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声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仅是一味地采用西洋唱法,而忽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唱法,那么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可能会走上过度西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知识却大多被忽视。此外,如果学生不能接触到拥有56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唱法的教学,就可能使其缺失传统声乐教学基础,影响其对声乐唱法的辨别,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性特点,会影响其今后的规范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处理“土唱法”与“洋唱法”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在声乐知识的学习上。如果仅仅学习与声乐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的声乐教学就是闭门造车,能够获得的教学成果会非常有限。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积极改革,努力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将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之上,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积累。因此,要切实将民族声乐教学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各个学科结合起来。只有先做好了人文知识的铺垫,才能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文化视野,增强其对民族声乐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而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意义,才能激发出其创作力,使其在民族声乐上的创作独具魅力。
(四)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艺术人才
从宏观的声乐艺术角度来讲,一切人声歌词中所蕴含和所要表现的思想与情感都要通过音乐载体和高水准的歌唱技术相结合才能完美实现,对于任何形式的声乐艺术而言高水平的歌唱技术和扎实的音乐素质都是缺一不可的。声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音乐表现艺术,它包括了音乐、文学、表演等诸多方面,对于一向注重声情并茂的我国民族声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也就要求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全面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讲,声乐都完全属于音乐的范畴,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基本都处于“重技术,轻音乐”的“一条腿走路”的状态,这对于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和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十分不利的。这并不是要否定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歌唱技术是实现音乐表现的手段,而音乐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则是音乐表现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将“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却忽视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也不符合声乐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生或民族声乐歌手在演唱时虽然具备良好的音色和音响,却欠缺音乐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尽如人意。虽然我们的在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审美体系中的确一向非常重视技术的运用,但同样不能改变技术“手段”与音乐“目的”的“本末”关系。对于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术性、艺术性的新民族声乐或现代民族声乐来说更是如此,而作为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则更应该对音乐素质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有一个深刻、全面的理解、认知与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质量和民族声乐舞台的艺术品质。正如之前提到的,声乐是最具综合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真正演唱好一首专业的民族声乐作品同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要在具有良好歌唱技术的基础上,将歌唱技术与音乐表现有机的、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入手,做到面面俱到,才是真正完美、专业的演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对声乐作品作者的了解,包括词曲作者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词曲作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只有他们有一个完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入手,深入理解作者及他们创作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第二,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的了解。这其中包括调式、调性、节拍、节奏类型、速度要求、旋律及伴奏的和声特点、曲式结构等方面。这就涉及到了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但又有所欠缺的音乐素质的两个层面:音乐理论类知识与音乐技能类知识。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类知识和音乐技能类知识两个层面,音乐理论知识包括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赏析等文字类音乐理论;音乐技能类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技术性较强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质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在于,首先,我们必须深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我们高等教育学科序列中的现代民族声乐或称为新民族声乐艺术意境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学术化的人文艺术类学科,无论是其演唱方法还是声乐作品都承载着大量的人文与审美内涵。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中既包含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包含着西洋美声唱法的审美特质,因此,专业、完美的民族声乐演唱绝不肤浅的停留在音色和音响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去理解和诠释民族声乐艺术。
