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集体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个别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够强农村三年一换届,一些村干部存在短期心理,不考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组织工作量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信心和动力。个别村干部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愿望,但没有思路、措施和办法。
1.2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定村级财务收支计划时,缺少发展生产和增加集体收入计划。一些村依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有的村集体为了完成上级指标,不履行程序借款甚至个人垫资完成任务。
1.3生产性支出比例小,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许多村用于生产经营的支出不多,非生产性支出比例大,特别是报刊订阅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等开支多,造成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1.4存在不合理支出,削弱了集体经济一是有关部门向村级集体摊配各种赞助、捐赠;二是许多村不按规定支付慰问费、奖励金、活动费等;三是个别村用村财垫付社会抚养费;四是个别村滥发补贴、福利,报销商业保险费等;五是完不成征兵、综治、殡改、卫生等任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被截留扣发。
1.5没有化债计划,债权债务管理不力许多村既没有对债权进行有效追讨,也没有合理制定偿还到期债务计划,造成债权和债务连年累积,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1.6集体产权不明确,难以发挥大的效益没有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所有权进行界定,村级集体资产资源难以进入市场交易,无法融资。没有完善的资产资源评估制度,产权转移时,没有合理确定价格,无法保值增值。
2发展思路
2.1加强培训引导,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意识一要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加强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要组织参观学习,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观摩、学习;三要完善考评机制,号召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经营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2严格执行规定,减少村集体各种不必要的支出一要制定详细的年度收支计划,杜绝不合理支出,严控非生产性支出;二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堵塞管理漏洞;三要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超限额支出要经过村“两委”、成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四要定期公布账目,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收支清楚,干部清廉。
2.3认真清产核资,保证村级收入稳中向好一要清理集体债权,认真履行经济合同,及时催收租金、承包金,逾期违约的,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二要对留归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只能用于发展生产,不能用光、分光;三要有计划偿还到期债务,对实质上不属于村级集体的债务进行剔除,确保不再产生新的债务。
2.4充分挖掘潜力,发挥资金资产资源最大的效益一要充分利用资金,发展项目,增加收益。对闲置和荒废的资产资源,要通过改造、流转、拍卖等处理,实现经济效益;二要对价值被低估或不合理利用或承包中显失公平的,要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增加集体资产资源收益;三要对其他占用的资产资源,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2.5及时落实产权,将资产资源转化为资金和资本村级集体拥有的固定资产和资源,要进行界定,落实产权,取得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证书后,将用于抵押、担保或进入交易市场,为村级集体融资,帮助村级集体实现经济腾飞。
关键词:会计;考核制度;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财务管理的顺利实行,而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与会计制度的建立以及高层领导的重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快速的建立会计考核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就需要将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以及稳定基层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只有花费大量的物力以及财力,才可以保证建成严要求以及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选择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促使他们将财务管理以及监督、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
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会计,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触犯法律。所以,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会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以及法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心,即要具有较好的人品以及崇高的业务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心可有效的考察会计工作的忠诚度以及清正廉洁性,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忠于党的事业,工作踏实肯干,认认真真的为人民服务,这样才可以成为政治素质较高的合格的财务工作人员,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并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地进取,进而胜任财务管理工作。
二、必须具备精准的业务技术
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作为会计不但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政治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甚至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主要是因为会计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主体,不但要与行政方面的会计打交道,还要配合其他会计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分工,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还需要协作,即组织相关的人员抽查盘点各个行政村的现金,做好财务交接工作,促进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职能不断得以体现以及提高,且逐渐复杂,所以会计不但要积极的参与到经营决策中,还需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合理的建议。要及时的更新自身的观念,了解并掌握新时期对会计岗位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必须具备扎实的工作干劲
会计在进行村级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具备以上两点,还应该具备扎实的工作干劲,要明确自身的任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实现行行出状元的目的。村级财务管理虽然没有企业财务工作的难度大,但是做到扎实稳定也是极为困难的,多数会计会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岗位,不能进行有效的财务转接,就会导致村级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相反,在工作的过程中若踏实肯干,热爱工作,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以及高层领导的支持。所以,要想村级经济得以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会计具备扎实的工作干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有效的会计考核制度的支持,会计考核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民主管理以及监督,有利于新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另外,新农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但可以实现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还可以有效的公开以及公正村级财务,避免出现藏污纳垢的现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施建璋.建立会计考核制度稳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J].中国农业会计,2015,11:45-47
[2]陈旭东,苏红敏.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云南省曲靖市村级会计委托制度三年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6:67-70
【关键词】 村级集体经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镇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贯彻迁村并点的政策基础,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的数学方法,将村庄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选取
