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盐类的水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解 应用 浓度 酸碱性
盐的水解是指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它的实质是纯水中存在电离平衡:H2O H+ + OH—,此时C(H+) = C(OH—),溶液显中性。加入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时,弱离子结合H+或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使得C(H+) ≠ C(OH—),故使得溶液显碱性或酸性;也使得这类盐溶液中存在两个平衡,即盐的水解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这也使整个体系处于最稳定状态。那么盐类水解有那些应用呢?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些盐类水解的应用:
一、溶液的配制或贮存
1、强酸弱碱盐在配制时,因弱碱根离子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通常加入相应的强酸,如配制FeCl3溶液时,由于Fe3+发生水解:Fe3++3H2O Fe(OH)3+3H+,从而导致所配溶液中的Fe3+浓度偏低,为抑制Fe3+的水解,通常将FeCl3固体溶解在相应的浓盐酸中,然后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这样增大H+浓度,使Fe3+的水解平衡向
逆方向移动,Fe3+水解程度减小。
2、强碱弱酸盐在配制时,因弱酸根离子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通常加入相应的强碱,如配制Na2CO3溶液时,由于CO 发生水解:CO +H2O HCO +OH— ,从而导致所配溶液中CO 的浓度偏低,为抑制CO 的水解,通常加入少量NaOH,这样增加了OH—离子的浓度,使CO 的水解平衡向逆方向移动,CO 的水解程度减小。
3、保存强碱弱酸盐溶液时,通常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而不用玻璃塞,如Na2CO3溶液,由于其水解,导致水溶液显碱性,而碱会腐蚀玻璃。
二、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一般地,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如(2007年全国高考题)0.1mol/L NaHCO3溶液的PH值最接近多少,因为NaHCO3是强碱弱酸盐,HCO 会发生水解:HCO +H2O H2CO3+OH—,故溶液显碱性,再根据水解程度很小,就可选出是C项;强酸弱碱盐溶液,如AlCl3溶液,由于Al3+发生水解:Al3++3H2O Al(OH)3+3H+,所以其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如NaCl溶液;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要视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与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如NaHCO3溶液显碱性,因在溶液中,存在水解:HCO +H2O H2CO3+OH—,也存在电离:HCO CO + H+,且其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故显碱性;而NaHSO3溶液显酸性,因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HSO +H2O H2SO3+OH—,也存在电离:HSO SO + H+,且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故显酸性。
三、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由于强酸弱碱盐或强碱弱酸盐中,弱碱根离子或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导致各离子的关系与盐电子出的离子比例不相同。
例:(2000年广东卷)在甲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对于生成的溶液,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C(HCOO-) (Na+)
C.C(OH-)> C(HCOO-) D. C(OH-)
解析:甲酸跟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即等物质的量起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甲酸钠和水。由于HCOO-离子的水解:HCOO-+H2O HCOOH+OH-,因此溶液中HCOO-离子浓度要比Na+离子浓度小,则A项正确,B项不正确。而水解的HCOO-离子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生成的OH-离子浓度远不及HCOO-离子浓度大,即D项正确,C项不正确。
四、判断盐溶液蒸干时所得产物
1、水解生成挥发性酸的盐溶液,蒸干时得不到原溶质,如AlCl3 Al(OH)3
Al2O3,因AlCl3在蒸干时,Al3+发生水解:AlCl3+3H2O Al(OH)3 +3HCl ,然后2Al(OH)3 Al2O3+3H2O,所以产物不是AlCl3;若水解生成难挥发性酸的盐溶液,蒸干后仍得原溶液溶质,如Al2(SO4)3。
2、水解生成强碱的盐溶液,蒸干后一般能得到原溶质,如Na2CO3。
3、受热易分解的盐溶液,因其分解而得不到原溶质,如NaHCO3,此因其在蒸发过程中,发生反应:2NaHCO3 Na2CO3+CO2 +H2O ,故最后得到的不是原溶质,而是Na2CO3。
4、在空气中易氧化的盐溶液,一般因氧化而得不到原溶质,如Na2SO3,蒸发过程中,发生反应:2Na2SO3+O2 = 2Na2SO4,故最终产物是Na2SO4。
5、浓缩时易结合结晶水的盐溶液,浓缩时也得不到原溶质,如CuSO4溶液,蒸发浓缩时并不能得到CuSO4,而是得到结晶水合物CuSO4? 5 H2O。
五、利用盐溶液来制取H2
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盐溶液反应而产生气体。如:少量Zn投入到浓的NH4Cl溶液中,因NH 发生水解:NH + H2O NH3?H2O+ H+,导致溶液显酸性,故能产生H2,又由于反应消耗H+,使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故产生NH3。
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泡沫灭火器原理:用Al2(SO4)3与作用,Al2(SO4)3是强酸弱碱盐,NaHCO3是强碱弱酸盐,混合后发生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3+ + 3HCO = Al(OH)3 + 3CO2 。
2、制取净水剂:通常用铁盐、铝盐来制取净水剂,如用明矾(KAlSO4?12H2O)作净水剂,发生水解:Al3+ + 3H2O Al(OH)3+ 3H+,A 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起到净水作用。
