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私塾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4-02
私塾这个词汇对于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在我国漫长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私塾教育模式。私塾教育模式虽然早已被现代教育模式所替代,但私塾教育模式的很多优点亦可为现代教育借鉴,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借鉴。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教的启发展开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私塾教育模式的内涵
吴松芝(2011)在《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指出:“私塾是旧时宗族、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的统称。”私塾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教育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私塾教育模式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教书育人作用,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直至今日,仍可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普遍借鉴。
二、我国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教的启发
私塾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儿童早期教育具有很多启发。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益启示。
1.对家庭早期教育的启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很多父母均极为重视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家长对于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却并不重视。从此点来看,这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帮助儿童得以更好的发展,父母必须要充分重视早期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可充分吸取和借鉴私塾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诸如,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对孩子实施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孩子实施伦理道德教育。家长可与孩子一起阅读一些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绘本,帮助孩子尽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2.对幼儿园教育的启发
我国的传统私塾教育模式除了对家庭的早期教育拥有很多启发之外,对幼儿园教育同样具有很多启发,具体表现为:
(1)注重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并不是一定要让幼儿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积极加强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即遵循的是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教育并重原则。早期的私塾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主要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的教育教学而实现。而幼儿园也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对幼儿展开系统的《三字经》及《弟子规》教育,让幼儿通过《三字经》及《弟子规》的系统学习,建立完善的道德观。
(2)注重对幼儿的因材施教
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这一点同样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所借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于幼儿而言同样如此。他们的个性特点不同,智力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也正因为这种不同,我们才应更多的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幼儿可以得到差异性发展。诸如,有的幼儿舞蹈天赋较好,那么幼儿教师即可着重对其加强舞蹈教育,帮助其在舞蹈方面更好的发挥其天赋。又如,有的幼儿音乐天赋较好,那么即可对其加强音乐教育,帮助其在音乐方面更好的发挥其天赋。上述说法仅是一种笼统性的说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差异,积极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是更为科学的。
(3)注重幼儿对知识的领悟
私塾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这一点极为值得幼儿园教师反思。很多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时,仅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是否进行了识记。殊不知,很多幼儿对相关知识内容并未真正领悟,以至于过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忘记了。幼儿的记忆力大都很好,通过强化训练他们很容易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识记。但仅做到如此仍远远不够,幼儿教师还应着重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教育的质量。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近年来,私塾教育模式在我国似乎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均对私塾教育模式积极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国民间亦有个人和团体不约而同的展开了私塾教育模式。对此我们不做评价。总而言之,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很多启发,这种启发不仅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很多启发。在未来,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中来,积极探索私塾教育模式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发,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让私塾教育在新世纪的今天,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松芝.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 蔡娜.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初等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1).
1972年生,汉族,浔阳彭泽人。祖辈世代书香,雅好文玩书画。好书法和古物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1990年07月,羁旅杭州,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工作两年有余。199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本科。1997年分配至浙江宁波大学美术系任教。1998年至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班结业。2000年调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任编辑,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任教。2004年09月调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工作,任教古代艺术品鉴藏与保护专业。
