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妊娠合并HIV;剖产术后;消毒隔离;职业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85-02
艾滋病又称人类免疫缺陷性的病毒感染(HIV)。它是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较快的蔓延速度、较高的病死率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临床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1]。妊娠合并HIV感染对产妇及新生儿有严重的影响。笔者现将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妇剖宫产术后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妊娠合并HIV的产妇8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年龄在21-34岁,平均年龄为27.19±2.12岁。其中孕周为31-37周,经省疾控中心确诊为HIV感染患者,经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丙肝抗体阳性,经过本人与市疾控中心、本地计划生育中心的共同同意在我院进行HIV的剖宫产手术。
1.2 结果 此组患者均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后产妇与新生儿均平安,无死亡病例,经住院5-7d后均出院,住院期间无一例感染病例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科室内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讲座,消除对患者产生的歧视以及恐惧心理,能够以同情心对待患者,细致入微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的心理,必要时提供情感支持,营造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环境。对于此例患者有吸毒病史,为患者进行手术的同时要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通和安慰,在各项操作中都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密,减少患者内心歧视的感觉,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积极对待生活。并向孕产妇讲解HIV相关知识宣传,告知患者关于HIV的各种传播途径,告知患者在进行性生活时正确的使用安全套是防止艾滋病性传播的主要途径。
2.2 家庭支持系统的支持 将此组患者均单间隔离,病房通风良好,保持病房的环境安静舒,指导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常因手术的原因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关注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患者长期被家人忽视得不到物质、精神上的支持,甚至受家人及周围人的歧视和冷落,加重患者的心理焦虑及抑郁程度,这种心理变化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体液调节变化,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注意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给予细心的照料,给予鼓励和支持精神力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愉快的度过治疗期,全新的体验到家庭社会的温暖。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手术用具及物品的处理 科室内严格规范各项医疗操作,对于使用过的医疗用物要严格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锐器要加强处理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伤的产生。进行剖宫产术操作时,所有现场的医护人员均戴防护具,防渗透功能的面罩、戴有防护眼镜、双层口罩、以双层手套及穿防渗透功能的手术衣,避免手术时的血液喷溅增加感染传播的途径。对于此患者使用的器械切忌要单独放入0.2%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进行浸泡1h后进行清洗[2],并对所有的器械和用物作好HIV的明显标记后单独送供应室进行下一步骤的灭菌处理。使用过的治疗车及手术床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
3.2 做好相关职业防护措施 所有的医护人员要进行关于HIV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掌握HIV职业感染的巨大危害性,提高个人职业预防感染的意识。对于HIV患者进行的一切治疗、护理以及相关各项检查均安排在最后完成,避免与其他病患发生交叉感染的现象。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治疗前要仔细检查自身有无皮肤黏膜破损的现象,对于有破损的粘膜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更换。要有严格自觉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以及无菌操作的各项规程,在各项操作前中后,进行认真洗手、仔细查对,必要时穿隔离衣或者使用防护用具。有关报道表明[3]进行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必要时戴双层手套进行防护。李秀云等有关报道[4],带双层手套进行操作可使血液直接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在为患者做完相关的各项操作后脱去手套用速干手消毒液先消毒在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
4 术中及术后使用留置针
尽量减少为患者穿刺的机会,注意操作时禁止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放置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做侵入性操作时,要有足够的光线,降低创口的出血,把患者接触的注射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中统一处理。
5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除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外,应立即将口腔,鼻腔内分泌物清理,使用流动的清水清洗新生儿全身皮肤,注意操作轻柔,避免造成创伤,防止新生儿发生二次污染,禁止进行盆浴,为新生儿使用的用物要妥善处理。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时,做好正确的喂养指导,并及时按体重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齐多夫啶等),降低感染的机会,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12月后进行复查。
6 讨 论
妊娠合并HIV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加强各项护理措施,而此项技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是一项即特殊又包含一定难度的操作,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与最密切的工作人员,在所有的护理操作多数为有创性的操作措施,与医疗废物、HIV污染物品以及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直接机会较多,因此职业危害向高。所以护士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做好患者的相关护理的同时要加强自身职业的防护以及HIV的宣传与预防知识。
参考文献
[1] 何会文.2例HIV感染妊娠引产的护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6(8).