第二,从演唱方法的角度来说,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质及其总体歌唱理念是现代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必须深入、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在此基础学生还必须对现代民族声乐中所包含的西洋美声唱法的文化背景、审美取向,尤其是其歌唱理念与技术规格有所了解,同时学生还应对现代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及其特有的东西方音乐融合的艺术特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我们的现代民族声乐唱法。从具体的声乐作品来讲,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早已被列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序列多年,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与规范性,这些不仅体现在演唱理念、演唱方法和演唱规格上,而更加鲜明的体现在民族声乐的作品中。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体裁、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丰富、更全面、更复杂,承载的文化与艺术含量也更大,从形式上来说不仅仅只有艺术歌曲,还有歌剧咏叹调,及近几年兴起的以传统文学为素材的清唱剧作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必须对这些体裁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都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声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曾经的政治体裁、歌颂祖国之类,同时还有爱情题材、文学题材、历史题材、地方题材、民族题材甚至国际风格等等,与曾经单调的“颂歌”相比如今的民族声乐作品无疑包含了更多的文化、艺术与审美内涵,因此学生如果要想真正完美准确的演唱这些作品,对这些音乐理论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和掌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声乐是既抽象又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声乐作品中具体的音乐细节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才能在演唱中做到有的放矢的运用歌唱技术;才能表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看似抽象的思想与情感,带给观众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正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二度创作,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融入到作品当中,表现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作品本身增光添彩。如果说音乐理论对于民族声乐学习者或歌手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的底蕴积淀,会对学生演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厚积薄发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通过音乐的载体或音乐的语汇来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民族声乐的任何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审美特质、艺术魅力、艺术价值都要通过具体的声乐作品、具体的音乐形式、具体的旋律、具体的节奏表现出来,而音乐素质的另一层面,具体的音乐基础技能知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乐理知识与视唱听音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果提到乐理知识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很多民族声乐专业,甚至包括其他声乐专业学生所欠缺的。这一点在我们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视唱听觉能力是掌握其他基础音乐技能知识的最基本前提和基础,但很多学生都不能熟练的阅读五线谱,有些甚至根本不识五线谱,并且这些人决不占少数。很多学生甚至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掌握了歌唱方法、技术,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就是掌握了民族唱法的真谛,这种对于民族声乐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也不利于学生水平歌唱水平的全面提高。诚然,民族声乐作品教材存在大量的简谱记谱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民族声乐问世之初,很多声乐作品的音乐结构或音乐形式都较为初级,技术含量偏低,因此初级的简谱完全能够完整的记录这些作品。但随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声乐作品几乎含概了所有声乐创作的类型,如歌剧、清唱剧等等,都非常复杂化、专业化,因此,毫无疑问,初级的简谱记谱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作品所承载的音乐含量,同时大量的五线谱记谱的民族声乐教材也开始大量的出现,越来越占据民族声乐教材整体的主流,要想演唱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较高的阅读五线谱、理解五线谱的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乐理知识基础和视唱及听辨能力。
2.和声知识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正如之前提到的,民族声乐作品形式的丰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都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醒深刻的认识到这样一个声乐艺术的原理,声乐作品,尤其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声乐作品,它们既是由一个个的音符所组成的,同时又不是由单独的音符组成的。任何单独的音符独立的出现时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多个音符组合出现,形成一种连续的并列关系才能构成真正的音乐,这种音符之间的并列关系就是和声。也许很多学生只要一听到和声二字很可能马上会下意识的想到和弦,或和声只存在于钢琴伴奏中,但却忘记了和弦又分为立体和弦和分解和弦,和声关系不仅仅存在于钢琴伴奏中,同样存在于歌曲的旋律当中,存在与每个小节、每个乐句、每个乐段之中,越是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水平较高的声乐作品越是如此。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就必须对和声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深刻的理解一首声乐作品的乐思,才能更准确深入的去诠释作品。
