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地理课堂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堂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堂活动

第1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一、发现问题的活动式教学

初中学生对地图很有兴趣,那就从地图着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吧。如讲到《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时,学生看地图册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再由同学们讨论并解答。我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为什么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还有一条分界线”“俄罗斯大部分领土都在北亚,为什么不是亚洲国家”“东亚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是哪两个”“东南亚哪个国家地跨亚洲和大洋洲”等等。像这样在地图上发现问题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够使学生更认真地阅读地图。

二、解答问题的活动式教学

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根据该问题知识所在的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并运用旧知识与新知识,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一定用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进行活动式教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会有科学的进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例如讲到《亚洲季风气候显著》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看图找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冬季风向和夏季风向,根据风向再判断出风的发源地和性质。这个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所以必须要求学生用严谨的态度找出答案,通过同学间的竞争就看谁的答案更标准更完整。又如讲到“如何协调农业生产与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同学间的竞争就变成了看谁的方法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强的可操作性。

三、课堂练习的活动式教学

第2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是地理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开展多种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呢?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学生不参加课堂活动的原因,通过日常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不参加教学活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课堂活动单一学生兴趣缺失;学生课堂冷漠,不屑于参加;日常教学中教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组织活动时教师任务分配不明确,部分学生懒惰不参加活动等。

针对与地理课堂活动单一,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我认为地理课堂可以采用更多的活动形式。

1.动手游戏

课堂组织地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师生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节,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球模型,首先抛出问题:"世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谁大谁小。"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孩子闭上眼睛拿出地球仪,然后转动地球仪用手随意指一点,每人转动十次,请每位同学说出自己所指的是陆地次数多还是海洋,最后通过指点陆地海洋的比例总结出世界上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的面积。通过这一简单的游戏,原本枯燥的海陆面积数字对比被替代,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活了,学生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这种快乐动手,快乐操作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氛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

2.小组竞赛

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表现,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上进心足。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在教学环节中增加竞赛形式,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当然需要教师对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表扬,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和满足,同时也强烈的刺激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记识各省份的位置,我们将全班男女学生分为两大组,三小组,开展竞赛"看谁拼的快",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板块拆开,然后分组拼接,看哪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任务。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创设了极其高效的教学情境。

3.绘画的培养

通过观察发现零零后的学生,他们对绘画很感兴趣,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 日常教学中组织绘画活动,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安排学生绘制世界轮廓图,"一笔画世界"在绘制内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得各大洲的轮廓深深地印在脑海。技巧性强,同时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特色图画理解记忆。再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几"字,长江的干流形状像"V+W"等等。

在学习到世界地形时,组织孩子们将五种基本地形描绘出来,并配与相应的颜色,这样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在画图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地形特点的了解。

4.课堂中的小品表演

第3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地理课堂上活动起来呢?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我们应该认真备课:教师备课,要突出重点。首先备教材,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授课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确定详略和取舍。其次是备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背景知识,哪些内容通过学生自读或讨论能够自行解决,哪些内容需要予以一般性指导,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指导,哪些内容需要个别指导,使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根据知识、学生、学法、组织形式、问题的处理措施写出详细的学案。

还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必须把课本预习充分。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也不能上。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思考重点。另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恰当的、适当的、恰到好处的讲解知识,做到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精讲,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把握知识的情况下,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教学形式、教学艺术发挥出教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需要我们认真组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也应该提升自己,由“要我改”转变成“我要改”。

第4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初中地理课堂;游戏活动案例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而活动教学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什么是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怎样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运用?