村庄是以人为主体的,由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通过村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故参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并咨询有关专家,最终确定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只要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类。目标层指的是村庄发展潜力;准则层指的是地理环境、村庄规模、经济发展、服务设施、集中程度;相应的指标层指的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耕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小学、医疗站、商业服务、水电设施、通讯设施、村内集中度、与相邻邻村距离。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众多的基本指标组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村庄发展潜力特性差异以及各指标的内涵不同,各项指标在整个村庄发展潜力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和相对于其它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要对村庄发展潜力定量的综合评价,就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来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村庄发展潜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评价。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的要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的某些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要素的支配,处于最上面的一层成为目标层,这个最高层次通常只有一个要素,是分析问题的目标;中间层次称为准则层,准则层的下一层是子准则层;最低一层的层次称之为指标层。
2.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建立是自上而下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某个因素的相对权重,分别构造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作者的认识,加以平衡后给出的。这里可引用1~ 9标度对重要性判断结果进行量化。其中,标度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标度3(5、7、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略(较、非常、绝对)重要;而标度2、4、6、8则分别为以上两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若是倒数的话,则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得到判断值为aij=1/aji,aii=1。
3.权重的计算。根据上述确定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max和特征向量Wi■,再对所得的特征向量Wi进行归一化处理,所得的向量分量即为所求的相应因素关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权重,计算步骤为:(1)计算矩阵各行各元素的乘积,mi=■aij,j=1,2,……,n;(2)计算n次方根,Wi■=■;(3)将所得向量Wi■=(W1■,W2■,……,Wn■)进行归一化,即为权重向量,Wi■=wi■/■wi■,i=1,2,……,n;(4)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姿max,?姿max=■■■,式中为判断矩阵。
4.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并检验其一致性。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还需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
CR=CI/RI
当阶数≤2时,矩阵总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2时,一致性比例CR
上式中的CI可由右式得出:CI=(?姿max-n)/(n-1)
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其作用是为了度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对于1~ 6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分别为0、0、0.58、0.90、1.12、1.24。
(三)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借助模糊数学的一些概念,对实际的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一些评价的方法。关键是通过构造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具体步骤是:
1.评判等级的确定
本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的因素集是:X={U11,U12,……,U55},抉择评语集为V={好,较,好,一般,差}。
2.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通过建立隶属函数确定出每个因素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各评价指标与村庄发展潜力变化由正向关系和逆向关系两种,正向关系就是评价因子指标增大时,村庄发展潜力指数变大,逆向指标的作用与正向指标相反。正向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公式如下,其符合偏大型,采用升半梯形分布。
U1(X)=0,x≤a2(x-a2)/1,x≥a1(a1-a2),a2
U4(X)=1,x≤a3(a3-x)/0,x≥a4(a3-a4),a3
Uj(X)=0,x≥aj-1或x≤aj+1(x-aj+1)/(aj-aj+1),aj+1(aj-1-x)/(aj-1-aj),aj
逆向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公式如下,其符合偏小型,采用降半梯形分布。且其中的a1、a2、a3、a4表示村庄发展潜力的等级值。
U1(X)=0,x≥a2(x-a2)/1,x≤a1(a1-a2),a1
U4(X)=1,x≥a4(a3-x)/0,x≤a3(a3-a4),a4
Uj(X)=0,x≤aj-1或x≥aj+1(x-aj+1)/(aj-aj+1),aj(aj-1-x)/(aj-1-aj),aj-1
由上式确定了指标的隶属度,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
R=R|U1R|U1……R|U1=r11,r12,……r1mr21,r22,……r2m…,…,…rp1,rp2,……rpm
p×m
aij表示第i种指标的村庄发展潜力数值属于第j类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3.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合
Wi={W1,W2,W3,……,Wn},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满足■Wi=1,Wi≥0。
4.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B=W0R=■WR=■(b1,b2,b3,……,bn),其中bi=?鄱(wi0rij),求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5.根据加权平均的原则来确定等级
A=■bkjj/■bkj,k=2,j=1,2,3,4
其中bj表示B中对应的分量。根据值就可以确定村庄综合发展潜力的数值,根据确定的发展潜力数值,综合比较,可以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广东省中山市某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分析
1.村庄发展指标评价标准数值和村庄单项指标数值的确定。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有关专家,制定村庄发展潜力指标分级标准数值,根据选取的统计资料和某镇的实地调查资料,确定每个村庄的单项指标数值(表略)。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验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分别计算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各级别指标权重结果。地理环境、村庄规模、经济发展、服务设施、集中程度的因素权重分别是0.28、0.24、0.20、0.19、0.09;其中细化后的各指标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耕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小学、医疗站、商业服务、水电设施、通讯设施、村内集中度、与相邻邻村距离等的指标权重依次是0.0812、0.0616、0.1372、0.1320、0.0792、0.0288、0.0860、0.1140、0.0627、0.0456、0.0342、0.0304、0.0171、0.3780、0.0522。
3.某镇发展综合评价值。根据前文的隶属函数的公式计算个指标的隶属度,最后加权求和计算出每个村庄的发展综合评价值,最后得出A村、B村、C村的值分别为 94.12、93.76、94.56。
4.评价结果分析。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说明,所调研的三个村庄整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且各村庄在某镇整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带领下,其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评价模型可较好有效地反映出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广东省中山市某镇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些结论。主要政策建议:首先我国村级政府应选准项目,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扶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村级政府应创新用人机制,选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再次需加大基础服务,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后加快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加强村务的管理和监管,从而在有效的制度规范之下,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进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
