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控文化范文

疾控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控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控文化

第1篇:疾控文化范文

(一)导向作用

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对疾控体系形成了新的需求与期待,而文化建设是很好的切入点。文化建设可以对疾控的工作管理方式和疾控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及工作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引导疾控工作者更好地协调个人与各方面关系,确保疾控机构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凝聚作用

通过疾控文化的宣传、渗透、培育,可以将疾控内部的各种力量统归于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提升理想信念,规范服务行为。通过文化这一黏合力,以统一的价值观为标杆,就可提高个人的思想信念、情感追求及责任使命感,并将个人的利益与疾控事业的大目标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三)激励作用

疾控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职工各项利益,科学化的人文化的管理,以此激发疾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自觉地将自身利益融入疾控中心的整体利益中,从而达到与疾控事业共荣辱的思想境界。

(四)监督作用

基于民主与集中成形的科学合理的疾控文化,一旦到疾控全体人员的认可,就可在群体中产生共鸣,促成工作团队内部形成尊重、坦诚、进取的环境,继而达到自我规范、相互约束、彼此监督的和谐境界。

二、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疾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疾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使得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出现了偏差,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精神提炼较为宽泛

文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或合成体,其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作为先导。目前,各级疾控机构正努力推进文化建设,但其精神目的和物质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提炼过程。在文化建设之初,大多是结合实际,笼统宽泛地提出一个疾控精神方面的大方向,但如何将其进行分解细化、落到实处、实践更新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否则文化建设只流于几个名词、一句空话。

(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

疾控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也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要使本机构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培育和形成一种独特的疾控机构文化。目前,各级疾控机构还缺乏主动性,往往是被动于具体服务项目或服务内容的更迭或增加,把增加服务项目作为文化特色的建设抓手,这是对文化建设的误解。

(三)职工参与面较窄

文化建设讲究全员参与,而不仅是管理层或设计者的单方想当然行为。机构文化建设过程中,设计层提出的建设方案必须由职工自觉去参与执行。而目前往往是设计者过分刻意讲究文化的语言性、标语化、广告化,使得文化建设中目标确立大而空,高而远,脱离工作实践,目标执行多落于纸上,处于静态中,不能得到基层职工的广泛响应。

第2篇:疾控文化范文

中国园林的审美讲究婉转自然、隔而不绝,不喜欢一眼望穿、平铺直叙,分割和流动是相对存在的。中国园林中用隔景的手法把一个大面积的园林分割为若干个小巧的景区并让其各具特色。圆明园四十景都各有特色,如万方安和、鸿慈永祜、山高水长、上下天光、杏花春馆、武陵春色、蓬岛瑶台、平湖秋月、坦坦荡荡等。而区域的分割则是通过水面、垒土、叠石、植物或建筑物隔景等方法做到的,广场中的空间分割同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分割基本相同。

二、借景在空间互动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狭义地说就是视线穿透了立足点所在的空间,而看见了这个空间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国造园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已有筑高台以瞻远景的做法,“如果说借景的初意是把园外之景纳入园内娱游观赏活动当中,那么南北朝时代谢灵运的‘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的思想以开借景学说的先河”。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借景”这个专业名词,并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计成的“借景”论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园外之景为园内游赏的狭义思维,认为景境不分内外远近,而且得景有时空声色的不同,并认为人是造园得景的主体。借景是从人与景境之间的整体的动态关系,由实践升华而具有传统园林文化特色的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英国公新园是座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不在园内造景,几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园。其中,对其借景有如下阐述:“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气五色,长周护者,万岁山也,左之而绿云者,园林也。东过而春夏烟绿,秋冬云黄者,稻田也。北过烟树,亿万家甍,烟缕上而白云横。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辩证关系。文中写园主人同桥上行人视线的互动,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间是相互流动的。“过桥人种种”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内成为可以观赏的景观。相互借景在现代广场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广场空间不同于私家园林,广场是个公共开放的空间,没有院墙阻隔四周,广场四周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广场内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观赏周围世界”作为广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说广场本身是一个借周围世界的景致为我所赏的空间。因为借景是相互的,在广场借得周围景物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借广场之景。行于环绕广场道路上的人同样会观望广场中的景致,文化空间中的景观也会在人们观望广场中景色的同时影响到广场外的人们。现代城市高楼耸立,广场周围亦是如此,广场借周围的建筑为景,可增加园内空间层次感,也可以使广场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置身在广场内时是以感受广场立面效果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广场周围的高楼上就可观得广场的鸟瞰效果,广场在平面上的精心设计和布局也可以为人们所欣赏。