3.曲式分析对于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音乐结构,也就是曲式结构的丰富和复杂化。当前我们的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已经完全不是早期“颂歌”时期简单,甚至幼稚的曲式结构,很多都具有精巧曲式结构构思,结构完整甚至庞大的声乐作品。这一点在民族声乐的歌剧咏叹调作品、清唱剧作品及艺术歌曲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明显。要想演唱好这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种视角开阔的音乐大局观,这样才能在演唱曲式结构复杂或庞大的作品时做到精心布局,从容的、有的放矢的完整演唱和诠释作品。如果只从曾经的民族声乐中“颂歌”类作品的角度来讲的确不需要太多的曲式的知识与曲式分析的能力,但面对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专业化的民族声乐创作作品,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演唱新时期的这些艺术水平、音乐层次与规格都更高民族声乐作品。
4.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还应对复调有所了解
复调音乐(polyphony)是与主调音乐(homophony)相对应的概念。主调音乐织体是由一条旋律线(主旋律)加和声衬托性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是由若干(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或相继结合)出现,协调地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复调音乐在我国早就存在于民间音乐中。如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瑶、壮、苗、毛南等)为代表的多声部民歌,还有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都存在着大量复调音乐形态(有其以衬腔式支声复调为多见)。20世纪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欧洲复调音乐作品及其技术理论体系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作曲家将这一理论体系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表现中国社会风貌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新音乐传统。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页,我国的音乐先驱们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就开始尝试复调技法,如贺绿汀、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当时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极具专业性和艺术性,但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完全进入一种业余的状态,没有任何专业性、音乐性、艺术性可言,复调,这一重要的音乐创作和表现技法当然也更无从谈起。随着近几十年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思想与精神层次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们开始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复调技术,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民族声乐作品的专业性与艺术魅力。虽然复调技术在当前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还不够广泛,但这种发展的趋势却是显而易见的。易未雨而绸缪,当前我们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重视复调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与审美层次和规格,为真正走上社会的大舞台做好准备。二、我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欠缺的具体表现当前我们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欠缺则呈现出“全方位”的态势,首先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欠缺。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西洋美声唱法及其它唱法的相关音乐理论有所认知。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也自然不可避免,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还要对其他声乐艺术种类有所了解和涉猎,这就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不仅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相关理论知之甚少,同时对本民族的传统民族声乐也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其他种类的声乐艺术了。这也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演唱作品时虽然技术上乘,但缺乏一种内在的底蕴和美感。其次,当前很多学生还没有及时的扭转自己的观念,不注重音乐技能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很多学生的音乐技能知识极度匮乏,甚至空白,也就直接造成学生练习作品时不能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入,演唱也自然就会流于浅薄。在演唱艺术水准、专业水平较高,音乐结构复杂或庞大的作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明显。
二、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民族声乐的专业教学模式
更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与一般文理科专业相比,某种程度上民族声乐专业从本科学习阶段就已经完全是“导师制”模式。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影响。因此首先专业教师自身必须对音乐素质的重要性作用和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并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有目的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2.配套音乐课程要更具针对性
