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心里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特点,但因为未来发展目标和社会待遇等差异而又具有个别性。就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来说,我们更应该特殊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3年初,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占43%,大二学生占39%,大三学生占18%。调查统计分析显示,大约30%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因为就业竞争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占46.5%;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学生占20.5%;因为人际交往所带来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17%;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学习压力的学生占10.5%;另外,还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需要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然而,这些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们,当自己一人无法从困境走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选择了向父母、亲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专业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医生。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当前困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压力,调查中虽然只有大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实习,但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总之,目前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就此而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忽视。另外,还有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例如:抑郁症、精神间歇性失常、行动怪异、孤僻症等,虽然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因此,应该引起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人生重要课题。从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症状:孤僻、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冲动等,造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因素。
1、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
当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职院校后,远离亲人和朋友,陌生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这就使很多学生面对实际困难时不知所措,难免会产生思家念旧的情绪,进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看问题常常有失偏颇,这就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出现脱节,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清醒的面对现实,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失意灰心,进而对生活产生无望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虽然能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们的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懈,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往往会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更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必要的物资设备。有些院校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跟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应该放在首位。家庭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但是人们对这种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另类”教育,觉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高职生,仍然认为是因为当初分数不够理想,无可奈何才作出的选择。另外,随着现代前卫生活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态失调,形成诸多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频频出现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盗行为案件等。
对于当前高职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2007.(11).
【关键词】校外实训;心理问题:英语专业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学业上的失败者。不可否认,学业上的挫败感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相对于本科或者重点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存在认知方式消极,自信心不足,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缺乏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等常见问题。在高职学生参加校外实训时,陌生的工作环境、工作的压力以及与同事领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加剧了学生们的心理困惑。再者,英语专业女生多、男生少,其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为更好地了解校外实训期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设计了本调查。
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本调查是针对高职学生校外实训期常见心理问题的一项实证研究,研究的问题是:①高职学生校外实训期的心理状况,②男女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④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13应用英语3个班,共12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08人;独生子女51人,非独生子女69人;城市生源学生43人,农村生源学生77人。
2.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数据,问卷项目内容合计编排共44项,包括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情感这六个角度对学生具体心理状况进行描述,问卷采用五级制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情况非常不符合,“2”代表情况基本不符合,“3”代表情况有时符合,“4”代表情况基本符合,“5”代表情况非常符合。
3.调查过程
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在正式测试之前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并做了适当修改。正式调查在学生在校外实训进行了一周之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
三、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去除一些无效问卷(有遗漏未填完整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12份,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1.校外实训期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分析
将所有测试结果按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情感六大类进行统计处理,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因本次调查采用五级制评分标准,平均分高于3表示学生处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能力较好,反之则被认为较差。从表1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训期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力最强(M=3.07,SD=1.48),职业准备得分次之(M=3.03,SD=0.70),对于义乌工商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因校外实训期间还是住校,所以不会因为地域的原因给他们造成情感问题,另在实训之前,实训单位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所以在职业准备方面的问题也较少。但是其他四方面,得分都低于3,说明学生在实训期的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和实训期的学习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指导老师给予关注与并做相应疏导。
2.男、女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英语专业男生少、女生多,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为12人,女生100人,以性别为分类变量,对男女在实训期间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比较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列于表2。
表2的统计数据表明,男生除了职业准备和情感两方面均值得分低于女生,在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均值得分都比女生高;在生活适应(t=-2.34, p
3.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城市生源学生51人,农村生源61人,课题组以生源为分类变量,对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见,城市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其中人际关系(t=3.81,p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参与本次调查的独生子女人数为45人,非独生子女67人,笔者以是否独生子女为分类变量,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比较和均值差异t 检验,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在校外实训期间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及非独生子女学生,其中在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差异特别明显,已经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现象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独生子女学生一般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优越,不懂分享与谦让,待人处事更加独行专断,进入工作岗位难免出现生活适应困难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校外实训期学生易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惑,具体来看,女生心理状况普遍不如男生,城市生源学生心理状况普遍优于农村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方面困惑少于独生子女学生,因此,实训指导老师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重视,并重点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的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西南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2]胡娜.高职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心理状况研究.吉林农业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由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