[2] 陶福芬.1例妊娠合并HIV感染分娩的护理和防护体会[J].中国基层医院,2008,8(9).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51-01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对象为2008年7月-2010年4月入住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外科ICU的CABG术后患者。气管拔管后无明显神经精神功能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本组共97例,年龄45-78岁,平均58岁。其中男59例,占61%;女38例,占39%。其中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31例,中学46例,大专以上12例。
1.2 研究方法 全部病人气管拔管后1小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状况调查。干预组采用整体护理的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经过护理措施,在气管拔管后24小时,再次分别做SAS和SDS心理状态调查。
2 结论 两组SAS和SDS阳性率分别为37.0%和43.0%,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焦虑、抑郁评分及干预组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或缓解CABG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对配合手术后治疗及提高CABG术后患者的治疗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3 讨论 由于术后监护室是集中收治外科围术期危、急重症病人的场所。SICU的环境,如监护病房内拥有繁多的监护和急救设备,紧张而忙碌的各科医疗护理人员,呼吸机、心电声音和各种报警的声音,再加上病人因痛苦发出的声等等,都会对清醒的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心理护理基础,细心具体地分析每个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症监护室病人的心理护理。
3.1 通过观察与调查,97例患者所出现的心理反应特点主要包括:
3.1.1 猜疑 患者麻醉后觉醒后所致的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使其出现对时间场所的认知障碍,不能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有关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猜疑医护人员对自己隐瞒病情,不愿和医生、护士交流。
3.1.2 焦虑和恐惧 主要是由于环境异常加之患者急剧的生理改变,如患者切口的疼痛,引流管和监护导线的制约,治疗处所致的疼痛、咳痰,换后的不适,都会造成患者焦虑和恐惧。
3.1.3 孤独和沮丧 患者神志清醒后精神处于萎靡、反应淡漠和失眠,情绪悲观,希望获得亲人的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患者倍感孤独。再加上仪器的机械声、报警声以及气管吸痰声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患者难以入睡。
3.1.4 抑郁和自卑 表现为忧愁、冷漠、情绪低落,对治疗缺乏信心,与医护不配合,尤其是内向型性格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ICU的特殊环境给病人的压抑感。此外,留置尿管及观察病情需要,患者大都全身,隐私权被剥夺,易产生自卑心理。
3.2 护理措施
3.2.1 恰当的心理评定 通过观察和询问,全面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定,并根据性质和强度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由于CABG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术后病情变化快,病情反复等,而产生抑郁和猜疑。选择适宜对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增强病人的信任感。避免因技术因素、治疗手段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调动患者的内在潜力。
3.2.2 重视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亲属陪护,收住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因此术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术前有计划性地给病人予以解释开导,向病人介绍监护室环境,尽量减少病人的陌生感。
3.2.3 实施连续性护理 为了满足患者的心理安抚需要,护士应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实施的手术方法及术中大致情况,以保证患者清醒时,能够及时告诉他现在的时间、所处的地点、家人的情况及病情的好转,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再次介绍监护室环境,与术前宣教相辅相承,增进患者的亲切感和熟悉感。
3.2.4 开展严谨而规范的护理 为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护士应具备娴熟、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工作责任心强,态度严谨认真,具备良好的专科护理理论,严密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可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3.2.5 强调人性化护理 为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护士在病人意识恢复后应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用柔和坚定的目光注视,温和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握手,对患者的痛苦恰到好处的解释等。都会减少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信心。同时要做好生活护理,告知病人虽然没有家人陪护,但护士会协助他完成进食、洗漱等各种活动,以减少病人的顾虑。
3.2.6 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 监护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适协调,仪器安装隐秘,灯光柔和,夜间使灯光暗淡些,在病室内安设钟表和日历。保持病人的床单位整洁、舒适。抢救病人时隔壁床单位间应用布帘遮挡。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影响病人定向力的药物。
参考文献
2010年1~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中有37例病人术后出现便秘,男21例,女16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年龄39.1岁。为胸腰椎骨折术后引起的便秘25例,为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术后引起的便秘12例,便秘多出现在术后3d之后,多伴有纳差、腹胀、腹痛、周身不适、失眠等不适。2 便秘成因分析
