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心里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特点,但因为未来发展目标和社会待遇等差异而又具有个别性。就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来说,我们更应该特殊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3年初,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占43%,大二学生占39%,大三学生占18%。调查统计分析显示,大约30%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因为就业竞争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占46.5%;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学生占20.5%;因为人际交往所带来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17%;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学习压力的学生占10.5%;另外,还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需要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然而,这些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们,当自己一人无法从困境走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选择了向父母、亲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专业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医生。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当前困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压力,调查中虽然只有大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实习,但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总之,目前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就此而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忽视。另外,还有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例如:抑郁症、精神间歇性失常、行动怪异、孤僻症等,虽然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因此,应该引起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人生重要课题。从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症状:孤僻、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冲动等,造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因素。
1、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
当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职院校后,远离亲人和朋友,陌生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这就使很多学生面对实际困难时不知所措,难免会产生思家念旧的情绪,进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看问题常常有失偏颇,这就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出现脱节,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清醒的面对现实,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失意灰心,进而对生活产生无望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虽然能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们的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懈,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往往会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更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必要的物资设备。有些院校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跟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应该放在首位。家庭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但是人们对这种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另类”教育,觉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高职生,仍然认为是因为当初分数不够理想,无可奈何才作出的选择。另外,随着现代前卫生活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态失调,形成诸多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频频出现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盗行为案件等。
对于当前高职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2007.(11).
关键词:职业院校 就业 健康心理 培养
一、当前职业学院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
1.不能做好面试准备工作。每次召开就业招聘会之前的几天,学校会提前把要来的企业具体概况张贴出来,很多学生不仔细阅读企业信息,也不从网络上去了解企业。对面试岗位要求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及企业文化、背景等不了解;对企业做什么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同时,部分应聘企业的学生缺乏时间概念。企业到校来面试,不能按时参加招聘会,拖拖拉拉;不带应聘资料或笔;面对企业人事的询问谈吐不流畅,所答非所问,应对能力不足,不能随面试人员的思维走,自言自语,如同浮云。
2.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观念。部分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招聘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出现就业迷茫,继而从众跟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正视自我,对企业求全责备。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暴露出理想化的求职状态。自己的不足不去正视,企业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不认可企业。
3.毕业生职业意识淡漠,到岗后工作不稳定。部分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流露出不满足做基础工作、不愿从一线工作做起、想一步到位的思想;有些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离职的理由是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不行、工作环境差不行、住宿没空调不行、上班太受约束不行???????表现为:懒惰、好逸恶劳、见异思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频繁的跳槽,很多学生在一个岗位上不会干很长时间,一年时间换好几家公司,做两个月休息十几天,不能吃苦,又想享受较高的待遇,飘飘欲仙地生存,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
4.在当代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偏激等,缺乏责任心、安全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流来自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在少儿时期属于留守儿童,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心理素质。上述的心理缺陷在就业后与他人相处与沟通中极大的表现出来,例如: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面对别人的指责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做出极端举动;不能与他人通力协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一同就业的伙伴,看到自己分配的工种不如别人时(自己认为),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去改变现在的状况,而是找各种理由辞职或鼓动其他同学离职。
二、确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标准
1.建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要因为是职校生而产生自卑,不要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太低而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不敢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要能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积极的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职校生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杂草精神”勇往直前、茁壮成长。因而职校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养成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的好习惯。
3.健全的性格特征。一个健全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全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区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和成功。
4.乐观稳定的情绪。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职校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职校生则应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优良的品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通过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职校生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在就业竞争中,职校生没有很大优势可言,但职校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三、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指导
1.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心理。学校制定班级值日周制度,值日周班级从周一至周五负责全校的卫生,分别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后、下午放学后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打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同学打扫完毕后,在原处留守,保持所打扫区域的清洁,见到老师敬礼问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向学生布置工作时,学生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学生上学必须佩带校徽,男生留短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饰品,女生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不得抽烟、打架、酗酒等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的活动,成立学生会,有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早晨出操整队;校园清洁卫生的检查、打分、评比;早晚自习的班级纪律等等。同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每位学生必须参加军训,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节假日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为社会做一些安全知识、防骗知识的宣讲或做义务交通协管员;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义工活动,例如:周六周日到敬老院做义工;到农村学校义务演出节目来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支持部分贫困生勤工俭学等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由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
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即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传统心理学多指消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对于健康、勇气和爱则很少涉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症状。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别学生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学生的知、情、意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积极心理学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使民办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
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较少,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迷茫等悲观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比较消极。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民办高职生尽管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但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和潜能将是他们人生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而且能激励他们做人的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飘忽不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造成缺乏目标、害怕失败、夸大或扭曲事实以及对未来悲观失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生产实践,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校外实习,他们存在着动手能力强、创新性高、自知力较好等积极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经常是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也因此使得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而不能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具有激活功能、拓展功能、构建功能和缓释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并能增强个人能力,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03页)等。
3.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含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不少民办高职学生由于在这四个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习成绩差,意气用事,冲动易怒,做事情虎头蛇尾。教育实践证明,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不一定都高,但学习都自觉主动、有恒心、独立、自制等。由此可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1)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往往是较差的学生,而产生此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被迫的行为。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首先得让他们确定一个积极而明确的学习目的,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将学习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除了学习方面,自觉性在生活中还体现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化进行加强。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在于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意志力是当代学生所匮乏的,在民办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体现为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有顽强的毅力,充满信心,为正确的目的而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
(3)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现今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被父母代劳了。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跟外界社会的沟通,缺乏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而在民办高职学生中,果断性的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要培养这一类学生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则要从源头出发,凡事不代包代办,给他们自主选择的充分的空间与权力。在面临挫折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掌握信息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4)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制力。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所发生的学生冲突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自制力的缺乏不仅表现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学习上也表现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上则放纵放任。自制力差的学生通常无法将学习作为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沉溺于网络或是游戏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面对挫折。
参考文献:
[1]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
[2]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心理科学,2005(2).