3、制取胶体:用饱和盐溶液水解来制取胶体Fe (OH)3,如用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取Fe(OH)3胶体:Fe3+ + 3H2O Fe(OH)3(胶体) + 3H+。
4、化肥合理使用: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用,因为NH 与CO 在水溶液中发生双水解:2NH + CO = 2NH3 +CO2 ,而造成氮的损失。
5、加强洗涤效果:热的纯碱溶液去污效果更好,因为在纯碱溶液中存在:CO +H2O HCO +OH—,HCO + H2O H2CO3+ OH—,升温,使上述两个平衡向右移动,水解程度增大,碱性增强,进而使油酯水解更彻底。
关键词:盐类水解;高中化学;高考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84-01
《盐类的水解》位于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都有明确要求: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这一节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笔者现对盐类的水解一节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和广大教师和同学们交流。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认真理解、体会定义,可以进一步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二、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注意:发生水解的盐溶液里同时存在两个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平衡。
三、盐类水解的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并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若能水解的话,盐必须是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或弱酸弱碱盐;而具体水解的离子则是弱碱的阳离子或是弱酸的阴离子。
2、越弱越水解。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小。
四、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较微弱,且该过程可逆,是一个动态平衡;因此其电离出的离子就会水解,建立一个水解平衡。
2、外因: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①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越热越水解)。
盐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故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该动态平衡向吸热(水解)的方向移动。②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③加入其他物质,可抑制或促进水解(具体看水解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的方向)。
五、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一般水解过程
(1)一般水解程度不大,要写可逆符号,不写等号;一般不标沉淀和气体符号(剧烈的双水解除外)。(2)多元弱酸的阴离子分步水解。要分开写,不能合并;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一般只写第一步)。(3)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的过程较为复杂,故高中简单化处理,写水解方程式时一步写出。(4)注意水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
2、双水解
(1)一般的双水解:阴阳离子都水解,互相促进。但程度不是很大,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其水解离子方程式与一般水解相同。如NH4HCO3、(NH4) 3CO3等。(2)剧烈双水解:阴阳离子均水解,互相促进。水解较彻底,所以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其离子方程式写等号,标沉淀和气体符号。
六、盐类水解的应用
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单一盐溶液
①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符合“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规律。即溶液的酸碱性和水解程度相对较小(或不水解)的离子保持一致。如:NH4Cl、NaHCO3、CH3COONH4的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和中性。②若是强碱的酸式盐,其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2)混合溶液
① 酸与盐:如等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由于一般情况下,电离都是大于水解的程度,所以显酸性。②酸与碱混合:需要具体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具体分析。
2、盐溶液的配置与保存
(1)在配制FeCl3、Al(NO3) 3、CuSO4、SnCl2等溶液时,为抑制水解,常先将盐溶于其对应的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2)Na2SiO3、Na2CO3、NaAlO2等碱性溶液不能贮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就是防止SiO2与它们水解产生的OH-反应。 (3)有些盐会完全水解,如硫化铝遇水发生完全水解,因此不能在湿态下获得硫化铝,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应制取。
3、蒸干盐溶液后所余固体的判断
要考虑其水解后产生的酸或碱是否能脱离溶液。若有一方脱离,则会生成另一种物质;如:AlCl3蒸干后得到Al(OH) 3。若不能脱离溶液,则仍是盐本身。
4、其它应用
一、定义: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二、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
三、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如Na2CO3溶液呈现碱性是由于CO32-水解
2.确定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2S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C(Na+ )>C(S2-)>C(OH-)>C(HS-)>C(H+)
或:C(Na+) +C(H+)=2C(S2-)+C(HS-)+C(OH-)