当前虽然大部分专业院校对音乐素质的相关课程都较为完备,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课程都欠缺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民族声乐专业“融汇中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殊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也必然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出更高、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但反观我们大部分音乐高等院校中很多基础音乐课程都是所有专业一起共同授课,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音乐基础课程不同专业分别授课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够使音乐基础素质课程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3.民族声乐专业考试模式
一、声乐艺术民族化必要性的思考
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在理论上早已得到确认,许多声乐人对此也早已达到共识。其实不仅是声乐艺术,一切文学艺术都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民族化的问题。对此,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早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法国作家伏尔泰说:“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的国家的特殊气质。”①这里所说的“国家的特殊气质”,指的就是民族化特色。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得就更为明确:“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②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外来艺术亦如此。同志曾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③同志也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④
的确,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每一种艺术,都以各自独有的民族化特色为生命和灵魂。声乐艺术当然也毫不例外:意大利声乐的热情奔放、夸张外露;俄罗斯声乐的沉实厚重、雄浑洪大;德国声乐的含蓄严谨、细腻优美;法国声乐的浪漫秀丽、清新典雅;日本声乐的小巧精致、多愁善感;中国声乐的朴实自然、真挚亲切……无不以独具魅力的民族化特色独树一帜,各领。
二、声乐艺术民族化可行性的论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可行性,是以历史实践经验为基础与前提的。可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就是民族化成功的历史。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狭义的民族声乐指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创作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和方法,故民族声乐也叫做“民族唱法”。
民歌是民族声乐的基石和母体。五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情趣盎然、风格各异、优美动人的民歌,同时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唱法。其特点是简便自然,嗓音运用质朴,有许多唱法接近“原生态”,随意性较强。从发声的生理学视角考量,民歌唱法基本上运用纯真声演唱,即所谓“自然大本嗓”的唱法。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说唱性。歌声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感情表达直接、亲切、自然。从共鸣腔体的视角考察,民族唱法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与口腔前上部振动较多,声音也靠前,因而显得开朗。其声音颤音幅度也比美声唱法小。从呼吸的视角考量,民族唱法讲究“气沉丹田”,呼吸部位较深,排气量较小,因此歌声灵巧、秀丽、纤细、高亢。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以民歌的演唱技巧与方法为基础,许多著名民族歌唱家,如才旦卓玛、德德玛、郭颂、李高柔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民族创作歌曲的歌唱家,如郭兰英、王昆、、宋祖英、阎维文、刘斌、王宏伟、吕继宏等,也都如此。
同芭蕾舞的民族化、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一样,作为“洋品种”的美声唱法,也在我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许多美声歌唱家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出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例如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王霞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殷秀梅演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都被誉为“民族美声”的经典。最后要说到通俗唱法。同现代派戏剧、现代舞的民族化一样,中国的通俗唱法也走出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例如京剧演员出身的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霸王别姬》、花鼓戏演员出身的李谷一演唱的通俗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黄梅戏演员出身的吴琼演唱的许多通俗歌曲,也都被誉为“民族通俗”的经典。
由此可见,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势在必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声乐艺术民族化创造性的解读
声乐演唱同所有的艺术活动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要实现民族化,就必须以创造性作为艺术支撑。而“民族化”又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因此,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创造性,也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声乐演唱,首先要表现出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表达民族感情。情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反应。情感体验与传达,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民族声乐演唱,也要表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如真挚、自然、亲合、中正、无私、厚道、老实、诚恳等真情。