一、立足当地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一镇一业”如果靠行政命令式的让群众去做,效果不会很理想。其一,由于历史原因,强迫式做法会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而不接受;其二,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都有自己的想法,能挣到钱就是硬道理。因此,应立足当地实际,选准主业,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培育等调控手段,引导群众共同从业致富。
一村二品是根据各村庄基础条件不同和生产经营传统,引领群众从业,)形成相对集中,有集聚效率的生产群。可以采取“公司十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群众普遍存有从众跟风的心理习惯,看到别人干什么好,自己也跟着干,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生产专业村,因此说,一村一品是群众致富的好出路。
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等,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一种产业的聚集,既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产品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又可实现产品共享。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是一村一品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有效办法。首先,立足当地经济特色,在本地范围内重点培养扶植几个优势的主导特色农业产品。其次,一村一品并不是产品遍地开花、无序发展,而是更要注重规划,强调产品、区域共性。打造优势主导产品的联动基地建设,基地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但必须统一品牌、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同时,产品的选择必须注重互补性,注重区域协调,避免系统性风险。最后,应该成立相关产品联动基地管理组织,加强管理、营销力度,做好基地和企业合作,叠加发展,拓宽并延长产业链条。
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向“地”要收入
靠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是基本的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是发挥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但是不利于规模经营,不利群众进入市场。政策上不宜把引导群众搁在土地上,应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并为之搭建流转服务平台。群众致富的出路之一在于土地流转,通过流转形成大户,形成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这是根本措施。
庄园经济特别是土地流转的优势在于它是融民营经济、特色经济、规模经济和公司经济于一体。依托耕地及荒地、荒山、荒坡、荒滩等资源,由开发者以租赁、购买方式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规模开发的生产经营模式,把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农村、与土地结合,将传统低效的农业改造成现代高效的农业模式。在开发模式上,可以单一模式和多种模式并存,形成企业家独资开发、农户独资开发、股份合作、整村对接开发、企业租赁农户土地经营及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外资开发等多种开发模式,投资者可以是企业老板、普通农民等各界人士,从而折射出庄同经济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也是建设现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否则,即便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群众增产,有限的效益不会从根本上促使群众增收。
三、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提高群众整体“素质”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基本是“转移一人,脱贫一户”。转移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但不能只注意到转移农村劳动力所带来的好处,也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带来的问题,如:农民进城的管理问题;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后造成土地的抛荒和粗放经营;进城农民年老返乡工作、养老等等。因此,劳动力转移既要着眼当前,还要兼顾未来发展。
当前的劳动力培训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农民对转移培训政策及相关组织机构缺乏了解,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机构硬件设施不配套,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培训内容和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三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时间短。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是要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其次是加强综合服务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建设,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第三是抓好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条龙”转移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商贸”发展
俗话说“无工不富”,没有二三产业的支撑,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不但可以为群众提供就业市场,更可提供工作流向。如果二三产业提供不m就业空间,就没有劳动力转移,就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促进群众增收的根本性问题,因地制官的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发展特色经济是今后当地政府的着力点。多数群众就业离土不离乡、不离村,群众更愿意在家门口接受就业。在当地发展二三产业难点不少,多数农村第一难题还是资金,这是制约的主要瓶颈。第二难题是选项立项问题,一些村庄似乎觉得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也干不了。有些村发展意愿曾经很强烈,可至今还是二三产业空白村,这就是没有好项目造成的结果。因此,发展好二三产业除解决上述难题之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科学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区位优势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办厂,从而突破发展二三产业。
五、加强服务意识,辐射带动群众增收
关键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清醒认识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
在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确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来源受限,集体增收空间不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集体经济来源主要靠出租集体土地(如机动地、果园、林地等)收取专业性承包费,也有的靠出租空闲的集体房屋(如撤班并校后腾出的校舍、临街房屋等)收取租金,还有的以拍卖承包荒山、荒沟、荒滩和矿产、水面等自然资源获取部分收入,有条件的或地理位置好的村则主要靠村办企业(如砖厂)和商贸门头房的出租承包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柱。
(二)、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集体经济基础脆弱。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少村把原有的集体资产“分光用光”、损耗殆尽,导致集体经济萎缩衰退。保存下来的现有村集体财产在保值增值、管好用活上,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坐吃山空”,使集体经济逐年萎缩,所剩无几。有些村资产管理不善,集体资产被农户长期占用,外欠也不能及时收回,出现了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了集体经济基础脆弱。
(三)、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拉大。从总体上看,目前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差距日趋加大。表现为: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和主干公路沿线的村,其区位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不仅集体经济基础较为强壮,而且发展水平整体也比较高;而一些地处偏僻又无资源优势的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甚至有的成了经济“空壳村”。
(四)、村集体负债严重,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村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债务,几十万、上百万债务的村不占少数,“无钱办事”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村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积累少,也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原有的负债无法消化,逐年支出却难以避免,只有靠继续负债维持,经济包袱越来越重。