[3]宋玉冰.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阳光心态
学生进入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本领、健康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观念不断改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业接受,而心理健康、为人阳光、热情达观的人更受社会的欢迎。从企业家口中得知,企业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识转化能力,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
教育对策八:培养阳光心态,做一个“达观”的人。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形势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33-01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建立并成熟起来,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方面,除了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的问题,如比一般大学生要敏感、自卑、抑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建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使学生愉快、健康的学习成长,在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现状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尽管我国近些年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压力。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考失利的高中生或中专生、技校生等,也有一些由于客观原因未上的了大学的学生,相比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杂,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构造、思维习惯、视野等都会有所不同,造成各自心态的不同。
其次,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高职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敏感,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在乎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在交往中比较被动。当他们的思想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表达和沟通,就会产生压抑、抑郁、孤寂的情绪,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严重影响着其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
另外,高职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已经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缺乏,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会产生很多烦恼和无助。
经对高职生的调查,低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如高年级的重视和了解,很多低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越到高年级对心理健康课越感兴趣,希望增加心理健康课的课时。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总趋势还是比较健康的,显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不到实处,尽管开了心理健康课,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更注重的是形式,解决不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另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老师的知识涵养还不够,一些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老师值班辅导,使整个工作形式化、概念化。
一些高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于教师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要求的原因,将心理健康课开成了专业课的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上课,最后考试或写论文来获得学分。这种课程化的教学完全泯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不仅达不到帮助、辅导学生的目的,还使学生增加了应付考试的负担,一点也起不到作用。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原因外,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有些学生甚至鄙弃这种教育,将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与心理疾病混淆,认为进行心理健康的咨询就是心理有病了,会被人嘲笑和排挤的。
3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高职院校出现上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院校对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不重视,这样就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没有针对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就没有目标性。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
3.1 高职院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要确实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现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好的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达到优化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开发其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生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3.2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健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首先要强大师资队伍和师资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咨询活动,比如可以开通咨询热线,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学生面对面的尴尬了,或者开设心理活动咨询室,让学生定点的咨询。另外,学校一定要尊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开设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课堂多样化和丰富化,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3.3 增强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开展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培养了其团队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建立了其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潜在的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套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一支高效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在学校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养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较高的心理素质,使之真正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其以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09(10).
一 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指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试点院校考虑考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拟录考生,然后考生在拟录院校中,最终选择确定一所就读学校的录取模式。2011年起江苏试行注册入学,颇有“吃螃蟹”的勇气。注册入学是民办专科招生的一种途径,只在江苏省适用。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较成熟的招录模式,而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注册入学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简单说就是有相应阶段的毕业证,可以不用考试直接入学。由于入学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生源结构的复杂化,在此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高职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的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大量调查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抑郁、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而由于注册招生带来生源质量的差异,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不断增加之势。
三 高职学生心理现状的成因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问题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高职学生青春期发育刚刚结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发生的概率较高,若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这些冲突和矛盾就会逐渐变为心理障碍。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之前所有学生都围绕学校的应试教育而奋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经历的缺乏和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这代学生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没有面对各种挫折的能力,一些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更加迅速,而这种冲击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若学生不能合理平衡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就极易造成心理的失衡,而心理素质低的人随着心理负荷的日益沉重,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1.学习环境的变化
与之前的学习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模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进入大学前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采用这种模式,而对进入大学后的自主学习模式无法适应,进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动力,觉得生活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对多数大一新生而言,高中的上学模式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后和家人在一起居住,仅有少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而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集体生活成了最主要的生活方式。这对那些习惯日常生活依靠家人照顾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而这种变化恰恰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人际关系的变化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同时认为大学是极其轻松和无压力的,殊不知大学的压力是在无形之中的。由于注册入学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大,这就带来了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学业所规定的课程,修满毕业所需要的学分,还需从多方面充实自我,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毕业后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失落感。
四 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
要问学生,在大学三年里和谁最有感情,学生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辅导员。目前,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以“80后”为主,这部分老师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因此其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都与在读高职学生很相似,对学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再加上师生之间成长背景的差别较小,沟通相对容易,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对辅导员信赖度较高,当学习或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寻求帮助。就辅导员工作性质来看,其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再加上有得力学生干部团队的帮助,使辅导员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上,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优势。辅导员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此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意见不统一,而辅导员更可以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自我管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一
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前述种种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或不足。高职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一般为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心理学专业素质不强,这就导致其处理生活危机、心理危机的能力相对欠缺,不能准确地定位某些学生心理问题。因此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局限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和咨询门诊,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3.提高辅导员心理教育技能