表1
3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成因 (n)
2.1 心理应激反应占70.27%
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因突发外伤所致,瞬间意外打击,改变了患者的生活状态。加之疼痛剧烈,大多数病人表现恐惧、紧张、忧虑等应激心理反应,情绪不稳易激动,担心预后,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引起腹胀便秘。其次,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注意力在防护疼痛上,基本呈制动状,不愿活动,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导致便秘。2.2 手术因素占81.08%
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的发生与手术及麻醉相关,由于手术牵拉、压迫、出血对消化管壁神经丛激惹,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而发生腹胀便秘;胸腰椎手术麻醉阻滞腰骶段副交感神经(骶副交感神经支配结肠、直肠),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较强。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全瘫人术后胃肠反射过程中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而致便秘[2]。2.3长期卧床占56.76%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强迫,在床上排便环境又缺乏隐蔽性,患者不习惯,造成心理上排便障碍,影响排便反射[3]。排便姿势的改变,正常人采用蹲式或坐式排便,利用重力作用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而脊柱骨折卧床病人只能在床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腹内压增高或不习惯床上排便,均抑制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2.4 饮食因素占29.73%
胸腰椎骨折后病人卧床制动,代谢降低,肠蠕动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也随之减弱,食欲下降,导致饮食量过少;通过询问发现大多数病人和家属认为,骨折后应进食高脂、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导致患者进食的粗纤维素太少、过于精细,不能有效刺激胃肠道蠕动,使胃肠蠕动减慢;加之患者制动时排尿不方便也不愿多饮水,因而引起粪石干结、堆积、便秘[4]。2.5 排便习惯因素占18.92%
这部分患者主要是外伤前排便不畅,常常发生便秘。多见于年长者和女性患者,术后疼痛及卧床加重了腹胀、便秘。3 护理3.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术后疼痛、卧床、活动受限,情绪焦虑不稳定,加之腹胀便秘,患者心情烦躁、焦虑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护理人员应早期干预,不宜待便秘出现后才干预施护,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积极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早预防和解决患者的便秘痛苦。3.2 饮食调护
喉具有呼吸、发音和保护的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但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喉癌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1%~5%,在耳鼻咽喉科领域中仅次于鼻咽癌和鼻腔、鼻窦癌,居第三位,好发于50~70岁,男性较女性多见。但近年来好发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喉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而手术作为一种对病人的巨大刺激,往往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预后。本科针对喉癌患者术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效果。
1 心理分析
1.1 担心术后失语 术前喉全切的患者最担心的是术后说话问题,患者会感到自己变成了有生理缺陷的人,从而怀疑自己存在价值。
1.2 对病情悲观失望 患者往往认为患了癌症等于宣判了死刑,将不久于世。因此对战胜疾病毫无信心,从而悲观失望甚至以恐怖失望的心情来面对手术。
1.3 强烈的负债感 患者患病后,原有的工作、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加以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产生难以名状的痛楚和悲伤,心理上产生负债感。
2 护理的措施
2.1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语言、行为上给予热情的关怀与疏导,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病人从消极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力,积极的迎接手术。
2.2 采取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病人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1 对恐惧的病人 首先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接近病人,耐心的解释病人提出的疑问,特别强调语言艺术。语言是心理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是打开病人心扉的钥匙,使患者摆脱精神折磨。
2.2.2 对于焦虑的病人 主动与病人交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人的所思所想,听取病人的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和病人沟通,有的放矢地加以安慰、帮助、解释,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2.2.3 对悲观的病人 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和蔼的言行去呵护病人的心理,在病人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做到克制忍让,以情感人,以行动人,让其发泄内心的痛苦。
2.2.4 对绝望的病人 加强责任心,以防止意外的发生,稳住病人的情绪耐心安慰,向病人提供希望的信息和积极帮助的保证,唤起病人对生活的信心。
3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指导家属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家属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患者家属对术后患者不能说话、进食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这将影响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劝导家属克制自己的感情,鼓励其与医务人员配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人,解除患者心理上负担。