二、客观分析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因素,找准问题、突破难点
只有正确估价分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问题。
(一)、经济发展层次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目前,大多数村靠“资源饭”维持现状,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承包、出卖集体土地、果园、山林、水库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资源获取经济利益。这些村经济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低层次、规模小、结构单一的产业,对环境破坏影响大,管理粗放落后,效益又很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市场波动,经济效益就滑坡,势必会导致村集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
(二)、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大局。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和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村集体经济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三)、招商难度大、融资困难,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近几年,由于村一级招商引资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市(县)、镇级相比,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更何况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保护资源,报批开发用地的手续严格,村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在融资方面,银行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村集体贷款难度更大。
(四)、管理能力弱,优势发挥不明显,不利于突破性发展。目前,村干部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表现只是注重依赖于一些发展层次不高、集体机动收入低的产业。另外,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应收取的各种承包费收不上来,外欠也没有及时收回,一些重大开支不合理、随意性较大,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村干部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偏弱,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出路,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抓手,突破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不足。
(五)、村级债务过大、包袱过重,不利于全力发展。从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有不少村不良债务较大,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已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固的一大障碍。目前,随着税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村委会除了上级财政补助收入外,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微乎其微,出现了一些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由“无钱办事”导致“无力办事”“办事难”和“难办事”现象严重。村干部将很大的精力用于清还债务和应付日常经费事务上,难以全力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
三、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难想象,一个村子,如果集体经济一点收入和实力都没有,村级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那就更谈不上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敢打硬仗的拼劲,投入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伟大实践中。
(二)选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子。
首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思路创新。要从过去局限于办工业企业,扩大到开发所有能增加集体收入的项目上,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劳务输出等;发展形式从单纯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扩大到以提高集体实际收入为主、灵活多样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如通过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以强村为依托,联带贫困村等方式,加快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新型区域合作;通过创办和发展科技推广示范田、集体经济带头田等方式,积极创办各类新型科技园区;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新型龙头企业带基地,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其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应以集体参股的形式,参与开发土地、山林、矿产、水库等自然资源,兴办绿色产业,逐步消化村级债务;即使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村,也要积极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集中集体力量解决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实现集体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基本情况
XXX镇XX村,位于XXX镇西部,西与XXX市XXX区XXX镇交界,东与XX乡相连,北与XXX镇XX村毗邻。全村有XXX户,XXXX人。土地面积XXXX亩,其中耕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XX亩,水面XXX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XX%以上。XX村属丘陵地貌,长久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低、见效慢,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田地抛荒严重,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现状和长远来看,只有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摆脱小农经济的落后、原始、低效益的状况。近年来XX村积极探索村级XX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乡村旅游引进外来资本发展特色产业。对全村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实施主体
大冶市XXX镇XX村经济合作社
三、实施方式
XX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XX市XXX镇XX村经济合作社,流转全村土地XXXX亩,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种植XX、XX、XXX、XXX、XX、XXX等经济作物,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四、实施进度
(一)XX种植项目投入总计17万元;
1、土地平整、沟渠维修等开支3万元
2、XX种苗购置开支4.5万元
3、地膜肥料等开支3.5万元
4、人工开支3万元
5、XX深加工3万元
(二)XXXX产业投入总计8.5万元;
1、土地平整开支2万元
2、树苗开支2.5万元
3、地膜肥料等开支2万元
4、人工开支2万元
(三)XXX产业投入总计38万元;
1、土地流转10万元
2、土地平整,树苗栽种开支7万元
3、种苗购置2万元
4、人工管理开支4万元
4、肥料、农药等开支5万元
5、XXX深加工10万元
五、措施保障
所有资金使用接受村民委员会及乡镇财政监管,凡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及出让、物资采购等事项必须经理事会集体讨论,成员较为关注或金额较大的项目或事项,必须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在资产发包、租赁时,应依法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及时报送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备案。资金的支出包括自主生产经营性开支、村集体基础建设、公益事业支出等。
六、效益分析
1、XXX每亩投入3800元,每亩收益6600元,共计300亩,每亩纯收益2100元,合计收益63万元;
2、XXX种植每亩投入5000元,每亩收益6500元,共计20亩,每亩纯收益1500元,合计收益3万元;
3、XX种植每亩投入4400元,每亩收益7500元,共计50亩,每亩纯收益3100元,合计收益15.5万元。
以上累计收益81.5万元,为村集体保底增收XX万元。
七、扶持资金收益分配方案
经济合作社收益除去生产成本、再生产预备金、日常开支等,所得利润归经济合作社所有,每年保证上缴村集体收益不低于XX万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益达到XX万元以上。
XX市XXX镇XX村XX市XXX镇XX村
一、治理视角的村民自治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 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二、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过程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