一、活动教学的含义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

二、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设计中的应用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锐意改革,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地理教育理念,突出能力,重在实践,在每一章节中,将大量知识点通过“活动”这一新栏目来完成。这就要求每位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多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1.巧用教材活动设计模块

灵活应用前文知识。此类活动以书面资料为主,运用实际所学进行判断和阐释,一方面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联系前面所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案例一: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活动模块2有关马六甲海峡的阅读材料,本来教材中已经阐述了马六甲海峡咽喉要到的重要位置,但只是说出了欧洲、非洲到东亚最短距离的特征,学生们并不理解其真正的对世界的影响。但课后活动里的材料就有一个积极推动,让学生不仅掌握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同时用实例说明重要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深刻领悟知识点,如果学生没有体会,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更深层次的展示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及交通作用的重要性,将知识点进行深入扩展。

培育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会融合课本知识,全班一起参与,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地理技能。

案例二: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会让学生在地球仪等教具的辅助下感知这两种概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活动,让学生掌握经纬度以及相关的定位。

对热点问题参与解决。社会热点往往是街头巷议、重复率高的问题,可以融入所学知识并带入课堂进行探讨,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推断的能力。

案例三: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北京时间20 11年3月 l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O公 里。由于产生9. 0级地震进而引发海啸及核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被损坏,不仅给日本本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且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对处理此次核泄漏事故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日本留给世界的印象。通过案例的给出,学生们首先要讨论的是日本为何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其次分析我国是否多地震?知道那里发生过地震?再次,讨论有效的减灾措施?最后升华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再创造

教学中的地理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地理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境。包括阅读和绘制图表、地理实验、地理制作以及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案例四:经纬网定位知识点,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完成。既生动有趣又深化知识点。游戏设计①每组派2个同学在前台站好,每人手里拿一张经纬度数的卡片。②教师发号口令,如120E,30 N,持这张卡片的同学迅速跑到课桌相应的位置上,找准位置者为胜,依次下去,一直到每个同学都找到为止。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活动情况和所学知识,探讨经纬网的作用和经纬线的分布规律。

这样的活动设置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活动教学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提高教师的素养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促进者。课堂开放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而有效”。这些问题都与教师素养有关,换言之 教师素养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培训与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2.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

实践证明,运用地理活动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率,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加给学生的教师意志相对较少,教师的感情、思维定式、方式方法等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弱,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创造。按自己的意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张扬和发挥。使自主学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每位学生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愉快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在“玩中学”、“ 做中学”、“思中学 ”,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有了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争论中活跃思维,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勤奋和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教材活起来,让地理课堂大起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第5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手语;肢体语言;做中学

手语(sign language)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形象、鲜明、明确、易懂、利于手脑并用的特点。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量运用手语、手势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只不过一些人的表达不科学规范,容易引起歧义。为了交流顺畅,不妨借用科学的手语进行有效表达。恰当地运用手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把学生的理解转变成可以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过程,起到丰富课程语言、节约表达时间、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思考时空。这样,教师的教学更加多样丰富、生动活泼、清新自然、极具感染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手语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还能够表达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梅拉别恩根据实验研究指出,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通过手语表达情感,可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奇效。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手语是规范的交际语言。运用手语进行地理学习符合现代教学理论。手语作为人类一种美丽的肢体语言,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与空间智能。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主要由范畴组成,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运动智能是控制身体动作及灵巧处理事物的能力。手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能够与大脑一起表达感觉、想法和思想,能够使用工具,在地理课堂中操作、指图、描图、绘图。手势可以很好地表述地理事物的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通过地图和立体模型将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空间位置关系等清晰呈现。可以说,手语为地理课堂教学与学习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只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任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为中小学生的普遍现象。课堂上想让孩子老实地坐着、认真听课,着实不容易,也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由“坐着学”到“做中学”的转变,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特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转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魅力和自身教学素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未知充满激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地理课堂要富有感染力,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幽默的口头语言,而且需要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手语、手势和肢体语言。因为很多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动态的事物充满好奇,学生还可以透过手势或身体运动来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运用手语表达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学生通过地理模拟,记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特征,找出地理分布,辨别地理概念,形成地理推理。学生使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剧场、操作练习、模拟演出、游戏活动等,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特征、成因等外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过程,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科学组织、发现“闪光点”、正确评价。手语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高课堂的活跃度,给课堂生活带来活力。