4 为配合术后护理做准备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3]。术后疼痛的护理不仅包括术后疼痛的正确评估,及时干预,以及止痛药的应用,而且更重要的要重视术前宣教[4]。 因此根据术后疼痛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
1针对术后疼痛的术前准备
术前宣教在术后疼痛护理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美国护士协会《手术室护士基本纲领》规定:手术室护理实践基准的第一阶段是进行术前访视,掌握病人的生理、社会、心理状态。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0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5]。术前宣教不仅有助与让患者了解整个手术的流程,而且使得患者对术后疼痛发生有所准备,从而可以为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做好准备。
1.1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通过与病人的直接交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了交流的平台。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相关准备的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特别是对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了解其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做心理护理。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镇痛措施,使得患者对疼痛的恐惧程度有所下降,这样对术后护理有所帮助。护士做心理疏导时要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热情、和蔼、深入浅出地了解患者的多种疑问,同时强调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能坦然平静的接受手术[6]。
1.2积极术前准备
首先,按照不同手术方案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如:腹股沟区手术的皮肤准备,胃肠手术的肠道准备等。其次,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安静,使患者术前有充分的休息,从而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对手术以及手术疼痛有恐惧感,可适当给予镇静催眠剂。
2 术后疼痛的护理
2.1术后疼痛护理的评估
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客观、精确的测量方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主要还是靠患者的主诉,疼痛测量首先要求患者意识清楚,才能进行下一步评估。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包括:第一,口述疼痛评分法:将疼痛分为无痛、轻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烈疼痛,此法不够精确,但简单易行,且病人患者容易理解;第二,术后病人患者临床表现疼痛分级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术后病人患者临床表现,可将术后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痛、中痛、重痛。还有数字疼痛评分法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7]。
2.2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一般说来,术后疼痛的程度和反映的大小取决患者于所经历手术的大小及部位,相比较而言,四肢小手术以及颅内手术引起的应激反映较小,而腹腔、胸腔大手术术后产生疼痛显著,并可诱发术后较显著的神经和内分泌应激反应。因此,患者进行术后疼痛评估后应该及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做好术后疼痛护理。第一,手术部位、性质和手术持续时间,以及切口及创伤的类型和程度,第二,病人的生理及精神状态,以及术前准备情况,第三,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第四,麻醉方式和麻醉用药,第五,手术前消除疼痛刺激的程度和术后的监护质量[7]。
2.3术后疼痛护理的干预措施
2.3.1心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重视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6] 。刘玉兰有关妇产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心理干预提出,护理工作中护士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从而降低不良应激反应,提高疼痛阈,既而缓解术后的疼痛,加速疾病的康复[8]。有人认为心理护理注意使是患者复杂的心理因素,从而因势利导,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对可用可不用或不宜用止痛剂的患者采用多种措施通过心理效应启动其体内“抗痛系统”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的目的,以受到最好的护理效果[9]。也有人认为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安全渡过麻醉和手术,乃至术后康复,甚至出院后的生活都将起到积极作用[5]。孟慧竹对25位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然后对患者采取告知、心理暗示和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以及其他心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两周,干预组患者的疼痛耐受力提高,对药物依赖性降低,对开始进行的功能锻炼提高了信心,由疼痛引起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消除,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0]。石爱俭等人也进行了心理干预对减轻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给予心理干预措施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有所减少,并且手术后疼痛的程度也明显减轻[11]。综上所述,对手术后患者进行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为患者告知手术及病情有关情况,为患者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并采取分散注意力、暗示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康复。因此,心理干预措施对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2.3.2药物镇痛护理