三、对景与空间互动

对景是园中两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园林轴线和风景线端点的景观叫做对景。对景可使景物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园中有数立峰,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含蓄相对。对景在古典园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对,特别是能观景的建筑;但在现代广场的建设中建筑对景的出现是很少的,主要以静观或景区的相对为主。

四、结语

第3篇:疾控文化范文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对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较新的,能够与时代接轨。然而,纵观诸多中职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教材就会发现,这一预设的想法并未能如愿达成。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例,该书的内容主要为excel与word基本操作的简介。然而对于电脑普及多年,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简单操作的年轻学生而言,是极为过时的,学习该书所获得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书中部分介绍的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流行的软件。因此,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滞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家”、脱节现象依然严重。一方面,中职教师在专业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依然沿用普通课程课堂的教育方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控技术所接触的机器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教师的口述无法让学生形成鲜明的立体的机器图形,思维意识无法跟上老师的“轻描淡写”。同时,教学辅助手法比较单一,要么就是在课堂上发放有限的机器模型仅供观赏,要么就是开设“十年如一日”的简单的实验课程。

2数控专业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的意义

针对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问题的矛盾,德国实行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据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采取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运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把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把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工作过程转变为教学内容,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情景当中。采用实物模型、实践操作、计算机辅助、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等能力,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加工和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

3数控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多年,经历了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和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取得的进步与成果有目共睹,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科学体系的束缚,三段式的课程结构仍然横行于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工”、“学”的相互独立局面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然而,现有研究以及国外有关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运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与运用职业技能,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进而在实操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应对综合、完整工作任务时临危不乱,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中职数控专业课程设置要实行模型化,以工作为导向,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制造业发展实际。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实物模型教学法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学生来说,单凭老师课堂上的灌输讲解和自己的记忆与自我理解,很难掌握和融会贯通。不少学生对此存有畏难心理,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常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是:老师在铿锵有力地讲授,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改革教学方法,打造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引发学生兴趣,实施有效教学。比如,数控机床课程中的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传动系统、数控系统结构以及机床的典型部件等,如果借助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有形、实在的模型形成抽象思维,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也变得轻松从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3.2.2教学监控为了能够确保所开发的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学校有必要就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这一监控可从课程的实施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对于专业课程的监控,则需要侧重于授课计划总体安排、教学情境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等方面,教学监控有关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情境等关键因素。以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关人员要注重监控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维护,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是否起效;二是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中的零件加工教学是否构建了贴近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综合训练项目的生产实例是否注意到了技能训练是重点;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进行文明生产,有意识地加强其职业素养。

3.2.3实践操作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是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实现操作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高。对于数控专业教师来说,采取边实践、边操作、边教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艰涩的课本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更好地适应以后生产一线的工作。以数控专业的数控编程课为例,采用边教、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机床程序的实际演练和利用数控模拟软件进行的程序输入、编辑、修改、调试以及运行,同学们对生产一线的环境和加工工艺的编排有了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巩固了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了操作技能,为将来参加生产一线的工作夯实了基础。

3.2.4教学环境建设传统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所使用的教室一般都有理论学习场所、实践学习场所、网络学习场所、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等的区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教学场所的割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隔离,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巩固,也无法在实践环境中很好地利用理论来做指导,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对于实践操作性强、技术复杂的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而言,单独设置专门的理论课教室与实践课教室就更显得突兀,如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模拟教学是更加偏重于理论还是技能,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界线。显然这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于专业教室的设计而言,应当要避免重蹈覆辙,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以计算机模拟实训教室的建设为例,该教室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导学生用计算机模拟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配备计算机硬件和CAD/CAM软件。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出于对该模拟内容的理论讲解与实操引导还应当配备一定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硬件的数量以一个教学班为基准,每台计算机配备二维与三维CAD绘图软件、CAM自动编程软件、数控加工模拟软件等。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时,需要提前准备好模拟实训项目,并利用多媒体,如大屏幕投影、计算机来开展现场讲学,在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实训时,进行现场指导。