一、运用手语表达区域名称,掌握区域特征

手语来源于生活,许多手语的内容包含着对国家或地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提取。例如中国的手语是“一手伸食指,自咽喉向下顺肩胸部至右腰部划一条线”(此是中国旧式服装“长衫”的前襟线,所以以此表示中国),印度的手语是“一手握拳伸出大拇指,拇指尖抵在眉心处”(这是象征印度妇女眉心的红点),埃及的手语是“双手五指并拢,手背向上,指尖靠近头顶部两侧,向下斜移”(这是象征埃及有名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澳大利亚的手语是“双手拇、中、无名指相捏,食、小指指尖向上,形如袋鼠头,然后向前微移,同时伸开五指,如袋鼠向前跳跃状”(这是因为澳大利亚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是袋鼠),巴黎的手语是“双手食、中指伸出,指尖斜对,然后向上移动,模仿埃菲尔铁塔形状”(这是因为巴黎特有的建筑有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手语是“左手弯曲,指尖斜向左上方,手背向右;右手五指并拢弯曲,在左手旁连续从上而下划动两下,模仿悉尼歌剧院外观”(这是因为悉尼特有的建筑有悉尼歌剧院)等。安徽省的手语是“右手食、中指并拢,在左手掌心上作研磨动作”(这是以著名的“徽墨”来代表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手语是“双手上举,五指微曲,拇指和中指互捻,同时双手灵活转动,模仿新疆舞的动作”(这是因为新疆维吾尔族擅长舞蹈),南京的手语是“双手四指并拢微曲,手背向上,分置左右,作弧形向下移,最后双手指背互相紧贴,象征两坐山之间的平地”(南京在紫金山下,故以此手势代表),拉萨的手语是双手搭成^形(即房屋手势),然后左右分开,各握拳伸拇、小指,指尖向上如屋檐形(拉萨多寺庙,故以寺庙屋檐象征拉萨)。学生通过学习手语或者运用手语表达地名,将区域名称与地理特征建立内在联系,使地理事实与动作行为构成统一整体,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变得信手拈来。

二、运用手语学习地理术语,理解概念内涵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它揭示地理现象的本质,是对地理问题的高度概括,是地理推理的前提。然而,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无法准确掌握这些概念,经常出现含糊不清的现象。借助手语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理解与运用。例如《地球仪》中有大量的地理概念,运用手语可以表述如下。北极的手语是“左手握拳,虎口向上,缓慢转动,象征地球。右手食指指左拳虎口,表示地球上的北极”,南极的手语是“左手握拳,虎口向上,缓慢转动,象征地球。右手食指指左拳底部,表示地球上的南极”,赤道的手语是“左手握拳,虎口向上不动。右手食指贴在左拳中指骨节处,沿拳中间绕一圈,表示地球上的赤道”,经线的手语是“左手握拳,虎口向上不动,右手五指分开,贴在左拳上自上而下划直线,象征地球上的经线”,纬线的手语是“左手握拳,虎口向上不动;右手五指分开,贴在左拳上自左向右划横线,表示地球上的纬线”。这样,学生好像每时每刻都带着地球仪学习经纬网知识,对经纬线指示方向、形状、长度特征容易理解、运用。

三、运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再现地理过程

第6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角色扮演

活动设计 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7-01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情景式教学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在课堂导入、示范解读、课堂训练、课堂小结等环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掀起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导入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有全局性的影响。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材料导入等,都是常见的导入方法,如果能够在导入时融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导入变成角色展示、角色提问、角色讲解、角色谈话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询问学生:根据地形和气候等指标,可以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此时,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都很大,谁到过这两个地区?如果让你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你会如何展开介绍呢?由于工作需要,导游对地形、气候等特征要非常熟悉,向游客介绍时才能做到有条理。为了当好“导游”,学生当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自然就非常感兴趣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就能顺利展开。

