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所谓内化知识,是指学习者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之中,使新、老知识相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所谓把知识转化为才智,是指学习者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在新的情境或客观实际中灵活、机智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至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才能。

学习能力和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手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

1、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内外的知识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心智技能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学习的活动中,组织本人或集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它包括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选择适宜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先导。

2、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记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认知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纷。我过新理学界大多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但由于注意力与其他各种认知能力同时发生,想象力与思维力关系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故有的心理学家注重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研究。认为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观察、记忆、思维是它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贯彻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掌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动权,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培养原则、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这主要有五条: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要同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二是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而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三是理论指导原则。知为行之始。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四是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五是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学中,在班级、团队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各年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可从理论上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地位、内涵、外延、结构、发展规律、培养策略等方面,多学科地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以至建立一个新兴的实用性边缘教育科学--《学习能力教育学》,从而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制定学习能力大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我国教育实践,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中学生学习能力大纲》,编写相应教材,对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各中学贯彻实施。三是组织实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单位可以选择适当类型的、条件具备的学校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向广大中小学推广。例如上海实验学校和杭州天长小学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已进行多年,且成效显著。

从微观上讲,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也有三条:一是教师培训。用适当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论等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有关的教育科学,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信息,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二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各中学应对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考核等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和安排,并由点到面地逐步实施、推行,对执行计划情况定期进行总结、表彰,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估等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2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的传授了,甚至还会降低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必须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运用新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拥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快的接收和汲取知识。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生 学习 物理 兴趣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同样也会带来相应的难度,另外中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转变,还未来得及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这就为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们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并且最终解决问题,做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课改首要重视问题,也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我们应通过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现状,针对问题,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进行逐渐式教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针对一些现象做出的一些总结。

一、当前新课改下我国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

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冲击,我国的中学生的现在状态还停留在过渡期中。例如老师死搬硬套的无趣讲解,这样会使学生潜意识的产生厌烦教师的心情,导致厌烦物理学科;老师不懂 如何巩固,布置过量的作业,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合理的休息时间被占用;烦躁的物理实验,按照课本的原本的实验,一遍又一遍的操作,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创新的能力,逐渐衰退了中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自我的原因,例如自身的实践能力太差,理论知识过于强硬,可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操作,导致学习偏差;学生心里不自信,遇到问题,介于“面子”上的问题,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结果遇到问题越来越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懂得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尤其是在面对物理的这种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上面,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缺乏动力。结果对于物理的兴趣更是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师必须多沟通、多探讨结合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现状,总结出一套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来努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提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措施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有产生了兴趣,换而言之,就有了动力,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还会增加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己的主动性。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

中学生已经不是儿童时代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 、 认可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因此在此基础之上,作为物理教师要对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男女思维能力的差异,同学辛勤的努力,同样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学生自己认为正确的思考,或者先前的思想,要给学生及时创造机会,让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认可,要敢于让其学生尝试。如果成功学生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认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简单的说就说很有成就感。失败的话,虽然避免不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一定鼓励,要创设更多的条件,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能一味的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合理的减轻他们对于的自己智力因素的认识,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程度,合理的布置他们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善教育环境,科学进行实验

中学时候正是学生思维和思想比较丰富和开阔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本着要做学生的朋友为目的,尊重每一位学生,要为人师表,平等待人,通过幽默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疑点、悬念、难点,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大胆做,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革和新设计,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压力,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现场,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演示,对于书本没有的实验,要有自己的实验例子,以便鼓励想学生大胆的尝试。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实验思考,不能及时抹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好奇心自己动手亲自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内心的成就感。在课外也要有有趣的小实验,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经过调查,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这样就会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学习效率提高。

(三)启迪学生灵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慢慢的普及出来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设计成直观的,形象的内容,多媒体就是直接把烦燥无味的概念,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仪器的虚拟演示,让其变成感性的材料,从而激发了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了学生的灵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让他们的好奇的东西主动提出来,通过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使物理问题考虑的更加全面,达到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三、结语