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两项:《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和鉴藏家印鉴》(2007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域外浙瓷》(2008年,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著述有《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及鉴藏家印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域外浙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艺术品市场研究与管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下册,执行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越窑青瓷文化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浙瓷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艺术概论新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必备丛书・陶瓷》(12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海派绘画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近现代书画家市场行情速查》(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钱镜塘常用印》(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等。
在《文物月刊》、《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佛山陶瓷》、《南方文物》、《荣宝斋》、《世界美术》、《美术观察》、《艺术当代》、《书与画》、《收藏家》、《典藏》、《收藏》、《艺术市场》、《艺术探索》等专业杂志40余篇。
采访时间:2013年4月
采访地点:浙江杭州
引言:
《中国教育报》2013年02月08日第1版报道:教育部今天《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对硬笔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小学高年级,运用横线格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在毛笔学习方面,纲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小学三至四年级要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五至六年级要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学习欣赏书法作品。初中阶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高中阶段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书法课开设情况要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但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何老师,您好!今年春季,教育部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形成纲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何鸿(以下简称何):首先,我认为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这个“行为”本身是好事,关键是执行者的力度和用心。对目前的中国教育现状来讲,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打破它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我记得80年代的我们,那时有书法课,早上上课前读读唐诗宋词,接下来一个小时的书法练习,而且是自觉的,就像日常生活需要一样。对古人来讲,那就是生活方式。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系统,看似是书法的问题,其实是人文教育的系统工程。他涉及到文字、书写技巧、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是书法本身的问题。所以教育部的纲要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会写字,二是写好字。会写是技巧,写好是涵养。书法说到底是修养,也是培养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书法学习是“以技入道”的过程,技为书写方式、书写技巧等表象,道为境界、哲学、思维方式等。要做到这点,需要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做铺垫。
我去日本,在日本的机场能看到“书道”的玩偶陈列,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和世界眼光,书法源于中国,“书道”却在日本。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与空海从中国带回“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法帖,日本皇室将他们供奉,尊为“大王”和“小王”。书法已经成为日本的民族文化,但根是在中国。日本人从实践角度完成了清代思想家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策略。从历史上的“遣唐使”、“陶瓷战争”、“明治维新”等行为,我们能很清楚看到日本文化强国之路,“明治”和“维新”这两个词也源于中国的典籍。“明治”源于《易经》“圣人面南听天下,向明而治。”“维新”取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在向海外学习,将流失出去的精神捡拾回来,这样往往有一种自卑的情怀和失落感,与其这样,就该有重拾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决心。书法渗透到教育中,不应是口号,更应该是修炼。这一点,日本做得比我们好。重读儒家经典,汲取营养,也是我们教育迫切需要的。我记得1988年,世界上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宣言:人类在21世纪还要谋求发展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孔子身上去汲取智慧。全球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更应该行动起来。
沈:您谈到书法和修养的关系,能再具体谈谈吗?
何:我认同文化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包含衣食住行等;二是精神,包括学术、文艺等;三是灵魂,包括宗教等。书法包含在第二层次。我们总在强调艺术修养,中国的诗学、书学、画学等蕴含着哲学,祖先留给我们很多的智慧著作,《诗经》、《离骚》、《论语》、《颜氏家训》、《道德经》、《易经》、《文心雕龙》等,这些离我们现在已经很远了。应该捡回来,这是我们的“文根”。捡回来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求中小学生人人都去啃这些“经典”原著,至少老师在教育中要传播这些观念,先埋下这些“智慧的种子”,从佛教文化的角度讲,这叫“慧根”。
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高的要求。做作不是艺术,是造假。艺术需要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内炼、静修、面壁和悟道。君子慎独,艺术不需要热闹,她会自发给人以力量和温暖。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根和支脉,自己的根就是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基因,支脉就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开出的“奇花异卉”。我们谈文化,文化有一脉相承的“文脉”,这个“根”就是民族的文化灵魂――从中国文化来讲,诗性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是哲学,尤其中国书法,一点一线包蕴了一切,她包含了宇宙意识,她是“易”化的符号,她蕴含阴阳、虚实、曲直、刚柔、长短、黑白等观念。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诗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书法。这些蕴含哲学思维的中国优秀文化真的需要回归。这些也是触动我们灵魂的文化载体,需要好好传承和播扬。现在书法纳入教育体系中,至少表象上看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思考我们的文化问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字“阅历”,阅者读也,历者行也。阅历形成哲学头脑,产生智慧。鲁迅先生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
毕加索说,如果我生活在中国,我不想成为画家,更想成为一位诗人。毕加索了解中国文化,书法在中国诗学和画学间找到价值归位。书法是文字的情感表现方式,它承载的是诗的情怀,史的智慧,文的表象,同时又是绘画的根,书画同源,源于“线”,而“线”正是中国艺术的精神表象。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先生200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谈到书法:如果我没有退学,我永远不会想到去学习书法。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学习书法的价值,但实际上乔布斯正是通过学习书法掌握了不同的字体,这也正是Mac计算机的最大优势之一。
沈:我看您平时也写写书法,而且很多备课笔记都是用毛笔书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吗?