一、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响应当前社会的需求,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当前素质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中职学生的作用。未来社会中许多技能型人才都是中职生,如果中职生心理素质不过关,会对各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职生处在生理的发育期,其思想波动比较大,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有可能被挫折打垮。因此,班主任必须从各个角度了解中职生,时时刻刻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保障。
二、班主任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
1. 有针对性地发挥中职教育的作用
在班主任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变化,制订相应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中职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中职教学的作用,发挥每一个集体的功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部分中职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这样就会很难与集体融合,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集体,感受集体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采取这种方式,也能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许多中职生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召开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中职生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一直保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注意发挥家庭因素对学生的作用。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很复杂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班主任就需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班主任实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勇于直面困难。在实际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多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的时候也能够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当前中职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有自信。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现阶段自身的情况和心理变化,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日常学习中,班主任一定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这对塑造学生的自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能使学生不对当前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3.中职班主任要对自身进行完善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研究拓展训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有关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拓展训练、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数字图书馆中进行搜索,查阅了大量关于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对国内外有关拓展训练与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总结,进而得出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探索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仅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有关,还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而通过开展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增进信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较强,在长期的封闭式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热情,对于外界的变化也鲜有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不够高。组织学生进行“有轨电车”、“盲人方阵”的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比赛的方式,建立学生互信与互助的帮扶意识,显著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接受体能锻炼,并且在训练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确定具有吸引力的户外训练主题。
2、克服胆怯心理,培养积极勇敢精神。高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耐力素质和肌体爆发力水平较差,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学生焦躁易怒,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组织学生进行3km、5km定向越野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采用男女混编的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相互帮扶,锻炼意志能力,增进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户外拓展训练中,设置难度合理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炼。强调在训练中提升心智,并且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建议
1、重视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体育客户课程的改革,是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相吻合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拓展训练的开展无论是在软件设施还是在硬件设备方面都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因而教育部门应重视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保证学校内外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为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保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借鉴社会上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或必修课,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2、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教师的建议。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等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不同之处,属于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较丰富,胆大心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强。鉴于此,学校应对授课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操作技巧的相关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有关团队管理、领导力、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学习,全面熟悉掌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主动对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团队凝聚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补充学生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促进研究,研究反馈教学,让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得更好、更科学。
3、对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课程组织的建议。高职院校心理拓展课程主要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以及场地器材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心理拓展训练是一门将体育、管理、心理等多T学科综合的课程,因此在开展这门课程时,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重视,设置专门的学科部门与管理机构,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进入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拓展培训有较大的区别,例如:教育对象、教师、项目、器材等方面。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进入高职院校,在借鉴拓展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希望广大同仁参与加入,促进高职院校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课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普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缺少客观的了解,很多小学也没有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依然延续着只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德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心理健康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对人对事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之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人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地会映射出内心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游戏、交谈的时候,对他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过于在意、耿耿于怀的话,则说明这个学生内心太敏感,也许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形成初步感知,老师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大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讲理论、讲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老师讲得有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完全相反。基于这一点考虑,老师应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疏导、宣泄等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很容易发生改变,变成朋友那样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平等,自然会放下心理防线,愿意主动地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1.德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指导性,两者的学科不同,若想让心理健康在无形中渗透始终,必须逾越学科间的界限,从中寻找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共同之处,用二者的相同之处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衔接点,从而避免让心理健康的渗透显得突兀。2.学校缺少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的小学并没有德育的专科老师,而是让政教处的老师来担任学科教学,但是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平时没有处在教育一线,和学生的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关系生疏,仅是德育的开展就受到阻力,心理健康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学校让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的确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也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环境支持,小学里只有在一线教育的老师才懂得如何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的家长或者学校的领导也未必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让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受到阻碍。
三、德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途径
1.在实践中渗透。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基础,因此一定要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加入进去。比如,在德育学科的某些章节中渗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行设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可配合德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大舞台上每天发生的许多事都和学生有关,如果用心体验生活,必定会从中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的渗透,老师应关心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以此为实践依据来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开展。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举办亲子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家长、老师、学生的感情,让三者相互熟知,和家长共同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只有德育和心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校、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才会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韩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赭山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