在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在活动课堂和丰富的课外实践中,教师应和学生有效的互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放得开,心理压力自然的就会卸下。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成功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运用语言激励,让学生懂得自己有能力、有知识,这样才会更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2004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2002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第4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理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近年来,传统的地理教学受到中考指挥棒和高校地理专业较少等因素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创造,在启迪学生的智能和重视学生的个性方面显得很薄弱,导致中学地理教学始终处于尴尬地位,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有的技能,因而使得地理教学在平稳和求精中得不到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遵循原则、实施方法和注意问题等方面浅谈

一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归根结底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纵观之,地理学是一门专业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时空规律的科学,在当今的中学学科体系中也是一门生命力极强的科学。中学地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有关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培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并形成对这些问题采取良好行为方式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学生而言当然首先应该较全面、较系统地接触地理知识,从感性上培养学习兴趣,逐渐树立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影响地理教学改革的“情感”因素

教育要改革,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才能。但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往往强调地理事而缺乏地理情趣,也往往过于严谨而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学生而言,势必对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性不是很强烈。所以应从“情感”入手,不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地理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础原则

1.体现学科特色,突破传统束缚。

地理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近年来由于社会因素地理课时一直得不到保障,学生始终认为它是副科而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突破传统束缚而体现学科的特色,是每个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本人认为应该让学生乐学、会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响应素质教育,体现和谐持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中求生存,促使地理教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故此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现象,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会钻研与创新”,逐渐形成以和谐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共性和个性都得到及时适宜适度发展的全新素质观。

四、地理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地理学习效果评价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发展地理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具体的实施方法现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动手首先可以对某些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如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做出地轴,画出经线、纬线。地轴和经、纬线及其划分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刚接触地理课程,对这些问题更不好解决,结果在日后的地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方面对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次学生通过动手查阅资料,对查阅的东西自己去归纳和整理,培养了发现事物能够创造思维的能力。其实查阅资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这种技能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2.侧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对它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学习。对于读图,我个人认为应更多地强调读图的方法,只有掌握基本方法,才能从图上发现和读出更多的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半开图的形式,开图部分的内容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读图方法,以及通过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次教学实践,学生基本都能明白从地图中学习地理知识的捷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兼顾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阐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在地理教学中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显著提高。

五、地理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5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初中生概念学习的障碍分析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思维的品质不够健全,使得他们在学习概念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可能形成各种学习障碍。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感性认识存在不足

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科学概念,也不可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大量的光的折射现象,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就像天生盲童,从来没有看到过人,就很难想象和理解人真正的形象。

(二)相关科学概念的干扰较为严重

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常常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概念,这是相关概念干扰的表现之一。在学习科学之前,对多种科学现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这就是前概念。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

(三)思考中定势思维的影响比较严重

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时,我们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益处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然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习惯于对物质密度的基本认识是“轻”或“重”,因此在学习密度的时候,经常用“轻”或“重”来表达,从而忽略了密度概念中“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的认识,造成概念内涵的缺失。

(四)思维方法存在缺陷

学生科学概念学习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思维障碍:如在抽象概括的抽离阶段学生抽取的可能只是个别属性或非本质特征,而不是共同属性或本质特征;只对给出对象的局部进行抽取,而没有对整体进行考虑。在抽象概括的筛选阶段,可能对面临的众多表述研究对象的科学属性的语句(含符号语句)进行逻辑加工的意识不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去筛选的思维方向不明确。在抽象概括的假设、扩张阶段,学生对用语句或式子表达的科学属性进行归纳和类比,使之具有一般性的意识不强,将具体的科学结论推广时,不懂得如何用字母或文字去表示具体结论的一般形式。在抽象概括的确认阶段,学生对已给出的或经筛选阶段认定的结论进行检验或证明的意识不强,对如何证明结论与如何否定结论的逻辑标准不明确。

