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习题范文

会计习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习题

第1篇:会计习题范文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

B.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

C. 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D.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

2. 通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包括( )

A. 帐务处理模块

B. 报表处理模块

C. 固定资产模块

D.工资管理模块

3. 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在删除无用科目时,下列说法( )是正确的

A. 每一个科目均可删除

B. 有余额的科目不能删除

C. 有发生额的科目不能删除

D.任何科目都不能删除

4. 关于记帐,下列说法( )是正确的

A. 每天必须记帐

B. 上个月未结帐则本月不能记帐

C. 凭证必须审核后才能用于记帐

5. 期初建帐设置会计科目时,需定义( )

A. 科目编码

B. 科目名称

C. 科目类型

D.帐页格式

6. 填制凭证,输入会计科目有以下方法( )

A. 直接输入科目名称

B. 输入科目编码

C. 输入科目助记码

D.参照输入

7. 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 银行对帐功能可在系统启用一段时间后再启用

B. 银行对帐可以自动对帐和手工对帐并用

C. 使用自动对帐功能就不能再用手工对帐功能

8. 集成帐务系统提供了下列转帐形式( )

A. 自定义结转

B. 对应结转

C. 期间损益结转

9. UFO报表的取数来源可为( )

A. 本表取数

B. 他表取数

C. 帐务系统中取数

D.任意文件取数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报表中只能设置一个可变区

B. 一个报表中可以设置多个可变区

C. 可变区的行数和列数是在格式设计时确定的

参考答案:

第2篇:会计习题范文

[关键词] 网络化; 学习; 会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7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107- 01

由于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环境的普及和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方式[1]。网络化学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适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化学习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忽略了对网络化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个人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知识转化模型进行研究,以提高会计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缩短其将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时间。

1 相关基础理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构建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理论和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等。

1.1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

要把握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内涵,首先应理解个人网络化学习的内涵。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由学习者、学习资源、支持要素所构成的个性化学习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个人网络化学习者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个人知识库,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2]。

1.2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应用的信息,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目的在于整合自己的知识资源,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3]。

2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要素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支持要素。

2.1 主体要素——会计学习者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实施者,是个人网络化学习的执行者,最主观、最能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知识库、信息需求强度、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吸收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

2.2 资源要素——会计学习资源

会计学习资源主要指会计学习材料和相关参考资源,如各种会计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会计考试课程及相应的习题库资源等。

2.3 支持要素——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

会计学习者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包括各类硬件和软件、学习平台、学习氛围、导学者、学习伙伴、管理者等[4]。

3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

3.1 模型定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如果说个人资源管理使会计课程转化为会计理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则使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个人网络化学习要想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需要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及提升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因此,个人网络化学习需要由个人资源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转化,即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应定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重新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

3.2 模型框架——知识螺旋增长模型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从纵向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者根据学习需要从互联网知识仓库中搜集、评价客观会计理论知识成为学习者个人表观会计知识;对个人表观会计知识组织、分析并与个人其他知识整合成为个人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以实现会计知识的转移、创新和增值,是知识链形成过程;将个人主观知识显现、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是会计知识创造、整合、开发和利用的知识创新过程。从客观会计理论知识到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整个会计知识链实现了会计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将个人会计实务处理经验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这样周而复始使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呈螺旋形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华,阮建海.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学习策略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6(11):107-109.

[2] 财政部. 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N]. 中国会计报,2010-12-31.

第3篇:会计习题范文

【关键词】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

由于现行准则中界定的会计要素不够合理,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具体会计科目使用不够准确,因此增加了会计初学者掌握会计科目的难度。本文拟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不对应;二是会计科目体系构成不合理。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缺乏严格的对应

我国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问题在于利润要素上。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结构性内容,是财务报表的构成框架,但是我国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够合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本身既包含了收入减去费用之后的差额,也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因此,利润这一要素本身在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既不完全独立于其他要素,又不能完整包含其他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是对会计要素在记录行为中的运用。在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上,我国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体系形成了较大差异,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因与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原因,实务界习惯了将影响利润的会计科目纳入“损益类”这一含混的科目类别中。然而,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的不对应却增加了会计初学者学习的难度,造成其在理解、运用会计科目时不够深入和准确。