何:我印象中,小时候祖父在教私塾,我给他送饭去,总看到他拿着毛笔在写字,耳濡目染,也就习惯了。加上父亲也经常用毛笔写些诗文贴在家里的墙壁上,觉得很好看,有一种墨香。我想,“书香”可能很大层面上和这些有关,我们家算到现在,应该也是“五代书香”。小时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记得那时练书法“欧体”,爷爷站在身后,若能把笔杆抽走,便要受罚站马步,一站就是一小时,满头大汗,颇似现在的体罚。而我考上浙江美院,则是两个因素促成的。一个是高中毕业后,无心再考文科,受到教美术的叔叔的启发,开始了绘画。其次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那时考美术是不考数学的。我侧重喜欢文科,所以考美术史也就成了必然。现在,从事教育,尤其是艺术品鉴赏专业任教,我总是要求学生要多练练书法,包括寒暑假作业、平时的作业也要用毛笔完成,这样坚持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书法不仅是让你把字写好,更主要的是让你安静,人安静的时候会思考。
古代文人,写信、日记、书札、记账等都是用毛笔完成的,从早期的竹木简、缯帛书、到后来的尺牍等没有一样可以离开毛笔,这种东西丢掉了确实可惜。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的确摧毁了很多古代的思维方式,但这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有教育的良性引导方向。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程度,韩国的首尔在2004年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孔子学院。
沈:最后,请您谈谈艺术品鉴赏专业你所开设的课程和您对书法美术教育的期待?
何:我是2004年从上海朵云轩调回中国美术学院工作,那时艺术鉴赏专业还在起步阶段,我主持的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如《国学基础》、《艺术品市场研究与管理》、《古籍善本》、《陶瓷鉴赏》、《艺术教育与美学》等。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鉴赏专业是全国高校比较早创办的新专业。该专业比较重视传统文化基础,如大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第一门课是《国学基础》,这门课我已经上了8年,实践证明是很有必要的。艺术品鉴赏,包含有两个层次:鉴,即鉴定,鉴别,辨别真伪也。赏,即欣赏,品评高下。真品,即是原创真迹。伪作的含义则有很多,如赝品、仿品、临本、摹本、复制本等,这个要细加区别,鉴定非一日之功。鉴定可以从材料、技法、风格、图像、文献等角度去分析比较,现在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难度很大。欣赏也是必须具备很多知识架构,不仅仅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历史、经济学、地理学等,甚至物理、化学等知识。艺术品评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古代对书画的品评标准就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任何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既蕴含着同类艺术共同的本质,又彰显着自身的艺术特质。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历程。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禁锢,对音乐艺术的兴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等艺术形式仍在延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仍在上演并成为传世经典,文艺复兴时的一些音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有一些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而逐渐式微。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例证,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有着比较鲜明的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比较科学的创作手法的艺术形式,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观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艺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质支撑着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深受观众喜爱,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也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金铁霖教授把民族声乐艺术的这些艺术特性,归纳为“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性原则”深刻阐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反映了民族声乐的特质,是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四性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演唱艺术都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支撑,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演唱的论述,从今天的角度看,是符合艺术实践的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如《礼记•乐记》中“师乙”篇提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其中,“上如抗”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头腔的应用;“下如队”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关于气息的应用;“累累乎端如贯珠”中“端”是端正的意思,“贯珠”则强调了字声的完美结合。西方的美声唱法(BelCanto)在演唱的科学性上也有着明确要求,通过气息支撑、腔体运用、声音共鸣的使用等方法拓展歌唱者的演唱能力。“科学性”原则符合演唱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民族声乐歌唱者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原因。“民族性”原则揭示出民族声乐应反映中国老百姓音乐审美取向的特质。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绽放着独特魅力,源于其独具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源头和精髓,它规定了民族声乐的本质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具有的特质和标签,它影响了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和音乐特点;“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永恒生命,它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如何发展,“民族性”都是它的恒久核心。“艺术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外经典的演唱艺术,其音乐、风格、内蕴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性特点,这是艺术高于生活、引领时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铁霖教授提出的“艺术性”原则涵盖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民族声乐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它始终反映时代、歌唱生活,这是民族声乐的艺术品格。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立艺术特质。总之,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反映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广大民众的音乐审美取向,既阐释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又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原则和个性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也具有文艺评价的审美尺度特点,是衡量民族声乐演唱家演唱水平的基本标准,是衡量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的尺度,是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标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演唱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应该坚持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离开“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有可能偏离正途,就有可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就有可能难以表现中华民族的情感,也有可能把握不住民族声乐的精髓。只有秉承和坚持“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序的,才能在今天的基础之上更为光大、繁盛。