二、科学概念教学的对策研讨

(一)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如观察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图表和模型、计算机模拟动画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有关某概念的部分信息,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为认知结构中接纳和理解这一概念奠定基础。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觉地将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与物质的微观变化联系起来思考,进而从微观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尽量精选相对直观的内容,尽可能采用最常见、最易得、最经济和最形象的素材,从而确保学生对感性知识的有效获取。

其次,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科学现象和过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当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科学概念的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加强抽象概括

在教学情境中,可以有意提供一系列与概念相关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辨别、提取和概括。然后从部分事例已确认的特征信息中入手分析各类事例,逐步舍弃干扰信息,使特征信息的精度和准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特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组合起来,构成概念的抽象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有助于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这就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前提和关键。

(三)运用内隐方式简化学习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科学概念有许多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无法得以应用。许多科学概念具有规律性,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这就是内隐学习,通过某些概念的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三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群”的理解类比迁移到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前概念进行比较学习

第6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个性化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归纳、总结。指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的特性。明确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提出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并且重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探讨分析。经验总结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一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措施,对当今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提出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几点教学建议。 

 

1、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其中”个性发展”中的n个性”,不是狭义上的心理层面的个性品质,而是指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有不同的阶段性,各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特征也不相同。同时每个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等因素在每个阶段也有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1.2 独特性 

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性别、认知能力、性格类型、气质、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3 主体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创造性。在人类活动中,人们总对原有的认识、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创造性发展,其表现的内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真正当活动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4 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是个体创造力的行为过程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殊能力。心理学上,指出创造性活动中结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艺术等领域,而且也会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每个人的创造力是可测量和后天针对性培养提高的。具体表现在:求异性、联想性、发展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六方面。 

 

2、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新兴的健身内容纳入了教学范围。学生在这些自己喜爱、热衷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体验,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会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受众个体思维丰富活跃起来。现在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老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体能与心理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 

 

2.3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三大原则 

个性化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巩固提高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主动性。然而,任何一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贯彻巩固提高教学原则的有力体现。 

 

3、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激发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在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以有序的课堂和创设积极的竞争情境给每一个学生获得显示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并尝试将所学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习之中,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2 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3.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给予学生质疑教师权威的权利。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同时。我们教师不妨一试对课堂纪律实施”弹性”管理,张弛有度,多给学生自由展示及(分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尝试采用诙谐幽默、轻松活跃的教学风格带动调节课堂气氛。针对像体育课这样的显性学科,我们也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专项体育游戏贯穿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他们从”要他学”变”我要学”。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多些理解和宽容,多用鼓励法,少些斥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激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方法。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理解、宽容、尊重每位学生。在一个班中,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应用分组、分层教学。譬如在初、高中都有的跳箱、单杠等技巧类难度项目教学中,体重较大的胖学生和弹跳力协调较差的学生,首先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恐惧害怕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通过降低首次达成的指标要求及相关辅助器材运用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3 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张扬中学生的个性 

3.2.1 交还学习的自主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学练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一旦学生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学生就会主动树立学习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交流学习的经验,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个性特征。 

3.3.2 拟订开放的教学目标。学生个体的性别、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且标的确定应该体现课程的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制定符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保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3注重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方法、标准的多样化。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逐渐发展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成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学练过程中的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反思与提高。往往这样可适应当今学生竞争好胜、自尊心强的心理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自我表现向上追求的原动力和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教学中采取的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措施对实现、达成体育课程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都是必要、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研究建议: 

 

4.1 各中小学校积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理解、落实在学校教学中体育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内容。 

 

4.2 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一线中学教师尽量做到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选用拓展类内容特别是新兴运动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的街舞、轮滑、攀岩;当下主流时尚的瑜迦、排舞项目。结合音乐、色彩等各社会流行元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 

 

4.3 体育与健身课程达成目标的多元化及对中学生课程评价的综合化。 

 

4.4 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培养,以便适应现代体育教学要求。 

 

4.5 各区、县学校可依据自身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办学校兼管、运营的初、高中体育俱乐部;灵活运用学校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1,261—264. 

[2]明睛.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3—56. 