第4篇:疾控文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温控;优化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现今社会从工业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度控制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数显温控仪由于其显示直观清晰、测控稳定可靠在市场上所占比例最大。本设计中的温控仪以宏晶STC51单片机为核心,以最简单的电路实现测量、显示、控制功能。结合对测量电路的优化设计,配合软件及工装实现了较高精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标定。

2 仪表组成

系统由电源供电、单片机最小系统、LED显示及驱动、键盘、AD转换电路、控制输出电路、串行通信电路组成。此系统基本上已是通用设计应用,已比较广泛不再赘述,系统设计中在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成本,同时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仪表各个方面的性能。下面简述一下优化部分的硬件组成。

2.1单片机选用宏晶科技51内核STC系列单片机,在国产低成本的优势之外STC单片机应用ISP/IAP(在系统/在应用编程)技术使片内程序存储器可作为EEPROM使用,设计中外部无须再连接片外数据存储器;同时无需专用编程器可通过串口直接下载用户程序,同时芯片封装可选用体积较小的QFP贴片,降低了线路板体积,提高抗干扰能力。其内部集成了MAX810专用复位电路也简化了电路。此外此系列单片机超低功耗、超强抗干扰、高抗静电的特性也是设计中选择的重要原因。

2.2 AD转换电路使用555定时器组成多些谐振荡器以实现电压到频率的转换。其特点同样是简单实用,结合单片机程序设计可以达到较高精度。同传统AD转换电路相比具有低成本和抗干扰性强的优点。VF电路频率输出端直接接入单片机计数器外部输入端P3.4。计数器T0可工作在中断方式,在16位计数器溢出的情况下在中断中增加内部存储器作为计数器的高位,可大范围提高测量部分的频率范围最终提高AD部分的测量分辨率。

2.3为了提高系统测量稳定性及精度在电路设计中我们应用了一片模拟开关电路CD4051。CD4051相当于一个数字控制的单刀八掷开关,其应用于AD转化电路前相当于将AD转化扩展到了八路。在此处扩展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其一,在扩展出的输入上接入零点(模拟地)和一路标准电压。其作用是每次测量温度时同时测量零点和量程作为参照,这样就可以完全杜绝VF转换电路的时飘和温飘等不稳定因素,在提高测量的稳定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对555定时器及其周边器件的要求,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较高精度及稳定性。

其二,一般温控器的传感器有多种类型如热电偶、热电组、mv信号、4-20ma信号等,如果将这些信号接入同一个点可能导致信号调理电路互相影响或者说增加了信号调理电路的复杂程度,而目前的模拟开关电路可以使不同的信号独立接入相互独立的开关上,测量时由单片机选择相应传感器即可。具体电路见图1。

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部分包含显示驱动扫描、键盘扫描、中断处理、计数器处理(AD转换)、串行通讯、温度计算、温度控制(数字PID算法)、自检、自动标定等一系列程序模块。文中着重介绍和硬件优化设计有关的部分。

3.1 AD转换部分:每次的AD转换分时转换三次,第一次单片机IO输出选中模拟开关中地线对应的接入点,此时通过测量VF转换得到零点计数值X0;第二次单片机IO输出选中模拟开关中标准电压对应的接入点,此时得到标准电压计数值X1;第三次单片机IO输出选中模拟开关中模拟输入对应的接入点,此时通过测量VF转换得到计数值X;对应的AD转换结果应为y=(x-x0)/(x1-x0)*标准电压。此电压值通过查表可得到对应的温度值。温度电压表通过自动标定程序获得。通过查表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温度测量调理电路和VF转换电路带来的非线性,软件中无需再增加非线性调整部分的设计,但传感器及其电路的线性越差标定时需要的标定点就会越多。由于模拟开关的引入使系统测量部分AD转换的时间增加了三倍是本设计的一个缺点。