二、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
在中外音乐演唱发展史上,涌现过许多卓有成就的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和歌唱家。他们都留下很多值得后来人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声乐理论、演唱方法和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演唱的经典论述。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提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这既是对演唱方法的要求,又是对演唱审美的要求。欧洲对声乐艺术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和观点。1840年法国医生Y.R.迪代和佩特雷坎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歌声的研究报告》,宣扬“关闭唱法”,并从生理学角度指出,只有下降喉头才能产生“掩盖的胸声”。近代声学的奠基者、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生理学兼物理学家赫尔姆•黑尔姆霍尔茨于1862年出版了《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乐音的三大特征—音色、音高、音量的定义与物理特性,并对共鸣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总结滋养了声乐艺术,弘扬了声乐演唱中的科学方法,在各个不同时期作用、影响着演唱艺术和声乐教学。为了使民族声乐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基础之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铁霖教授就注意总结声乐教学的规律,提出并完善了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关于民族声乐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
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名师教导、学生勤加练习,仍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实践时间。这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并非无规律而言。对此,金铁霖教授提出了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揭示了声乐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声乐学习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熟悉直至掌握声乐演唱的概念。可以说,上述“三个阶段”是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民族声乐学习的精要,这其中也蕴含着艺术学习的通常法则,即由“必然王国”向着“自由王国”的演进。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指明了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安排。根据“三个阶段”的设计和规划,学习者能够明晰自己身处的学习阶段,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对自我的学习有着客观的认知,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有着指明方向的作用。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提示了民族声乐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进程按照“三个阶段”进行重点不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符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更快、更好、更科学地培养民族声乐人才。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阐明了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民族声乐教学所应遵循的教学进度和培养过程,这对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极为重要。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凝聚着金铁霖教授多年的教学体会、教学实践和总结观察。没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不可能将艺术学习的规律进行如此细致、客观的描述和提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铁霖教授为民族声乐教育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贡献自我,因而才能提出如此宝贵的论述。
(二)关于民族声乐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选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育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者分别是教育教学领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人才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人才的选拔,《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而乃塞畦绝径,令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蕴才不克扬其文采,固失育才美俗之道,亦非文明开化之宜。”在音乐演唱领域,古人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明代魏良辅《曲律》就歌唱人才的选择,提出了“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的论述。今天民族声乐的教学选才目标又是怎样的?金铁霖教授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它是选拔演唱人才的要求,亦是培养演唱人才的要求。民族声乐选才、育才“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新的发展。明代魏良辅曾提出要从声音条件、形象、演唱能力等方面进行人才选拔。相较之古人,金铁霖教授在情感表达、吐字归韵、声音韵味、舞台表现、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是基于对演唱艺术的深刻认知,使得民族声乐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视野、细化了要求,因而更具有实践性。“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演唱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诸多精华,比如京剧人才培养讲究“手、眼、身、法、步”。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民族声乐的“七字标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扩展和提升,反映了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华。“七字标准”的提出,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七字标准”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提出的要求,其本身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既具有音乐性、表演性、艺术性,也有着较为深刻的文学性和鉴赏性,这是对中国传统表演审美的一种新的发展。“七字标准”的提出,适应了时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涌现出大量的反映军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作品,到今天演唱舞台上作品荟萃、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民族声乐作品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行。今天,随着演唱作品难度的提升、音域幅度的拓展,“七字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满足和反映不同时代民族声乐作品对演唱者的不同要求。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和对演唱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民族声乐涵盖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要求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应具有更高视野的教育教学标准。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使民族声乐的人才培养有着更为全面的培养目标,能够造就民族声乐演唱者更为广泛的综合能力,也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三、结语
例1:在ABC中,AB=AC,AD是中线,ABC的周长为34cm,ABD的周长为30cm,求AD的长.
师:这条题目没有图形,可以首先画出图形帮助理解.
生1:动手画出如下的图形.
师:你们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生1:34÷2=17,30-17=13.