三是创造艺术个性。个性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艺术成功的支点、亮点、动情点。声乐演唱的民族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个性化民族风格的创造与形成。个性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个性的体现。例如同是民族唱法,的端庄典雅、大气磅礴与宋祖英的清纯俏丽、明朗柔美的个性迥然有别;同是美声唱法,王霞的开阔舒展、挺拔辽阔与殷秀梅的真挚凝重、沉稳浑厚的个性泾渭分明;同是通俗唱法,李谷一的俏美动人、亲切感人与吴琼的纤细清新、细腻委婉的个性也各有千秋。总之,个性创造是声乐艺术民族化之魂。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的民族化,既是一个重要课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理应引起广大声乐人的普遍关注与极大重视。而限于水平,笔者只能蜻蜓点水,管窥蠡测,不当之处,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伏尔泰.论史诗.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②赫尔岑.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首先,高师声乐艺术教育人士面对新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就必须要对音乐方面知识了如指掌,并具备良好的眼光和强大的教学能力和理念。然而我们发现,目前我国诸多声乐院校学生大多数音乐知识储备不足,略显单一状态,大多数院校声乐专业多,而其面却不广泛,这种专门修一门课程的音乐系学生对于其他方面和文化知识了解处于空白单薄状态,其知识结构的简单也限定了其音乐才华的发展空间,使得其最终音乐素养无法全面提升,对我国声乐教育也极为不利。其次,高师声乐教学与其他院校声乐专业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其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因此高师院校对声乐学生要求就更为严格。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声乐教学中,普遍对不同唱法和不同声部划界分明,大多数只专精自己专业声部,对符合或适合自己的民族歌曲熟悉了解,而对其他民族文化则涉猎甚微,这也会使得其将来在教授其他声部和音色学生时会捉襟见肘,茫然无措。因此,我国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其对其他不同民族风格特色曲目的了解和掌握,突破其歌曲的局限性。然后,在调查我国高师声乐民族文化艺术教学时,我们发现在众多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领域中,只有戏曲声乐教学最为薄弱,不仅仅是因为我国戏曲凝聚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习惯和感情,在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也是因为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加强重视,很多学生对不同戏曲的流派、剧目、曲牌行当等等都知之不多,这对我国戏曲的教学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和影响。最后,现在大多数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授课时都一味追求发声技巧、对于民族歌曲没有很好的演绎出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也不注重歌曲的感情背景和地方特色,这种现象就会使得大多数声乐学生无法真正领略到我国民族声乐精髓,在感染学生方面也有一定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吸收、继承、传授这些民族音乐瑰宝,对于我国青少年声乐的教育基础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专家也必须要加以注意。
二、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艺术教学,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其教学中保有自我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这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现代我国高师声乐院校们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进程中,教师们就必须要正视其民族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和完善,下面作者就抛砖引玉,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和措施。第一,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和认识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都规范了一套演唱方法和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美声唱法而来,这使得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民族唱法基本上都带有当地特色和戏曲的技巧,其声音甜美,而自融入美声唱法后一些歌曲的民族特色也无法显现出来,这种教学对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对我国声乐教育的民族化也大大不利,因此,高师声乐学院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妥善把握民族歌曲特色,要在融入外来风格的同时保有当地歌曲特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并熏陶学生的民族音乐感,才能够让学生热爱民族声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钻研和创新,才能够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始终保有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第二,改进高师院校声乐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我国传统声乐基础上融入美声唱法,提高其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就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我国民族歌曲特色,使得歌曲包含民族韵味,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各具优势,因此作者认为只要能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采取。我国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也都不一,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优势特点来看,作者认为对于一些小学生声乐教授可以以美声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加强他们对我国戏曲的练习,这样能过打牢学生声乐唱腔和技能的基础。等打牢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注重民族唱法的学生就要注重加强自己声乐的知识结构,而注重美声唱法的学生就必须要格外注意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和自我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得歌曲不流于表面。各大院校声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教学方式。