3.2自动标定部分:生产过程中通过特殊操作使仪器进入自动标定流程,仪表首先运行自检程序,自检结束进入自动标定流程。以传感器为热电阻PT100的自动标定为例:温控仪自检结束LED显示100提示接入标准电阻箱的阻值调至100欧姆(或者温控表和工装通过串口连接,工装接受串行口传送数据自动接入标准电阻100欧姆)。待显示屏温度显示稳定后按下确认键此时温控仪记录此时的AD值和对应温度生成表中的一个点。依此类推可得到完整的电压温度表供实际使用时查询。标定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在LED屏,上也可通过串口连接管理微机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

结语

本设计立足于低成本,经过优化设计、软硬件结合,在低成本基础上达到了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以上设计应用于实际生产有较大优势:降低了对原器件的要求,自动标定程序能在较大范围内对误差进行调整和自动修正;降低了生产工人劳动强度,把工人从以往繁琐的仪器标定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由以往单纯测量改为比对方式提高了仪表在后续的使用中的长期稳定性,减少了仪表的售后服务工作,延长了仪表寿命。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商用家用等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天怡,黄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疾控文化范文

在7月中旬,我去了补习班.就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是快乐.

到补习班的第一天,我觉的这个班好有活力的,一节课几乎都是笑这过的.教我们的老师只有20岁,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很漂亮.很可爱.很温柔,因为年龄相当,所以我们都叫她姐姐.很亲切的称呼

补习的同学有的上课在听MP3.或看小说,有点乱,姐姐却不觉得烦.一直在黑板上写呀说呀!

因为我们补习班里只有一个男的所以我们取我们班的名字是5+1.不是5个女的一个男的,是因为"5"是女的谐音.女+1

现在补习结束了,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笑这过每一秒.

我想姐姐,想同学,想你们的笑声,......

第6篇:疾控文化范文

接着,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恐龙园的主要建筑:恐龙馆。它的建筑十分奇特,屋顶是三只马门溪龙的脖颈,高高矗立在恐龙园内。在一个大厅里,白垩纪晚期的统治者——霸王龙,它是最凶猛的恐龙之一,站起来高6到7米,体重有7吨左右。它张着血盆大口,一颗颗尖锐的牙齿如匕首般锋利,如果我把头放进去,它能一口吞噬。走进主展厅,一个庞然大物把我给震撼了,巨型山东龙的身躯足足有三只大象那么大,最令人震惊的是它站起来能有8米高,它的头盖骨都顶在屋顶上了。据导游说,它的化石含量有80%,所以人们称它“龙王”。

在恐龙馆里,我不仅看到了应有尽有的恐龙模型和真化石,还见识到了科学家挖掘化石的过程,真是令人受益匪浅!

我们随意吃了点零食,便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去玩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首先,我们去玩“雷龙过山车”,它跟普通的过山车不一样,它不仅要翻弯弯曲曲的轨道,而且还要自转,看起来就可怕。看着别人是乘兴而来,惊恐而归,我的好奇心也顿时转化为恐惧。终于到了我们,我深吸了一口凉气,走上了圆转盘。开始轻微摇晃,越来越猛,越来越快,它开始“翻山”了,我的心时上时下,鸡皮疙瘩也生起了,头发也竖了起来,一会儿向水面俯冲,一会儿向天空爬升,我不然地尖叫了几下。终于结束了,我已经被吓得魂不附体,头晕了好一阵才清醒。

我还玩了许多有趣刺激的项目,如:动感电影、海狮表演、尖峰速递……中华恐龙园有无穷的乐趣,难怪每天来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真是让人流连往返!