二、角色扮演掀起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时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保持长久的兴奋度。教师不妨在学生出现思维困倦时设计角色演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像往常一样利用教材的图片再加上从网上下载的视频为学生介绍了首都北京的地理特征,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学生似乎已掌握了知识点,便有些倦态,此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如果你现在是北京市的市长,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具体情况,包括纬度、气候带、邻省、地形、主要河流、交通、政治等。学生听说要当“市长”,都显得非常兴奋。有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干湿适中,地形三面环山,东南平坦,紧邻河北省、天津市,这里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发达。欢迎大家来北京做客!笔者带头给这个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教师让学生以市长的身份介绍北京的地理、气候状况,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踊跃发言,强化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角色扮演拓展课堂教学长度

在课堂小结时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而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长度。《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课堂结束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对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行总结。有学生总结道:香港和澳门有自身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这些都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陆也有自身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劳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企业能够全面合作,自然能实现优势互补,这对提升香港、澳门和大陆的经济都有好处。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不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还激活了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课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获得了有效延伸。

第7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地理思维;课堂活动;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61-02

地理思维就是遵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区域性思维、实践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地理学科的特征,采取多种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充分认识地理课堂活动的意义

课堂活动,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模拟实践、思维训练、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施方式。课堂活动是教师、学生围绕课程资源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在“做中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增强地理空间、区域、综合思维能力。

二、从五方面焕发地理课堂活动魅力

1、课堂活动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课前要清楚的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使课堂活动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不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就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目的。

2、课堂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而不能让课堂活动成为是少数优势学生活动的舞台。因而,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多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肯定学生的成功。特别是要对那些在班级里“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具有一定的自悲感”的学习困难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在课堂活动中及时地肯定他们的作为,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

3、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活动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活动的鼓励者和兴趣的调动者,还是关系的协调者。所以在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教师必须牢牢控制整个活动开展的节奏,并随时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将整个活动的方向引向教学目标,以至最终通过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才会让课堂效率提高,才会让课堂活动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4、课堂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是要把地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地理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认知、去思考、去理解、去讨论、去整理、去巩固、去运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自由飞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5、课堂活动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活动中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研究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这样的分组合作课堂活动,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大幅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效的增强了学习兴趣,达到了知识增长和情感体验双丰收的成果。

三、在地理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

地理教学思维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地理学科的特征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能力。

1、开展演示、动手制作实践类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空间性。地理学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放在极其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开展演示、动手制作实践类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如在“中国的地形特点”教学中,开展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演示操作下,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堆砌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区。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学掌握了中国地形的高低特征,建立了强烈的立体空间感;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乒乓球上标出经线、纬线和晨昏线,并转动自己的“地球”观察南北极点的旋转方向,通过实践学生建立了经纬、昼夜半球等空间概念,突破了地球运动空间思维盲点。通过演示、动手制作、实践类地理课堂活动让地理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在建立模型或模拟运动中,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开展分组竞赛类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区域思维能力。地理自然环境各要素和人文地理各部门在某一地区的特殊组合,形成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区域特征。地理课堂活动要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域定位;能正确辨别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差异;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区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思维能力。如在中职艺术高考班高考试题第37题专题训练中,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领取“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项目中的一个进行思考、交流,然后进行竞赛。负责“地理位置”项目的同学会从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考虑;负责“自然地理特征”项目的同学会从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考虑;负责“人文地理特征”项目的同学会从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考虑;负责“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项目的同学会从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方面考虑。下一次训练各组再交换项目,经过多次分组竞赛类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区域定位,辨别区域差异,掌握区域特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地理区域思维能力。

3、开展讨论、辩论类地理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事物因素分析特别强调综合性集成。开展讨论辩论类地理课堂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辩论会活动,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针对某个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和辨别是非真伪,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讲到“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时,组织“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对还是不对”课堂辩论。通过辩论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讨论活动是课堂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如分析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成因时,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一是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等自然方面的原因;二是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人为方面的原因。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类地理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时既要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又要从人文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各要素分别产生的影响,还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产生的共同影响的品质,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结束语:真正有价值的地理课堂活动是离不开高水平地理思维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以动手操作、实践参与为特征的地理课堂活动激发学了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让外部实践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内在的思维能力。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焕发课堂活动的魅力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

作者简介:林源桂(1973.12― ),男,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大学本科毕业,漳州二职校地理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学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月.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年5月.