第三,开拓高师民族声乐眼界和曲目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偏向国外作品,这种教学状况导致很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歌曲了解不多,而且也有很多学生受到西方教学影响,也有一些吐字不清,这对于他们学习中国民族曲目和艺术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高师声乐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问题,在平时教学或课后任务中多多布置我国民族特色曲目,并采取种种探讨、研究或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开拓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知识界面,也有利于拓宽其自身音乐的眼界,对未来的音乐教学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加快高师民族戏曲声乐教学的发展我国民族地方戏曲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尤其是其承载着我国众多文化传统和特色,然而我国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类很少,这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我国声乐教学就尤其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戏曲类的民族声乐教学,教师们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戏曲的特色和背景,然后对每种戏曲的咬字、换气、动作等等进行严格的训练,加强其日常的表演和实践,这样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戏曲的掌握,也利于我国民族戏曲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魅力也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外,我国民众现在普遍追求原生态唱法,高师声乐院校也要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进和加强,这样既符合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也进行了另一个方面的开拓。
三、结束语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智力、审美情趣具有其他学科无法逾越的优势。但是,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守旧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性,使得音乐教学工作单一地只重视歌唱技巧,忽视了音乐艺术审美性与完整性对学生的影响。那么音乐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模板,欢迎阅读!
“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就是会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又要要求会写文章?”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音乐教师这样对我说。我说“李逵只会冲锋陷阵,又为何要求他研究兵书呢?”《孙子兵法》是孙武对当代及历史上长期战争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兵法布阵方法;《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总结,它是祖国医药学的宝典,将永远闪耀着民族的、科学的光辉。冼星海、黄自是我国优秀的人民音乐家,但他们却有着大量的音乐论文,这也是鲜为人知的吧?我们在读他们的音乐论文时,也会感到如欣赏他们的音乐作品那样淋漓酣畅、激情澎湃!当我们赞叹大海波涛的壮美时,我们会常常忘记它的动力源泉来自那司空见惯的、平平凡凡的、抓不着、看不见的风吧?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3、著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4、可加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后注:如今教师要在学校中职称等进一步,必须要会写论文,教科研是硬道理!这却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所欠缺的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被这一条硬杠子拦在中级或高级门外,真是可惜,而且这一股论文风愈演愈烈,客观环境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下去,拿起手中的笔吧。我一直想写点这方面的东东,可惰性使然,同时又感还无这资历,故至今也未下笔,今天从网上看到这一段文字,深感合我心意,贴出来共享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爱的力量》
是你把爱撒在我的身边,
是你把情熔进我的心田。
是你点燃我熄灭的火焰,
是你唤醒我沉睡的容颜。
曾今是梦幻中的思念,
曾今是信念中的爱恋。
你的出现使我在心跳中无言,
你的出现使我在一瞬间震撼。
就让我在甜蜜中享受你清纯的笑脸,
就让我在欢乐中迎来你幸福的召唤。
就让我时刻编织你美丽的花篮,
就让我永远收获你花季的灿烂。
《心语》
我走的好疲惫,
思绪总在杂乱中随风而飞。
我的心好累,
生活起来越来越觉得太压抑。
其实我好孤独,
在煎敖中寻找一丝安慰,
其实我好想睡,
在梦幻中找点幸福滋味。
我多想把所有一切都忘记,
在黑夜的呐喊中重新开始。
我多想在寒冬的风雪中屹立,
在突然间变的欢乐无比。
《追寻》
我知道我有一份痴情,
却猜不透姑娘的心,
我知道天要阴,
也知道天还要晴。
我知道我将要远行,
却放不下这一段情。
我相信雨会停,
也相信月更明。
我坚信我会找到那一片绿荫,
我会看到那一片美丽的风景。
我会遇上那一个熟悉的身影,
我会献上那一颗永恒的爱心。
《读你》
是你把我带进梦幻的童年,
给我春天般的温暖。
是你给我注入清澈的甘泉,
流入涸的心田。
是你赠我一首精美的诗篇,
荡起我喜悦的风帆。
是你散发出美丽的光环,
照亮我奋飞的信念。
真想看清你智慧的双眼,
读懂你诱人的每一天。
真想描绘你可爱的笑脸,
探寻你神秘的内涵。
《梦中的渴望》
你曾告诉我,
你不是我梦中的姑娘,
可爱神对我讲,
你愿做我一生的新娘。
你曾告诉我,
我永远不会实现爱的愿望,
可你的眼睛却对我讲,
你一直在违心的撒谎。
我的心直到被你冻成冰霜,
情愿给自己播撒痛苦忧伤。
睡梦中曾看到你眼泪汪汪,
我才知道你没有找到如意郎。
看着你委屈的摸样,
我的心也在为你忧伤。
《远 离》
可爱的姑娘,
请不要到处躲闪。
看着你每天愁眉不展,
真不敢和你面对面。
虽没有过爱的诺言,
可我真的想和你一生相伴。
不要再让我享受孤单,
不要再送给我苦难。
可爱的姑娘,
请不要失去往日的笑脸,
我已读懂你的答案。
为了你没有忧患,
我会自觉地离你很远。
心痛早已变成习惯,