第7篇:疾控文化范文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与溯源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1]两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机联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湖湘文化,也要从一个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它。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经过多年来的丰富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质。从时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自两宋时起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从空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指湖南省境内的区域文化。在前人对于文化的定义语境下,湖湘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自两宋到近现代的湖湘人民在本地区创造的风俗、道德、艺术、知识、实物、信仰和其他在社会上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复合体。湖湘文化自成一派,有着丰富复杂的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湖湘文化中的生活民俗和日常习惯,即湖湘人民对于家庭生活、考学升官、生老病死、节假庆祝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然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物质财富,即反应湖湘人民的观念变迁的历代物质载体。如各种湖南的古代文物、流传下来的湘式建筑风格、生活中的劳作工具等等,都在向人们传达着湖湘文化的广博与绚烂;最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表现湖湘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容,也是展现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湘文化的源头

想要了解湖湘文化的形成原因,就要从它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源头来追溯。首先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作用造就了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即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渗透和影响,成为湖南地区的正统思想;而以屈原闻名的荆楚文化则代表着本土文化,群苗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虽蛮野刚烈,却血性十足,有着强烈的本体特色。儒雅清俊的中原文化与刚强野性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磨合,便形成了湖湘文化刚毅、倔强的独特风格。其次是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所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湖南地区一面临湖,三面靠山,其内部也多是群山,交通很不发达,信息比较落后。而且因地理环境关系,其夏季十分炎热,到了冬季则异常寒冷。春秋两季同样时冷时热,骤晴骤雨,十分易变。在古代时期因其气候条件的恶劣,成为历代官员的放逐之地。尽管后来湖南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发展,成为丰足的“鱼米之乡”,但是这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是将湖南人民锻造出憎恶分明,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二、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与文化展

现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西方概念,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强调的是整体性,是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角度下对其进行评断,很少强调建筑室内空间的独立性。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建筑领域也开始注重起室内空间的设计感和文化内涵。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它建立在建筑本体之上,是对建筑的二次完善和再设计。[2]所以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十分相似,但又有些许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工艺、材料、造价、功能性等方方面面的可行性,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不同之处在于,建筑本体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宏观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更注重细节,在意的是各个构造之间的连贯与合理,保证满足人在室内的舒适度和情感需求。可以说,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语境下,人本位的思想更为突出。此外,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设计风格。风格是风度与品格的结合。它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更多的强调其精神性。一个好的设计风格能够触动人心,不仅要有艺术的外在形态,也要有艺术的内在韵味。可以说,风格是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案例的关键所在。

(二)空间室内设计的本土文化展现

虽然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外来概念,但是为了让西方设计思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首先应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集体大于个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例如中国最典型的四合院,其空间布局就严格按照辈分资历进行设计,体现出中国的伦理文化。具体来说,空间设计所展现的本土文化构成分为三类。首先是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外形,与西方的空间设计理念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强调的是生活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对于功能性要求不高。其次是室内空间的结构。即构成空间的框架,这就涉及到建造人民的材料选择、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例如,中国人偏爱木材,他们认为,木材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会使居住的人生活更加富足美好。这其中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装饰。恰到好处的美化装饰可以为空间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的装饰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

三、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领域中,地域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文化表现的不同。[3]近年来,随着湖湘文化的崛起,学术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它。如何将湖湘文化的特色和文化精髓很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成为每个设计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试举两例,来展示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如何应用。

(一)心忧天下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展现

湖湘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心忧天下”,无论是古代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近代的“救中国必从湖南始”,湖南人一直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抱有着一腔奉献的热血和极高的责任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同样应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使用感。如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绿色设计”理念,即是强调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放在设计首位,避免材料的浪费,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居住者的人身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这与“心忧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实事求是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在湖南的文化殿堂——岳麓书院中,高悬着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这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指导。古往今来,在湖南地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进行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成功改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空间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作为一个考虑全面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不能一味只追求视觉上的绚烂和不切实际的美感,还应求真务实,考虑到材料的造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居住者在此空间中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才能在符合预算预期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高水平艺术风格的室内空间作品。

四、结语

第8篇:疾控文化范文

大众行为是个体用户、团体、组织与现有环境进行交涉和妥协的战略行为。街道空间中的大众行为反映了大众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和能动性。不同需求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使用者利益诉求的差异,由此出发对现有街道空间展开分析。

(一)对大众需求的忽视

过于理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变化着的需求相矛盾。在美化街道空间的同时不应忽视使用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现有街道空间过于平均化、模式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街道中的大众行为会发生改变,模式化的街道空间较难适应变化着的需求,街道功能单一与使用者差异性、特殊性相矛盾。