师追问: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1:由AD是ABC的中线得BD=CD,又由已知得AB=AC.
由于ABC的周长为34cm,因此AB+BD=AC+CD=34÷2=17.
又由于ABD的周长为30cm,因此AD=30-17=13.
师: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我将ABD的周长作为整体来考虑,AB+AD的长也整体考虑.
生2:受生1的启发,我也可以这样解决问题.
师:说说你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生2:因为ABD的周长为30cm,可得ACD的周长也为30cm,30+30=60就为ABC的周长再加2个AD的长,所以60-34=26就为两个AD的长,就可以得AD的长为13cm.
生3:将以上两个同学的方法总结一下得到如下解法:由AB=AC,BD=CD,AB+BD=AC+CD=34÷2=17cm,可得AD=ABD的周长-(AB+BD)=30-17=13cm
师:你总结得非常好!老师接着讲评下一条作业中的问题.
例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的中线BD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生1:受上面的启发,我是这样思考的:由AB=AC,BD是AC的中线得AD=DC,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ABD的周长是15时,则BCD的周长是6,设AD为1份,则AB为2份,易得AD=DC=5,AB=10,BC=1;当ABD的周长是6,则BCD是15,同样的方法可得AD=DC=2,AB=4,BC=13,由于4+4
师:你这种解法主要是运用小学算术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生2:我运用方程与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ABD的周长是15时,则BCD的周长是6,设AD=CD=x,则AB=2x,由AB+AD=15,解得x=5,易得AD=DC=5,AB=10,由BC+CD=6,得BC=1;当ABD的周长是6时,则BCD是15,用同样的方法可得AD=DC=2,AB=4,BC=13,由于4+4
生3: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ABD的周长是15时,则BCD的周长是6,故AB-BC=15-6=9,AB+AC+BC+BD=21,可得3AB=30,AB=10,BC=1.当ABD的周长是6,则BCD是15,得BC-AB=9,AB+AC+BC=21,易得AB=4,BC=13,但考虑到4+4
师:上面三种解决你们最易理解和接受哪种方法?
生:第2种方法.
师:说明方程的解题思想比算术的方法更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希望同学们好好体会同,并把它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再来一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2cm和4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生1:我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2cm为腰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cm、2cm,4cm,则周长为8cm,当4cm为腰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cm、4cm、4cm,则周长为10cm.
生2:第一种情况不成立,不满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只有第二种情况成立.
师:你说得很好.
师:若改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呢?
生3:则两种情况都成立.
老师将题目变一变,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它的另外2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你们会解答吗?
生1:我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若30°做顶角,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75°、75°;若30°做底角,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30°、120°.
师:你答得非常好.若改为有一个内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生2: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故120°只能做顶角,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30°、30°.
师:你回答得很好!
老师再将题目变一变:有一个外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生1:我运用分数讨论的思想方法,当45°为底角的外角时,这种情况不可能.当45°为顶角的外角时,则顶角是135°,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22.5°.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在一条直线上,有一点O,线段OA的长为,它与这条直线的夹角为45°,试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生: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并结合画图可以找到三个点:当OA为腰有2种情况,当OA为底有1种情况.