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即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传统心理学多指消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对于健康、勇气和爱则很少涉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症状。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别学生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学生的知、情、意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积极心理学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使民办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
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较少,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迷茫等悲观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比较消极。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民办高职生尽管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但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和潜能将是他们人生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而且能激励他们做人的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飘忽不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造成缺乏目标、害怕失败、夸大或扭曲事实以及对未来悲观失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生产实践,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校外实习,他们存在着动手能力强、创新性高、自知力较好等积极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经常是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也因此使得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而不能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具有激活功能、拓展功能、构建功能和缓释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并能增强个人能力,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03页)等。
3.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含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不少民办高职学生由于在这四个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习成绩差,意气用事,冲动易怒,做事情虎头蛇尾。教育实践证明,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不一定都高,但学习都自觉主动、有恒心、独立、自制等。由此可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1)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往往是较差的学生,而产生此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被迫的行为。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首先得让他们确定一个积极而明确的学习目的,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将学习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除了学习方面,自觉性在生活中还体现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化进行加强。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在于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意志力是当代学生所匮乏的,在民办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体现为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有顽强的毅力,充满信心,为正确的目的而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
(3)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现今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被父母代劳了。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跟外界社会的沟通,缺乏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而在民办高职学生中,果断性的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要培养这一类学生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则要从源头出发,凡事不代包代办,给他们自主选择的充分的空间与权力。在面临挫折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掌握信息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4)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制力。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所发生的学生冲突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自制力的缺乏不仅表现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学习上也表现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上则放纵放任。自制力差的学生通常无法将学习作为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沉溺于网络或是游戏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面对挫折。
参考文献:
[1]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
[2]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心理科学,2005(2).
[3]宋玉冰.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的分数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就读的中职学校并不是很满意,这些学生走进中职学校之后,心理上就可能出现变化;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比较自卑,学习不努力,成绩下降较快。尤其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熟悉了环境之后,就会出现逃课、早退等现象。于是,在中职学校实行心理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需求。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具有学习障碍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是中考失败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面对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不知所错。另外,他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习焦虑问题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高,他们自认为考试很难,逐渐地就不学习,发展到最后就会出现厌学甚至是逃学。
2.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多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也让人不太满意,认定自己不是上学的料,自己不如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另外,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致使有的学生甘愿落后,甚至有的学生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有就是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是指它和事物发展的常理反向发展的一种心理状况,通常体现在,与别人逆着来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与不羁。这种状况在中职生体现的比较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环境,认为家庭和学校等有负于他们。也可能是有的老师教育方法不是很得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造成部分中职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3.情绪控制力不强
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健康的反映。中职学生几乎正是处理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变化很快,遇到事情比较容易冲动,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处事不够冷静沉着,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控制能力不高,两极化问题突出,高兴时高兴得不得了,遇到困难时难过得不得了,容易冲动,情绪变化较快,有的中职学生对人和事情的态度冷淡,好像对任何事都不关心似的,对于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感情比较易受挫折,抗挫能力不高;释放情绪的方式不合理,比较容易出现抑郁和消沉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二、中职学校办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1.入学期间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与转变角色
学生进入中职校门以后,就要面对环境和角色的转变等很多问题,这些改变使有些同学原来的心理结构被扰乱,心理定势被打乱,受其影响,出现学习动力下降,不愿意和别人相处等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年龄不是很大,远离父母靠自己独立生活,并且习惯用初中的生活方式去过中职生活,几乎没有完成角色转变。
(1)教会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升团队意识