(二)对大众能动性的忽视

在面对街道问题时,我们的焦点更多放在设计、管理和政策之中,轻视或摈弃了普通使用者在生活中的弹性设计。街道中不乏出现大众对原有设计的创意使用,人们往往把其与错误、不明确、破坏、误用等负面词语联系,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的破坏、误用就是大众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严格的管理和空间划分,限制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街道管理者对街道中看似无序的大众自发行为更多的是禁止,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阻碍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

二、街道空间中的大众创意

大众行为依赖于街道中的其他要素,同时也为环境的多样性增砖添瓦,塑造活力空间。如何在政府规划与使用者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平衡点,对于营造健康街道是极具意义的。以下是大众对街道空间弹性运用的几点归类。

(一)功能转换

首先,从不同时段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中考虑空间的功能转换。商铺们白天将部分商品有计划地摆在门口,使街道变为商品展示的舞台,为行人能够快速选择提供方便;移动摊贩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变化辗转于城市街道之中,为售卖创造机会,满足了市民的需要,虽然对通行有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引发市民的不满情绪。在使用中,人们重新定义街道原有空间功能,并且在不同时段中动态转换,在城市管理与个体经营中找寻平衡,形成了良好的来往关系。其次,根据个体需求差异转换空间功能。李道增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于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3]虽然距离较近的街段活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使用者个体还是存在具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弹性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这是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而不只是追求表象。再者,扩展街道的社会功能。这些商贩重现街市景象的同时,也为原本的道路增添了邻里色彩,充当街道生活中的公共人物。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其他公共人物都依赖于他们———哪怕只是间接地,因为人行道的存在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商业及其他的主人来体现的。”[4]商贩们在闲暇时候与街道中的其他人员相互交流,为邻里之间的简单互动提供机会,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是大型商场所不能替代的。

(二)重划界限

首先,商贩对街道公共空间界限重新划分。沿街商铺通过加盖雨棚、抬高地面,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微妙层次,柔性过渡,既满足街道环境的连续性,又成功地将内部空间向户外延伸。各家各户尽可能体现特色的招牌,打破了原有机械化的空间划分,避免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大众行为总是以一种自发的方式暗示现有街道空间的不足,它与官方的规划条文有所冲突,更具变化,在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也更显友善。一些商贩还通过门前的扩音设备以及那弥漫整条街道的香气,将人们的听觉、嗅觉也利用起来,扩大商铺的影响范围。其次,居民对街道空间界限重新划分。宅前屋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中乡村生活的回归,耕地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居民把原有的住宅绿化建成了自家的菜园子;上海街巷里居民楼上伸出长长的晾衣杆,院落里与街道边无处不是晾衣场所;街道中不乏被冠上违法、破坏市容之名的违章搭建。它们虽不被政府认可,但解决了人们对空间的自主需求,被城市大众所接受。

(三)重塑街道生活,重建共处规则

首先,重建街道贸易规则。传统集市在城市中以新的秩序出现,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以及总是能赶上上下班时间的商贩们,在回避执法人员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摊贩们既相互依赖又保持一定距离,商品的种类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街道空间增添有节奏的变化。同时摊贩与商铺也存在着某种位置关系,摊贩依托街道中原有街道环境而存在,避免阻碍商铺营业,为商铺预留门前空间,或是出现在商铺与商铺之间的灰色领域。其次,重塑街道社区生活。群众自发性表演走向街头,晚饭后街边巷口出现了许多集体派对。在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表演者”与居民形成共鸣,他们多选择离居住楼房有一定距离的街头空地,既不影响建筑中的居民,又方便邻里之间结伴狂欢,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预先规划的活动场地所限制,大众运用各种策略重塑生活环境,主动创造新的活动模式。