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三、集体资源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类型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而在这些决策达成以后,村干部就必须说服村中的少数反对派以顺利完成决策。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的贫乏,村中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必须从村民中提取出来,这个从村民中提取人财物资源的过程,往往是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能否办成的关键,若村中有少数村民拒绝这种人财物的提取,村干部缺乏对这些村民的强制手段,而只要村中有少数人可以拒绝这种提取,村中的其他村民必然起而效仿。一件于所有村民有益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因为村干部无法说服少数反对者而最终流产,这种一再流产的好事,反过来会打击村民对村集体的信心和合作办理公益事业的信心,村民不再指望有公共的集体利益,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去追求自我的秩序。
村民不会满足于每个人自己为政的状况,而会越来越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好处。河上架桥方便了每个村民的出行,泥泞的小路为每个村民带来了麻烦,治安不良则造成了每个村民的不安全感。而因为公共工程等事业的外部性,没有哪一个单个的村民有能力提供这些每个村民都需要的秩序,村民怀念起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来,村庄秩序成为村民的追求目标。村庄公共秩序受到的破坏越严重,村民对公共工程的需要就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村庄公共舆论要求村干部为村民办些实事,会有越多的村民愿意为获得村庄公共秩序而牺牲一些个人暂时的利益,会有越多的对少数反对派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村庄中若有强人出来担任村干部,他便可以借助这种舆论上的强势,以自己的说理能力或身体暴力来说服或压服村中少数反对派,村中公共工程最终建得越来越多,村庄秩序反过来以远远超过村民个人付出的程度回报每个村民,这个强人村干部因此威信更高,为村民提供公共秩序的能力更强,他达成了村集体经济贫乏村庄中汲取村中经济资源以维持村庄秩序这一村庄自治的目标。
村庄自治不同于村民自治,以强人治村为特色的村庄自治,容易出现两个引起村民不满的问题,一是强人治村时,他选择的治理目标可能会过于脱离村民愿望的实际,这种对实际的脱离,既可以包括上级安排下来的超出村庄实际需要的种种达标升级活动,也可以包括他因为个人眼界的局限乃至私利考虑而决定下来的公共工程目标。二是强人治村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在办理公共工程等公益事业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好的公共工程目标成为村民支出的恶梦,村民手中的资源是提取上去了,公共工程却遥遥无期。村民因此而失望和愤怒。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办法,正是要解决以上村庄自治中可能存在的弱点。一方面,民主化的村级治理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达成公共工程的决策,这就从理论上排除了村庄公共工程脱离村民意愿实际的可能。而在村干部办理公共工程的过程中,村民不仅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制度,而且村民理论上可以通过选举或罢免村干部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正是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民主化村级治理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村民提供了获得村庄秩序的信心、渠道和能力,村民因此有更多筹办公共工程的积极性,村干部也因此有更多举办公共工程的雄心和能力。
换句话说,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村级治理或村庄公共秩序获得的关键,是村干部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民主化村级治理因为解决了强人治村中容易引起村民不满的因素,而提高了村民对公共工程的信心和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了村干部在办理村庄公共工程时说服少数反对者和动员村庄资源的能力。显然,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核心,正是这种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称之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与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不同,掌握着大量村集体经济资源村庄的治理,因为拥有大量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而具有很强的提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能力,村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掌握有大量集体资源村庄的秩序不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同样来自于村中的少数反对派。
既然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村干部便有使用这些经济资源的理由,而正是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使用上面,不受监督的村干部可能会谋取自己的私人好处,集体资源越多,村干部谋取私人好处的危险性就越大。他们名义上是在建一座桥,但事实上这种桥只是方便了村中少数人的出行,而大多数村民获益不多,甚至他们建桥之初,就是为了将工程承包到自己亲友,以捞取个人好处。这样,在拥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可以监督村干部的不良行为,防止村干部滥用村集体资源。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批准的决策,是违反制度的决策,作出违反制度决策的村干部,不仅可能受到村民的责难,而且在决策出现失误引起争执时,村干部要承担程序不合法的责任。
因此,集体资源丰富村庄的村干部们也乐于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如何使用村集体的资源。这时的村干部在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时,他们完全不同于集体经济贫乏村庄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以提高对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动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名义上合法的程序,这样在使用村集体经济的资源时,可以减少责任的承担。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便构成一种分配型的村级治理。
四、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的比较
如上所述,因为村庄集体经济资源的不同,带来村级治理具体过程和功能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了动员型和分配型这样两种类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机制。通过比较,可以增加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的认识。
对于动员型村级治理而言,既然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集体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就需要从每个个体村民手中汲取人财物资源,在村级民主缺乏暴力强制的情况下,村干部缺乏强制提取村民资源的能力,他们便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形式来讨论村务,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动员村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与村庄精英人物的个人关系来寻求村中的诸种支持。从民主的形式来看,动员型村级治理关注的焦点不是规范的民主形式,而是这种民主办法是否真正具有动员村民的能力,或者说动员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更侧重于实质民主的层面,若村中有若干具有权威影响的精英人物,村干部将这些精英人物请过来开一个并不规范的村民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即可以作出一个有助于建设村庄公共工程和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决策,这个决策可以减少村干部在办理具体村务中受到反对的阻力,反过来,既然民主化村级治理侧重于实质民主的方面,有些时候,通过规范的民主形式比如召开村民大会或由村民选举的村民代表作出的决策,虽然具有多数人通过的结果,少数反对者却并不一定认可这个决策,他们具有足够让这个大多数人通过的决策搁置下来的能力,他们拒绝为诸如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提供他们应该分摊的份额。他们拒绝分摊,便足以造成动员型村级治理的困境,这就引出动员型村级治理的第二个特点,即其民主更多强调一致通过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重大的村务决策多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表决的结果,举凡表决,大都不会有好的治理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动员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少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决策重大村务的过程为例,动员型村级治理一般较少采取表决的形式来通过决策,而较多充分讨论以达成妥协,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不仅有正式选举出来的村民代表,而且有受邀请而来的与决策村务有关的各方面头面人物。
若在村民代表会议的讨论中遇到坚定的反对者,哪怕这些反对者只是极少数,且其反对的理由并不充分,这些极少数的反对派也往往有能力使村务决策半途而废。这就构成了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少数人决定的后果。不仅如此,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策,还需要村民代表具有代表能力,即村民代表有足够影响村民接受决策的能力,若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或代表性不够,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务决策,同样会在村干部具体办理村务时,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这种反对也有致使通过的村务决策流产的可能。