目前临床上术后镇痛最常用的药物仍然是阿片类药物,其中阿片类经典代表是吗啡,是阿片的天然生物碱。哌替啶是第一个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作用机制和吗啡一样,镇痛效率相当于吗啡的十分之一。多年来采用麻醉性镇痛药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由于对这类药的有效剂量和作用时间了解不够,以及用药后可能会产生呼吸抑制和和依赖性、成瘾性,常常造成药量不合理、镇痛不全[12]。随着镇痛技术的进步,对术后剧烈疼痛可能产生生理功能紊乱这一观点的认识,产生了其他药物镇痛方法,如:病人自控镇痛(PCA)、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静脉自控镇痛( PCIA)、抗焦虑治疗等镇痛治疗方法。其中抗焦虑治疗可以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并且可以一定程度消除患者心理对疼痛的恐惧[13] 。朱香华[14] 报道,术后疼痛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 机体的痛阈越低, 因此,心理上对术后疼痛有恐惧的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手具有复杂,精细,灵巧的功能,是人类生活劳动的重要运动器官,手外伤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由于解剖复杂,治疗护理不当容易遗留手的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劳动。
1 病人的问题
手外伤后,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生活起居不便,依赖性增强。手外伤轻症居多,容易使人麻痹大意,而忽略了治疗和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服从治疗,不认真锻炼,导致不应有的并发症,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重者可致残,使病人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2 护理目标
①作好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稳定其紧张,恐惧情绪;②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发生;②给予恰当有效的包扎、固定、以利于组织愈合;④将患手放置在合理的位置,减轻组织水肿;⑤采取止痛措施,减轻创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⑥指导病人合理的早期活动,防止肌腱粘连、关节僵直等并发症;⑦帮助病人建立乐观的情绪,振奋精神,使病人对伤手的恢复充满信心;⑧配合物理疗法、体育锻炼,加速功能恢复。
3 护理观察
①急诊病人的观察:了解上肢各关节的活动情况,损伤的程度以及有无畸形等;手指感觉及运动;测t、p、r、bp,不能只重视局部而忽略全身情况。②术后病人的观察:a、手部血运:皮肤的颜色、温度、麻木等情况;发现异常说明血运障碍,报告医生立即处理;b、观察伤手固定是否在功能位;c、术后全身观察体温、局部观察伤口周围敷料有无渗出液或异味,病人有无主诉伤口剧痛等情况。d、神经损伤术后,观察原失去神经支配的区域感觉是否有所恢复,肌力增长等神经恢复情况。
4 常规护理
①迅速做好各种药敏试验:如pnc、tat等过敏试验;②对于出血较多的伤员,应及时扩容并测定血型,以备必要时输血;③对于需要截肢(指)者,要与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取得同意并签字;④急诊手术病人备皮后先包扎和制动,再送手术室进行治疗;⑤择期手术病人做好皮肤准备;⑥皮瓣断蒂前的皮肤准备:协助病人解除腹带或敷料,用擦浴的方式清洁皮肤,盖上无菌敷料;⑦术后包扎时应注意指与指之间应以纱布隔开填充垫好,以免相接触的皮肤发生溃烂,并妥善固定。
5 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5.1 紧张、恐惧护理措施:①手部损伤时,病人及家属因不了解病情而紧张、恐惧,此时护理人员消除思想顾虑及负担,正确对待伤病及治疗;②护理操作熟练、准确,神情镇定自若,不可在病人面前透露病情的严重性,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减轻紧张恐惧心理。
5.2 缺乏手术治疗的认识护理措施 ①术前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顾虑;②详实地向家属讲解病情,和准备手术的目的及尽可能得到的结果,争取其同意;③向病人讲述术前的注意事项,保证术前情绪稳定;④手部手术的病人术后生活极不方便,我们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人文的关怀和帮助。
5.3 手部损伤后水肿,如果程度有较重或时间较长,不仅对手的许多精细结构有害,而且不利于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护理措施:让病人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病人坐位或立位时应将患肢悬吊于胸前面不要下垂或随步行而甩动,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开始患肢活动,也可实施超短波治疗,促进水肿消退。
5.4 疼痛 ①观察疼痛的性质,确认引起疼痛的原因,及时对症治疗;②稳定病人情绪,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痛域;③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④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避免粗暴的动作,注意患肢保护,以减轻病人疼痛。
5.5 保持有效的固定护理措施 ①松紧适宜的包扎;②将患肢固定在功能位;③患手肿胀消退后及时更换石膏,以防影响治疗效果;④严格限定固定的时限。
5.6 有感染的可能 手部创伤容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影响治疗,延缓手功能的恢复。护理措施:①手部开放性损伤应加强现场急诊与保护,避免细菌污染或防止污染增加;局部妥善固定,以防止加重损伤,及时转运,尽早就医;②开放性损伤须及时彻底清创,这是控制感染的最主要措施;③根据损伤程度、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直到伤情稳定;④保持局部皮肤敷料清洁干燥,污染和浸湿后要及时更换;⑤观察切口有无红肿及渗液,发现可疑感染征象时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早
期处理;⑥对已发生感染的伤口,特别是深部感染或已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将脓液做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试验;⑦调节病人饮食,加强营养,提高全身抵抗力。