(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不仅现行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会计科目体系设置本身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1.会计科目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会计科目类别。例如,我国“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尽管较好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消耗和资产形式的转化,但其归根到底仍为“资产”,只是资金占用形式的变化,一种资产转化为了另外一种资产。将某些项目命名为“××成本”的会计科目设置模糊了会计科目的本质,降低了会计科目的可理解性。实务中,许多会计初学者对“生产成本”会计科目的理解曾经备感困惑。另外,现有成本类会计科目的内容亦不全面,如“在建工程”、“材料采购”实际上也属于成本类科目的内容。“共同类”会计科目类别则与资产、负债又形成了交叉。

2.“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模糊,不利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理解。损益类会计科目将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项目纳入其中,简化了科目的分类,但却不利于对利润形成的理解。实务中一些具体损益类科目的设置更是模糊了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投资收益”等。

二、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现行会计准则亦存在较多问题,如科目设置名称不妥当、科目内容不合理等。现行具体会计科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会计科目上:

(一)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是两个典型的生产性企业成本类会计科目。根据准则指南的规定,“制造费用”会计科目反映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发生的一些间接性的生产费用,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与产品生产有关但又无法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则指可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实际上,二者反映的均是一种资产――在产品(或未完工产品)。这两个会计科目虽然突出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但在名称使用上却降低了对在产品这种资产的理解。

(二)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意在反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耗费。这一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科目本身的可理解性不够,其余额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资本化的研发支出);二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费用化支出”是一种费用,却列入了成本类科目中,“资本化支出”是一种资产,却以“支出”的方式列示。

(三)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为了反映不同类型的留存收益。“本年利润”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企业本年度所赚取的利润,而“利润分配”会计科目却对较多会计初学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尤其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与明细科目之间的结转问题。在中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二者之和又反映为“利润分配”总账科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名称。年度资产负债表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来填写报表项目“未分配利润”的数字。这些繁琐规定大大增加了会计初学者理解报表内容和编制报表的难度。

(四)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简化了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项目记录,但其简化的设置却大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可理解性。根据现行准则指南中的规定,所有与投资有关的损益均通过“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的记录来反映,既包括股息、债券利息等“收入”,也包含处置投资形成的各种利得与损失。这种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使得相关部门(如证监会)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如中国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中,对于处置投资的披露要求就显示了“投资收益”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也说明我国利润表的披露内容需要改进。

(五)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营业外收支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体现出没有完全脱离历史影响的弊病。尽管在2006年的基本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与其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却仍然使用了实务界较为熟悉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名称。这一名称虽然有助于理解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区别,但却与利润的构成内容表述上形成了差异,不利于会计初学者对利润要素的理解。

三、改进现行会计科目的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会计科目体系重构与具体会计科目改进两个角度提出针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建议:

(一)重构会计要素内容与会计科目体系

改进现行会计科目体系,首先需要对现有的会计要素进行改进。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润”要素。利润要素由于与收入、费用存在交叉,而且其本身又包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因此需要进行分拆。建议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中,将“利润”要素删除,增设“利得”与“损失”两个会计要素,其具体构成分别包括“权益利得”、“损益利得”与“权益损失”和“损益损失”。因此,改进后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个会计要素。

对应于改进后的会计要素内容,分别设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损益利得类、损益损失类七类会计科目(权益利得与权益损失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原成本类撤销,纳入资产类;原共同类撤销,分别纳入资产或负债类中。

(二)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改进

1.未完工产品的科目设置

对于未完工的产品,不再设置“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会计科目,代之以“在产品”会计科目。通过“在产品”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清晰反映这一未完工产品的资产本质。至于反映间接耗费的“制造费用”,可在“在产品”下设置明细科目“制造费用”等类似科目进行反映。

2.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支出的科目设置

撤销原“研发支出”会计科目,通过设置“无形资产――在研无形资产”这一科目来反映已经资本化、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研发成本。至于费用化的研究支出,则可以通过在无形资产下设置“研发支出”明细科目的方式来进行反映。

3.未分配利润的科目设置

为了提高要素内容与会计记录内容的一致性,简化报表编制,建议对原有的两个未分配利润会计科目进行整合,撤销“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一级会计科目,设置“未分配利润”一级科目,同时在“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置“本年利润”与“累积利润”两个明细会计科目。

4.与投资有关的损益科目设置

对于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需要分别相关损益的性质,通过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来进行反映。对于属于收入性质的股利、利息,通过在现有的“其他业务收入”下设置“股利收入”与“利息收入”明细会计科目来反映;对于属于处置投资所形成的利得与损失,则设置“损益利得――处置投资利得”与“损益损失――处置投资损失”来进行反映。