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4 ,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Al2S3 ,MgS,Mg3N2 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要考虑水解
如Mg,Al,Zn等活泼金属与NH4Cl,CuSO4 ,AlCl3等溶液反应.3Mg+2AlCl3 +6H2O=3MgCl2+2Al(OH)3+3H2
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
(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碳酸的钾盐、钠盐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易挥发性酸形成的盐溶液.最后得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混合 物,灼烧得氧化物
(4) 加热浓缩易挥发性酸形成的盐溶液。最后得到相应的盐
(5)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 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6)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7)加热Mg(HCO3)2、MgCO3 溶液最后得到Mg(OH)2 固体。
10.其它方面
(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一、教学情景的创设
课堂教学的情景模式,是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的关键所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才能够更好的开启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动力.同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高质量高水准的课堂情境结构,能够更好地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提高教学的水准,我们通常是通过以下几个步奏来完成情景模式的创新的.
首先通过学生的提问形式来创设新的课程情景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对化学课程的设计来完成启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联系,从而提高对新知识的发问兴趣,增加对未知领域的欲望.
其次,利用有效的化学实验来完成情景模式的构建,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够带来惊奇,那么就不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通过有趣的实验,学生们则可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更为客观上的了解,这对于进一步的探究方面,都能够给与很好的启发.
最后,巧妙地利用假说法来给学生一种神秘感,让其对原有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惑,这样可更自主地去探究其原理,实践自己的假说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举例来说,我们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中,就可以先通过利用化学实验来构建新型课堂的教学情境,首先在实验室给学生备好相关的仪器和药品,如:玻璃棒、醋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表面皿以及pH试纸或pH指示剂.在进行试验之前,对学生进行操作讲解,在明白盐类水解以后学生演示一下步奏,就可以开始实验了.最终确定了三份溶液的pH以后,进行小组间讨论.让学生们自主去思考,任其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能够给与很好的帮助.
二、自主探究引导
课堂的自主探究,主要是将在新型的课堂标准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去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其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而这其中,老师则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引导者而已,教学中的主角仍旧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灌输,导致其思维方面出现了缺陷,只会一味的被动接受,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教育的效率,同时也歪曲了教育的本意.
现代教育理念在宏观上认为,学生是在探究真知的过程中的主导.与此同时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存在,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建立以学为主的情景模式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不能够依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当大力发挥其自主探究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应的资料预读,去亲自设计实验,来了解书本中的知识是否是合理的.而这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良好表现.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的教学秩序,在理念上,通过现代的信息教育模式,也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来进行实验的设计.理论上来说,现代的教学课程中,书本上列举的实例都比较陈旧,不具备对现代社会的概括,若学生学完这些课程而到社会上,仍需[JP3]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显示意义.[JP]
所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一些真实实例,通过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教学来验证网络中的一些事情,是否是真的.这对于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养上,都能够更好地给与教导意义上的帮助,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
在过去,教学格局和教学模式的探究,通常都是几个老师坐在一块来分析几个班级的学生所呈现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针对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修正.而这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再怎么修正,也很难适应全体的学生发展.