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前,多数学生往往是就近入学,大多数的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就能够找到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是进入中职之后,同学们都是来源于不同的地方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还有的同学说方言,在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就会不知所措。由于刚刚走进学校,彼此不熟悉,很难产生依赖感,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不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身为班主任,就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篮球比赛、拔河等;开展联谊活动,让学长介绍一下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新入校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老乡或者是朋友。通过这些活动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地对新学校产生一些好感,慢慢地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也会逐渐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2)尽快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
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已经与小学和中学所学的内容有所不同,学生不会有升学的压力,在中职学习的目标是以后能够有好的就业岗位。同学们在这里要学习一项技能,为以后将来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校期间注重学习方面的交流沟通
部分同学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仍不能走出物理化知识的学习模式,觉得学习很费力,不容易进入中职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就不愿意学习;有的同学听人们对中职学校评价,认为上中职学校无用,所以同学们就觉得学习与否都没有关系,逐渐地就会厌学。班主任了解情况之后,要做好同学们的工作,依据不同的学生告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中职学校学习压力没有那么大,同学们只要经过指导,就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对于人们对中职无用论的说法,班主任就要告诉同学们,任何性质的学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的,拥有了某一项专业的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档案
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学比较而言,中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并不多,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稳定持续的交流与沟通。下课之后,学生与老师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学生表现得无所事事。学生会以老师下班了,见不到他们为借口,无法向老师请教问题。为了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老师和学生在一定时期进行沟通交流的制度,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得以拓宽,班主任老师要有每一个学生家长的沟通卡,在一定时间内,将学生在校的表现状况向家长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不仅能够激起同学们积极向上心理,还有利于老师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另外,将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班主任老师设立档案,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辅导方法与辅导状况记录下来,还跟踪调查分析。对于状况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和其他课任老师沟通交流,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多管齐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生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急剧上升,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引发的心理问题,恶性事件乃至学生自杀案件时有发生。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预防和杜绝类似心理事件发生,我院根据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了多管齐下教育方法,探索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一、健全组织制度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巡
1.健全组织机制。学院切实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2010年上学期初重新确定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及成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工办心理专干、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四级工作网络。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各系分别配备心理专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学生各个群体的作用。
2.制订措施制度。学院颁布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定了咨询工作相关制度,包括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心理咨询员值班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心理普查制度、心理咨询档案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员首询负责制度、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和心理咨询转介制度等。
二、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心育活动正常进行和咨询场地专门化
1.增加投入,确保经费及时到位。2008年开始,学院根据省厅要求每年按生均不少于5元下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心育活动及教师培训正常进行。2011年,2012年累计投入24万元,完善了两个校区心理咨询室建设,完全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心理咨询室功能完备,咨询场所舒适温馨。经过两年时间筹划,学院两校区均完善了心理咨询室功能设备建设,建成了集预约等候、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软件测评和宣泄于一体的多功能咨询室,硬件,软件均达到了省里“合格”标准。
三、经常有序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1.坚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及时传输心理信息
充分发挥校园橱窗宣传阵地和“馨心园地”报纸宣传作用,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另外针对同学们喜欢上网的特点,在学生处网站链接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常识。
2.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多方获取心理知识
学生会心理部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内容涉及525国旗下宣言、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征文、美文朗诵、影片赏析、心理趣味运动会、心语信箱、心理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四、全面实施心理课堂教学,努力造就业务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1.认真落实上级精神,全面实施心理课堂教学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下,2011年9月,学院全面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重大举措,教务处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规定为考查科目。课程开设主要面向学院大一新生班级,课时数为32学时,周学时2学时,分一学期完成授课任务。
2.师资队伍配备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
学院积极对从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现在拥有一支八人组成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另外各系学工办均配备了一名辅导员担任心理联络员。
五、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杜绝心理事故发生
1.定期发放《心理状况晴雨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由学生会心理健康部每周定期收集同学们心理状况晴雨表,中心根据晴雨表上反映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对需要交流的现象及时反馈到班主任,对突出问题学生进行相应跟踪了解。
2.加强个别和团体辅导,做好疏导和排解工作
(1)在个体辅导上,中心实行日常值班制度,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30)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固定时间接受学生咨询。两年内通过信息邮发,电话交流,网上QQ,现场交流共接受了300多名学生个体咨询。中心一一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跟踪,定期反馈,通过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在周一至周日晚(19:30-21:00),中心开通朋辈预约和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不适心理现象。
(2)在团体辅导上,中心从成立起已经成功举办团体辅导10场,主要涉及人际交往、个人成长、新生入学班级心理辅导、接受资助学生团体辅导等等,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各类特殊学生群体之中。
3.及时做好新生心理普查测评,跟进关注“超常”心理状态学生
中心自2007起每年针对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根据普查结果,筛选出问题学生进行追踪辅导。2012级大一新生3046名学生参测,普查结果超出常模分值人数比例为26.4%,中心对参测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结果最差的326名学生进行约谈核查,及时排除假象学生,对落实的异常学生重点干预并适时转介。
4.进一步健全“五个早,五个一”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杜绝心理事故的发生
对于特殊群体,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预警机制,切实做到“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中心建立了一整套连贯的可操作性干预体系,包括预警系统、干预系统、监护系统和善后系统等四个系统。三年来,已经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20人,其中及时发现并干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50余人,心理事故控制在“零死亡”状态,在干预体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六、结语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但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为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快速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5):68-70.