[3]樊向前.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实施方案[j].体育教学,2002,(4):12—14. 

[4]邱来栋.体育运动个性化教学初探团,科教文汇,2007,(11). 

[5]丁勇江,林宗德.体育教学应重视个性化发展[j].体育研究,2006,(3). 

[6]诏林仙.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陈坚华,欧海燕.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6,(4). 

[8]张海平.呼唤体育教学的“个性化”[j].体育师友,2005,(5). 

第7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目前,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单一化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意识完全在老师的牵制之下完成,在主动被动关系中,属于被动关系;二是课堂相对于活跃,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在主动被动关系中,从属于半被动关系。我们探究过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关系理论,也有人将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论述。在此笔者也将多年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一二。

2 学生主体参与概念和原理

2.1学生主体参与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是一般学生无法理解的,也是老师授课中困惑的一件事情。纯粹借用老师的“演讲”教学,是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和新大纲对学生的标准要求的。事实证明,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实在的问题。如:地理实验辅助教学的运用,学生主体参与其中,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局面,能为学生展现立体、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等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仅由此可见,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向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教师只是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能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的地位,是获得正确学习方法和领悟数学思想的捷径。

2.2学生主体参与的原理

2.2.1主体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总起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的控制,一类是非智力因素的控制。而在学习中,学生心理也存在同样的两种相关联的内容,属于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流程是感觉―思维―创造;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志向活动,其流程是兴趣―情感―意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教师的课再生动,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同时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2.2.2主体参与符合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教法是基本内核。中学地理学科主要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的论述,范围大,知识力度广,对初中学生来说显然承受能力不足,加之传统教学灌输法,必然会导致失败。假如能借用老师的启发引导加上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就能在知识构建的框架之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流程自主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3 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和作用

3.1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

3.1.1激感,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愉悦空间: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自我奇异向往思维,当其大脑处于活跃期,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更能加深对知识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学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1.2课堂精讲,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充足时间: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要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必须让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就要做精讲,讲到关键点,讲出质量。

3.1.3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途径:“质疑”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也是达成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对于学生要大胆质疑;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纵、横向的内在联系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

3.1.4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运用:地理实验的目的,是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的,旨在加强学生对现象的直观感和动态感,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地理规律。老师在设计地理实验时,要充分考虑主体参与的要求,老师简单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其余的时间要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期间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就是把课堂还原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3.2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

3.2.1有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计、运作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地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的能力;能加强相互关联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3.2.2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直忽略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和推广,一直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地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也使得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操作经验。学生主体参与大大改善了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的经验。

3.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主体参与需要灵活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做地理实验、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组织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要懂得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还要面对复杂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要认识了解多种地理物种和概念等;通过深度的学生主体参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分析问题的哲学观以及其他等综合性的能力的拓展,对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第8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情景,是一种生活场面。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景是中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中学生心灵世界的培养基地,为发展中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景呢?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歌声引路,烘托情景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中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英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感兴趣,对教师有好感,因而喜欢学习英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对歌曲、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感兴趣。因此,我在上课时恰到好处地教学生唱一些英语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如在学生熟悉英语歌后,设计“开火车”接力演唱,找“邻居”,找“朋友”等游戏,寓教于乐。教单词时,我通常把同类词结合在一起教。如教唱歌曲“Colour song”来学习颜色单词;教唱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字单词;每教学新的日常用语后,便学唱相关的歌曲,如:Hello! How are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New Year!等。这些歌曲简单易学,学生们很快能熟练地唱出完整的曲词。此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型大胆改写歌曲,如教学单词:monkey, rabbit, pig等动物单词时,把这些单词编入学生会唱的英文歌《Hello》当中,把人名单词换成动物单词,一边唱一边出示动物图片。学生在唱、做、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牢牢记住了单词。从而培养学生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二、运用实物,创设情景