5.利得与损失的科目设置

在新设的会计要素体系下,对于利得与损失相关的会计科目设置,可以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分别设置“损益利得”与“损益损失”来进行反映,并根据相应内容设置不同的明细会计科目,分别对应于原“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亦包含了上文所述的投资处置利得与损失)。对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则在现有的“资本公积”科目中设置明细会计科目予以反映。

除本文论述的上述内容外,现行会计科目仍存在其他问题,如“代销商品款”用词不妥,改之为“应付代销商品款”更合适;“营业税金及附加”改之为“营业税费”更合适;在“财务费用”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改为“其他业务收入――利息收入”更合适等等。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的逻辑主线对现有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因此不再对其他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会计习题范文

关键词:会计;历史

一、研究会计起源问题的理论依据

1.在人类与人类社会起源之际,解决生活资料正常生产和人种正常繁衍问题,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条件,没有这种意义上的生产,人类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形成于发展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人们为了生产还要改进生产工具,这样才能从采集经济的被动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要使两种意义的生产协调一致,便必须从采集性生产阶段着手,在生产与储备、分配方面进行筹划,由此着手解决问题。研究会计史很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环境,人类历史可分为史前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及文明时代。中国的会计史起点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在这个旧石器时代距今有三百万年到二三十万年的时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又有早期的猿人到早期的慧人再到晚期的慧人,也就进入现代人类社会。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人类演进是三百万年左右在采集经济阶段,在采集经济时代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早期,人类以“血缘家族”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由家族中推举出来的年长女性来人主持采集生产活动与安排一个家族的生活。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经济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如采集食品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稳定性,采集食品结构的经常性变化及食品储备与分配所带来的经常性变化等。在采集时代早中期,尤其是在它的早期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300万年至20、30万年),食品采集的有限性与食物来源的不确定性,通常家族采集的实物不够分配,尤其是在约三个域的越冬之际,食品短缺不得不让人采取极端的措施。

2.从人类研究最基本的观点出发,300万年前左右人类史前认识的七点,当是第一批人开始以人的方式来思维的时候,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相当唱的一个时期,其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才能生存下去这个方面,最初是如何进行食品采集的生产活动,继而考虑如何去扩大这种生产活动,在考虑到的是越冬的储备,最后是考虑如何进行越冬过程的储备食品粮食的分配,其终极目标是在于杜绝极端措施的实施。人类学家任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起,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或认识论—心理层面。这两个方面构成的认识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他们还认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大的脑结构反应了口语对计算的特殊要求,这时候的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同时,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为地驾驭更多的感觉星系的渠道,尤其是对计量记录的需求用数值符号表现出来,用大脑意外的窄体去反映,以此减少大脑的负担。由越冬之际的集中性筹划到进入日常筹划的频繁状态,筹划事项日趋繁杂,当煮熟人在头脑中的筹划已不胜其烦的时候,便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头脑之外寻求帮组进行筹划的载体,于是在就是其时代种完其,人类最早的刻画符号就产生了,人类进入到会计的原始计量记录时代。人类最早出现的刻画符号大都是单线条的简单重复,它的意义只有筹划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并不了解。由于年代救援,对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这类创作的发现还十分有限,直到晚期这类发现才有所增多。原始形态的账簿是有刻记记录和抽象绘图记录所演变来的,这是会计演进史的突破。

二、对会计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

1.人类起点之际的会计思想与行为,在保障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伟大的作用。与保障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伟大历史起点,人类史前会计思想与行为的萌芽及产生,确立了会计科学发展的历史起点,它所解决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与创作性价值与其意义是划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它显示了会计最辉煌、最伟大的历史贡献,这是人类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历史事实。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与史学思想历史起点的具有一致性,精确性、可靠性一开始便是“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模式以采集食物储备与分配食品为目标的管理行为,作为人类最早生成“信息”的方法、技术或手段,它是原始会计与原始数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会计发展的基本历史规律考察,这种即时最早也是最佳的结合,是从今往后会计学与数学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处于萌芽状态的计量记录行为,一开始便借助于原始数学,以追求相对精确的量为其特性,这一原始特性将成为会计永久的一种属性。正式以相对精确的原始计量记录信息为依据,才最终解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下去的重大历史问题。

