眼睑)、眼球、眼底组成。眼球由前向后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这4种物质均具屈光性,组成了人眼的屈光系统。人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睫状肌的收缩及舒张可调节其屈光力。儿童期此调节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其视觉发育规律为:3岁前为视觉功能快速发育期,3~13岁为视觉功能慢速发育期。因此,孩子在13岁以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 近视的影响因素

从出生至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用眼习惯、照明不良、用眼卫生知识缺乏、早产、饮食不当及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视力的发育。

1.1年龄和性别 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后不久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因此,儿童在学龄前视力未达到正常标准并不表示异常。

1.2遗传因素 在人眼形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最终所形成的屈光状态中,遗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近视的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和多因素的模式,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相对稳定、保持不变,而长期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了3代遗传因素的影响[1]。

1.3饮食与营养 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和发育状况对视力低下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意义[2]。视力的正常发育包括视觉器官及视神经的发育,均需要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一旦发生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出现相应的疾病,甚至影响到视力的发育。研究发现,常饮牛乳的孩子其视力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喜欢牛乳的孩子。若能在儿童中提倡多饮牛乳,可能会使儿童的整体视力水平有所提高。有学者认为营养不良,特别是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有学者研究表明贫血的发病率与视力低下率显著相关,认为贫血可造成近视。

1.4出生情况对近视的影响

1.4.1早产及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已引起人们注意。眼的重要发育期是胚胎4~6个月,而视网膜血管系统发育一般在胎儿8个月终止,其中10%在28w左右结束,但10%在出生后仍未完成。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均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不完整,且因生命力不足,围产期内常合并窒息、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造成脑功能损害的同时,可对视觉系统的高级中枢造成损害,影响视觉发育,最终导致视觉功能下降。

1.4.2出生时窒息或缺氧 窒息和缺氧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受损害最严重。若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则视神经亦受影响,从而影响视力的发育。有资料表明,如果新生儿窒息伴有脑电图、CT异常,则出现视觉障碍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

1.5环境与行为因素 ①视近负荷:有研究提出,用眼疲劳与近距离看电视有关。长期在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书本与眼球的距离过近,书本印刷不清、用眼时间过长等,均可增加视近负荷,加之一些儿童未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桌椅不合适、不注意用眼卫生、视力保护意识差等,更会加重视力疲劳,加速近视发展;②用眼时间过长:看电视时间是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重要因素。看书、画画、练琴等连续用眼1h以上中间经常不休息者视力低下率明显升高;③户外活动。户外广阔的空间和自然光线有利于儿童视力的发育。家长要鼓励儿童经常在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活动时间,保护儿童视力。

2 预防保健

2.1早期进行视力筛查 早期视力筛查,是防治儿童视力异常的一项有效措施。及早发现近视,及时配戴眼镜矫正视力,可保持正常的阅读距离,有利学习和生活,避免视力恶化。有研究报道,从婴儿9个月开始,进行视力筛查并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儿童的视力。

2.2针对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①加强儿童视力保护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坐、看、书写等姿势;②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良及儿童膳食合理搭配等的管理,从而降低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③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充分的视觉刺激,可降低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④多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体力活动,可锻炼眼肌肉协调功能,降低眼压,使视力得到调整和改善。

2.3积极预防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功能的疾病之一。学龄前儿童在屈光度上表现为生理性远视。由于儿童调节能力较强,故生理性轻度远视并不影响其视力。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许多儿童沉溺于观看电视节目及玩电脑游戏,使眼球睫状肌处于长期调节紧张状态,导致暂时的调节痉挛,形成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眼的调节痉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缓解,就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所以在儿童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做好视力普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假性近视,还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

2.4注意社会综合防治 儿童视力低下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卫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参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儿童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广大医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低儿童近视患病率,促进儿童身心发育。

参考文献:

第8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预防保健;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一、预防保健机构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探究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对国民健康政策实施完善,为群众提供有效、安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及基本的医疗服务。另外十还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政策,是政府在当前环境下所作出的部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出台的一些重大决策。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一直沿用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各个行业中都有着较多的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卫生行业同样如此,对于一些医疗机构来说,其所具备的经济管理意识不足,对成本核算所掌握的概念匮乏,从而造成在经济管理时重视钱财,轻视物资;重视收入,轻视支持,重视投资,轻视管理;重视发现,轻视效益等问题出现,从而带来严重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出现,同时过度医疗服务的出现,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预防保健事业是我国一直以来较为重视的事业,并在政策措施上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保护,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向,从而使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起来。对于预防保健机构来说,其工作的本质在于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体育落实,从而做到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对人类健康做到有效保护。多年来的发展,预防保健事业已经完成对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众多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对人民身体健康的保护,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及意义。但是,对于预防保健事业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才无法做到对当前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需采取必要的经济管理措施加以改善。