在动员型村级治理中,若有一次诸如公共工程建设的决策被一致通过且顺利实施,村民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村民下一次就有通过更多如此决策的理由与可能,这样一来,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的村庄也可以得到有效运作,村庄动员能力日渐增强,而村庄秩序日渐获得,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构成了一种增强型的动员型村级治理类型。不过,并非所有动员型村级治理制度都具有增强型的特征。若有多次对全村公益十分重要却因为少数村民的反对而不能达成决策的事情发生,就会影响村民对集体合作的信心,少数村民也更加敢于声明个人利益而不顾村庄利益。这样的少数总是存在,在每一件具体的村务中都会存在,这样造成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困境:村庄动员能力下降,村庄日渐失序,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负反馈,这构成了减弱型村级治理类型。
对于分配型村级治理而言,因为村集体掌握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其运作特点便与动员型村级治理十分不同。在民主的形式上看,分配型村级治理因为关注的焦点不是从村民那里汲取资源,而是如何合法地使用村集体占有的资源,因此,这种民主更加注重其形式的层面,村务决策一般会有规范的程序,关注程序合法性,决策过程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参与决策人应具有合法的参与身份,非正式参与者没有表决的资格等。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例,在作出重大村务决策时,大多强调参加会议人员的合法身份,要有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人员需要签名以示自己对重大村务决策负担责任,倾向于用表决的形式通过决策,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并不如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那么重要,只要是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什么样的人当村民代表关系都不很大。与此相关,村民代表会议在决策村务时,少数反对者的声音往往被大多数人所掩盖,而显得过于弱小,而通过的村务决策在村中即使遇到反对者,也不大会中途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分配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多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在某些时候,多数人可能过于忽视村中少数派的声音,而构成实质上的多数人专制。
五、结语
以上简略地疏理了民主化村级治理两种类型的不同,这种疏理对于深化村级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当前展开实证研究的村级治理来讲,学术界大多忽视了村级治理类型不同所具有的不同意涵,而将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混为一谈。一般来讲,在城郊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土地的增值,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使得村集体往往可以从升值的土地中获益甚多,村集体不仅掌握着大量升值的土地资源,而且掌握着土地征用款的使用权,这些集体拥有的资源,就为分配型村级治理提供了村庄前提。此外,那些村办企业发展较好的富强村庄,也具有分配型村级治理类型所具有的一应特征。从当前这些村集体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村庄数量来看,这类村庄的数量无疑只是农村的极少数,10%左右,但从学术界现有实际研究来看,只占少数的分配型村庄却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关怀,而占中国农村90%的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这显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通过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可以凸现分配型村级治理和动员型村级治理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它们所代表村庄的实践意义。
其次,作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有助于让村级治理研究者特别是实证研究者明确自己研究村庄的类型,从而避免以偏概念,防此在提出理论观点,特别是政策建议时,有意无意忽略自己调查的个案背景,而作出一统中国农村自己的研究结论。 再次,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还有助于理解学术界在乡村研究领域的学术和政策争论。当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往往是争论双方缺乏对乡村治理类型的把握,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的调查当然把握不住分配型村级治理制度的特片,反之亦然。
我们以上所作的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分,是关于村级治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相关成果出现。
[1]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5页。
[关键词] 新形势 发展 农村集休经济 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27-01
农村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兴办村级公益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有利于发挥集体经营,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威信,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
1 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1.1 农村基本情况:我市共辖76个乡镇,6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辖村的乡(镇)、街共98个,1385个行政村,农户558282户,农业人口2035265人,现有村办企业129户。
1.2 集体资源情况:全市农村可利用土地面积915万亩,其中农户承包面积676万亩、村集体机动地11.5万亩,村集体林地面积170万亩,集体拥有“四荒“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95万亩。比例为71:1:18:10。
1.3 村集体权益情况:全市村集体权益累计261558万元。其中:村集体资产231457万元,资金51740万元,实有债权178366万元,实有债务200005万元。村集体权益平均最高的县区为高新区、其次为丰满区,分别达到3237万元和1512万元。城区平均高于外县市。
2 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多数村既无资源也无资产,又无区位优势,没有可转化为集体收入的资源条件,发展集体经济无从着手。
2.2 缺少集体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有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收入也比较高,但村班子及带头人的收入没有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业绩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村干部创收积极性不高。
2.3 缺少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后劲。有些村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大多数为资源发包或土地征占获得一次性收入,不具有持续性增长能力。
2.4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超20万元的村占15.2%,总收入占88.4%;超百万元的村占1.2%,总收入占55%。村集体收入主要集中在几个有实力的村中,且大多都是城郊村、城中村,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在土地出让中获得了原始积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1385个村中,绝大多数的村除中央转移支付外,集体收入很少或基本没有。
3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3.1 明确目标任务
3.1.1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3.1.2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3.1.3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3.1.4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乡村文化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推进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3.2 加强政策支持
3.2.1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参股领办创办建立在合作制基础上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他新型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技服务组织以及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合作。
3.2.2鼓励村集体开展集体资源经营开发。鼓励村集体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引导经济薄弱村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投资或参股开发收入相对稳定的产业。
3.2.3鼓励开展村集体土地整理。鼓励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整理和零星自然村迁并。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所增加的耕地,由村集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支持有条件的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村庄整治腾出的建设用地,在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要首先复垦为耕地,经批准可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建设使用,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给村。