2.人类会计思想的认知活动过程经历了从时间到理论再到指导实践活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活动过程。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数学思维,一种是认知思维,这两种结合产生信息,把信息符号化,在通过神经系统、感知系统和相关生理系统产生感知思维、通晓思维、理论思维、原理、时间和发展的过程。人类会计思想支配下的计量记录行为显示了伟大的文化艺术特质,会计文化永远是人类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单线条反复使用为特征的简单科技与以直观绘图即使为特征表达经济事项的方法,即使人类最早的艺术,也是后来会计的雏形,并且他们都是会计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后来的会计便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个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联的伟大历史起点,那么,也便没有它永受人类社会经济基础性管理的依托,并且是日益加深与加重的这种依托。人类采集经济时代会计思想的历史期待您以及在这一思想支配下的会计计量行为,是会计思想与行为演进的历史基础,见识的基础是人类未来会计科学发展的保障。会计一开始便是以一门科学出现的而不是一门技术或艺术。

三、会计法律制度史

1.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是产权的流动,即产权价值的运动,以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和统驱关系作为确定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层次的依据。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基础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打下了,在封建时代这一模式就稳固下来。在奴隶制时代,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古希腊的宪法等等,对产权关系进行了确认,是按照维护与保障财产权、债券、财产继承权这样一种模式来建立的。封建时代——中国秦汉时期法典式的会计法律制度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规定的细致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想象。封建时代会计法律制度对会计的进展有这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对自然经济形态下财产关系的确定,明确了依法保障才占所有权在财计立法方面的地位,如秦朝法典式会计制度建立使对世界的历史性共吸纳,其影响尤为深渊,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表明,会计立法建制是经济立法建制的基础。

2.大陆法系国家以法国和德国最为典型。法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是法国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对财产所有权显示出根本性保障,在离线中最突出的一个举动是把对财产所有权利的保障以专门法案的方式确立下来,即在宪法中确立“权利法案”的重要地位,它即强调了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又同时强调了“财产权是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权利”。法国的《民法典》明确了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并对财产进行了分类,明确了私有财产与国家财产的界限,对财产所有权的变更、取得与处理方式作出了详细规定,确定了债权种类与合同契约的关系以及明确了对债券的保障,明确了家庭、婚姻与财产继承权。法国《商法典》之《商事公司法》与会计关系非常直接和密切,它规定了财务报表的格式及报表合并问题,几家方法变更的合法程序,固定资产折旧与各种准备金的提取,处理会计、成绩事项的法定性原则等等。德国宪法中所体现的“权利法案”的精神,它对财产进行最高层次的保障,突出了维护公民经济利益及财产所有权收到宪法保护的内容。德国《民法典》是世界上首次在法典中明确了法人的概念以及法人制度,对财产占有权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明确了契约法的内容,对财产继承人有了系统的规定。(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人类产权与会计起源及相关性分析》 曹越;伍中信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1

第5篇:会计习题范文

一、会计信息局限性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会计信息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会计制度的特定范围内,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同,在利用会计信息反映相同的经济事项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特征。以存货计价为例进行分析,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包括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等。如果企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计价存货,就会出现收益差异。此外,以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为例,可以选择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与其他加速折旧的方法等等,但是选择的方法不同也会使其产生损益差异。如果选择的是平均年限法来计提折旧,就会明显地发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信息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虽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但是却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结果。

(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会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准确程度,其中,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数据无法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状况,具体的表现就是会计信息的虚假与差错。其中,会计信息差错主要是会计工作人员在遵守会计规范并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前提下,因为主观判断的误差或者是计算的失误、自身经验不丰富或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会计信息和经济活动存在差异。会计信息差错的主要特征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并非有意造假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虚假主要就是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在事前详细安排与设想,可能是隐瞒亏损,也有可能是偷税漏税等。这种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主要是当事人本身有意地捏造会计事实,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是一种欺诈的行为。以会计凭证造假为例分析,当事人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采取非法行为造假会计凭证。通过把私人用品转变成办公用品,并将消费性的支出转变成专项资金用途的支出,这是根据当事人主观意图来伪造与变造的原始凭证。此外,还可以凭空编制记账凭证,对记账凭证中的内容进行涂改,使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还包括伪装财务会计报告。因为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自身与相应经济组织为国家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文件,所以,造假的会计凭证、账簿与会计信息都会在报告内容中体现出来。