5.7 有神经损伤的可能 ①经常观察患手有无神经损伤的症状或神经吻合术后神经恢复情况;②感觉丧失后手对外界热冷、创伤等刺激缺乏保护性反应,应注意保护患手避免擦伤、烫伤和冻伤;③个别神经损伤处可发生灼性神经痛,出现皮肤感觉过敏现象,除进行适当的保护外,可应用封闭疗法治疗;④注意预防畸形。神经损伤后,由于肌肉的拮抗作用,肢体形成特殊的畸形,指导病人进行相应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⑤对病人讲解一些关于神经损伤治疗的基本知识,增强治疗信心,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配合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⑥服用一些辅助血管扩张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6 指导功能锻
①皮肤损伤术后,疼痛肿胀减轻后即可练习握拳、屈伸手指,伤口拆线后联系用力握拳和伸屈、内收、外展等活动,保持手的正常肌力,使手部各关节的功能尽快恢复正常。②皮肤缺损带蒂皮瓣术后固定至少需要3周,术后第2天起即可用健手帮助患指做被动活动,1周后改为主动屈伸活动;锻炼时注意不能引起皮瓣牵拉。③手术部位炎性水肿消退,开始患指的屈伸活动,以不引起局部疼痛为限。④皮瓣断蒂后,健指做最大幅度的屈伸锻炼,患指做被动和主动活动。当患指的主动活动无痛时可采用牵拉橡皮条的方法进行锻炼。⑤与病人认真交谈,指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手的屈指功能比伸指重要,所以着重手的屈指练习,注意活动掌指关节,只要掌指关节能够活动伤手不能过劳,更不能感觉疼痛。⑥每日锻炼之后,须将伤手用原来的石膏托固定。⑦训练计划根据活动有无进步来适时修订以适应手功能恢复的需要。⑧采用工艺疗法,增加病人的兴趣在伤手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指导病人作适当的游戏或工艺,如用筷子作夹豌豆比赛、用指尖拾竹签、用手和手指捏粘土、塑泥人、绘画写字等。
参考文献
1 恐慌—害怕手术,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房的环境、设施、有关制度以及主管医师、负责护士等。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为病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静、满意的休息环境;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病人大胆提出内心疑问,予以解答,并有针对性地做卫生宣教,如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目前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效果等。针对病人对子宫肌瘤病理性质的恐慌担心,作耐心科学的解释,本病例病检结果为良性,及时告知对方病检结论,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快速康复。
评价:消除了病人恐慌的心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 营养不足—肿瘤造成失血过多,营养摄入不足
护理措施:向病人介绍摄取足够营养的重要意义,提供令人愉快、舒畅的进食环境。提供品种多样、适合病人口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蛋、瘦肉、动物肝、乳制品、菠菜、木耳、红枣等。注意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荤菜与素菜、口味菜合理搭配。遵医嘱口服人造补血10ml,一日三次。静脉输浓缩红细胞2u。
评价:病人面色红润、血红蛋白在110g/L。
3 伤口疼痛—术后麻醉药效衰减消退,病人耐受力下降
护理措施:及时向病人说明伤口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让病人作好心理准备。注意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加强心理安慰,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剂,鼓励病人以毅力战胜疼痛,告知病人止痛剂不宜多用,以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并且有耐受成瘾的毒副作用,帮助病人使用耳压疗法止痛。
评价:经以上护理,心理疗法对提高病人伤口疼痛的耐受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病人顺利地度过了疼痛这一关。
4 术后有出血的可能—手术损伤血管,血管脆性增加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每30~60分钟测量1次,至平稳后每天测量1~2次。注意病人面色、意识、表情的变化,观察病人肢体温度以及末梢循环情况;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如流血量过多,立即通知医师抢救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处渗血情况,如渗血多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找原因,并及时更换敷料;交叉配血备用;遵医嘱静脉使用止血药,及时补充血容量、水、电解质,防止休克。
评价:生命体征正常、伤口无渗血、阴道无流血。
5 腹胀、腹痛—手术牵拉,麻醉后反应
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术后6小时开始在床上适当翻身及活动四肢,少量多次喂饮橘子水,以减轻肠胀气。未排气前避免饮牛奶,以免加重腹胀。术后24小时视病情鼓励病人早期下床轻微活动,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
评价:病人了解腹胀、腹痛的原因及对策,使病人腹胀、腹痛得以缓解。
6 有感染的危险—失血过多,体质虚弱、术后留置导尿管
护理措施:全麻术后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直至病人完全清醒,预防吸入性肺炎。12小时后病情稳定,宜取半靠卧位,以减轻伤口张力,利于局部引流;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尿的色、量、性状的改变。防止导尿管堵塞或脱落,避免重复插管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每天用0.1%新洁尔灭棉球作会阴抹洗1次,直至导尿管拔除;留置导尿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协助病人定期翻身,更换,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切口周围保持清洁,及时换药。
【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俗称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术。CABG使用从胸部、腿部或手臂内取下的一条血管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脏的血流和减少发生心肌梗塞的机率。患者术后易出现情感状况异常并由此引发其他并发症, 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心理障碍,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避免术后早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术后安全,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精神障碍 术后护理