关键词:民族唱法;真假声结合;男高音;女高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50-02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及研究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社会民族声乐艺术的萌芽与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进入封建社会后民族艺术的发展、繁荣阶段,第三阶段为自19世纪末20世纪开始的民族声乐新生阶段。国内相关学者针对民族声乐真假声结合技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管林(1980)在其著作《论声乐训练》中论述了换声点的基本概念,同时系统地研究了换声点的实践方法;1983年上海人民音乐电台举办了“青年演员独唱比赛”引出了民族唱法概念;武秀之,张平,侯学骏(1986)对“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武秀之(1991)在《民族声乐教程》中研究了民族唱法真假声结合发声的训练方法;刘洋(1999)在《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应用》中说明了真假声结合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真假声结合的具体方法;甄立夫(2003)在其著作《科学练声》中研究了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决真假身的问题,同时提出声乐艺术与心理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概念;李晓贰(2003)《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著作中具体阐述了真假声结合的基本概念,对如何进行真假声结合训练做了详细的研究;邹本初(2004)在其专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介绍了换声区唱法的基础训练方法,并提出采用美声唱法中换声区的演唱方式来解决真假声的结合问题;王海峰(2007)对歌唱中的真声、假声以及混声进行了研究;燕山大学魏玉亭(2009)在硕士论文中对中国民族唱法中女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刘征然(2011)研究了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问题。中国民族声乐中通过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演唱出来的声音,保留了民族传统唱法的吐字行腔、韵味风格,同时其高低音衔接自然、声音集中,具备较为浑厚的穿透力,使其真假声的混合在舞台表现效果上可以迸发出比真声柔和,相对假声浑厚结实的声音效果。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中的真假声结合问题是众多男、女高音在学习或演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本文分别对男、女高音的真假声结合演唱技法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为真假声结合演唱技法的教学与学习者提供重要参考。
二、男高音真假声结合训练技巧
男高音真假声结合训练技法首先解决呼吸与声带的协调运转问题,通过一定的调整和有规律的运行气息来控制声音与气息的相对比例,结合喉咙、喉结相互协调运转,达到发音的全放松状态;声带是通过其整体震动带动边缘震动有机结合运用的综合过程。其次男高音民族声乐真假声结合的训练技法需要注重中低声区的训练实践,西洋音乐相对注重中声区的基础训练,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由低到高的流畅贯通,强弱控制的最佳衔接技术,把握好从低中声向高音的稳定过渡,建立呼吸、共鸣、吐字与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形成自然流畅的衔接过程。再次男高音在民族声乐真假音结合实际训练中需要注重在自然声区混合声的形成,具体方法是演唱者保持气息稳定、喉头放松,演唱者先唱出假声,逐步向真声进行转换,或者在气息得以控制的情况下,通过稳定的真声,逐步向假声进行转换,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演唱条件,加强训练找到自然声区内真假结合的混声感觉,需要注意的是男高音在训练真假音演唱技法在换声区需要注意要进行提前换声,不要在换声点到了才准备换声,发换声点上的音时,需要更稳定的气息相互配合,达到与声门闭合力的运动平衡,同时需要声带强劲闭合与假声带辅助,口咽部要根据声音进行有意识地扩大调整,使其咽部基音共鸣管的调节力和基音的振动力达到平衡。
三、女高音真假声结合训练技巧
女高音真假声结合训练技法首先就是气息的训练,气息在民族唱法女高音真假声的调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女高音在真假声结合技法的训练中,第一是气息的基本训练,找到气息支持的感觉,保持吸气、呼气和气息的相互配合,以自然,适量为最佳状态,吸气的主要方法包括仰卧法、坐着呼吸、打哈欠、惊讶法、狗喘气、弯腰吸气法等,科学的呼气方法包括慢吸快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等技法;第二为基于气息训练的发声练习,通过气息来调节真假声的结合,运用稳定的气息配合其他器官的协调运转与自然衔接。其次是女高音在真假声结合训练中注重中声区的换声点训练,中声区的换声点训练较为困难,因其音域较低,真音出现声音刺耳,给人的感觉极不舒服,若是纯假音又显得声音过于空虚,不够真实与浑厚。中声区的欢声训练主要包括假声带真声法与真声掺假声法,前者需从假声入手,从高声区连起逐步转向低声区作下行音阶练习,让人在假声上的感觉像发出来的真声一样,期间注意增加气息的相互支持。后者蓄意真声为主要元素,假声为辅助元素,在真声中逐步掺入假声的元素,训练过程中不宜过于虚幻,也不能过重、过真,增强真假声的灵活衔接。再次女高音在民族声乐真假声的训练中对高声区的换声点训练。其主要方法有三种,借鉴法、元音转换法、及母音变形法。借鉴法是借鉴传统花旦、青衣、歌仔戏的假声喊嗓训练技法,在假声中逐渐掺入真声,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相互循环,一气呵成完成演唱;元音转换法是在发生练习过程中在换声点前一个音变换成元音,通过分散演唱者换声区部分的注意力,做到减少演唱者换声区部分产生的心理压力;母音变形法需要演唱者在唱的过程中先柔、弱,逐渐变强,同时将假声部分逐渐融合进去。
四、总结与建议
伴随时代的进展,民族声乐文化在国际潮流下逐步引进多元化、规范化、内在心灵化等更多的时尚元素,其民族唱法是在新世纪里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内涵、时代特色的歌唱形式及独特表演艺术。近年来,中国的民族唱法在逐步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与发展,在声乐真假声演唱技巧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其他各项综合能力有了稳步提升。从民族声乐真假声发展历程纵向比较分析,民族唱法真假声结合的发展经历了以真声为住、假声逐步兴起、直至真假声结合运用阶段。需要指出针对民族声乐在进行真假声的训练教学中不仅仅是针对其演唱技巧的训练,还要结合队演唱者心理技术教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功训练、针对演唱者的风格进行对作品的遴选、舞台艺术实践训练来完成真假声演唱技法的学习,在心理技术教学上结合演唱者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内心环境、性格思维以及对外部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敏感度进行深刻的情感剖析、感悟表演者内心情感因素,注重歌唱环境的培养,研究歌唱者的心理环境及心理变化特征,进而掌握表演者心理因素的规律,在歌唱与发声技能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一些调节与控制;针对演唱者的作品遴选上,教学过程中需从思想灵魂深处分析作品的创作本源,深刻理解、研究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唱风格和自身的情感元素,分析演唱者的音色、音域与作品所要表达情感的吻合度,为演唱者挑选适合的演唱作品使其在演唱中能够发挥出自身情感与作品创作的思想情感在灵魂深处达到心神交汇的良好效果;在民族声乐真假声结合训练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的发声,气息是训练的基础;二是真假声结合,扩展音域,高低音的自然衔接;三是自然演唱,打开喉咙,协调好真假声的比例,达到整体共鸣效果,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做到呼吸的稳定循环、声音的多重叠性、声音薄厚的有效控制、音域宽窄的配合及音色形象的塑造。在实践教学中需根据演唱者对声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演唱能力、专业水准与舞台控制能力来考核演唱者能否台下观众的有效融合,寻找出适合演唱者能够发挥着自身特点的实践模式。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从基础知识教学到艺术舞台的实践是演唱者自身与作品、舞台、观众三方面的有机融合,是演唱者所控制的舞台台风与台下观众感情的自然糅合,是演唱者内心情感与作品创作本源的共鸣和碰撞的过程,在民族声乐教学、科研以及实践训练中需要结合多学科、相关交叉科学理论顺应科学发展潮流,使民族声乐唱法从演唱技术、演唱风格、审美内涵、演唱形式、实践演出、传承方式及传播手段取得的民族声乐理论与技法研究研究创新进展。