(三)会计信息的不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投资者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更有利于投资者财务报告使用者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与预测。相关性应该是指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与使用者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合理。具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一定要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所需。然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数量较多,并且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只有一种统一规范与格式的会计信息是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因此,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不可能与信息使用者都相关。根据上述情况分析,会计信息不相关性对投资者的正确评估与决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会计信息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于会计信息融合,在全面考虑符合会计准则交易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对不符合会计法则的交易活动进行考虑。除此之外,需要对不同时期内的信息数据仔细地整理,并根据会计信息的类型整合,这样就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融合以后的信息更全面更完整。因此,会计信息的融合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并且始终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与此同时,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对每层信息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会计信息的融合能够使信息利用率不断提高,并存在于整个信息融合的系统中的每一部分,有效地彰显了信息融合后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并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现行的会计行业中,甚至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信息融合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对会计信息融合的配合更加依赖,这使得会计信息融合的作用更重要。

三、强化会计信息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了解会计信息融合概念

会计信息融合主要就是对会计信息的再处理,将多渠道获取的会计信息或者是非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整合并处理,最终总结出完整详细的新决策信息,进而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决策。而对上述相关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过程就是所说的会计信息融合。在对信息进行融合以后所获得的新信息可以将其导入到会计信息管理的系统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并改进会计信息数据库与知识库,对于后期新会计信息融合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样一来,会计信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融合体系

健全的会计信息融合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其决策的正确性。同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融合系统的智能化,就需要全面研究并探讨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的设计原理,并深入研究和分析该原理的可行性,进而更好地实现目的。除此之外,在建立并健全信息系统后,需要利用模拟实验对系统内部的信息模型进行相应的检测,保证系统自身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同时,需要及时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进而积极地完善并改进会计信息融合的体系。

(三)科学合理的处理会计信息融合信息源

会计信息融合信息是来源于多种渠道的,其中,XBRL财务报告属于多种渠道中的一种,并且在现行的会计行业信息披露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尤其是近期以来,XBRL格式财务报告在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中也频繁出现,其他类型的公司与企业也同样提供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已经把该类型的财务报告当作会计信息融合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此外,会计信息融合的信息源还可以包括公司的公告、政府的通告、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专家的信息分析等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

(四)使用统一的方法表达会计信息

因为会计信息融合信息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通过信息源渠道所获取的信息种类与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融合系统。因此,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归纳与整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使用比较直观并且统一的方法将信息表达出来,进而确保信息的直观性。按照具体的准则把类型不同的信息有效地转换成识别框架基本信度,使得会计信息融合系统内所包含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便利与服务。

第6篇:会计习题范文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余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二、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2 政府监督。政府主管部门(或授权国家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监督行为。

    3 社会监督。企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行为。

    三、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当前的会计监督体系当中,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的所有会计监督权是企业经营者所赋予的,监督人员的监督手段只能在经营者授权的范围之中才能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这个权利还只能利用会计监督体系对企业经营的某一个具体时段进行静态的事后监督,对企业日常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

    2 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责任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监督手段和方式过于形式化。其中,社会审计监督是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事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实时的监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南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利益方面的问题,导致监督过于形式化,导致社会监督缺位。

    3 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4 资金管理存在漏洞。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深入,企业和某些具有事业性质的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相关监督部门所承担的现金监管职能能力下降。有的甚至以监督作为手段来达到经营目标,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方面出现漏洞。

    5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被弱化,责任界限模糊。通常来讲,企业会计人员只有在企业管理者授权的范围之内进行处理和监督,所以其承担的也仅仅只是授权者授权范围内的岗位责任。客观上来讲,会计机构与人员只需要服从并维护管理层的利益即可,这严重地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都只会使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完全丧失。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烦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四、加强会计监督对策研究

    1 宣传学习《会计法》,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并进行审计,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年报,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3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纪委监察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求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分工和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其次,对于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要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方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4 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

第7篇:会计习题范文

一、要让学生喜欢上会计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会计课的你

我们的学生基本是走读的,除了上课之外,业余在校时间不多,我利用课间的时间和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近他们和他们嘹天、拉家常、吹吹牛,有时搬搬手劲,有时玩玩牌,有时下下棋,有时打打球;常有学生向我挑战,不论是哪方面的,只要条件适宜,我都会应战,如果我输了,学生赢了,他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差,也有能干的方面,从而增强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会更加愿意与你交往;如果我赢了,他输了,他会佩服你,愿意接受你的说教,学生有了愿意接近老师的想法,他就会产生学好那门课的愿望。