关键词:数据挖掘;Moodle
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我校自2006年开始学习和使用Moodle平台来支持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复杂数据,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在读了涂子沛老师的《大数据》后发现数据挖掘是一种有效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如银行、股市、保险、医药、零售等。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势必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本研究选取本校利用Moodle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以2007~2012年学生学习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平台(网址:http:///moodle)开设了初中阶段的全部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全程在平台上开展教学,学生通过Moodle平台开展学习,并通过平台提交自己的学习成果,利用平台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选取2008级学生(2011年毕业)作全程跟踪研究样本。选取2007级~2010级学生作对比研究样本。
本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以期在普通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能从本研究中获益,所以只采用Moodle平台本身提供一些表格,利用Excel对研究样本开展Moodle平台日志挖掘、测验数据挖掘和互动评价数据挖掘研究,以期探索网络学习活动分布特点,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网络结构特点,为网络学习平台上辅助教学的开展情况及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提供参考。
访问日志的数据挖掘
网络平台都提供了访问日志的功能,记录用户对平台的访问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上网时间、感兴趣学科、影响网络学习的因素等。Moodle平台对访问情况的记录包括日志、活动报表、参与报表三部分(Moodle2.3变为“日志”、“时时日志”、“课程活动”、“课程成员”又添加一个“时时日志”,其他三项为翻译不同)。“日志”记录了全体用户所访问的平台模块、各种操作以及发生的时间;“活动报表”利用日志数据表,对该门课程中访问平台各个模块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参与报表”可以得到具体学生和教师的访问平台模块和各类操作行为情况、学生的访问平台时间特点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示。
1.对平台模块总体访问情况──日志
下页表1是同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2007~2010级5个人数相等或相近班级,师生访问平台的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可知,师生最初对平台的应用不是很熟练,局限于资源浏览、作业提交等操作;2009级9班和10班由不同教师分别设计上课,产生的数据差距说明课堂参与程度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是有关联的;2010级的两个班也是不同老师授课,但课程设计是在往年集体设计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由此可见这种基于Moodle平台的集体备课更容易实现资源共享和流程化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通过技术来弥补教师人格魅力的不足,这样就可将教师的差异性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降至最低。
2.对活动的参与情况──活动报表
下面以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为统计对象,对同一学习主题的学生在各个活动模块中的参与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主要统计了五次“互动评价”活动和一次“测验”活动的参与次数。从表2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的参与率远高于2009级,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在2010级设计教学时,实行了“代币制”奖励(奖励可以为一段有趣动画、一个能拨号上网的账号或一个QQ号等),学生如果在“互动评价”和“测验”中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一个奖励,而前几级都是采用教师检查督促的方法。通过统计发现,实行“代币制”奖励后,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达到之前的2~4倍。说明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这种“代币制”奖励依然有效,且由于Moodle平台统计是即时性质的,学生只要达到要求,Moodle平台将自动出现奖励,所以在网络平台上使用效果会更加及时有效。这一点可以通过完成此活动时间跨度的数据挖掘得以验证。
3.对具体模块的参与情况──参与报表
这一报表可以对具体学生,对具体模块的参与情况做出更加细致的统计,通过这些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某个学生,对哪个模块感兴趣以及对应产生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五名偏科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科模块的参与情况统计是正相关的,教师可以参照参与活动不活跃的学生,开展有针对的教学干预。如何利用Moodle平台对其加以纠正,又将是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挖掘Moodle平台日志,我们可以了解 Moodle平台各模块的访问频率、了解学生在平台中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状况、发现学生的学习偏好,并依据学生的平台访问行为对学生进行归类,这些挖掘得到的信息将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活动设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测验数据的挖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对于试题分析、试卷分析、学生题目完成情况分析却由于传统纸质试卷统计上的费时费力,变得很难完成,从而使教学评价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网络学习平台在这些方面是有优势的。Moodle平台的测验模块有很好的统计分析功能,既有全体学生整体完成情况统计,又有具体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问题的单项分析(如下页表3所示)。目前,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试题分析