参考文献:
[1]武秀之,张平,侯学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98-100.
[2]王海峰.论歌唱中的真声、假声、混声[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4):127-128.
[3]魏玉亭.中国民族唱法中女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技法探讨[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4]邹本初,萧舒文.歌唱发声的自学要领——《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摘编[J].歌唱艺术,2011,(1):27-29.
[5]张艳林.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七个基本问题[J].民族音乐,2008,(6):93-95.
[6]李万进.关于民族声乐男高音高声区真假声结合训练的探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1):66-68.
[7]汪琦.真假声结合在男高音中的运用[J].云梦学刊,2001,(3):96-99.
[8]邵建忠.变声期的声乐训练应加强真假声结合[J].艺海,2009,(6):125.
[9]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郑州:河南大学,2001.
[10]祝真伟.常香玉真假声混合演唱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11]王成文.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J].艺术教育,2011,(10):84.
[12]韦海曦.混声合唱中的声乐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2):85-87.
[13]杨仲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J].中国音乐,2005,(3):6-16.
[14]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26-30.
[15]刘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6]赵大海.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双向选择 师生配置方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二分之一来自于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的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下,声乐歌唱能力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师生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课教学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更为突出。声乐课教学中,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是能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搭配过于稳定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部分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2001年7月,在音乐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声乐教研室迈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双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 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
第三步 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在改变。
自2001年实施双选已近三年,第一届实施双选的2000级本科班今年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目前的全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声乐教学情况看,双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双选的功效:
第一 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实施双选之后,以上现象基本已杜绝。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可以说,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系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双选转变了全系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三 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经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系教师努力调整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培养出使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众所周知,学术理论水平较低是高师技能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制约整体师资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为先天文化素质营养不足。其二也是主要原因,后天努力不够。这样在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就会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很难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教学实践缺乏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双选之后,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音乐论著,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多次自费赴京观摩专家演唱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目前声乐教研室有五名年轻教师在读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