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是,适当和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为什么对这一课程不感兴趣,通过信息的交流,来确定到每一个人身上,引证其思想上的懈怠,然后去验证,全班同学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心理.最后让学生自己组队进行实验探究,对自己所学的进行验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一些实践问题进行对整体课程的探究.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集中体现的问题,来进行进一步的解说,与此同时,再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一些极个别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说.
四、教学中的实例
以高中的盐类水解为主要的蓝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例如在判断弱酸强碱盐的pH大小对比问题中,如何简单直接地判断其酸碱强弱,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只有确保其研究的有效性,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其间的研究,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保障.如:氯化钠、硫酸铜、次氯酸钠这三种溶液,在进行区分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离子的颜色首先来区分出硫酸铜溶液,然后通过酚酞试液进行滴定,确定出次氯酸钠,因为次氯酸钠可以水解出OH-离子,这样就会显示碱性,对于整体的酸碱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且通过酚酞滴定以后,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来,而作为中性盐的氯化钠,则不会出现任何的颜色变化.
大家都知道在最近几天里,在西南发生了大干旱。新闻里那一张张图片,都是几个孩子睁着惊恐的眼睛,或是他们喝的水都是大锅里的脏水,让人产生深深的同情。
可是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是否有想过自己呢?也许我们一直认为水是用之不竭的,不用担心水会不会没有,可是看了他们的遭遇之后,是不是也会改变想法呢?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没有了水,人也不能生活。为此,我们更应该节约水资源,要把可以利用的水给利用掉,而不是一味的浪费。
可我们在用着水,看着这些西南人民,我们好受吗?我们是不是该有所醒悟呢,也许这就是我们不珍惜水的后果。那时候,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这次的西南大旱更教育了我们要珍惜水,珍惜水等于珍惜我们的生命啊。
为了让我们的土地不要龟裂,让我们不要口渴了却没有清凉的水喝。为了不要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眼泪。
苍南县宜山一小学五年级:陈嘉琦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D-二聚体;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048-0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dimer level change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disease activity
ZHANG Zhuqing1 ZHU Yun2 ZHANG Bin2 MA Jingjing2 CHANG Luyan1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41, China; 2.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lasma D-dimer (DD) level changes in th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to analyze its correlation with various clinical indicators. Methods Selected a total of 138 cases of RA patients and 50 cases of normal person as matched group the plasma D-dimer level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age, rheumatoid factor (RF),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and platelet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 of D-dimer level in RA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ealthy control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D-dimer; VAS scor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Rheumatoid factor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及其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80%患者发病于35~50岁,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目前已成为人群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RA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认为可能是易感基因参与、感染因子及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免疫系统紊乱所致损伤和修复,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组织炎和血管炎。RA患者关节腔内可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其关节局部及全身凝血-纤溶系统可能被激活[2]。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之一,其血液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凝血现象的先期存在[3]。目前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4],RA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关节炎活动度相关,且如果D-二聚体长时间处于高水平,也是RA愈后不良的预测指标。本次研究通过检测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其与RA患者临床相关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D-二聚体在RA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并为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RA患者138例,均符合2010年 ACR/EULAR制定的RA分类诊断标准,均排除血栓性及心血管病变,无其他结缔组织病病史,近1年内无手术、外伤及肿瘤病史。其中男39例,女99例,年龄24~78岁,平均(51.0±12.4)岁。所有RA患者均按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分组,DAS28>5.1为病情高活动组,共49例,DAS28
1.2 方法
抽取各组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置于含0.2 mL的枸橼酸钠管中混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D,数据均来自于潍坊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余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均来自于潍坊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对RA患者D-D水平与年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原数据经Levene检验后不满足方差齐性,均通过对数转换,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RA组各组间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RA组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比较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RA组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x±s,ng/mL)