三、街道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

(一)构建多位支持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与大众接触最为直接,摆放、设计也更具灵活性。让我们把街道试想成刚建好的清水房,我们摆入了第一件家具———景观座椅,这时的景观座椅是否能发挥供人休息、观望的作用呢?我想它更多的是充当边界,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导向性;然后我们栽上植物,这时行走其中的部分使用者开始在座椅上休息;接着,我们拿来了不同色彩的“地毯”,划分出停留与移动的空间,我们还放置了一些街道工艺品,吸引更多市民,他们在此穿梭、逗留,商贩也逐渐加入进来,座椅在划分空间、提供休息的同时还充当起了展台。也许我们还可以提供照明,用电设施……每个单体公共设施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作用,通过植物、照明、铺装、座椅等这些独立公共设施的融合,使街道空间成为可选择、可调整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设施本身,也要考虑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维支持的公共设施给空间提供了更多转化的可能性,满足街道中不同行为的需求。

(二)预留开放性空间

在街道规划中预留开放性空间,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变灰色空间为彩色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具有时段性,而现有街道设计更倾向于“固定化”。所谓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街道设计中仅提供空间,不限制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实时填充,随到随走,构建多样化、低成本的小尺度街道空间。大众创意活动多发生在道路的转角处、交叉口以及可依靠或边缘位置,依照这一特点,在相关位置设计“标准化”“大众化”空间设施,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转化、填充空间,从而激发大众积极性。同时,可采取限时街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避免重叠与浪费,提供临时活动、选择性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街道不同作用。

(三)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

第9篇:疾控文化范文

(一)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病毒入侵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经常遇见的情况,计算机病毒主要分为优盘病毒与网络病毒两种形式,网络病毒又被分为多种形式,如可以不经允许就进行自身复制的蠕虫病毒,隐藏性的特洛伊木马病毒等。这些病毒的侵入轻则会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降低,重则会损坏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丢失,甚至损坏主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力度是不可估量的,当其进入某个运行程序中时,便会扩散到整个计算机系统当中。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人际关系出现不融洽现象时,有人利用毁坏计算机中重要信息,或对计算机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篡改、删除的手段进行恶意报复,达到制造麻烦的目的的有意行为;另一种是指计算机操作或管理人员由于自身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在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错误操作导致计算机安全配置不当等无意行为。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众多可能的人为因素面前,计算机仍然面临着许多安全威胁。

(三)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现象无法为计算机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即使国家已经对其加以关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这些法律法规还是存在着许多漏洞,许多不法分子仍然在法律的制约下轻而易举的钻了空子。因此,国家还需对计算机安全保护的问题加以重视,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四)系统运维管理不规范。计算机的运行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制度、机构建设、人员三个方面。制度管理主要是使得计算机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时有理可循,有据可依,不会使计算机系统出现无序运行的现象,避免安全漏洞的产生;机构建设管理则是在计算机系统安全出现问题时可以将其有效解决的重要途径,对于防止问题频发起着关键作用;内部人员对单位计算机的操作情况极为熟悉,因此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是防止人为因素中有意破坏行为的关键。但在许多单位都存在着系统运维管理不规范的行为,把握不好制度、机构建设与人员管理三者的关系,对计算机安全产生威胁。

二、计算机控制自动化中的安全管理技术

(一)网络加密。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是对重要信息数据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采用乱码的形式,之后再进行信息数据的还原。其主要包括算法与密钥;两种元素,算法用来生成密文,密钥用来解密、编码。

(二)隐通道技术。运用隐通道可以实现由低安全级别向高安全级别主体发送信息,且不易被检查与控制,用户可以以反向思维进行信息传递。隐通道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预防重要信息、数据、文件的泄露。

(三)水印技术。在不影响原内容的情况下,通过某些算法将需要隐藏的信息加印到原内容载体上,这种水印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的避免非法盗取信息的现象发生,也是进行数据信息保护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四)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为网络通信进行访问控制,对每一个连接进行检查,防止网络遭到外界的干扰。在防火墙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使用方法的准确性与防火墙设计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网络的安全性,才能将不安全服务进行屏蔽,降低风险,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度。

三、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在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其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是不可以仅靠控制自动化来完成的,因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计算机安全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完善计算机运维管理机制。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具有科学规章制度,高效管理机构,优秀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运维管理机制才能为其安全性提供保障。日常工作中可以提前对计算机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出补救措施,使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还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要求,制定奖罚措施,且落到实处,避免人为因素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作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