3.2.4实行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市、县(市、区)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空间,根据建设项目计划情况,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分配一定用地指标,保障农村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实施征地,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被征地农民探索采取留地安置等方式安置农民。
3.2.5稳步推进集体物业经济发展。鼓励“城中村”、“城郊村”等具有区位或资源优势的村,采用单独建设、异地购置和开发利用等方式,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市场摊位、仓储设施及盘活闲置校舍、旧厂房等固定资产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
3.2.6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和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企业人员、城市居民,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支持或参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依法兴办各类经营服务设施、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按照出资比例,与村集体享受同等的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税收奖补等优惠政策。
3.3 加大推进措施
3.3.1财政扶持。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每年重点扶持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同时,县(市、区)要安排相应配套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3.3.2专项扶持。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基础设施、村级公益事业、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等涉农资金项目,能转化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要优先予以立项和扶持,并依法依规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管理和经营范围。
3.3.3奖励扶持。村集体新办企业三年内上缴的税收,由县(市)、乡(镇)政府在所分享的税收增量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对村集体给予奖励扶持。
3.3.4扶贫开发。创新完善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与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的有效载体。对极少数缺乏发展条件、没有发展空间的特困村,可以县(市、区)为单位,通过在中心城市购置商业用房等方式,帮助村集体获得固定的经营或租赁收入。
3.4 强化集体经济管理
3.4.1建立风险规避机制。规范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运营管理,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部治理结构或组织管理机构,形成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制衡机制。加强投资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资金安全。各级农村审计部门要在开展村级财务常规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重点对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投入资金和收益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一、治理视角的村民自治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 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二、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过程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
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三、集体资源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类型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而在这些决策达成以后,村干部就必须说服村中的少数反对派以顺利完成决策。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的贫乏,村中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必须从村民中提取出来,这个从村民中提取人财物资源的过程,往往是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能否办成的关键,若村中有少数村民拒绝这种人财物的提取,村干部缺乏对这些村民的强制手段,而只要村中有少数人可以拒绝这种提取,村中的其他村民必然起而效仿。一件于所有村民有益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因为村干部无法说服少数反对者而最终流产,这种一再流产的好事,反过来会打击村民对村集体的信心和合作办理公益事业的信心,村民不再指望有公共的集体利益,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去追求自我的秩序。
村民不会满足于每个人自己为政的状况,而会越来越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好处。河上架桥方便了每个村民的出行,泥泞的小路为每个村民带来了麻烦,治安不良则造成了每个村民的不安全感。而因为公共工程等事业的外部性,没有哪一个单个的村民有能力提供这些每个村民都需要的秩序,村民怀念起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来,村庄秩序成为村民的追求目标。村庄公共秩序受到的破坏越严重,村民对公共工程的需要就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村庄公共舆论要求村干部为村民办些实事,会有越多的村民愿意为获得村庄公共秩序而牺牲一些个人暂时的利益,会有越多的对少数反对派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村庄中若有强人出来担任村干部,他便可以借助这种舆论上的强势,以自己的说理能力或身体暴力来说服或压服村中少数反对派,村中公共工程最终建得越来越多,村庄秩序反过来以远远超过村民个人付出的程度回报每个村民,这个强人村干部因此威信更高,为村民提供公共秩序的能力更强,他达成了村集体经济贫乏村庄中汲取村中经济资源以维持村庄秩序这一村庄自治的目标。
村庄自治不同于村民自治,以强人治村为特色的村庄自治,容易出现两个引起村民不满的问题,一是强人治村时,他选择的治理目标可能会过于脱离村民愿望的实际,这种对实际的脱离,既可以包括上级安排下来的超出村庄实际需要的种种达标升级活动,也可以包括他因为个人眼界的局限乃至私利考虑而决定下来的公共工程目标。二是强人治村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在办理公共工程等公益事业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好的公共工程目标成为村民支出的恶梦,村民手中的资源是提取上去了,公共工程却遥遥无期。村民因此而失望和愤怒。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办法,正是要解决以上村庄自治中可能存在的弱点。一方面,民主化的村级治理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达成公共工程的决策,这就从理论上排除了村庄公共工程脱离村民意愿实际的可能。而在村干部办理公共工程的过程中,村民不仅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制度,而且村民理论上可以通过选举或罢免村干部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正是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民主化村级治理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村民提供了获得村庄秩序的信心、渠道和能力,村民因此有更多筹办公共工程的积极性,村干部也因此有更多举办公共工程的雄心和能力。
换句话说,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村级治理或村庄公共秩序获得的关键,是村干部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民主化村级治理因为解决了强人治村中容易引起村民不满的因素,而提高了村民对公共工程的信心和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了村干部在办理村庄公共工程时说服少数反对者和动员村庄资源的能力。显然,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核心,正是这种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称之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与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不同,掌握着大量村集体经济资源村庄的治理,因为拥有大量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而具有很强的提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能力,村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掌握有大量集体资源村庄的秩序不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同样来自于村中的少数反对派。
既然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村干部便有使用这些经济资源的理由,而正是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使用上面,不受监督的村干部可能会谋取自己的私人好处,集体资源越多,村干部谋取私人好处的危险性就越大。他们名义上是在建一座桥,但事实上这种桥只是方便了村中少数人的出行,而大多数村民获益不多,甚至他们建桥之初,就是为了将工程承包到自己亲友,以捞取个人好处。这样,在拥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可以监督村干部的不良行为,防止村干部滥用村集体资源。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批准的决策,是违反制度的决策,作出违反制度决策的村干部,不仅可能受到村民的责难,而且在决策出现失误引起争执时,村干部要承担程序不合法的责任。