2.2 RA患者病情高活动组、低活动组、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
Levene检验F值0.436,P=0.467,满足方差齐性。疾病活动性对于D-D有影响,其中病情高活动组和低活动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病情缓解组(t=13.85,P
表2 RA患者病情高活动组、低活动组与病情缓解组D-D水平分析(x±s,ng/mL)
2.3 RA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ESR、RF、血小板、VAS评分相关性分析
对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ESR、RF、血小板、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RA患者血浆D-D水平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RA是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主要以关节及关节滑膜损伤为主,临床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的多关节肿痛,危重时可导致患者致残性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甚至可因多脏器受累而死亡[5]。目前认为RA是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T淋巴细胞为主,同时亦有B淋巴细胞参与,而B淋巴细胞通过递呈抗原,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而T细胞受体与抗原递呈细胞和抗原肽的结合体诱导激活了效应性T淋巴细胞,使某些表面分子、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得以表达和释放[6]。活动期RA患者细胞因子活化、表达及释放增多,可致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血管炎症的产生、发展,同时血小板亦增高,而活化后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相互黏附作用,成为病理生理状况下启动微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或维持炎症状态的一个关键因素[7]。由于微血栓的形成,导致多脏器受累。同时,研究发现[8],约34%的RA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心血管事件占RA患者死因的42%,使RA患者生存期缩短5~15年。而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9]。因此临床上早期确诊和控制RA病变活动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发病早期很难依据分类标准确诊,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可随病情发展升高,但与病情并不完全一致,ESR、CRP虽为病情活动指标,但非特异性指标[4]。因此,简便快速早期诊断、预示病情活动和疗效的实验室指标是目前RA研究关注重点。
血浆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亢进与RA的关联开始得到关注[2]。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而稳定的小分子降解产物,其含量的升高反映了血液凝固性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它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间接指标之一[10],纤溶系统是人体抑制血栓形成,维持血流动力学稳态的重要环节。在生理情况下,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使血管中运行的血液维持流体形态。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这种动态平衡失调,如果凝血系统失去抗凝血系统制约,就会导致血栓形成[11]。
在本研究中,RA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高,说明RA患者存在凝血-溶血系统异常,活动性RA患者较缓解期RA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活动评分越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越明显,提示RA患者中存在凝血和纤溶活性异常, 处于血栓前状态。同时,RA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ESR、RF、VAS评分、血小板均存在正相关,RA患者年龄越大,体内D-二聚体水平越高,说明年龄与RA患者血栓形成有关,而ESR、RF、血小板及VAS评分均与RA活动相关,说明D-二聚体也是衡量RA病情活动的指标,临床中患者关节疼痛明显,D-二聚体升高愈明显。
综上所述,RA患者在发病过程中除关节滑膜炎的存在,尚存在血管炎症,在其发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参与,导致血管内皮损害,管腔狭窄或闭塞,出现微小血栓,从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升高。因此,D-二聚体水平可评估RA疾病活动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而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动态观察患者纤溶水平,对临床及早干预、改善RA患者微循环障碍非常有意义,对提早预测心血管病变及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该指标检测简便,对RA预后有实用价值。同时国外研究报道RA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拮抗剂治疗14周后可明显降低D-二聚体水平[12],亦有研究显示应用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降低D-二聚体水平[13],为后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高RA治疗效果展开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杨帆,兰光华. 类风湿性关节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 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2):157-159.
[2] Busso N,Hamilton JA. Extravaseular coagulation and th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 system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2002,46(9):2268-2279.
[3] 边树疆,朱兵,田光磊,等.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 11(9):3764-3766.
[4] Crowson CS,Rahman MU,Matteson EL. Which measure of inflarmnation to use:A comparison of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and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s of golimumab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2009,36(8):1606-1610.
[5] 齐静娇,张平,熊小华. 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J]. 临床荟萃,2007,22(3):174-175.
[6] Choy EH,Panayi GS. Cytokine pathways and joint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N Engl J Med,2001,344(12):907-916.
[7] 王锋,汪年松,晏春根.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血小板的活化功能[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84-86.
[8] Seriolo B,Sulli A,Burroni A,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therosclerosis[J]. Reumatismo,2003,55:140-146.