心理学研究证明:实物是最直观的教具之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过或亲自接触过某些与词义有关的实物,便能较快地理解和记住这些单词、句型和对话,日常用品、文具书刊、食物、玩具、球类都可呈现物体的不同颜色、形状等特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听,认真看实物,在观察活动中引出新句型。如教“颜色单词”时,我让全班同学依次说出自己身上所穿的颜色;教“动物单词”时,让学生把家中的动物玩具带进课堂;教“水果单词”时,把香蕉、苹果、梨等带进教室。指导学生进行“开火车”对话练习,会话表演……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三、借助动作,演示情景

思维往往是以动作开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上课时,我边教边利用实物并借助表情、动作、手势,形象地演示给学生看,以避免枯燥的中英互译。如在教“动物单词”时,可模仿动物的叫声进行教学,如 Cat--Miao Miao, Dog--Wang Wang;也可根据动物的特点用形态表示,如教“rabbit”时,用手指模拟兔耳朵,学兔子蹦蹦跳跳,学“monkey”左手反遮前额,眼珠上下转动,四处张望,右手抓耳挠腮,这样,动物的神态就让同学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学生边说英语边做动作,很快就记住了单词。如教动词“stand up, sit down, open, close, jump, drink”等,用动作直接引出,边说边做,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四、运用电教媒体,模拟情景

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发展的。 在英语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电脑软件、录音、VCD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情景设计,把语言、人物、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声、像和语言组成“三维空间”立体教学,创造赏心悦目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感知,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中要学生掌握动物单词,我设计一个学生去逛动物园的情景,见到每种动物,便同时出现动物单词并带读发音,让学习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眼看、耳听、口说、动脑的学习活动,迅速掌握单词。在教学中我还对一些语言教学软件进行剪辑,使语言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例如教材配套的VCD,把课文对话以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演示出来,使学生一看便知道外国人是如何说英语的,何时何地运用到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对话等。因此,经常的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能使每一节英语课都生动活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时,这种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求知欲强,便能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循环。

第9篇:中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电工电子教学 兴趣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他们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学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存在着欠缺?并且中职好多教材面广量宽,许多理论是建立在两三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比如《电工基础》课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物理成绩,同时还要求有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教材中的理论比较抽象,理解难度大?有的学生受初中阶段基础课成绩差的影响,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新课程?新内容的学习,且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开始跟不上进度,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导致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笔者通过多年的中职校专业课教学的经验总结,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针对如何提高中职生对电工专业课的兴趣的这个话题,提出以下的两点建议?

1.教学以人为本

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刚入学时对电工专业还是很感兴趣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中职电工教材难度相对较大,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针对于文化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中职新生而言,他们无法顺利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应重视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深远影响?第一印象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课奥秘的欲望,给学生惊喜?好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吃透教材,降低"起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就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专业课教师,要针对职中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学习的专业理论较深,学生学习困难就容易易失去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可以摘下桃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降低教学难度,不代表随意降低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求和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下而灵活把握教材,制定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逐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实际教学中,要求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特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并结合专业课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增强他们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兴趣?

2.教学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中职生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中职生的学习直接针对着就业?所以,就业永远是中职生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把中职教学与就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还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见迫切,但我们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多数较难得到企业的认同,基本上要进行二次职业培训?这给学生对中职教学产生了很大的质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与目前中职教育学科课程系统培养目标差异非常大,我们的毕业生欠缺了相应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的电工专业的课程需要改革?在常规的教学和实训中应该渗透更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开展模拟电工作业,在电动机线路的安装实训中,设置常见故障,让学生自己排查检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地完成一间实训室的线路安装,并且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电工专业是个大专业,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及自动化设备和产品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场所?这一趋势,促进了电工及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和职业劳动岗位将日趋复合化?智能化?为了让学生日后能适应这一趋势,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或者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约,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参加上岗实训,而不是在学校学完了两年之后再到工厂顶岗实习一年,这样的实习其实就是把学校的学习和工厂的实习完全的隔离了?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不到实用的技能,自然对学习就提不起兴趣来?

总之, 教育不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教育是在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和氛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基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地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