因此,集体资源丰富村庄的村干部们也乐于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如何使用村集体的资源。这时的村干部在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时,他们完全不同于集体经济贫乏村庄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以提高对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动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名义上合法的程序,这样在使用村集体经济的资源时,可以减少责任的承担。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便构成一种分配型的村级治理。
四、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的比较
如上所述,因为村庄集体经济资源的不同,带来村级治理具体过程和功能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了动员型和分配型这样两种类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机制。通过比较,可以增加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的认识。
对于动员型村级治理而言,既然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集体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就需要从每个个体村民手中汲取人财物资源,在村级民主缺乏暴力强制的情况下,村干部缺乏强制提取村民资源的能力,他们便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形式来讨论村务,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动员村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与村庄精英人物的个人关系来寻求村中的诸种支持。从民主的形式来看,动员型村级治理关注的焦点不是规范的民主形式,而是这种民主办法是否真正具有动员村民的能力,或者说动员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更侧重于实质民主的层面,若村中有若干具有权威影响的精英人物,村干部将这些精英人物请过来开一个并不规范的村民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即可以作出一个有助于建设村庄公共工程和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决策,这个决策可以减少村干部在办理具体村务中受到反对的阻力,反过来,既然民主化村级治理侧重于实质民主的方面,有些时候,通过规范的民主形式比如召开村民大会或由村民选举的村民代表作出的决策,虽然具有多数人通过的结果,少数反对者却并不一定认可这个决策,他们具有足够让这个大多数人通过的决策搁置下来的能力,他们拒绝为诸如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提供他们应该分摊的份额。他们拒绝分摊,便足以造成动员型村级治理的困境,这就引出动员型村级治理的第二个特点,即其民主更多强调一致通过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重大的村务决策多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表决的结果,举凡表决,大都不会有好的治理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动员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少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决策重大村务的过程为例,动员型村级治理一般较少采取表决的形式来通过决策,而较多充分讨论以达成妥协,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不仅有正式选举出来的村民代表,而且有受邀请而来的与决策村务有关的各方面头面人物。
若在村民代表会议的讨论中遇到坚定的反对者,哪怕这些反对者只是极少数,且其反对的理由并不充分,这些极少数的反对派也往往有能力使村务决策半途而废。这就构成了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少数人决定的后果。不仅如此,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策,还需要村民代表具有代表能力,即村民代表有足够影响村民接受决策的能力,若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或代表性不够,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务决策,同样会在村干部具体办理村务时,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这种反对也有致使通过的村务决策流产的可能。
在动员型村级治理中,若有一次诸如公共工程建设的决策被一致通过且顺利实施,村民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村民下一次就有通过更多如此决策的理由与可能,这样一来,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的村庄也可以得到有效运作,村庄动员能力日渐增强,而村庄秩序日渐获得,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构成了一种增强型的动员型村级治理类型。不过,并非所有动员型村级治理制度都具有增强型的特征。若有多次对全村公益十分重要却因为少数村民的反对而不能达成决策的事情发生,就会影响村民对集体合作的信心,少数村民也更加敢于声明个人利益而不顾村庄利益。这样的少数总是存在,在每一件具体的村务中都会存在,这样造成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困境:村庄动员能力下降,村庄日渐失序,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负反馈,这构成了减弱型村级治理类型。
对于分配型村级治理而言,因为村集体掌握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其运作特点便与动员型村级治理十分不同。在民主的形式上看,分配型村级治理因为关注的焦点不是从村民那里汲取资源,而是如何合法地使用村集体占有的资源,因此,这种民主更加注重其形式的层面,村务决策一般会有规范的程序,关注程序合法性,决策过程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参与决策人应具有合法的参与身份,非正式参与者没有表决的资格等。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例,在作出重大村务决策时,大多强调参加会议人员的合法身份,要有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人员需要签名以示自己对重大村务决策负担责任,倾向于用表决的形式通过决策,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并不如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那么重要,只要是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什么样的人当村民代表关系都不很大。与此相关,村民代表会议在决策村务时,少数反对者的声音往往被大多数人所掩盖,而显得过于弱小,而通过的村务决策在村中即使遇到反对者,也不大会中途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分配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多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在某些时候,多数人可能过于忽视村中少数派的声音,而构成实质上的多数人专制。
五、结语
以上简略地疏理了民主化村级治理两种类型的不同,这种疏理对于深化村级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当前展开实证研究的村级治理来讲,学术界大多忽视了村级治理类型不同所具有的不同意涵,而将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混为一谈。一般来讲,在城郊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土地的增值,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使得村集体往往可以从升值的土地中获益甚多,村集体不仅掌握着大量升值的土地资源,而且掌握着土地征用款的使用权,这些集体拥有的资源,就为分配型村级治理提供了村庄前提。此外,那些村办企业发展较好的富强村庄,也具有分配型村级治理类型所具有的一应特征。从当前这些村集体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村庄数量来看,这类村庄的数量无疑只是农村的极少数,10%左右,但从学术界现有实际研究来看,只占少数的分配型村庄却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关怀,而占中国农村90%的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这显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通过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可以凸现分配型村级治理和动员型村级治理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它们所代表村庄的实践意义。
其次,作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有助于让村级治理研究者特别是实证研究者明确自己研究村庄的类型,从而避免以偏概念,防此在提出理论观点,特别是政策建议时,有意无意忽略自己调查的个案背景,而作出一统中国农村自己的研究结论。 再次,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还有助于理解学术界在乡村研究领域的学术和政策争论。当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往往是争论双方缺乏对乡村治理类型的把握,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的调查当然把握不住分配型村级治理制度的特片,反之亦然。
我们以上所作的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分,是关于村级治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相关成果出现。
[1]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