[9] 郑召岭,蔡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作用的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92-2593.
[10] 任志亮,赵颖超,郭欣军.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J]. 医学杂志,2006,14(3):224-225.
[11] 张春荣.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440-1442.
[12] Ingegnoli F,Fantini F,Favalli EG,et al. Inflammatory and prothrombotic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effect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blockade[J].Autoimmun,2008,31(2):175-179.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瘦素 糖皮质激素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leptin in women with RA and its relation with other indexes such as AAG,TNF-α,CRP,etc. 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 of leptin in 63 women with RA and 30 healthy controls was detected with RIA.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leptin and TNF-α,CRP and ESR,etc. The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each group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serum leptin in 63 women with R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13.18±2.29)μg/L versus(6.92±1.91)μg/L,P 0.05). While the leptin in >5 year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5 year group [(17.38±2.29)μg/L versus (9.55±2.09)μg/L,P
Key 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leptin;glucocorticoids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分子量为14~16 kD,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1]。近年来发现瘦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2]。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病理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被公认为是介导RA发生、发展、造成滑膜损害和组织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3],α1-酸性糖蛋白(AAG)可反映RA病情的活动性,可作为判断RA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4]。本研究通过测定女性RA患者血清瘦素、AAG、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水平,并将瘦素与上述指标及病程等作相关分析,探讨瘦素在女性RA患者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女性RA患者63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中活动RA患者40例,非活动患者23例。年龄范围为17~78岁,平均为(35.71±9.58)岁,BMI范围为14.67~27.77 kg/m2,平均为(20.97±2.93)kg/m2。正常对照组30例,为健康体检的女性。所有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妊娠、内分泌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病。对照组年龄范围为25~52岁,平均为(31.44±8.49)岁,BMI范围为17.58~26.44 kg/m2,平均为(21.08±2.81)kg/m2。两组的年龄及BMI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 病例组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等治疗,部分患者加用小剂量强的松(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受试者空腹采集静脉血3 ml,其中1 ml用15% EDTA-K2抗凝后在ALIFAXS.P.A公司的TEST-I型全自动血沉仪上测定血沉,其余2 ml离心后分离血清,置-40 ℃冰箱保存用于其他项目检测。瘦素及TNF-α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试剂盒购自北京原子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AAG和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IMMAGE仪器上检测,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瘦素结果均作Lg对数转换后使其变为正态分布作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转贴于
2 结果
2.1 RA组与对照组血清瘦素、TNF-α、CRP及ESR水平比较 表1显示,RA组血清瘦素、AAG、TNF-α、CRP及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RA组血清瘦素水平与TNF-α、AAG、CRP、BMI、ESR之间的关系 血清瘦素水平与AAG有相关性(r =0.520,P
2.3 RA患者按照治疗情况、有无病情活动及病程分组分别比较瘦素水平 见表2。按照病程分为≤5年和>5年两组,按照病情分活动组和非活动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活动组和非活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5年组瘦素为(17.38±2.29)μg/L,高于>5年组(9.55±2.09)μg/L(P0.05)。
3 讨论
瘦素是一个具有多种效应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能量消耗、调节机体能力平衡、抵抗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维持生殖功能和骨矿量的功能,此外,瘦素还具有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深入研究发现,瘦素在炎症反应的应答、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瘦素及其受体表达缺陷的小鼠对内毒素攻击的敏感性增强,而直接使用瘦素可对抗内毒素的致死作用[5]。Hultgren等[6]实验证明,在关节存在炎症或感染的情况下,瘦素水平升高,并且能通过其抗炎作用,对关节病变起到改善作用。瑞士Bokarewa等[7]研究显示,RA患者血液中瘦素水平较正常人群要高,而且通过自身比较发现,血清中瘦素水平较关节液中高,在未出现关节侵蚀的关节炎患者中,其关节液中瘦素水平和血清中相比,下降尤其明显。国内齐菲等[8]研究显示,RA患者血清瘦素高于正常对照者。RA是一种系统炎症性的免疫性疾病,患者关节压痛、肿胀都与炎症存在一定关系。其中α1-酸性糖蛋白与RA病情的活动性有关,是作为判断RA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4]。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RA患者血清瘦素、AA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但瘦素与反映疾病进展指标的TNF-α及反映疾病活动的相关指标CRP、ESR等并无相关性,与病情也无关,仅与AAG水平呈正相关。分析其升高原因,可能为:①RA易并发感染性关节炎,而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可诱导瘦素的合成和分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②关节炎所致的高代谢状态引起脂肪酸水平的上升,诱导瘦素入血。③全身性神经内分泌调节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通过释放瘦素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8]。