第8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备课、宣讲、与学生交流、布置作业等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学会新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此活动中通过学习、问答、习作等完成思考、学习的任务。活动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活动教学比之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发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不同的活动,促进教学向探索性、开放性的形势发展,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提高,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逐渐增强,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构成

2.1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活动的根本立足点是传授地理知识,其中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们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修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活动为媒介,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开始了解地球的组成,明白自转、公转等概念,逐步掌握经纬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不仅学识的扩充相对容易,更丰富的课堂活动也更容易开展,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2.2教与学的互动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是实现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看清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找到探索方向及时求助老师,一问一答实现轻松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主体,枯燥的学习过程会随着活动的生动而生动,使原本曲折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直接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3专题活动的设置专题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构成之一,目前诸多学校尝试开展专题活动,如清华附中在近两年实施的“自主开发”专题活动,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备选课题,学生自行选择,组成小组学习、讨论,最终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比如“为什么南方没有雪”、“东北的土地是黑色的”这些课题都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习,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也发现了问题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基于课堂活动的地理教学策略

3.1利用课堂活动,有效联系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对于地理课堂呈现的新世界,学生的陌生感还是强烈的。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如初一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央视或各省的城市天气预报,记录天气概况,通过生活切入教学,学生的理解会相对容易,又如在《中国河流》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在听歌词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对中国河流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分享去过黄河、长江等河流地域旅游同学的游记,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国河流。

3.2游戏课堂,手脑并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初一年级下册《法国》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法国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如电影《两小无猜》,以截取其中“敢不敢”游戏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法国建筑,法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学习一种游戏,并在课堂上尝试推广,教师准备一个万花筒,交给一个学生,从这个学生开始,随机传给下一个学生并提出一个有关法国的问题。如“敢不敢说出法国三个致命的建筑”、“敢不敢说出法国的气候”、“用一种动物形容法国”等,在一定的游戏时间里,完成游戏的学生基于奖励,出局的学生给予小小的惩罚,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对法国的地理产生兴趣,不断收集资料进行展示,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手脑并用,游戏可以持续到课下,由学生自行完成,以收获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4结束语

第9篇:地理课堂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积极参与;活力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地理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课堂的活力,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加强师生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课堂中讲什么、怎么讲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课堂既生硬又死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师生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使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在师生合作中,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开始讲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本地区的气候情况。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比如:该地区下雨一般是集中在哪些月份。学生通过回顾和想象,能够说出一些基本的特征。在讲解天气时,教师可以在谈话导入中,引入教学内容。比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天气很凉爽。这种回答只是学生对天气的一个感觉,教师可以继续问道:为什么大家会感到很凉爽?学生就会回答到:因为下雨了。学生说出雨,与将要学习的地理新知接近了。进而教师可以追问到:为什么会下雨?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比较有好奇心的,通过教师一个个引导性的提问,最终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了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产生了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二、知识融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地理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富有魅力的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积累和记载下来,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中分享给学生。把地理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能够透过理论知识看到实际的地理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和说明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也会对地理这门学科更加的感兴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地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白天和黑夜来与理论结合起来。日出代表了白天的到来,日落又代表了黑夜的到来。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可能没有人去特意地关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地理课中,教师可以将这种现象跟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一天中的白天和黑夜循环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一年的365天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学生会有疑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有什么区别。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将地球自转的概念再重述一遍(地球的自转是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所以我们的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进行的周期性的运动,这个周期大约是365天,这就是一年365天的由来)。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掌握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在地理学中,还有很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的知识,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应用,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合理利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这三种方式。教师常用的评价形式有语言评价、体态评价、物质激励等。目前课堂教学上,教师参与评价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也在逐渐地加入到评价中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最直接的反馈,学生获得教师的评价,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而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可以很好地督促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堂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