在测验结构分析中,对那些存在异常情况的试题(如30题平台会以红色显示)进行标记,并利用平台记录的数据对试题进行校正。每个试题的采用容易度指数在50%~70%之间均匀分布为最好。这一界限的设定将直接反应题目的鉴别能力。通过对题目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可以对试题进行一个良性的评价,同时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价,还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题目进行讲解。
2.试卷分析
如下页表3前两行所示,对本次考试总体成绩及试卷进行了分析,在数据挖掘中,对试题的难度使用首次答题平均分和成绩中值表示,这个数据将可以为试卷的组成提供选题的根据,从而对考试分数的分布偏度和分布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理想情况下,整个试卷的分数分布偏度为0,本次测验为负偏度说明题目较容易。
3.学生分析
Moodle平台的测验模式有多种,本测验设置了多次试答取最高分显示模式,以便学生在考试或者测试后立即获得成绩和排名,通过“回顾”找到自己学习知识点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因此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的多次试答成绩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障碍、知识点和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等,还可以利用一些更复杂的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各科目测试成绩的横向比较。
总之,利用这些信息,教师可以持续地对测验进行维护。例如,教师可以删除不规范的题目,修改太难或太简单的问题。这些分析结果可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并为教师做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某些学科试题编辑的难度大,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涉及一些特殊符号,在试题编辑时一些填空、证明、计算题设计有一定难度。令人欣慰的是Moodle平台是个开放性平台,全世界对它感兴趣的人都在不断完善它,如WIRIS就是一个专门为数学开发的插件,利用它可以完成大部分数学试题编辑。②有些题目还无法实现自动判分,不能及时反馈,如语文、英语学科的作文就只能辅助以人工判分。
Moodle平台的互动评价(Workshop)的数据挖掘
“互动评价”是其他网络学习平台所不具备的,Moodle平台的互动评价是为教学“量身定制”的,评价可以具体到学生作品的某个具体的点,并且能用具体的分数和等级体现。互动评价是同学间的评价。即由同班级学生,针对某个作品进行学习成果互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不再只是被评价者,不只是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要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因此要仔细欣赏别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批判及建议的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而就被评者的角色而言,学生在接受别人的建议后,进一步修改作品。通过反复的评价及修改,在互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借此不断地累积学习经验。所以互动评价不只是评价,其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生自评”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和自己的完成过程及满意程度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是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反省的过程。对互动评价的数据挖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教师参与情况统计分析
Moodle2.0后的版本对互动评价进行了改写,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同等位置,减小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干预。通过两种评价比较分析发现,如果评价设计合理,不仅能正确评价学生,并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2.学生评价对象分配统计分析
Moodle2.0后的版本中学生的评价对象既可以随机分配也可以手动分配。为促使小组成员公正互评,防止恶评,可以进行分组用组成绩评价学生,分配时“启用防止同组学生互评”选项,每一个作品评价人数和每一个成员评价作品数都控制在5人以上,这样每一学生对同一作品评价行为都受到其他人制约。通过对不同版本评价的数据研究发现,在学生的时间允许情况下,参与评价的人数越多评价结果越趋于合理。
3.学生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
最初使用互动评价时,采用了让学生对评价作品打分方法评价作品。弊端是学生评价作品标准不同,而且学生很难区分分数细微差别。随着应用深入,在评价表中设计了“是/否”、“好/中/差”(3级)、“很好/好/中/差/很差”(5级)等评价标准,结合打分方法,使得学生对作品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评价结果更加趋于合理。
总之,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数据进行挖掘,可为教师提供如学生在线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效果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教师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在逐渐淡化,成为了课程设计的“幕后导演”,虽然没有了“主演”的风光,却从更深层次决定了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顺平.Moodle平台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01).
[4]王全旺,赵兵川.数据挖掘技术在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5]李钊,熊威,李琪.数据挖掘在Moodle平台中的应用浅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本节课课本上的内容只有两句话:“收集家人的身份证,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身份证与他们各自的出生年月日有什么关系?”教材上没有现成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这就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生活经验自由选择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练习题。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件逐一出现:110、119、120、122、114,学生读。
当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表示特定的意义时就成为编码,揭题板书:数字与编码。
二、探索规律
(一)探索身份证编码规律
1.请学生汇报自己调查的亲人的身份证号码。
2.教师随机板书一个身份证号码。
3.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教师补充并板书。
4.课件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61012519950123134X。
猜一猜验证码是哪个数字时用X表示的?为什么?