因此,瘦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A的炎症反应。瘦素与RA活动程度及疾病进展并无直接关系,推测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炎症应答因子。本研究还发现,病程≤5年RA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病程>5年者,其原因可能是:RA患者关节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瘦素能在关节腔内消耗[7],RA病程长的患者中,瘦素为阻止关节腔组织的破坏而消耗性降低,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未治疗、是否加用糖皮质激素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显示RA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有无激素治疗无关,这与以往研究糖皮质激素能影响瘦素分泌[9,10]不符,我们推测其原因可能是RA患者加用强的松的量相对较低(每天使用量在15 mg以下,一般为5 mg,每天1次),而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对血清中瘦素水平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Zhang F,Basinski MB,Beals JM,et al.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obese protein leptin-E100[J]. Nature,1997,387(6629):206-209.
[2] 黄火高,韩星海.瘦素在风湿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7(8):427-429.
[3] 孙铁铮,吕厚山,药立波.IL-1β和TNF-α诱导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ICAM-1 和 VCAM-1表达调控的机制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3(9):133-137.
[4] 段贞,陈玮.α1-酸性糖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52-453.
[5] Ceranowicz P,Warzecha Z,Dembinski A,et al.Protec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Leptin in acute pancreatitis evoked by ischemia reperfusion[J].Folia Med Cracov,2003,44(1-2):93-108.
[6] Hultgren OH,Tarkoski A.Leptin in septic arthritis decrease levels during infection and amelioration of disease activity upon its administration [J]. Arthritis Res,2001,(3):389-394.
[7] Bokarewa M,Bokarew D,Hultgren O,et al.Leptin consump-tion in the inflamed joint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Ann Rheum Dis,2003,62(10):952-956.
[8] 齐菲,颜光涛,林季,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瘦素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6):353-355.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强弱电解质和电离平衡之后,目的是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理论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应用实例,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总之,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本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深入探讨实验的微观本质,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对于盐的水解规律,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两类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水解的规律;对于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规范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加强训练。最后,运用演绎法,讨论盐类水解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加深对盐类水解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具体建议如下:
1.知识准备(布置预习作业):中和反应可表示为“酸+碱==盐+水”,因此可把盐理解为是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完成的,又因为酸有强酸、弱酸,碱有强碱、弱碱,所以生成的盐就有四种,即强酸弱碱盐、弱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强酸强碱盐。要求上述四种类型的盐各举出2—3例(写化学式)
2.采用实验探究方法引入新课。建议将教材中的[实验3-1]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一个演示实验,即“向盛有固体Na2CO3和NH4Cl两支试管分别注入3--4ml蒸馏水,振荡使之溶解,再分别滴加2-3滴酚酞试液和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盐溶液不都呈中性,引出课题。
3.对于“盐类水解的本质”,建议通过分析CH3COONa、AlCl3的水解,引导学生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4.对于“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不容忽视,学生只有理解了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条件;而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只要求学生会判断该类盐能水解就可以了,不要扩展。
5.在讲解如何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时,要强调说明以下问题:
①盐类水解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号。
②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的量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如H2CO3,NH3·H2O等)
③多元弱酸的盐的水解反应分步写方程式,但以第一步为主(如H2CO3);多元弱碱盐水解不分步写(如AlCl3)。
④盐类水解反应可视作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6.“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的教学,对于重点中学,可启发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自主探究;对于普通中学,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盐本身的性质才是主要因素,渗透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教学设计 盐类水解 问题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5-0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并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盐类水解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并感受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及结果分析获得对盐类水解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体验科学认知过程。