二、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职高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有自卑感,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教学中,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们答问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说几句“你说得真好!”“你比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等。由于职高学生入学基础较差,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入学后不能适应专业课学习,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如果老师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我们要寻找学生知识的最近生长点,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来由及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可采用小笑话、典故等引入课本,将课本中复杂、深奥的会计哲理,会计术语同现时生活相联系。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就能把会计教学中出现的复杂会计问题简单化,抽象会计问题具体化,深奥会计问题通俗化。比如,在讲结转管理费用时就是把管理费用从管理费用账本抄到本年利润账本。在讲结转销售成本时我说产品在仓库叫库存商品,而拿出仓库去卖就改名叫主营业务成本。把给人家打借条叫“应付票据”收到别人的借条叫“应收票据”。在讲大写数字佰仟万亿时,为了学生记清“万”字没有人傍,我说这全是麻将的原因,因为“万”字天天被人摸,没人愿意站在它身边。在讲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的分配时,把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形容为“做蛋糕”把企业的利润分配过程形容为“切蛋糕”等等。总之,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不仅做到了教学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之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集体上课与课下个别辅导相结合

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他们分成多个层次,然后针对不同的层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财会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落伍的,其基础水平很低。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本着“授课内容浅、讲课速度慢”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学。同时还要多做例题且反复做习题。并通过恰当的练习测试让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同时注重对基础能力水平低的学生进行课后个别辅导。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也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讲清知识点的由来,让学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专业课,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要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但因学生基础差,碰到难懂难记的理论知识,刚刚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很快就会回落。因此我在讲课时,不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实施教学。例如会计凭证,书中是先讲会计凭证的定义,再讲会计凭证的分类,然后再分别讲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如果按书中所写顺序去讲,学生对凭证还没有一点感性认识,怎样去理解,又怎能下定义,还要分类可能吗,除了死记,学生别无选择,时间一长,还有谁会对枯燥无味,又要死记的东西有兴趣呢?我讲课时是从学生交学杂费的收据开始,收据是谁填的,它有什么作用,填了一些什么内容,在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我告示他们,这就是原始凭证,除了这,还有我们买东西的发票,领东西的领条等等也是原始凭证,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把它们概括起来就是原始凭证的定义;有了原始凭证本可以直接记账,但易出差错,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为了减少差错的发生,我们可以先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记账凭证,它上面要写哪些内容呢,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最后告之学生,在会计上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总称为会计凭证,这样变换顺序,以学生身傍发生的事情为例讲解,学生感觉得到,理解得了,也容易记隹。

第8篇:会计习题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操纵 公司监管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具体准则是针对具体会计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信息披露等做出的具体规范。我国1992年底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起开始系统研究制定具体会计准则,至2002年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对己的16项具体准则和1项基本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了22项具体准则。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于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些准则和应用指南等共同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本文根据会计准则体系中一些变化了的内容来探讨会计监管问题。

一、存货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由于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狭小,许多行业现已进入了微利经济时代,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家电、电脑、汽车等行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些行业的产品多年来价格一路走低,导致这些行业及相关产业经营业绩也一路下滑。在此情形下,许多企业打起了利润保卫战,常见的手段之一是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如果存货价格前高后低,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当期利润偏高,同时期末存货以最早的较高的单价确定,使当期资产虚增,而偏高的利润又最终虚增所有者权益。这种利用后进先出法来粉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营造虚假繁荣景象的做法极具危害性,因为这是一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造假行为。故在微利经济时代、在低通胀甚至负通胀时期,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有其必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没有被人为调节。企业一旦采用新的存货计价方法,其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波动,在监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该会计政策变动导致结果的合理性。对于想要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将会利用变更的前一年的报表,继续采用后进先出法或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采用后进先出法,做大成本、减少利润;这部分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蓄意造假的行为则是我们监管的重点。在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继续使用后进先出法的,由于其保持了会计方法的一贯性,只需要重点验证其计价金额;对于改变原有计价方法而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则要重点审计其存货计价的真实性或者完整性。

二、无形资产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1、对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的费用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的规定,使得符合条件的公司财务报表将表现出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增值。这对于研究开发费用较大的企业影响是巨大的,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造成权益的增加,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提高,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而言,利用这个政策变化,随意调节费用所属期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虽然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可能借此操纵业绩。在明确了研究、开发阶段界线及相关费用的基础上,注意监督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通过审查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金额,分析管理费用的大类明细项目“研究支出”是否合规合法;通过审阅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金额,了解该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并通过无形资产的账簿纪录,分析无形资产成本的构成内容是否合乎准则要求。