(二)体会身份证编码优越性
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61022196901303627。
观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探讨,总结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并板书。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猜一猜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猜猜分别是谁的?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320623194506073316
320623194401010405、360102197209280161
2.活动二:试一试
小军出生于2002年3月9日,是陕西西安市雁塔区(13)的第一名小学生,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编小军的身份证号码(派出所代码和校验码用X代替)。
3.课堂小结
四、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没有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没有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课堂教学的主要亮点如下:
1.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
2.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身份证号码,了解编码知识,知道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通过进一步学习,初步了解到不同编码表示不同的含义。
3.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相结合。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知识之后,在实践应用中让学生试编小军的身份证,在拓展提升中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号,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4.提倡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实践应用与拓展提升中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编写身份证号码、设计学号,谁与谁不商量,使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自我提升。
5.教学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中得到提升,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
关键词:思品教学;多媒体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5-01《中学思品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可见,新课程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用其形象、生动、直观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较好的解决了思品课的枯燥性和综合性等问题。
1.多媒体技术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
1.1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我们就会积极的探究、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以探究、创新精神来看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例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引用批判双汇的《健美猪之歌》,学生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当我们消费者在消费后发现我们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了,该怎么办?"这样可以通过幽默风趣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1.2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用美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先播放在网上下载的一组邓亚萍、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看着这动人的场面,使学生敬佩之心由然而生,从而引入本节内容。就这样,通过多媒体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认真地想、去理解、去体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1.3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多媒体大屏幕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可以边讲边操作。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事实、创设情境、呈现过程、提供示范,使老师讲授的信息直接、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老师易于讲清知识内容,教师的讲稿,既美观醒目,又节省了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4强化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黑板上采用粉笔进行教学,费时耗力。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这些信息扫描进电脑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音、像、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这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上课时,只需轻点鼠标,教学内容便逐个展示出来,教学节奏大大加快。虽然教学内容比平时多了将近一半,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教师将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5拓宽学生的思维;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抽象思维,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是注重能力的今天,重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特点显得越发突出。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象动起来,更加具体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1.6把思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上课时,可以把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思品教学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播放了一组伪劣商品的图片,让学生在打假中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2.多媒体技术在思品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许多优势,但要想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辅助的优势,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教师只顾自己去讲解,而学生只顾紧张的抄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
2.2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材料;现在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可以随时找教案、找课件,但是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课件,否则你下载的内容有可能不适合你的学生,就有可能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当然,对老师自己的成长也没有好处,你有可能依赖于网络,而不去钻研教材,不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去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学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2.3多媒体教学容量要适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繁多,但是不能整节课都在放多媒体,那样学生就没有时间来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此单元时,发现好多学生对用笔用墨造型、各种皴法、画画构图等绘画知识知之颇少,大多数同学从未实践过,教学时学生很难体悟领会;教学西洋绘画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明暗规律、色光变化、解剖、透视等知识都不清楚,所有这些大大削减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认为方法有二: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小学、初中阶段关于美术教育的落实,真正确保开足美术教育的课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美术学科的基础;第二,加强高中阶段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
课外美术教育可以利用课外一切可利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一部分学生(有特长的)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思想方法和表现方法,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联系,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它是美术教育名符其实的第二课堂,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强有利的补充,是学校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课外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培养美术骨干,协助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扇窗口,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人才,为社区培养地方美术人才。
那么如何办好和发展高中阶段的课外美术教育活动呢?
1.争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合理确认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性,充实美术教具,特别是写生实践的教具。
投入资金,改善条件,购买和制作画板,画凳,充裕解决冬季美术室的取暖问题,配备一定数量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设备资料,创办展厅,即时举办各种展览等,在狠抓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适应美术高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管理,规范美术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美术考生专业课的学习强化大多是从高二开始,他们美术基础薄弱,文化课底子差,大多是中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强管理,及时规范,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钻空子逃课,并染上其他恶习。所以,专业课教师,要及时和美术生所在的班级班主任及时联系,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他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齐头并进,最好是组织成艺术班,使音乐、美术考生同在一班,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成绩会更为理想。
3.根据美术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评卷原则及要求开设科目。
在选择材料、制定计划与进度、确定强化方案时,把讲评、临摹、写生、示范、默写、创作按先易后难之分,循序渐进,系统学习实践,而后循回往复,使学生的观察、理解、表现能力得以夯实和提高。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了解高考动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明确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媒体光盘资料,自主学习并善于总结探讨,互相观摹,开展讨论,取长补短,定期评价、展示,引入竞争机制,使同学们携手共同进步。
4.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
省内外院校兼顾,好、中、差梯度有别。
美术专业高考地域跨度大,考试时间长,一般情况下省外院校在每年的元月份开考到三月初结束;省内院校一般在每年二月份开考到三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考试地点一般设在省城,考生存在跑考的现象。
在这段时间考生大多是自由活动,忙于奔波,不能够静下心来狠抓实践落实,这样考生报考的院校多,但考好的院校少,并且开销大,经济负担重,所以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组织学生集体行动,选择适应自己的报考院校,集中精力考好四到五所院校,这样的工作势在必行,再不能让学生盲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