冠心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情感异常并由此引发其他并发症,而影响治疗。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心理障碍,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我科患者杨清福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现将术后相关监测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杨清富,男,48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4天内出现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烦躁不安,能回答问题但有逻辑错误,不配合治疗,常自行拔除身上各种导管及扯拉衣服,有幻视幻听,乱喊乱叫,睡眠减少。同时出现抑郁的情况,主要表现有情感淡漠,沉默寡欲,失眠,食欲差。经精心护理及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痊愈出院。
2. 术后监护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评估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导致精神障碍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
2.2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2.2.1 做好术前探视工作,重视对患者的术前心理评估。收集病人资料,给病人提供相应的身心护理,向病人介绍ICU的环境、规章制度,以及将会采取的护理措施,各种监护仪器使用原因、目的,减少患者及其家人的忧患及不安因素。
2.2.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给予病人相应的安慰及解释,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忧虑。使用各种仪器操作时要轻,尽量减少监护及警报器音量。
2.2.3 正确运用移情技巧,帮助病人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免除病人的担心,是病人充分配合治疗。
2.2.4 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了解病人表达的意图,给予解决。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3 为病人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2.3.1 物理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清洁,适宜的温湿度,柔和的光线。在夜间如非必需应降低病房的照明度。患者视野内应尽量减少各类抢救,监测仪器的摆放,尽量降低仪器和医护人员谈话产生的噪音。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 噪音应小于45分贝,夜间噪音应小于20分贝。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尽量维持生物规律,确保患者有昼夜循环的睡眠。适宜放点音乐可以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从而在应激状态下使患者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有助于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并可通过影响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而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
2.3.2 人文环境:加强与病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关心体贴病人,营造一个和谐的护患氛围,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及预后。
2.4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2.4.1 循环系统:及时补足血容量,合理调整血管活性药剂量,使血压控制在不低于术前20-30mmHg,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注意末梢循环及体温高低波动,防止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监测血糖,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心律失常。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即可开始用华法令片剂口服抗凝治疗。
2.4.2 呼吸系统:术后常规使用机械通气可改善氧合,促进心功能恢复,预防肺内感染,呼吸功能不全,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3.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易发生精神障碍并发症, 良好的社会支持使个体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易保持健康。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护理,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态度和观念,加强动态的监测维持循环、 呼吸的稳定, 保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严密观察病情, 合理、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避免术后早期各种并发症特别是精神障碍的发生并及时做出处理, 确保术后安全,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孙衍庆等,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中华胸心外科杂志.1987;3:213
[2] 张慧玲,林喜旋,黄群爱.手术后ICU发生睡眠障碍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J]:46.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2-02
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存在的共同问题[1]。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舒适,且也对心理、精神、体质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直接关系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所以,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疼痛因其手术方式,手术范围大小,病人耐受情况,手术部位的不同而不同。扁桃体手术因其部位特殊性。术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语言沟通、饮食、呼吸、睡眠等。因此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疼痛护理,对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增进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为203例病人实施了扁桃体手术,进行临床观察总结,现对其影响疼痛不良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扁桃体手术患者共203例,男147例,女7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0岁,平均55.3岁。