2、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过去的规定是:有法定年限的,按法定年限进行分摊;如果受益年限明显小于法定年限的,则按受益年限进行分摊;如果既无法定年限,受益年限也不明确的,可按不少于10年的年限进行分摊。新准则实施后,公司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缩短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降低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提高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作为监管部门要从谨慎角度去评估这类公司的长期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1、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将更真实体现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变过去上市公司利用不正当关联方交易、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达到隐瞒交易实质的手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准则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监管企业时应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2、确认交换损益,杜绝了公司过去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造成税收漏洞的状况。在公司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资产价值的变化和利润明细项目的变化。公司的报表是否会集中出现异常非货币换,值得关注。

四、资产减值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资产减值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的准则,将对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

第一,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树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结果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利润业绩普遍下滑;而现在将适用范围扩大,必然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指标全面下降。

第二,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多计费用,达到隐瞒利润的目的,准则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和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其别突出了公允价值。在执行新准则前一年的报表中,监管部门要关注公司为避免执行新准则,因此原因导致利润大幅跳水而在上一年财务报表中事先做出的平滑调整。

第三,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此政策将有效地防止顾雏军式收购中的利润操纵行为,收购时多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巨亏,收购成功后再将减值准备冲回形成账面利润。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现象频频发生,对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人为调整损益,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万元、4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080万元、6885万元、6373万元和5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值得监管部门警惕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上一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其利润的真实性将大受影响;尤其是季报、中报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更需要关注。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可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分别约为23亿元和62亿元。监管部门对上一年度公司发生的大额冲回减值准备,应当要求其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以防止公司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发生变化的前后给年报“洗大澡”。

五、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在《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准则中,充分体现了对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关注。扩大了职工工资的构成范围,以“薪酬”两字统一了各类报酬和福利。在职工薪酬的定义中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把原计入管理费用的许多费用项目,如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作为职工劳动报酬支出包括在薪酬内,监管部门可通过查看资产负债表中的预计负债项目,分析双方权利的履行情况,通过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具体项目,剖析企业拖欠职工薪酬,或作为虚减利润“口袋”等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关注职工工资和福利费有无与以往年度相比突增或突减,并无法与企业相应的非财务资料相符合的异常情况。

《股份支付》准则中股份支付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与企业的激励机制密切相关,股份支付同样属于职工薪酬的内容。任何方式的股份支付与工资相比,都是较大金额的,监管部门应分析其支付方式的利弊、合理、合规和合法,特别是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公司对董事会关键人员和企业核心、骨干员工实行的大比例股权激励,并监督授予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计量依据。可从所披露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和寻找原因。

六、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过去财政部根据郑百文的案例制定了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能作为利润、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郑百文债务重组前欠建设银行的债务就达22亿元。为了确保重组成功,建行豁免了14亿元,作为利润处理,郑百文出现异常利润拐点,即从每股亏损两三元摇身一变成为每股盈利五六元。事实证明,这一会计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监管部门对此应当予以重点关注,防止关联方通过豁免债务方式输送利润。例如,对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特别是ST、PT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负债较大而且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分析识别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七、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有四项具体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使得新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金融工具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会计监督应侧重于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项目涉及到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以加强其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八、收入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准则改变了过去用名义金额确认收入的方法,明确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将其与名义金额差额体现在当期损益中。这样将有效防止企业利用不正当关联方交易隐瞒收入或者虚增收入。监管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公司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集中交易以及营业收入与支出的计价与金额认定异常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会计习题范文

关键词:会计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日俱增,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商相继在中国投资设立公司或建立工厂,很多国内企业也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驱动下走向海外。在未来的国际化经济活动中,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处理会计业务,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以便熟练地与外商进行会计业务的沟通与交流。当外资企业等机构越来越多地将英语能力作为招聘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时,国内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难以与海归会计人才竞争,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虽然目前人才招聘市场及人才招聘网站上均显示普通会计人才供大于求,但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却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对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与特点

(一)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会计英语是一门以英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为框架,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讲授会计知识和会计账务处理的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英文会计专业词汇、英文会计业务处理、英文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通过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大量会计专业词汇和会计相关知识的英文表达,以及编制英文会计凭证、账簿和各类报表的方法,了解西方国家会计体系下的相关会计知识;第二,通过会计英语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课外拓展资料的大量阅读,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和专业口语能力,使之能够用英文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专业交流和沟通。