一 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指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试点院校考虑考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拟录考生,然后考生在拟录院校中,最终选择确定一所就读学校的录取模式。2011年起江苏试行注册入学,颇有“吃螃蟹”的勇气。注册入学是民办专科招生的一种途径,只在江苏省适用。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较成熟的招录模式,而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注册入学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简单说就是有相应阶段的毕业证,可以不用考试直接入学。由于入学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生源结构的复杂化,在此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高职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的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大量调查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抑郁、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而由于注册招生带来生源质量的差异,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不断增加之势。
三 高职学生心理现状的成因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问题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高职学生青春期发育刚刚结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发生的概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这些冲突和矛盾就会逐渐变为心理障碍。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之前所有学生都围绕学校的应试教育而奋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经历的缺乏和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这代学生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没有面对各种挫折的能力,一些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迅速,而这种冲击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若学生不能合理平衡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就极易造成心理的失衡,而心理素质低的人随着心理负荷的日益沉重,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1.学习环境的变化
与之前的学习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模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进入大学前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采用这种模式,而对进入大学后的自主学习模式无法适应,进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动力,觉得生活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多数大一新生而言,高中的上学模式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后和家人在一起居住,仅有少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而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集体生活成了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这对那些习惯日常生活依靠家人照顾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而这种变化恰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人际关系的变化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同时认为大学是极其轻松和无压力的,殊不知大学的压力是在无形之中的。由于注册入学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大,这就带来了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学业所规定的课程,修满毕业所需要的学分,还需从多方面充实自我,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毕业后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失落感。
四 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
要问学生,在大学三年里和谁最有感情,学生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辅导员。目前,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以“80后”为主,这部分老师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因此其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都与在读高职学生很相似,对学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加上师生之间成长背景的差别较小,沟通相对容易,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对辅导员信赖度较高,当学习或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就辅导员工作性质来看,其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再加上有得力学生干部团队的帮助,使辅导员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上,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优势。辅导员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此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不统一,而辅导员更可以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一
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高职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一般为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这就导致其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不能准确地定位某些学生心理问题。因此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3.提高辅导员心理教育技能
一、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当前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当前素质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中职学生的作用。未来社会中许多技能型人才都是中职生,如果中职生心理素质不过关,会对各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职生处在生理的发育期,其思想波动比较大,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有可能被挫折打垮。因此,班主任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中职生,时时刻刻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保障。
二、班主任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1. 有针对性地发挥中职教育的作用
在班主任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变化,制订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中职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中职教学的作用,发挥每一个集体的功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部分中职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这样就会很难与集体融合,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集体,感受集体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采取这种方式,也能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许多中职生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召开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中职生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一直保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注意发挥家庭因素对学生的作用。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很复杂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就需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勇于直面困难。在实际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多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的时候也能够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当前中职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有自信。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现阶段自身的情况和心理变化,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日常学习中,班主任一定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这对塑造学生的自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能使学生不对当前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3.中职班主任要对自身进行完善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对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高中生们尚未成年、涉世不深且正处在青春期,所以无法对具有冲击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学生们的心理过早的成熟,以至于产生厌学、焦虑、自卑、早恋等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现如今的高中校园中,由于信息的冲击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高中生之所以会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由于高中生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所以对于事情的正误判断力较差,再加上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数量也是极为庞大,良莠不齐的。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思想。导致其沉迷于网吧、台球厅等娱乐场所之中;