2 方法
通过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对203位扁桃体术后患者实施疼痛评估,根据个体情况给以相应程度的护理。
3 效果
对203位扁桃体术后患者实施的疼痛评估及护理后,不仅减轻了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且更乐于配合治疗,也增进了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4讨论
4.1影响疼痛的不良因素
4.1.1咽腔解剖因素 由于扁桃体手术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咽部血管及神经组织多,咽腔狭窄等特点,大小手术都可随之伴发疼痛。手术刺激使病人感到疼痛。吞咽时由于咽肌及咽部黏膜运动,直接刺激伤口使病人疼痛加剧,影响进食、睡眠、情绪,从而使患者讲话受限、烦躁不安。部分手术伤口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引起耳部疼痛等其它一些临床症状。
4.1.2心理因素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担忧手术能否成功。同时由于恐惧焦虑,不能面对他所感受的疼痛。即使患者知道怎样对待疼痛,也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此外,有些患者担心镇痛药的副作用,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意用药。
4.1.3对疼痛的耐受根据疼痛的闸门控制理论,不同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别与性格、年龄或文化背景,社会层次有关。年龄越小疼痛耐受性越差,男性较女性疼痛耐受性差,性格活泼者疼痛耐受强。
4.1.4 病室的环境如噪音、强烈的光线刺激、过高或过低的室内温、湿度,病员间相互影响等均可导致患者睡眠困难,导致疼痛加剧。
4.2疼痛护理
4.2.1详细的入院指导患者住院后,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应及时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讲解扁桃体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介绍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医生的高超技术水平、手术方式、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主动与医护配合,提高手术的效果。
4.2.2术前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指导患者正确表达所感受的疼痛,改变过去“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使患者充分表达出来。从病人住院的第1天对其身心各方面都要有起,详细的了解、评估分析,指导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帮助病人完成术前各项检查,运用灵活的心理护理,以良好的仪表、语言、举止、情感来改变患者对手术的种种担心。比如:担心自己无法耐受手术;担心手术后影响生活和工作;担心手术后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应付;担心手术的成败。特别部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悲观、急躁等心理而影响手术质量及伤口愈合[1]。因此通过情感和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由失望变为希望,由恐惧变为勇气和信心,为手术的成功,疼痛缓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4.2.3术后护理病人手术后及时安慰并完善术后护理。因病人术后心理应激反应仍存在,积极疏导、帮助病人尽快消除恐惧、紧张等心理应激反应[2]。术后局部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局部水肿,减少出血,降低疼痛感。常用冷敷用冰袋放至颈部两侧。指导术后6小时可进食温凉流质以减轻疼痛,增进舒适感。
4.2.4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实施预防疼痛的措施因手术范围大小及患者耐受情况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症状。直接影响到言语交流、呼吸、进食、睡眠等重要环节,因此护理人员除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外,要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状态。通过疼痛评估量表及情绪状态来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对疼痛程度较轻者,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的伤口疼痛。如采用听觉分散法:听音乐。视觉分散法:看书、看报、看电视。触觉分散法:抚摸等减轻病人疼痛。对手术范围大或全麻术后的患者可适当用镇痛药品来减少病人的痛苦,把疼痛预防工作做在病人反应前面[2]。
4.2.5创造良好的病房氛围尽量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同时可请一些手术后较开朗、乐观的病人讲解和分享其手术体会和战胜疼痛的经验。为病友之间创造良好的氛围和他们之间创造沟通的桥梁,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4.2.6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需要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在部分病人当中,当伤口疼痛较明显时,护理人员此时要有高度责任感去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听从病人主诉。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多沟通,多做细致耐心工作,尽力达到病人的需求,使他们满意、信任。在饮食上往往因伤口疼痛,病人拒绝饮食,此时要鼓励病人多食流质以增加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5体会
综上所述,控制术后疼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疼痛护理的效果,与护士具备镇痛知识、技能以及对患者的态度密切相关。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学会使用疼痛测量工具,去测量疼痛,并形成常规,像观察其他生命体征改变那样观察疼痛,并采取措施去缓解疼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护理人员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及时为患者缓解疼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