(二)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特点

1.会计英语是公共基础英语的延伸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和公共基础英语(又称大学英语)课程有所不同的是,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会计专业术语。会计英语课程是公共基础英语的延伸,教师需要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讲解会计专业的词汇、术语以及特有的专业表达方式,让学生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语境,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等专业语言应用能力[1]。2.以会计专业知识为背景会计英语课程多设置在第三学年,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会计专业术语和会计知识的英文表达,提高在英语环境下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已掌握会计知识的英文表达上,通过英汉对照使学生融会贯通。3.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trenvens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满足特定学习者的需求;(2)教学内容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一致;(4)与普通英语形成明显对照[1]。显然,针对会计行业的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这一属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应区别于普通的专业课双语教学,须显现专门用途英语的具体化和专业化教学特征。

二、会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会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将重点放在特定会计专业活动的语言运用上,尽量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外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专业英文报告与报表的编写能力、基本口语能力以及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专业工作的综合能力上。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且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移,将会计英语教学变成了普通英语教学。

(二)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很多教师仍采用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教师十分注重专业单词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但由于缺乏课堂交流与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从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既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会造成一些学生不是为提高能力而主动学习,而是为通过课程考试和获得学分而消极应付。

(三)教材选用不当

在会计英语课程教学中,目前很多高校选用的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多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前半部分是英文正文,后半部分则是对应的中文翻译和专业词汇短语。这类教材的优点是难度适中,涉及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业务实际结合紧密,但往往存在英语语言表达不够专业、案例与习题不充足、趣味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

会计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尤其是要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数是由对会计知识稍有了解的英语专业教师来承担的,有的则由英语较好的会计专业教师来承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不少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对开口说英语缺乏自信,这容易使不懂会计知识的教师对教学产生挫败感,将课程教学变为单纯的单词讲解和课文翻译。

三、改进会计英语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保障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现实中,大部分教师的会计专业能力都较强,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运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会计专业现有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可以聘用英语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进行集中培训,使专业教师具备更好的英语表达沟通能力,适应与满足教学需要[2]。同时,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注意招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会计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都较强,且对国外教育教学模式有深刻的体验,他们与教师队伍的融合,可有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会计英语课程不仅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拓展课程。如前所述,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课堂讲授与课外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专业英文报告与报表的编写能力、基本口语能力以及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专业工作的综合能力上。因此,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专业词汇的讲解以及课文的翻译,而应着重培养提高学生在英语环境下处理会计业务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大都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但其课时量普遍较少,有的甚至只有36个课时。在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时,适当地增加会计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是非常必要的,充足的课时量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教学活动解决课时量不足带来的问题。会计英语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应结合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尽量避免“一刀切”。教师可在开课之前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大致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制订适当的教学计划。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较低的班级,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适量增加专业词汇和基本语法的讲解;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较高的班级,应适量减少专业词汇和基本语法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专业英文报告与报表的编写等内容上。对于同一教学班级,教师还应注意满足不同英语基础和学习意向学生的需要,力求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找到归属感,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选择适用的教材

针对会计英语这门课程,可供选用的教材有三类: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三是高校教师自编的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其章节设计比较科学,有大量的案例讲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知识的英文表达准确,但其难度较大,因此选用该类教材的高校不多。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尽管有的存在语法错误较多等问题,但因其知识体系与我国的会计业务实际结合紧密,难度适中,因此被很多高校选用。高校教师自编的教材,基本是把相关文献和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进行汇编而成,其难度偏低,适合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但从专业知识角度看不能充分满足较高教学质量的要求[3]。鉴于以上各类教材的利弊,笔者认为选择经国内学者选编的原版教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这类教材不仅保留了原版教材的优点,而且调整了部分章节的难度,因此更加适合我国高校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需求。例如,教学实践中我们选用John.J.Wild主编、崔学刚和饶箐改编的《会计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会计英语课程的教材,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如果选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教师应注意利用相关英文杂志、报刊等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

(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会计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注重参与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设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4]。(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课堂演讲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材料组织能力;可以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再通过小组汇报和总结评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品质;可以在课堂穿插一些英文小短片,与学生分享一些趣味英文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优化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在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会计英语课程属于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课程论文和随堂测验,虽然简单易行,但容易让学生产生应付心理,不利于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会计英语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查相结合;(2)注重课外学习内容的考核,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放在能力的提高上;(3)结合阅读理解考核、小组作业、平时测验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4)在注重学生专业英语读写能力考核的同时,兼顾听说能力的考查[5]。

参考文献:

[1]李凌.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ESP教学实证研究——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377―378.

[2]陈柳卿.浅谈会计英语与公共英语教学的融合[J].海外英语,2014(17):83―84.

[3]王桢.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6(6):115―117.

[4]魏芳.翻转课堂在会计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财会月刊,2015(3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