(2)某些W生的家庭不和,父母关系紧张,从而给学生留下心理创伤,造成他们神经敏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3)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某些教师仍未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只注重教育任务,而不注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听不懂,所以导致了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最终导致信心不足,产生厌学心理。
2.焦虑心理
高中的学生们由于即将面临高考这个带有巨大竞争性的考试,所以难免会有焦虑的心理。但是根据研究表明,焦虑心理对考试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面对高考这种具有竞争性的考试之时,更是如此。在考场上,其实考的并不只是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更是一场心理上的磨练。所以,让学生从模拟考试中适应高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的表现为极度的轻视自己,不自信。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会有偶尔的自卑,这种自卑无关紧要,但是不能长久的将自己滞留在这种情绪之中。否则就会出现心灰意冷,使生活以及学习都处在一种悲观态度之中等现象。
4.早恋心理
从心理学上出发,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十分正常的,同时这份情感也会成在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所以高中班主任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将早恋的学生一味的定性为“坏学生”、“坏孩子”,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让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在学业上有更大的进步。
二、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
高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否则会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重,从而起到反效果。比较适合的方式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1)主动谈话。作为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多主动找学生进行谈话,这种谈话可以是与学生单独的进行,也可以以小组聊天的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给与正确的心理导向,从而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2)角色扮演。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经历某种没经历过的事情,来加深学生对于某一个特定问题的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班级中攻击性较强的同学来扮演被欺负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力。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班级之中,可以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具体模式是可以首先由班主任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内部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并且多数学生都会将问题的答案引入到正确的导向中,即使有个别小组的答案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可以在最后的总结中,将这个偏差潜移默化的消除掉。
(4)肯定表扬。即正强化训练法,主要使用形式有赞许、表扬、奖励三种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极大程度上给予学生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能使学生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思想以及行为模式,为今后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脱敏反应。脱敏反应可以主要应用在面对考试产生极大焦虑感的学生身上。主要使用方法为:第一,系统的进行肌肉放松;第二,制定焦虑等级参考表;第三,针对不同的焦虑心理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训练,这种方式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应用才会产生效果。其使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考场产生焦虑情绪之后,能够自主的去将焦虑情绪缓解掉。
综上所述,现如今,高中生往往面临着学业、社会等多重方面的压力,所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而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之后,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加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梳理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普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缺少客观的了解,很多小学也没有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依然延续着只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德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心理健康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对人对事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之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人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地会映射出内心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游戏、交谈的时候,对他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过于在意、耿耿于怀的话,则说明这个学生内心太敏感,也许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形成初步感知,老师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大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讲理论、讲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老师讲得有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完全相反。基于这一点考虑,老师应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疏导、宣泄等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很容易发生改变,变成朋友那样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平等,自然会放下心理防线,愿意主动地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1.德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指导性,两者的学科不同,若想让心理健康在无形中渗透始终,必须逾越学科间的界限,从中寻找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共同之处,用二者的相同之处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衔接点,从而避免让心理健康的渗透显得突兀。2.学校缺少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的小学并没有德育的专科老师,而是让政教处的老师来担任学科教学,但是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平时没有处在教育一线,和学生的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关系生疏,仅是德育的开展就受到阻力,心理健康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学校让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的确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也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环境支持,小学里只有在一线教育的老师才懂得如何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的家长或者学校的领导也未必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让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受到阻碍。
三、德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途径
1.在实践中渗透。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基础,因此一定要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加入进去。比如,在德育学科的某些章节中渗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行设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可配合德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大舞台上每天发生的许多事都和学生有关,如果用心体验生活,必定会从中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的渗透,老师应关心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以此为实践依据来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开展。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举办亲子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家长、老师、学生的感情,让三者相互熟知,和家长共同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只有德育和心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校、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才会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韩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赭山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