2.教学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3.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实验探究法、演绎推理法。
4.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展示氯化铵溶液作为金属表面清洗剂的图片,这是利用了盐的什么性质?(与生活联系,激发兴趣)
【问题1】我们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属表面,为什么可用氯化铵溶液作为金属表面清洗剂,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对氯化钠溶液显中性的认识出发,产生认知冲突)
【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实验、观察、思考)
(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酸碱性。(教师指导学生pH试纸使用的正确操作)
提供:第一组溶液:浓度都为0.1mol/L NH4Cl溶液、NaCl溶液、NaClO溶液
第二组溶液:浓度都为0.1mol/L CH3COONa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
(2)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成果展示】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还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问题2】 CH3COONa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点拨】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问题思考分析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离子反应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CH3COONa溶液中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
(3)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还相等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探究盐类水解原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展示】展示本学习小组的探究结果,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动画展示】CH3COONa溶液水解反应的历程。
【总结】由于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减小,从而使得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则溶液中OH-与溶液中H+浓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碱性。
【学生活动】书写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及 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2O OH-+CH3COOH
【学生展示】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3COONa+H2O CH3COOH+NaOH
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2O OH-+CH3COOH
【问题3】(1)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的逆反应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为什么上述过程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用“?葑”?
(3)分析并比较C (CH3COO-)与C (CH3COOH)的大小。
【点拨升华】反应的特点:“可逆”、“微弱”
【合作讨论】同学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分析氯化铵溶液为何显酸性?NaCl溶液为何显中性?(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分析完毕后小组讨论。本部分的探究过程可以让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强调这一过程的电离方程式书写即可。)
(设计意图:这个探究活动的从设计来看,好象比较简单。实际上学生的思维量和前面探究醋酸钠溶液为何显碱性是一样的。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让学生利用刚刚获得的经验,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成果展示】投影展示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
【总结】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的实质:与水反应有生成弱电解质。
【点拨升华】一、盐类的水解反应:
4.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反应,简称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4.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4.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问题4】怎样的盐才会发生水解反应?盐溶液酸碱性如何判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盐类水解的形成条件及实质。)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迁移应用】(1)判断下列盐是否能水解?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2)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⑥NaHSO4
(设计意图:NaHSO4溶液呈酸性是自身电离的缘故,非盐溶液的水解,进一步突出盐类水解的实质。)
【点拨总结】盐是由酸和碱反应得到的产物,酸碱有强弱之分,故形成的盐也就有别。主要分为强酸强碱盐(如NaCl、KNO3)、强酸弱碱盐(如NH4Cl、CuSO4)、强碱弱酸盐(如CH3COONa、Na2CO3)、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有的盐溶液不显中性,是由于盐中存在弱离子。
【点拨升华】
4.4盐类水解的条件:盐中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4.5规律:(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强显中性。
【问题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O溶液PH值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差异,拓展思维,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与盐中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的强弱有关。)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点拨升华】NaClO中ClO- 对应的酸为HClO , CH3COONa中CH3COO- 对应的酸为CH3COOH ,同浓度的HClO 比CH3COOH 酸性更弱,其水解程度更大。
规律:(2)越弱越水解。
【学生活动】(1)尝试判断下列相同浓度的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NaCN ②CH3COOH ③NaF (查课本P80页的电离常数)
(2)书写下列盐溶液的离子反应式:①NaClO ②Al2(SO4)3 ③NaHCO3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典型例子继续强化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深化。)
4.6课堂小结
5.作业
P89 2
6.板书设计
一、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3)结果:破坏了H+或OH-浓度的等量关系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4)条件:盐中必须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5)规律:
(1)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双强显中性。
(2)越弱越水解。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