二、预防保健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平衡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还有所不足,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其卫生发展状况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平衡,造成这一平衡问题主要是各地经济差异所造成的。对于江浙沪一带,一些卫生防疫站年收入可能在千万元以上,然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有的甚至不足百万元。二是省会城市与县市城市间的不平衡,对于省会城市来说,其不论是经济、政策,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远远好于县市城市。三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社会人口的重要比例。对于农民来说,其对预防保健服务有着迫切的需要,然而却因为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其无法享受到对应的预防保健服务。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作为一类社会性工作,对于预防保健工作来说,其不管是在人员薪酬安排上,还是在疾病疫情处理工作当中,国家当前所投入的资金都严重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因资金造成预防保健事业难以开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给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约束效果不明显

对于省会城市来说,其存在三级预防保健机构,分别为省级、市级与区级预防保健机构,然而对于市县来说,其都是两级预防保健机构并存,同时也造成人员与经费都会受到两级政府管理,从而在也会开展时,不具有协调性及统一性。

(四)卫生防疫问题得不到重视,人们传统观念得不到改变

当前,人们在对卫生防疫问题上,还缺乏最基本的重视,很多人的观念还处于重视治疗轻视预防上。因此,对于一些人来说,为了能够省下一点钱,不接受打十几元的预防针,然而在病情真正出现时,却往往要花费数千元以上。对于预防保健机构来说,也因为人们这一观念的存在,使其工作难以开展,资金得不到保障,甚至还存在一些机构资金短缺,严重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业务得不到有效开展。

三、预防保健机构管理时对经济管理的应用对策

(一)开拓资金渠道,建立补偿机制

根据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要想预防医学得以意发展与振兴,那么预防保健机构就要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预防保健机构的发展,单凭依靠国家支持是远远不行的,要想使其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则必须要在资金问题上加以解决。具体工作开展时,应当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要能够对卫生经济政策做到积极争取,从而使政府能够对其投入更多的经费。二是,要采取相关途径,从社会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保证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三是对于业务范围需做到不断扩充,同时做到对预防保健机构自身价值的创造。四是要通过对预防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行,来通过各类补偿做到对优质服务的全面开展,从而获取风险性财源。五是要能够做到对科学研究的开展,做到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做到对业务中科技含量的提升,降低业务开展时产生的成本。六是要通过相关副业的开办,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对资金问题进行补充。

(二)加强经济管理,强化约束机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预防保健人员来说,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在这一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对人们的健康做到有所保障,还能够从人们身上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虽然在这一过程开展时,会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然而也能够通过劳动的开展,做到对价值的创造,所以可以将其当做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因此,在预防保健机构改革过程中,则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能够做到定义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与完善,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来对预算内及预算外资金的有效管理。二是需要对财务核算体系的有效构建,避免卫生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三是要做好效益分析工作,对事业计划开展状况,固定资产与设备投资效益等情况,都要做到有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机构收获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搞好内审职能,发挥监督效果

一是对于内审职能的相关作用,需要做到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经济活动开展时的不正之风,需要做到有效祛除,杜绝腐败等问题的出现,做到对良好经济秩序的维持。二是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要求单位有关信息真实可靠,并能够对管理中的薄弱问题做到有效解决。另外,对内审人员来说,需要依法做到对自身权利的行驶,对机构的经济活动,需做出客观评价,并能够对机构的合法权益等做好有效保障,使其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总结:

预防保健工作是对人们身心健康起到保障作用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前的预防保健机构仍处于摸索当中,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也不够完善。因此为了能够为人们健康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预防保健机构需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有效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管理的有效应用,来做到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保证预防保健机构得以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董茂江,孟宪新. 德州市农村预防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 德州学院学报. 2011(06)

第9篇:预防保健范文

1 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恢复健康。《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摄精神、保持精气,可以增强正气、抵抗外邪,益于身心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未诊病者,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说明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遭遇的不同,亦会影响人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损害,继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2 加强锻炼,合理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里,就有描绘各种导引动作的帛画《导引图》;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2]。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适量、持久、合理的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以及精神和智能,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 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劳逸过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必会“半百而衰也”。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如吸烟可引发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消化道溃疡;酗酒可致酒精性肝硬化、恶性肿瘤,并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食用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糖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肥胖症等。

4 预防疾病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3]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 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罗世瑶在《行军方便便方》中写道:“将初病疫气人贴肉布衫,于蒸笼内蒸一柱香久,则全军不染。”唐代对麻风病人已设有“疠人坊”,“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4]。近年来,人们运用中草药预防某些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用板蓝根及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5 人工免疫

我国古代人民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朴素的免疫概念。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民间利用狂犬脑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张琰著《种痘新书》介绍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初即已推广种人痘,以预防天花;1695年,张路所著《医通》中记载了运用痘浆、旱苗及痘衣等预防天花的情况。17世纪时,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英国、俄国[5]。人痘接种术是人类发明牛痘接种术之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开了人工免疫法 的先河。

6 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吕氏春秋》说:“轻水所,多秃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魏嵇康《养生学》载:“赤居晋而黄”。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住房附近有排泄废水的水沟;在周代已知通过除害来改善环境卫生;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特别是唐代以来,用开水泡茶之风逐渐盛行,对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如《礼记·内则》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6~8]。

综上所述,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上海医科大学,河北职工医学院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钱宇平.流行病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6]陈海峰.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